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历史的底层逻辑 -- 巴博萨船长

共:💬206 🌺1126 🌵4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一提手工业就想起瓷器也真是太刻板的印象了

        我们古代手工业可不仅仅只有瓷器。

        推荐几本书。

        《中国古代手工业工程技术史》

        《中国古代金属冶炼和加工工程技术史》

        《中国科学技术史》的机械卷

        手工业技术史对明朝的评价是历朝历代最高的集大成,清朝则是中早期的缓慢发展。

        清朝的技术发展不能说没有,但真的乏善可陈,大多只是前代技术上的改善,可以拿出来聊(吹)的没有几个。

        杨宽的《中国古代冶铁技术发展史》也是这样。

        技术到明代苏钢就到顶了,后边随便一点带过清朝。

        在中国古代技术发展上面,到了明末基本上就戛然而止了,靠着历史车轮巨大的惯性还能勉强惠及一下清前期(截止康熙)就差不多了,然后这个车轮就陷入了停滞。一直等到西方的船坚炮利打碎中国的国门。

        看看清朝和明朝手工业的发展,就想起这么一句话:萤火之光竟与日月争辉。

        通宝推:Rusher,
      • 家园 同意阴兄所说:农业时代最重要的就是农业税赋和人口

        顾诚先生生前未完成关于卫所土地的书,《隐匿的疆域》是顾先生身后10年才出版的文集,尚不清楚这个文集的编辑过程。按万历会计录等文献,张居正查田增加了大概2.8万亩,相当于原来户部账册总量上增加了26%。

        顾诚先生的研究长期被冷处理,原因就在于他揭穿了《明史》是一部伪史:明初的卫所、五军都督府有土地,这些土地在明清换届后,都变成了“合法”的私人土地。仅此一条,我们大众/老百姓就能明白士大夫阶级在明清换届时期/之前干了什么?他们对朱明和满清的各自真实态度是什么?

        从卫所土地和白银货币化两点看,阴兄用“挖国家墙角太狠”一说,似乎还是太轻了些。说“终明一朝,士大夫阶级与朱明朝廷进行了激烈、惨烈、暗杀连连的搏杀”,似乎更加贴切一些。不知阴兄以为如何?

        至于满清与南明作战依靠“田亩册”,其实也需要历史学家今后搞一搞清楚:有没有类似黄宗羲派儿子弟子自带狗粮帮满清修明史那样的行为,自带狗粮帮满清灭南明的行为。

        士大夫阶级掌控白银,以自然属性作为计价基础,大概逻辑上很符合程朱理学的“天理”。满清‘屈服’于士大夫们的这种“天理”,放弃上币的国家铸币权,在程朱理学的“天理”角度,是非常“有道德”的。在加上满清睁眼闭眼认可了各位对明朝卫所土地的“所有权”——只要你按明朝的税率上税即可。因此大大滴有‘德’可以坐稳朝廷。

        士大夫阶级掌控白银,一是可以“非常公平”地买进土地;二是可以掌控对外贸易命脉:管你是铁锅白瓷、茶叶丝绸、粮食大黄,这些都是农工商下九流干的事,只要能控制上币,就可以控制贸易。在这个角度,后大一统时代的全球贸易,和今天美元霸权时的环球交换,是有类似之处的。阴兄以为如何?

        至于是不是满清统治造成中国技术的落后,还是士大夫阶级满足于通过土地和白银获得垄断利润、不管不顾中国工商业的发展。二者到底何者为重?以今天的美国作为标本:到底是美国政府“忽视”了本国技术的发展?还是华尔街的货币导致了美国技术衰退?起码是两者都要纳入研究讨论的范围。阴兄以为如何?

        通宝推:青青的蓝,巴博萨船长,空中吴钩,
        • 家园 卫所系统早在明中业就开始烂了 -- 有补充

          嘉靖年间才开始募兵兴起。

          改朝换代之后,都会废除卫所,改为民田。满清的特色在于跑马圈地,废了卫所藩王,地全归八旗了。

          提到士绅,想起让子弹飞里面的那句话,百姓只跟着胜利的一方。士绅何尝不是?

