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芯片、运十与产业政策 -- 自以为是

共:💬134 🌺864 🌵2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 家园 边远地区留不住人才正常啊

                    以前可以靠“情怀”, “奉献”。。。现在。。。

                    总不能让人献完青春献儿孙吧。

                    现在这年头,保密研发机构也没要放在边远小城吧。。。成飞,沈飞,都在大城市,也没啥的。。。

                    尤其理论和前期研发,放北京也没问题啊。

                    还是从事实出发吧,看看中国军工,武器发展,看不到什么邓时代要自毁的痕迹。

                    老旧工业区衰落非中国独有,世界问题啊。。。

                • 家园 你懂不懂啥叫核武器?

                  上世纪70年代,移动式液体远程导弹东风-22导弹正式立项研制,这宣告我国第二代战略导弹正式提上了日程。1978年底,东风22的方案论证和预研工作开始,代号“202工程”,主要着眼于实现机动、快速发射,提高生存能力、命中精度和突防能力,达到小型化、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东风22项目有11项关键技术,包括高性能液体火箭发动机、仪器设备小型化设计、新型结构材料、机动发射模式、全数字化的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很快得到突破,到1984年底,导弹初样的设计、生产和试验任务均已完成。

                  但很快进展顺利的东风-22便告下马,主要原因有二。其一,“七五”计划期间,“以常规武器为主,适当发展战略核武器”的方针意味着重心的倾斜及核武器研制计划的精简。而更适合机动的固体导弹则被挑中。其二,我国自行研制的大直径固体火箭发动机进展顺利。1985年1月,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正式批准终止东风22导弹的研制工作。次年,在经过联合论证组论证后,“大直径、基本型、系列化”方案得到认同。其后,航天工业部正式开始东风-31研制工作。

                  尽管东风-22未成正果,但东风-31大量沿用其技术成果,例如全数字化控制系统、末速修正技术、以及头部设计,仪器设备小型化的成果也得以应用。

                  东风-31问世之时,部分性能并不能充分满足作战需求,例如射程便介于通常意义上的远程导弹和洲际导弹之间,打击范围相对有限,并不能真正成为核打击的主力,导致装备数量极其有限。另一方面,国内也在不断进行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于是改进型的东风-31A很快正式立项。总体而言,东风-31A的研制过程比较顺利。尽管由于某系统设计上的一个小缺陷导致首次飞行试验失败,但随后的飞行试验都取得了成功。试验成功后,东风-31A定型装备部队。至此,我国新一代固体燃料洲际弹道导弹真正形成了可靠的战斗力。

                  东风-31弹道导弹1986年开始研发,1999年8月2日试射成功。

                  这里有个有意思的点,既然是1984年都完成了,为何又有1986年开始研发呢?

                  东风-5:焕发新生的老兵

                  东风-5洲际弹道导弹是中国研制的第一代洲际地地战略导弹,1980年5月18日全程飞行试验成功。东风-5导弹全长32.6米,弹径3.35米,起飞重量183吨,采用二级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发射井发射,最大射程12000公里、15000公里(东风-5A),可携带1枚3000公斤的威力为300-400万吨TNT当量的核弹头,或4-5枚分导核弹头(东风-5A),命中精度500米。

                  自1984年在建国35周年阅兵上亮相以后,东风5这种液体燃料的两级洲际导弹在1999年和2009年的阅兵上都没有出现。尽管是一款“老家伙”,但在过去30多年的时间里,东风-5家族在绝大多数时间一直是中国唯一具备实战能力的洲际导弹。

                  东风-5B

                  与后来东风-5飞过太平洋震慑美帝的形象不同,最早的东风-5导弹的假想敌反而是苏联,由于东风-4中远程导弹的射程勉强能够达到莫斯科,无法对苏联的西部工业区实施核打击,东风-5就成了覆盖整个苏联的大杀器。

                  与“八年四弹”计划中1972年完成东风-5研制的乐观不同,由于国内薄弱的技术积累和“文革”对航天工业的严重破坏,东风-5号导弹的研制并不顺利。1971年9月10日,第一枚遥测弹才进行首次试飞,随后该型导弹的过程更是充满坎坷:第二枚遥测弹在1972年和1973年两次推上发射台,却在第二次发射时因为质量问题导致43秒后失控自毁;第三枚导弹用于发射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结果也在发射20秒后因为一根导线断裂而坠毁。

