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金灿荣的一个演讲,关于国内的部分很赞同 -- 不远攸高

共:💬86 🌺382 待认可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金灿荣的一个演讲,关于国内的部分很赞同

    [URL= 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1326179&s=fwzxfbbt ]一件影响美国未来国运的大事将发生[/URL]

    似乎@铁手 不支持这种方式的链接,但也没更好的办法了.....

    这个题目说的是美国大选,其实美国大选结果我们也就是吃瓜看戏而已,反正谁上来了都是反华,无非是策略有轻微变化而已。也就是金灿荣说的:

    特朗普比2016年的立场稍微温和了一点,他也有微妙的变化,不像上次那么简单粗暴。但总体来讲大特点不变,特朗普对中国会更简单粗暴一点,哈里斯会相对精致一点,隐蔽一点。但是换中国人的说法就是更狡猾一点

    ......

    我觉得特朗普和哈里斯谁上台在战略上都对我们不友好,但战术上各有特点,针对不同的特点做好准备吧。

    我倒是更喜欢特朗普上来的,直来直去的粗暴,要加强对欧日韩的吸血更好了,毕竟他们更团结我们更难做。

    我推荐这篇文章更多的是因为喜欢他说国内的部分

    经济不就是供需平衡问题吗,中国的供给好得不得了

    。。。。

    所以我们真正的挑战是需求,就需要改变整个政策思路,解决需求的问题。

    当前总在提的是供给侧改革,金在这里大胆的说要改变,要把重点放在需求上,实在是大快人心!

    中国从永远的短缺转向了永远的供给过剩。

    我们的经济哲学就改变了,原来是供给不足,那个时候要勤俭持家,要拼命干活,钱得省着不能乱花,以应对不时之需。现在真的是变了,一定要学会花钱了,前提是不是要给老百姓钱呢?老百姓没有钱赚,花什么?所以经济哲学要变,相应的政策要变,要尽快提高收入,把钱给老百姓。在第一次分配当中,劳动的所得一定要提高。有些人应该很注意黄奇帆先生的讲演,我很钦佩他,理论也好实践更棒。他是不是经常讲一个恐怖的数据,中国在第一次分配当中是大国里面劳动所得最低的,仅占43%,资本所得占57%,而美国劳动所得占60%,资本所得占40%。欧洲劳动所得占比要高得多,资本所得占比要更少一些

    中国从永远的短缺转向了永远的供给过剩,这个论断前几年就听到过,但要说提高给劳动的一次分配,这个其他人没讲过!我们是社会主义,劳动所得低其实是说不过去的,之前可以说我们资本不足,没办法为了发展只好资本优先,现如今国内其实是不缺资本的,这时候如果不能致力于提升一次分配的劳动占比,社会主义成色是要大打折扣的。

    之前有的人鼓吹的靠三次分配,靠资本家的良心,简直就是胡扯!

    必须迅速地提高第一次分配中的劳动所得。假设我们把劳动所得从43%涨到60%?是不是我们的消费可以上来?迅速取代美国成为第一大市场,是第一大市场还怕资本跑?原来我们特别照顾资本的原因是资本少,现在中国不缺资本了。我们的银行里接近400万亿的存款缺什么?我们缺项目。为什么没有项目?因为没有人买,一投就失败,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要把劳动收入上去是不是消费力上来就有人买,项目多了不就循环起来了吗?我们整个的经济哲学要知道,时代变了,从永远的短缺走向了永远的过剩。所以经济哲学必须改变,改变的要点首先是要在第一次分配中提高劳动所得,从43%提到60%,我觉得应该定个时间表。

