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Ian Christie:第一部电影现场究竟发生了什么? -- 万年看客

共:💬5 🌺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Ian Christie:第一部电影现场究竟发生了什么?

    238-Ian Christie:第一部电影的首映现场究竟发生了什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B8jJILCsvY&t=1044s

    第一场电影的放映现场究竟发生了什么?这个问题已经让我困惑了三十年,也是我这三十年来的研究与写作主题。直到目前为止我依然不敢说自己掌握了全部情况,我还没有找到一篇详细描写了早期电影观众所见所闻的神奇日记。但是我和其他人还是一点一点逐渐拼凑出了身处电影时代门槛上的观众们的感受。今天在座的各位肯定认为自己知道在第一场电影的上映现场发现了什么:当卢米埃尔兄弟放映著名的《火车进站》影片时,观众们吓得纷纷夺路而逃,向出口跑去。待一会儿我们再细说这件事。

    在说到这件事之前,请允许我提醒大家,在银幕上向付费观众播放影像的历史其实非常长。作为英国人,我们可以非常自信地宣称英国具有全世界最悠久的电影历史。当然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电影历史,但是我们可以说电影一词的最早应用——也就是打出广告并且面向付费观众的影像播映——发生在1781年2月的英国。画家菲利普.德.劳瑟博格(Philip James de Loutherbourg)——此人虽说是法国人,但是当时正在英国工作——率先推出了“机械剧场”(Eidophusikon)。我们难免觉得如果他给这项技术改个名字的话,演出时间兴许还会更久。这是一场技术水平相当精湛的演出。现在画面上是当时留存下来的唯一一张关于放映现场的插画,这张插图是演出现场场景的唯一证据。影片在莱斯特广场以北的莱斯勒街放映了六到八周,然后在另一个地点又放映了一段时间。我们可以说全世界在十八世纪末出现了最早的运动图片放映。

    同样我们也不应该忘记——我在这次系列讲座当中一直在提醒听众们——我们很容易就会忘记所谓的幻灯放映究竟顽强地持续了多长时间。这项技术留下了非常丰富的图像历史资料,让我们得以领略幻灯放映的现场是怎样的形象。画面上的这幅精美插画向我们展示了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幻灯放映是什么样子。可以看到幻灯放映的图像很大也很明亮,可以想象,放映本身往往会伴随着现场演讲,很多情况下还有音乐伴奏。这项技术可以追溯到十七十八世纪。较为小型且特化的幻灯播映肯定在十九世纪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实际上幻灯技术直到今天依然存在画面上,这张幻灯片就是前几天我去伦敦幻灯协会拍摄的,展示了一套十九世纪的吹牛大王闵豪生男爵故事幻灯片。我们可以看到幻灯片的画面质量与尺寸多么惊人。

    同样需要记得幻灯技术不仅仅单纯局限于幻灯放映,而是同时也被融入了舞台剧的表演当中。现在画面上这张插图表现了十九世纪后期的舞台剧如何利用幻灯放映技术在舞台上投射鬼魂的形象。这种手段被称作佩珀尔幻象(Pepper's ghost),最早在摄政街理工学院得到研发,一经问世就非常流行,得到了好几家剧院的采用。这使得人们可以编排带有鬼魂的剧情,让鬼魂从舞台上升起并且与其他演员互动,可以说是幻灯放映技术的更复杂应用。随着十九世纪即将结束,幻灯片已经无处不在了。

