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和小粉红唠唠嗑,谈谈黑与白,从张学良将军说起 -- 真离

共:💬133 🌺403 🌵2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 家园 我不是指责中央要试图弄死西路军,是说,周总和徐太相信蒋介石

                          的时间安排,这些错过导致了徐向前的失败,同时,在技战术上,也使用了错误的战术。

                          归根结底,是寄希望于马家军放弃攻打西路军,这点是错误的,尤其是浪费了五军团,非常可惜。

                          我没说周总要搞死西路军,这是不可能的,哪有这种控制意图,不可能的,白糟蹋自己的军队。

                          中央的错误在于没有按照毛主席的思路走,立足于西路军和中央红军,哪怕牺牲再大也要靠自己,就是向东渡就好,没有坚持这点是很可惜的,也许还能和马家军做交易,起码你是回到陕北。战场临机的灵活性,毛主席有,周总没有,而错误的指导可能导致徐向前的错误估计形势,这种情况下的错误在西路军,徐向前犯了很多次。非常可惜了。毛主席可不会把自己的安全建立在蒋介石身上。

                          而西路军在河西走廊的任何停留都让马家军疑虑。因为那时还想等待西安事变谈判结果。这是十分错误的思想,是投机主义。

                          我当然不是反华派那种周或者毛就是阴谋要搞死西路军的思路。以前曾经怀疑过,到现在早就不想了。

                • 家园 西安事变后,周蒋见面

                  点看全图

                  10时许,周又来见余妻,其事先爲子文言曰“共党对蒋先生幷无要求/但希望蒋先生对余面说一语‘以后不剿共’是矣”。余乃属妻找周来见余。

                  余妻与子文求余强允之,否则甚难也。妻与子文在邻室先见。余及见周,余谓周曰“尔当知余平生之性情如何”?

                  周答曰“余自然知蒋先生之革命人格/故幷不有所勉强”。余又曰“尔既知余爲人如此/则尔今日要求余说‘以后不剿共’一语/则此时余决不能说也/须知余平生所求者/爲国家统一与全国军队之指挥/尔等不爲余革命之障碍而已/若尔等以后不再破坏统一/完全受余统一指挥/则余不但不进剿/且与其他部队一视同仁”。

                  周答曰“红军必受蒋先生之指挥/而且拥护中央之统一/决不破坏”。

                  言至此,余乃曰“此时不便多言/馀事望与汉卿详谈可也”。

                  周乃作别而去。

                  总理年谱

                  【1936 年12 月24 日】

                  △晚,会见蒋介石。蒋表示同意停止“剿共”、联共抗日等条件,并表示在他回南京后周恩来可以去南京谈判。

        • 家园 贪不贪的,整合没时间的

          根本没时间准备,也不可能做到,没那威信和能力。

          骂张学良的意思是张学良振臂一呼,大家都来跪服,实际上有点愤慨,但是全国根本没那个意识。

          复杂因素太多了。

          当年国民并无此意。即便是知识分子也是一阵闹腾,真正去东北的都是共党。

          还要面对别有用心的指控。

          实际上红军当年说保卫苏联,武装保卫苏维埃,还真是共党和张学良的机会,可惜小张当时更不相信共产党。

      • 家园 网上资料不少,张学良确实是把重点放在关内了

        大量资料可以查,只是,短短一年内,他想把关内奉系化,基本是个梦想,远远不够的,日本人还在扶持阎锡山捣乱等等。

        整合北方势力,哪有那么容易,张学良肯定是想到了日本入侵,并且由放弃东北的意图,只是没想到那么快。

        多多少少,张学良不那么积极抵抗是有罪的。尽管有蒋介石的统一指挥,张学良的确没想到这次入侵给中国带来了这么大的灾难。其实,他抵抗也没用,几乎东北军全填进去也没用。发动人民抗战,他没有经验,也没有能力。

        周保中一开始就是和李杜合作,效果不太行,因为没有搞根据地。

        日本的准备是极为充分的,从日本朝鲜驻军来沈阳的速度可知。

        • 家园 有孤注一掷的可能性

          就是东北军拼死抵抗加多国列强干预加日本国内文官政府弹压。毕竟东北对于任何列强都是顶级充值的资源宝藏,不能允许日本人独占,而九一八对于日本政府实际属于下克上的兵变性质,所以只要东北官方的抵抗能正式,激烈和持续,不管胜负如何,都是多一天时间就多一分列强干预和日本政府弹压的可能性。只可惜作为东北官方首脑的少帅自己不组织抵抗,仅仅靠几支偏师和民间力量抵抗,列强和日本文官政府也就失去了着力点,再后来关东军把溥仪抬出来搞满洲国,关东军的政治手腕也跟上来了,少帅加常帅仅凭自己的力量就更加望洋兴叹,只能等美国出手了。

