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二十四史之探秘系列迷你版 -- 丽华天下

共:💬174 🌺1072 🌵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如果七国之乱最后造反成功……|二十四史探秘026

      刘濞,看到这个“濞”字容易让人想到鼻涕。不是的,那是繁荣丰盛的意思。西汉建国将近五十年后,刘濞以花甲之年带领其他六王一起造反,史称七国之乱,这是为么事咧?

      吕后死了,西汉进入了文景之治时代,历时三十九年。总的来说,两位皇帝特别是文帝,以近似苛刻的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对他人却又非常宽容,于是,天下大治。

      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却于这太平盛世中发生了一场兵刀之祸——吴王刘濞联络楚、赵等六个藩国向朝廷举兵造反,史称“吴楚七国之乱”,刘濞成为造反大军中的“带头大哥”。

      当时刘濞已经六十二岁,在那个时候已经属于高寿了,也就是说,他已经活不了几天了,为什么这时刘濞突然要造反呢?

      刘濞是汉高祖刘邦的亲侄儿,剽悍勇猛,在平定汉初异性王谋反的作战中,屡立军功,受到高祖的赏识。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被封为吴王。

      当年的吴国,辖地辽阔,统辖东南三郡五十三城,都城设在广陵(今扬州)。吴王权倾东南,威势显赫,刘邦当然有点儿不放心,但年轻的刘濞信誓旦旦向叔父刘邦表忠心,说为了刘氏的一统天下,自己一定竭尽全力,请你老人家放心。

      刘濞虽是武夫,但治理国家颇为得法。吴国有一个大铜矿,又靠海,他在封国内大力推行炼铜铸钱,围海煮盐,发展生产,而且不收税,即使需要征用民夫,也会根据民夫的劳动量付钱。别的国家有逃犯逃到吴国来了,刘濞不仅不抓,反过来还提供庇护。总而言之,由于实行宽松的市场经济并且藏富于民,吴王得到了当地人民的衷心拥护,据说现在还有吴王庙,里面供的就是他的像。

      说到七国之乱的缘由,正史上的说法是,因为文帝对人宽厚,致使地方诸侯实力发展壮大,诸侯们便有了不臣之心,渐渐开始与中央作对。汉景帝继位后,御史大夫晁错向汉景帝建议加强中央权力,实行削藩,景帝听从,引起了那些早就想反叛的诸侯王们的不满。

      追根溯源,其实还有更为具体且现实一点的原因:野史上有夺妻之恨,正史上有杀子之仇。

      所谓夺妻之恨,大意是说刘濞晚年的时候很宠爱一个嫔妃,结果这个嫔妃不知怎么被汉景帝看上了,便要了去。不过笔者觉得这个说法根本不可信(就跟吴三桂因为爱妾陈圆圆被刘宗敏霸占才一气之下献山海关一样扯淡),景帝是刘濞的晚辈,历史上也还算有不错的名声,理论上不会做出这种事情。所以这里不多说。

      所谓杀子之仇,那还是文帝时候的事。那时刘濞的世子(已经明确为刘濞的接班人,所以称为世子)刘贤在京城做人质,时常与当时的太子后来的景帝刘启在一起玩耍。可是,一桩意外事件的发生,使刘濞欲哭无泪,痛心疾首。

      某天,刘贤和刘启下棋的时候,因说话冲撞了刘启,被刘启用棋盘“失手”打死。文帝派人把刘贤的尸体送到吴国去安葬,刘濞气乎乎地说:都是刘家的人,死在长安就应该葬在长安,还送过来搞么事?于是又把刘贤的尸体回运到长安下葬。

      从此之后,刘濞开始称病,再也不去长安朝觐皇帝。文帝理亏,本来想问罪,忍住了,还派人送来慰问品。这事就暂且压了下来。

      文帝死后,杀刘濞儿子的元凶汉景帝登上皇位,开始采纳晁错的主意,发起一场“削藩”运动,把矛头指向被认为权力膨胀的各藩王。

      景帝削藩的理论基础是由晁错提供的,晁错说:“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削藩令一下,无疑把事情推向绝路,矛盾缓和的大门被彻底封死了。刀架到脖子上,刘濞别无选择,只能走上对抗中央的“谋反”险途。至于说,他振臂一呼,能征集20万大军,说明刘濞的民望相当好,吴国的老百姓都拥护他。

      七国之乱最后被周亚夫等人镇压下去,其中经过不作多说。这里只作一个假设:如果七国之乱成功了,会怎么样?笔者妄加推测一番。

      后果一:刘濞称帝,景帝下台。这是最直接的结果,类似于后来明朝的燕王朱棣夺取侄子建文帝的皇位。刘濞上台后,七国之乱也就不叫七国之乱了,应该改称“七国靖难”之类的美好词汇。至于刘启的下场,老衲估计刘濞不会亲手杀了他,要么流放要么借刀杀人吧,因为从刘濞在吴国的施政方针来看,他还是很注意收揽民心的,放侄儿一条生路,肯定会为他增加不少民望。当然,景帝不是景帝了,后来的汉武帝刘彻自然就不是汉武帝了(当然也不一定,下面再解释)。

      后果二:从有限的史料看,刘濞的世子刘贤死了,但他还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刘华一个叫刘驹,似乎刘驹更得刘濞欢心。但在七国之乱的过程中,给人的印像是,刘驹心胸狭隘,资质平平,难驭他人,难堪大任。假如造反成功,刘濞年事已高,过不了多久就死了,刘驹即位,肯定维持不了多长,然后诸侯再次群起篡位,说不定刘彻(只要他还没被杀掉)又会起事并成功。若如此,历史会再次还原,只不过中间走一段弯路,而这段弯路也许会改变刘彻的性格,对未来的走向也会有说不清的影响。

      后果三:七国之乱是以反对削藩的理由起事的。造反成功之后,肯定会维持诸侯各自为政的局面,不会出现以后的中央集权大一统。文景之治之所以会带社会的繁荣稳定,说得好听是因为“清静无为”, 其实是皇帝对诸侯国管不了太多,各国积极发展农业商业和手工业,并且藏富于民,不与民争利(注意:这里的“民”并不是指人民群众)。假如造反成功,让刘濞的先进经验进一步在全国推广(各位河友如果有兴趣可以看看汉昭帝时桓宽的《盐铁论》)。

      后果四:七国之乱的七国,基本上都和周边的“少数民族”关系很好,当时,文帝时期中央政府也与匈奴多次进行和亲,但总的来说还是一种敌对状态。假使造反成功,新政权的民族政策应该会不同以往,至少同匈奴的关系也许会融洽一点,不会发展到汉武帝时期的对匈奴长年征战以致耗空国库。“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此话说起来好听,却是字字滴血,用平民的血,来染红权贵们的长缨。

      历史没有如果只有结果。笔者所愿者,唯有民安国泰、百姓康乐,如是而已。

    • 家园 吓死的周勃,饿死的周亚夫|二十四史探秘025

      周勃是周亚夫的爹,周亚夫是周勃的儿子。

      周勃和刘邦是老乡,都是沛县人,刘邦起事时就带上了周勃,因为周勃天生是个做大将的料。

      据司马迁统计,在和秦、楚的征战以及后来平叛战争中,周勃立的战功如下:他跟着刘邦打仗时俘获相国一人、丞相两人、将军和大官各三人,另外他自己率部队还打败两支军队、攻下三座城、平定五个郡、七十九个县,俘虏丞相和大将各一人。

      这份赫赫战功,仅次于曹参。在刘邦死之前,他任职太尉,封绛侯。惠帝和吕后时期,他一直任太尉之职,但吕氏专权之时,太尉名义上主管全国军事大权,周勃却被晾在一边,连军营的大门都进不了。

      吕后死了,周勃和陈平联手,干掉了吕禄、吕产等人,周勃被任命为右丞相。这就接到前面陈平的故事那里了。周勃因为是行伍出身,打仗是一把一的好手,但当丞相确实不是那块料,后来辞了右丞相之职,丞相不再分左右,陈平一个人独担丞相之责。

      不料第二年陈平就死了,文帝又把周勃找来做丞相,估计是文帝看周勃确实做不好丞相,在周勃接任十个月之后,文帝找了个借口,又把周勃的丞相之职免掉,让他回到他的封地绛县去了。

      周勃是一介武夫,按司马迁的说法,他是一个“木强敦厚”的人,但不妨碍他对政治高度敏感。

      这个时候,汉朝的开国功臣几乎都被以“谋反”的罪名杀掉,周勃是为数不多的“幸存者”之一,他觉得朝廷拿他开刀的日子也不远了。在他回到绛县的一年多时间里,每当地方官——河东郡守和郡尉来绛县巡察的时候,他都觉得这是上面来人准备抓他了,在会见郡守和郡尉的时候,他都要穿上铠甲,让家丁们手持兵器作好戒备。

      果然,没多久,就有人找皇上告发周勃谋反,中央派人把周勃抓去问罪。关在最高等级的监狱里(相当于今天的秦城监狱),面对“双规”他的纪委办案人员,昔日在千军万马中指挥若定的周勃吓得哆哆嗦嗦说不出话来。

      后来,周勃偷偷塞给办案人员一千两黄金,让办案人员给他指一条明路。办案人员就是见过世面,主意就是多,用一个小纸条写了五个字“找公主作证”,塞回给周勃。

      这里说的公主,是孝文帝的女儿,薄太后的孙女,嫁给了周勃的长子周胜之为妻。这样说起来,周勃和文帝还是亲家。

      其实,也不存在作不作证的问题,花千两黄金从办案人员那里买来的五个字,其实就是要周勃去走公主的路子,把这层关系用好。

      于是周勃又准备了大量钱财,送给文帝的舅舅薄昭,让薄昭去找他姐姐薄太后打招呼。薄太后对周勃的看法也相当不错,她怒气冲冲地找到文帝,抓下头巾砸过去,说:你个瞎了狗眼的家伙,你抓周勃搞么事?

