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如果你回到1949年那个历史转折的年代,你会选择什么道路? -- flycloud

共:💬110 🌺37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 家园 如果你回到1949年那个历史转折的年代,你会选择什么道路?

    如果你是一个不问政治的知识分子,让你回到1949年,你

    会选择以下哪个道路?

    1。跟随国民党退到台湾。

    2。追随共产党留在大陆。

    3。定居香港至今成为特区公民。

    4。远赴欧美

    5。其他国家。

    • 家园 问题的来源如下:

      前一段看了凤凰卫视对一位志愿军战俘的专访,他在战斗中

      受伤被俘,在被叛徒残酷折磨下威逼去台湾,但他以自杀相

      反抗,最后终于回到祖国。但在后来的岁月里屡遭迫害,甚

      至连家人也被牵连。主持人问他现在是否后悔,他平淡的说:当初就是为了保卫国家才参的军,他为此尽到了责任,至今无悔。于是我想知道,如果你知道大陆以后会发生的种种,你会选择逃避还是面对?

      毕竟能成为李富贵的只是少数人,大多数普通人有选择的

      机会时他们会如何呢?

      • 家园 所谓个人在历史面前是无力的

        一方面个人无法预测政治会将你抛向何方。另一方面,即使你真的先知先觉,不说改变历史,你能改变哪怕是自己的命运么?

        回到原来的选项,你或许要斟酌一下这个问题:你是愿意让你的亲人们忍受“海外关系”所带来的痛苦,还是愿意湮没入众人中小心翼翼地活着并保护自己和家人?

        无牵无挂或者胸有大志者自然不用考虑这种事情,不过我想这种人不占大多数。

    • 家园 那么没有机会作楼主选择题的人呢?

      不用说回到49年,就是现在,让大多数人选择,只怕首先是4,其次是3,再次是1,5要看是哪个外国,巴哈马与卢旺达引起的反应肯定不同。这有什么稀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向往生活质量最好的地区迁移再正常不过了。问题是有多少人有这种机会?而剩下的中国人就会坐着什么事不做?不会,他们会在自己能够进行选择的题目下作出自己的选择——1949年就是没有机会作这种选择题的阶层对有机会选择这道选择题的阶层的胜利。(政治正确性注解:切勿将阶层与个人相混淆)。

      PS:如果能作时空旅行,正常人会去什么1949,要么直接去一万年后碰碰实现长生不死或共产主义的运气,要么回到个1644、1890搏个黄袍加身。切,真是伪问题。

      • 家园 没有选择权力的人也不是什么都不能做。

        不能用脚投票的人,依然可以选择:好好干还是混日子。

        有选择的人呢,也不是毫不犹豫的,其它的选择有很大的风险。

        问题不在于某人如何选择,而是让我们希望的选择成为更合情合理的选择。

        1949年就是没有机会作这种选择题的阶层对有机会选择这道选择题的阶层的胜利。

        这句话犯了严重的政治错误。在共产党的领导人中,能选择的阶层中人占了大多数。不是共产党且能选择的人中,留下的也是多数。1949年的胜利,是中国人的胜利,不是某个阶层的胜利。

        至于 划阶层,多问一句:谁划阶层最卖力?谁成分最好? 解放后特别是朝鲜战争之后,本是社会融合的最好契机,谁最先说:这是我的,这才是你的?为了安定团结,不要秋后算帐;但分析问题不要因此而回避真正的原因。

        我们的毛病在于:太相信个人,出了问题一定是别人或自己不够进步,很少从社会层次上考虑问题。解决问题,往往从愚工移山的角度着手。现代社会,真正有意义的是对社会结构的改变(不是反政府),让有效信息传递更流畅,让个人的力量更有效的变为社会的力量,让决策更有效等等。其它的东西,不管多伟大,都只是一朵浪花而己。

        • 家园 话本身没错

          引 用1949年就是没有机会作这种选择题的阶层对有机会选择这道选择题的阶层的胜利。

          这句话犯了严重的政治错误。在共产党的领导人中,能选择的阶层中人占了大多数。不是共产党且能选择的人中,留下的也是多数。1949年的胜利,是中国人的胜利,不是某个阶层的胜利。

          ——话本身没错,中共当时的很多领导人用当时的话来说,是背叛了自己出身的阶级、阶层。比如老毛划自己是富农都太“谦虚”了,其实应该是个标准的地主出身,但他毫无疑问是整个地主、富农阶级的死敌。所以我才用了“阶层”这个词(本来想用“人”或“人群”的)。

