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的为什么而活 -- 小绾

共:💬25 🌺2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的为什么而活

    来美三年,学习大众传播。不是广告学,不是新闻学,不是媒体管理,不是公共关系,而是真正的传播学,纯理论的探讨。

    常常有人羡慕说你们学新闻的好,将来可以当记者,八面威风,人脉通达。 我无言。若是只想当记者,何必读博士,本科足以应付日常的采编播报了。不明白为什么会有新闻系的博士去什么广告公司甚至保险公司工作。所学非所用,白费十年寒窗。

    以上只是一些牢骚话。因为很少见河友聊文科生,小绾权当抛砖引玉之人。

    有理科生和工科生问:文科有什么用处。既不发明又不创造,靠耍嘴皮子过活,还自以为是乐在其中。

    讲一个人的故事给你听。

    小绾的一个好朋友是学社会学的。她在美国待了7年还未博士毕业。不是她不努力。7年里,她拿了一个生物统计的硕士,但是从来没有用它去找工作。要知道,生物统计可能是近些年来最热门的学科。常常是还没有毕业,人都被大医药公司和研究机构要走了。可是,她没有走。寂寞的守着她的理想。学社会科学的人常常会有莫名其妙的社会责任感。通常我们所研究的理论问题只能是在一个小学术圈子里讨论。虽然我们也探讨如何应用的问题,但要把理论下降到实际生活,其中相差岂止十万八千里。例如,后现代理论里常常讲的身份混杂(hybridity)根本不是可以用来创造什么“社会价值”的。这是描述性解释性的理论,告诉我们如何去理解社会现象。可是这些术语常常被媒体“拿来”用一下,当作时髦的标题。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小绾的朋友原先是搞社会分层理论的。也许有人听说过社会学四大牛:马克思,韦伯,涂尔干和齐梅尔。这几位都曾经研究过这个问题。可是读到第3年的时候,老板走了。无奈只好换个方向,因为实在没有别人在研究这样既不时髦又不实用的课题。事实上,在美国研究社会科学的,通常也有时髦和不时髦之分。在社会学里,最时髦的话题永远是妇女,家庭,种族,人生轨迹(就是人如何长大找工作等等)之类。而最时髦的方法依然是以量化研究为主,质化研究为辅。小绾的朋友一下子没了着落,只好先读生物统计为谋生作计。

    两年之后,来了一个新老师,研究方向和她的出奇的一致。她于是决定接着把她的博士读完。每天从早晨9点到半夜,除去吃饭,就是泡在办公室里读书,干活,写东西。那些和她同期从生物统计系毕业,比她晚毕业的,甚至还有同样既读社会学又读生物统计的,都欣欣然去了东部西部的大公司,拿着几万年薪,买房买车,优哉游哉。

    可是她,依旧是埋头读她的书。每个月我们这些学文科的有两次学术讨论会,大家讨论一下各个学科的发展或者是给别人的研究提提意见。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务虚会。常常有新生来了,我们这批老人欢天喜地的招呼他们参加,大家凑份子买饮料和点心。可最终绝大部分的人都会渐渐消失。因为,我们的讨论是在太人文了,与经济无关,与找工作无关,甚至不能被用来锻炼英语。可是,小绾的朋友,从头至尾都在,整整3年,不离不弃。她常常安静的坐在一个角落,为大家端茶送水。年末的时候招呼大家去她家里尝尝她和她先生的手艺。她面容恬静,心平似水。

    年中的时候,国内反日情绪高涨。我们这个小组的人不知怎的也和一个香港来的学生打起了嘴仗。港人自然是对大陆有一分怨气,可国人也不是好惹的。一来二往,几乎把大家的邮箱给挤爆了。一日,她突然打电话给我,说是为何不干脆办一个公开的讨论会,大家当面谈谈爱国和抗日的话题。言语的恳切和激动,竟让我一时有些恍惚。

    平日里事事淡然的她,居然召集了二,三十个中国,韩国,日本,美国,和别国的学生,邀请了四五个教授,自制了小点心,准备了小游戏,从从容容的办了一个三个多小时的研讨会。

