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三国随章侃(连载) -- 沉睡的天空

共:💬334 🌺140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到了。。。时候)再来报告

              “贼在背后,乃白!”整句话的意思是:等贼到了身背后再说,现在不许唧唧歪歪的!

      • 家园 兵力的问题燕京晓林专门有文章分析过

        他的观点是:

        1 曹操有一定兵力,少于并不非常少于袁绍。但是曹操四面不安定,不能象袁绍那样集中使用。

        2 袁绍对曹操后方组织过几次偷袭,都被曹操干净利落地收拾了,可见曹操在后方组织了强大机动兵力。第一线阻击袁绍的兵力并不多。《三国志武帝纪》中记载的仅仅是第一线双方对抗的兵力,因此才会看起来那么悬殊。

        我觉得这个分析有道理。实际上对于弱小的一方,最担心的是后方不稳定顾此失彼,而并不十分担心正面(单方面)的压力。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就是因为“万夫”被限制在了一个方面,成了“添油”。曹操对于袁绍的偏师一概消灭,迫使袁绍集中兵力于正面而不敢分兵,已经是战略上的成功。曹操的成功虽然有偶然性,但是从战争进程看,确实是按照曹操的意图在进行的,获胜并不偶然。

        • 家园 这个嘛

          第一点我部分同意,曹操的四面之前确实不安定,但是正如我在正文所说,经过曹操的手段,已经相对稳定下来了,和袁绍相比,只有刘表算是潜在的危险,曹操应该是集中了自己的主要兵力。

          第二点则不太现实,袁绍对曹操后方组织的偷袭一来不大,二来解决偷袭的几次都是派兵快速解决然后回到官渡再度对峙,而不是在后方的兵力。

          对于弱者来说,更不可能分散自己的兵力,曹操在官渡之前对袁绍的偏师进攻,各个消灭是正确也是符合他的战略的,就是快速运动作战,他其实是被逼到与袁绍正面对峙的,在对峙之前曹操运动战接连获胜,而到了对峙时陷入了困境就可以知道,曹操并不想与袁绍正面决战,本来就粮少人少,正面对峙不是死路一条,所以说不是曹操把袁绍逼到对峙一路,而是相反,袁绍把曹操逼上了对峙的局面,所以说曹操的战略在偷袭乌巢前已经被袁绍的战略限制住了,所以才会陷入了困境,假如真的按自己的战略部署,怎么会把自己拖入困境呢。

      • 家园 三国演义是大毒草啊。

        我听评书,以为袁绍真是黔之驴了。经兄分析才知道原来曹操胜得如此之艰苦。

        无怪许攸在曹军入邺城时那么得意。

        • 家园 袁绍在演义中的角色就是糊涂蛋啊

          自然不会给读者留下好印象,但是实际上袁绍的用兵很符合实际,就是依靠兵多粮多压垮曹操,因为用奇兵明显不是曹操的对手,而用正统的用兵法限制曹操的机动性消耗其实力更加现实,对曹操更有杀伤力。

    • 家园 【原创】三国随章侃 第二十九章 孙策之死的若干议题

      三国随章侃 第二十九章 孙策之死的若干议题

      (演义第二十九回 小霸王怒斩于吉 碧眼儿坐领江东)

      本章江南小霸王孙策身亡,孙坚孙策父子都是汉末的良将,但是都先后早夭,到是不善战事的孙权得享高寿,实在可说是天命。

      与孙坚只表现出他的善战和忠义不同,孙策不但善战,而且颇有政治韬略,少年早熟,为政也甚为老道,在孙家三父子中,以他最为全面,可说是汉末难得的人材,以项羽比之,并不委过,可这位小霸王却意外早夭,实在令人扼腕。而孙策之死,结合整个江东和中原局势来说,也颇有许多议题可说。

      先说说郭嘉对于孙策之死的预言,鲁迅称演义中的诸葛亮“状多智而近妖”,只是在我看来,郭嘉才是真正的妖怪,鲁迅指的“状多智而近妖”是因为演义对诸葛亮的美化太过,大多数事迹都是虚构或者移花接木的,而郭嘉对于孙策之死的预言却是史载明言。

