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吴三桂只有向哪一方投降的选择 -- napolen

共:💬98 🌺68 🌵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注意读前言

            姚老把《李自成》一书中虚构的部分在前言里大致都提到了,譬如潼关南原之战、李岩此人等等。其它的部分基本可以当史书读了。甚至许多对话竟是史书中的原话。

            • 家园 多谢老兄

              送花致意

              可惜俺手里没有实体书,而俺正在看的网络版没有前言

              俺去google吧

    • 家园 文中最后一段倒是意味深长, 吴三桂是一个悲剧时代的缩影

      明朝理学达到一个高峰, 社会上朝堂上一个个都是满口仁义道德,张口忠孝廉耻, 可最后又有几个尽到了自己的基本职责呢? 更不用说为明王朝殉葬. 当时别说普通臣子, 巨大的社会压力弄得甚至崇祯也不敢随便说与满清言和, 尽管言和获得喘息时间是上策. 袁公死得如此惨烈, 吃人的社会舆论也是原因之一.

      满清入关, 如果说开始还可以找借口说对付起义军的话, 但面对南明政权依然存在的现实, 大多数人还是选择了投降. 对官僚阶层只要仍旧还有官做, 饱读经史的士子门只要读了书还能够当官, 普通农民能够接着种地纳粮, 可能一切都是无所谓的. 实在令人扼腕.

      • 家园 同意老兄所言,也认同楼主的看法

        明末士大夫阶层的整体堕落恐怕还要拜朱元璋鞭臣之功。为君者肆意羞辱廷臣,定下了明朝士大夫自甘奴化堕落的基调,也定下了明朝文武高官对国家民族缺乏效死决心的基调...

        至于吴三桂,这人首先压根儿就不是史可法那种封建道统标准下的道德完人,他首先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和个人利益主义者,国家民族利益在他心中只能排在第二位甚至第三位 (他还有一个需要照顾到的方面就是他的关宁军)。其实封建时代 (也许用“皇帝时代”更合适) 许多方面专阃都是这类人物,只是历史进程没有把这些人逼到墙角、让他们露出个人利益主义者的本质来。吴三桂比较倒霉,历史把他逼到了死角 ---- 他也想过自杀,而且我也相信他在那一瞬是真的想一死了之,可最后对关宁军的责任感以及他的个人野心抱负令他放弃了这条路。当发现自己被逼入死角后,他的个人利益主义者的本质完全浮现了出来并完全主导了他的行为。残酷的历史让这位个人利益主义者嬗变为一个卖国贼!

        如果说他的开关降清之举还多少能博得人们一点同情的话,他降清后充当满洲急先锋的做法 则只能将自己牢牢地钉在历史耻辱柱上。以满洲人待故明降臣之优厚,吴三桂降清后放弃军权谋一“寓公”安度晚年应该说不仅是完全可行的,而且是万无一失的,满洲人为邀买人心一定会好吃好喝地供到底。同为故明降将的祖大寿就是例子。但吴三桂宁可承担千古骂名也不愿放弃权力和地位。既然人家自己不要脸,我们这些后人又奈何非给人家脸上贴金呢!

        古语云:时势造英雄。英雄人物需要有大势才能脱颖而出,但光有大势没有英雄素质和不懈努力,也是成就不了英雄人物的。巨贼大奸难到不也是这样吗?历史再怎样残酷再怎样把人逼到死角里,如果不是他本人后来主观上的“不懈努力”,头号卖国贼这顶帽子恐怕也是戴不到他吴某人头上的。

