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整理,淮海战役的指挥艺术】第二章淮海战役愿景和计划的出现 -- 镐梓

共:💬59 🌺62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讨论】如果跃进大别山是错着,为什么后面迅速完成决战?

                    中野跃进大别山,华野分兵内外线,好像大概一年时间两边都不好,但到了豫东战役,似乎一下子就云开雾散了,感觉哪里不对劲。

              • 家园 中野的情况一直让人觉得味道怪怪的

                我觉得有点象西安不夜城的丢刀侍卫,有服装、有化妆、有努力的表演,可就是看起来不专业。

                点看全图

                一、比如鲁西南这个大胜仗,一打反而许多宏伟的构想沦为了梦幻泡影,变得需要直出大别山了。其原委下文的分析可供参考

                鲁西南战役之六营集战役以多打少,为什么只打成击溃战?

                二、以刘邓为首,经略中原,中野先后分出9万野战军,用来新建五个军区,而这些军区到大决战时既不能在人员上反哺野战军,也没能提供多少军粮。而华野外线兵团投入半个师经营的豫皖苏,反而从三个地委扩大至六个,升格为二级军区(和中央分局平级),淮海时提供军粮8000万斤。

                从事后诸葛的角度来看,重建中原军区是否划算

                三、淮海时中野攻占宿县,淮海反而夹生了。因为此前郑州战役落空,主要目标孙元良兵团(41、47、99军)先期离开加入了徐蚌战场,黄维兵团(10、14、18、85军)也尾随刘邓一路东进。假如刘邓能及时在郑州围攻孙元良,吸引黄维驰援郑州,也打一个豫东版的郑州战役,那么无论成败与否,都能抑留这些部队不能参加淮海战役,华野就只需对付黄百韬、邱清泉、李弥、李延年、刘汝明,游刃而有余。总比这七个军统统加入淮海战场,中野连一个黄维都搞不定,还需要华野支援五个纵队加大半个特纵炮兵来得划算

                通宝推:网海,
                • 家园 豫西鄂北大别山都不好弄啊

                  第一土匪多地方武装强。第二国军主力实力强,豫西北是胡宗南的地盘,豫西鄂北是白崇禧的地盘,二者一直没受到大的打击实力雄厚,南阳解放是淮海打起来后自己跑的,河南西部几个县解放要等到渡江战役以后了。

                  不去这些地方发展,胡宗南和白崇禧就有余力支援中原,那样更不好办,剩下一个豫皖苏既是大平原又是黄泛区,大军根本呆不住。山区呆不住平原呆不住那不就失败了嘛。。。

                  通宝推:张新泉,
                • 家园 平原上打歼灭战比较困难

                  想想就知道,平原上没有山口那样的地形,各处都能跑散河流还能游过去,打歼灭战比较困难。

                  淮海战役中,黄维突围10多万人向外一冲,孙元良几万人向外一冲,都无法控制。

                  粟裕亲自指挥的宣泰之战,号称全歼李天霞的83师19旅的2个团3000人,实际这2个团有6000人,跑了一半。粟裕自己伤亡1千多人。同理跑了的都是军官(团长和团部军官)和军士骨干老兵,19旅迅速恢复了战斗力,马上在盐城又扳回一局,粟裕丢了盐城和丢了临沂是一样的,都是根据地中心。

                  歼灭战需要地形配合,平原上打歼灭战难度大,还需要情报信息和国民党的蠢将们配合。需要国民党军等着挨打等着分割包围,鲁南战役,宿北战役,莱芜战役中,国民党军但凡后撤一下,就打不成歼灭战。他们首先自我分割,然后发现危机又原地坚守,防守的时候不反击,只会躲进村内工事内,被100毫米迫击炮按排轰击,自动崩溃了。这个时候才想起来逃跑,晚了。

                  李天霞在盐城,看到粟裕包围过来了,先后撤20里和后续部队接上头,然后对来袭的共军炮击覆盖,共军不但扑空,追击还挨了一顿炮击,只能无功而返。最后企图暴漏,怕国民党合围过来,只能退出盐城。这才是应对共军歼灭战的正着。那种死挺着

