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我所见过的演艺名人系列[3] 从不掉链子的圣诞老人 -- handiman

共:💬35 🌺26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我所见过的演艺名人系列[3] 从不掉链子的圣诞老人

    雪太傅前两天贴了个帕尔曼电影音乐专辑,是由美国著名音乐家约翰.威廉姆斯编辑整理,由易萨克.帕尔曼演奏的。这威廉姆斯咱见过啊,就写两句吧。

    威廉姆斯是我在当今在世的作曲家中最为崇敬的两位半之一。另一整位是意大利的颜尼昂.马里可尼。我对马里可尼的崇敬是个突变的过程,因为突然有一天我发现自己最喜欢的几部外国电影大部分是他谱的曲包括《美国往事》(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天堂影院》(Cinema Paradiso),《海上钢琴师》(Legend of 1900)。而且发现即使自己不太喜欢的电影里他配的乐也非常美。 从此,敬仰之情就如滔滔黄河之水了。还有一个半位是谁呢?是约翰.巴里。用通俗的话讲他的东西好听,下饭。用文一点的话讲他的东西柔美。问题是巴里的作品有一最大的毛病,几十部基本都是一个调(除了007系列),你比方说我得想半天才能分清《走出非洲》,《桃色交易》,《与狼共舞》和《卓别林传》。所以说我拿他当半个人崇敬。

    而我对威廉姆斯的认识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最早是84年奥运会的时候,那只激励人心的奥运主体曲着实让我迷了好一段时间。后来电台里就不断地有他的电影音乐节目了。再后来知道了波士顿通俗乐团,再后来是96年奥运会,再后来上了网,来了美国知道的就越来越多了。于是敬仰之情就如滔滔长江了。(我心中的的长江和黄河各流各的,互相平行,并不冲突。)威廉姆斯所做的曲目只要分2大类。第一类当然是他的主业电影音乐。如果细分的话还可以分为故事片音乐,科幻片音乐和儿童片音乐。其中儿童片音乐之多影响之大是其他任何电影音乐人无可比拟的,不知是他爱孩子总接儿童片还是人家儿童片导演总找他。总之老爷子从1967年开始到现在几乎每年都被提名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奖,得不得的就不重要了。你像当年《小鬼当家》的主题曲输给了《与狼共舞》,但像我这样的大人每次听那里的童声圣诞合唱都会被感动,你说他不是圣诞老人是什么。威廉姆斯创作的另一大类是大型活动主题曲,比如奥运会,冬奥会,自由女神重新揭幕典礼等重大庆典的主题曲他是有求必应,而且一个比一个精彩,从不掉链子。

    这两大半乐坛牛人能见一面也算是人生幸事。但他们都是神龙见首不见尾,于是就只好守株待兔。功夫不负有心人,待兔日多兔自来。就在2003年的夏天,我终于等到了威廉姆斯驾临费城,在Mann音乐中心指挥一场演奏他自己作品的“Salutes the Silver Screen”(向银幕致敬?)音乐会。机会千载难逢,当场我就在网上订了票。

    于是我在2003年7月的一天傍晚来到了费城西部的Mann音乐中心。Mann音乐中心在费城是仅次于Kimmel音乐中心的第二大演艺场所,由于是半露天,所以非常有利于夏季演出。Mann的结构是一个很大的无围墙大棚,可容纳2000多人,后面是很大一片山坡草坪可以让大家铺块毯子席地而坐边吃边听,也差不多能装近1000人。另外这个结构也有另一个好处就是后面大敞四开的,可以让大家欣赏焰火。这也是那天晚上的重头戏之一。

    7点整,一个圣诞老人般的老者穿着白色的晚礼服稳步入场,全场起立掌声雷动。这是我才意识到不光我一个人迷威廉姆斯,听惯了好莱坞音乐的美国人也这么迷。和我在网上看到的一样,老爷子鹤发童颜,笑容里透着说不出的亲切和蔼。那天晚上的乐队是费城通俗乐团(Philly Pop)。费城通俗乐团的形式和波士顿通俗乐团一样,基本成员都来自费城交响乐团,“地下工作”是来通俗乐团演奏,为年轻人和小朋友们奉上比较轻松的古典音乐或现代点的音乐。基本上是一个义务演出团体。

    点看全图

    那天的曲目也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威廉姆斯自己写的电影音乐配乐。包括《辛德勒的名单》,《E.T》,《Angela's Ashes》,《JFK》,《超人》,《星球打战》,《夺宝奇兵》,《哈利波特》等。很可惜由于84,96两届奥运主题曲不在电影音乐之列,当晚没有演奏。

    威廉姆斯对观众真的是像圣诞老人一样和蔼可亲,每演奏一段之前都详细地向大家介绍这部作品的背景,他做曲时的想法,一些小花絮。我看就差下台来拍拍观众的脑袋说:“小朋友听懂了吗?”我觉得好的音乐家就应该是这样,拿天下所有的人当自己家孩子,拿自己的音乐作为给他们的糖果,给他们的爱。