    下面这段,其实就是马逆说的“社会化抚养”。原来我一直怀疑河里看不上这个的,是不是以为“社会化抚养”就是把孩子从父母身边抱走放福利院里养大,河友的智商应该没这么低。其实就是要国家社会多承担一些,让年轻人愿意生,毕竟人口生产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二是搬掉四座大山,中央一直在做,但我觉得要加大力度。原来是三座大山,教育、医疗、住房,现在加一个养老。我们已经进入了老龄化,交给家庭肯定不行。现在夫妻两个年轻人往往带两个孩子,上面爸妈一般都在,上面四个老人。如果爷爷奶奶身体好一点还在,上面六个老人,下面两个宝宝靠他们两个怎么养老?真的是有心无力,这个事得国家接过去。如果四座大山倒了是不是收入就起来了?所以这是我的建议。

    最后这段说的也不错:

    中美全面竞争的核心在三个方面

    我的观点是中美从既竞争又合作进入到全面的竞争了。在这一背景下,决定中美竞争结果的主要三点。

    第一,谁把国内搞好谁不输,国内出问题就输了,美国其实也有问题,政党政治恶斗、经济负债率很高、社会问题很严重,国际上卷入了太多的矛盾。我们的问题主要是经济。因此,中美竞争第一个点是在国内。第二,是新质生产力,谁把未来的产业抢到手谁赢。第三,是谁在国际上交朋友多谁赢。总之,中美全面竞争的核心在三个方面,一是国内搞好,二是新质生产力搞好,三是国际上交朋友搞好。

    国内搞好,这是内因是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无法对外竞争;新质生产力是未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未来竞争胜利的关键;国际上的朋友,其实就是得道多助,一带一路就是一个很好的手段。

    当前欧美就类似于土地革命那时的大城市,此前我们的关注力都在欧美发达国家,其实就是打下中心大城市取得胜利的想法;如今我们更加关注一带一路,其实就是新时代的农村包围城市:南方国家人均购买力肯定不如欧美,但是人多总量可以不少,在如今欧美对我们普遍上关税上壁垒的情况下,一带一路广交朋友显得更加重要!

    还有两个值得推荐的文章:

    [URL= 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1326181&s=fwzxfbbt ]宁南山:美国智库调研了20个月,发现了中国制造的弱点[/URL]

    老实说我仔细看了这个报告列出的六点风险,如果要我来排序的话,我就排前三个,

    我觉得人口这一项是风险最大的,人没了就啥都没了

    老实说我觉得中国人口变化影响的不只是中国的国运,现在全世界发展中国家也就是中国能帮着他们最为高效的修基建,从非洲的水电站到印尼的高铁都是如此,

    像俄罗斯这样的国家现在也非常需要中国支持,如果中国哪天人口优势没了,就一两亿高度老龄化的人口,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基本就翻不了身了。

    然后排第二点我觉得是台湾,毕竟是发生在家门口的事情,“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像我国对朝鲜半岛稳定就高度重视,对可能的开战苗头都是绝不允许和坚决反对,因为会影响我国利益;

    第三是政府+民营企业双轮驱动的情况改变,毕竟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民营企业已经证明了其在科技创新,出口,就业,税收等各方面的巨大作用,像今年上半年,全国出口里面民营企业贡献了高达64.9%,然后是包括富士康等台企在内的外资企业出口占比仅为29.1%,而国

    [URL=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1325661 ]很多人讨论美国“底层贫困”,却没看穿叙事背后的一大推手?| 文化纵横[/URL]

    这篇文章的作者居然是个中国企业驻外工程师,我们培养的那么多智库、社科学者看到这种文章,难道不该羞愧吗?

