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2013年电影《中国合伙人》 -- 燕人

共:💬86 🌺37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2013年电影《中国合伙人》

    看到这部电影的介绍,感觉很有点意思。据说这部电影是以新东方的开办人为根底创制的故事,

    【故事取材于新东方学校的创业史,黄晓明、邓超和佟大为的角色饰演的人物原型分別就是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徐小平和王强。导演陈可辛说借用了三位的故事原型,但不全是他们的故事。

    2012年9月起在美国纽约市取景拍摄,其他拍摄地包括北京和天津。2012年10月11日杀青。

    片尾彩蛋出现了柳传志、马云、俞敏洪、李开復、张朝阳、王石等成功人士的照片,导演陈可辛说,这是对那个年代成长并成功的企业家的致敬】

    这部电影在中国大陆的票房不错。导演陈可辛因此片获得金鸡奖最佳导演,是第一个在大陆获得此殊荣的香港导演。

    【首周三天票房达到1亿800万人民币,是該周的票房冠军。根據中国电影报官方微博透露《中国合伙人》蟬連兩週票房冠軍。截至7月7日,影片累计票房已达到5.37亿。

    香港

    《中国合伙人》在5月30日香港上映。首周四天票房达到約155萬港元,為該周票房第五名。截至2013年6月23日,累计票房收入約454萬港元。

    台湾

    台北首周末收获94万台币列第10位。 】

    《求是》杂志上刊登一篇文章,大概能说明本片高票房的理由:

    【以浓浓的励志色彩,释放出梦想的力量。它展示的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青年人的远大梦想,也是面向更加广阔世界的中国梦想。这种力量,不仅让无数亲历者感同身受,也让年轻一代对未来充满信心。】

    我准备下载看下。有看过的同学不妨谈谈印象和感受?

    关键词(Tags): #电影#香港通宝推:普鲁托,
    • 家园 一切都是生意。

      这个电影就是个广告。2012年9月起拍,2013年5月国内上映。香港和台湾则分别于2013年5月30日和8月2日上映。中文名字《中国合伙人》,英文名字《american dreams in China》;获得第29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和最佳男主角三个大奖。政治敏感性强的人,仅凭中英文名字就能感觉出这个电影透着一股子邪性---一股买办气息;还有,2013年的香港和台湾,独派如日中天,没有不一般的关系,大陆的影片怎么可能如此之快就在两地上映?凭俞的个人能力是做不到这一点的。2013年5月上映,2014年,俞敏洪的洪泰基金成立。俞大言不惭地说他没有投资这个电影,因为他出的钱远远超出了拍电影的钱,他出的是策划费和广告费。为的是他的基金成功上市,那可是上百亿的买卖。

      俞本人还是很有才的。我上过新东方的GRE课。新东方的成功,除了当时的时代需求,主要靠2点,一个是他能搞到真题,这个当时的中国,应该是仅此一家,别无分号了;二是他的老师都是单口相声高手。上他们的课,课堂气氛很好,听得很嗨,完了一回味,啥也没学到,就觉得好笑,开心了。这说明俞捕捉消费者心理的能力相当强悍。对王强的印象还行,他讲逻辑的,能感觉出是个智商不低的学霸;徐小平给人感觉怪怪的,有点娘里娘气,听同班的一个来自科大少年班的小弟弟说,徐是大齁。我说啥是大齁?小兄弟灿然一笑: homosex。

      • 家园 徐可不是同性恋,色呐!
      • 家园 是攻还是受?
      • 家园 你这个看法深刻

        一切都是生意,讲得好啊。

        拍电影是个生意。重点在于票房多少。

        《中国合伙人》的投资者顺序如下:

        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

        我们制作有限公司

        星美(北京)影业有限公司

        寰亚电影制作有限公司

        云南电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安乐影片有限公司

        北京玖阳晟禾科技有限公司

        从维基信息看,只有两家港商。第一投资人是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是经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联合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央广传媒发展总公司、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等7 家单位共同发起设立的国有宣传机构的投资公司。

        拍摄这个电影,为国有资产带来巨大收益。值得点赞。

    • 家园 当年正遇上俞敏洪第一次介绍刚回国的两个合伙人徐和王

      多年后看到电影拾起了回忆。那天傍晚在新东方上最新真题课,俞那时已很少教课,但突然走进我所在的教室,站在讲台上介绍身边的两个人。俞说这是他的两个好朋友,他去北美访问时专门请回来加入新东方的,然后他请两人做自我介绍。

