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三国随章侃(连载) -- 沉睡的天空

共:💬334 🌺140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3
下页 末页
    • 家园 西西河的朋友,新春快乐,万事如意
    • 家园 【原创】三国随章侃 第二十六章 绿林

      三国随章侃 第二十六章 绿林

      (演义 第二十六回 袁本初败兵折将 关云长挂印封金)

      本章文丑被杀后,关羽再次出征,对付的是谁呢?汝南的黄巾余党刘辟龚都,结果在这里得到了刘备的消息,之后又得到刘备书信,从而离开曹操,挂印封金,开始过五关斩六将的事迹,但是历史上并没有过五关斩六将。当时是什么情况呢?文丑死后,袁曹两军在官渡相持,这是许昌的南面,而许昌南边的刘辟等人起兵呼应袁绍,袁绍便派了刘备与刘辟合兵,是准备骚扰曹操的后方的,也就是在此时,关羽回到刘备这边,也就是说,其实演义中关羽的这次出征时关羽就跑回刘备那里了,而且也没象演义中那样过五关绕远路,跑洛阳转个圈再回来,关老爷怎么说也是老跑江湖的,这点地理常识还是有的。当然我们今天不研究关老爷的地理知识,我们要研究的是刘辟龚都等人。

      刘辟龚都是什么人物呢,前面已经说了,黄巾余党,只是,这些黄巾余党在宗教上的味道已经很淡了,他们公然参与袁曹之争,而两者其实都是他们早年的对手,失去了太平道天师们指导下的他们,更不如说是乱世时期一种非官方的武装力量,

      这些力量各朝各代都有,在朝代末年尤其多些,东汉末年是黄巾军,假如往前几百年,那就是绿林赤眉,往后几百年的隋朝末年,那是瓦岗军,再过了几百年,到了唐末,我们就叫他们是黄巢义军,再过几百年的元末,那是红巾军,等到17世纪的明末那就是大顺军或者大西军了,等到离我们不远的清末,则是太平军了。

      这些武装力量兴起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有宗教起事的,如太平军黄巾军,有天灾人祸活不下去被逼的,这是大多数,甚至有走私集团武装造反的,如唐末。他们有各种各样的称呼,如贼,寇,匪,甚至是妖人,长毛。自然这些是见于官方的记录之上,对于他们自己来说,他们有自己值得自豪的称呼:

      “绿林”

      绿林,是王莽建立新朝后,因为施政上的问题,民不聊生,使得大批饥民出现,最终这些饥民组建起自己的武装力量,因以绿林山为根据地,也被称为绿林军,绿林军推翻了王莽的政权,日后的东汉光武帝刘秀一度也参与绿林。或许是敬重绿林当年光复汉朝之功,更或许是之前的祖师爷陈胜吴广们没把自己的军队取个好名字,日后众多占山为王的大王小王们,都喜欢称自己为绿林好汉。

      这些绿林好汉们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一直存在着,即便是和平时期,也不乏这些绿林好汉的身影,除一些是特殊的政治原因外,最多的绿林中人是因为生存的问题而上山。毕竟在古代那种低下的生产力环境下,稍微一点动荡或者天灾就可能产生大批没有生计的饥民,而一旦处置不当就会聚众成为与官府作对的武装力量,这种情况即便在现代一些穷困国家也是屡见不鲜,在没有解决生存问题的时候,这种绿林势力是剿不尽的。

      除了因生存问题聚众成匪外,由之前的武装力量残余形成的绿林势力也是很常见的,尤其是皇朝的开国初期和晚期,主力被歼灭的旧皇朝或者造反势力的残余武装力量,不想臣服于老对手,宁愿落草为寇。如三国演义中的黄巾余党,便是典型代表,与一般性的绿林不同,任何一个皇朝对这些威胁自己的力量是想方设法除之而后快。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比较独特的绿林,是由商人尤其是走私商人组建起来的武装力量,比如唐末的起义,领头人王仙芝和黄巢便是私盐贩子,再比如明朝的海盗,很多也是兼营海上商业,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可就是这类大海盗。这类在现代社会还有存在,比如南美一带的鸦片贩子组成的武装力量。

