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中国急需再次简化汉字改革读音 -- 无此人01

共:💬144 🌺473 🌵1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 家园 河南早就不知道换了多少代方言了

            中原地区一马平川,兵家必争,两千多年来大规模的战乱,屠城,逃难和官方的人口调度不知发生了多少起,口音也就变化了不知多少代了,古代各个朝代的中原方言早随衣冠南渡,被带到了南方各个地区,形成了各地的方言岛,跟现在的河南方言根本没什么关系了。现在的河南方言可能形成于元明时代。

            所以三体里让秦始皇讲现在的陕西口音就非常可笑,还不如讲粤语更靠谱一点。

            • 家园 古代战争也是沿着交通线走的

              龙眼对古代战争是不是太缺乏常识了。

              ----

              我去金华兰溪的诸葛八卦村玩。当地朋友说,其实当地当年有很多诸葛八卦这样的老村子,在日本侵华期间都被烧光了。

              日本人沿着金华到兰溪的主路走,沿路的村子都被烧光了。诸葛八卦村距离主路大概半里地,有一个很小的小土丘,遮挡了一下视线,在主路上经过,没法直接看见村子,因此才幸免遇难。

              ---

              真正的战争,部队都是沿着交通线走的。平原地区的交通线沿线的城镇和村庄,确实容易遭受兵灾。而交通线以外,是社会秩序崩溃后,本地强盗的危害,到不了灭种的地步。

              山区就跟不容易灭种了。

              ------

              外公家族有修家谱的习惯(我爷爷奶奶外婆家族,都没有这个爱好)。

              按照外公家的家谱,他们家族是南宋初年,从黄河北边迁徙到浙江余姚的。

              外公家的姓,是一个很小的姓,历史上也没啥名人,不太会有冒姓的情况。

              按照家谱,最初迁出来的地方,河南黄河北边的一个村子,经历了金元明清800年的动荡,黄河的决堤,到了今天,村子还在,周边还有很多人,也跟外公家族姓一样的姓,两边还居然成功的连宗了。

              而且还很有意思,南宋初年,这个姓当年跑出去的,在江西和浙江,总共有12个家族,然后通过黄河边上的这个村子,把族谱都连在一起了。

              但是姓这个姓人数最多的,还是在河南黄河边上的这一片。

              你说河南这边都换种了,我觉得不符合实际情况。

              • 家园 这些相同起源的家族在江西浙江河南的口音是否一致

                我的意思并不是说北方汉人的基因有很大的改变,相反,中国人的基因,特别是父系基因,不论南北都是基本一致的,相对世界上的其他民族都更稳定,更纯正。但这不代表一个地方的方言会几千年稳定保存,有很多证据证明这一点,比如汉唐时期北方人写的很多古诗,用现在的北方话读是平仄或韵脚不对的,而用古汉语的活化石;粤语或福建话读就是押韵的。

                再比如离我们历史比较近的有确切记载的方言改变,如在东北,女真话被闯关东的北方汉人在当地创造的东北口音的北方汉语彻底取代,并不是闯关东的汉人杀光了女真人而代之,而是多数女真人随着得了江山的满清政府入关了,而后来大批北方汉人出关,二者此消彼长就有了新的东北地方话。但新的东北口音又与这些出关的汉人的家乡口音不太相同,既不太同于山东口音,也不太同于河北口音,很可能是很多民族混在一起讲北方汉语所共同形成的当地口音。