      文帝说:周勃他要造反啊。

      薄太后说:放屁!周勃先前身挂金印统率北军,那时候军权在握,他都没有造反,现在窝在一个小县里,反倒要造反了,这是什么混账逻辑?

      文帝说:好好好,母亲大人,有话好好说,我把周勃放了就是,放了就是。

      周勃从秦城监狱出来了,恢复了爵位和封地。他感慨万千:想当初我统率百万大军眼皮都不眨一下,现在才知道纪委官员的厉害了。

      周勃捡了一条命,回到绛县,老老实实窝在家里,仍是天天担惊受怕,生怕再出个什么妖蛾子被皇帝逮了去,就这样熬了个五六年,在文帝十一年的时候死了。

      周勃死后,他的大儿子周胜之继承爵位,但周胜之和公主不对眼,皇上找了个借口把他诛了,封国也被废除。过了一年,皇帝又良心发现,找到周勃的另一个儿子,河内郡守周亚夫,来接续周勃的爵位,封为条侯。

      周亚夫在西汉历史上也是一个厉害的角色。他接任条侯之后,匈奴寇边,文帝派兵抵御,周亚夫作为其中的一个将军,驻军细柳(地名)。

      文帝去劳军的时候,先到霸上和棘门的两个军营,一直骑马到达营内,将军和其他官员都骑马迎送。等到了细柳,营门紧闭,不准皇帝骑马进入,皇帝只好下马牵缰绳步行入内,到了营内,周亚夫也不迎接,只是穿着铠甲等皇上走近了,才行军礼作揖,并没有叩拜。

      事后群臣认为周亚夫太不尊敬皇上,文帝却夸奖周亚夫说:这才是个合格的将军,前面的那两个军营太不像话。

      文帝死之前,一直很信任周亚夫,临死时,对太子说:如果发生紧急情况,周亚夫可委以军事重任。

      景帝三年,发生“七王之乱”,周亚夫以中尉代行太尉之职,率军平叛。

      周亚夫在征得景帝同意的情况下,暂时牺牲梁国,坚壁清野并切断叛军粮道,然后趁叛军撤退时追击,大败叛军,平息了叛乱。但梁国的国王刘武是景帝的亲弟弟,窦太后(《美人心计》中的女主角窦漪房)的宝贝儿子,周亚夫牺牲梁国的战术得罪了梁孝王和窦太后,为他以后埋下了祸根。

      五年后,周亚夫升为丞相。周亚夫和他老爹一样,是个直性子加火爆脾气,不懂得变通,后来又为两件事得罪了皇族和窦太后。

      一件事情是,窦太后提议给景帝老婆的哥哥王信封侯,周亚夫拿出刘邦定的规矩来进行反对,景帝和窦太后只好作罢。

      第二件事是,匈奴那边有五个人投降过来,景帝要给这五个人封侯,周亚夫又以他们变节为由反对。这次皇帝没听他的,坚持把五个人封了侯,周亚夫一气之下请辞,皇帝也批准了。

      过了没多久,皇帝找了个理由,说周亚夫的儿子买盔甲盾牌,是想造反,把周亚夫和他儿子都抓了起来。

      这时候,纪委官员又隆重登场了。

      纪:你想造反吗?

      周:我买的东东是殉葬品,怎么能说我要造反呢?

      纪:你就算不能在地上造反,但你肯定是想在地下造反吧?

      纪委官员太有才了,把周亚夫呛得恨不得找块豆腐撞死。

      纪委把周亚夫饿了五天,不给他东西吃,五天后,周亚夫饿得呕血身亡。

    • 家园 迎面吹来一阵阴风,跳出个陈平|二十四史探秘024

      陈平比之张良,同样是用计谋,还是张良来得光明磊落一些,多了几分豪情在里面。而陈平,则透着丝丝阴风鬼气,按他自己的话说,是用阴谋用多了,伤了阴德。但纷扰乱世中,陈平能以阴谋得善终,也算是不容易了。

      很小的时候,认识了一个小朋友。初见面,他自我介绍:“你好!我叫陈平,就是那个西汉时的陈平的陈平。”笔者当时楞住了,心里想,陈平是谁?但是又不好意思问,打了个哈哈掩饰过去。后面回家问家长,家长就直接让笔者去《史记》里找答案。

      于是,一翻《史记》,哎哟喂,真是名人啊,西汉开国功臣里名列第四啊。

      那么,我们就一起来分享一下陈平的故事吧。

      故事一:第一桶金

      陈平年少时,和他的哥哥住在一起,家里蛮穷。他哥哥是个老实厚道的人,一个人承担了家里的所有农活,节衣缩食地供陈平读书游学。

      陈平是个美男子,长得帅呆了酷毙了,而且身材高大伟岸,很有气派。但再帅再酷,也是一个穷家小户的人,在讲究出身门第的时代,没身份就没地位,什么都不是。

      有一天,有人问陈平:你家里这么穷,你是吃的什么东西,把你养得肥头大耳的?陈平还没回答,站在一旁的他的嫂子抢白道:还不就是吃的糠,整天游手好闲的,这样的小叔子不如没有。

      这话被陈平的哥哥听到了,一怒之下,他哥哥把他嫂子给休了。

      陈平到了该娶媳妇的年纪了,可是穷啊,没人愿意嫁给他。就这样捱了好几年,机会来了,陈平通过婚姻关系,掘到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

      当地有一个富户,叫张负,他有一个孙女,天生一个克夫命,先后嫁了五户人家,都把老公给克死了,搞得再也没有人敢娶她了(笔者注:所谓“克夫”,这完全是封建迷信思想,不仅不能信,还要批判它)。陈平看中了人家的钱财,心里打起了小算盘,刚巧这个张负见过陈平后,觉得陈平这个人长得帅,有气派,也有意将他的克夫孙女嫁给陈平,两人一谈,很好,各取所需,于是就谈成了这笔交易。

      陈平没钱娶媳妇,张负就“借”钱给陈平作聘礼,再送了一笔钱给他,让他去置办酒筵。当然,结婚后,张负家的钱也不断地支援陈平,陈平有了钱,社交面也打开了,认识了更多社会名流,为以后出人头地打下了基础。

      故事二:三姓家奴

      “三姓家奴”本是张飞用来讥讽吕布的,这个说法用在陈平身上不太妥,因为这个词太贬义了,用它来形容陈平过于刻薄,毕竟每个人都有追求更好的未来的权利。而且,吕布是因利所诱而主动背叛,《史记》中描述的陈平,却是因为受到猜忌而被动背叛,所谓“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于情理上还是过得去的。但是考虑到另一个“一仆三主”的词语是蒋介石用来形容周佛海、陈公博之流的,就觉得还是“三姓家奴”更合适。😂

      陈平出世之初,是跟着魏王魏咎,魏咎任命他为太仆。陈平多次给魏咎出谋划策,但魏咎并不采纳,并且有旁人在魏咎面前说陈平的坏话,陈平只好逃走了。

      陈平离开魏咎后,投奔了项羽,跟着项羽一起打进了咸阳,项羽封他为信武君,官拜都尉,后来因为司马昂造项羽的反,项羽迁怒于旁人,陈平很冤枉地被牵连进去了,于是他挂印封金(后世关羽也学了这一手),又一次地逃跑了。

      这一次,他投向了刘邦。

      陈平通过魏无知的引荐,见到了刘邦,两人一见如故,刘邦也拜陈平为都尉,并让他作为座驾的陪乘(相当于现在的领导坐上专车时,坐在同一个车上帮领导拎包的秘书吧),主管护军事务。

      刘邦初见陈平就委以他重任,让其他的将领吃醋了,他们纷纷跑来告状。

      周勃、灌婴等重臣对刘邦说:陈平这小子虽然长得漂亮,只不过徒有其表,就像帽子上镶的玉罢了,其实没什么才学。我们听说他在家的时候与嫂子私通,先跟着魏王,后来又投奔楚王,现在又跑来投靠你,就像墙头草一样。他现在是监军,将领们都贿赂他,向他送钱送得多的就得到好处,送得少的待遇就差,可见这人人品太差,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大王你要小心啊。

      刘邦因此责问陈平,说,你先投靠魏王,后来投靠楚王,现在又跑到我这里来,你就是这样一个三心二意的人吗?

      陈平说:我原来在魏王楚王那里,他们都不能用我还猜忌我,我才走的,我是听说你任人唯贤,我才来投奔你。我来的时候身无分文,我不收点小钱,怎么办事呢?你要是觉得我能用,你就用,要是觉得我这人不行,那就拉倒,我把收的钱退给你,我走人就是了。

      陈平一拽,刘邦就给唬住了,觉得陈平真是了不得的人物,对他又是赏金赏银又是升官加爵,然后就再也没有人敢在刘邦面前说陈平的坏话了。

      故事三:离间西楚

      楚汉相争时,刘邦被项羽困在荥阳城,弹尽粮绝,危在旦夕。刘邦想割地求和,项羽不答应,非要搞死刘邦不可。

      刘邦着急了,向陈平求计。陈平先是洋洋洒洒地分析了一通刘邦和项羽两人的性格,再分析了一通两人的优点和缺点,说项羽恭敬爱人,礼贤下士,天下英才都跑到他那里去了,刘邦你瞧不起人,对人没礼貌,你看你收留的都是一帮什么人渣啊,都是些世故圆滑惟利是图寡廉鲜耻之徒(刘邦估计当时恨死陈平了,恨不得一刀杀了他,但有求于人啊,忍着,忍着)。但是,项羽手下最优秀的,就只是范增、钟离眛、龙且、周殷几个人,只要离间了这几个人,项羽也就完蛋了。这样吧,你给我几万斤黄金,我来搞定他们。

      刘邦心里那个疼啊,几万斤啊,黄金啊(据说秦汉时期的黄金不是现在所说的黄金,而是指黄铜,但几万斤黄铜,那也是价值不菲啊)。但是保命要紧,一咬牙,给了陈平四万斤黄金,任凭陈平处置,也不敢多问。