    此前我一直在想,美国人口那么多,现在良家子也不从军了,也不搞STEM了,也不去波音、军舰厂打螺丝了,律师、医生、IT从业人员也没那么多,那他们都去哪里了呢?从这篇文章看,他们可能大部分都直接被毒品、滥交这种基层治理失败给葬送掉了,也许和常凯申的抓壮丁葬送成年劳动力有一拼?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建立一个有效的基层治理体系,是一件艰苦卓绝,但却收益颇丰的事情,是亿万先驱前赴后继,死而后已的产物。在向这些先辈们致敬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意识到,现代社会对基层治理提出了更多,也更棘手的挑战,这些挑战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随着物质财富的逐渐丰富,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都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把大多数人一生固定在一个社区、一座村庄,一个组织中已经在事实上不是一个选项,人身的自由度空前提高。在当代生产力条件下,大多数人并不直接从事工农业生产是大势所趋,故而我们也越来越无法指望在将来仍然能以工厂或者企业作为基层组织的单元。美国底层社会所面临的问题,我们迟早也会面对,处境很可能还不如美国。

    将来的我们要何去何从?这必定是一个真实存在,而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AI、自动化带来的黑灯工厂将越来越多,未来如何解决更多人的就业?如何让广大人民的劳动创造价值,提升他们的收入?值得思考!

    通宝推:青青的蓝,桥上,
    • 家园 搞笑的是,作者是西西河的各路

      这篇文章的作者居然是个中国企业驻外工程师,我们培养的那么多智库、社科学者看到这种文章,难道不该羞愧吗?

      搞笑的是,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西西河各路殖人,假左派,高华,假毛派,专家,文化人,大善人等等各路人马看不上的,"入关派" ,“极端民族主义”的代表,90后的"曹大佐“, 曹丰泽

    • 家园 改革就是放弃基层治理,

      通过两手硬抓管控

    • 家园 URL= 空格坏了事?

      我之前发过带链接的,可以。

      btw:中国确实应该给底层发钱。收入不足一千的补到一千就好。这个量级的钱,一般会转化为即可消费,吃肉买衣服啥的。多了可能就攒着娶媳妇了。

    • 家园 试试去掉文字只加链接

      标题:一件影响美国未来国运的大事将发生

    • 家园 企业该加税就加税

      我们政府对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一贯是让利,优惠,减免税,补贴,退税...这些企业主呢,争够了利润就去打打价格战,抢市场。以前抢外资的市场就算了,现在供给都是中国企业在做了,自己抢自己,内卷就不划算了,所以该加税就加税。至于吃拿卡要,这是上不了台面的权力腐败行为,不是政策。

      税收上了,投资在幼儿园阶段,投资在职业教育上,把9年义务教育搞成15年义务教育,大学的学费也稳住。三座大山就消了一座。

      医疗行业,还是太挣钱了。这是钢需,继续保持医学招生,继续鼓励医疗仪器设备的国产化,把医疗的价格也打下来,就消了第二座大山。

      剩下房子,问题就不大了,人口在降,人均住房都差不多了,大不了定向宽松一下,银行平了帐,就不构成系统性风险了。

      供给侧改革,这个词前几年出来的时候就感觉很奇怪。仿佛是消费者很挑剔,市场上没有他想要的东西一样,必须在供给上花样翻新。实际上,中国人还没那么富,只是被大山压得不能去消费。

      通宝推:陈王奋起,桥上,潜望镜,宏寺,审度,石狼,
      • 上帖之待认可回复,花囧定1 / 0
        太低估就业问题和职业壁垒了

        企业加税好办,但是企业倒闭咋办?中国底层企业的内卷程度,有个风吹草动,倒闭起来就毫不费事。而民营企业,目前就是就业主力军,民营企业的五六七八九,其中九就是就业,九成的新增就业由民营企业解决。而整个体制内,只解决0.3亿(国企)+0.3亿(事业)+0.07(公务员)=0.67亿的就业,整个中国适龄劳动人口是9亿。加税淘汰一堆落后企业,对剩余企业的生存当然有好处,但是那些失业人口丧失了分配接口,直接退出了消费市场,这个帐该怎么算?现在无灯工厂开始慢慢普及,岗位是呈锐减态势的,这些实际上的无效人口的分配问题,你怎么解决?他们的分配来源如果不靠企业了,那么靠什么?

