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关于1979年中印GDP比较有如下结果 -- wolfgan

共:💬367 🌺1416 🌵1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5
下页 末页
                                                                                      • 家园 我觉得你的思路有一些奇怪,为何不直接按照GDP说事呢,结果

                                                                                        GDP他不认,现在来看,PPP也得按照他的话说八道来了,你完全陷入了他的话术了。

                                                                                        本来就是个他意图搅浑水的思路,你就该直接抓住要点来说,谈GDP实在也不是不可以,但是怎么来界定呢,不能他胡说啥就是啥,现在有位河友又转移话题了,指向了票证,简直可笑。

                                                                                        谈GDP也就谈了,谈这个数据怎么来的就行,他说不实在,也不是不可以,怎么不实在,哪里不实在?他给了一篇印度人论文,就实在了吗?

                                                                                        和大家的讨论有个毛关系啊?

                                                                                        我不知道你思路限制在哪里了,一个劲的跟他瞎绕,有意思吗?

                                                                                        他到现在举了什么狗屁玩意?有意义吗?证明的思路都截取的他自认为不错的时间点,这叫什么狗屁论证方式呢?你这么和他搅,有啥意义吗?

                                                                                        自从1976年,华国锋意义就不大了,就是邓小平也不敢直接改变政策的。但是回城已经造成了不可逆的恶劣影响了。

                                                                                      • 匿名 也许可以试试全用当时的美元计价

                                                                                        比如一度电,在哪个地方都是一样的,不存在美国非洲一度电含电量不一样。那么当时美国多少美元一度电呢?就可以按这个美元价格计算。还有粮食,煤,钢铁,石油等等。这些实物产出都按当时的美元计价。然后再计算在同一发展水平下,重工业占比在gdp中的比例应该是有一个相当固定的区间的,在这个区间取个中位数,虽不一定精确但是也可以有参考价值 。

                                                                                        • 家园 在一个国家大致实现工业化以后,这个方式通过精确化是可以用的

                                                                                          不过在一个国家工业化的初始阶段,譬如中国印度的1950-1980阶段,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还很高,社会动力不仅来自于电力,油气煤炭,还来自于人力和畜力,这个方法就不大有效了。

                                                                                          通宝推:起于青萍之末,
                                                                                          • 匿名 也许可以从原子弹研发费用一窥真相

                                                                                            按道理来说,工业更发达的国家研发费用会越低,越不发达的国家费用会越高。美国当年花费据说是20亿美元,约占当时gdp的几个百分点。具体数字找不到。中国,俄罗斯,印度,朝鲜都搞过原子弹工程。花费的资金应该有点差别,但不可能相差特别大。也许可以通过这个数字来推测并参考一下。

                                                                                            • 家园 原子弹核工业需要海量电力,本身也是工业较高水平

                                                                                              也能代表一个国家的工业化能力,只不过河里某几位死活装傻罢了。

                                                                                              就是朝鲜,工业能力还是不错的,这次俄罗斯用朝鲜炮弹还是能证明一二的。

                                                                                              只不过反朝的某些先生或者说美粉不愿意承认这点。

                                                                                              这个美粉一向比较张狂,认为一和平就会天上掉工业掉馅饼。

                                                                                              这是很恶心的讨论行为。不要脸也没办法。

                                                                                              • 匿名 统计一下各国原子弹工程在gdp中占的百分比

                                                                                                这个数字差距应该不会太大。而且应该是越到晚期数字会越小,因为总能得到一些前面的情报避开一些坑。所以美国原子弹工程应该是其中占gdp比例最高的先行者,而苏联中国印度朝鲜都会依次减少。所以是可以参考一下的。

                                                                                          • 家园 后发农业国家的工业化的确是个很复杂的过程,温铁军概括成。。。

                                                                                            人力投入替代资本投入来对抗工业化过程中的资本匮乏。

                                                                                            河里老狐狸也用一个简化的农业国和工业国发展模型解释过这个过程:由于农业社会与工业社会的结构不同,农业社会在追赶过程中,一方面要重塑经济结构,一方面要长期保持高的增长速度。他的模型中,就算假设农业国的年增长率一直高于工业国的增长,农业国的GDP的总量绝对值,在追赶的某个时段,与工业国一直是拉大的,很让人绝望。直到追赶超越一个发展拐点后,GDP差距才会逐步缩小,最终反超。

                                                                                            当时对老狐狸的这个模型印象深刻,在河里应该找得到。

                                                                                            从这个意义上讲,稻公时代工业发展跟毛泽东时代比还真是垃圾。

                                                                                            • 家园 简单的数学模型

                                                                                              其实数学模型很简单,农业是线性增长,工业是指数增长。

                                                                                              农业是耕地面积的线性函数,扩大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肥力、提高光合作用效率(良种)、减少有害天灾影响、改造农田提高耕作效率。。。,都是农业该干的事,也是前30年人民公社集体体制干的事,但这些只能改变农业产出的效率,而不能改变农业产出受土地面积和光照条件的根本限制,所以农业是线性增长。