    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开始演奏《辛德勒的名单》主题曲时,威廉姆斯激动地回忆起当年斯皮尔伯格邀他作曲的场面。当时他们从放映厅里看完样片(无音乐版),威廉姆斯由于过于激动到旁边的休息室平静了好一会儿才出来。

    没等斯皮尔伯格开口,他先对斯皮尔伯格说:“我觉得你的另找一个比我强很多的人来为这部电影作曲了。”

    斯皮尔伯格轻描淡写地说:“我知道,但他们都已经死了。(I know, but they all died.)”就这么简单,两位合作多年的黄金搭档就把这事儿给敲定了。

    如果这是其他的人,你会觉得他在卖弄,但这是John Williams, 一个从不掉链子的音乐大师。这支主题曲为他的成功之路又打下了一块里程碑。威廉姆斯在他和帕尔曼合作的专辑里只选了两首自己的作品,让我很出意料。这两首里有一首就是《辛德勒的名单》主题曲。我想主要原因这本就是当年帕尔曼和他合作的最好做典范,另一方面我也可里看出他对这支曲子的钟爱。在威廉姆斯说完这番话的时候,全场报之以善意的笑声。等几秒钟之后,他的指挥棒刚擒在空中,全场就已经静得连呼吸声都听不到了。那即将到来的凄婉哀怨的主题已经提前把大家都抓住了。那天的第一小提琴不是费城交响乐团的Dave.Kim,而是一位我不知名的老者,不过功力不弱。全曲结束后,观众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

    当然那天的演出不是以忆苦为主,后面的《哈里.波特》就很轻松。威廉姆斯详细地介绍了他作曲时的内心活动,什么时候雪花飘飘,什么时候飞来飞去的,听得我五迷三道,完全跟不上思路。

    一个半小时的演出眨眼的工夫就完了。这回观众不答应了,我们好不容易在家门口等到你撞在大树上,容易吗?还不把你的存货全掏出来?于是又是3支加演曲目。最后一支刚奏出了5秒钟,全场已经乐得岔气了。感情老爷子一急,把NBC电视台的晚间新闻片头曲都掏出来了。这支曲子是他当年为自由女神像落成200周年纪念写的,当时在揭幕仪式上演奏,盛况空前,于是被NBC买下来当片头曲。当时NBC的老板还开玩笑说如果哪天没什么新闻,就在电视上把全曲(10分钟左右)都演奏了。这么多年也没见哪天新闻少。

    3曲之后,不等观众们开喊,老爷子双手合十,头一歪,把手枕在头下做睡觉状,憨态可掬。这回观众没脾气了,是啊,也该走了。大人小孩都得休息了,人家这么大岁数不容易。再说你看人家威廉姆斯这风度,这素质,也不好意思再逼了。于是一阵更热烈的掌声后大家自动退场。场外的天空中已经五彩缤纷了,我一边抬着头慢悠悠往停车场走,一边琢磨要是咱“家”也有这么个圣诞老人有多好啊。

    祝大家2005圣诞快乐。

    元宝推荐:履虎尾,
    • 家园 不过米国现在的古典音乐状况真的也不乐观

      听众群迅速老化,不是简单地指责盗版猖獗就能解决问题的。

    • 家园 可爱可爱

      花一个。

    • 家园 不花没人性~
    • 家园 好文章

      汇声汇色,令人如同亲见

    • 家园 音乐评论能够写到这份上,太强了,花!
    • 家园 亨利也见过约翰威廉姆斯

      那是2002年四月二十号,小泽征尔在波士顿举行告别音乐会,小泽最后加演了他的标志曲--<星条旗永不落>,之前他说:"约翰在哪?这首曲子应是由约翰来指挥的."然后约翰威廉姆斯上了台.

      这是亨利第一次见到他.也是第一次知道约翰威廉姆斯其人,虽然他的音乐听了不少(<小鬼当家>主题曲在耳边回响).

      顺便说一下,<星条旗永不落>还是小泽指挥的,那次的主曲是伯辽兹的<Fantastica>,听后感就一个字:fantastic!!!

      • 家园 天呐,波士顿这两大牛被你一次看个够

        哈喇子哗哗地啊。约翰.威廉姆斯指挥<星条旗永不落>是一把好手,以前每年的美国国庆他都带着Boston Pop出来助兴。

        我最早看到小泽是在80年代初的黑白电视机里。当时的感觉是中日友好比蜜甜。排球队也是日本教练扶上了马的,中央乐团也被小泽送了一程。但一直没亲眼见过小泽。最可惜的一次是费城的Kimmel音乐中心落成时被小泽看中,作为他的告别演出场地。(据说当时美国音乐界对他说全美所有的场地随他挑。)我竟然是过了很久才知道。

        亨利兄不知当时有没有带照相机立个存照。写个原创吧,让我们也过过眼瘾。先谢了。

        • 家园 【纪事】亨利二见小泽

          Handiman兄有请,说几句.不过没带相机,包歉!

