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我为什么讨厌梁实秋 -- aokrayd

共:💬164 🌺26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孔子怎么说来着?

        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换一个mop格式:国飘零,闲且逸焉,耻也

        • 家园 还是老祖宗说得到位

          俺就是这意思俺可以说他们的文字很好,但是,他们很难得到俺的敬意。有人说,笔毕竟不是枪,笔就应该用来风花雪月。而在那些岁月里,俺依然崇敬那些明明知道自己是一个文弱书生却还是选择了扔下笔,拿起枪的人。

          俺不随便鄙视别人,但也不会随便给出俺的敬意,就是这样。

          • 家园 与俺心有那啥。。。

            主席咋和俺这么有共鸣呢花你一下吧。

            看到楼下的这段文字,俺无话可说,只能大笑三声--“哈!哈!哈!”

            至少在我看来,鲁迅的大多数文字随着时间的流逝,看的人只会越来越少,而梁实秋的散文才是更有生命力的文字,因为它们没有时代的局限!

      • 家园 深有同感

        如果这种文字出现在太平年间,俺也许会偶尔看看,而出现在一个国破家亡的年代,俺实在是不大感冒。

        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 我们每天的衣食住行都和身边的社会紧密相联. 在9/11后Jay Leno的Tonight Show停了好长时间, 恢复后的节目里大多都是嘲笑讽刺本拉登的内容, 不也说明美国人很看重文艺和时政的联系么.

    • 家园 《谈闻一多》一头一尾两段文字

      “闻一多短短的一生,除了一死轰动中外.大抵是平静安定的,他过的是诗人与学者的生活,但是对日抗战的爆发对于他是一个转折点,他到了昆明之后似乎是变了一个人,于诗人学者之外,又成了当时一般时髦人士所谓的“斗士”。抗战军兴之后,一多一直在昆明,我一直在四川,不但未能有一次晤面,即往返书信也只有一次,那是他写信给我要我为他的弟弟家驷谋一教法文的职位。所以,闻一多如何成为“斗士”,如何斗,和谁斗,斗到何种程度,斗出什么名堂,我一概不知。我所知道的闻一多是抗战前的闻一多,亦即是诗人学者之闻一多。我现在所要谈的亦以此为限。‘闻一多在昆明’那精彩的一段,应该有更有资格的人来写。”

      这一段是《谈闻一多》第一部分的第二段,估计就是你所说的“梁却说不明白闻何以变成了斗士”的由来。

      “我已有言在前,闻一多在昆明那一段,应该留给别人写,因为我于抗战期间在重庆,对于一多的情形不大熟悉。不过每次杨金甫到重庆参加国民资政会的时候,他总是告诉我一些有关一多的事情,主要的是说他生活困苦。抗战期间除了那些有办法的人之外谁又不穷苦?一般的公教人员谁不是按月领取那两斗平价米?不过一多好像是比别人更穷苦些,因为他家里人口多,他共有八个孩子……刻印是他的老手艺。不过到了昆明正式挂牌,技艺大进罢了。听说盟军人士出于好奇,也往往订刻图章,比较可得美价,故亦来者不拒。文人不得已鬻印,亦可慨已!然而一多的脊背弯了,手指破了,内心闷积一股怨气,再加上各种各样的环境的因素,以至于成了‘千古文章未尽才’,这怪谁?

      这段是《谈闻一多》的结尾部分,请注意看黑体的最后一句,再联系一下文章的出版日期1967年1月1日,梁实秋恐怕也只能说到这种程度了……

      您真的有综观全文么?我好像没看出来,我只看出来你对梁实秋的确有偏见!

      • 家园 老兄的资料引得很好, 我可以谈得更具体一些

        我确实读完了全篇,而且恰恰是这最后一段,让我对梁无比反感。我以为这是对闻先生的侮辱。所谓文人的生活困苦是有很多种的,一种便是如梁所经历的,这种困苦其实不过是偶然的一段时间的困难而已,而另一种则是闻所经历的困苦,这种困苦实是绝望之中,若有不慎便连生存也难以为继的困苦。而闻先生更了不起的是能从自己生活的这种困苦之中顿悟几千年来中国的底层人民所承受的苦难,能意识到中国所谓士绅的安逸生活就是建立在这种困苦之上的。正是基于此点,闻先生不仅坚决地走上反战,更重要的,走上反国民党统治的道路。这正是为什么建国后会将闻提到如此高的地位上的原因。这种反省和观点不论正确于否,可以争论。但梁这样貌似恬淡地说闻肚子里有一些气以至于反蒋实在是太小瞧了闻先生。若闻先生地下有知,只怕也该划席绝交了吧?文人无行,这样的春秋笔调就活该落在我这样的小人眼里了。我以声明在下,我自己深受鲁迅之影响,想人总爱从坏处着想,所以若大家对此文有不同的看法,却还要再请勿受我的影响。人的兴趣爱好不同,对文章对人对事有不同的看法,那也是很正常的事。

        • 家园 就因为有最后一句,所以我的理解跟你不同

          不过因为你的最后一句话我献了束花!