                                                                                              而工业是指数增长的,在西西河有个基本概念,叫钢铁蓄积量,工业的增长是工业产品蓄积量的函数,所以工业的增长是指数增长的,比如早期生产的钢铁会变成高炉、厂房、铁路公路、机器、矿井等整个工业化社会的基础要素,这些基础要素的累积增加就可以生产出更多的钢铁。工业化的指数增长的特点就是,在工业化早期是种子期,不仅增量不如线性增长,而且还需要大量的投入,但当它增长到某个临界点后,指数增长就可以远远抛离线性增长。

                                                                                              农业的增长很苦逼,收益也有限,但工业化以后,可以提高农业的效率,产出增长虽然还是有限,苦逼程度可以降低。

                                                                                              工业化的早期也很苦逼,但过了工业化的临界点后增长起来就很爽。

                                                                                              新中国的经济史就符合这个规律,而毛泽东时代体现了未工业化时期的农业和工业化早期的苦逼双杀。

                                                                                              1952年,中国工业产值只有农业产值的40%,60年代增加到基本相当,1970年工业产值开始超过农业产值,1978年达到农业产值的1.7倍。

                                                                                              到了电子信息化阶段,工业增长与实体物质的关联减弱,也许工业化的增长会有新的模型。

                                                                                              • 家园 不仅仅是工农业的指数增长和线性增长的问题。。。

                                                                                                模型虽然简单,但是中国工业化过程,表现为农业增长的同时,要用农业剩余进行工业化,同时这个工业化过程又引起总的经济结构变化,经济结构变化中的增长又导致表征经济增长的指标如:总产值、GDP等的变化产生一个复杂的复合变化。只有等经济结构基本稳定后,类似GDP等指标的数据在不同国家和经济体采集和比较,才会有较好的可行性、可比性。

                                                                                                我的意思就是,经济结构变化中的某些指标看上去似乎不好,其实是不准的,要仔细研究背后的实情,才能得出真结论

                                                                                                通宝推:薄荷糖家族,qq97,
                                                                                              • 家园 我的看法是1952年中国工业产值有农业的40%属于严重高估

                                                                                                1952年中国钢产量135万吨,粮食产量16392万吨,到了1970年,中国钢产量1779万吨,粮食产量23996万吨。从1952年到970年,钢铁产量增加系数13.2粮食增加系数才是1.46倍。然后中国工业就能从占农业产值40%变成基本持平了?虽然说1952年的时候有大量的手工业,对钢铁和电力的需求没有后面岁月那么成比例。我觉得这种工业产值的高估是为了表示工人阶级有能力领导农民兄弟,不然说中国工业产值只有农业10%-20%会让人觉得中国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有待商榷。

                                                                                                • 家园 40%应该是高估了。中共内部的估计应该是合适的。。。

                                                                                                  我印象中,毛49年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和之后一段时间的讲话和文章,都说当时中国的现代工业占全社会的10%,农业和手工业占90%。但这不影响当时的共产党把工人阶级看成是领导阶级,这是一共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理论和社会主义理论推导出来的,工业产值的高低不会影响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

                                                                                                  通宝推:薄荷糖家族,
                                                                                                • 家园 我估计不是高估,因为是斯大林体制,这个在156之前已经是这个

                                                                                                  体制啦,而且实行的不错。

                                                                                                  156只是扩大了规模而已。

                                                                                                  你估计的情况应该是你的个人的单纯理解那个时代。

                                                                                                  那时的苏联是真心实实在在的重工业援助啊,所以,应该说工业还是很实在的,当然了,农业还占据大部分国民产值,这也是事实。

                                                                                                  要更深入的理解中国的现代化和工业化发展历程。我感觉你的头脑里还是传统官方话术,试图脱离斯大林模式的话术。这个肯定是错误的。

                                                                                                  还有,我个人以为,你和懒厨先生的争论是没啥意义的,他的所谓印度论文和PPP说法都要依靠中国正统的GDP统计(也就是国内国民生产总值,工农业总产值数据)。他把你们俩(你和陈王河友)带入了无意义的混乱。

                                                                                                  这不就是当年的安迪科尔计算饿死三千万的方式吗?那真是瞎胡算。

                                                                                                  https://www.talkcc.org/article/4953232

                                                                                                  @陈王奋起

                                                                                                  我能查到的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粗稻价格,1981年是0.8美元/cwt,一个CWT大约91斤,折合4分多人民币一斤。

                                                                                                  比起国内的价格还要低一点,但和国内的价格很接近。70年代的上海籼米只有8分一斤,水稻出米率大约70%,毕竟中国的人口多,耕地少,主粮贵一点很正常。

                                                                                                  你的说法没啥意思,中美比较,应该几乎考虑同等购买力(当然,邓粉是绝对不干的,呵呵呵),而不是单纯考虑国际价格,当然,也不能过于偏向咱们,怎么说呢,综合考虑吧。

                                                                                                  就是因为这个,所以国际数据,咱们不占优势啊,一点也就够了,毕竟,咱们当时还不算特别厉害,这个咱们也要承认。

                                                                                                  1978年,中国是世界第六工业大国,不是强国,当时的日本还从中国进口性价比合适的廉价工业品,而不是懒厨先生歌功颂德的印度,呵呵呵。

                                                                                                  当然了,这点邓粉们是一丝一毫也不愿意承认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