    这是否意味着幻灯片就一帆风顺地升级成为了电影呢?答案是否定的。我之前就提到过,1894年是电影在大西洋两岸许多国家的第一次亮相,当时借助的是爱迪生发明的投观影机(kinetoscope)。画面上是爱迪生推广这款新产品的宣传画,可以看出画面前方摆着一尊爱迪生的胸像,爱迪生的名号则醒目地写在画面背景上。之所以要给大家看这张关于投观影机的图片,首先是因为投观影机放映现场的照片资料非常少见。报纸与私人信件倒是留下了很多文字记录,我们也知道这项技术吸引了大量观众慷慨解囊。这张插图则告诉我们,这项技术当时被视为高雅的娱乐形式,适合女士观看,甚至适合没有男士陪同的女士观看。我要指出如今大家可能觉得很奇怪的一点事实:在1894年到1895年围绕这项技术的大量宣传都极力强调了这种娱乐形式不仅品位高雅,而且适合女性观看。为什么要这么说?因为日后将会成为电影放映场地的许多剧院在当时其实并不适合女性、尤其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上流女性前往观看。对于爱迪生以及早期的其他创业者来说,必须要强调投观影机提供的放映内容十分体面健康。

    画面左边是一张极其少见的投观影机放映厅现场的照片,之所以少见或许是因为当时没有多少人会费心拍摄这种场所。右边这张照片也很有趣,因为这里拍摄的是留声机播音厅的景象,这种娱乐方式出现的时间比投观影机更早。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到1894年之间,很多人都投入了留声机播音厅的生意。顾客来到播音厅交钱进门,然后戴上耳机就可以收听音乐或者演讲。播音厅就是放映厅的直接前身。

    然后在1895年末到1896年初,我们真正来到了跨越门槛的时刻。我们有必要再一次强调,电影的问世并非发生在某个单一地点,也并非发生在美国。电影的起步阶段完全发生在欧洲。研发时间最长的电影放映设备是卢米埃尔兄弟的电影放映机(cinematograph),研发地点在法国里昂。他们原本打算将这项新技术称作“多米特机”(Domitor),不过后来改了主意。这项技术在1895年3月首次亮相,并且在若干特殊场合进行了试映。这一时期卢米埃尔兄弟向少数试点观众们展示了自己拍摄的影片。到1895年12月这项技术才首次与社会公众见面。如果咬文嚼字的话,第一次公开且收费的电影放映应当算在德国的斯科拉达诺夫斯基兄弟头上。这对兄弟如今在德国以外的世界各地几乎已经被完全遗忘了。他们研发了所谓的动态摄映机(bioscop),在这一年9月份的柏林进行了首映,画面上是当年11月的放映节目单。画面中间这一位是英国电影人罗伯特.保罗(Robert Paul),在1895年他一直在研究投观影机,并且研发了自己专属的摄像机。他仅仅比卢米埃尔兄弟落后一步就研制出了自己专属的放映机。卢米埃尔兄弟在1896年2月的伦敦展示了自己的放映机,几乎与他预定的展示会同时举行。

    那么我们对于这些早期放映活动究竟了解多少?答案是并不如我们想要了解的那么详细。画面上是卢米埃尔兄弟首映现场的节目单,首映地点是巴黎嘉布遣大道上的格兰咖啡馆的地下室印度沙龙。去年巴黎市政府大张旗鼓的重建了这处场所,并且举行了盛大的展览。所谓的沙龙就是咖啡馆正厅下方的地下室,一般装潢非常华丽。显然在地下室照明很不容易,所以兄弟二人与咖啡馆的所有者达成了放映协议。路易与奥古斯特两人都没有参加首映式现场,因为他们对于这种活动不感兴趣,当初敦促他们走上电影道路的父亲安特万主持了首映式。帮助他预定下这处场所的同事回忆到,首映式当天的观众数量并不很多。不过他很快就注意到不少参加了首映的观众都带着朋友再次来到了放映现场。几天的时间,至多几个礼拜而已,咖啡馆入口旁边的人行道上就排起了几百米的长队。口口相传的威力不容忽视,显然人们相互转告:“这个玩意儿你非来看看不可。”卢米埃尔兄弟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在首映期间他们平均每天都能赚到2500法郎。沙龙座无虚席,他们每天都要上映六到八场。这是一门非常赚钱的生意,实际上他们在巴黎首映时播出的影片一直放映到了1900年。他们唯一的缺点在于缺乏进化。卢米埃尔兄弟的影片始终坚持着一开始的格式,即每部片长五十秒钟。