          • 家园 我猜测张学良是想经营华北,抛弃东北,东北,西方干涉

            没用,苏日实力太大。

            同时,蒋介石也没想支持东北,尤其是济南惨案、中东路让大家产生了误判。

            就是,日本可能是类似中印边境冲突的级别,不能扩大,中东路就是这个意思,苏联没有扩大战争级别和规模,然而这次日本不同,他们疯狂了。

            尤其是当年就是可以不宣而战。违反了一战常识,还可以不宣战的?

            • 家园 那就应该马上跟苏联修好

              当时的日本背后是英国,但英国路途遥远鞭长莫及,而与英国和日本竞争的是苏联和美国,他们都害怕日本独吞东北,从此无限充值,加上同样惧怕日本军人的是日本文官政府。而坚决抵抗的目的不是为了打败日本政府,而是对抗关东军的兵变,以此引苏美外交甚至军事介入,引日本文官政府介入。

              另外,非常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侵略是有性价比的,而不是打得过打不过的问题,如果侵略的代价大于收获,侵略就失去价值了,东北军不抵抗虽然减少了自己的损失,却更大大资助了侵略者,让日本军人收获巨大,因此不但没有见好就收,停下侵略的脚步,而是恰恰相反,证明了他们军事冒险的价值和正确,从此更加肆无忌惮,不断到处侵略,这是脑残官二代没想到的,当然张学良是有爱国理想的脑残官二代。

              • 家园 这块可以解释,虽然政治来说,于苏联结好可以解决一些问题

                但是随之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国内反苏的力量,比如,蒋介石,这是1931年,苏联自己也是思路混乱。

                毕竟张作霖搞过苏联,同时,张作霖和张学良和日本好的一塌糊涂,苏联可以相信张学良的决心吗?

                当然,张学良和日本有杀父之仇,但是在成熟的政治家来说,杀父之仇也许没那么重要。

                总之,张学良自己虽然有心,但是向苏联求救,明显转弯太快啦。

                你要知道,中东路,张学良很冲动,动作也很大啊。

                英美对日本的控制性远远 不够,张学良还得通过蒋介石结好英美,自己力量还不够,再说,英美恐怕也怀疑东北军恶日本的关系。

                说实在话,张作霖死亡,东北被日本侵略,对于英美的重要性没那么重要,英美在当时在东北的损失没那么大,大家都没有认识到日本的危害性,也是对我国瞧不起的。

                至于资助日本,唉,那些很多就不是奉系能够控制的,网上有关日本控制东北的资料太多了,太多太多了。那是真的。

                我认为张学良在那时想炸军工厂都不一定能做到。

            • 家园 张学良入关,打的主意就是TG的地盘

              什么经营华北,他没这想法。作为二世祖,他是看不起共产党的,他以为他东北军兵强马壮武器精良,打共产党还不是手到擒来,没想到在陕北被共军教做人了。

              张学良有个好处,打不赢共军就承认自己打不赢共军,跟共军打了两仗就知道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没人能打赢共军。他张学良打不过,蒋介石也打不过,日本人也打不过共军。

              所以才有西安兵谏。

    • 家园 张学良在1931年918的犹豫是非常可以理解的

      虽然从张学良传下来的手段有一些软,还要克服满清余孽的问题,但是整个东北人来说,大部分抗日还是坚决的,几十万抗日义勇军的主体还是东北人。

      张学良在1931年918的犹豫是非常可以理解的,因为还是第一次。比起蒋介石1937年的犹豫强多了,也合理多了。

      • 家园 犹豫后张和蒋各走了两个极端

        张是极端不抵抗,而蒋则是相反,拿出自己的血本,黄埔德械师加其他精锐60万人在淞沪与日军40万死拼,结果被陆海空立体战的日军在三个月消灭殆尽,连首都都丢了。

        正确的打法应该是毛的军事仗与政治仗和经济仗结合的总体战的打法,就是百团大战一期的打法,运动游击到处破袭,让侵略者不能得利,并制造抗日声势,引所有反战力量介入,打持久战以此反侵略,同时整合民族和国家。

