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漫谈:人类社会演方向;周秦土地制度;从公社到家庭承包 -- 波素扬舟轻

共:💬4 🌺5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漫谈:人类社会演方向;周秦土地制度;从公社到家庭承包

    一,人类社会演进方向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既有深沉厚重,也有清雅秀丽;既有抱朴见素,也有高妙难言;既有渔舟之乐,也有酷烈杀伐,……怎能不吸引人?

    经典之词,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彼有不获稚,此有不敛穧,彼有遗秉,此有滞穗,伊寡妇之利““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怎能让人不爱?

    这一切的现象情感,均生长于这片广阔的土地河流山川之上,是中国广阔的土地,奔流的大河,孕育了这片文明。那些地势平坦有土壤的地方,人们称之为“平原”。平原宜于种植、耕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

    而世界十大平原,中国独占两个——华北平原,东北平原。除了这两块在世界上排得上名的大平原,中国还有长江中下游平原、关中平原、河套平原、成都平原等一众小的平原。

    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自古以来就有不同的人群,为了争夺这些肥沃的平原而争斗不止。刚开始是家族,家族聚为部落,部落联合而成国家,国家的内部组织从松散到严密。三皇时期文明开始萌芽,人们逐渐学会了生火(燧人氏),选种耕作挑选草药(神农氏),辨识方位(伏羲氏)、生殖技术(女娲氏)、建筑房屋(有巢氏);然后进入部落一级的五帝时期,开始修筑水利工程(大禹治水),拥有初级的原始文化(殷商敬鬼神,人殉);再进入封邦建国的周朝,文化上更进一步;周朝分崩,封邦建国变成中央集权。

    发展脉络很清楚,就是集小为大,从分子态向有机体、从无序到有序,从高熵到低熵的进化,而且我觉得这仍然人类在未来的演进方向。内耗越来越少,生存活动的效率越来越高。

    二、周秦土地制度

    商朝大概是奴隶制吧,奴隶主拥有土地,对外军事侵略,俘虏充作奴隶,再驱使奴隶打仗。奴隶主完全掌握奴隶的生杀大权,殷商奴隶主杀害奴隶为常事,包括用奴隶殉葬,吃奴隶的肉,把奴隶投入酒池取乐,具体可参见西藏农奴的悲惨待遇。殷商迷信,敬鬼神,用奴隶做大规模的人殉是常见的事。据说墨子是殷商后人,所以迷信而敬鬼神;孔丘对此嗤之以鼻,他更欣赏充满文明教化的周朝,“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由于殷商阶级矛盾严重,周武王在牧野决战中得以克殷。《逸周书·克殷》记载 :周军先由吕尚率数百名精兵上前挑战,震慑商军并冲乱其阵脚,然后周武王亲率主力跟进冲杀,将对方的阵形彻底打乱。商军中的奴隶和战俘全无斗志,纷纷倒戈,帝辛既然强迫这些奴隶和战俘上战场,自然会在后方以亲信部队押送,防范他们反叛或逃跑。这些少量忠心的禁卫军,也是帝辛手中最后的底牌。然而前方的徒众在周军的强大冲击下慌不择路地往回跑,遭到了后方精兵的阻拦。好汉不敌人多,在人潮的冲击下,这些武士也阵脚不稳。奴隶们为了逃命,加上被后面人潮推动,于是倒戈相向,乱打一气。再加上身后联军的战车、甲士、步兵一层层的进攻,帝辛的最后一道阵线也守不住了,不得不快马加鞭,逃离战场。商军残余的抵抗仍然持续了一天,但已无力挽回局面。帝辛见大势己去,返回朝歌,登上鹿台,”蒙衣其珠玉,自燔于火而死“,商朝正式灭亡。周武王赶到鹿台时,用“轻吕”击刺帝辛的尸体,并亲自斩其头颅悬旗示众。另有一百多个商朝的大臣贵族被俘。他们将被带回周京,作为武王祭祖的人牲被杀死。

    周取代殷后,废黜了奴隶制,实行家族分封+井田制。天子封诸侯,诸侯管理平民,原理跟现在的官僚制类似,比如国家主席管理几十个省长,省管地区,地区管县,县管乡,乡管村。只不过那时候换成了天子、公、候、伯、子、男。最基层的单位,应该就是男爵。因为子爵显然不是最低的爵位,比如韩康子、魏桓子都是权势很大的人,他们不会是最底层的爵位。

    那么土地的直接管理者是男爵。当时是井田制,九百亩地,中间那一百亩属于男爵,叫做公田;周边八百亩属于平民,叫做私田;公田的收成,男爵扣留一部分之后再交给子爵,子爵再扣留一部分之后再交给伯爵,一级一级上交,直至天子。