    我想让大家看看卢米埃尔兄弟向公众放映的第一部影片,而且是这部影片的一个比较古怪的版本。大家即将看到同一题材影片的三个版本。你们或许在网上看过这段名为《工厂大门》(Sortie d'usine)的影像,或许还以为这段影像拍摄的是里昂某工厂的工人们下班时的实际景象,但是事实并非如此。这段影像显然经过了特意的场面调度,而且还重拍了好几遍。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第三版影像,也是向公众展出的影像。我们可以看到工人骑着自行车离开工厂大门,还可以看到一条狗跑进镜头里——狗对于早期电影来说非常重要。再来看看第二版影像,画面长宽比略有不同。今天你要是去里昂参观,就会发现这条街已经被命名为了“世界第一部电影诞生之街”,也是里昂当地社会以及法国的骄傲。可以看出这一版影片里的狗和第三版不是同一条,体格更大更壮。我们可以看到小孩子也跑进了镜头里。然后狗在镜头外转了一圈又溜达了回来。波兰人专门拍过一部故事片,其中重现了这部影片当年的拍摄过程以及大量群众演员的调度。最后再来看看这段影片的第一版,于1895年拍摄,严格来说这才是全世界第一部电影,不过卢米埃尔兄弟认为这一版影片不适合向公众放映。乍看上去这一版与第三版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像这样的拣选提醒我们,即便在电影刚刚诞生的时候,电影制作者们就开始考虑怎样的影像更能让观众满意了。卢米埃尔兄弟的影片都用50秒长度的胶片拍摄,在未来四五年他们一直坚持这种格式。

    与此同时,事态的进展变得更加复杂起来。参加了卢米埃尔兄弟首映式的观众之一是一名年轻的魔术师乔治.梅里爱,当时他正在放映地点附近的剧院表演。放映结束之后他找上卢米埃尔兄弟说:“我想买一套你们的设备。”卢米埃尔兄弟说:“我们不卖,我们要独占这套设备,这样只有我们能够从中发财。”——安特万的原话是:“这是我们的秘密。”梅里埃对此感到非常愤怒,但是他还有一招没使出来。他来到伦敦,因为他听说罗伯特.保罗也正在研发放映机而且愿意出售。于是他在2月20号来到伦敦,当时保罗刚刚在新近成立的芬斯伯里技术学院完成了自己的首映不久。2月28日保罗在阿尔伯马尔街的皇家科学院进行了放映展示,接下来又在哈顿公园举办了一场展示,梅里爱前来观看的就是这一场。画面上这台机器就是梅里爱从保罗手中买下的,现存于法国电影学会。梅里爱曾试图锉掉这台机器外壳上的罗伯特.保罗的名字。从而假装这台机器是自己的发明。

    在1896年最初热火朝天的几个月里发生了很多事。电影显然是当时最新潮的技术。很多人都认定可以利用这项技术来赚大钱。但是能赚多久呢?莱斯特广场附近的阿尔罕布拉戏院很快就与保罗签订了长期演出合同,这里是当时伦敦最豪华的音乐厅之一。画面左边是一张1900年的节目单,可以看到节目单左手边的中间部位就是保罗的战争影片,内容是当时布尔战争的战场实况。1896年3月保罗刚刚开始公开放映时的形式大抵如下:放映机位于幕布背后,幕布的材质则是纱布。我们怎么知道的?因为当时有一位巡演的美国魔术师卡尔.赫兹(Karl Hertz)想要购买保罗的机械。赫兹在自己的回忆录当中描写了这次交易的经过:他来到剧场,发现保罗的放映机用螺丝钉固定在地板上。一开始保罗不愿意出手,因为他也只有这么一台机器。于是赫兹拎着一把螺丝刀在周末再次来到剧场,亲手将螺丝钉一个一个拧下来,接着往保罗的手里硬塞了五十到一百英镑,然后就抬走这台机器展开了世界巡演。这部回忆录为我们了解当时的放映技术提供了非常有用的快照。