        2、医疗问题,中国现在医学毕业生从事医药行业的比例已经在50%以下,而且还在持续走低,医生团体普遍不太认可子女学医。医疗有其背景的复杂性,医生的黄金时代已经慢慢落幕。上世纪90年代(含)以前医院很少发生医闹,那时候医院就是独立王国,卫生局不管,药监局管不了(到今天也仍旧基本管不到)。医疗事故认定基本医院自己说了算,因为医院数据只有医院内部有,不接入卫生局(直到2016年左右才名义上开始接入,但实际上直到今天也仍旧大量存在基本不可读的死数据),实在推不过了,还可以赖在药品头上,那时候药品市场一片混乱,质量基本都由药厂自己把控(药监局98年才成立,之前由多个部门管,实际基本属于三不管),因此那时候药品质量、医疗质量属于一本烂账,甚至无账可查(医院销毁、修改病历家常便饭,而且有些字除了医生本人谁也不认识)。所以即便到今天,医院也仍旧是挺难追责的堡垒,于是国家用了一个烂招:鼓励医闹,以医闹来制衡医院,也是离了个大谱,接下来还是看DRGs吧。

        然后再说药的角度,药监成立前,中国的药品质量是完全看药企“良心”,民生药厂(就是郑筱萸出身的那家)是中国最早引入GMP制度的药企之一,但即便是民生,去参观时,员工也明目张胆地说,那些门是应付检查的,这些门才是我们实际生产时用的。可想而知那时候整个中国的药品生产的混乱无序程度。所以上世纪老百姓非常怕去医院,不仅贵而且死都不知道是怎么死的。药监成立后,所有药监人全部驻点药厂,GMP检查非常严格,追责极其严酷,同时逼迫卫生部建立不良反应上报制度,严格区分药品质量、药品不良反应等情况,倒逼卫生部和医院(因业务水平稀烂,医院其实根本不鸟卫生局)厘清因药品引起的医疗责任,也因此患者终于可以部分看到自己的医疗数据,变相催生了医闹。于是短短几年,全国药厂焕然一新,GMP、GSP制度开始贯彻进药品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中国药品质量得以迅速击败了印度,成为基础用药(原料)的世界最大生产基地。当然这一环节中,郑筱萸提高了药品售价,同时变卖批文,使得药企有钱搞设备提升和质量监控的同时,大幅催生了医药领域的腐败。

        改革向来都是双刃剑,刘志军的团队基本都在牢里呆着,但是老百姓还不至于傻到不知道他们的贡献,很多人自诩中国的贵族,以反腐为名,肆意污蔑能吏,褒扬一事无成的清流,这基本就是当年东林党的做派,历史自然会有公论。

      • 家园 首先非常认同你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增加劳动者收入

        和适当加税改善教育和社会福利以刺激消费的看法。其实在工业化基本完成后的所有市场经济和私有制为主的社会,社会要稳定发展都是走的这条路。但是增加劳动者收入和政府税收是有上限的,那就是企业必须得维持适当的利润。企业有利润就意味着税收加工资买不下所有的资本产出,办法就是印钱或者发债,这本质上是在尽量不降低一般劳动者生活水品的情况下用适当的通货膨胀来稀释资本累积的账面财富。只有理想的公有制计划经济在理论上没有这个问题,企业可以没有利润,社会需要什么需要多少就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当然前提是产能足够。中国市场化以前和前苏联的问题恐怕主要还是工业化水平太低产能不足,计划不可能完美,再完美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但这是次要的。

