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汉文化扫盲(74):游子吟 -- 语迟

共:💬32 🌺1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汉文化扫盲(74):游子吟

      此贴原题为《国家的恩德》,内容也有改动。以下是正文。

      一、父母唯其疾之忧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孟郊的《游子吟》千百年来被人们传诵,真的艺术就是这样,它总在谈哲学。谈的好,谈得有深度,而且语言简单而美,就会引起大多数的共鸣。因为哲学面向大众,每个人都要用到,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感悟。这首诗歌之所以有深度,在于诗人能够从自己的角度,来准确刻画母亲的心意。诗人是儿子,却能体会到母亲的心。“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是天下父母的心意。我们每个人也由此体会到父母对我们的牵挂。

      别人来问孝是怎么回事,孔子说,“父母唯其疾之忧”。朱熹解释为“言父母爱子之心,无所不至,惟恐其有疾病,常以为忧也”。

      孝是儿女的事情,孔子却不谈儿女,只说“父母只担心我们生病”,仿佛有些答非所问。其实这句话与孟郊的《游子吟》采用了相同的表现手法。

      儿女先要有孝心才谈得上孝道,没有孝心,孝道从何而来?即便有也是假的,那不是孝。那么这个孝心又是什么?当我们读“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时,感念到父母之心,我们被感动,体会到父母的恩德与亲情,我们的感动,这就是孝心。一切孝的行为,都是从这个心开始的。所以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父母担心我们生病,或者我们生病时父母的焦急忧虑,这种心境我们首先要能够体味,这是孝的出发点。说得明白一点,孝道对作子女的要求,首先是要知父母心。

      譬如在海外的游子们,也牵挂国内的父母,也经常寄钱。有些人就把寄钱当作孝,以为孝就这么简单。这个认识不够全面。我们行孝首先应该知道父母最需要什么。父母最需要的是否是钱?上了年纪的人和年轻人思想不一样,中国的老人要求很有限,只求家人平安团圆,家庭和睦。游子们可曾体味到父母的心意?知道父母在想什么?希望什么?是不是觉得孤独?体味到父母的心意,作一些事情来满足父母的希望,解决父母的困难——精神与物质两方面,让父母宽慰快乐,这才可以谈孝。

      过去中国集权史中的“孝道”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最重要部分,这个“孝”对人群的约束力很强,奉养恭敬父母这是不消说的,孝的核心思想不在这里。这个“孝”要求的是做子女的首先自己活得安全、正常。不要做出格的事情。自己先做好,本本分分的,这样出意外的概率就小。当官不要贪污,不要闹得惶惶不可终日,做人本分,吃喝嫖赌,吸毒,还有什么登山越野危险运动的冒险,这些事情少沾,不去冒不必要的险,因为我们上面还有父母。我们做人不规矩,出意外的可能性就大,父母就要担心甚至伤心。心里有父母的人,为人行事会十分谨慎,首先会考虑自保。人人如果都是这样,社会自然也太平无事。

      微软中国公司累死了几个年轻人,社会上的,过分吃喝得了胰腺炎年轻轻死掉了,飙车酒后驾车撞死,等等,还有其他一些因为自己不谨慎而死于非命的青年,谈这些人,首先就该指责其不孝。你不懂养生,放纵追求刺激而意外早逝,为了挣钱而过劳死,这是大不孝,你把父母摆在哪里。青年很少考虑死亡的问题,社会经验又不足,难以认识到人生的艰难。我们每个人时刻都处在危险之中,生命很脆弱。平安是很难的,应该对这个问题有充分的认识。曾子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说得就是为人,危险无处不在,为人就特别需要谨慎。

      朱熹对“父母唯其疾之忧”的解释就是以上的意思:“...以父母之心为心,则凡所以守其身者,自不容于不谨矣,岂不可以为孝乎?”

      

      二、色难

      没做事之前,首先这种孝心会反映在我们对父母的态度上面。这个“色”就是态度。有没有不耐烦?等等。

      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有事了帮帮忙,有酒有肉了老爷子吃吧,这难道就是孝吗?孝道难在对父母的态度。因为态度是比较微妙细腻的事情,所以难。你一个表情,就有可能让老妈伤心。这是时刻要注意的问题。孝心不够或者没有,脸上肯定会带出来。所以朱熹说,“盖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孝心足够,这个态度就自然而然,装是装不出来的,装出来的一看就知道是假的。

