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整理,淮海战役的指挥艺术】第二章淮海战役愿景和计划的出现 -- 镐梓

共:💬59 🌺620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整理,淮海战役的指挥艺术】第二章淮海战役愿景和计划的出现

第一章链接

[URL=网址]/article/4973793-2240[/URL]

战略是一门艺术和科学,它以步调一致的方式发展和使用武装部队和其他国家权力工具,以确保国家或多国目标。

——FM 3-0, Operations, 2001

要求战役指挥员或战术指挥员了解某种程度的战略上的规律,何以成为必要呢?因为懂得了全局性的东西,就更会使用局部性的东西,因为局部性的东西是隶属于全局性的东西的。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孙子,《孙子兵法》

上一章描述了在1927-1948年期间,共产党人如何通过发展有能力的部队和称职的指挥官来创造一个强大的军事权力工具(military instrument of power)。它研究了在战场上支持共产党军队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基础的建立。它讨论了随着整体战略形势的变化而采用的不同军事战略。总而言之,本章展示了共产党在淮海战役前的二十年中如何壮大力量,以便可以设想像淮海这样的战役。

在1948年之前的几年里发生的事情并不意味着淮海战役或类似的战役注定要发生。事实上,1947年末和1948年初,中央军委的战略正在使作战流程走上一条道路,如果遵循这条道路,就不可能在中原地区进行像淮海战役这样大规模的战役。当时,中央军委对刘邓军队从山东向大别山转移所取得的成果印象深刻,希望向国民党控制区派遣更多部队,迫使他们把军队分散得更远。这种行动被视为削弱国民党向共产党根据地发动进攻的能力的一种方式,并为孤立和歼灭国民党部队提供更多机会。这个概念是在刘邓第一次“战略大跃进”所建立的势头的基础上,进行更加雄心勃勃的第二次战略跃进,这一跃进将派遣陈毅的华东野战军深入长江以南地区,为国民党制造更多威胁。

如果这个战略理念得到实施,就不会有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淮海战役。本来还有其他战役可能会产生同样的效果——将国民党军队驱逐出中原地区,并开放长江流域供共产党渗透。然而,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粟裕在1948年1月27日不做声地接受了中央军委的命令,指示他率领中央军委最好的三个纵队,即第1、第4和第6纵队渡过长江,在湘赣浙闽地区进行机动作战,那么这一结果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迅速到来。

通宝推:张新泉,铁手,guillaume,纳米小洞儿,真离,

本帖一共被 5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整理】第二章(1)粟裕播下淮海战役的种子

粟裕不赞成这种作战理念,因为他认为这是分散华野的力量,而结果不确定。1948 年 1 月 27 日,中央军委估计,向湘赣地区派遣一支由三个纵队组成的部队(70,000 至 80,000 名士兵),将迫使国民党从中原地区撤出 20 至 30 个师(总兵力为 80 个师),并将其重新部署到长江以南。对于指挥艺术向指挥员提出的问题,他的回答指向了不同的行动方向——将共产党军队集中在中原地区,在那里进行运动战。

1948年1月22日,粟裕曾向中央军委发出电文,建议采取这种做法。在描述了国民党的优势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弱点之后,他说,这些弱点使共产党军队难以实现目标,或者难以如愿以偿地实现目标:

“基于这些原因,我建议从现在起,三军(刘邓、陈谢、我军)在一段时间内采取“突然集中——突然分散”的作战方式,以期相对彻底地消灭一支庞大的国民党军队。如果华野不需要承担攻击前来援助被攻击部队的国民党部队的责任,那么我们现在的兵力足以做到这一点。如果我们得到邻近军区部队的及时支援,攻击或牵制他们,我们很有可能摧毁一支庞大的军队。

一旦一个地区的歼灭战结束,敌人在那里集中兵力,我们就可以分散或转移到另一个地区。一般来说,凡是歼灭敌人的好机会,就是我们集中兵力的区域。

如果我们能像这样打两三场歼灭战,那么局势可能会有所改变。请告诉我们我有限的理解是否正确。如果你们觉得这个建议可以实施,那么请刘伯承和邓小平指挥全局

中央军委对这一电文的回应是前面提到的1月27日电文。接到信后,粟裕和幕僚们准备了渡过长江的方案,供军委考虑。1月31日,这些备选方案被送交中央军委,并要求其提供指导。粟裕坦率地提出了无论选择哪个选项都会遇到的困难,但他并没有表示反对这种深入国统区的概念。

作为执行中央军委1月27日指示的准备工作的一部分,3月,粟裕把将前往长江以南的三个纵队从山东带出渡过黄河到达河南省东北部的濮阳县,进行训练,收集物资,研究如何最好地完成任务。他们的正式番号是东南野战军第一军。粟裕是第一军司令员兼政委,也是东南野战军司令员陈毅的副司令员。创建这个野战军司令部,为今后扩大这支军队奠定了组织架构。