          当时不是共产党且能选择的人,其实也不可能全走,是要受到外界的接受限度的硬限制的。就比如现在,有基本条件也可能愿意移民的中国人口至少有上亿吧,这上亿人可能都移民出去吗?不可能吧。当时也是一样,国民党在败局已定后向台湾的转移基本已经作到了能力范围内的最大限度了,再增加很大的比例,运力、财力和台湾当时的承受能力都不太可能了。港澳和外国能接受的中国移民人数更加有限。

          不过,确实比不上电子狼的话更深刻,我也承认我的原话有可能造成误解,我的原意其实主要是想指出,单以能作楼主题目的选择的人群来观察、讨论1949,角度是很狭隘的,得出的答案自然也很可能和事实不符。

          至于划阶层,多问一句:谁划阶层最卖力?谁成分最好? 解放后特别是朝鲜战争之后,本是社会融合的最好契机,谁最先说:这是我的,这才是你的?为了安定团结,不要秋后算帐;但分析问题不要因此而回避真正的原因。

          ——是的,我也同意朝鲜战争后,本来是有很大机会成功实现社会绝大多数人群和解与融合的,让中国走上一条更健康的发展道路。在完成土改后仍然坚持将成份作为评判、对待人的重要标准,并扩展到本来无此需要的城市中,是极左意识形态渐渐全面控制党内的标志。

          “我们的毛病在于:太相信个人,出了问题一定是别人或自己不够进步,很少从社会层次上考虑问题。解决问题,往往从愚工移山的角度着手。现代社会,真正有意义的是对社会结构的改变(不是反政府),让有效信息传递更流畅,让个人的力量更有效的变为社会的力量,让决策更有效等等。其它的东西,不管多伟大,都只是一朵浪花而己。”

          ——这段说得有理,献花。

        • 家园
    • 家园 重发了,本贴自删了
      关键词(Tags): #的
    • 家园 对于“ZZ分子”我还是那句话。

      真正的文人莫谈国事……否则足以沦为喉舌工具或身败名裂死无葬身之地。

      书生意气、文人傲骨加上国士节操都是政治家的大忌

    • 家园 没想到讨论如此激烈

      其实大家不必强把此问题提升到更高的层面。我只想知道:作为一个无力参政的平头百姓,当你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事后,你会如何选择。

      至于我,如果走不了,就会留下来管好自己的嘴,老老实实活到文革结束。

      其实当时很多知识分子就是不满于国民党的统治才选择了共产党,正是出于爱国他们才选择留下来建设新中国,这点是

      无可辩驳的。至于以后发生的是

    • 家园 没有选择是嘛意思?

      问:http://view.cchere.com/article/605724

    • 家园 我要回到1644年,你这1949年也许就省了.

      告诉李将要发生的事情.

    • 家园 讲两个关于俄国科学家的小故事轻松一下

      巴甫洛夫是一个不关心政治的科学家,革命其间照常埋头工作。有一天实验室里一位同事

      迟到了,巴甫洛夫很不高兴,问他为什么迟到。该同事说街上开枪了,所以来晚了。巴甫

      洛夫说:“你有试验要做,革命关你什么事?”

      革命后,巴甫洛夫一度想把实验室搬到国外,列宁当然不会批准,但他指示给予巴甫洛夫

      相当于高级干部的待遇,巴甫洛夫拒绝接受:“我不享受特权,除非你愿意给每个实验室工

      作人员一样的待遇。”

      马尔可夫是一个关心政治的数学家,革命前经常在报上发表时评,结果得了“愤怒的安德雷”

      的雅号。高尔基被开除出俄国科学院,马尔可夫拒绝接受沙皇的授奖以示抗议。托尔斯泰被

      开除东正教教籍,马尔可夫写信要求将他也一并开除,教会满足了他的要求。

      革命后,数学物理学部开会,马尔可夫以没鞋子穿拒绝参加。以高尔基为主席的科学家生活

      委员会决定,满足数学家的要求,邮寄一双鞋给他。没想到马尔可夫回信说:“鞋子收到,

      样式丑陋不去说它,完全不合我的尺码。因此我仍无法参加会议。建议将此鞋收藏于博物馆,

      以见证当代贫乏的物质生活。”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