          可能真是春秋笔法?在观点不同的人看来理解也就完全不同了?“然而一多的脊背弯了,手指破了,内心闷积一股怨气,再加上各种各样的环境的因素,以至于成了‘千古文章未尽才’,这怪谁?”梁实秋真的不明白闻一多是怎么变成斗士的么?他说的“各种各样环境的因素”真的就只是说闻一多的穷苦生活么?问题是,即使明白原因,他敢说么?毕竟,梁实秋不是李敖!

          “梁先生的宽厚和儒雅让我觉得他是一个儒家文化可以培养出来的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这个世界因为有象他这样的人而变得多些情趣少些冷漠...”,风雨声老兄的这句话真好!也献束花!

      • 家园 花之。希望能谈得再深入一些。
    • 家园 “惭愧”倒是让我对梁有了好感。

      惭愧也是一种敬意吧,怎么能和轻佻挂上钩呢?

      就事论事,其实我对他的‘菜刀理论’很不感冒。

      • 家园 老兄真是好人

        老兄大概年纪比较轻吧?不要误解,我只是说,有很多的人世险恶无聊,经历地多一些就会看出这句话的轻佻了。当然, 这也只是我个人理解,老兄理解不同也没什么奇怪的.

    • 家园 奇哉怪哉!为何总是与老兄你的意见一致呢。。。
    • 家园 声明一下:我对梁的看法

      确切的说,没什么看法-------因为我看他的书,远远没有鲁迅的书看的那么多,那么勤。

      我高中时迷过鲁迅的书,当时看的最多的是“鲁迅杂文选”和“野草集”。上了大学以后,因了这个兴趣,就在图书馆里面找鲁迅的各种著作。我对梁实秋,施蛰存,创造社,新月派(注意,包括闻一多罗隆基等人),甚至李四光,梅兰芳,中国托派,等等的兴趣,开始的起因都是他们属于“鲁迅骂过的人”,我想看看加在他们头上的“帽子”是否合适。至于因为这个,后来想对其中的某些人更进一步了解,那是后话。

      可想而知,我对梁的“兴趣”也仅仅是由那几篇“乏走狗”“出汗”“硬译和文学的阶级性”引发的。看过相关的争论,不得不说我认为鲁迅的一些提法有待商榷,一是所谓阶级性:鲁迅的“出汗论”对于很多现代文学,比如武侠和琼瑶小说的流行,解释起来是有困难的;一是关于“乏走狗”,和我曾经以为的不同,那件事本来是冯乃超和梁之间的论战,梁的“我不生气”“卢布”等等本来就不是直接对鲁迅说的。从文字的技术角度,鲁迅的杂文在30年代的中国是独一无二的,但并不代表他在每场争论中都处于有理的一方。实际上有些事是很难“合理化”的,比如对梅兰芳的“评论”,比如给托派的一封信中认为他们是帝国主义走狗(后一件事,有人说那是冯雪峰代笔,但我觉得既然给鲁迅看过又署了他的名,说和他一点关系没有是不合适的)。

      回来说梁实秋,我后来也看了他的几本书,主要是吃喝玩乐之类,没什么印象------至少不如同时代其他人给我的印象深。

      我觉得,你所说的“讨厌”主要源于你觉得在国难当头的情形下梁太过“袖手”“闲适”了--------这个我也有同感,但是否仅仅因为这种认识上的差异,就可以把以梁为代表的一群“觉悟不高”的人打到底层(比如修理地球)改造呢-------我以为这正是49年以后很多悲剧在思想上的来源。我对梁的文章未必有多喜欢,但对于解放后课本上对他和一大帮人的提法(走狗,反动文人)是不以为然的。

      呵呵,A兄说我“忠厚”-----这个如何敢当?我自己知道,在下面也常有想发火的时候,不过勉强控制罢了。至于A兄这贴,那是无论如何谈不上“尖酸刻薄”的。我上面引的东西都是很久以前看的了,也许记错了也不一定,要是真的记错了,倒要请老兄包涵呢。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