粟裕明白即将到来的行动会带来的好处,但随着训练的进行,他考虑到部队面临的问题,他更加确信,在这个时候把这些纵队派过长江是一个错误。过河本身就是一个重大挑战。由于这种规模的兵力不可能在一夜之间渡过长江,第二天就有可能遭到国民党的飞机和炮艇的攻击,造成可观的损失。另一个问题是,当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进行长距离的战斗时,它需要在沿途建立一些小型游击基地,为生病和受伤的士兵提供避难所。粟裕估计,如果到处留下一个团来满足这个要求,他的兵力就会在达到目标之前减少一半或更多。

粟裕从他在 1934 年在“红军先遣队”的经历中非常清楚在没有可靠后方补给基地的新地区作战带来的更多困难。此外,当他考虑到该地区的地形,因为他曾指挥过在那里作战的部队数年而非常熟悉的地形时,他得出的结论是,由于它不适合进行大规模的运动战,国民党极不可能将强大的、高度机动的单位,如第五军或第十八军从中原转移到这个地区。 对粟裕而言,情况是显而易见的。第一军的三个纵队,即东南野战军,即将被派去执行一项充满风险、困难和代价高昂的任务,而这项任务将收效甚微。他相信,通过把这支部队留在华野并在中原作战,将为战争做出更大的贡献。他现在的挑战是说服他的上级改变他们的指令,使这种情况发生。

4月初,粟裕向陈毅提出了自己的忧虑和想法,陈毅刚从中共中央总部回来,掌握了那里最新的战略思想信息。不久之后,当晋冀鲁豫野战军副司令员李先念访问濮阳时,粟裕与他分享了自己的想法,发现李先念也同意他的分析。因此,粟裕更大胆地开始给刘伯承、邓小平等人发出信息,征求他们的意见。当他们都告诉粟裕,他们也觉得渡过长江的时机不成熟,他们更愿意集中兵力到中原作战时,粟裕决定直接向军委表达他的关切和建议。

4月18日,粟裕在给中央军委的一封长文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作为作战指挥官能力的另一个例证,他的分析不仅涉及长江以南的这种“战略跃进”将产生的军事条件,而且还涉及由此产生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果。粟裕的迫使国民党向长江以南派遣军队所获得军事利益可能无法抵消在如果华野主动分散力量而在中原失去的机会的论证,可能使中央军委委员们停顿了下来。而更让他们担心的是,他断言这样的军事行动将在经济、社会和政治上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正如以下摘录自此电文所表明的,粟裕借鉴了自己在该地区领导部队的广泛经验,在战略层面上向上级发出了明确的警告。他们要求他执行的军事行动将迫使他没收农民的食物。这将引起深深的怨恨,并损害共产党人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在该地区实施其政治纲领的努力:

“对于进入新地区的大部队来说,最严重的问题是粮食问题。当我们和敌人陷入拉锯战时,双方都必须寻找大量的食物,这就形成了我们与人民争夺食物的局面。(在新解放的地区,当地工作很难为一支大部队提供食物。如果每支部队每天都向群众索要食物(由于情况原因,很难做全局规划),从而侵犯了群众的利益,这将影响到群众的动员。我记得1945年在天目山脉,兵力不到2万人。我们控制了近150乘150公里的地区,只用了三个月,就使人民陷入贫困。在战火最激烈的时期(Xiaofeng战斗),我们甚至几乎夺走了贫农和雇农(Farm labor)的所有粮食。时至今日,该地区的人们仍然对这些事件怀有深深的负面情绪。

率领十万人进军江南山区,渡河必定是极其困难的。(只要我们能渡河,其他军事困难就可以轻松克服)。但粮食的补给是一个长期的严重问题。现在向江南进军,无疑会使敌人重新部署更多的兵力,深入扰乱敌人后方,使战局得以推进。但是,双方大部队将进行拉锯战,直接从人民手中夺取粮食,这就和以前一样,给我们带来麻烦(那些新地区很快就会成为解放区,但从人民手中夺取粮食,将妨碍群众的唤起),成为在新区唤起民众的极大障碍。这个(粮食)问题,可以说是我军渡过长江后,能否完成中央军委交给我们的使命的关键。“

中央军委回应了粟裕的电文,于4月21日发出请求,要求与陈毅和粟裕举行面对面的会晤,讨论粟裕的想法。5月初,陈、粟前往石家庄西北太行山脉的一个小城阜平,会见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等人。计划发生了变化。第1、第4、第6纵队不再派往长江以南。共产党军队将集中在黄河和淮河之间的中原地区,与那里的国民党进行大规模的歼灭战。同时,中央军委还决定陈毅离开山东前往河南,以帮助推动新的中原军区的政治组织和动员工作。为了接替陈毅,粟裕被任命为华野的代理司令员和代理政治委员。

粟裕对军委接受他的提议感到欣慰,但他也感到要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压力。他在夏季的一系列战斗中做到了这一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 6 月 17 日至 7 月 6 日的豫东战役。在这次战役中,华野与中野进行了有效的合作,粟裕很好利用了尚未南下的3个纵队。豫东战役的胜利,使国民党伤亡9万人,再加上攻占兖州这一孤立山东省会济南的举动,使粟裕得以在9月14日进攻济南。仅仅经过10天的战斗,济南就于24日攻克。战事还没完全结束,粟裕提出的新战役——淮海战役——就已经送交中央军委了。

