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挑担和劳动技巧 -- 铁手

共:💬229 🌺2343 🌵5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 家园 十里路在乡下没有多少...

      那时我们这交通工具于农民基本没有...就是步撵...习惯了...

      俺插队的地方是平原...扁担很少...社员家里也没见到几只木匠做的那种扁担...往地里送粪基本是马车牛车或独轮车(木轱辘)...

      下乡第一年...麦收前俺几个是看庄家...收麦时俺们就到场上干活...第一个活是泼场...麦场因去年秋收后就废了...第二年要泼场压场...近十个社员担水...俺三个也干这个活...原有一副水桶...队长借来两副水桶...没有扁担...就到场上砍伐的树堆里找到合适的树棍...

      场有千米以上面积...压场用...堆麦垛用...堆麦穰用...

      俺们挑桶下到河塘里...担不下肩将一桶扪在水里...满...提出...再将另一桶扪在水里...

      上坡...再往场上最远处担...泼...回...再下塘...

      如此...一天100多担...😁单程百米以上...回程是休息...两桶水不足百斤...

      这是初次...常年挑担...应是如履平地...

      第二天就少多了...就是看看场上...哪里不够再补补...

      肩是够呛...慢慢就习惯了...换肩不行...没有平衡...

      走长途还是正式的扁担...更好...

      常年肩担的有肩垫...如惠安女...或修红旗渠的那些农民...

      通宝推:铁手,楚庄王,GWA,
      • 家园 在我们这里,

        麦收完了就要把场耕了种菜,下一次用场时就把场重新平整出来。

        • 家园 麦收后...场还是用着的...

          过些天...麦子还要晒晒...再扬一遍...还有些潮...秋粮下来...也用得着...再往后就废了...麦草垛子...豆棵垛子还在...还有肥堆...闷着发酵的...中间轧场的部分就没有多少了...

          队里也是在场的西边建的仓库...油坊...猪圈...牲口棚...

          我们做饭烧的柴火就到场上背...

          • 家园 醉寺大哥这个场和我们胶东那边差不多

            我小时候的主要任务就是看场

            晒麦子时不时翻翻,下雨了赶紧扒拉成一堆盖薄膜

            场主要是夏收,秋收用的少,秋天玉米花生好像都直接拉回家

            场都压实了,没人费劲再刨地种菜种庄稼

            • 家园 胶东的场比苏北的场要大...

              可能是人均地多...

              67年麦收前回老家(母亲家)...文登大水泊...

              在老家呆了2个多月...收麦时...活乱干...翻过场...重活没干过...没有工分...

              队里先分了20斤麦子...姥娘清洗晒干...让我推磨...再箩...粉细...蒸出的大饽饽真是白...这点面包过饺子...擀过面条...姥娘说新麦火大少吃...

              晚上和我弟拿着被单席子在场上睡...睡到半夜...醒了...原来满场凉快的人一个不见了...有月光和不知名的鸟叫...挺瘆得慌...赶快回去了...

              哎...姥娘...在家的在外的大舅二舅三舅和姨都去世了...大表哥也去世了...只有两个表弟还在老家...每年不时的寄些大小海米苹果花生熟地瓜干等...

              父亲的家在招远...龙口南边...远点的亲戚也常寄些土产...

              胶东是个好地方...能脱开身还想着回去看看...

              通宝推:铁手,盲人摸象,桥上,菜根谭,
      • 家园 您还有这个经历?

        泼场(音常),压场(亚常)我都干过,我还会扬场。让知青压场,队长有点儿不地道啊!

        • 家园 我们队长还是不错的...

          70年18岁下乡...除了在66年15岁收稻时全校下乡...割过几天稻子...其他什么农活都没干过...

          泼完场...还要轧好...不能马上用...就去割麦...此地割麦镰刀把...短直...都是蹲着割...割一把放一把...两腿往前挪...记得割了不到一分地...就歇了...回场上干...乡下七年...每年麦季都在场上干...