      上述是以绿林的起因而分,假如按绿林的活动方式来分,绿林又可以分为流寇和坐匪。

      前者四处流窜,是官府头疼,百姓痛恨,危害性极大的势力。因为没有根据地,也没有自己的纲领,流寇的流动往往是为食为财流动,到得一地,将其洗劫一空,或者留下数日,坐吃山空后再走,他们只是为了钱财食物而活动,就如同觅食的野兽一般,一旦这里没了食物,便到了另一处,而无论到了何处,何处便要遭殃。(其实如海盗和游牧民族也是这样,所以最麻烦,不是中原军队战斗力不足,而是这游动作战太麻烦。)所以百姓最痛恨这些流寇。而官府也总头疼这些流寇,因为这些流寇没有固定的大本营,基本上是走到哪算哪,没有目标方向,这样一来堵截起来就麻烦了,假若是处处分兵,那容易被其各个击破,假如是集中兵力,那可能就被漏了过去,万一对手是马贼,那就更麻烦了。小股流寇更可以化整为零,典型例子如明朝中叶几十倭寇横行千里的传说,其实这些倭寇最是麻烦,大股明军来了,他们就逃,消失于人群中,而小股的地方治安如捕快对付这几十个倭寇又力不从心。这类流寇战斗力人数不如正规军队,而对于那些地方治安力量又比较轻松。行动却是比他们灵活多变,要对付他们往往要用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力量,麻烦至极。至于大股流寇虽然比较好追,但是战斗力又强了许多,一般军队难以应付,更可怕的是流寇所到之处的生产遭到极大的破坏,造成大量流民,这些流民很可能出现新的流寇,这样一来反复几次的恶性循环,整个政权的基础就会遭到破坏。当然,流寇最终的结局不是被歼灭招安,就是成为坐匪。

      坐匪与流寇不同,坐匪往往是本地人,虽然他们的生存方式也是以抢掠绑票为主,但是有一些遵守着一定的法则。有的只抢外地的路商,就是我们在古代戏剧中常见喜欢说“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这类要过路钱的山大王;有的只抢富人,还接济一下穷人,这是劫富济贫的义贼;甚至有些只到外面去抢,而自己的势力范围不抢。对于这些坐匪,部分原因是这些绿林中人遵循着一些潜在的规则,部分原因也是这些人本身就是本土人,乡土情节的关系。而且这些绿林中人依然要与外界打交道,也是为了安全,自己的势力范围尽量不要骚扰,所以有时会形成奇异的山上寨山下村的局面,甚至一些绿林本身就是农民,还从事着农业生产,农忙时拿锄头种田,闲时拿刀枪抢劫亦农亦匪也不是没有的现象。正是因为这样的情况,所以才有了绿林好汉,义贼,水浒传这样的英雄人物的传说。

      其实水浒传中的替天行道,只反贪官不反皇帝,追求招安这并非作者的虚构,而是正式的存在,大多数的绿林中人甚或被官府逼上梁山的也遵循着正常的社会法则,想着招安,走向正规的仕途。比如绿林军,他们在推翻王莽政权后却还要立个姓刘的做皇帝,其思想比一般的士大夫还要来得正规,祖师爷如此,下面的徒孙们更是了,隋末李密窦建德如此的造反声势,还是对隋朝政权保持着尊敬,李密在隋炀帝死后还向隋朝政权称臣,窦建德还为隋炀帝哭丧,虽然有政治需要的关系,但是他们的骨子里确实想脱上贼皮换上官衣。最好自然是可以改朝换代做开国功臣了,可是那毕竟难,退而求其次做招安也是一个好的选择,甚至可以说是最佳选择了。

      可并不是所有的朝廷都想招安解决问题的,招安来的土匪们,他们融入不了官场,而官场看着他们也别扭,生怕他们一转脸又造反,这世界上招了又反,反了又招,越来越强大的例子屡见不鲜,即便不反复,象朱温那样招安来的篡位也不是好事,所以官场对于招安而来的这些绿林中人防而又防,水浒中那些带兵出征的可以说算是好下场了,一般大都是被剥夺兵权养起来的份。