      “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

      说孙策轻而无备确实针对了孙策的弱点,但是直言孙策会死于刺客之手也未免太过神奇,一般谋士至多称死于小人之手便可算言中,而郭嘉却明言为刺客,而更令人称奇的便是孙策还真在之后不久遇刺,这也太过巧合,假如郭嘉不是未卜先知的妖怪,那就是运气太好了,或者,孙策的遇刺本就是曹操等人所策划的,郭嘉都称孙策易于行刺了,那假若曹操不利用这点做些什么,也太对不起郭嘉这位谋士了。而联想到行刺那三人是许贡的门客,而许贡便是因为亲近曹操而被孙策所杀,便不能不怀疑此事的背后是否有曹操的影子了。

      自然,这只是猜测,即便时隔已经近二千年,我们无法穿越时空,凭借目前的史料,我们只能认为孙策的遇刺纯粹是偶然事件,而许贡门客刺杀孙策纯粹是为了其主尽忠。

      说到许贡门客此事,其实刺客在古时颇为推崇,春秋战国时的要离专诸豫让等人都是赫赫有名的刺客,史家对其都予以相当的尊重,尤其如豫让之类在主公死后仍尽忠为主报仇的人,人们都视其为忠士,许贡门客也是如此,演义中便以诗对许贡门客予以赞颂。当时的看法有一定的准则,对事不对人,并没有严重个人的倾向。如智伯被赵襄子所杀,赵襄子乃是一代英主,智伯远不如之,但是对于为智伯报仇杀赵襄子的豫让,大家仍对其相当尊重,不因赵襄子的缘故而贬低之,对两个站在对立面的人,古人却能以他们的准则予以自己的尊重,反到是现代的一些舆论,非此即彼,只要站在对立面,便一切都是错的,没有准则,只有敌对,只有党争,这点上却远远不如古人了。

      回到孙策的问题上来,之所以郭嘉会说到关于孙策的那件事,直接原因是因为当时曹操阵营担心孙策会乘曹操袁绍对峙偷袭许都,而且孙策也确实准备了此事,因为被许贡门客刺杀而终止。

      可是,在我看来,孙策要夺许都,迎回汉帝,难度不小。一来若是要发兵偷袭,当做的隐秘事起突然才能一击成功,可孙策此动曹操阵营已经了如指掌,曹军做了准备,成功几率便少了大半。二来江东离许都甚远,远不如刘备在徐州和袁绍在冀州时,甚或曹操北进时刘备劝说刘表那次,在荆州的刘表比之江东的孙策也要近了许多。路上曹军即便没有大军,骚扰必然不断,孙策求的是汉帝,必然速速行军,到的许都,也成疲兵。三来,真若是得了汉帝,千里迢迢带回江东,风险也太大了,而在中原一带立都,那也并非易事。四来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孙策的江东根据地并不稳固。

      其实,孙策要夺汉帝,机会并不大,即便成功,曹操到是八成要崩溃,但是得利最大者却是袁绍而非孙策,届时袁绍一统北方,孙策得了汉帝也无用处。不过孙策时时想着谋取中原,比之他弟弟孙权对中原兴趣不大,只想着把自己的老窝巩固扎实确实有着进取心多了,不过假若孙策守成一下,乘袁曹苦战,先攻略江淮徐州荆州一带,那反到是更可行了。

      不过,孙策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要解决,也就是我上面说的第三点,江东根据地不稳固。后来演义中总称江东历经三世,又有地利,不可图之。其实江东真正算起也就孙策开始,孙坚虽然打下了孙家在江东的基础,但是真正将江东开拓为孙家的还是孙策这位二世,而孙策死的时候孙家的江东并不稳定,外部与孙策有杀父之仇的刘表占据荆州在江东上游,虎视耽耽,而陈登在北,也是一大障碍,没有除掉刘表陈登,何以北进?而更大的问题在内部:孙策得江东很大程度之上都是依赖着招降纳叛,和曹操不同,那些归附于他的势力还保留着相当的实力,其中包括那些江东世族土豪们,我们在第二十四章便已经说到,这些当地势力只对保护他们自己江东的利益有兴趣,对孙策的北进大计没有感觉,真要北进,孙策主要还要依靠自己的老部属如韩当等人,然而江东山越强盗横行,也需要信得过的人来防备之,假如孙策统军在江东还好说,假若孙策统大军在外,出了一点差错,江东就可能易主,而麻烦的是,孙策发觉有人挑战他的权威。