                还有天津口音的例子,四川口音的例子,这些地方话的改变都是有历史可考,又有语言学研究证据支持的。

                • 家园 东北历史上多次易手,这个例子不好

                  人都是在什么地方,讲什么方言。

                  在余姚将余姚话,去了上海,讲上海话。到了北京,讲普通话。

                  当年去了金华,衢州和江西的,肯定讲的是当地的话。

                  -------------------

                  东北这个例子不好,历史上多次易手。

                  东北的最南部,辽宁南部,最初是公元前3世纪的时候,燕国秦开却胡,才开始纳入中原的控制。

                  从汉朝末年三国时期开始,一直到唐朝初期,辽东大部分时间都在中原控制之外。

                  到了唐朝初期,整个辽东几乎都在高句丽控制之下。

                  唐高宗时期,才将辽东那人中原控制。

                  不到100年,安史之乱后,又对辽东失控,一直到明朝时期,才再次将辽东纳入中原统治。

                  东北地区,历史上很冷,人烟稀少,加上历史上战乱杀戮非常惨重,人种替换非常严重。

                  直到明朝棉花传入中国,叠加辽金时期才开始使用的火炕技术,才真正开始开发辽宁南部的辽河沼泽地区。

                  不仅是辽宁,就是北京地区,在没有棉花和火炕的年代,也是非常寒冷的地方。

                  -----

                  东北三省,其实口音并不一样。吉林和黑龙江,讲的更偏带胶东口音的普通话。(在一个原住民非常少的地方,可以普及殖民者的语言).

                  我们印象中的东北话,赵本山的小品,用的是辽宁话,属于燕辽白话的唐山话比较接近。

                  我看汉朝时期的方言书上,说燕辽白话多浑浊。

                  我们今天的普通话,辅音全部都是清音,没有浊音。真正老北京的话,发音非常浑浊。以前公交车人工报站的时候,只听见乌鲁乌鲁的一串声音,根本听不清讲的是什么内容。

                  我听辽宁话,辅音也多浊音。

                  ---------

                  我个人认为,一门语言,随着使用人数的增长,浊音清话是一个正常的进化趋势。美国英语浊音很重,但是英国王室的英语,几乎听不见浊音,全部是清音。类似普通话的进化趋势。

                  如果保留浊音,进化趋势类似南美的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发音要用胸腔共鸣,腹部用力,讲话唾沫横飞。

                  蒙古语和满语都是浊辅音为主的语言,蒙古语胸腔共鸣的方式,比较容易出高音很浑厚的歌手。

                  • 家园 中原河南不也是在历史上多次易手吗?

                    五胡乱华,安史之乱,五代十国,辽国入侵,金国入侵,蒙古入侵,明军北伐,哪次没有大规模影响中原?

                    人可不都是在什么地方就讲什么方言,除了东北口音替换当地口音的例子,天津口音也是一个显著例子,天津口音与周围地区的口音都不同,却与安徽某个小地方的口音类似,因为历史较近,有踪迹可循,是当年明军北伐,从安徽老家调了一支部队到天津,当时还是一个小地方驻防,久而久之,随着天津的发展而人口发展起来,携带的口音就成为了天津的主体口音,这一点与当年的三十万秦军在岭南驻守,就有了粤语的起源类似。

                    你讲的北京方言也是如此,满清入关进入北京,把所有老北京人都赶出了内城,所以现在的北京话是满族人学汉话的口音,而郊区那些含混不清的方言倒可能是明朝时期的北京话,而京剧里老生念白则是明朝时期的湖广中州韵,是当年京剧的始祖,徽班带进北京的。京剧里小丑的念白则是满族人当时学汉语的口音,虽然听着滑稽,但吐字清晰,节奏明快,信息传递的效果和效率本来很好,但也是时间一久,一旦彼此交流都心知肚明,舌头就开始犯懒了,所以我们北京人讲北京话爱吞音,比如说没有说快了,就成了 喵🐱,再有就是儿话音多

                    • 家园 改变口音需要一次性的大量移民

                      改变口音,需要两个条件:

                      1. 当地人口足够少

                      2. 一次性外来移民足够多

                      ----------

                      在农业发展以后,很难再出现大规模的人口和口音的改变。

                      --------

                      小规模的人口和口音改变,可以参考太平天国以后的江苏,浙江,安徽三省的语言孤岛。

                      太平天国后,有些地区由于土著死亡过多,一次性迁移大量的移民,口音发生改变。形成方言的孤岛。

                      天津也类似,天津本来就是低洼的盐碱地,土地含盐量很高,古代粮食产量很低,人口也少。

                      明朝初期,一次性移入大量的人口,才带来口音的改变。

                      ------

                      农业发达的地区,一次性改变大范围的人口,非常困难。

                      尤其游牧民族,本来人口就少。占领后也往往是聚集在城里,据城而居。满族非常典型,都住在城里。碰到改朝换代,很容易被一锅端。

                      另外一个例子就是回族。元朝的蒙古人很少,从中亚带来大量的穆斯林人口。中亚移民也是抱团居住,在山东,河南,河北,形成一个个的回族村。

                      这些回族村落,语言最终被周边的汉人所同化。在山东的回族讲山东话,河北的回族讲河北话。

                      -------

                      可以看百度的方言岛的介绍。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6%B9%E8%A8%80%E5%B2%9B/6632084?fr=aladdin