          对于军队来说,只有胜利才能带来胜利。

          无论明军还是顺军,由于各种原因对清军是屡战屡败。

          那时候清军确实强,从北京到湖南只花了21天,再加上中途明军没任何预警,李过被打得猝不及防,使得顺军最后一支野战军被重创。

          看不到胜利的希望,明末殉国的已经很多很多了。

          一直到李定国两蹶名王,才把明军的信心打了回来。可惜还是太晚了,随着李定国兵败新会,郑成功兵败南京,南明唯二翻盘的机会都没抓住。

          如果李郑能赢,那么这些江南大儒肯定也会自带干粮帮胜利者做事。

          历朝历代士大夫阶层都掌握最多的货币资源,最多的铜钱、丝绢、金银,土地。士大夫耕读传家也是上千年一贯了。

          怎么同样重视土地的低风险高收益的古代社会,明朝的手工业能集大成,清朝就是早中期缓慢发展,后期乏善可陈呢?

          古代王朝可不像现在的信用货币年代,基本就没像样的货币政策,银子取代铜钱丝绢作为主要货币也是民间自发的行为。朝廷还真没那么强的控制力。

          看了明朝一个县要收几十种不同的实物,再发给十多个不同的上级仓库,真感叹这套实物税收体系居然能维持上百年。。。

          税收转向收货币,简化税收过程也是必然会进行的改革。

          从税收来说,收银子取代实物,由民运改为官运的改革确实在嘉万年间降低了百姓的负担。民运的猫腻往往比粮价波动带来的损失更大。

          古代比较简单,只认贵金属。

          这和现代美国靠二战以来的国力优势搞出的美元全球超发还真不太好混为一谈。

          就古代王朝的行政能力而言,民间的行业不管不顾反而发展快,官府管地越多,雁过拔毛的也越多,也就发展不起来了。更何况清朝还有屠城性收复这个一以贯之的恶习。

          通宝推:孟词宗,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姜文的让子弹飞里面:百姓跟着胜利的一方这句话的出处: -- 补充帖

          此时期内,贫农因长期地被摧残及感觉革命胜利无保障,往往接受中间阶级的意见,不敢积极行动。必待进至革命高涨,如得了全县甚至几县政权,反动军队几次战败,红军的威力几次表现之后,农村中才有对于中间阶级的积极行动。

        • 见前补充 4871486
          • 家园 关键是如何定义银子替代铜钱丝绢这个民间自发行为

            大明户籍人口六千万,占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自耕农佃农一年花费不会超过二十两银子,很难想象他们会用银子丝绢进行交易。

            那么这个民间,指的是谁,很清楚了。

            • 家园 明朝早在明英宗时期白银就流通起来了。

              当时就“收赋有米麦折银之令,遂减诸纳钞者,而以米银钱当钞,驰用银之禁”。

              到了成化年间,白银已经成为了明朝主流货币。

              类似一条鞭法的改革在江南早在宣德五年,时任江南总督周忱就开始着手进行了。接下来还有正德年间欧阳铎的徭役折银改革,允许百姓以银两抵扣徭役。

              从明前期到天启年,银和铜钱的兑换比例一直比较稳定。大额交易用银,小额交易用铜钱或是散银。

              • 家园 这说明学院派的研究站位太高了

                我们可以看几个清末民国的数据,对比一下。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这是毛主席《寻乌调查》里的数据,寻乌一个县,钱粮正税加官租,合计白银二千三百六十余两,每两折合大洋三元二角四分。

                这个钱粮税赋是明朝加辽饷后的标准,众所周知大清入关后并未停辽饷,民国也没改大清的钱粮税赋。所以,寻乌县在明朝时一年的钱粮税赋也是白银二千三百六十余两。

                而当时的日常生活,基本上所有的日用品物价按大洋计算都是一两毛钱一斤,如果用白银计算,那价格就更低了,那么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明朝时期农民日常生活不需要用白银,农民手上也没有多少白银。

                那么白银是干什么用的呢?我们可以认为,白银是经销商批发商大额结算用的,它承担的是大额承兑汇票的功能,而不是货币功能,把白银比做货币,是不正确的。谁也不能把银行承兑汇票当做货币不是?