    会上自然是唇枪舌剑,互不相让。我坐在一个远远的与她相对的角落里,看着她从不化妆的脸上淡淡的口红,配称淡紫色套裙的小丝巾,突然明白了她如何能坦然面对枯燥而寂寞的学术生活。

    今年,她30了。

    关键词(Tags): #文科生#理想#博士生活元宝推荐:擎箭天使,
    • 家园 感动之余,根据多年观察, 我又觉得:

      小绾的好朋友可能

      属于喜欢学校的那种人,很多这类人不能够面对社会和公司的环境,学校是他们的避风港.

      另外,不是所有"XX(含任何学科)"热门学科毕业的学生都有人要,都能"欣欣然去了东部西部的大公司,拿着几万年薪,买房买车,优哉游哉"

      小绾的好朋友没"能欣欣然去了东部西部的大公司,拿着几万年薪,买房买车,优哉游哉",也可能是她自己能力实在有问题.

    • 家园 理想总需要付出

      在我看来,那些能够为了自己的理想全力以赴的人,都是值得敬佩的。哪怕在外人的眼光中他们只是太固执或太傻。

    • 家园 请不要将人文和社会科学相提并论

      社会科学自以为科学,以为通过数字和科学研究方法就可以洞悉这个世界,其实正堪一笑。

      这个世界是美学的文学的是感性的,是波德莱尔对于现代化了的巴黎的感觉,所以是人文的。

      • 家园 科学和艺术不一样

        无谓孰优孰劣,但科学和艺术的追求目标和实现手法都完全不同。

        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都搜集资料,力求用客观的手段谨慎地解答一些有可能解答的问题。虽然不一定用数字,但力求逻辑严密正确。如果有人能成功反驳,理论就会被推翻重来。

        艺术是主观的表达艺术家们的感受,以文字,音乐,美术等等形式表达出来。艺术没有正确答案,只有美与不美。有人赞扬或有人反对,都无法消灭艺术作品。艺术作品的价值是通过时间来考验的。

        不得不再次重审:任何科学都从未声称它们能洞悉研究的领域。研究“太阳为什么能发光“,是一个靠感性完全解决不了的问题。早期人类不约而同纷纷以太阳为神,以血作祭献,为什么这种行为会出现,也是感性回答不了的。分别需要动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经过大量的努力以后,给出可能的答案。歌颂太阳的温暖和光辉,是感性和人文的事,写的好的诗文带给人们美的愉悦,便是艺术的成就了。

      • 家园 这个断言太绝对了。

        虽然每个人都有感性,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很大一部分是以理性为基础的。单是感性是无法构成稳定的社会的。

        正是感性和理性的冲突构成了文学的永恒主题,一个巴掌无法拍响的。

    • 家园 有同感,也有异议。

      我是学哲学的,若是说到空谈无用论,哲学自然是当仁不让,呵呵。所以有些文科生的牢骚也听得很多了。

      不过我从没有担心过自己,我既不觉得现在的状况有什么不好,更谈不上什么不公,也没有觉得哲学或者文科就该如此。

      我的想法简单说来就是:理解时代,也认清自己,也就不抱怨命运,不怀疑自己的选择。

      哲学或者说文科也是非常生活的,也许,并没有十万八千里那么遥远的距离。纯理论也并不是和生活脱节的东西。关键还是看你走到哪一步,是不是真的通达。

      关于有用没用,这个我以前讨论过,不必赘述。只说一句:如果对自己的价值有恰当的信心,那么原是不必介意很多他人不经意的评价的。

    • 家园 做到博士,而且是理论研究的话,恐怕文理科都一样的寂寞吧。

      如果没有经济压力,学文还是满有趣的。

    • 家园 好奇啊。纯理论的传播学探讨什么样的题目呢?

      将具体的传播媒介抽象化?

    • 家园 就算是热门理科,三十岁了博士不毕业多得很。

      还有博士毕业了继续做博士后的。也都是天天工作十二小时,连女朋友都没有的说。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