通宝推:ccceee,不远攸高,落木千山,桥上,南门桥,newbird,
家园 【整理】第二章(2)1948年夏共产党的战略思考

在很大程度上,共产党在内战第三年的军事战略与头两年相同——作战旨在稳步消灭国民党部队和士兵。1948 年 9 月,中共中央委员会估计内战将持续五年,在会议上,中共中央制定了取得胜利的消耗路线图:

“根据过去两年作战的成绩和整个敌我形势,认为建设500万人民解放军,在大约五年左右的时间内(从一九四六年七月算起)歼敌正规军共五百个旅(师)左右(平均每年一百个旅左右),歼敌正规军、非正规军和非正规军共七百五十万人左右(平均每年一百五十万人左右),从根本上打到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是有充分可能性的。”

(注:《中共中央关于九月会议的通知》)

关于每支野战军在战争第三年应消灭多少个师(旅)的具体指导意见也被下达。以下摘自 1948 年 9 月 7 日发给东北野战军的一封信,其中包含华野和中野目标:

“ 我们准备五年左右(从一九四六年七月算起)根本上打倒国民党,这是具有可能性的⑵。只要我们每年歼灭国民党正规军一百个旅左右,五年歼敌五百个旅左右,就能达到此项目的。过去两年我军共歼敌正规军一百九十一个旅,平均每年九十五个半旅,每月八个旅弱。今后三年要求我军歼敌正规军三百个旅以上。今年七月至明年六月,我们希望能歼敌正规军一百十五个旅左右。此数分配于各野战军和各兵团⑶。要求华东野战军担负歼灭四十个旅左右(他们七月歼灭的七个旅在内),并攻占济南和苏北、豫东、皖北若干大中小城市。要求中原野战军担负歼灭十四个旅左右(七月已歼两个旅在内),并攻占鄂豫皖三省若干城市。”

(注:《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

此时战略的另一个方面是中共中央决定,在内战的第三年,“整个中国人民解放军将继续在长江以北、华北和东北地区开展活动”。这一与粟裕的作战构想达成的一致,也意味着将更多地关注中原地区。在刘邓军队进入大别山后的几个月里,共产党在中原地区的地位稳步提高。4月,晋冀鲁豫野战军部分部队在华野部队的支援下,占领了河南西部的重要城市洛阳。5月,粟裕准备南下渡过长江的三个纵队奉命进入河南,对在豫东战役取得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这场战役中,华野和中野(更名自晋冀鲁豫野战军)联手进行了一系列战斗,其中共产党于6月22日占领了河南省会开封,并坚守了四天。共产党在取得这些战场胜利的同时,还通过1948年5月9日成立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改善了他们在中原地区的组织架构。

然而,随着1948年夏天接近尾声,共产党领导人仍然不觉得他们在中原地区获得了绝对的优势。人们对战争的进程非常乐观。当时,共产党控制着中国领土的25%,人口为1.68亿(占中国总人口的35%)。他们具有生产战争物资的强大能力,并具有获得和运输大型机动部队所需的补给和食物的能力。然而,正如朱德1948年8月23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军事简报会上所说,仍有两大问题值得关注。一是需要确保中国东北的五十万国民党军队被困在那里。“如果允许蒋介石的军队南下......增援那些在华北或华中的人,“朱说,”这将大大增加我们的麻烦。另一个原因是在中部平原存在着庞大的国民党军队。朱德还不觉得解放军已经做好了与这些部队决战的准备,但他知道这样的战斗将极大地影响内战的胜负:“中原战场一直是决战的战场。自古以来,那些在中原取得胜利的人,就成为了最后的胜利者。“

通宝推:桥上,落木千山,
家园 【整理】第二章(3)淮海战役德序曲——华野攻占济南

在7月6日结束豫东战役之后,中央军委决定,华野应该开始考虑攻击其行动区域内最大的城市——山东省会济南以及徐州这个津浦线和陇海线交叉的主要铁路枢纽。7月14日,中央军委给粟裕发了一封信,建议他准备进攻济南:“如果你在八九月份攻占济南,那么......10月,全军可以南下......打几场大仗,抓住在冬日或春时夺取徐州的可能。”

在粟裕告诉军委,他的部队在进攻济南之前需要一些时间来休息、重组、补充和重新部署后,排除了八月进攻的可能性。华野终于在9月14日发动了攻击。9 月 24 日,这座城市被攻克。

粟裕曾计算过,攻占济南大约需要20天时间。城内外有10万多国民党军队,准备好的防御阵地很坚固。这将是对他的军队阵地战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事态发展表明,战斗持续时间只有预期的一半,伤亡人数远低于估计。粟裕以展望下一场战斗而闻名,即使他的部队正在战斗。按照这种将军的风格,一旦济南的战斗的结果变得清晰,他就开始着手研究如何攻占他的下一个目标——徐州。

通宝推:桥上,
家园 粟裕是师范生,老师思维基本都是巩固好现在,马上实行下一步教学

,而且巩固的目的是为了更好执行下一步教学。粟裕如此,徐帅如此,主席更是如此。

粟裕以展望下一场战斗而闻名,即使他的部队正在战斗

这是一种以最终目标为导向的阶段性规划,得要立足于对学生的了解和环境的变化,拔苗助长是不行的。

家园 下江南是不得意的计划

当时,中原我军普遍没有在江北决战的自信心和决心;