      不惟对待父母,平常看一个人觉得这家伙挺讨厌,往往就是因为这家伙的神态。翘着下巴眼睛看天,或者是委琐等等,这些神态都源于内心。所以遇到一个陌生人对你态度很不好,莫名其妙,这时就应该反省是否是自己的神态引起反感了。不管容貌怎么样,和颜悦色的真诚态度总会换来相同的回报。对待路人都应该是这样,更别说对待父母。但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做到对待父母和颜悦色是很困难的。会怪父母老土,唠叨,等等,脸上肯定要带出来。这还是因为认识水平有限,心没有摆正的缘故。

      三、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舜这个人很了不起,被后世称为“大孝”。而成就了大舜却是舜的父母。作为父母,他们居然要害舜。当然,也许是有一个不是亲生的关系。虎毒还不食子,舜的父母做到这一步,的确有些有悖人伦。但是从辨证法的角度来看,有这样的父母又何尝不是好事?不是这样的父母,又怎么能成就大舜这个孝子榜样?大舜的态度很端正,忍耐这样的逆境。即便是这样的父母,舜依然礼敬奉养,处处为父母着想,当作真的好父母一样。这就是“以不变应万变”。 在舜看来,父母对自己怎样那不是根本问题,根本的问题就是如何对待父母这个规则、标准,这是不能动的。父母对待自己好也罢,坏也罢,自己对待父母不能受这个影响,自始至终都要按照那个不动的规则来行事。从这个规则来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父母永远是我们尊敬爱戴的人。

      佛学《妙法莲华经·提婆达多品》中谈到仇恨的问题,可以很好的解释“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个原理,由此可以广泛延伸,来化解世间的一切仇恨。

      提婆达多是个企图致佛陀于死地的人,数次阴谋未果。佛陀谈这个人却没有丝毫的仇恨,却说提婆达多也是佛。为什么他屡次谋害佛陀,因为佛陀在前几世未觉悟的时候也害过他。他这一世来报复而已。这是基于因果轮回理论的解释。真相是否是这样呢?

      在原教旨佛学中有大量的方便说法,所谓方便说法就是指能很快解决问题的说法,并不一定非要涉及问题的本质。譬如我曾遇到个网友,他发现老婆有外遇,很痛苦。怎么迅速解决他的痛苦?我就说为什么会这样你知道不知道?因为你上辈子也这么伤害过她,你现在还债而已,还有什么痛苦的?他觉得有理。那么真的是这个原因吗?这先不管吧,先解决问题再说。这就是方便说法。不管白猫黑猫,逮到耗子就是好猫。

      在这种因果轮回的解释的背后,有一个明白无误的真理,那就是不管你遇到什么问题,遇到什么样的打击和挫折,其根本原因就在你自身。你老婆有外遇了,谁的问题?不是别人的问题,问题就在你自己身上。而且这个问题在你心里,并不是冷谈老婆等表面的原因。你很悲惨,你被冤枉,冤枉得六月飘雪,问题也不在别人身上,问题还是在你自己这里。所以,仇恨还有必要吗?恨别人恨社会这个方向就是错误的。

      此系列《周处》贴谈过发现自己错误的问题。有一点忘写了,怎样快捷地来发现自己的弱点。当你厌恶一个人的时候,这个人另你厌恶的毛病恰恰就是你自己的毛病。这是一个规律。其中的道理不容易理解,不多说了,这个道理表现出来就是这样,拿这个规律去反省自身,一般都会有效。譬如你看见甲的吃相不雅,很讨厌,其实你自己的吃相也不雅的,或者你的吃相虽然还马马乎乎,也许别的类似的举动也另人讨厌。你并不意识而已。你看见乙刻薄狭隘,其实你自己恰恰也是刻薄狭隘的。诸如此类。所以儒学才说“见不贤而自内省也”。别忙着讨厌别人不贤,赶紧地看看自己吧。

      我曾遇到一个网友总是对童年父母粗暴地对待自己耿耿于怀,她父母其实很好,没怎么受过教育而已,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不当。她忘不了,但又知道不能记恨父母,一直很矛盾。我说你仔细想想,你现在成年了,你是否也象父母对待你那样对待过别人?她一想还真是的,有,的确这样。这就是“象由心生”。你如果有刻薄粗暴心,你就会遇到刻薄粗暴的人。其他诸如此类。人生你所遭遇的人物与环境于你自己的心有直接关系,这也就是所谓的“性格决定命运”。那么父母曾粗暴的对待你,究竟是你不对还是父母不对呢?中国人从来不轻视孩童,从来不无原则地放纵孩童,因为人的性格从他出生就带着的,有些性格的问题一辈子也不会变。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古话不是胡说的。不要觉得孩子小所有事情都可以原谅,那也是有限度的。西方观点认为儿童性格形成是家庭环境造成,中国观点完全相反,因为这孩子有这样的性格,他才会遇到相应的家庭和父母。说得难听些,你自作自受,你凭什么去怪父母?此其一。