                  • 家园 的确如此

                    点看全图

                    所以在平原地区打围歼战,对部队穿插机动的要求甚高,对全局战略谋划要求更高。比如豫东战役,华野一纵大胆穿插,把欧兵团一分为五,后陆续歼灭四块,只剩铁佛寺来不及了;又比如打黄百韬,在追击战中先干掉了三个师,在曹八集围住了七个师,用五个纵队围歼之。中野打黄维,既没有追击战,也没有部队穿插分割,布个大口袋指望敌人来钻,也就运气好,遇到黄维这个呆子,倘若是胡琏来指挥,局面早就失控了。总算围住了,20个旅都搞不定,还要华野支援五个纵队,华野打黄百韬才用了五个纵队点看全图

                    看图上杜撤离徐州时,华野的兵力捉襟见肘,3、7、13已经交给中野打黄维了,南线2、6、11、渤纵要阻击李延年刘汝明的六个军北援,北线粟手里只有1、3、4、8、9、12、鲁中南七个纵队对付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个兵团的突围,极限用兵到如此地步,堪称登峰造极

                    通宝推:张新泉,
                    • 家园 从战术上看豫东战役的意义

                      跟着河里的方家们学历史,个人认为豫东战役的战术意义超过了它的实际战果。

                      细看豫东战役,豫东战役中各个战线的阻击都被打破,整编83师破3纵阻击,5军破8纵,10纵阻击,18军破绕中野阻击,74军破中野11纵+特纵阻击。

                      但是淮海战役中,国共双方不约而同的提高了防守能力。

                      共军徐东阻击战阻邱李兵团,阻黄维兵团,阻陈官庄等都成功了。说明豫东战役后解放军改进了阻击战的战术,用1战的网状阵地,多层火力打击的方式进行防守。

                      同样的国军方面也提高了阻击战的战术,给解放军的围歼提高了难度。

                      这里要再批评一下蒋介石。在豫东已经知道共军阻击能力提高,敢于正面阻击国军进攻的情况下,作为豫东战役的最高指挥者没有加强主力兵团的进攻能力,绝对是个错误。当时蒋手里口径150以上重炮有200门,都是侵华日军的,炮弹也有不少。当时都在各个要塞当固定炮用,2门或4门1个连,可以组建50-100个炮兵连,把日式150重炮配到前线,提高一线部队进攻能力才是正着。当时蒋把精力放在如何加强对徐州部队控制上面了。又是处分邱清泉,又是为一点小事处分胡琏,18军长杨柏涛,蒋还记仇,胡琏因此一辈子没当上陆军司令。根本不值得给蒋卖命。

                      共军阻击战术的提高才是淮海战役成功的先决条件,或者说是保障。如果徐东阻击战被150重炮轰开,如果阻击黄维失败,徐南阻击战失败,陈官庄阻击失败。淮海战役很可能打成豫东一样的夹生饭。

                      这也说明,做事情不怕失败,如何吸取教训,如何看到新的发展前景,远远比眼前的利益要重要。

                      本文不涉及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主观评价,举的都是事实,勿喷。

                      通宝推:真离,
                      • 家园 【讨论】一个技术问题:150以上重炮怎么运?

                        不知道日军当初是如何使用的,但考虑中国当时的道路条件,和国军的运输能力,可能很难机动使用。

                        通宝推:网海,
                        • 家园 用拖拉机拖带重炮

                          日式的重炮都是铁轮子,不适合用车辆高速拖带,但是低速的拖拉机就没问题。日本自己也是用拖拉机拖带的。

                          当时国民党有的是拖拉机,都是美国剩余货,没有用处,多得都送给了联合国救灾总署在河南漯河,许昌和开封的站点。跃进大别山后,47年年底,陈赓在漯河,粟裕在许昌把联合国救灾总署放在那里的物资能抢的都抢走了。详情见@忘情 写的陈赓在漯河缴获了国民党重炮的那次。