      陈平就派人到楚军中散布谣言,并向楚军中的重要将领行贿,说项羽如何如何不重用钟离眛等人,钟离眛要投靠刘邦。项羽听到传言,慌了,就派使者到刘邦那里去刺探消息。

      刘邦接待项羽的使者,先是准备了很丰盛的筵席,一看到使者,假装很吃惊,说,我以为是范增的使者呢,撤掉撤掉。然后换上粗茶淡饭来招待项羽的使者。使者回去告诉项羽,项羽勃然大怒,以为范增真的和刘邦有一腿。项羽这一怀疑,把范增气得递交了辞职报告,要求告老还乡,项羽也就准了。结果,范增就气死在回家的路上了。

      没有了范增,陈平再次施计,让2000女人假扮军卒在夜晚天黑时从荥阳城的东门突围,楚军信以为真,将这2000可怜的弱女子一通砍杀,刘邦和陈平等人却趁乱从西门逃跑了,保住了性命。

      故事四:丞相之责

      在《史记》中,司马迁还讲了几个陈平的故事,比如会诸侯擒韩信、白登山解重围、抓樊哙哭灵堂等等,充分体现了陈平的足智多谋(也叫诡计多端😂)。各位河友如果有兴趣,可自行搜寻一下相关故事,这里不多说。最后讲讲他如何应对文帝问责的一桩事。

      刘邦死后,汉惠帝刘盈即位,惠帝六年时,陈平被任命为左丞相。惠帝死后,吕后专权,因为陈平顺着吕后的意思支持封吕家的人为王,吕后就罢了右丞相王陵,让陈平取而代之。

      吕后死了,陈平又和周勃联手灭了吕家,扶持汉文帝刘恒上位。在诛灭吕家的过程中,陈平是在后面出主意,带兵冲在一线的是周勃,文帝认为周勃的拥立之功最大,想重赏周勃。陈平看出来了,就向文帝称病告假。

      文帝很奇怪,心想,陈平你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一上位你就想给我脸色看?你这不是存心撂挑子么?

      于是就把陈平找来问。陈平说,唉,陛下呀,我的功劳没有周勃大呀,但是我现在官比周勃大,这不是让陛下你为难么?我这么做,其实是想把右丞相的位置让给周勃呀,我这是为陛下着想,陛下你要理解我的一片苦心啊。

      文帝大为感动,于是让周勃做了右丞相,把陈平降为左丞相,但补偿了他黄金千斤,增加食邑三千户。

      过了一段时间,文帝逐渐熟悉政事了,有一天上朝时,就存心想考一考两位丞相,同时也想显摆显摆自己,暗示两位权臣不要欺负自己不懂事了。

      他先问周勃:天下一年里要判决多少案件呀?周勃说:不知道。他又问:天下一年里钱粮收入多少开支多少呀?周勃说:不知道。

      周勃虽然是个五大三粗的武夫,但也意识到这是皇帝在故意考问自己,出了这大个丑,急得他汗刷刷地往外冒。

      文帝又问陈平同样的问题,陈平说,有主管官员管着呢,陛下你可以去问他们。文帝问:主管官员是谁?陈平说,如果你想知道断案的事,可以问廷尉;如果你想知道钱粮的事,可以问治粟内史。

      文帝不高兴了,说:这些事是他们管,那你管么事咧?陈平说:我嘛,才能有限,管不了这些具体的事务,我只能帮助陛下你管一管调理阴阳、顺应时节,抚育万物适时生长,对外镇抚四夷和诸侯,治理百姓,使他们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一番话说得文帝非常高兴,觉得陈平真是太有才了。这番话也让周勃羞愧难当,过了几天,周勃主动称病辞职,于是丞相不再分左右,由陈平独揽丞相之职。

    • 家园 游击队长张良的传奇人生|二十四史探秘023

      《史记》中,列入世家的西汉功臣有五个,前面说的萧何名列第一,曹参列第二,张良列第三,陈平和周勃列第四第五。曹参的故事很简单,文中主要是在列举他的战功,以及他后来作为齐国国相和汉朝国相时,以黄老之术治国的事,没有多少油盐。按史记的统计,曹参的战功如下:攻下了两个诸侯国,122个县;俘虏诸侯王两人,宰相三人,将军六人,大莫敖(据说是楚国的官名,搞不清是什么东东)、郡守、司马、侯、御史各一人。

      好吧,跳过这个文武双全的第二名,我们来说说故事颇多的留侯张良。

      黑道大哥

      张良的传奇一生,从他年少时就开始。他的祖父和父亲,历任韩国五任国王的相国,家世不可谓不显赫。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张良他老爸就死了,秦灭韩的时候,张良二十出头,散尽家财来收买刺客,想以此刺杀秦始皇为韩国复仇。

      张良曾经找到过一个大力士,给这个大力士打造了一个120斤重的大铁锤,在博浪沙偷袭秦始皇的车队,结果认错了车子,砸中的只是秦皇侍从的车……

      秦始皇侥幸没死,大为震怒,发出海捕文书缉拿张良,张良改名换姓逃到下邳躲了起来。《史记》中说张良在下邳经常行侠仗义,说白了,其实就是下邳一霸,黑社会带头大哥。当年张良在下邳罩着因为杀人而逃亡的项伯,后来才有了鸿门宴上项伯的报恩,救了张良,以及刘邦一伙。

      话说某一天张良一个人在下邳晃荡,走到了下邳桥,迎面走过来一个大大咧咧的老爷子,老爷子一身粗布衣裳,乍一看并不显眼。张良平时横惯了的,也没打算让路,老爷子也不让路,两个人就撞上了(现在有一些江湖混混,喜欢往人往车上撞,然后讹人钱财,也就是俗称的“碰瓷”“撞猴子”,估计就是跟这两位学的)。

      两个人撞上了,奇怪的是,别的事没有,却不知怎地,老爷子的鞋却撞到桥下去了,真是奇怪啊奇怪。老爷子说:小子怎么走路的?去,把我的鞋子捡上来。张良一楞,呀,竟然敢得罪我张某人?也不打听一下老子是谁?刚想伸出拳头去揍,但一碰到老爷子强大的气场,不知怎地就横不起来了。

      张良忍气吞声,乖乖地下去捡了鞋来,并给老爷子穿上。老爷子满意地点点头,说,孺子可教也,五天后,天一亮你再到这个地方来找我,我给点好处你。

      后来又经过一番不许迟到的考验,老爷子授予张良一本《太公兵法》,说:小子,好好学,读懂这本书后,你就可以当皇帝的老师了,十年后你会飞黄腾达,十三年后你到济北的谷城山下面去找我,山下面的那块黄色的石头就是我(原来是个黄石精,世人恭称为黄石公。这种神神怪怪的故事,在《史记》里还不是一个两个😂)。

      游击队长

      十年之后,陈涉起兵,张良也聚集了一百多古惑仔起事,在投奔景驹(人名)的途中遇到刘邦,刘邦的人马有几千,于是张良就加入了刘邦的团伙。

      刘邦带着张良汇入到革命的洪流之中,到项梁帐下听命,张良游说项梁,立韩国后代韩成为新的韩王。项梁同意了,并同时任命张良为韩王的司徒,给了他们一千人马,让他们去夺取原来韩国的土地。

      一千多人,在兵强马壮的秦国军队面前不堪一击,他们瞅着秦军的空隙偷袭,占了两三个小城,但转眼就被秦军又夺回去。学了太公兵法的张良果然不简单,他提出十六字的战术方针: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于是他们在颍川地区稍稍站住了脚跟。

      刘邦带领大部队西进攻秦的时候,从张良他们的游击区经过,张良赶紧又投奔刘邦,因为他知道韩成成不了大事。

      但是,他如果抛弃韩成跟着刘邦,既违反了项梁的命令又于情理上交待不过去,于是张良自称“帮韩王送一送汉王”,这一送,就送到了咸阳。后来发生了鸿门宴的故事,他以前罩着的小弟项伯这时候派上了大用场,这个鸿门宴,大家都熟,现代人经常学以致用,不再赘述。

      送完了汉王,张良不得已又回到韩王韩成身边。韩成此时受到项羽的不公正对待,呆子韩成拉着张良一起去找项羽评理,结果项羽一刀把韩成杀了。对这个结果,张良不知是喜是忧,反正他可以正大光明地开始跟着刘邦打江山,再也不用担心受到道义的谴责了。

      此后,张良逃到刘邦身边,开始充分发挥他的聪明才智,灭了一王又一王,最终灭了项羽,统一天下。

      淡泊晚年

      统一天下之后,刘邦封赏功臣,张良拒绝厚赏,选择当初他和刘邦第一次遇见时的留县作为封地,称为留侯。

      刘邦封赏了二十多个功臣后,其他的人日日夜夜地争功不休,一时间,封赏无法进行下去。有一天,刘邦在宫殿高处向外看,看到宫外将领们三三两两地坐地沙地上讨论着什么。

      刘邦就问张良:他们在说什么呢?

      张良说:你还不知道吗?他们在策划谋反啊!

      刘邦说:哎呀,这是为什么呢?

      张良说:皇上你以布衣夺天下,现在封赏的人都是萧何、曹参这些跟随你从老家起兵的老朋友,那些得罪你的人都被你杀了。现在这些将领们担心你不仅不给他们封赏,还会找以前的茬子来杀了他们,所以就聚在一起商量着谋反。

      刘邦问:那,我该怎么办呢?

      张良问:皇上你平生最憎恨的,而且也是众人都知道的,这个人是谁?