不得意,只能将战线再往大的扯,在与国军撕扯中寻找战机。

下江南,除了粟裕指出的问题外,还有把不惨乎蒋军的桂系拉入战场问题,其实,在中原的桂系也没有多少力量,后来渡江战役中,桂系也没有起到多大作用。

既然,粟裕及华野愿打,有信心打,事情就成了。

好比钟会伐蜀,司马昭说,其他人畏蜀,独钟会不畏蜀,则伐蜀可成。

家园 【整理】第二章(4)粟裕提出淮海战役

为了开始参谋作业,粟裕就如何应对这一挑战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对该地区很熟悉,曾在江苏、河南和山东指挥部队多年。他对敌人很熟悉,以前曾多次与位于徐州及其周边地区的国名党军队作战。鉴于靠近徐州的国民党军队的实力,他认为从北方直接进攻太难了。他更愿意先使用作战级别的机动来孤立徐州,然后再进攻。

在粟裕看来,这种作战机动有两种可能的形式。一种可能性是越过陇海铁路向西南移动,并与中野联手,在北以陇海铁路为界,西以平汉铁路为界的广阔平原上进行大规模作战。他认为,在这一地区击败国民党军队可能会导致从西面对徐州进行战略包围。第二种选择是华野单独进行一系列作战,以占领徐州东部和东南部的领土。这将为西移以切断徐蚌铁路并将徐州与东部隔离开来奠定基础。

在与他的手下研究了这两种选择之后,粟裕决定,向徐州以东的淮安和淮阴方向进攻是更好的选择。后勤方面的考虑和保持华野战斗力相对集中的愿望是决定性因素。向西南推进到河南中部,将使华野远离山东根据地,使部队难以获取粮食。而在苏北地区,情况就不同了。这个地区不仅靠近山东,而且是一个富饶的粮食产区,可以帮助军队提供粮食。向西南移动还有一个缺点,即华野会位于徐州的国民党军队和河南中部的平汉铁路沿线的国民党军队之间。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将华野的兵力集中到徐州,而相反,国民党军队更容易集中对抗华野。

在济南的零星战斗仍在持续的9月24日零时,粟裕向中央军委和中共华东局、中原局发出电文,介绍了他对局势的看法以及未来可能的四种行动方案。国民党一直在组织一支部队从徐州周边地区向北移动,以解救他们在济南被包围的军队,但截至当天上午,邱清泉的第二兵团刚刚离开商丘,黄百韬的第七兵团尚未在徐州完成集结。粟裕认为,一旦徐州的国民党司令部得知济南的沦陷,它可能会停止其部队向北推进,并开始准备反击华野的向南推进。如果部队继续前进,他准备按照已经制定的孤立济南战场的计划阻止他们的行动。“但是,如果敌人停止向北移动,”粟裕告诉中央军委,“那么我们下一步行动的选择如下:(注:敬晨电)

(1) 为了改善中原战局,孤立津浦铁路,迫使敌人后撤以防守(至少加强)长江沿线和津浦铁路沿线地区,从而削弱它们的机动力量,使我们更容易开展对长江沿线的工作,并为今后渡过长江创造有利条件,也将使整个华野更容易在陇海铁路以南进行作战,使我们的通讯和运输更加便利,获得中国中东部现有的维持战争的人力和物力资源, 我建议我们尽快实施淮海战役。

这场战役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苏北兵团(必须增加一个纵队以加强它)将夺取淮安和淮阴,取胜后紧跟着收复宝应和高邮。同时,军队主力将设在宿迁和运河车站之间的大运河两侧,以消灭任何敌人的救援力量。如果敌人不从西面派出救援部队,或者救援部队受阻,那就会派救援部队经浦口和长江从扬州向北推进,那么大约在淮安、淮阴之战即将结束的时候,我们就进行第二阶段的战役。这将是利用三个纵队拿下海州和连云港。至此,淮海战役就结束了,全军将进入休整时期。

(2) 我们只进行海州作战。目标是占领该地区的海州、新浦、连云港等地。同时,主力部队将占领新安镇、运河车站以南以及峄县至枣庄铁路沿线地区,然后在准备战斗的姿态下休整。这个选择,就休息和重组而言(只有用来攻打济南的纵队需要一些休息和重组。截至9月23日傍晚,据报这6个纵队的伤亡人数仅略多于8000人。从昨晚到今天早上的伤亡人数不包括在内。这些损失并不大。)但是,这将增加将来进攻淮安和淮阴的难度,因为国民党可能会在华野进攻海州后增援那里的部队。

(3) 率领全军从济南向南推进,试图将国民党增援部队的一部分吸引到一场可以摧毁他们的战斗中。然而济南失守后,这些部队将格外警惕,并且可能会撤退,从而难以与他们交战。

(4) 整个华野将进入休整期。这样做是有好处的,但我们很容易错过一个进行作战的好机会。寒秋天气的到来,加上济南的失守,给敌人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