                          拖拉机也不受美国军火禁运限制。国民党用拖拉机带重炮,什么地形都能过。

                          日式105加农炮,每炮配发1000发炮弹,150榴弹炮,每炮配发600发炮弹。

                          如果建立一个重炮团,塔山就能增援上去。淮海也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可能要激烈多了。

                          • 家园 看到一种说法,可能可以侧面解释蒋公为何不给前线配重炮

                            据说是在鲁南战役中歼灭了国军的第1快速纵队,缴获到了大量的美式105毫米榴弹炮。当时美式105毫米榴弹炮在国军中也是极为精良的武器,一个精锐美械军理论上才能装备12门美式105炮。而在鲁南战役中,华东部队一次便缴获到了48门(并非全部能用)。要不是打了第1快速纵队,当时还真没有这种好机会。

                            老蒋对此非常忧虑地称,“他(指华东我军)过去唯一的欠缺就是没有重武器,所以我们的部队虽不长于野战,但凭借工事,还可以固守!现在他在向城和莱芜得了我们这许多重武器,如果我们不能在他重武器部队训练完成(二个月到三个月)以前,将他包围歼灭,那他的势力日益增加,我们无险可守”。

                            为了防止美式重炮被更多地缴获,老蒋甚至下令:对山地作战,非奉余之命令,不得使用重炮。希确实遵办。

                            所以,大概是怕再被缴获,想用又不敢用。蒋公也是难办😭

                            也许梳理共军缴获大炮的进程,是解读解放战争发展历程的一个线索?

                            通宝推:网海,
                • 家园 不管怎么说

                  中央决定晋冀鲁豫十万大军挺进大别山,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这是一个无后方作战的十分艰险的战略任务。当时有的干部对执行这一任务有顾虑,伯承对他们说,这个行动可以把敌人吸引到我们身上来,减轻兄弟野战军的压力。釜底抽薪,焉能惧怕烫手,即使作出牺牲,也义无反顾。伯承这种态度,堪称执行党的各项决议和中央战略方针的典范。

                  坚决服从中央命令,是保证组织最终取得胜利的根本,哪怕前面是个坑,也是给后面的人趟了雷。从这个角度讲,中野挺进大别山是值得赞扬的。

                  另外,在解放战争初期,或者说,各部队在和老蒋手下交手的初期阶段,都打得不太好,很大原因在于,缺乏打大规模战役的经验,不过好在有坚强的组织纪律性做保证,可以试错,可以有机会扳回来。这就是主席讲的,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的道理所在。

                  做任何一件事,如果每个环节都按计划要求执行,即使没成功,也能很容易找出问题所在,下次成功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可如果是另外一种情形,即有的环节按计划执行,有的则不按计划执行,则不仅事情做不成,也找不到失败原因,因为不知道究竟是计划本身出问题,还是执行方面出问题,存在无数个可能。

                  • 家园 总设计能够简在帝心

                    从小官走到主席心中的几个继承人之一,没有几把刷子是不行的,其中一把最有用的刷子,大概就是坚决执行主席的命令。

                    千里跃进大别山,原来说半个月行动,实际行动时间不到10天,充分说明了总设计对于主席的命令那是相当的积极执行。解放战争中主席要求各大野战军隔一段时间写个总结报告给中央,让中央及时了解情况,其他的战区领导都拖拖拉拉,因为确实战争很忙,而写报告好像又不是一件特别急的事情。唯有总设计,总是按时提交报告而且基本是亲自撰写,这个态度相信给总设计加了不少分。

            • 家园 刘伯承,陈赓,粟裕都不会跃进

              中共在军事史上一直把5次反围剿的李德的指挥当成一次经验教训,反对外国人的直接指挥,把毛泽东军事思想作为战争指导思想。

              这些打国民党够了,国民党的高级指挥官翻来复去以蒋介石为首的就那么几个人,蒋介石作为军人,作为最高指挥官,是拿破仑时的军事基础教育,从苏联顾问那里学了些一战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猛打猛冲战术,他还没学全,战术就是那么几招,经验就是北伐和5次反围剿。而早已被毛泽东想出了破解之法,而且屡试不爽。蒋下面的那些人薛岳,白崇禧,陈诚,顾祝同等人还不如他。