        另外你对供给侧改革恐怕也有误解。要知道改开后的前2,30年都是粗放式发展。曾几何时, 外资内资只要投资建厂办公司,全国各地对都是争相拿各种 降税让利甚至牺牲劳动者权利优惠条件去争抢的,形成了一大批高污染高能耗低技术产业。至少20年前我们的传统行业大部分已经在那种低效率高污染高能耗不可持续的水平下形成了产能过剩。所以才有了后来的淘汰低质产能限制盲目扩大产能的一系列操作,最典型的就是钢铁行业,记得当时应该是胡温时期就有一个民资的沙钢项目被强行叫停,同时进行的还有大型的国有地方钢企央企的兼并,也关停了一大批以地槽钢著称的各地公私小型钢铁厂。2015年左右明确提出的供给侧改革其实就是在所有行业延续了胡温时期的那些整顿,同时提高了环保减排的标准,加大了对产业升级和技术的投入,特别是贸易战以来对有可能被卡脖子不能自主的关键技术加大了投入。20多年后的现在,传统行业的全面 产业升级,新能源和电动汽车等等的跨越式发展,芯片生物医药等等为代表的追赶,乃至空气水土壤等环境方面的普遍且明显的改善.......这一切某种意义上都是供给侧改革的成就。

        通宝推:不远攸高,
      • 家园 受限于本身经历

        主席台上那群人生长于物资短缺年代。 经济一有问题, 就会惯性地认为是生产问题。 所以,经济一有问题, 就想讨好企业, 给企业减税, 让利, 政策松绑,压低劳工收入等等。2000年前, 这些招数都好使。 但是随着经济从物资短缺转向消费短缺, 这些招数变得没效果。 2018年来, 给企业减了大概10万亿的税, GDP增长率却节节下降。一边生产力上升, 一边消费不振,失业上升。 以前动不动增长10%-15% 的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现在只增长2%。

        民营企业不投资不扩张不是因为什么国进民退, 什么经商环境。 不投资不扩张是因为不能赚钱。 消费不振,没有顾客, 赚不到钱的情况下, 谁投资谁就是傻子。印度能吸引小米去投资可不是因为印度的经商环境优越, 而是印度能给小米赚钱。

      • 家园 赞成该加税就加税

        尤其对美国出口退税,你退税,人家加税,直接补贴人家了。

    • 家园 提高最低工资,夯实社保实缴

      就这两招就可以大大提高中国的劳动所得低了。

      政策可以先来个征求意见版,6个月后生效,老板们接订单就会老老实实涨价了。

      中国占据了50%+的实物生产,现在自相残杀,把价格卷死,何必呢?

      纯粹是政府的媚资病发作。

      通宝推:潜望镜,石狼,
      • 家园 工资是市场行为,社保是地域管理

        在现在自动化极高情况下,人力太容易替换,所以你不干,有人干。而社保与企业积累又矛盾,地方上巴不得多血汗,这样才能薅羊毛,所以地方上积极不高。

        基础不牢怎样干都没用。地方有财权,使劲的向自己的小金库捞。所以地方的利益就是放任企业行为,有钱就行。财税管理才是根本,早日建立国家收钱,地方花钱。这样才能有精确地方财务管理。

        然后扩大民政业务范围,对幼、老、病、无业帮扶。不然体现不出我们是社会主义。

      • 家园 钱是斗争来的,施舍很难长久的

        劳动人民的工资最终是斗争来的,只有斗争才能获得更高的收入。

        1. 国家的这些最低工资标准,社保政策,是一个方面;但是只有这个肯定是不够的,市场会按照自己的规律博弈。

        2. 劳动者自己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个可以参考欧美的各种罢工和工会斗争就知道了。最明显的,看看五一国际劳动节的由来就知道了。八小时工作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要靠斗争获得的。这方面目前显然是政府不允许的。

        3. 最好是能够做大蛋糕。但是在蛋糕固定的前提下,要想增加劳动者收入,那么必然要砍掉其他利益集团的肉。老想着青天大老爷赏饭吃,不想通过斗争,显然也是没法获得的。

        其实一切的关键还是时间,资本主义走过的路,我们大概率都要走一遍,人家奋斗了200年才过上的日子,我们凭什么几十年就能过上。我相信中国的未来是美好的,但是需要时间,这个时间很长,至少还需要几代人继续努力才可以。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