                至于明朝政府用白银折算税赋徭役,是向商人士绅地主妥协的产物。这种行为,实际上是偷税漏税,是挖明朝税赋体系的根基,税赋徭役折银的后果比空印案还严重。如果朱元璋复生,看到这些官员这样干,是要剥皮实草的。

                最后说一个个人观点,朱元璋的实物税收体系是一个天才的体系,是非常先进的体系,实物税不代表落后。

                • 家园 补充一下,最早明朝税赋折银的起源来自于金花银

                  明朝迁都北京以后,官员人在北京,俸禄还得从南京领,那问题就多了。米价便宜的时候,官员托人从南京领取俸禄,到了北京,不剩多少了。

                  所以明朝开始在江南折银运抵京城,直接折银子给官员发俸禄。

                  然后就是宣德年间周忱等官员在江南等地米麦折银,改革税收。

                  (周忱从藩王长史升侍郎真是个奇迹,除非是嘉靖这样的特殊情况,一般明朝在藩王这边当差等于政治上的死刑了。)

                  各种明朝文人笔记提到周忱的次数相当多,直到明末,还有人怀念说周忱在就好了。他似乎是官声最好的江南巡抚了。

                  英宗实录里面有他的个人小传

                  宣德中,朝廷以东南财赋繁重,负欠累年,欲得人理之,乃命廷臣会举,得忱,升工部右侍郎,廵抚苏松诸处。忱至彼,一切破崖岸为之,召父老问弊所当革、利所当兴者何在,次第举行,民翕然称便。不二三年,公私皆足,羡馀之积,殆不可数计。两遭亲丧,俱起视事。甞奉勑清理刑狱,平反甚众。每遇岁歉,廵历所部,发廪赈之,活饥民数十万。

                  实物税有实物税的问题,比如运费,徭役,损耗,这些不比折银带来的负担少。没有一个税收系统是十全十美的,王朝末年更是除了推到重来别无他法。怪白银我个人觉得是一叶障目了。

                  • 家园 实物折银

                    不过是把官方运粮改为民间商人运粮。明朝迁都北京后,官员家属都迁了过去,加上拱卫京城的三大营,北方的粮是不够的,这些粮还得从南方运过去,从整个社会运行角度来看,损耗什么的一点也没减少。只不过折银后,官方运粮改为民间商人运粮罢了。

                    我不认为民间商人主导经济就是先进,官府主导经济就是落后。我认为应该摒弃这种先入为主的思想。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我就是反对市场经济支持计划经济,从历史角度就反市场经济,反一条鞭法,支持朱元璋实物经济。这叫做历史为现实服务。历史的真相是什么,在我眼里不重要。因为历史是没有真相的。

                    • 家园 这不是计划和市场的问题吧?

                      明前期,北方运粮是和盐引挂钩的,要获得高利产品专卖权--盐,就必须向九边运粮,或者在北方投资开荒种地。这可不是计划经济,而是有调控的市场经济。

                      但在备受后代士人赞颂的明弘治(另一个被称颂的宋仁宗,也让大宋拐入衰势,可见被士大夫夸奖的一定不是好皇帝,而是废柴迂腐懦弱,还有汉元帝)年间,干了两件让大明转入中衰的事情:

                      1、废除大明宝钞,送出货币主导权。再到张居正彻底换银,明政府的经济主导权就边缘化了。

                      2、废除运粮换盐专卖权,改为直接竞标盐专卖权,不再需要运粮指标来换。商人逐利本性,趋易畏难,必然不会再去北方苦哈哈种地,运粮也控制量以维持高企的粮价。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呢?经过长期的稳定社会环境,即使是严厉打压两极分化和垄断,还是天然地形成了垄断局面,以至于敢跟中央政府对着干,敢让盐引招标流标。

                      老朱确实够牛,设计了个制度生生把市场周期律周期延长了到了百年级别。换成完全市场经济,30年就够垄断势力尾大不掉了。

                      • 家园 朱元璋的

                        这套制度不是牛,是以僵化换稳定,无非是为了朱子朱孙作威作福罢了,举个例子,如果边界线发生变化怎么办?

                        • 家园 那里僵化了?

                          他设计的制度,就是不阻止你赚大钱(贩盐是古代赚大钱常见方法之一),但赚大钱需要先获得一个资格,这个资格靠运一定量粮到边疆或者在边疆种一定量的粮来获取。

                          优点非常明显,平衡地区发展水平 保障边疆后勤供应,又一定程度遏制垄断速度。是降速不是僵化。

                          又没规定死国境线,更没限制死运到哪,这哪来僵化一说?

                          • 家园 僵化的标志就是明朝

                            从开国打仗,就存在边军后勤跟不上的问题,打着打着就不得不撤兵,

                            • 家园 边境作战后勤跟不上不是人类都经历的事情么?

                              要能做到边境后勤能跟上,现在应该是地球帝国了,而不是100多个国家,边境就是后勤的极限线啊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