              最大的问题是他无法理解他的部下,比如王耀武,杜聿明等人从实际经验中总结的符合现代战争理论的建议,更无法理解美国人的建议,只想把美国人当工具用。更害怕部下中出了个军事能力超强,战绩辉煌影响自己传位给儿子的强人。

              在淮海战役前,任命刘峙当徐州剿总司令就是这种想法的体现。如果提拔擅长打运动战的王耀武,可能还能多坚持1-2年。

              因此,国民党不搞军事上的彻底改革是无法打赢国共战争的。

              毛泽东军事指挥中最辉煌的战绩是四渡赤水,所以多次提出跃进这个思路,想重复这个辉煌。

              但是显然毕业于正规军校的刘伯承,陈赓都不会跃进。同时国民党通过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已经找到了对付跃进的办法,解放战争中的跃进都是失败的。

              在蒋毛二人不断纠缠的时候,战争这门学问不断发展。现代战争已经发展成了科学。比如,美陆战1师在瓜岛和长津湖分别挫败了日军和美军,给他们造成重大伤亡。美陆战1师下碣隅里中对师部的守卫,初读战史觉得是志愿军的好机会,同时觉得陆战1师太托大了,这么重要的地方,不到1000人就敢守卫?事实上美军不但守住了下碣隅里,还能不断通过炮火对志愿军的进攻部队进行突击,来了援兵还能反击。即使志愿军突破了下碣隅里,美军也毫不慌张,反击十分有效。说明陆战1师的心理素质和指挥能力远远超过国民党军。

              这几年读了瓜岛战史,精锐的鬼子部队不管白天黑夜,不管多少人,不管什么办法,不管谁军长直接指挥都无法突破美军阵地,再比较长津湖10倍兵力也无法突破陆战1师的防守,说明陆战1师的守卫布局是科学,结果能重复,还不依赖于兵员素质。

              美军在欧战中有几个典型的轻步兵村落防守战,德军无论怎么炮轰打也打不动。并不是大家说得那样美军靠补给打赢的二战。

              这说明在战术和指挥科学上,美军已经走在了日军德军前面。

              解放战争末期东北野战军的战术和训练,尤其是炮兵战术远远超过了国民党,当然是1948年上半年整训的结果。炮纵也不是打锦州的时候才出现在战场上的,在48年的辽南,在炮纵105榴炮,日式野炮配合下,哪怕是二流的东野独立师也是所向无敌,52军一个整师覆灭,一个整师被迫起义。

              4纵在塔山修的阵地,铁丝网鹿砦隐蔽部,碉堡样样俱全,国民党军看了都觉得了不起,这要不是学过的,难道是4纵自己创造发明的。等到他们出现在华北战场上,面对傅作义的部队简直就是吊打,碾压,遥遥领先。

              这些战术的来源和刘亚楼,朱瑞的这些留苏人员是分不开的。他们都在早期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过。这些1战时的战术打国民党就够用了。国民党还没学会1战的技术。

              这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和现代军事指挥技术(并非最新)相结合的时候,他们爆发出了无与伦比的威力,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得到了验证,这一刻国民党无论怎么打都不可能战胜共产党。

              这点,美国人在46年就看清楚了。

              如果吸取东野的经验,刘伯承不用跃进,47年扩军然后按照现代军事指挥技术和战术进行整训,可能是当时最快战胜国民党的办法,当然伏龙芝军事毕业生刘伯承的知识也要更新。这算是军事上的改革开放。

              当然有个问题,和东野不同,刘伯承扩军的军火问题没法解决。当然有苏军这个大奶牛,都好办。

              • 家园 共军战术的改进不止是留苏将领功劳

                共军战术的改进不止是留苏将领功劳

                打蟠龙开始打不动,开会听战士意见就拿下来了

                粟裕所谓头等主力六纵拿不下一个团据守的吐丝口,一纵四纵拿不下滕州邹县

                兵力装备优势在豫东拿不下黄百韬

                土包子许世友统帅的山东兵团轻松拿下周村淄川、潍县、兖州、济南

                这是指挥水平的差距

          • 家园 没有研究过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