    • 家园 这等畜生谈他干甚?
    • 家园 呵呵,所见略同:)花之。
    • 家园 吴三桂还可以走海路

      以吴三桂的兵力,夹在满清和大顺之间,的确进退两难。山海关弹丸之地,失去了北京这个大后方,后勤无法得到补给,不过等死而已,根本谈不上三分天下的问题。

      但是,吴三桂并非只有在陆地上投降这一条路。他完全可以海路南下效忠南明政权。当然,从当时的运力来讲,他不可能把全部兵力带走。

      为什么不做这个选择?吴从一开始就没打算给明朝尽忠。否则崇祯急召,以他骑兵的速度完全能够赶到北京救驾。吴后来的种种动作,无非是在满清和大顺之间待价而沽罢了。

      所以,并不是吴三桂不投降就没得选择,而是吴三桂在盘算投降哪个更加合算而已。偏偏李自成不买他的帐,他当然只好投向满清了。

      • 家园 吴三桂根本不知道还有南明……

        那是很后来才传到北方的事情。而且海路也不通,海船在宁远的时候就把家眷和部分人马发往天津了。

        山海关没有后勤补给,当时吴军就已经在募集各种民间补给了,佘氏的日记里记载比较详细。

        • 家园 问题不在于吴三桂知不知道弘光

          吴三桂虽然不知道弘光朝廷,但是他肯定知道江南地区全部还在明朝的控制之中,明朝在南方还有几十万军队,明朝在南方还有诸多宗室,一定会选一个来继统。所以问题不在于吴三桂知不知道南明朝廷的建立。

          问题在于,当时海运的能力不可能把他的部队都运走,至多能运走他本人和少数亲信。而没有军队,就没有资本,就没有他的地位。他要得就是自己的地位,忠诚对他来说根本一钱不值,所以他决不会从海路单独南下

          • 家园 问题是南明是否值得吴三桂尽忠

            袁崇焕是关宁军的统帅,浴血奋战的结果却是被凌迟处死。而吴作为袁的部下,也许从那一刻起心中已经不会再为明朝尽忠。以袁在关宁的巨大影响力,关宁军对于明朝可能也是恨大于爱。假使没有李自成攻破北京,假使崇祯还在位,以崇祯的猜忌和无能,谁又能保证吴不会成为袁崇焕第二呢?不过以吴的为人,他也会在被抓之前投降满清的。

            如果吴三桂降清会博得人们同情,那么追杀南明又何尝不是为“袁督师”报仇呢?这虽然不得民心,可却顺应了关宁军的“军心”。

            • 家园 商榷一二:

              1 即使吴三桂和关宁军有理由恨崇祯和明廷,但有什么理由恨自己的人民和民族文明?就算关宁军没有这个分辨能力,他吴三桂那样精明聪慧的人物也没有?

              2 害死袁督师的是崇祯的明廷,干南明皇帝底事? 这个简单的道理即使关宁军不明白,他吴三桂能分辨不清?

              您说他追杀南明是顺应军心,这个我无法认同。所谓军心,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具有多种倾向的,是不定向的。具体到关宁军来说,他们既有因恨崇祯而迁怒于南明的狭隘而愚昧的倾向,也有同情本族人民甚至同情本民族政权南明的正面倾向,关键是看领袖如何引导军心。

              吴三桂追杀南明皇帝之举,与其说是“顺应关宁军心”,毋宁说是在利用军心中狭隘愚昧的倾向,来达到自己建功之野心。

            • 家园 不是是否忠于朝廷的问题,而是是否忠于人民的问题

              在封建道德中,忠是指向朝廷或者君王的。皇帝的错误行为不能成为臣子不向朝廷效忠的理由。何况崇祯在杀袁崇焕之后,对辽东诸将,特别是对吴家父子,是一向特别照顾的。从历史的角度来讲,吴三桂的所作所为是完全违反封建道德的。

              即使从今天的角度来看,明清之战是汉民族反抗满清侵略掠夺的民族斗争,一个人不应当以个人的恩仇而无视民族大义。要论与袁崇焕的关系、对营救袁崇焕活动的积极性,辽东诸将中莫过于祖大寿和何可纲。而他们都没有因此而叛变降清。吴三桂当时不过一个毛孩子,与袁崇焕又有什么特别深厚的感情了?吴三桂为明朝在辽东征战十几年,从来没说过要为袁崇焕复仇的什么话,到了山海关之战的时候突然感悟了?要向已经死掉的崇祯讨还公道了?这不是扯淡吗?

              吴三桂为私利引清兵入关,给广大汉族人民造成了极其巨大的苦难,使本来在数年之内就可以恢复和平河安宁的中国又遭受了近20年更大的灾难。以这一点,足以将吴三桂永远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 家园 两位教训的是

                尤其是煮酒老师的“军心”解释,深感叹服!昨晚看连续剧,刚好播放袁崇焕惨遭凌迟一幕,因此深觉满清之所以能够统治中国,明廷、崇祯才是罪魁祸首。发帖之时难免气愤,认为此乃明廷的报应,而对于吴之投降对整个民族的危害,当时到没有考虑那么多。

                给两位献花!

                • 家园 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保辽东

                  这是袁督师的绝命诗,他临死的时候不是想着为自己报仇,而是想着天下的人民,这才是大英雄啊!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