      对于朝廷来说,绿林是越少越好,不单是因为绿林抢劫财物,而是在天下大乱时,绿林往往是反抗势力的助力。我们在第一章说宗教势力时说到,要造成天下大乱改朝换代,除了天灾,宗教势力因为其组织性也是很强大的存在,而绿林虽然组织性不强,但是作为依附势力,却是一种极佳的选择。一般来说,众多的流民聚集是天下大乱最威胁的存在,而假如有一股势力造成很大的声势,吸引大量的绿林加入,也是拥有相当的威胁,因为相比流民,绿林的组织性因派系众多或许整合有困难,但是在战斗经验上却是颇为丰富。清末太平天国,明末的李自成起义,都有大量绿林人物的参与。所以对于朝廷来说,一定要把绿林势力扼杀在摇篮里,一旦绿林众多,那王朝覆灭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当然,对于想夺得政权的其他势力来说,或者说任何一个想夺取天下的势力来说,任何一个武装力量都要是拉拢的,之前的身份已经不是大问题了,管他是绿林还是官兵,所以袁绍拉拢刘辟这位黄巾余党也不是什么稀罕事,这曹操起家还收编了几十万黄巾军呢。伟人孙中山也没少拉拢绿林会党黑社会给自己的革命卖命,这辛亥革命的成功绿林人士没少参合。这绿林人士在乱世时也是如鱼得水,哪边都想要,自立为王也行,这招安也成,左右逢源啊,一不小心说不定就成了割据一方的大军阀了,如张作霖,在东北显赫一时,可比在山寨做山大王风光得多了。

      不过,不管是土匪也好,流寇也好,义贼也好,绿林也好,我们还是敬而远之的好。

      元宝推荐:铁手,
    • 家园 【原创】三国随章侃 第二十五章 关公

      三国随章侃 第二十五章 关公

      (演义第二十五回 屯土山关公约三事 救白马曹操解重围)

      关羽,我们后世称之为关公,原本在三国时代他只是名将中的一员,但是随着时代的前进他的地位也不断提升,我们称之为关公只是普通的尊称而已,其实上他的尊号极多,先说官方给的:北宋是“义勇武安王” 后来南宋时期加了几个定语,总称“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元朝是“显灵威勇武安英济王”;明朝是“协天大帝”,“三界伏魔大帝”;清朝屡次加封,已经是“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忠义神武关圣大帝”了。而宗教界也不甘示弱,西来的佛教先是将其借为护法神,后来成为伽蓝神之一,而本土的道教用关羽更加得心应手,“荡魔真君”这只是简单的了,实际上北宋起对关羽的加封就是道教策动的。至于民间更不用说了,他的身份不单是评书中衣薄云天的关公,也不单是庙宇中的关帝君,更不单是过五关斩六将的战神武圣,也不单是财神,而是一个集忠义为一体,在他们身边如兄长的关二哥。这种身份给他们极大的亲近感。

      于是,关羽的地位不要说他的主公刘备,在演义中同被美化的诸葛亮,在他之前称为“武圣”的姜太公和岳飞,就连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也远远不及了。

      这还是关羽的身份的关系,虽然论忠论义,超越关羽的不止一人,但是都有其缺陷,如刘备等帝王,其身份天然与平民差着一层,也有着时代的局限,民间只能是尊;而诸葛亮这样的文臣,虽然是智慧的化身,但是毕竟是文人,和大字不识几个的平民有些生分,民间对其敬,而孔子也是同样的道理,而且孔子是一派宗师,象道佛的信徒便不可能对其崇尚,范围不广,不能象关羽这样各阶层都影响,至于姜太公历史差的太久,而三国等评说戏剧的影响关羽的传奇性远远超过了姜太公等人,至于岳飞则是因为清朝对其抗金事迹的敏感。如此一来,关羽的地位就被神化了。