粟裕显然更喜欢第一种选择。对这一方案进行了最多的分析,也是唯一一个获得他建议“立即执行”的方案。他的推理在这一作战方针的目标与更广泛的战略目标之间建立了明确的联系。圆满完成淮海战役,有利于为战争调动更多资源。这将改善交通。这将为意义更大的进一步行动奠定基础,例如渡过长江,将战争带入国民党经济和政治权力的中心地带。几个月前,粟裕曾主动说服中央军委,认为派遣大批正规军南下渡过长江的时机还不对。现在他告诉他们,在淮海战役胜利之后,采取这种行动的时机已经近在咫尺了。

在粟裕看来,一个对敌人进行重大打击的机会摆在他面前,他想利用这个机会。他的观点,在这一点上,是非常孙子式的。他的推断认为,由于济南的损失和寒冷天气的到来将对国民党的士气造成沉重打击,因此尽快进攻将是有益的,这可能直接来自孙子在敌军精神减弱时进攻的主张。但与孙子的思想更深刻的相似之处是,粟裕只是希望利用他眼前的“势”。“兵势”是孙子的《孙子兵法》第五篇的标题,它被翻译为“能量”、“战略优势”或“战略军事力量”等术语。在那一篇中,孙子将势描述为像湍急的水流从河床上掀起石头的力量,像拉开的弩,像圆圆的岩石从陡峭的山坡上滚下来。这些图像清楚地表达了一种情况下的势能感以及动量和力量的存在。孙子说,真正称职的指挥官向势寻求胜利,而不是要求他的士兵取得胜利。粟裕对淮海战役的倡导,正是那种抓住时机、趁热打铁的观点。

从美国陆军的学说来看,粟裕的提议是试图尽可能避免美国陆军参谋长Eric K. Shinseki将军对FM 3-0的介绍所指出的作战势头的削弱,这是每次转换中的问题。套用Shinseki的话来说,粟裕希望通过快速推进来“掌握”从济南战役到淮海战役的转换。粟裕希望保持济南战役成功所形成的物理和心理势头,并用它来利用现有机会,创造新的机会,这也符合解放军的作战理论。当时解放军的10项作战原则中有2项明确指出了保持短暂过渡和对敌人施加巨大压力的价值:

6)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即在短时间内不休息地接连打几仗)的作风。

10)善于利用两个战役之间的间隙,休息和整训部队。休整的时间,一般地不要过长,尽可能不使敌人获得喘息的时间。

(注:毛泽东,《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粟裕提出的淮海战役建议,很快得到了上级的赞同。9月25日1200时,刘伯承、陈毅、李达给中央军委和粟裕发电报说,华野应利用济南的胜利,出兵执行粟裕提出的淮海战役:“粟裕九月二十四日0700时的电文已经收到。我们一致认为,攻占济南后,应利用胜利,进行淮海战役。他的第一个选择,即要求进攻淮安和淮阴以及任何救援部队的方案,是最好的。“

中央军委在9月25日1900时向粟裕;饶漱石,华东军区政委;许世友,华野山东军区司令;谭振林;王建安,山东军副司令员;以及刘伯承、陈毅和李达发出的一封信中批准了这场战役。信息开门见山, “我们认为开展淮海战役是绝对必要的,”中央军委还强调要迅速转换到新的战役。那些参加过攻打济南的部队,可以得到两周的短暂休息,但其余的军队要等到战役结束后才能休息和整编。10月10日是中国的国庆节,距离国庆节还有两周多的时间,这一天被定为战役开始日。“

通宝推:落木千山,桥上,
家园 请教一个问题

最近看了些关于豫东战役的解说,当然都是二三手甚至更多手的内容,趣味性足够但权威性不足。其中提到一个说法,说是豫东战役之前,整个关内作战的思路是熬到东北决胜后大军入关就是胜利,但豫东战役显示关内解放军可以自行发动决战,导致解放战争猛然加速。豫东战役时还能打得难解难分,但两个月之后就8天解放济南,再然后不到两个月就是淮海战役。从1948年6月18日豫东战役开始到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结束,半年不到就完成了中原决战。

问题是:黑体字的内容是否属实,是否有证据支撑?

谢谢!

家园 才疏学浅,答不上来啊

不过,毛选里面几篇文章可以是一个观察点:

1、《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1947年9月):关键词,外线出击、运动歼敌

2、《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1947年12月):关键词,转折点

3、《评西北大捷兼论解放军的新式整军运动》(1948年3月):关键词,新式整军运动将使解放军无敌于天下

关外和南线战场态势,兵力战斗力对比在这半年之内发生了重大变化,也许对战争进程的预测在此期间就发生变化了,豫东战役只是再次验证了这个态势和实力变化。

家园 【整理】第二章(5)淮海战役计划的演变

在中央军委对粟裕战役总体构想批准的同时,也发生了一个重要的变化。根据情报报告,中央军委认为,第二兵团不久将返回其在商丘-砀山地区的陇海铁路沿线的防御阵地,并认为第七兵团有可能从徐州向新安镇一带大运河以东的旧作战地域移动。部署在这一地区的第七兵团将成为粟裕拟议行动的一大障碍,但也将成为徐州周边国民党军队中暴露最深的一支。由于这些原因,中央军委批准该战役的电文还指出,粟裕的首要任务应该是歼灭第七兵团:

“准备进行以下几项作战:

(一)你们的第一个作战应以消灭新安镇和大运河沿线的黄兵团为目标。

(二)歼灭淮阴、高邮、宝应地区敌军,为第二个作战。

(三)歼灭海州、连云港、灌云地区敌军,为第三个作战。”

(注:《中共中央关于批准淮海战役及战役第一个作战应歼灭黄百韬兵团致饶漱石、粟裕的电报》)

9月25日中央军委电报的最后用一段话描述了这场战役的重要性,并将其置于更大的战略背景下。在中央军委看来,如果打得好,这三次作战可以消灭敌军10多个师,把山东和苏北连接起来,迫使敌人分散兵力保护长江。中央军委指出,这对华野的下一步西进徐浦(徐州——浦口)作战很有帮助。在最后的意见中,中央军委赞同粟裕的构想,即从东面进攻战略性包围徐州。

中央军委几乎在刚批准淮海战役概念并将10月10日定为进攻开始的目标日期的同时,就开始重新考虑其时间表。9月28日,中央军委向粟裕、饶漱石、谭震林、陈毅、刘伯承和华东局发电,概述了这场战役的预期困难,并将战役的开始时间推迟到10月20日。正如以下摘录自此电文所表明的那样,预计战斗的规模将比华野以前经历过的任何规模都大,这意味着必须进行广泛的准备。

"黄(百韬)兵团调回新安镇地区一事已得到确认。你们淮海战役的第一战,也是最重要的一次作战,就是阻击邱清泉、李弥两兵团,歼灭黄百韬的大部队。新安镇地区离徐州很近,所以邱和李的军队会很快赶来支援。这次战役的战斗规模必将大于济南战役,势必会超过豫东战役。正因为如此,你们必须有足够的时间,让进攻济南的军队休息、整编、补给。此外,在你们开始行动之前,必须为全军的所有作战要求,包括所有后勤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战役所需的时间,包括攻打黄兵团、海州、淮安、淮阴等,将需要一到一个半月的时间。战斗结束后,将有一个月的休息和重组时间。作为补充,你们必须准备两到两个半月的口粮和饲料。济南战役只用了10天,之后的休整似乎需要20天左右的时间。淮海战役预计需要一个半月的时间,加上休息和整顿时间,大约需要两个半月。本来,我们是做好了准备,这段时间对我们来说是最困难的时期,我们将进攻济南,与救援部队作战。如果你现在能够在这段时间里在两个大的战役中取得胜利,那就是济南战役(这个你们已经赢了)和淮海战役,那这真的是一个相当大的成就。

原定在曲阜召开的师长以上全体干部会议,要推迟几天,以便攻打济南的各纵队、各师在会前能有所调整。伤亡最重的第9、第13纵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快给予补充。如果可以把一些地方单位调到这两个纵队,第73团和第109团特别需要。在进行淮海战役时,这两个纵队在第一阶段最适合担任预备队角色。在60000名俘虏中,有一半以上可以被用作那些对人力最迫切需求的纵队的补充。考虑到参加攻打济南的军队需要休整和弥补损失,看来发动淮海战役的时间要推迟到10月20日。“

(注:《中央军委关于应做好淮海战役的充分准备致饶漱石、粟裕、谭震林的电报》)

在被告知消灭黄百韬的第七兵团应该是淮海战役的首要目标后,粟裕最初的作战构想是用五个纵队包围并摧毁第七兵团,一个纵队进攻盐城,一个纵队通过监视临城-台儿庄地区的国民党部队来提供右翼安全。10 月 11 日,中央军委对这一策略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基本上,中央军委的观点是,至少通过制造多重重大威胁的错觉,而不是简单地在国民党救援部队面前放置一支庞大的阻援部队,可以更有效地实现战场隔离。中央军委建议,华野在任何试图解救第七兵团的国民党军队都必须通过的徐州东部走廊的南北地区增派兵力。从这个地区,华野部队不仅会威胁到国民党救援纵队的侧翼,而且通过似乎对徐州本身构成威胁,他们还将使国民党更难将救援部队从城市中派出。

中央军委还建议华野派遣一个纵队进入山东西南部,通过攻击陇海铁路的徐州-商丘段来牵制邱清泉第二兵团的部队。随着战役的复杂性和规模的增加,所需的准备时间也随之增加。10月12日,粟裕给中央军委发来电文,提到正在出现的一些问题,并将战役的开始日期从10月20日推迟到10月25日。10月14日,中央军委答复说,只有冬装、兵力补充等重大问题都得到解决后,战役才能开始。他们将发动日期设定在 11 月 5 日至 10 日之间。

通宝推:桥上,铁手,
家园 集思广益,反复斟酌
家园 的确如此。军委原意是华野过江牵制也好插一刀也好,

一来促使桂系回援,分担中野压力,(当然理解成围魏救赵也未尝不可),二来可以执行除东北外的第二次战略进攻(中央看准了傅作义不敢也不愿南下)…………设想虽好,但有两点不妥,一是过江以后是国军核心地带,力量有点悬殊,弄不好就不是背水一战的问题,而是全军覆没的冒险;第二,在全局战略上违背了主席集中优势兵力的原则。