      刘邦说:是雍齿,他与我有仇,而且曾经多次羞辱我,我想杀了他,但是他屡立战功,所以不忍心杀死他。

      张良说:那你就先封赏雍齿,给众大臣看看,大家看到你最恨的雍齿都受了封赏,就不会担心有性命之忧了。

      刘邦照着张良的主意做了,果然如张良预料的,众人放心了,不再谋反。

      张良的故事还有一些,比如他身体不好,晚年不问政事,迷恋道术,练辟谷,不吃饭,后来吕后感谢他出主意请出商山四皓,保住了太子的位置,逼他吃饭,结果张良不敢不吃,吃了后没多久就死了。(传说后来明初,功臣徐达长疮不能吃鹅,朱元璋硬逼徐达吃鹅,不知道是不是跟吕后学的。)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张良和刘邦的故事很多,因为不是与天下存亡相关的大事,所以一般都没有记载。如果对此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搜集民间野史,那可是大把大把多的。至于西汉初年的政治集团结构和张良的关系有空有闲再细说,就先这样吧。

    • 家园 萧何一生保平安的秘决|二十四史探秘022

      《史记》中,《萧相国世家》一文并不长,也没有讲他多少惊天动地的事情,尽管他确有许多事情深深地渗入到汉初波澜壮阔的历史之中。民间说韩信“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就是其中之一。

      《萧相国世家》通篇读下来,给人的感觉就是在讲萧何这个聪明人,是如何在当汉初的腥风血雨中,被迫通过一些小手腕来确保自己身居高位而不倒的故事。

      萧何跟着刘邦做事,尽管忠心耿耿,却免不了一直被刘邦猜忌。世人说,诸葛一生惟谨慎,萧何又何尝不是呢?《萧相国世家》中就讲了这么几个小故事,以作证明。

      故事一:刘邦还是汉王的时候,他东进攻打章邯等人,平定三秦,萧何以丞相的职务留守汉中,并帮助刘邦收服了巴蜀,同时还负责给前方的刘邦供应军粮。等到刘邦开始攻打楚国项羽,萧何的事务更加繁忙,但是他从不敢擅作主张,任何事都要先请示,得到刘邦同意后再实施,紧急情况下来不及请示,也一定会在事后赶紧汇报。

      汉王三年,刘邦在外面与项羽进入相峙阶段,这个时候,刘邦多次派人回关中来慰劳萧何。萧何身边有一个叫鲍生的人提醒萧何说:丞相,你就快大祸临头了,你还不知道么?萧何一惊,问:咋啦?鲍生说:汉王在外征战,天天餐风宿露的,已经够辛苦了,却多次派人来慰问你,这是对你有了疑心。你要是不有所表示,你马上就会完蛋了。萧何问:那我应该怎么办?鲍生说:我给个建议,你不妨把你的儿子孙子还有哥哥弟弟等等,只要是你家里的人,只要是能拿枪拿刀的,都送到汉王身边去上战场,顺便作为人质,这样汉王就不会怀疑你了。

      萧何听了他的话,这样做了。果然,刘邦非常高兴。

      故事二:刘邦平定天下之后,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给了萧何极高的封赏,封为酂侯,位列功臣榜榜首,而且萧何的父子兄弟十多人全都得了封邑。过了些年头,陈豨造反,刘邦又亲自带兵出征邯郸,这时候留在关中的韩信也有反叛迹象,萧何帮助吕后诛杀了韩信,稳住了刘邦的大后方。

      刘邦听说这个事情,赶紧派使者回关中,拜丞相萧何为相国,加封五千户的食邑,再派了五百士兵和一名都尉作萧何的警备部队。众人听说了,都赶来向萧何表示祝贺,萧何自己也很得意。这时,有一个叫召平的人跑来吊丧(召平是秦朝时的东陵侯,汉时沦为平民,靠种瓜为生)!

      召平对萧何说:灾祸马上就要降临到你头上了你还不晓得,还在这里洋洋自得!萧何问:咋啦?召平说:皇上在外面冒着枪林弹雨东征西讨,你安安逸逸地守在关中,没什么功劳可言,但皇上又是给你增加封邑又是给你加派警卫,你以为你真的值得这些封赏吗?这说明皇上已经开始怀疑你了,怕你和韩信一样造反。五百人的警卫队,不是为了保护你,而是为了监视你!萧何问:那我应该怎么办?召平说:我给个建议,你可以向皇上辞谢封赏,所有皇上加的赏赐都不要接受。这还不够,你还要把你的全部财产拿出来送给皇上作军费,这样皇上就不会怀疑你了。

      萧何听了他的话,这样做了。果然,刘邦非常高兴。

      故事三:又过了一年,这年秋天,又有一个地方诸侯英布(又名黔布,这些造反的都是当年跟着刘邦打天下的功臣)造反了,刘邦再次亲自领兵讨伐,在讨伐英布的过程中,刘邦多次派使者回来问萧何在做什么事。萧何心想,刘邦这混小子看来又在怀疑我了,我得做点事打消他的怀疑。于是他就像去年刘邦打陈豨时,召平对他的建议一样,捐献家财以充军费,并且更加勤政,安抚百姓。这时,又来了一个唱衰的客人(不知名)。

      这位客人对萧何说:你的整个家族都要被灭了,你还不知道么?萧何问:咋啦?客人说:你现在的职位是相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功劳也位居第一,还能增加么?你刚到关中的时候,就已经深得民心,到现在已经十多年了,百姓们都爱戴你,到了现在你还是勤奋地治理政务,更加得到百姓拥戴。皇上隔三岔五地就派人来打探你在做什么,就是担心你挟民心造反啊。萧何问:那我应该怎么办?客人说:我教你一个办法,你可以用低价强买的手段,多买田地房产,玷污自己的名声,这要皇上才会对你放心。

      萧何听了他的话,这样做了。果然,刘邦非常高兴。

      刘邦平叛归来时,接到百姓的诉状,说萧何低价强买民田宅院数千万,刘邦终于逮着个理由,把萧何关到牢房里了一段时日,以作教训。

      其实,也不怪刘邦要怀疑这怀疑那的,想想当初和他一起打天下的人,没造反的还真没几个,连他自己宗室的人也有造反的,也难怪他总盯着萧何,因为萧何有资本有实力啊。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历朝历代有所作为的君王,要么主动要么被动,无不将开国功臣清除干净,刘邦如此,宋太祖赵匡胤如此(只夺兵权没要命),明太祖朱元璋也如此。聪明的功臣们,如范蠡,选择功成身退泛舟湖海,次等聪明的如萧何,选择散财污名以博信任,但也还是没有逃过一段牢狱之灾。尽管刘邦后来解释说,他是故意这样做来还萧何一个清白,但这个解释太过勉强。

      伴君如伴虎。萧何聪明一世,不信他不明白这个道理,那他为何不隐不退?历来财帛动人心,想必萧何所考虑的,不只是也不能只是他一人,纵然他想退也是退无可退,只得苟且了。

    • 家园 从贤妻良母到蛇蝎心肠:简述吕雉残酷心灵史|二十四史探秘021

      刘邦的正式老婆吕雉早年吃苦耐劳,贤明善良,刘邦死后她却成为一个阴狠毒辣之人,接二连三地杀掉刘氏宗亲。

      刘邦的正室叫吕雉,雉,是野鸡的意思。之所以说是正室,是因为刘邦不止他这一个老婆。古人三妻四妾很正常,何况是刘邦这样一个皇帝呢。所谓三妻四妾,也是有讲究的:三妻,是指一个男人可以娶一个正妻,正妻跟丈夫的地位平等,不能随便休妻,另外可以有两个平妻,地位比正妻低一级(在满清宗室中被称为“侧福晋”,也是上了族谱、玉牒的)。四妾的四则是虚指,只要有能耐,纳多少妾都可以,但是妾不能算做正式婚配,地位很低,丈夫可以随时不要她,甚至可以随意转送。

      古人的婚姻制度,后来还形成了法律。唐高宗《永徽律疏》中有《户婚》规定:

      “诸有妻更娶妻者,徒一年,女家减一等;若欺妄而娶者,徒一年半,女家不坐,各离之。”

      就是说,你有了一个明媒正娶的老婆,还要明媒正娶一个老婆的话,要判徒刑一年,你第二个老婆家也要被判刑,只不过减轻一点罢了。这是后话,不扯远了。

      在吕雉正式嫁给刘邦之前,刘邦有一个情况,姓曹,给刘邦生了一个儿子,叫刘肥。只不过刘邦与曹氏没有正式结婚,史书中称曹氏为“外妇”。流氓无产者刘邦娶吕雉的时候,只是一个小小小小的亭长,整天游手好闲,连他的老爹都嫌弃他,说他比不上他的哥哥。吕雉的老爹吕公后来不知怎地就看上了刘邦,硬是将吕雉嫁给这个浪荡子。在刘邦发迹之前,吕雉对刘肥没有任何苛刻之举,但后来刘肥差一点死于吕雉之手,这是后话,待会再说。

      吕雉早年非常贤惠,初嫁给刘邦时,生活并不富裕。虽说吕公家也算是一个地方富户,但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不便多管。刘邦又是个晃晃,整天不落家,吕雉只好亲自带着儿子女儿种田纺布干农活,用来养家。刘邦后来和樊哙一起躲进芒砀山时,吕雉除独立支撑家庭外,还不时长途跋涉,为丈夫送去衣物及食品。刘邦造反之后长年在外打仗,吕雉也依然留守在家里,赡养父母抚育儿女,直到后来被项羽派人捉走成为人质。

      吕雉为刘邦生下一儿一女,即后来的汉惠帝刘盈和鲁元长公主。

      吕雉被项羽关了两年半后,项刘议和,项羽把吕雉以及其他刘邦的家属释放了,吕雉回到刘邦身边。这时,已身为汉王的刘邦,身边有了一个年轻貌美的女人,这就是戚夫人。

      在说戚夫人的故事之前,先给大家统计一下刘邦的老婆和子女的情况。除了前面说到的曹氏(生刘肥)和吕雉(生刘盈、刘乐(女))之外,后来还有戚夫人(生刘如意、刘友)、薄氏(生刘恒,为孝文帝)、张氏(生刘恢、刘建)、赵氏(刘长)等等。这里只是史书中提到过的,另外没点名的,据说还有不少。