      当然,要被神化也要有被神化的资格,关羽在被官方册封之前在民间已经有很大的影响,而他在民间的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出于他的生平事迹。公允的看,尽管说民间传说和演义将其美化,但是假若去掉那些被加诸于身的内容,从真实的历史看,他也并非无能之辈,称之为名将丝毫不为过,三国当时就认为刘备阵营中关羽为可独当一面的大将,所谓“名将唯羽”或认为关张两人乃是万人敌,离之不远的两晋南北朝在称武将武勇时也常用张关两人比拟,关羽在最后一次对曹魏进攻战役中前期水淹七军,生擒于禁,战绩确实辉煌,可见关羽确实不愧为名将,这是其日后成名的重要要素,但是能成为日后关公的最重要要素是什么呢?我们就结合演义本章来说说。

      本章是关羽正式作为章节主角上场的开始,三国演义作为历史演义,不象现代型的小说以几个主角贯穿整个故事情节,但是也是有着主角和配角之分的。最重要的主角则是在前言中所说到的,前半部关羽,后半部诸葛亮。他们是演义主要美化的对象,之外的曹操刘备等人在他们两之下,而关羽作为前半部主角的最重要特征便是从这章开始,连续四章以关羽作为主要人物出现,之前无论是曹操,刘备,吕布都没有这般的待遇,之后也只有诸葛亮一人有连续主要人物出场的机会。即便以关羽本人来说,虽然已经有温酒斩华雄这般的名篇在前,但是直到这章开始连续四章,也惟有这四章,将关羽的整个忠义伟丈夫的形象展现在读者眼前,有了这四章,关羽的形象地位已经大致奠定,之后只是添砖加瓦,增加其光彩了。

      至于从真实的历史角度来说,也是从这开始,关羽正式走上历史舞台,在此之前,关羽只是作为刘备的重要助手而已,但是在曹操阵营的这段短暂时期,关羽光芒四射,斩颜良解白马之围,这一战绩也是关羽作为名将的开始。而在历史上关羽的表现也并不逊色演义中的关羽,即便将斩文丑过五关这些添加而上的内容去除,关羽的形象也是相当出众的。

      “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擒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绍遣大将军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剌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乃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以上是三国志关羽传关于这段历史的记述,也是演义这四章的原貌。我们就分几点说说关羽在历史和演义的表现。

      先说关羽的投降,演义中描写曹操对关羽敬重无比,甚至为了招降之,答应关羽的三个条件,而且演义为了使曹操对关羽的敬重不太过凸突,特意在温酒斩华雄一段就加上曹操对关羽的欣赏。不过历史上的表现关羽可没这么风光,各段描述都说曹操是擒关羽而回,并没有这三个投降条件。但是这三个条件倒也并非空穴来风,除了降汉不降曹乃是作者为关羽形象而加上的之外,另外两个都也有其因。为何?先说刘备的二个夫人,刘备家小此战在先主传中说的很清楚,是被曹操抓住了带回许昌,可是之后又回到刘备身边,这段时间刘备没打回到许昌的记录,想来刘备家人也不会是来去无踪的轻功高手,这样一来刘备夫人能回到刘备身边的唯一可能性就是关羽在离开曹操时带回了,当然,也有可能所称的刘备家小并不包括刘备日后身边的甘夫人,那就不得而知了,但是不妨碍作者将其作为一个条件写进去。至于得知刘备消息就投奔的条件,在上文摘自三国志的那段关羽对张辽说的话中也可以作为一个来源。

      二说关羽的忠义,我们说关羽不外乎两者,“忠”“义”,历代统治者要的是他的“忠”,而其他士大夫尤其平民欣赏的是他的“义”。后者也是他比其他人更受平民甚至是商人欢迎的关键因素。可以这么说,三国尤其是关羽的诸多传说,就是民间儒家教育的活课本啊,读书人说“忠”,那想到的人或许多了,但是民间谈到“忠义”两字,就会想到关二哥。而演义中刘备对于关羽来说,又是一个特别的存在,他既是关羽的主公,又是关羽的结拜大哥,这样的双重存在一定程度上将“忠”和“义”结合起来。