      是谁呢,就是本章说到的于吉了,其实于吉这位道士并非纯粹是演义中杜撰的,历史上真有其人,演义中的部分事迹在江表传也有所记载,有史载中言,于吉曾著《太平青领书》在汉顺帝时献于宫中,被认为荒诞而不被信,而《太平青领书》后被太平道张角所利用,组建了太平道,是道教祖师之一,又有称在孙策之时,又有一个于吉(此时和汉顺帝时相差几十年,假若不是能活百岁还能到处乱跑的超级老寿星就是传道的人假借祖师之名)在江东传道,并以符水济世,这就是本章的主角了,其结局和演义一样,被孙策所杀。

      孙策为什么要杀于吉这个道人?我们在第一章就已经说过,其实中国人并不是不信教,也不是不为宗教所狂,相反,一旦信教,中国人不比其他种族差些虔诚,之所以没西方和中东那般,是因为中国一直有大一统的政府,和宗教一直没有机会壮大。但是在东汉时期,太平道还是拉拢了许多忠心的信徒,导致了天下大乱,虽然太平道灭亡,而于吉自北方到江东而来,以符水治病,很快就吸引人大批人信教,即便是孙策军中也有大量的人信道,这样一来便直接威胁到孙策的地位,孙策之父孙坚本就是剿黄巾军的主力,孙策岂会不知道于吉的危害,便寻机杀了于吉。不然若被于吉壮大,那江东就无宁日了,这在之后有一例证,东晋五斗米道盛行,结果五斗米道发难,几将东晋朝廷覆灭,虽被刘裕平定,但是东晋也名存实亡了,孙策刚得江东,实力比之东晋如何,真要让于吉壮大,孙策就几无立锥之地了。

      最后再说说孙策的遗嘱吧,大家对刘备的遗嘱兴趣多多,其实孙策的遗嘱更有意思,首先,我们常说的孙策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乃是演义杜撰,孙策并没说过此话,当时周瑜在外,孙策将孙权托付张昭辅政,(周瑜日后带兵奔丧,才与张昭一同辅政。)这自然是看上张昭在江东世族中的地位和威望了。而此时,他也对挺进中原失望了,你看他对张昭和孙权所说的话,丝毫不谈争霸,只求守江东而已。到不是因为雄心勃勃的他死前想通了,也不单是因为孙权的个性善于守成不易开拓,而更是因为他知道在张昭等人辅佐之下,江东得保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孙策死后,要稳定江东局势,孙权已经要绞尽脑汁,更别提北进之事了,而孙策这边的威胁解除,袁绍和曹操的大决战就要开始了。

      元宝推荐:海天,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再花

        [QUOTE][/QUOTE]

        当时的看法有一定的准则,对事不对人,并没有严重个人的倾向。如智伯被赵襄子所杀,赵襄子乃是一代英主,智伯远不如之,但是对于为智伯报仇杀赵襄子的豫让,大家仍对其相当尊重,不因赵襄子的缘故而贬低之,对两个站在对立面的人,古人却能以他们的准则予以自己的尊重,反到是现代的一些舆论,非此即彼,只要站在对立面,便一切都是错的,没有准则,只有敌对,只有党争,这点上却远远不如古人了。

        这段分析很好.不过能做如此客观评价的,都必须置身事外才行.否则,因为自身的利益关系,卷入其中的话,那自能在其中一方拼命挣扎了.

      • 家园 写的好!

        说到许贡门客此事,其实刺客在古时颇为推崇,春秋战国时的要离专诸豫让等人都是赫赫有名的刺客,史家对其都予以相当的尊重,尤其如豫让之类在主公死后仍尽忠为主报仇的人,人们都视其为忠士,许贡门客也是如此,演义中便以诗对许贡门客予以赞颂。当时的看法有一定的准则,对事不对人,并没有严重个人的倾向。如智伯被赵襄子所杀,赵襄子乃是一代英主,智伯远不如之,但是对于为智伯报仇杀赵襄子的豫让,大家仍对其相当尊重,不因赵襄子的缘故而贬低之,对两个站在对立面的人,古人却能以他们的准则予以自己的尊重,反到是现代的一些舆论,非此即彼,只要站在对立面,便一切都是错的,没有准则,只有敌对,只有党争,这点上却远远不如古人了。

        这段话说的有道理,每次看这段的时候还觉得罗贯中为什么赞扬这些门客,这回算是明白了,感谢沉睡的天空

      • 家园 您看书可真细。

        每章都能看出些门门道道。

        说得还真贴切!