          亨利初见小泽是1983年的七月初(或六月底),他指挥中央乐团演奏贝多芬第七交响乐和第四钢琴协奏曲.那时是一票难求,亨利与同学还站了一夜排队,地点是海淀影剧院.

          这里还有个插曲,亨利本来七月毕业离京,可那年七月,北京音乐界好戏连台,后面紧接着的是中央乐团的贝多芬九大交响乐连演.为此亨利还退了定好的火车票,后来报道上班还晚拿了半个月的工资!

          当时九大联演也是一票难求,亨利写了封慷慨激昂的求票信给中央乐团的大提琴手宁德厚先生,写给宁先生纯粹是因为他常来我们大学讲古典音乐知识.不知亨利为老几的宁先生很快回信,说读了后涔然泪下云云,并说给亨利搞到了套票让去取.那时不叫FAN,更没有粉丝,扇子之说,记得叫"发烧友",亨利可是不折不扣的先驱啊!

          这次的系列演出里也有贝七,而且是同一个中央乐团,但指挥是李德伦.亨利对音乐专业知识是一窍不通,但还是能听出两次贝七的不同处理,不能不说小泽的高一筹.(现在日本的二胡家许可,与亨利同乡同届(不同校,许是中央音院的),当时对大陆的指挥颇有微词.)

          听了小泽后以为今后再见他的机会不大了.那时出国更是极少数人的事.谁知整整二十年后,在波士顿能再睹风采.这次也有个插曲.亨利知道小泽告别演出会时已晚了,票已告謦.那天下午还有一场是免费的,票更是早就发完了.亨利心有不甘,总觉得会有神助,就奔音乐厅去了.到了想等退票,看看门外站着不少人似乎都是等票的,心想希望渺茫.亨利平时极不善于此道,要是其它事早就撤了,那天真是与小泽有缘,胆气一提,排垯直入门厅来到信息服务台,台后坐着三位工作人员,亨利平时还颇自栩善于运用英语中礼节性,可到了此时一切都忘了,冲着其中一中年人问富裕票有否,那位先生从从容容地说了个有,伸手去衬衣口袋取票.当时的亨利,连高兴都不会了,头脑里一片空白,暗暗地叫了一声,小泽,亨利来也!

          此番的小泽,也许是年纪大了,他的风格已不是二十年前的那种大起大落,身体语言更收敛了,但水平绝对还是超一流.伯辽兹的Fantastica的第二乐章,很象德沃夏克的新世界交响曲里的第二乐章,开头也是一木管吹出一段极为优美的旋律,既使是音盲如亨利者,也听的泪下涟涟,身在异乡也许更易动情,但座中泪下却绝不是亨利最多,边上的老美也是欷嘘复欷嘘.一曲终了,全场"Bravo!"叫得连自己都听不见自己的声音....

          另外,现在的Boston Pop的常任指挥是Keith Lockhart,也极受波士顿人的喜爱,他的太太是韩国人,在波士顿交响乐团拉小提琴,现在美国乐团里亚洲面孔比比皆是.

          • 家园 向老音乐爱好者致敬,鲜花,等6小时,再献花!

            说您是“发烧友”那是不敬。这个词最早是形容那些整天玩音响的朋友,和音乐爱好者不是一个路子。看来你追音乐的劲头想起来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话。有如神助看来是神被感动了。

            小泽的风格我不是太感冒,近些年只看过他的新年音乐会DVD。音乐其实也挺分缘分的。

            Keith Lockhart是个很不错的人,个性非常好。可惜掉到两位前辈的大坑里头了,估计这辈子很难有所超越。波士顿盛产大坑啊。

            我父亲80年在北京出了一年差,正赶上Boston Fine Art开展览。几个同事一起去看,一人拿了一本装帧精美的画册回来,把个工作人月心痛坏了。(当时工作人员要知道他们的工作性质,恐怕还要一人多送一本。)我从小就在家乱翻那本画册,看着玩。直到2000年去Boston出差去了一次Fine Art,才看到很多真迹,都是熟得不能再熟的了。你们那儿是好地方啊。

            • 家园 谢花!

              如果说纽约是流行文化的中心,那波士顿就是古典文化的中心,包括学院文化,道理不用说,哈佛,MIT,等.亨利在哈佛听过小泽后任杰姆斯.乐娃(James Levine)的讲座(以后有机会说说亨利哈佛蹭课记).乐娃似乎很重视现代作曲家的作品,很多甚至是为波士顿交响乐团定作的.那次有一个小家伙(18岁)听众问乐娃:对一个从小即爱上指挥的人有何忠告.乐娃顿了一下说:我建议你暂时把指挥给忘了.下面大笑.当然乐娃指的是要加强其它方面的修养...

              波士顿的博物馆(MFA--meusuem of Fine Arts)是不错,但亨利是在纽约待了三年,看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后,MFA是小巫也(抱歉,MFA,绝不是看不起你).看美国博物馆很不舒服的就是那些中国文物,作为中国人,总不是滋味.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