      回到刘邦身边的吕雉,因为是正室,要主持内宫事物,所以刘邦在外征战之时,总是带着戚夫人同行。这个时候,刘邦已经立嫡长子刘盈为太子(刘肥虽然年纪比刘盈大,但是是庶出,不是嫡长,所以没地位),但是戚夫人仗着得宠,就想让刘邦废掉刘盈,立她生的儿子赵如意做太子,做革命的接班人。按《史记》所说,戚夫人整天在刘邦面前哭闹不休,在刘邦打败项羽而最终称帝后,终于动了废立之心,理由是刘盈太过懦弱,不像他,而刘如意更像他一些。这个动议遭到了大臣的一致反对,最终张良用计,请出“商山四皓”来辅佐刘盈,才让刘邦死了这条心(上面说的是表面原因,易储背后的更深层次的政治考量说起来比较复杂,以后有空有闲的话把历朝历代的“易储”开个专题贴来和大家探讨,这里就暂且先这么说吧)。

      过了几年,刘邦因为中了箭伤快死了,越发想废掉刘盈立刘如意。这时候有人对刘邦说,正领兵镇守边境的丞相樊哙想要对戚夫人和刘如意不利,刘邦大怒,命陈平和周勃去把樊哙就地斩首,陈和周多了一个心眼,虽然抓了樊,但没有马上杀掉,而是押送回京。还在半路上,刘邦就死了。

      刘邦死后,刘盈接位成了皇帝,这就是孝惠帝,吕雉以皇太后的身份开始执大权。对于刘邦的其他小老婆,吕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放过了,但是对于戚夫人和她的儿子,她恨得咬牙切齿。

      她先是把戚夫人幽禁起来,罚她做苦力。然后派人去把在封地赵国的赵王刘如意召到京城来,刘如意知道去了就没命了,不敢去。叫了三次,没有办法,赵王只好奉诏前往。

      现任皇帝刘盈知道了这件事,他知道吕后会害死赵王,于心不忍,于是亲自到城外去接赵王,接到后,天天和赵王形影不离,吃饭睡觉都在一起,让吕后没办法下手。

      终于有一天,一大清早,刘盈起床去练习射箭,赵王年纪小,还在床上睡懒觉,吕后逮住这个机会,派人给赵王灌了毒酒,把赵王刘如意毒死了。

      这个赵王死后,吕后就让戚夫人的另一个儿子淮阳王刘友去做赵王,十多年后,又找借口把新的赵王幽禁起来,最后活活饿死。

      刘友死了之后,吕后再把刘邦的第五个儿子刘恢(张氏所生)迁过去做赵王,强迫刘恢娶她的侄子吕产的女儿,也就是刘恢的舅舅的孙女。但刘恢并不喜欢这个晚辈而是喜欢另外的妃子,吕产的女儿吃醋,把那个妃子毒死了,刘恢为此闷闷不乐,不久殉情自杀。

      三任赵王都死在吕后之手,这就是吕后“三杀赵王”的故事。

      说远了,转回来。且说吕后毒死第一任赵王如意后,吕后又把戚夫人剁去手脚,挖掉眼睛,熏聋双耳,又用药把她弄哑,丢到了厕所里。此后,吕后居然把皇帝刘盈叫来看戚夫人的惨状。刘盈看到后实在受不了,痛哭流涕,说,这哪是人干的事啊,这个皇帝我没法干了。

      自此之后,深受刺激的刘盈再也不理朝政,整天酗酒淫乐,七八年后一命呜呼。一个仁义礼智信兼备的“五好青年”,就这样早早毁于他的亲妈之手,真是让人痛惜。

      前面说过,刘邦的庶出长子刘肥,也是差点死在吕后手中,这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说起来也得怪刘盈太过“五好”了。因为刘肥较刘盈年长,所以做弟弟的刘盈对刘肥非常尊敬,即使是在他做了皇帝后,只要不是在上朝的时候,他都是对刘肥以兄长的礼节来对待。比如在一起吃饭,都是让刘肥坐在上座,吕后因此心中怀恨,动了杀机。

      她叫人弄来两杯毒酒摆在刘肥面前,让刘肥站起来向她敬酒,刘肥照办,站起身来准备喝下去。做弟弟的刘盈一看哥哥站起来了,于是也跟着站了起来,也拿了一杯毒酒有样学样要敬酒,吕后一看慌了,赶紧起身过去,把自己亲儿子手中的酒杯打泼。刘肥一看,心里也就明白是什么事儿了,装作喝醉,丢下这杯酒跑了。后来他听从谋士的主意,用齐国的一座郡城贿赂鲁元公主,吕后才放过了他。

      吕后一生杀过不少人,有政敌有功臣有宗室。刘邦死前,杀人是为了保住刘家天下;刘邦死后,杀人是为了保住吕家权势。但总体来说,这些杀戮仅仅止于宫室之中,王侯之间;对于整个天下来说,她当政的十多年里,废除苛法,让百姓休养生息,为后来的文景之治甚至是汉武大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假如那时候就严格实行一夫一妻制,也许吕后留给后人的,就是一位慈眉善目的全身散发着正能量的光辉女强人形象。😂

      通宝推:南宫长万,
    • 家园 兜兜转转一家人——梳理西汉初期的外戚关系|二十四史探秘020

      西汉外戚伦理关系混乱,吕后的外孙女嫁给了她的亲儿子;她的侄孙女嫁给了她的孙子;薄太后宗室中的薄姓女子嫁给她的孙子;窦太后的外孙女嫁给她的孙子;汉昭帝的老婆上官小妹和昭帝他老爸武帝的老婆卫子夫扯上亲戚关系……

      史记中的《外戚世家》,其实说的就是西汉时期的外戚,所谓外戚,也就是“娘家人”。

      《外戚世家》里,主要是在梳理各方面人物的关系,真正的事迹倒不多,比如田蚡、窦婴、卫青、霍去病等人,这在后面的列传中会有详细交待。但这其中的关系也太复杂,笔者花了点时间绘制了一张《西汉初期皇室外戚关系图》,便可从中看出具体的枝枝蔓蔓来。

      点看全图

      这些关系中,有几个特点可以总结一下。

      一是肥水不流外人田。比如吕后的外孙女嫁给了她的亲儿子;她的侄孙女嫁给了她的孙子,尽管这个孙子可能是假的;薄太后宗室中的薄姓女子嫁给她的孙子;窦太后的外孙女嫁给她的孙子;汉昭帝的老婆上官小妹其实也可以和昭帝他爸武帝的老婆卫子夫扯上亲戚关系,至于这个关系应该叫什么名目,我说不清楚,大家可以看图。

      二是辈份有点乱。因为上述特点的原因,这种近亲结合乱了辈份,前面也说到了,几例孙子辈嫁给儿子辈的。还有霍光的长孙女嫁给了汉昭帝,但他的小女儿却嫁给了比汉昭帝低两辈的汉宣帝。非常乱,乱得让笔者不知说什么好😂。

      三是蛮多改嫁到皇室来的女子得宠。至少有两例,一是魏豹的老婆,因为魏豹和项羽一起打刘邦,战败后家属充军,结果魏豹的老婆薄氏被刘邦看上了,后来生下文帝。另一例是金王孙的老婆王氏,因为王氏的老娘臧儿算命,说她的女儿会大富贵,于是臧儿硬是把她的女儿从金王孙那里抢回来,送入了皇宫,而汉景帝刘启居然也不嫌弃,也娶了,生下了后来的汉武帝刘彻。

      这些就不多说了,这里只讲两个和汉武帝有关的小故事,一个是汉武帝认姐,一个是汉武帝杀妻(钩弋夫人)。

      话说王太后在嫁给汉武帝他爸刘启之前,原本已经嫁给了一个叫金王孙的人,并生下了一个女儿,名字不详,暂且叫她金氏女吧。后来王太后被她妈送入皇宫,和景帝生下了武帝刘彻。景帝死后,武帝即位,那时候金王孙也死了。武帝从他的一个妃子那里听说,他还有一个同母异父的姐姐在外面,武帝大为吃惊,就暗中派人去探访,发现果然有这么一回事,而且他的姐姐还在金家。

      于是,武帝亲自去接他的姐姐,要他姐姐到宫中来居住。皇帝出行,排场当然与一般人不一样。出发的时候,先把沿路的交通封锁,进行一级警戒,再派出骑兵仪仗队快马赶到金家所在的巷口进行戒严,然后,武帝乘坐他的豪华坐驾,长驱直入,赶到巷子口。巷子口有一道门,门关着,武帝让人直接撞开这道门,冲到金家门外。为了怕金氏女跑了,羽林军包围了金家,然后一起大呼小叫地,让金氏女出来。

      这本来是个好事,笔者也搞不明白武帝为何担心他姐姐会逃跑。能和皇帝攀上亲,多美的事,你派人好言好语去说明白,估计金家会自己送上门来。但武帝搞这个突然袭击,让金家不知发生了什么事,还以为得罪了哪家权贵,或者盗匪打家劫舍,吓得紧闭门户,金氏女更是魂不附体,一哧溜躲到了床底下。

      大臣和士兵们喊了半天,金家才大致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于是把金氏女从床下拉了出来,扶出门外,拜见武帝。武帝一见这个陌生的姐姐,眼泪刷地一下就流了出来,泣不成声地说:姐姐呀,我的好姐姐,你为什么躲起来不见我呀,我想死你了(有这么严重吗?)😥。

      武帝叫来全国第二豪华的车,带着他的这个姐姐,快马飞奔回到长乐宫,求见他们的娘亲,也就是王太后,让她们母女团聚。武帝还拿出一千万钱的“私房钱”赏给这位金姐姐,再把平阳公主、南宫公主和林虑公主一起叫过来,让三位公主也来认姐姐,一家人抱成一团哭作一堆。

      武帝一生冷血,对于这个并不太亲的姐姐,却如此爱心泛滥……

      说到武帝的冷血,后来这个立太子杀钩弋夫人的事,可见一斑。

      当年因为巫蛊之祸,武帝错杀了原太子刘据和卫家,武帝一直心有歉疚,迟迟不肯再立太子,直到他七十岁的时候,钩弋夫人为他生下了儿子刘弗陵。武帝对刘弗陵疼爱有加,有心让他做太子接班,但刘弗陵也太小了,于是武帝命宫中的画师画了一幅《周公辅成王朝诸侯图》赐给霍光,暗示众大臣,他准备立刘弗陵作太子,并让霍光等人辅政。

      过了几天,武帝故意找茬责骂钩弋夫人,钩弋夫人不知道怎么回事,但又不敢和皇帝顶嘴,只好不停地叩头求饶。武帝狠下心来,对左右说:拉下去,送到掖庭狱(汉代专指幽囚宫中罪犯的监狱,相当于清代的宗人府)。

      钩弋夫人渐渐明白了是怎么一回事了,她被待卫们架着拖走时,回过头来望着这个七十多岁的枕边人,眼中满是哀怨和乞求,希望他念在夫妻一场的份上放她一条生路。武帝衣袖一挥,说:走吧,你走吧,你是不能再活下去的了。

      几天之后,钩弋夫人死在云阳宫,当时,天地变色,暴风呼号,尘土蔽日。

      一些日子以后,武帝向身边的大臣解释了个中缘由:以前历朝历代,之所以出现灾乱,是因为君主年少而母亲年壮,女主独居,骄横无忌,淫乱自恣,无人能禁。你们没有听说过吕后的事吗?