    • 家园 【原创】三国随章侃 第二十八章 刘备集团中各人的地位

      三国随章侃 第二十八章 刘备集团中各人的地位

      (演义第二十八回 斩蔡阳兄弟释疑 会古城主臣聚义)

      本章说的是古城刘关张相会,演义以开场一段张飞对关羽的误解,关羽对此的忍让,并一通鼓斩蔡阳来表现张飞的卤莽,关羽的神勇和对兄弟的爱护之情,最终为关羽这四章的重头戏划上完满的句号,中国京剧中便有古城会这一出,而且是三国戏中相当精彩的一幕。演义中的结局是刘关张三人最终古城相聚,这也是刘关张三人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各处一方,而最终相聚。可说演义将这次分离后那种患难见真情的感觉都表现出来了。

      自然,本章说的不是刘关张的情感世界,而是说的刘备集团中各人的地位。在本章演义中有一段颇令我注意:

      “自徐州失散,我兄弟二人逃难回乡。使人远近打听,知云长降了曹操,主公在于河北;又闻简雍亦投河北去了。只不知将军在此。昨于路上遇见一伙客人,说有一姓张的将军,如此模样,今据古城。我兄弟度量必是将军,故来寻访。幸得相见!”

      这段是糜竺来古城时对张飞说的话,糜竺对于刘备一直是鼎立支持,真实的历史上,刘备在徐州被吕布抢去后得到糜竺的资助才得以重振,刘备在徐州对抗曹操失败后,糜竺兄弟也弃官追随刘备,可说是刘备的忠实拥护者,也是刘备集团早期的重要人物。而这段话中糜竺的意思颇为有趣,他的消息很灵通,知道关羽投降了曹操,那自然是不能去关羽处了,他也刘备和简雍到了袁绍处,按理说,刘备作为集团核心去了袁绍处,简雍也跟随去了,那糜竺兄弟也应该去袁绍处才对,可是当他们得知张飞在古城便马上先来了古城。不单如此,赵云在遇到刘备时也说到:“近闻翼德在古城,欲往投之,未知真实。” 糜竺和赵云在得知张飞在古城,不约而同起了投奔的念头,这固然是因为流落四方的他们想找一处安全的地方歇息,也是因为张飞在刘备集团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甚至独特的地位。对此演义中颇多体现,如之后孙尚香在抱阿斗离开时,赵云制止不了,而张飞却能制止。当然,这是因为演义中的艺术加工使刘关张结义成了兄弟,张飞作为三将军地位颇高的关系。

      真实的历史上刘关张并没有结义,我们也很难找到古城一事,也不知张飞是否在此会合两兄弟,而关羽所斩杀的蔡阳也是刘备所杀,至于上面所说的那些投奔之事,就更不用说了,但是,在刘备集团中,关张虽然并不是老大刘备的结义兄弟,但是确实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我们先说说此时刘备集团的班底,本章末尾提到过此时刘备集团重新聚集的人物,我们可以参考一下,“时玄德、关、张、赵云、孙乾、简雍、糜竺、糜芳、关平、周仓部领马步军校共四五千人。”

      刘关张且先不说,赵云并非是在卧牛山与刘备相会,按《云别传》中的说法,是在袁绍处相遇,并为刘备重新募集数百人,其中应该也有不少是刘备之前流散的部属,之后刘备得到袁绍的许可带领这些人到汝南,开始能先胜曹军,斩蔡阳,便是靠这些老兵的功劳,但是赵云的地位远不如演义中崇高,演义中他是等于次于张飞的四将军了,真实历史中赵云的地位并不高,初期和演义中未出现的陈到一样,主要是作为刘备的护卫亲兵,没有多少独立带兵的机会。至于孙乾、简雍、糜竺、糜芳等人才具都有限,虽然作为元勋,日后恩宠备加,但是在刘备入荆州乃至之后成就霸业,主要重用的是后期加入的诸葛亮庞统法正等人。糜竺他们地位待遇虽高,但是权力不多,其实等于是被闲置了。至于关平三国志之在他死的时候提到与关羽同死,是否真的是在此时成为关羽义子就没有根据,周仓更是虚构的人物。实际上刘备在成就帝业时班底主要是以荆州和益州人材为主,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事实上刘备自从徐州开始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后并没有长期拥有自己固定的势力范围,在北方多年颠倒流离,没有根基的他即便有眼光,但是也无法吸引和发掘人材。