          秋收时也在场上干...黄豆...芝麻...绿豆等下来时...经济作物...种的少...收割时间短...

          队里割麦能手...备几把磨好的镰刀...每天割一亩多地...我们市郊割刀用的是弓形(我起的)镰刀...弯腰割...回城后79年单位还组织下乡到市农科所帮助割麦...那时和单位那些干部相比...俺有点意思了...

          场上干活12分...天不亮就上场...麦子入库...将场打扫干净才回...此时已晚上8,9点以后了...有时回屋时已11点以后了...去掉几顿做饭时间...睡三小时是常事...一个多月结束麦收...

          要是遇到下雨...抢场...有一年下大雨...几天不停...麦子泡在地里...地泡软了...全村下地...拔麦子...地头扎捆...扛回场上...麦子垛在一起...自发热...都霉了...外面下雨...社员都在屋里去穗...

          交的公粮也是霉的...公社也得收...好麦子没有...那一年市里吃的面...发粘...一股子霉味...

          场上的活都干过...转圈轧场...牵马的是一老农...再后跟着的是头黑驴...再后几头牛...我试过...地上是亮晃晃轧扁的麦穰...转几圈就晕...不是一般人干的...实话说...此人是富农...从不计较...

          场上的几个较重的活...一般人干不了...先是闸麦个子...从地里拉回的麦个子有粗有细...细的...一闸下去...齐刷刷...一人用叉子将麦穰抛一边...另一人将麦穗挑到场里...粗捆的...一闸下去...好的一半就下不去了...此活非队里的宗胜莫属...我很羡慕...在队里最后几年...此活...就是我的...要有一点爆发力...抬脚跟...全身力楞向上...臂下...腰身下...也是齐刷刷断...续麦个子的人要将麦个子尽靠闸刀根...抵紧...

          割麦能手的麦捆都是大捆...省扎捆时间...

          挑麦个子上垛...遇到大捆...一般人挑不上去...我们队是大队...场大...麦垛也高大...小队麦垛都矮小...麦垛越高...省占地...麦垛间隔留出风口...好扬场...垛子越高...我就过去挑...上面一人要搭个斜面的屋顶...遇到雨好下水...定格:一手握住叉子根...直举...上面的人...下探弯身...抓住麦个...有多高?

          扬场应该是最有技术含量的...当然力气少不了...

          这个高手也是一富农子弟...在此说一句...队里地富子弟干活舍力...偷懒躲滑找不到他们...

          扬场他沉默寡言...上午是干其他活...下午·打出的几千斤都是他扬的...我是观察他...和他学的...有风好办...越晚至天黑...无风...也要扬出来...扬一小锨...试...稍后大锨...收身锨面角度变化...将粮草在空中分开...

          沙地你独一拉耙...没问题...要是淤土地...拉不动...土太硬...要排队用抓钩子将土块砸碎...再用牲口耙地...

          一般来说...经过这些...再有思考...往后的艰难困苦都不在话下...

          元宝推荐:铁手, 通宝推:广宽,陈王奋起,盲人摸象,铁手,脊梁硬,GWA,纳米小洞儿,
          • 家园 我们不能忘本

            献宝。

            没有经历过,真的写不出这样的情景,恐怕是想像都无法触及。

            中国现在已经很少有这样的情况了吧?不过我在过去回国游山玩水时,觉得在有些偏远地方,好像还有些比较“原始”的痕迹。

            而且我们不要忘记,这个地球上,还有一些普通人无法理解和想像的“穷人”呢。举个例子,我们的孩子就曾经去东南亚某国,为那些因为父母患“爱滋病”,而被抛弃的儿童们送过食品和药物等。那些孩子们和一些穷人就住在垃圾场的“洞穴”村中,里面完全无法抬头和直立……。

            所以,我个人非常敬佩“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口号,因为当中国帮助那些国家发展时,也就是在造福那里的人民。

            通宝推:广宽,铁手,盲人摸象,醉寺,
            • 家园 俺这地方还记得节气种植等...但是一些农活技术用不上了...

