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黄百韬的“三不解”,实际上完全无解 -- 忘情

共:💬3 🌺4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黄百韬的“三不解”,实际上完全无解

    作者:忘情

    淮海战役第一阶段行将结束时,黄百韬曾对25军副军长杨廷宴说自己有“三不解”:第一,自己为什么那么傻,要在新安镇等待第44军2天。第二,自己既然在新安镇等了2天,为什么不在运河上多架几座桥;第三,李弥兵团既然日后要向东进攻来援救自己,为什么当初不在曹八集附近掩护我西撤。

    战前,黄百韬的第7兵团驻守运河东岸的新安镇,距徐州大约200公里,在整条战线中呈突出之势。作为职业军人,黄百韬何尝不知自己处境危险,因此在诸多力主将兵力收缩回徐州的蒋军诸将领中,他是最起劲的1个。

    不过,当1948年11月5日,黄百韬从徐州回到新安镇的第7兵团指挥部,蒋军高层鉴于一时找不到足够的船海运,遂于当天将原计划开往海州的第100军重新拨归第7兵团战斗序列,并于次日决定将海州的第44军也划归第7兵团建制,让黄百韬带上该军一块返回徐州。

    也就是说,11月5日当天,黄百韬兵团未能动身启程,怨不到第二天才划归第7兵团指挥的第44军头上。

    为啥5日当天走不了呢?因为久驻一地的大部队移防,有一大堆瓶瓶罐罐的麻烦事需要处理,不是说走就能拔腿而走的。更别说蒋军移防,军官们要处理在当地置办的私产,家眷要收拾细软等一大堆私事。因此,即便黄百韬于5日当天下令部队开往徐州,部队也根本开拔不了。事实上,海州的44军于6日抵达新安镇归建,第7兵团于7日凌晨3时开始向徐州进发,这个速度在蒋军中已经算是快的了。黄百韬所谓的等了44军2天,实际上并不存在,因为即便没有44军,第7兵团所属4个军的部队要整建制开拔,所需各项准备工作也差不多要这么多时间。

    到11月7日,华野各个纵队正从北面急速南下,黄百韬兵团5个军侧敌行军,随时有可能会被斩成数段,该兵团唯一的生机是指望北面的冯治安第1绥靖区能多挡住华野主力一阵子,为自己争取撤退时间。

    曾长期在参谋长位置上久经历炼的黄百韬为应付不测事态,并缩短渡河时间,指定麾下的63军从南面窑湾渡河,以64军为兵团本部前锋,兵团部和44军紧随其后。兵团里战斗力数一数二的25军和100军分别在兵团行军队列两翼展开掩护,待兵团部通过后,25军先行撤收尾随,由100军殿后。

    这个撤退计划可谓完美,实际上第7兵团各部也均按计划节点完成了。8日上午,64军和兵团部最先通过运河铁桥,殿后的100军44师于8日夜间最后通过运河铁桥。也就是说,除63军外,第7兵团其他4个军在短短10余个小时内就渡过了运河。算下来,黄百韬兵团在2天时间里跑出了90余公里,日均40余公里,这在蒋军中已经是惊人的野战机动速度了。

    如果按黄百韬事后诸葛亮的说法,事先在运河上多架几座桥,整个兵团过河速度是否能更快一些呢?实际上,他并非没有想到,而是此前在徐州开会时,刘峙已经答应派出工兵团在运河上架军用浮桥,因此作为下属,黄百韬没再就此事催促上级罢了。