粟裕敏锐地看出了问题所在,所以他一边只训练俩个纵队执行中央计划,一边向中央陈述他的异议:他认为应该集中兵力南北夹击傅作义,先统一北方再过江,几封电报引起了主席重视,城南庄会面最终说服了中央。

于是主席急催林彪南下,一边允许粟裕在山东先试牛刀,结果一打之下连战皆捷,华野上下信心倍增,也不等林彪南下夹击傅作义了,粟裕直接向中央提出了淮海决战的计划,因为由于山东的陷落,蒋军主力已经渡江北上援救,只要中野配合,胜负约在五五之间,粟裕认为军心可用,民心可用,胜利是非常可能的。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林彪终于南下并打赢了辽沈战役,马上入关对阵傅作义,对于粟裕来说,已经完全不存在来自北方的后顾之忧。

也就是说,淮海战役的胜负关键手就是谁先过江谁输,粟裕的“谨慎”赢了。

通宝推:自以为是,铁手,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在豫东战役前的几个月发生了什么

这段时间似乎是个相对平静的过场戏阶段,缺少被津津乐道的著名战役。但是以今视昔,会发现1948年春夏之交是解放战争进程猛然加速的开始。举例而言,1948年4月,世界上大概没有任何人(包括对战争进程最乐观的中共领导人自己)会想到,一年之内中共就消灭了国民党的大部分主力部队并占领了南京。即使是最看好中共的人,也会认为至少还需要几年时间,中共才能胜利。当时PLA的多数人应该还是想按照十大军事原则,逐步削弱国军,先实现力量平衡,再占据力量优势,最后才发动决战。而豫东战役就像一次检验性的作战,证明了:即使是在国军战役力量占优的情况下——这点在PLA的军事理论中通常是要竭力避免的,PLA早就习惯了在战略劣势下要在战役中形成优势兵力才会接受作战——PLA仍然可以用可接受的代价夺取胜利。这就给后来中央决策在整体力量仍然不如对手的情况下,敢于发动战略决战,加速战争进程奠定了基础。

在战争中,往往存在转折性的战役。这种战役往往是经过胶着之后才能分出胜负,而且也没有那种酣畅淋漓的大胜。但是作战双方都会意识到双方力量对比和心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比如苏德战争中的库尔斯克会战,主动发起进攻的依然是德军,苏军的伤亡也远大于德军,但是苏军第一次在德军主要突击方向上实施了有效防御,没有让德军突破战线,并且能够立刻转入反攻。再比如元灭宋的襄樊会战,元军能够战胜原来具有水战优势的宋军,实现了对襄樊的孤立包围,元军将领就一致认为宋军比过去弱了,攻克襄樊是完全可能的。豫东战役的性质有些类似,就是让国军和共军都相信:即使在条件对等的公平对抗中,共军也能取胜。所以,战役之后国军的行动就越来越消极,而共军则是越来越富有攻击性。

通宝推:jboyin,普鲁托,铁手,
家园 正好以前梳理过这件事,细说一下

1948年1月17日,中央军委给华东野战军的粟裕发电,要求粟裕率领三个纵队南渡长江执行宽大机动任务。

电报要求,渡江部队要先在湖南、江西两省周旋半年至一年,然后再挺进福建、浙江,要像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的肚子那样闹腾,使敌人防不胜防。如此吸引调动老蒋的二十至三十个旅从中原战场回防江南,以减轻中原战场的压力。

主席甚至在亲自起草的电文中,还具体提出三个渡江方案,包括渡江的时间、地点,让粟裕自己选定后,“熟筹见复”。

粟裕收到主席的电报后,不敢懈怠,立刻行动起来。

一方面他让三个纵队抓紧整训,并向长江沿岸派出先遣小分队,进行渡江侦查和各种准备;一方面他研究琢磨如何落实主席的战略意图。

越琢磨粟裕越觉得南渡长江有问题。

粟裕认为,毛主席的战略意图很明确,就是吸引中原战场的敌人回防江南。

那么问题来了,我粟裕过江后就一定能达此目的吗?

经过反复琢磨后,粟裕认为未必,原因在于:

第一,我三个纵队,加上地方干部,约近十万人,渡江后要在敌占区转战数省,行程几千里甚至上万里,敌人必然会利用其大后方的各种有利条件,对我军实施围追堵截。而我军则远离解放区,在无后方依托的条件下连续作战,兵员的补充,粮弹和其它物资的供应,伤病员的安置和治疗,都将遇到很大的困难。这种情况简直是三年南方游击战争的重演,必将造成部队1/2以上的减员。如此一来,剩下的几万人渡江部队就难以对敌人形成大的威胁。