        • 家园 不能同意,张学良是低端游击战,在全局被蒋介石缓和的基础上

          张做的我觉得还行,只是日军太强了。

          蒋介石一开始也是不怎么抵抗,之后就是你说的淞沪,战略有问题,打得也一塌糊涂。

          也是崩溃了,丢了他的精华区,在重庆坚持抗战。和张学良差别也不大,如果张学良官宣抗战的话,我估计蒋介石会干死他,追究他发动抗战的责任。

          实际上,就是1937年,蒋介石也没太敢宣布抗战。上海淞沪那不是抵抗,是表演,前段讨论的八百你忘记啦。这次还是他想寄希望于英美,而此时比918还不如了。

          正确的打法,蒋介石打不了,张学良也不行啊。

          所以1931年,张学良绝对可以理解,而淞沪实际上是很错误的。

          • 家园 蒋在淞沪不是表演是送死,张没领导过游击战

            蒋在淞沪不是表演是送死,把六十万中央军主力给打得灰飞烟灭,后来是靠李宗仁他们领导各路杂牌军阀才在北方打了几个漂亮的阻击战。

            在当时的国人眼里,张没领导过任何抗战和游击战,就是打酱油,听故事。他不去主动抗日,怎么能表达自己不亲日而是抗日的决心,好让苏联和美国相信他而主动干预,和让日本文官政府干预呢?

            当时不但苏联对日本戒备很深,就是美国也如此,当时的美孚石油公司其实已经在东北发现了原油的迹象,但因为政治原因不能开采,就把这个秘密隐瞒了起来,否则,如果被日本人在东北发现了石油,二战历史就可能改写了。

            • 家园 淞沪会战似乎是热烈,牺牲也真大,但是打得就是很糟糕,结果也不

              不必说了,就是南京屠杀。

              这说明蒋介石完全没有做好准备,南京撤退也一直一塌糊涂。也正因为南京屠杀,才有的淞沪会战的惨乞失效,都被南京屠杀震惊过去了,虽然当时似乎没露馅,但是,因为不止一个南京屠杀。也等于露馅了。

              张学良是东北抗日救国联合会会长,也是西北抗日联合会会长,怎么没人知道?还是知道的,只是当时中国还没有真正从军阀混战中走出来,同时大多数国人认为共产党是危言耸听,借机和苏联联系,不太认可中共的抗日。认为中共借尸还魂。

              也就是全国抗日的统一意志还没有形成,非常遗憾,但是也是事实。所以,中央军,各路军阀没有淞沪的心气。这说明张学良确实威望不够,从中原大战转向全国抗日,宣传明显不够深入,国人还没有亡国灭种的心理。

              甚至,大家觉得那时是汉地十八省,东北不算中国地,蒋介石其实已经做好了土耳其的心理准备,保有差不多的地盘就算了,胡适是典型的鼓吹者。

              这种抗战心理变化不是白白出现的,也是需要工作的。

              中国共产党功不可没。

              所以,淞沪会战还没有完全,地方军阀还有点心气,我们东北人表现也可以,东北军几乎打残了。

              淞沪会战后由于没有组织好,结局很悲惨,然后一路溃退到南京,直到武汉才稳住脚,相对从容的撤退了。和苏联莫斯科没法比。

              蒋介石在淞沪打成添油战术不是抗战问题,就是心理问题。其实可以打得更好。

              李宗仁的台儿庄基本是没问题的,有来有往,比较合理。也符合国军的能力。也是当时唯一好看的。

              如果没有国军的这个问题,八路军不可能那么容易获得根据地。

              中共推动129运动,就是靠的张学良抗日的名声。你也知道,张学良是矛盾的,因为蒋介石要张学良镇压。

              只不过,只有共产党相信张学良是抗日的,其他国人军阀认为张学良想要利益,占地盘,不太相信他,厌恶他不抵抗,其实是蒋介石命令他不抵抗的,就是因为蒋介石骗他一定要领导全国抗战,所以张学良才信蒋介石。有种机会主义心理,万一蒋介石真实现了呢?张学良是相信只有蒋介石才能带领全国抗战的。

              因为这点,也因为中共的欺骗,他才跟了蒋介石回南京,既然蒋介石都同意苏联了,那么张学良在不信任中共情况下跟随蒋介石,是大概率的事件,况且张学良确实服气蒋介石。

              那时,如果张国焘不犯傻,中共的地位不会那么尴尬,非常可惜。而没有吸收东北军西北军,接受了蒋介石的安排,也确实是一种可惜!!

              如果中共毛主席领导抗战,那就牛皮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