      王第一个发言,他的经历有些特殊所以我一直记忆犹新。他说他原来是英语专业的,到美国后想读计算机的研究生,但计算机系觉得他基础知识相差太多没接收他,他于是去找系主任辩解,并以英语和程序语言都是语言可以互通这个说法打动了系主任,以英语系的背景直接转到了软件专业。毕业后他进入贝尔实验室工作,工作中写程序经常要和其他同事联调,他说压力还是不小的。当时听了后就很佩服他直接从文转理这么大的转换,以文科的背景补几门课就直接转读计算机的研究生,然后就做相关工作,那么在工作中和理工背景的同事一起联调程序meet deadline压力大是肯定的。

      下一个发言的是徐,后来他挺出名,但当时却是不起眼。讲台下面坐的大部分都是理工科的学生,他却在讲他如何在比较边远的一个学校学音乐,每次苦苦等着奖学金的支票,不过他比较能讲也幽默。后来徐为新东方学生做出国咨询,我还预约了到他办公室面谈。他那时办出国咨询没有电影中那么火爆,一打电话去就约到了。去时前面正好是一个外企的经理在咨询,想到美国探望读书的太太,徐说你把工资单给签证官看,你每月挣快两千美金,在中国就过得挺好,签证官就相信你不会留在美国。等到我和徐咨询,觉得他对出国过程了解也不多,没讲多久他突然要我把眼镜摘下来然后说我不戴眼镜更好看,当时听了很惊讶,对他感觉不好觉得有点像个混混。

      多年后看了《合伙人》的电影,除了知道俞和徐外,不知道谁是第三个人,上网查了一下,才知道是王。因为一直都只听说徐,还以为王又回美国了,毕竟那时中美差别还是挺大的,而王在贝尔实验室工作,算稳定的中产。一开始听说姓王还以为是那时教GRE语文的那个姓王的北大研究生,他也是元老,看了介绍才发现就是当年见过的那个从英文转软件专业的俞的好朋友。

      那天估计俞只把他的这两个朋友兼新合伙人介绍给一两个班,我正好赶上了。俞那之前刚去了一次美国,好像是第一次去。据徐说,俞到了几个校园参观,所到之处,一路都有以前的新东方学生打招呼。俞应该是在这次美国之行说服了原来的朋友回国。

      王的样子和当年比变得较多,当年他还是有点腼腆。记得他那天讲述他的留学经历和工作经历,有下面同学问他怎么决定回来了,他看着俞说我相信我们的友谊,俞笑得有点尴尬没说话,当时觉得王有点逼宫的意思。

      一直对徐印象不怎么样,看了电影才知道徐好像是推动新东方转型的灵魂人物。新东方在当时的规模已经不小,绝对不是在废旧工厂上课,而是在正规的办公楼里占了几层楼,上课是借用各个学校如北大附中的教室、中关村的大礼堂等等。

      后来看过徐写的一篇文章,以功夫熊猫中的阿宝为例,讲述他在国外的经历和他最开始决定回国的彷徨,是在一个老地方做面条?还是到一个未知的地方去寻求英雄梦?看完后很有启示,也佩服他披露过去困境的勇气。

      关键词(Tags): #新东方#合伙人通宝推:朴石,方恨少,审度,桥上,燕人,
      • 家园 下面同学也有说徐是个混子

        看来人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存在。

        你对这电影什么感受?

        • 家园 这电影还行吧

          没留下什么很深的印象。我平时不太看电影,看这部影片完全是因为情怀。当时也有点奇怪怎么找了个香港导演,不过影片里有不少去国外融资上市之类的情节,可能香港导演拍这些更熟练?但也没觉得值得一个金鸡奖。但前两年《中国女排》也是这个导演拍就真的莫名其妙了,他怎能理解老女排从八十年代起在大陆亿万民众心中的位置和给予的激励?