    在这一年四月,音乐厅的负责人告诉保罗,他应当拍一点更具娱乐性的内容。我这里给大家播放一段他接下来放映的新影片的片段。这段影片是他在音乐厅楼顶上拍摄的,题目叫做《士兵求爱》(Soldier's Courtship)。全片的长度要比这个片段长不少,接下来还会出现一个爱管闲事的妇女坐在画面中的长椅上给士兵的求爱过程横插一杠,然后就被士兵和女朋友从长椅上推了下去。这部影片的男女主人公是阿尔罕布拉戏院的著名舞蹈演员,两人基本上是在穿着戏服进行表演。在片段当中没有出场的那位管闲事的长舌妇艾伦.邓恩在一年半之后将会成为保罗的妻子。

    《士兵求爱》对于电影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虚构电影与恰当的演员表演就此成为了电影艺术的永久组成部分。在此之前的电影拍摄的全都是生活场景与日常事件,而《士兵求爱》则是组织完备的一段叙事。保罗还在另外一个方向迈出了一步,卢米埃尔兄弟始终没有走向这个方向:他开始利用电影来播映重要时事。这一年六月份,保罗想到可以用电影来拍摄德比赛马大会。这成为了他手下最著名的影片……对于这一次赛马会的情节我们了解得很细致。保罗去了埃普索姆的赛马场,克服重重困难拍摄了赛马冲线的场面。有好几位吉普赛赌马者试图将他拉到一边去。他回到伦敦连夜冲洗胶片,第二天在音乐厅放映,结果取得了巨大成功,为这部影片伴奏的乐队当时演奏的是《天佑威尔士亲王》,而那场比赛夺得头筹的赛马也正是威尔士亲王的爱马“柿子”。首映结束时全场观众两次起立鼓掌,后来威尔士亲王本人也在朋友们的陪同下来到音乐厅观看了影片。这部影片接下来放映了好几个月,成为了保罗电影事业的永久里程碑。观众们都将这段影片称为《亲王的德比赛马会》。说到电影如何在英国逐步打入娱乐业,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系列事件的进程:最早在大学展示,然后以准科学项目的身份在皇家科学院展示,然后又被音乐厅的创业家们拿来利用并且在1896到1897年之间成为了音乐厅里的主打节目。当然,电影的放映场所并不局限于音乐厅。其他常见的放映地点包括礼堂或者经过改装的商店店面,但这些都是后来的事情了。电影起步的第一阶段主要发生在音乐厅当中,一定程度上也发生在游乐园里。

    那么对于“观众被扑面而来的火车吓跑”这个著名故事,我们又可以说些什么?让我们先来看看这列火车吧。这部影片是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第一批电影之一,正式名称是《火车驶入拉西塔站》(The Arrival of a Train at La Ciotat Station),这个火车站就位于他们的里昂电影工厂附近。在1895到1896年的俄国刚刚崭露头角的记者兼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这样描述他首次看到这段影片时的感受。他在1896年的下诺夫哥罗德游园会首次观影,之后他撰写了一篇非常有名的报刊文章,标题叫做《光影之国》:“突然咔嚓一声响,一切都消失了。屏幕上出现了一列火车。这列火车飞速向你冲来,小心!看起来这火车似乎即将冲向你置身其中的黑暗,将你撞得骨碎肉烂。”

    真的吗?他看到的真的就是我们刚才也看到的那段影像吗?在我们看来,这段火车驶入乡间火车站的影像内容相当平淡,高尔基当真如实描写了1896年观众们的反应。首先,火车并非垂直于银幕正面冲过来,而是呈一定角度斜向行驶,至多只能从观众身边擦过去而已。其次,就像一切进站的火车一样,这列火车的速度越来越慢,打算上车的乘客则随着逐渐减速的火车加速向前迈步行走。这一幕将会被反复拍摄很多次,许多电影行业的先驱都拍摄过这一幕。卢米埃尔兄弟的这部影片拍摄的非常聪明。他们显然非常熟悉摄影技术,刻意让火车沿着屏幕对角线的方向行驶,从而营造出了立体的景深。这一点也是他们俩拍摄早期电影时的重要特征。这确实是一部很有技巧的影片,高明的体现了火车的速度与运动,但是它真能吓得观众担心自己的安全吗?