                  借助在研制发射长征-2号运载火箭中积累的种经验,以及研制方大力加强了对产品质量的整理整顿,东风-5导弹的基本设计很快进行了10项重大改进。改进后的02批次东风-5导弹迅速开始进行研制生产,并在1978年至1979年间进行了多次不同弹道的试射,02批的东风-5导弹不仅解决了此前导弹不稳定的技术状态,还通过改变发动机关机方式和给箭体减重的方式,将东风-5的理论射程提升到10000公里,使其从远程导弹升级为洲际导弹。1980年,按照这一射程制造的东风-5号导弹进行了第一次全射程试射,标志着中国具备了洲际导弹发射能力。

                  在这以后,东风-5号宣布定型,开始以缓慢的速度投产装备部队。

                  9月3日阅兵式彩排时的东风-5B洲际弹道导弹

                  关于本次阅兵的东风-5导弹是东风-5B导弹,装备了分导式多弹头。在阅兵时我们可以注意一下它的头部,是一个巨大的浑圆型或者近似于圆柱型的样子。

                  说你不服,就是要炫耀自己的愚昧无知,会不会看资料,你家叫稳步前进,要不要脸?我觉得你怎么这么不要脸呢?

                  通宝推:颐颢山庄,
                  • 家园 这部分好,好就好在回旋镖

                    但很快进展顺利的东风-22便告下马,主要原因有二。……其二,我国自行研制的大直径固体火箭发动机进展顺利。

                    机动发射,液体火箭有着无法克服技术困难,固体火箭有着天然的优势。明明是选择了更好的技术路线,却被你指责,你什么意思,一定要浪费国家资源才高兴?

                    至于东风5,是在新时代完成研发并装备的吧?当时第一次全程试射的时候派出特遣舰队,还是挺大一件事来着。整个八九十年代都是基于世界大战打不起来的基本判断,军队要忍耐,放慢武器研发速度,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邓小平最伟大的贡献。

                    没有邓江胡的忍耐,哪有后来的爆发?真以为现在的国力是天天喊口号喊出来的?30年+40年的奋斗,除了汗水,还有血水和泪水,打掉牙齿和血吞的忍耐,才有了今天的日子。真要像你们说的,领导人一个二个的投降卖国,能搞出现在的样子?一点点起码的常识常理都没有。

                  • 家园 你懂不懂什么叫改进型

                    显示你的无知吗?

                    性能大幅提升,不投入资源研发能做到吗?

                    另外,液体火箭转固体火箭也是导弹发展趋势之一了。

                  • 家园 于敏之子说80年代

                    1967年6月17日8点20分,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实测当量330万吨,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氢弹技术的国家。核物理学家于敏被称为“氢弹之父”,儿子于辛说,父亲从来不认可这样的称谓。

                    于辛说:“他强调的是搞这种大型工程,搞核武器,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也少不了我,我少不了你。他更强调的是‘两弹一星’是个事业,要精诚团结、密切合作,才能让这个事业走得更远。”

                    在于辛的记忆里,父亲极少谈起他的工作,只有于敏晚年时,他和儿子一起生活后,才会偶尔提及。在于敏的眼里,工作中最难的阶段不是研制氢弹的时期,而是上世纪80年代初。

                    于辛说:“核武器的龙头是二机部,二机部的龙头是九院,九院的龙头九所,那时候叫‘理论部’。因为只有理论出来以后,才能去看工艺工程怎么做,用什么材料,怎么配比,所以理论是最核心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很多人离开了九所,钱三强也多次邀请我父亲回科学院工作,我爸爸也非常想走,因为他从来就喜欢基础研究,他特别想再继续搞他的基础研究,但这个时候走了,我们的核武器就会受到很大的损失。他后来选择了留下,留下以后,很多担子就到了他的肩上。我们在爬坡阶段,要理论的东西,要带年轻人。第一代核武器有了,但是后续的怎么办?”