    果如黄百韬所言,运河上多几座浮桥就能改变第7兵团命运吗?笔者以为情况可能会更糟。因为发生在运河铁桥上蒋军与难民争道的那一幕,照样会在各座军用浮桥上演。而且通道一多,部队的行军组织协调工作就越发困难,而这恰恰是蒋军的弱项。更何况在河上只有一座铁桥的情况下,黄百韬尚能控制各军按他的计划交替掩护。如果桥一多,在战场上坑队友为常态的蒋军大概率会阳奉阴违,争相逃命。一旦没有交替掩护,只怕第7兵团在过运河时就会建制全乱,搞不好还未到碾庄,就会被华野各部冲散。蒋军部队一旦失去组织,就是群待宰的羔羊。届时华野恐怕无需在碾庄浴血奋战10余天,只要在运河两岸野战2、3天,就像东野在辽西冲散廖耀湘兵团那样,干净利落地解决黄百韬兵团了。

    所以,黄百韬所谓没能事先在运河上多架几座桥的遗憾,其实是福兮祸兮的问题。

    至于黄百韬的第三个“不解”,还得说他渡过运河后在碾庄停下来整顿队伍说起。

    凭心而论,第7兵团的渡河组织工作,在蒋军中已经算是非常不错的了。可即便如此,黄百韬也不得不令前锋64军到达碾庄东面后停下来,掩护后续部队,以防它们被华野尾追和侧击部队截断。这无疑是个正确的做法。

    按黄百韬的计划,在碾庄地区,第7兵团应变更行军序列,前锋变后卫,后卫变前锋,这也没错。事实上,原先的第7兵团后卫100军44师于8日晚间渡过运河后,在碾庄以东宿营。9号一早就启程穿越碾庄,作为兵团新的前锋前往徐州。只不过,9日中午时分,该师在八义集遭遇到了华野13纵的合围。

    华野13纵之所以来得这么快,是因为8日这天,张克侠、何基沣率第3绥靖区起义,让华野部队得以迅速穿过贾汪南下,直扑八义集。

    张、何起义的消息,8日当天立即传到了徐州。此时,徐州“剿总”司令刘峙手头只有区区1个军的兵力。这点兵力别说防守徐州,连填满徐州周边工事都嫌不够用。而刘峙所倚重的邱清泉第2兵团8日还远在徐州以西的砀山、黄口一线,远水解不了近渴。如果华野侦知徐州空虚,完全有可能一个突袭就将徐州拿下,因此刘峙唯一的选择便是让驻八义集的李弥第13兵团的2个军于8日当天迅速回援徐州。而华野13纵恰恰在李弥兵团刚刚离去、第100军44师尚未到来前这个短暂的空隙赶到了八义集,迎头拦住了第7兵团的去路。

    所以说,黄百韬责怪李弥“早知如此,何必当初”是完全没有道理的。要换作他坐在刘峙那个位置上,他也得急调李弥兵团回徐州“护驾”。要是李弥兵团到了9日仍驻在八义集附近,那么被华野分段合围的,恐怕就不只是黄百韬第7兵团,还要加上李弥第13兵团了。

    众所周知,碾庄告急之时,李弥和邱清泉两个兵团合力东援,都没能冲破华野阻击线。如果李弥兵团被围,只有邱清泉兵团东援,恐怕就更没戏了。所以,从黄百韬兵团覆没这个局部,到蒋军淮海战场上的整体崩盘,从战役一开始其实就已经注定了最终结局,不是啥偶然事件或改善局部微操作就能挽回的。

    黄百韬的“三不解”,实际说明此人虽然参谋业务不错,但却欠缺全局观和战略眼光,实非大将之才。

    通宝推:GWA,破鱼,
    • 家园 补充一下:黄百韬已经没有架桥能力了

      豫东战役最后阶段,黄百韬遭到华野主力进攻,最后华野撤围才死里逃生,但是舟桥器材已经尽数损失了。淮海战役初期就算黄想到架桥,器材也需要现找。

      当然如果问为什么三个月了还没有把损失的器材补充好,那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 家园 "胜兵先胜而后求战"

      打老蒋,此时已到了胜而求战的时候了,不是一个或几个因素的变化能改变战局了。到了抗美援朝,形势是不一样的,"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使敌之必可胜"。很多历史发明家们,有PG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也是无知。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