      不久,武帝死,刘弗陵立,是为昭帝,霍光和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等一同辅政,汉朝的外戚干政现像稍稍平息。此后霍光独揽大权,乃是后话,笔者以后再详细说霍光的事情,此处不作赘述。

      而武帝立太子杀母的事迹,为后来的北魏承续,但凡太子确立,则必将杀死其母,成为政权传接的规则。

      元宝推荐:南宫长万, 通宝推:南宫长万,
    • 家园 苟富贵,无相忘——我和陈胜不得不说的故事|二十四史探秘019

      无论是按照整体史观来看还是按照人民史观来看,秦末的陈胜吴广起义都是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正能量。他们最大的贡献,是完美地解决了政权合法性的来源问题——‘’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按毛主席的话来说,就是‘’枪杆子里出政权‘’。

      你狠,你就可以称王!

      陈胜,又叫陈涉,阳城人(现在河南省方城县东孟洼村的人),他的搭档吴广,阳夏人(现在河南太康的人),笔者百度了一下,两个地方的直线距离是190公里,还算是比较远的了。两个素昧平生的草根,金风玉露一相逢,便成了绝世好友,干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

      以下摘自陈胜老乡的一篇回忆录:我和陈胜不得不说的故事。

      话说陈胜年轻的时候,一贫如洗,靠给别人打工种地过生活。有一次,陈胜和我们等一帮人正在给地主老财种地,那时候,天是蓝的,云是白的,水还是清的,油不是流在地沟里的,鸟还是一大群一大群在天上飞的,呸呸,扯远了。

      那时候,蓝天白云,清风徐徐,大雁南飞,好一派宁静和谐的景象。陈胜种地种累了,直起腰来,抬头仰望星空,不对,仰望蓝天白云,雁鸣啾啾,突然诗兴大发,对着身边一起被雇给地主老财种地的小伙伴说出了一句千古名言:苟富贵,无相忘。

      我当时就在旁边插秧呢,听到这句话,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瞅瞅四周没有官人,我战战兢兢地说,伙结,你做梦吧,我们都是个穷命,富个P的贵啊?陈胜鄙视地看了看我们,回转眼神,继续盯着天上飞过的一只只大雁,说出了第二句千古名言: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我读书少,不知道鸿鹄是什么,你不要骗我。若干年后,当我在陈胜的王宫里看到那巍峨的宫殿,层层的幔纱时,或许明白了一点,只是那时候已经晚了……

      陈胜就那样呆呆地望着天上飞过的大雁,伟岸的身躯有如岳峙渊渟,我分明看到一两颗泪珠从他的眼角滑落,那是一种怎样的痛彻心扉的孤独啊?若干年后,当我在陈王的夜宴上,看到他向我们频频举杯,然后步履蹒跚地跄回后宫时,也感到了这种孤独,那时候,吴广已经被田臧谋杀,他失去了他这辈子唯一的知音,而我们,也在第二天死的死,散的散,留下他孤零零的一个人。

      上天是眷顾我们的。我相信,陈胜终究是不一般的人物,就冲着他对我们说出“苟富贵,无相忘”,我就开始相信,上天是会眷顾我们的。

      不久之后的某一天,祖龙始皇帝死了,陈胜兴冲冲地跑来找到我们,告诉了我们这个消息。我们很纳闷,问他,始皇帝死了,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还是得种地打工,想着法子吃饱肚子呀。陈胜本来兴致勃勃,听到我的反问,脸色一下子变得沮丧无比,我注意到,他伸入怀中想掏出什么的手又缩了回来,慢慢转身,走了。我想,他怀中可能是一壶白干,或者,一只烧鸡。我很想把他叫回来,再唠点什么,但是,我读书少,我又能唠什么呢?

      七个月后,皇帝到我们这里征兵,据说是去很远很远的地方,叫作渔阳。我们很多人都逃跑了,因为我们凭直觉意识到,去当兵不是个好差事,新兵蛋子总会被老兵欺负,一站站一天,一跑跑半天,说不定还有鞭子抽什么的,这都还是好的,也许还会有捡肥皂什么的少儿不宜的游戏,总之是很恐怖的事情。

      我们都跑了,陈胜没有跑,他主动跑到征兵办公室去报到,然后,他就遇到了吴广。

      我们不知道他们的故事有一个什么样的开头,但后来听到了结局。当章邯率兵前来攻打都城陈县的时候,陈胜将吴广的死都算在章邯头上,让车夫庄贾驾着战车向前猛冲,要为吴广报仇,结果庄贾害怕了,一刀回砍,割下了陈胜的头颅。他们生于何时,不清楚也不重要,但他们死在了同一年,那一年,天是蓝的,云是白的,水是清的,空中还传来大雁啾啾的哀鸣。

      当陈胜遇到吴广的时候,他们是九百人中的两个领袖,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东南)的倾盆大雨中,两人相视一笑,便成故人。

      渔阳在遥不可及的远方,大雨阻断了路途,去,是死,不去,也是死。怎么个死法,这是一个问题?于是,一面旗帜举了起来。大家坐在高高的土堆之上,听陈胜吴广讲那过去的故事,关于公子扶苏,关于楚将项燕,然后,陈胜说出了他第三句流传千古的名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历史上说到这段往事的时候,用的是“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我知道你们不懂,我解释一下,就是砍削树木当兵器,举起竹竿作军旗。那时候的陈胜吴广,连一片做旗帜的布片都没有,只能用一根竹竿作为旗帜,用光秃秃的树枝做兵器,何其囧也。所以,大家可以理解后来他们取在一起盟誓出兵之时,为什么要用“袒右”来作为表明身份的标志了——因为他们连一片包扎头发的黄巾(如东汉末年的黄巾军)都没有。

      但旗帜已经举起来了,旗帜就是形象,旗帜就是方向,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在陈胜吴广的推动下,就这样仓促、寒酸,但是火热而轰动地爆发了。陈吴“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半年之后。

      这时候的陈胜已成天下义兵的共主,国号张楚,定都陈县(今河南淮阳,紧邻吴广老家太康),自称为陈王,坐镇陈县。吴广为假(副)王,率重兵西进,围攻军事重地荥阳。

      作为陈胜的老朋友,我们当初一起种地的小伙伴,听说陈胜富贵了,都纷纷想起了他曾对我们说的“苟富贵,无相忘”,他应该可能也许大概是不会忘了我们的吧,于是我们呼朋引伴,向陈县进发,去寻找那可以分享的富贵。

      陈县是个大地方,曾经先后做过陈国和楚国的国都,我们跋涉了两三百里路,找到陈胜的王宫,门关着。嗯,门上有两个铜环,我们看过电视,知道在这种大户人家门前叫人,要拍打那个铜环。我就上去拍,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咋没人理我们呢?

      老半天,一个当兵的(也许是个太监,那时候陈胜有没有条件置办太监,我们已经记不住了)懒洋洋地问:WHO?我们说:ME?当兵的问:WHO ARE ME?你们看,农民造反,文化课就是不能及格,怎么能这样问呢?当然,我们读书也少,当时没觉察到这句话有问题。我们就说,我们找小胜子。小胜子是谁?就是小涉子?小涉子是谁?反正问了半天都没说清楚,当兵的烦了,跑出来,要以寻衅滋事罪将我们刑事拘留,好在这时候小涉子有事要出去办事,队伍浩浩荡荡出来了,我们一看,唉哟,气派啊,果然富贵了,于是就叫:小涉子小涉子小色子小色子……小涉子狐疑地望向我们,一秒两秒三秒四秒,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了,没有反应。

      我们知道,因为小色子经常仰望星空,伤了颈椎顺便伤了脑神经,可能会偶发性失忆。于是,我们纷纷提醒他:小色子,不记得了吗?当年你和我打麻将输了一钱银子一直没还呢。小色子,当年你睡我上铺,晚上不愿意下床尿尿找我要矿泉水瓶呢。小色子,当年你去偷地主老财家的鸡被狗咬还是我救的你呢。小色子,当年你泡东村家小寡妇还是我帮你递的小纸条呢……

      陈胜恍然大悟,连忙说,啊呀,朕戎马倥偬,忧而忘事,众卿家别来无恙,且随朕宫中叙话,宫中叙话,宫中叙话……

      我们感动啊,激动啊,震动啊,陈胜果然是人中豪杰鬼中英雄,说起话来一套一套的,想起当他的名言,于是涨红着脸举着小拳头高喊着“狗富贵,无相忘;猫富贵,无相忘”的口号,进了陈王陈胜的王宫。