第二,三个纵队渡江南进,杀入老蒋的战略后方,确实会令老蒋震惊,也会调动江北部分敌军回防江南,但应该调动不了老蒋在中原战场上的四个主力军。

因为这四个主力军中,老蒋的两个嫡系主力军,是半机械化部队,是老蒋在中原战场上的骨干,比较适合平原作战,老蒋是不会把他们调到江南的山沟里跟我军打游击的;另外两个主力军属于李宗仁、白崇禧的桂系。刚得到美国人支持的桂系和老蒋正闹得不可开交,老蒋从政治上考虑,绝不会纵虎归山,把他们调到江南。

总之,在粟裕看来,既然我军不能把敌人在中原战场的这四个主力军调到江南,那么,主席的战略意图大概率会落空。

除此之外,粟裕还考虑了渡江的两大害处。

其一是分散了我军在中原战场的兵力。本来老蒋在中原战场的兵力部署就占有优势,我军兵力一分散,无疑扩大了这种差距,我军将更难在短期内改变敌我兵力对比,也就不利于中原战局的改善;

其二是政治上可能会促使桂系与老蒋的合流。老蒋的嫡系部队都在江北,江南则是桂系为主,我军一旦过江,势必引起桂系的紧张,从而导致本来已与老蒋离心离德的桂系,重新靠向老蒋。

应该说,粟裕这些考虑有理有据,不仅细致全面,关键是抓住了问题的要害,尤其是将军事问题更多地从政治方面加以剖析,令人叹服。

但是,作为下级,不能仅仅是否定上级领导的意见,还得拿出解决问题的更好办法来。

粟裕想,主席让我渡江,无非是想逼老蒋调兵回防,从而减轻中原战场的压力,那么,我把中原战场的问题解决了,不是更直接么。

当时的中原战场,老蒋砸下去了全部身家,共有24个整编师,一个整编师其实是一个军。反观我军,中原野战军有4个主力纵队,华东野战军有6个主力纵队,共10个主力纵队,一个纵队也是一个军。

两边比较下来,老蒋说的没错,确实优势在他,我军明显处于弱势。

尽管处于弱势,但粟裕认为,在中原黄淮地区,我军已经渡过最困难的时期,可以放手与敌人大搞几下了。主要基于以下三点:

第一,敌人虽然重兵集结,兵力占优,可大多兵力用于防守,机动兵力相对较少,而运动战则是我军强项,可以说,我军的所有部队都是机动兵力,野战的话,优势在我。

第二,中原地区虽然地势平坦,交通发达,貌似有利于敌人机械化部队的机动,但别忘了,搞破袭战,破坏敌人的交通线可是我军的老本行,也就是说,我们战士的两条腿未必不能跑赢敌人的四个轮子。如此,我军就能迅速集中兵力,从四面八方分进合击敌人,实现战役上的速战速决。

第三,中原黄淮地区虽然是外线,但背靠山东等老解放区,可以及时得到大批人力物力的支援,此外,我军在新解放区已初步站稳脚跟,也就有了一定的支援力量,不是完全的主场,也至少能算半个。

于是,在经过3个月的深思熟虑之后,1948年4月18日,粟裕给中央打了报告,建议三个纵队暂不渡江南进、集中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主力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几个大的歼灭战。

中央在接到粟裕的建议报告后,立即发电要陈毅和粟裕一起到中央当面汇报。

后来在城南庄,中央召开了五大书记都在的专门会议,听取粟裕的详细方案和依据,并当即研究同意。

让粟裕倍感意外的是,这边刚散会,主席就拉住粟裕说,“陈毅同志不回华野去了,今后华野就由你来搞。”,可见主席对粟裕这次建议的肯定,尽管这个建议是对他此前意见的否定。

城南庄会议后,粟裕觉得主意既然是自己拿的,华野又全部交给了他,等于这次是向主席立下了“军令状”,所以第一仗必须旗开得胜,只能打好,不能打坏,否则就辜负了主席的殷切期望。

第一仗就是豫东战役,粟裕构想了一个“先打开封,后歼援敌”的作战方案,结果相当成功。此战敌我双方均投入了很大兵力,我军是20万人,老蒋则是25万人,最终我军共歼敌9万余人。

豫东战役不仅证明了粟裕给毛主席的建议是可行的,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中原战场和华东战场敌强我弱的战略态势.

经此一役,我军士气高涨,而国军一方面失去了主动发起进攻的能力,一方面连据守要点的信心也开始动摇。

所以,主席这时候说,“解放战争好像爬山,现在我们已经过了山的坳子,最吃力的爬坡阶段已经过去了。”

通宝推:广阔天地,不远攸高,桥上,大眼,newbird,自以为是,铁手,
家园 感谢详细的解答

细看粟裕在解放战争中的表现,好像和林彪有很大不同。首先是手里兵力少,后来的华东野战军是个大拼盘,粟裕真正能全部指挥的时间不多,貌似济南的时候其实是和和尚各管一滩。到了和尚去修养,才在淮海和渡江真正指挥起华东野战军。其次是没有稳定的根据地,作战地域总是换,总是在多路敌军夹缝中寻求战机。第三是没听说有林彪的三三制之类练兵高招,甚至没怎么听说粟裕练兵,好像还有不少人指责华野技战术水平不如东野。但就是如此,粟裕也取得了耀眼的战果。

话说,粟裕如何练兵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