      历史上这段时期曹操对关羽的待遇很不错,先拜偏将军,再封汉寿亭侯,封赏或许不如演义所说的小宴三日,大宴五日,金银美女,但是也是很丰厚的,曹操的前途,也不是连地盘都没有的刘备可比的,但是关羽却明言会离开曹操投奔刘备,关羽对刘备确实是忠心耿耿。(当然刘备其人对待属下推心置腹,确实有相当的人格魅力使人追随,但是关羽做到这样也不容易,正所谓明主忠臣,相得益彰)

      而且关羽此忠不是投机,而是坦荡荡的忠,在历史上张辽奉命问话,关羽这话说的实在精彩,“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一个千余年坦荡荡的大丈夫就显现在我们眼前。

      而在演义中则更是增添关羽的光彩,先以赐银赠袍送马三事来试探,一是赏赐金银美女,然而关羽都给刘备二夫人收藏,注意是收藏而不是用之,金银美女,多少人为求之,历史上诸多霸主,如曹操等以金银美女高宫厚禄拉拢了多少人才,但是比之如关羽这样不为求财的人才,才是各路诸侯最想要的。

      再是赠袍,曹操与关羽日久,送一锦袍,这一是说明曹操和关羽两人私人交情极好了,二是说明曹操对关羽的厚爱,连其身材都估算之。假若是寻常人,得之厚爱莫不立刻将其穿于外炫耀,(之后还有曹军比箭求袍对比之。)关羽接受了,曹操是一喜,总算关羽中招了,见关羽穿于外,初时还认为是关羽节俭,一问之下关羽答“某非俭也。旧袍乃刘皇叔所赐,某穿之如见兄面,不敢以丞相之新赐而忘兄长之旧赐,故穿于上。”又一次将曹操的试探回了过去。

      最后一段最是精彩,曹操送赤兔给关羽,关羽下拜,曹操表面不悦称其为何贱人而贵畜,心中却其实欣喜异常,认为终于打动关羽了,假如读者看到这,只怕也会认为关羽终于因曹操送这天下闻名的赤兔给自己而动心了,可关羽又称:“吾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见面矣。”一言之中不单将曹操之话挡了过去,又表现自己对刘备的忠诚之心。

      在这种情况之下,演义再由曹操遣张辽试探关羽,终于得出三国志的那一段话来,这还不完,演义之上,张辽还问了句:“:“倘玄德已弃世,公何所归乎?”关羽回答:“愿从于地下。”彻底断绝了曹操的念头,这段演义对关羽忠的描写,确实可称得上精彩绝伦了。

      三说关羽的勇,演义中这四章关羽斩了颜良文丑,又斩六将和蔡阳,当然这历史上关羽只斩了颜良一人,不过即便斩了颜良一人也足以称傲了。我们看上文三国志那段描述:

      “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剌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

      古代一军之中,以主将为最要,一旦主将被俘被杀,即便最后击败敌人也只能是战败的份,所以一军之中主将的保护极其重要,除了大军保卫之外,常常有亲兵护卫,专门是保护主将的,所以这就是古代主将不易被杀的主要原因。关羽这次突阵自然不可能是一人,而是率军突击,但是即便如此能在众人的保护之下斩下颜良之首,确实有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能力,相比较而言,评书演义之中起初将颜良说的太厉害,之后把关羽斩颜良归结于马快或者颜良误会,反不如历史那般可信和精彩。

      四是关羽的离去,关羽在下一章离去,他的离去也是有其风骨,虽然不知历史中是否带着二嫂,但是和演义一般,关羽在完成许诺的立功之后封了曹操给予的赏赐,拜书告辞,这种行为在现代人看来或许是迂腐,但是却是古代士大夫所提倡的有礼有节,光明磊落,所谓“有上古贤士之风”这也是关羽作为一武将却受到士大夫所赞颂的原因。当然,那过五关斩六将则就是乱加上去的了。

      演义和传说将关羽确实夸张的太过了,但是我们也不必反其道而行,贬之太过,毕竟我们去掉传说的迷雾,也能发现,其实真实的关羽也是那么的精彩,

      通宝推:铁手,
    • 家园 看得过瘾,花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