                      通宝推:桥上,
                      • 家园 去听听白彦虎的余部讲的一百年前的陕西话

                        读读中国史书就知道历史上经历了多少次战乱和十室九空。就以最近一百多年的历史为例,西北回乱,几百万人丧生,最后作为陕西回民的白彦虎残部一千多人被赶到中亚落地生根,繁衍成十几万人口,网上有他们的视频,比较一下他们保留的一百年前的陕西话方言与现在的陕西话,就知道就方言而言,变是永恒的,不变是相对的道理了。多读历史对研究方言史是关键。

                        • 家园 中亚东干人是方言岛

                          方言变化大的是词汇,反而是语调(元音辅音)变化不大。

                          • 家园 只有方言岛才能长期保留过去的方言

                            现在的陕西能说这种老方言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而这个渐变的过程几千年都存在。

                            • 家园 中国方言消失是因为推广普通话

                              中国陕西的方言大量消失,是因为改开以后,中国人的流动性太大,叠加推广普通话,造成方言的消失。

                              东干人还能保留老的陕西方言,只能说明他们的人口流动性很小。

                              不能证明方言岛可以保留更原始的方言。

                              在知乎搜索”方言岛“,可以看到,方言岛最终会被周边的方言所同化。

                              老的杭州话,因为做过南宋的首都,曾经是江南最大的方言岛。最终也是在被不断的同化之中。

                              • 家园 中国哪个朝代不推广普通话?

                                中国作为大一统王朝,定都在哪里,哪里的方言就成为当时国家的普通话,当朝官员都要学习,有文化的人都要追捧,使用的人数都会海量扩大,对其他没有地区的方言都会形成碾压和稀释效果。

                                • 家园 那是人口流动没有遇到全球化时代之前

                                  历史早已改写了。工业化,城镇化,人口大规模流动,信息广泛流通以互联网为限度,不要说普通话,现在直接进入了竞争世界语地位的时代。不能跨12个时区以上的语言都是未来的“方言”。

                                  • 家园 不要看不起历史,一个湖广填四川现在谁能做到?

                                    过去有过去的特殊情况,过去的人有过去的人的办法,几场战争下来,就是十室九空,甚至千里无鸡鸣,然后最终的得胜者再从别处移民过来,一下子方言就全变了,这在现在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

                                    • 家园 死人的确多,但是剩下的也不少,所谓十室九空是指

                                      人跑山里了。

                                      所谓跑反。

                                      抗战当年也是如此。这个方式是历史传承。

                                      有的就留山里了,比如太行山等。山西陕西等也是。这种方式也会导致人员损失,是痛苦的。但是,也还能保留大量人员。

                                      还有大量汉人伪装少民,比如脱脱等。当然,也有蒙古人当自己是汉人,王保保等,随着时间发展,他们成了被汉化的蒙古人。

                                      • 家园 问题是跟外面填进来的人不成比例的少

                                        比如四川,过去是汉语的南方方言,再早是古蜀国语言,后来历经多次战乱和移民,四川方言早已完全面目全非了,按你说四川有的是山区可以跑反,但问题是你一跑,人家就来填了,而且村子都烧没了,再建就不是你的村子了,一个湖广填四川来的人就一下子覆盖了讲过去方言的人,那些少数人只要和多数外来人一起生活,几代人就被同化了,现在的四川话完全是北方方言体系,主要是上次湖广填四川的结果。

                                        能留下的古代方言,也就某个悬崖上或山沟里的方言岛,一出山就被同化了,这也是为什么多山的闽南那么多方言岛,都是历朝历代逃难过去讲当年的普通话的遗老后人。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