    许多电影史研究者都将这个故事称作电影的创世神话:一列火车就吓得观众们尖叫着夺路而逃。实际上绝大多数关于早期电影的技术都或多或少地声称观众被电影吓坏了,比较夸张的写法还声称观众吓得逃出了放映室,没这么夸张的描写则声称他们吓得全身颤抖。那么有证据证明这些说法吗?1913年,另一位俄国作家也描述了自己看电影的体验:“这是我所经历过的最强烈的感受。一列火车向我冲来,四五百人走出火车涌向火车站。我吓得尖叫起来,其他人也都尖叫起来。”所以说自从1913年人们就开始撰写类似这样的文字,就好像这是他们的亲身经历一样。如今我们实在无法想象他们所描写的放映室大混乱究竟是怎么发生的。要记得,这时的放映室本身也不算很大。这些故事在当时如此常见,以至于为了给人们造成更强烈的印象就必须添油加醋。但是正如另一位电影史学家指出的那样,确实存在一些甚至早于高尔基的证据。例如有一篇英国报纸上的小品文发表于1896年3月,距离英国的电影首映仅仅过去了一个月:“首先是远方的烟雾,然后我们看到了特快列车的车头。几秒钟之后,一列火车就隆隆地向我们行驶了过来。坐在第一排的笔者就像其他观众一样非常不安地在座位上扭来扭去,心里想着关于火车事故的各种报道。”这段描写要比高尔基以及其他许多人的描写更加有用。“非常不安地在座位上扭来扭去”这句话之所以意义重大,因为火车事故在十九世纪十分常见。大家应该都知道狄更斯与情妇的私密关系之所以遭到曝光,正是因为两人在乘坐火车时遭遇了事故。十九世纪中期的火车事故屡见不鲜,直到十九世纪末依然时有耳闻。因此“在大银幕上看到运动的火车会让观众想到火车事故”这种说法并非不合情理,这种想法远远不同于以为火车正冲着你撞过来。

    但是意义更加重大的或许还是画面右边这一幕场景发生于1895年年中,许多最早的电影观众肯定对于这起事故记忆犹新,因为事故现场留下了流传千古的摄影名作。一辆火车冲破了巴黎蒙帕纳斯火车站二楼的墙壁落到街面上,留下了这张摄影名作。这张照片很快就传遍了世界。在我看来很可能正是这张照片触动了许多早期电影观众,使得他们在看到行进的火车时感到心有余悸。画面左边这张剧照来自马丁.斯科塞斯的电影《雨果》,重现了《火车进站》放映现场观众们的恐慌反应。这部影片为了故事性而利用了电影的创始神话,但是不要忘了这是一部虚构电影。