    这一套土地制度的设计听起来是很完美的,比起殷商奴隶制,是个伟大的历史进步。周朝能延续数百年,主要原因是井田制的进步性。如果各个阶级能自律,那么井田制的确是一种很好的土地分配和赋税收取制度。

    但再好的制度也经不起人性中恶的拷问啊!井田制同样在实践中上产生了不小的问题。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平民们在耕作公田时偷奸耍滑,出工不出力,留着力气耕作私田。因为那时候耕作全靠人力,极其辛苦,在公田多用一份力气,意味着在私田的力气就要少一分。据《左传》鲁宣公十五年记载”民不肯尽力于公田“。而诸侯呢,为了增加公田的收入,就要强迫平民在公田多劳动,在私田上劳动,变成了平民眼中的“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诸侯呢,获得了公田的收入,未必就愿意老老实实向上缴纳,虚报产量,私扣粮食,上级诸侯毫无办法,连周天子几乎就没办法获得各地缴纳的东西了,成了食物链的末端,中央权威尽失。

    有的大诸侯开始尝试弥补井田制的缺陷。鲁国是第一个,因为鲁宣公觉得“民不肯尽力于公田”,就实行了初税亩制度,一般的说法是除了公田收成归诸侯以外,还要对平民的私田收取十一税。

    齐国管仲推行“相地而衰”,即根据土地的肥沃和贫瘠不同,来收取不同的赋税。

    诸国的变法,多以土地制度的局部调整为主,总的趋势是土地经营权的私有化。

    直到商鞅变法,彻底废除了井田制,没收诸侯田地,先分一部分基本糊口的田地给农民,绝大部分田地按照军功爵位分配,立功越大,所得田地越多。印象中爵位每升一级,便可多获得一百亩田地,田地自由经营,但不得转卖,因为所有权仍然归秦国国王。那些旧诸侯旧贵族,没有军功照样不能分得田地。不仅在土地分配上,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体现军功爵位的尊卑。比如发型的样式,住宅的大小,奴仆的人数,坟墓的规制,等等。秦国人为了多分田地,巴不得天天去打仗,听到打仗就欢呼雀跃。再辅之以招徕外国的流民开荒等。国家收入,来自于向这些拥有土地的平民收取田赋,以田赋养兵。诸侯被取消以后,中央先制定法律,再向各地派流官,流官依照中央法律治理各地。这就是商鞅变法的大体情况。

    秦国靠这一套新的土地制度,迅速确立了第一强国的地位,很快统一了中国。秦国的土地制度、政治制度也推广到全国,并由汉朝继承改进。汉朝初期是郡县制和分封制相结合,很快发现周朝分封制所产生的问题再次出现,主要是诸侯不听中央号令,爆发了吴楚七国之乱。平定以后,在武帝时期实行推恩令,用权术逐步瓦解了诸侯的力量。

    后续的朝代,基本上是沿用商鞅确立的制度。

    但是,但是,但是,有个重大的漏洞出现了,那就是国家让出了土地所有权,开始允许土地买卖。也许是汉朝的土地制度,允许了土地买卖,要不然怎么会出现汉文帝时期“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情景呢?

    商鞅变法并没有允许土地买卖,到了汉朝却出现了土地买卖,标志从周朝土地公有制,彻底变成了 土地私有制。

    土地私有制的弊端,是出现兼并,分化出地主、农民、无地者。在土地收成减少时,无产者无法生存,只有组织起来争夺生存权,造成社会的彻底失序,中央组织崩溃,朝代轮回。

    三、从公社到家庭承包

    新中国的成立,仍然是得益于土地兼并导致无产者难以生存、起而争夺生存权这一历史现象。

    毛泽东的基本策略仍然是”分田地,均贫富“,期间还施展谋略,抵制了外国外族对中国的攻打。新中国成立后,迅速将田地国有化,平民在田地为国家工作,所得粮食绝大多数缴纳到中央政府,由中央政府统一分配。这样做是因为中国将大量人力投入到暂时无法产出的工业,需要消耗大量粮食。如果单纯依靠劳动的市场交换,这些工业人员将无法生存,因为他们还没有产出。

    随着工业技术向农业扩散,粮食产量普遍增长1~2倍。人口也随之增长,增长的人口进入工业领域,成为工业人口。中国进入工业时代,农业虽然重要,但已经生存生产的核心演变为边缘。

    共和国保留了土地的所有权,将经营权基本平均的分配给农民,不允许田地买卖,避免了土地兼并。这种制度将公有和私有两种制度的优点合二为一,避免了二者的缺点,是伟大的创造。

    至于工业生产领域的所有制制度,是另一个需要全人类认真思考的问题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