      不过,在刘备此时的班底中,关张两人的地位很高,可说仅次于刘备之下,这在班底急剧加入诸葛亮法正等新人后也没有太大的变化,关羽生前一直是刘备集团武将中的第一人,在刘备在蜀期间更是作为荆州地区的主要长官,拥有独断之权。张飞一直仅次于关羽而已,在刘备称帝后更是担任车骑将军司隶校尉这样的重要位置。刘备对两人的倚重并不因为诸葛亮法正的加入而减轻。这自然主要是因为关张两人卓越的才能和刘备长期结下的关系,这看关羽重新投奔回刘备处便可见刘关张三人虽然不是如演义一般结义,但是也有如家人一般的关系。

      其实这里想到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下面一章孙策死,儿子年幼,所以弟弟孙权继承他的位置,假如曹操在自己儿子未成年时死去,继承他的位置不外乎曹仁曹洪这几位,曹家孙家都是以家族为核心,在继承问题上不用担心,可刘备万一在此时死去呢?刘备集团是以刘备的个人能力和魅力维持,刘备死去,刘备集团很可能分崩离析,但是假如刘备死去,没有发生瓦解的情况,那谁会来继承刘备的位置呢?和曹家孙家都有一个大家族不同,刘备并没有自己的族人,而长子阿斗是在以后刘备在荆州时出生。(随便说一句,刘备家小屡次被劫,刘备早期的子嗣便未见史载,可能没有,也可能早亡)假如刘备死了,那继承刘备位置的会是谁呢?因为没有血缘,而按地位来说,不外乎关羽张飞两人,这里就涉及一个问题,关羽和张飞两人的地位谁高谁低?

      以日后来看,自然是关羽为高,他长期占据着蜀汉武将第一的位置,后来又是留守荆州,其地位非张飞可比,他们之间的关系到是和演义中很象,结义兄弟一般,三国志张飞传中说到,“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但是,在我看来,张飞的地位并非一直在关羽之下,他成为关羽之下,是有一个转变的。这个最重要的转变是在徐州发生的。

      在徐州的那章,我们提到过,吕布偷袭徐州时,张飞镇守徐州。这就是一个有趣的现象,演义中说刘备要每日与关羽商议,所以不得不带着关羽行军,被迫留下张飞。但是真实的历史里自然不会有这样的说法,那么,刘备把留守交给张飞代表着什么呢?

      我们先明白一下,留守本营一职代表着什么?古代行军打仗,大本营最为重要,一旦被偷袭失去,就好象刘备被吕布偷袭一样,无家可归了。而三国时期,曹操刘备等人大都是亲自带兵。所以留守一职一定要选用自己最信得过,而且地位颇高的,甚至是直接接班人,信得过自然不用说,信不过的人放在后面自己在外也不安心,而地位高是为了统率下属方便,不然威信地位不足,下面的人不听从,自己就乱了,这两者是肯定的,而是否把接班人留守则不一定,接班人留守不外乎是为了自己万一战死有人可以统合全局,如天子御驾亲征则太子往往留在都城监国。所以留守这一位置是极其重要的,如刘邦,他与项羽对峙,其后方是萧何,日后的丞相,汉帝国的第二把手,曹操在外,留守的是大都是荀彧,曹操最重要的谋士,刘裕北伐,留守的是刘穆之。(刘穆之死后,刘裕放弃北伐之业,离开长安回到建康,刘穆之的重要可见一斑。)这些留守的人或许不是接班人,但是无一不是集团中仅次于君主的第二号人物。就以刘备自己来说,他领兵出征后几次战役,攻刘璋的时候最终留守荆州的是关羽,攻汉中留守成都的是诸葛亮,他们两人在刘备集团的地位自然不用说了。所以张飞第一次作为徐州留守时,其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很可能是超过关羽的。但是张飞这次留守做的很不好,下邳被夺了,严重影响刘备的霸业,其地位便下降了,虽然不至于不重用,但是就落在关羽之后了,如刘备再次得到徐州时,与之前同样的情况,在徐州留守的就是关羽了,这也可说明此时关羽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已经超过张飞了。

      当然,就以此点说张飞初期的地位超过关羽也未必可靠,在此只是提出这种可能性,因为我们目前看到的地位都是事情发生之后的结局,而过程我们并没有看到,起初地位高不代表日后的地位高,起初毫无名气不代表日后也会没世无闻。当事情没有结束时,任何事都会产生变化。

      元宝推荐:海天,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