                    1986年初,邓稼先和于敏对世界核武器科学技术发展趋势作了深刻分析,向中央提出了加速核试验的建议。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逝世。直到生命的终点,他还是希望我们国家的核武器研制水平,尽早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不要落下。

                    1988年,于敏和王淦昌、王大珩院士一起上书中央领导,建议加速发展惯性约束聚变研究,并将它列入中国高技术发展计划,使中国的惯性聚变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

                    1996年7月30日起,中国开始暂停核试验。

                    1986年,301医院的一间普通病房内

                    总是能看到于敏去探望病人的身影

                    他的老朋友邓稼先。

                    于敏同邓稼先谈论更多的

                    还是中国的核试验发展

                    他问邓稼先:“我们(核武器研究)是不是到头了?”

                    邓稼先也很忧虑

                    但两人都意识到中国核试验

                    决不能“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当时邓稼先已经进入生命倒计时

                    全身出血不止的他坚定地对于敏说:

                    我们现在就上书中央!

                    在邓稼先生命最后的期限里

                    他和于敏一起字斟句酌地写下了

                    《关于中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建议在世界全面禁止核试验前

                    加快中国的核试验步伐

                    1986年7月29日

                    邓稼先逝世

                    之后

                    于敏十年如一日

                    将两人合作的最后一份规划

                    一步步变成现实。

                    请问,你懂不懂啥叫核武器?这些天西西河探讨的是什么,是不是邓小平选择和平投降道路?

                    你真不是眼睛有问题吗?

                    15年后,89岁的于敏

                    荣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坐在轮椅上的于敏

                    华发稀疏 , 略有驼背

                    满脸谦逊慈祥

                    回顾自己一个甲子的科研历程

                    于敏淡然地说:

                    一切都是为了国家需要!

                    近半个世纪与“核”共舞

                    于敏有自己的看法:

                    我打心眼里赞成核武器最好完全禁止

                    可是,我们不能没有核武器

                    中华民族不欺负旁人

                    但也绝不能受旁人欺负!

                    通宝推:广宽,死扛着,qq97,曾自洲,老调重弹,无此人01,青青的蓝,ccceee,xiaomut,绿色蔬菜我的爱,
    • 家园 这就是常说的短视吧?呵呵。

      以现在的经济实力,相信大飞机和芯片一样,很快就会发展起来,只要别瞎折腾。

      就说今天,你能不能给出芯片和大飞机的时间表?依据呢?我都让你可以用C919作为基础。

    • 家园 八十年代政府首先考虑的就是让国人吃饱饭

      种地需要化肥农药,当时社会资源相当一部分要保证这块。

      当然左派有人家自己的说辞,人家会说这是有奶便是娘。

      • 家园 八十年代化肥产量增长连数量都比不过七十年代,更不要说增长率了

        八十年代政府首先考虑的就是让国人吃饱饭

        种地需要化肥农药,当时社会资源相当一部分要保证这块。

        • 家园 以氮肥为例

          中国的统计数据找起来真费劲。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年鉴从1999开始,统计公报从1978开始,还各年公布哪些数据还不一致。找到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的氮肥数据,很有意思。如果对比70年代与80年代,70年代氮肥产量增加大致900万吨,80年大致500万吨,80年代不如70年代🙁;如果对比1967、1977、1987,文革十年产量增加450万吨,改开十年产量增长800万吨,成就巨大😁。这里的关键点是四三计划,1973-74年签约13套合成氨30万吨项目,其中10套尿素48万吨,3套尿素52万吨,大多数在1977-1978年两年投产。历史分段是个学问🤭。

          不过,四三计划是个很特殊的事情,是156项工程之后的第二波大规模引进。如果把六七十年代放在一起,每十年增长500万吨,与80年代差不多。

          根据引用的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的报告,国产大氮肥装置是到了2004年底才正式开启。在此之前,要建设大氮肥装置,还得靠进口。如果加大氮肥装置研究力度能否提前实现国产化?我不了解技术情况,但即使能够提前,估计也不可能提前到80年代。是进口氮肥好,还是进口氮肥厂好,又是另一个话题了。

          • 家园 告诉你一个历史常识:改开是从78年底开始的。

            如果对比1967、1977、1987,文革十年产量增加450万吨,改开十年产量增长800万吨,成就巨大

            十一届三中全会于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召开。改开十年是79至88,计算改开十年氮肥增长应该用88年产量和78年相减。

            10套尿素48万吨,3套尿素52万吨,大多数在1977-1978年两年投产。历史分段是个学问🤭。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