    所以就这样了吗?《火车进站》的故事难道就只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夸张叙述而已吗?我认为这个故事还有许多值得说道的地方。首先,这个故事已经成为了最早的观影体验神话的一部分。惊慌失措的观众们早已经被编织进了“你是否还记得你看过的第一部电影”这个问题。支持这一点的一部分证据来自罗伯特.保罗的另一部电影。这部影片拍摄于1901年,如今只剩片段保留下来。幸运的是,保留下来的这些片段恰好能够证明我的论点。这是一部制作手法非常高明的电影,因为它采用了我们今天所谓的插入镜头。演员在镜头前表演,他身后的背景则是正在放映电影的幕布。影片的标题是《乡下人第一次看电影》。显然片中的男主人公是个乡巴佬,他不理解银幕上的东西不是真的。根据剧情简介的描述,接下来他还会掀起银幕看看背后有什么东西。当时真有人会掀开电影银幕看看背后有什么吗?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这部影片的用意在于说明,需要具备一定的艺术品味才能够理解电影,才能够理解电影影像的来源与本质。这部影片的用意是让那些如今已经具有一定品位的观众们沾沾自喜,并且让他们回想起自己当年第一次看到电影时的感受。这部影片在两种反应之间拉开了距离。其一是缺乏品位的观影反应,这有可能是任何人的反应;其二是有一定品位的观影反应。到了1900年后一种反应已经远远更加常见了。实际上爱迪生很快就抄袭拍摄了相同题材的电影,相互抄袭在当时同样是常见现象:“你这个主意不错,现在是我的了。”爱迪生将这种套路称作“乔什大叔看电影”。这个套路在当时有很多版本,法国人也拍摄了一版,反映了当时人们普遍认为最早期的电影观众并不确定他们的眼前所见究竟是真是假。并没有什么新闻报道来证明确实发生过这种事,但这确实是一个流传广泛的段子。

    我认为还有其他更加有趣也更加值得研究的反映。当时确实有不少电影选择了另一条感官刺激路线。他们并不打算利用迎面驶来的火车下的观众们魂不附体,而是转向了另外的方向,我们今天的观众恐怕想不到当年的人们会对这些题材感兴趣,比方说液体、运动物体以及超自然事物。画面上的两张截图选自卢米埃尔早期拍摄的影片,左手边是铁匠打铁,两名铁匠正在锻打一块金属,金属早已在熔炉当中烧热,然后铁匠将烧红的金属浸入冷水桶中。我们可以看到淬火的冷水桶里冒出蒸汽,也可以看到熔炉冒出烟雾。这一幕让当时的观众大为惊叹,因为他们以前从没见过这种东西。就连当时最精致的幻灯播映也无法呈现出蒸汽和烟雾的效果。海洋是另一个当时的热门主题。大海的波涛起伏让当时的电影观众们如痴如醉。伟大的法国电影史学家、第一部全面电影史的作者乔治.萨杜尔(Georges Sadoul)曾经讲过一个故事。他的母亲生活在法国中部地区,平生从没见过大海。通过卢米埃尔兄弟的电影她第一次见到大海。后来当她终于亲自来到海边观海的时候说道:“啊,大海就和我在电影上看到的一样嘛。”这是个非常有趣的例子,表明了人们确实会对比他们通过电影第一次见到的事物与真实的事物本身。这一点在我看来是完全有可能的,是完全可信的。观众们通过这些早期电影看到了更广大的现实世界,见识到了许多他们从未见过的东西。此时开始出现了“我在电影里见过,现在见到了真的了”这种说法

    我们可以沿着这个方向再走的更远一点。现在播放的是罗伯特.保罗的两部影片,源自最早的投观影机时期。一部是《多佛的海浪冲刷防波堤》(Rough Sea at Dover),1895年的这部影片非常短,非常简单,也非常成功。爱迪生也借用了这个创意,将其纳入了自己的第一次电影公映当中。时间是1896年4月,地点是百老汇。保罗的原片在当时收获了广泛好评,爱迪生翻拍版的反响则要差许多。第二部影片放映于1896年9月,主题同样是大海。这部影片同样只有片段传世,影片片名是《里斯本附近的海岸洞穴》。保罗显然认为这部影片质量很高,这部影片的简介篇幅是其他影片的一倍。此外他还为这部影片申请了版权。这是第一部在电影工作者看来质量优秀到必须申请版权加以保护的电影。影片的摄影师是亨利.肖特,他要求肖特签字将影片版权让渡给了自己。这段影片在他的影片库当中保留了许多年。这是一部具有真正艺术价值的艺术影片,主题是大海。正如影片简介中所说,大海向人们扑面而来