              房东生铁锈的大锄要拿去卖铁...被我留下了...

              没研究过...只是觉得...农耕文明的丰富深厚...可能就是从与土地的依存中产生的...

              我们那时接触的农民...语言...兴趣等...地头歇息时表达的那个浓郁...实在难忘...

              现在呆的这个村...质朴的老农民很少了...你见过牛马的眼神会有变化?

              现在变了...一点点的变...

              习干的事可能是他终身的目标...也可能会被牵制半途而废...但开阔了大视野...开了头就回不去了...

              通宝推:盲人摸象,楚庄王,
              • 家园 借题也聊疫控

                所以,我个人是非常理解和支持习的追求和努力。目前则觉得他一定要下决心处理好疫控的问题。

                我个人对于国内疫情的控制,是有些不同的看法的。是因为看到周围的真实的情况,这两年的生活,早已经恢复基本正常了。许多人都被感染过了,包括家人、老人,甚至是和我一样的动过大手术的、仍然患有绝症的年长朋友。但是都只有短暂的轻微的过程,都顺利地恢复了,对于学习、工作和旅游等都不受影响。当然一些人(包括自己)也都比过去提高了防疫的意识,例如在室内密集场合下接触人时,还是戴上口罩;平常也有意识地保持一米五的社交距离等……。

                中国的控制疫情,过去有些过分的“意识形态”化了,付出的学费和时间都过多了。当然有实际的客观原因,但是现在纠偏返正,还是应该的。因为下面紧接着的,会是更严峻的国内外的斗争。

                借与河友的忆旧,聊这个敏感的话题,就是因为不愿意被别人“利用”和歪曲。

                • 家园 俺这老百姓已经习惯了...

                  现在松多了...出门口罩...基本2天做一次核酸...足以应对...市里也会有小区被封...几天就解封...很灵活...

                  前几天13届园博会开园...也是上万人来来去去...

                  今天消息不好...医院不让护工做饭了(还有一微波炉可用)...要去食堂买...原因是年底洛阳大火...

                  河南昨夜26辆大巴jingche开道...载富士康900人进入徐州...在淮海广场下人...等发现时...只围堵住300人...600人已融入...市里已下文(就不上图了)...加大力度排查...

                  估计这官司要打到上面去...

                  各地干部素质差别太大...疫情管控会锻炼干部...这才是主要的...

      • 家园 如果历史重演的话 -- 有补充

        河友说得好。

        真正的挑或者扛,最累和苦的,却是在搞水利或者深山里伐木。

        搞水利,装的有湿泥、石块等各种各样的;走得是软软硬硬、坑坑洼洼、上上下下;冬天也都是汗流浃背,光着身子穿空棉袄,还得畅开怀,休息时再用稻草绳把腰一扎。

        而伐木一钻进山里就是好多天,扛大木真不是闹着玩的,在没路的林子里走,非常危险的。

        现在的一代,很难理解工人、农民和“知青”是怎么一回事儿,我们这些人也不愿意多说了,怕招人“嫌”。

        但是,历史就是那样的嘛!

        也许将来有一天,在战乱后,有些人会再补上这一课的。

        通宝推:铁手,醉寺,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补充: 如果将来发生在自己的身上? -- 补充帖

        我在海外,每当听到有人讥讽“跳广场舞”和打太极拳的老头老太们,并不觉得可笑,而是觉得“心酸”。

        你们知道他们过去是怎么活的?你们知道他(她)们付出过什么?没有他(她)们的那些童年、少年和青壮年,你们能今天活得这么潇洒?

        更何况,他们就是你们的父母和长辈,就是你们的亲人啊。

        谁能保证自己一辈子里,就不会再吃苦了!

        通宝推:金台夕照,bluestarry,
      • 见前补充 481657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