      第二,清代钱度曾被收养成人,后来因为一件事情养父母得罪了他,他就断绝了与养父母的关系。因为这样,一术士就说钱度不会有子嗣,原因是钱度“因小过而绝大恩”。这样刻薄寡恩过度自我的人难有子嗣。

      父母给予子女的恩德在于点点滴滴长年累月,无时无刻不在牵挂我们,这种巨大的付出似乎我们做子女的浑然不觉,难以认识,只有自己有了孩子以后,那么麻烦辛苦,养儿方知父母恩,对这个问题才容易有认识。反而父母打几下骂几声,就可以给子女留下深刻印象。如果因为这些深刻印象而去责怪记恨父母,这也就是“因小过而绝大恩”。你没有从整体出发看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个态度的性质很严重,天厌之天厌之。地不与天斗,子不与父斗。无论你认为父母再怎么不对,也万不能想盖过父母,让父母来向子女低头认错,有这个心思是要犯天谴的。

      综上所述,这些就是“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的道理。

      四、父母之邦

      正道都是要求感恩的,天地自然的恩德,父母的恩德,还有国家的恩德。与父母的恩德一样,国家的恩德也往往容易被忽视。我们从小到大,吃穿住行,都是国家父母给我们的。譬如现在我在国内,出门有公共交通,能上网,周末还可以去看电影,有和平安宁衣食无忧的环境。这些有谁会去注意呢?虽然没有美国日本欧洲的好,也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就这些平常的普通的事情,世界上还有很多人无法享受。国家也是父母,他虽然还不尽人意,我们也不能“因小过而绝大恩”,而忽视国家的恩德。(完)

    • 家园 此前的呢

      写得很好,可怎么一下子就到了七十四了,此前的呢,翻了半天页,没找到啊。

      • 家园 多谢漏首。其他的在我的博客里。打开我的贴,点击我的名字就可以。
    • 家园 欢迎回来!!花你啊!
    • 家园 鲜花欢迎回来,戴好头盔迎接板砖吧:)

      这篇不错,很受启发和提醒

    • 家园 孝可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请问你对大礼议案有什么看法
      • 家园 孝与礼是两个问题。

        我的看法:世宗做得不合礼却合孝道。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 家园 那么孝和礼哪个更重要呢?或者说两者还可能矛盾吗?
          • 家园 希望你不是想叫板。我的回答:

              针对孝这一部分的礼与孝的关系是这样:

              孝是礼之体,礼是孝之用。孝是形而上,礼是形而下。就是说,孝是灵活的,而礼是死的固定的。当然二者可能会发生矛盾。在发生矛盾的情况下,礼就该让步于孝。所以要是我在大礼议案当时,我也会支持世宗。但是这件事情为什么闹得那么厉害,世宗也有过分的地方,就是不该将其生父也尊为皇帝。国礼毕竟要大与家礼。在这个问题上,世宗本该灵活一些,既能全子之孝道,又能够顾全国家大礼。毕竟父以子贵这个说法荒唐。他老爹因为儿子才有了皇帝称号,这对他爹不够尊重的。所以世宗想全孝道,因为一意孤行,搞得很僵硬,结果反而有伤他老爹的尊严。总之,这件事情处理得不好,是个笑话。凸显大明朝中无人。

    • 家园 给wanderer和铜猪:

        你们的逻辑思维有问题。我这个贴写得是怎样做子女,没有写怎样做父母。这是两个性质的问题。

        对于子女来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不是——对于父母来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 家园 我的逻辑的确常有漏洞

        不过在这个问题上暂时还没体会出来

        我的意思是父母对子女和子女对父母的好都不见得应该毫无条件,对子女来说,应当尽孝,但强调“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就未免极端了,外人更不该拿这个来要求他们。不孝有三,有一条就是不能曲意逢迎陷父母于不义嘛。小杖则受,大杖则走,才合孝道

        连累wanderer君被教育,谨致歉意

        • 家园 有道理。

          不过,所有子女的生命都来自父母,是父母的选择结果,不管父母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地做出这个选择。

          在这个问题上,子女没有能力修正父母的选择,只能“欣然”接受,并表现出感激不尽的心情。社会对这个问题也无能为力。社会不能限制天下所有人开始从事生命生产时,先填表自测心理,确定自己是否达到做父母的标准,不符合这个标准的人就应该强制性地把自己蔫回去吗?况且,这个标准本身也没有正确性的依据。

          因此,父母在生产生命的过程中是无错的,不能被指责的。而且,限制和指责是违法人性的。

          在这一点上,俺没理由杖打语迟。在其它方面,俺是真想杖打语迟,并且要不碎骨,不破皮,就起几个青疙瘩。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