      摆酒,叙旧。我们说:小色子,不记得了吗?当年你和我打麻将输了一钱银子一直没还呢。陈王说,喝酒,请喝酒。小色子,当年你睡我上铺,晚上不愿意下床尿尿找我要矿泉水瓶呢。陈王说,喝酒,请喝酒。小色子,当年你去偷地主老财家的鸡被狗咬还是我救的你呢。陈王说,喝酒,请喝酒。小色子,当年你泡东村家小寡妇还是我帮你递的小纸条呢……陈王说,喝酒,请喝酒。

      那一晚,陈王喝多了,我作为当年和他最亲近的人,坐在离他最近的位置,我看到他一杯接一杯地将酒倾倒入口,一双明珠般的眼睛仍是如此忧伤,一如当年。当他踉踉跄跄地回返后宫之时,那双忧伤的眼睛里透出的孤独感如一柄短剑,让人感到深如三十七毫米的鲜血淋淋。我们当时谁都不知道,他刚接到战报:吴广死了!死在同袍田臧之手,而田臧杀死吴广时,竟然号称是陈胜下的命令。吴广的尸身送回陈县时,那一双眼睛直愣愣地睁着,让人不忍直视。

      吴广知道陈胜是不会杀他的。陈胜也知道吴广知道他是不会杀了他的。昔日亲密的战友转眼阴阳两隔,他们要在最后的一刻目光相视,一如当时大泽乡里大雨倾盆。

      我也是醉了,看着王宫的豪华,喝豆浆吃油条,妈的想蘸白糖蘸白糖,想蘸红糖蘸红糖,偷偷还给它豆浆泼一碗,心里舒服,真是舒服。陈胜够朋友,果然是苟富贵,无相忘。

      油条吃多了豆浆喝多了,第二天一大早拉肚子,我蹲在茅房里。

      忽然,外面传来凄惨的喊叫声。这里可是钓鱼台国宾馆啊,怎么回事?从茅房的砖缝里,我偷眼观瞧,只见一队队士兵冲入我们这群阳城老家来的人的房间,进去刀枪晃眼,出来鲜血淋漓,惨叫声此起彼伏。我吓得两股战战,也顾不得有没有厕纸,慌慌张张跑了出去。

      有多少小伙伴幸存,我也不知道了,我这辈子再也没回过老家,我怕陈胜那如刀剜心的眼神,那种落寞那种孤独那种大雁鸣叫时的幽怨。在他的心中,吴广是他的唯一,能与他分享富贵的,也只能是这个唯一,而我们,他欠我们再多赌债,都只需用血来还。

      我逃亡在外,不久听说陈胜死了,但又听说他没有死,又听说他死了,又听说没有死。芒砀山上的草绿了又黄,黄了又绿,直到某一天多了一抔黄土,埋下一位曾经的王者。那一天,大雁依然从头顶飞过,啾啾而鸣,我在山中,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通宝推:南宫长万,贼不走空,
    • 家园 退休领导人赵武灵王被活活饿死,祸首是谁?|二十四史探秘018

      赵武灵王是战国时期一位了不起的君主,三十年时间里,他把赵国打造成了北方霸主,他“胡服骑射”改变了中国军事理论和技战术,他促进了民族融和及生产发展,但在他正当年富力强之时,却活活饿死于宫墙之内,害死他的,正是他亲手打造的权力二元体制……

      笔者前面说过春秋五霸中首霸齐桓公姜小白的故事,一代英主姜小白晚年宠信三个奸臣,六个儿子争夺继承人资格,将小白困于宫中,病饿而死。

      历史总是会惊人地重复。今天说的赵武灵王赵雍,也是因为儿子争权,他被困于宫中,活活饿死。

      与姜小白不同的是,小白当时病重,饿了几天也就死了,惨在死后无人收尸;而正值壮年身心健康的赵雍被饿了三个月,饿急了还生吃过雏鸟,如此饿死,惨在生前的种种绝望。

      赵武灵王创造惊世奇迹

      赵武灵王赵雍,是战国时有名的英主,也就是前面说过的晋国权臣赵盾的后代,三家分晋而有赵、魏、韩三国,赵国传了若干代后到赵雍。

      赵雍十五岁登基坐殿时,中原一片混乱,他的老子赵肃侯虽然留下了不错的基础,但由于赵国处于四战之地,西有强秦、东有燕齐、南有韩魏、北有胡人,再加上还有一个中山国深入赵国腹地,赵国连年征战不得安宁,国力明显弱于楚魏秦齐。

      赵雍在国内贤臣的辅助下,更由于他自身的精明强干,他用了三十年时间,把赵国由一个贫弱之国变成了雄踞北疆比肩秦楚的强国。下面先简要介绍他的主要事迹,对正史不感兴趣的,可以将下面的一二三四略过:

      一是在外交上纵横捭阖,联韩扶燕拒齐压秦,获得了三十年的黄金发展期。

      赵国本来就与韩国关系不错,但与魏国关系不太好。在过去的一百年里,赵国的历史可以形容为:昨天魏国打我了,今天我打魏国,明天秦国和魏国一起打我,后天我与秦国一起打魏国……

      赵武灵王四年,赵雍与韩王会盟,次年迎娶韩王之女为妻,两国成为铁哥们,魏国从此不敢随便打赵国的主意。在稳住南方后,赵武灵王十一年,燕国国君让位于国相子之,引发燕国内乱,赵雍插手燕国内政,派人去找到正在韩国做人质的燕公子职,把他送回燕国去做了新的燕王即燕昭王(这个燕昭王到底是谁,史记中前后矛盾。《燕世家》中说是太子平,《赵世家》中又说是公子职,史学界也争论不休),由此赵燕两家和平共处多年,赵国东北方也稳定了。燕国本已被齐国控制,齐国见赵国插手燕国的事情,心中不满,发兵攻燕赵,赵雍自称实力不济,收兵避战,让燕王找他的外公秦惠王求救,秦国发兵打败了齐,齐秦实力都受损,于是赵国的东面和西面也暂时平静。几年后,先是秦国秦武王意外死亡,为争夺王位秦国内乱,赵国扶持秦昭襄王登位,以此作为利益交换,西渡黄河夺取了秦国北境的榆中地区;此后第一大国楚国灭掉了第二大国越国,楚齐成了接壤的邻居,齐国为了应付楚国的入侵不得不放弃与赵国为敌。于是赵国东西边境彻底安宁。

      二是在军事上推行胡服骑射,极大地提升军事实力,稳定了北方。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故事,史家评价很高,具体过程也不再详述。总之通过胡服骑射,赵国军队丢掉宽袍大袖穿上紧身衣,战斗力迅猛提升。更重要的作用在于,胡服骑射融合了国内的宗室贵族和有戎狄背景的外族大臣两大派系,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各个地方的掌控,同时更新了赵国的经济结构,使之更利于发展生产。还有一个外在的影响就是,由于赵武灵王的这种新式骑兵待遇优厚,吸引了北方戎狄入伍,使原本经常骚扰赵国的敌对力量成了赵国的战斗主力,北方于是也安定下来。

      三是开疆拓土,去掉中山国这个心腹之患,同时向西北扩张,设雁门云中两郡。

      赵国一直视嵌入其领土内的中山国为眼中钉肉中刺。因为,每当赵国想要对外征伐时,中山国便趁机捣乱,让赵国无法全力对外。但中山国之前得到其他国的扶持,用以牵制赵国,所以赵国一时之间也无法灭掉它。在赵国摆平四邻后,终于可以一出胸中恶气了。经过几次征伐,在胡服骑射改革显露效果后,前296年,赵国一举灭了中山国,使得赵国的南北终于畅通连为一体。在灭中山国的前两年,赵国已击溃中山国的帮手——北边的楼烦和林胡,占领了北边大片土地,设雁门云中两郡。

      四是大会天下诸侯,确立“强国”地位。

      赵国经过一系列努力,内政外交军事力量都大大提高,赵武灵王在信都的信宫大会天下诸侯,各国纷纷捧场。这次会盟已不同于春秋时期的“尊王攘夷”式的会盟,春秋时的会盟还是要捧着周天子的令箭来号令天下,如今各路诸侯已纷纷称王,连宋国这种二流小国的国君也加入到称王的行列,周天子早已不被诸侯放在眼里,这种会盟称霸的仪式,其尊贵的意味更为明显。三十年时间,赵国从一个弱国迅速崛起为一个强国。

      一二三四说到这里,我们“史归正传”,来说说这一代英主是如何窝囊地死去的。

      吴娃的遗愿埋下了祸端

      赵武灵王的生卒年份为前340年至前295年,也就是说,他死的时候,才45岁,这正是人一生中最为年富力强的时候。其实,在他死之前四年,也就是前299年,他已经将王位让给了他的小儿子赵何,也就是赵惠文王,赵雍是以太上王的身份死掉的。

      这是怎么回事呢?

      前面说过,在赵雍即位四年的时候,他娶了韩国的公主为妻,生了一个儿子叫赵章,后来被立为太子。韩国公主去世后,赵雍在即位十六年时因为一个梦娶了臣子的女儿孟姚,人们称孟姚为吴娃,吴娃生的儿子就是赵何。吴娃在短暂的一生里为赵雍带来了很多快乐,但从没有求过他任何事,死前,她提了惟一的一个要求:立赵何为太子。

      吴娃在世时,赵雍也很喜欢赵何,于是赵雍就废了太子赵章,改立赵何为太子,并于前299年就将王位传给了赵何,另将赵章封于代地,称为安阳君。

      当初赵雍把王位提前传给赵何,本意是想让赵何在臣子的辅佐下主抓国内的政事和经济,他自己可以以军委主席的身份一心一意地带兵对外征讨。这样,可以让赵何提前锻炼,更早地和更好地治理国家,不致将来突然接班引起赵国混乱。另外一个考虑就是,因为他经常亲自带兵打仗,随时可能战死疆场,如果他真的死于战场,到时候政权可以平稳交接。

      平心而论,这个想法从理论上讲还真是不错。但在现实中,碰到了两个无法克服的障碍。

      第一个障碍是:赵武灵王赵雍,他太优秀了,他的光芒掩盖了一切,包括他的儿子赵何。

      赵雍让位后,三年过去了,这三年里赵雍东征西讨,南争北战,拓地千里,虎狼之国秦国也被他玩弄于股掌,赵国与巨无霸楚国分庭抗礼,其他国家更不在话下。这个时候,赵雍有了统一天下的野心。但现在,国政在他儿子赵何手里,军事权力于他也不完全,有些时候也得令从王出。

      44岁正当壮年的赵雍开始后悔了,后悔把权力移交得太早。但交出去的权是收得回来的么?