    在讲座的结尾,我想向大家展示一段长得多的影片,节选自我曾在1995年为了庆祝电影艺术问世一百年而参与制作的纪录片。当时我们说服了BBC纪念电影问世一百年。我们的成片是一部系列纪录片,名叫《最后的机器》。制作方是英国电影学院,也是我当时的任职机构。影片的播放时间是周六晚上8点,这着实很了不起。在第三集当中甚至播放了一段我们从影片资料当中挖掘出来的早期色情片片段。《最后的机器》如今在YouTube上就可以看到。我这里给大家看一下第四集的一个片段。这一集的标题是《城市里的故事》,这一集的主题在于整合迄今为止所有的研究成果来重建早期电影观众在电影院里的表现。我今晚的讲座实际上也是我在1994年研究过的问题的进一步延续。片中的场景重现全都拍摄于潘伍德的一座剧院舞台上,还有一大批优秀的演员为纪录片献艺,有些是著名演员,也有些当时还不太出名。他们用表演展现了身处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的电影观众究竟是怎样一副做派:

    【这是一段回溯到本世纪初期的旅行。在这一时期历史首次得到了电影的记录。这是一个关于早期电影制作与早期电影观众的故事。但是这个故事同样也讲述了那些藏身幕后的人们,包括编剧、艺术家以及各种各样的远见卓识之辈,这些人将目光投向了电影的时代,以及伴随电影而来的现代世界。】

    【与一群陌生人一起坐在黑暗当中,已经成了新一代有闲城市居民喜爱的娱乐方式。其中有一位俄国诗人亚历山大.布洛克在信中向朋友描述了观看电影的奇怪体验:】

    【“这些地方会伏击你,就好像在小说里写的那样。唯一的方法就是骗自己假装没看见,溜达过去。我昨天去找你的时候看到了拉托娜街上的那家电影院,然后我走进去看了大约一个小时的电影。然后现在我又来了。”】

    【在最初十年,电影就是一团自相矛盾的乱七八糟。很难确定以上一部电影在什么时候结束,下一部电影在什么时候开始,而且与剧场或者音乐会不同,当时在电影院人们可以随意进出来去。电影院之前绝大多数观众都没有坐在黑暗当中的经历,一般的剧院总会开灯表演。电影院一开始是肮脏且声名不佳的场所。关于电影院的各种传闻很快就流传开来。观众们往往不讲规矩,似乎漆黑的观影环境让他们变得肆无忌惮。早期电影院是妓女们经常光顾的场所,或许是为了取暖,也或许是为了招揽生意。】

    【1896年马克西姆.高尔基创作了一篇基于真实案例的小说,讲的是一名妓女自杀。高尔基想象这名妓女在电影院里看到了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影片《宝宝吃早餐》当中反映的正常家庭生活的影像之后陷入了绝望。十五年之后在俄国城镇斯科夫,现实模仿了艺术。屏幕上的角色自杀时,台下的一名观众也试图吞枪自尽。】

    【“你说说看这都是什么地方?太令人作呕了,简直就像个猪圈,俄国的猪圈。我刚刚从巴黎回来,他们那里的电影院多么优雅!在那边看电影的全都是社会名流。我要在这里做出改变,首先就从看电影的人们开始。我要把这帮人现在就轰出去,然后我要重新装潢这个地方,就像巴黎那样。我要让领座员将观众领到自己的座位上,还要修一个前厅,让人们在那里与朋友碰头集合。还要修一座小小的沙龙,让伴奏乐队安置在那里。那该会多么美妙!就像巴黎一样!”】

    【西伯利亚黄金商人的女儿瓦西尔耶娃确实在圣彼得堡开设了两家豪华电影院。用她的话来说,这两家电影院就像巴黎与尼斯完全一样。这一趋势不仅局限在俄国。到了1908年,世界各地都开始涌现出一种全新的电影。】

    以上就是我们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对于早期电影以及电影观众行为的了解。从那时到现在我们又进行了很多研究工作。整整一代年轻学者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探索……,我就说这么多吧,用来提问的时间可能不太够了。谢谢大家。

    通宝推:普鲁托,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