          至于黄晓明因为在这影片中的演技得了金鸡奖,那就只有呵呵了,百花奖可能更合适?我很久不看电影,不知道其他男演员的水平。不过他的太太叫什么baby的,完全没有任何演技纯粹是个花瓶却也能得电影女主角奖,看来近些年的电影奖项注水不少。

          • 家园 《中国女排》的名字改成《夺冠》了。整个电影一地鸡毛

            首先电影的名字就起错了。电影叫《郎平传》没有问题,叫《中国女排》就有问题了,因为中国女排不仅有郎平。

            陈忠和在电影里被描写成抢鸡腿的二愣子,黄金一代的两冠一笔带过,冯坤、周苏红直接略过,反倒着重描写郎平和陈忠和的和平大战。据说陈忠和上书体委,要求全部删掉关于自己的内容。

            五连冠是集体努力的结晶,然而老女排的其他人在电影里都成了工具人。据说老女排集体要求自己的名字不能出现在电影里,于是乎,老女排只有郎平有名字,其他人都叫x号队员(比如陈招娣在电影里的名字是“7号队员”)。

            电影最后把名字改为《夺冠》,依然是非常不合适的。

            另一个让人无语的事情是让现役队员演自己,这算什么?拍纪录片吗?

            @燕人

            =======

            听松姐姐喜欢老女排的话,我去年写了十几个关于老女排的帖,不知姐姐看到没有。

            女排兵败汉城之前、之后以及余波(1)引子

            通宝推:听松,
            • 家园 去看了你写的关于老女排的文,熟悉的众多名字,感动!

              中国女排是我少年时代少数几个最深刻的记忆之一。那时真是一穷二白,从物质上到精神上到体力上,中国女排拿到世界冠军是一针给全民的强心剂--原来我们也是强的!当年女排的报告文学我不知看了多少遍、听了多少遍,对每个人都如数家珍,真的,那个年代她们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是巨大的精神力量。

              前两年听说要拍电影、巩俐主演,我还说要去影院感受少年时的激动,但听说是香港导演十分惊讶--他能理解三十多年前我们的情怀吗?不,我不认为。文化上鸿沟无法逾越,他不可能有我们那时的感动。大陆就没有导演了吗?!张导,陈导?香港导演可能比大陆导演更能创造商业价值,他去拍《合伙人》这类的无所谓,我也看过《甜蜜蜜》,但我不认为中国女排这种有历史厚度的家国题材要把商业价值放在前面。我可能跟不上流行,我后来不再关注这部影片的消息,没有去贡献票房。

              • 家园 港人对女排还是非常有感情的,比很多国人感情深得多,这个我提过

                在我看来,香港球迷对中国女排的感情比有些大陆球迷深得多。他们是真喜欢女排,他们愿意花时间、花钱看球,也真懂排球。无论输赢,他们都爱女排。而我们的有些球迷,是所谓的大赛球迷,甚至奥运球迷:4年关心一次女排,甚至连小组赛都不带看的。赢了跟着High,虽然不知道是怎么赢的;输了跟着骂,虽然不知道是怎么输的。从无良自媒体上看点胡说八道的谣言,就以为掌握了真像,而且善于无限延伸分析

                这个电影的问题:

                1、文不对题。这个电影,完全着眼于郎平的个人功绩,其他人的成绩基本略过,叫《郎平传》没问题,取名《中国女排》、《夺冠》都不合适。中国女排不只有郎平,夺冠的也不只有郎平一个人。

                2、郎平曾说过,她做球员的时候不觉得,等做了教练看录像才发现,原来海曼的技术那么全面。郎平在中国女排得到的支持,不是其他球队的球星可以比拟的。因此5连贯是集体努力的结晶,用其他功勋球员做郎平的背景板是不合适的。

                3、巩俐的演技没得说,气场也够强大。不过演的郎平还是不到位。郎平是在一个专业领域做到国际顶尖的人,专业精湛、眼界开阔,表面洒脱、内心严谨,为人随和、气场强大。巩俐演出来的那股劲,气场、洒脱都有,就是有点不太对(可能是我们对朗导太熟悉的缘故)。

                4、时机不对。这种电影一般都有盖棺定论的意思,但是拍电影的时候朗导还没退休。用现役球员演自己更是非常无厘头,非常败人品。

                我之前说过,19年后女排败人品的事情做得非常多。

                女排世界杯后,人品败得比较多,尤其是小袁非常郁闷。先是军运会,李盈莹加强给81,面对一帮鱼腩,丢了冠军;然后是世俱杯,小袁加强给天津,被虐得不能自理。

                这个电影就拍得更加败人品了。

                通宝推:听松,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