      第二个障碍是,赵雍并非只有一个儿子。

      赵雍当年废了大儿子赵章的太子之位,将赵章安置在北部的代地。赵章的存在,对赵何的权力本身是一个威胁。而赵章,也不甘心蜗居在荒凉之隅,他想夺回本属于他的权力。在代相田不礼的策划下,赵章开始联络赵国都城邯郸的势力,伺机造反。

      赵雍是个聪明人,他当然也看出了大儿子想从小儿子手中夺权,这时候他做的不是去弥合两个儿子的矛盾。被“一统天下”的念头冲昏头脑的他想出了一个损招:以儿制儿——让两个儿子相互争斗,落个两败俱伤,他再趁机复位。

      赵惠文王四年(前295年),赵雍打算把赵国一分为二,让赵章也在代郡称王。这个分裂赵国的愚蠢提议,遭到了赵国重臣肥义的反对。肥义当年是赵雍的臣子,忠于赵雍,赵雍当政时期,也是靠肥义的辅佐,赵国才一步步强大起来的。

      但是现在,肥义是赵何的臣子兼老师,他认为他理所应当地要忠于赵何,坚决不允许有损害赵何利益的事情发生。

      觉察到赵雍意图复辟的野心后,肥义向赵何进行了汇报。赵何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便召集他信任的几个大臣一起商量对策,并逐渐控制兵权。

      而在另一边,公子赵章在赵雍的默许下,准备开始夺权,但赵何这边防守严密,赵章无法下手。

      看到赵章太不争气,赵雍决定亲自出马,亲手拉开兄弟相残的帷幕。

      沙丘惊变葬送一世英名

      沙丘是一个地名,位于现在的河北平乡、广宗一带,离赵国的都城邯郸也不太远。这里地势平坦,沙丘连绵,水泊纵横,林草繁茂,赵雍觉得是个搞胡服骑射军事训练的好场所,很是喜欢,便在这里修了不少宫殿,作为度假之用。

      还是在前295年这一年,赵雍把两个儿子都叫到跟前,对他们说,这些日子国家太平,没什么重要的军政大事,加上天气炎热,你们陪我一起去沙丘离宫住几天,散散心透透气吧。

      赵章欣然答应。赵何虽不乐意,但赵雍是他爹,他爹的命令他不敢不答应,只得在肥义和信期的陪同下前往。到沙丘后,赵何住在一处宫室里,赵雍和赵章住在另一处宫室里。

      鉴于下面的故事比较复杂,笔者为了能够尽可能简洁地把事情说清楚,有必要把后面要出场的三方势力的几个人物先点出来,至于他们担任什么职务,也就不细说了。

      第一方:赵武灵王赵雍,他是孤家寡人。

      第二方:赵何,赵国名义上的君王。赵何的手下有:第一重臣肥义、第二重臣信期,以及掌握兵权的李兑、赵成。

      第三方:赵章。赵章的手下主要就是田不礼。

      当天晚上,赵章派人找到赵何,说,老爹叫我们去他那里坐坐,一起谈谈理想谈谈人生。赵何虽然老大不情愿,但这孩子比较单纯,便换了衣服鞋子,准备过去。老辣的肥义感觉不对,赶紧阻止。

      肥义不愧是在政坛上摸爬滚打几十年的老政客,他的应对从容不迫有条不紊而且大义凛然。在短短五分钟时间里,冷静作出如下安排。

      第一,赵何是君主,不管发生什么事,不管面临什么情况,不能以身涉险。老老实实呆在自己的宫里,不踏出一步。

      第二,赵武灵王相邀,不应邀于理不容,既然赵何不能动,那我肥义以身相代,我去一探究竟,看看赵章到底想干什么。

      第三,我不在期间,由信期加强对赵何的武装保护,防止对手劫杀赵何。

      第四,如果我不能回来,就证明发生了政变,马上启动红色应急响应。

      第五,马上派人紧急赶赴都城邯郸,通知李兑和赵成。一旦红色应急响应启动,赵成与李兑要立即发兵勤王。

      作完这些安排后,肥义代替赵何,到了赵雍和赵章的行宫。他没有见到赵雍,只见到了赵章和田不礼。赵章与田不礼见赵何没来,只来了个肥义,知道政变计划已经暴露,便杀了肥义。然后,再派人去召赵何,如果赵何不来,就立即派武士刺杀。

      赵何看到肥义没有回来,而又有使者来召他,知道发生变乱。信期逼问使者,得知肥义果然被杀,马上率军包围了赵雍和赵章住的宫室,与赵章和田不礼的党徒展开激战。与此同时,接到通知的李兑与赵成,很快也率军赶到沙丘,参与平叛。

      赵何的军队很快就控制了局面,赵章与田不礼战败,退守到宫内。信期、李兑、赵成将宫室团团包围。但下一步该怎么做,这三个大臣却犯了难。

      他们围困的两个人,一个是他们主公的亲爹,赵国的前任国王,现在的太上王;另一个是他们主公的哥哥。如果不杀赵雍与赵章,一旦脱困翻身,赵雍与赵章便会对他们痛下杀手。而如果杀了赵雍与赵章,他们的主公赵何可能会追究他们的犯上之罪,将弑亲的罪名都推到他们三人身上。

      怎么办呢?李兑说,不如我们去请示一下赵王吧。作为下属,多请示多汇报总没有错。

      赵成赶紧制止了:使不得使不得,不请示还好,我们还有一定主动权。一旦请示了,我们就完全被动了,最后会被逼到绝路上去。

      李兑糊涂了,向赵成请教何出此言。

      赵成说,以当前之势,如果请示赵何,赵何作为赵雍的儿子,赵章的弟弟,一定不会亲自下达赶尽杀绝的命令。但赵雍和赵章必须得死,不死赵何自身难保。这样一来,诛杀赵雍和赵章的罪名,就会落在他们三个人的头上,最后他们三个人会成为替罪羊,难逃一死。

      而如果不请示呢?赵成接着分析:如果不等赵何的命令,我们三人自己处置,把赵雍和赵章杀掉,造成既成事实。这是赵何希望的结果,也一定会欣然接受,而杀人的议题从来就没有人提起过,所以谁也不会去追究责任了。

      李兑与信期觉得赵成说的很有道理,于是派兵攻入宫室,先杀了赵章、田不礼及其党羽。在对待赵雍的上,赵成耍了个手腕,毕竟赵雍曾是赵国之君,如果亲手杀了赵雍,于自己的名声不好。

      赵成把赵雍宫里的人全部赶出来,但不许赵雍出宫,把他围困在里面,但也不杀他。赵雍被困内宫,里面本无存粮,一些日常的瓜果点心没过几天就被吃光了。赵雍饿得实在受不了了,就捉那些刚出生的雏鸟生吃。在遭受断粮断水三个月之久后,赵雍被活活饿死。赵成在确定赵雍必死之后,才打开内宫,为赵雍收尸。

      赵成等人围困太上王赵雍时,赵何对他父亲的生死之事一直不闻不问,直到最后赵成来报告说赵雍饿死了,赵何才痛哭一场,命令厚葬,全国举哀。

      一代英主赵武灵王,最终以如此不堪的局面收场,可以一叹……唉~~~~~~

      元宝推荐:普鲁托, 通宝推:起于青萍之末,strain2,南宫长万,心有戚戚,
      • 家园 这段引人注目,有两个疑惑请教众河友

        秦国发兵帮燕国复国这事,秦燕之间隔着赵国,这种长臂管辖在当时风险不大吗?当年穆公还是有为之君,结果发兵远征偷袭郑国还被晋国摆了一道,全军覆没三将被俘。秦国心就这么大相信赵国不会也这么来一手,赵可是晋的继承人之一啊。

        赵雍去秦国玩侦察这段也很吊诡。一国之主离开权力中心去敌国中心出使,而且被看破后还能顺利逃出?还有使团入秦也不是随便逛的,武灵王对付秦国是想从陕北南下,赵国使团这么走打草惊蛇不说秦国也不会答应的吧。

        怎么都觉得像是在国内被人设计了给送(或者被逼迫)到秦国,秦国觉得情况未明不想插手,干脆手下留情放赵雍回国继续斗,另外秦国当时的昭王还是武灵王当年送回秦国的吧(赵雍送昭王回国很大可能两人是认识的,怎么可能玩侦察玩到殿上都认不出)。

        而且就在这年还是前一年,赵雍传位赵何,自己当太上王掌军事。

        回去之后除了灭中山国(这事应该是赵国共识)之外,就是替赵章讨代郡为封地,最后被困死宫中。

      • 家园 事情有这么简单?主动让位再后悔自己作死?

        我差点就真信了。

      • 家园 三晋都存在不舍得让职业经理掌权的问题

        秦国国相多数是外来户,魏国和赵国喜欢用宗室掌权,而韩国则喜欢结成相对固定的宗室--贵族组合,有所谓张氏五世相韩。

        不舍得放权就只能吃亏。为什么?宗室优秀人才三代之后就衰竭。魏文侯魏武侯到魏惠王就歇菜。赵国和田齐都有类似问题。韩国就崛起过一代,而且崛起的虎头蛇尾。

        只能引入外来职业经理,并充分授权,才有秦始皇所谓的奋六世之余烈。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