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为什么有的国家穷,有的国家富?(一) -- 斩鞍

共:💬27 🌺9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三,科技和教育

        四, 科技、教育

        说到知识,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科学知识,科学知识又往往与科技和教育相联系。尽管不太恰当,为了方便起见,科技和教育还是用先前的方式分析。

        科技

        依据:复杂的说法。有个索洛模型,就是说经济增长依赖什么条件呢?一个是人力,一个是资本,但是单方面膨胀的时候就会出现边际效益下降。一个人一台机床可能比两个人一台机床效率高,但是一个人十台机床可能就不行了,反之亦然。那么根据这个定律,经济是不可能无限增长的,因为人力和资本都不会无限膨胀,但是科技因素的介入就为无限增长提供了动力:一个人是没法管十台机床,可是通过电脑可以了,那么边际效益就往上飞跃一下。所以科技对于经济的关系是很大的。

        大白话呢?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美国人往中国卖一架飞机得换中国人8亿件衬衫!为啥中国就得买呢?中国如果能自己造出飞机来不就省了N亿件衬衫?科学技术不及人尔。不光是造飞机,总体上来说是全面不及,所以还是得做衬衫买飞机。

        正面案例:我们不举美国吧,太大路了。瑞士,一个内陆小国,什么也没有,精密仪表机床硬是能在国际上打开局面,不用可怜巴巴地卖奶酪过日子。

        反面案例:前苏联。比美国先发射人造卫星,核潜艇核导弹战斗机坦克车……说飞机吧,世界上第二种超音速客机,最大的运输机。苏联已经不存在了。

        解说:你可以说苏联的东西傻大黑粗,可是管用不管用呢?管用,这也是技术一种,思想方法不同而已。苏联的科技水平不如美国,但是和中国的不如不同,它大面上还是旗鼓相当。这样的科技水平,显然没有表现为第一生产力,否则,要垮也应该是中国越南先垮才是!你可能置疑说:苏联那是军事科技水平高,并非总体科技水平高。恭喜你,答对了!可是,为什么最尖端的军事科技不能转化成民用科技呢?我们买SU27,SU30,为什么图154 扫地出门呢?为什么苏联的T64吓得美国人光脚飞奔赶造M1,但是冰箱却造得象大衣柜?

        结论:科技本身是花钱的,却不一定能生钱。单纯的科技水平高,不意味着国家可以因此富裕。

        教育

        依据:我们现在每年教育投资900个亿,占GDP的比例不仅比发达国家低,比很多非洲国家都低。再穷不能穷教育。贫困地区和贫困学生的教育问题从来没有象这几年这么抓眼球,人人都知道孩子是我们的未来,未来的经济是知识经济,对孩子的教育是我们对未来的投资。我们并且设想,当我们的孩子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国家就可以到达更高的科技水准,因而也就拥有了更加强大的第一生产力。眼下,我们玩不过老美,再过二十年呢?咱们中国大学生要是比美国人口都多了,还会比美国穷吗?

        正面案例:好像所有有钱的国家教育投入都不小,有反例没有?

        反面案例:刚才也说了,很多非洲国家教育投入按比例来说都比中国高,怎么没见他们发达呢?前苏联当年毕业的大学生可比美国的多。要说中国都不少,虽然当年是天之骄子,架不住人口基数大,多少我不记得了,赶英大概没问题的。现在一个崩溃了,一个大拐弯走了市场经济的出路。

        解说:对于中国大学生数量不少的问题,肯定有人不乐意,那是什么呀?工农兵大学生?学毛选比学知识多的?你管他学什么做什么?大学生就是大学生,国家培养出来的,他学的东西不对也不能改变教育投入的事实啊!那么倘若他们都学到了东西呢?“我是国家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里搬”,这些投入可以发挥出多少效果?即使到了现在,我们的清华北大投入不小吧,打算建成国际名校的,毕业生都跑到哪里去了?当然在美国也不是不能为中国经济做贡献,好像总是没那么直接。

        结论:教育投入不能跟人才培养划简单等号,人才培养也并不一定意味着人力资源运用水平的提高―――我攒了一罐子硬币,不花都是废铁。

        插述:我这样把相关因素掰开讨论,一定有人会觉得不合理。有些问题就像鸡和蛋一样,互为因果,怎么可以单列讨论呢?我想,上面的因素都是贫富差异的必要条件,确实互相联系,但是用反证法推断他们不是充分条件应该也是正当的。关于技术和教育的问题,我就打算揉在一起讨论了。

        • 家园 四 知识

          五、知识

          回顾资本的例子,我们知道有了做事情的物质条件,还需要知道怎么做才能把事情做好。那么这个KNOW HOW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但是我们刚才对科技和教育的讨论有这样的结论:科学知识和经济生活中的知识不相等,同时学校教育和这种知识之间的关系既不直接也未必同向发展。

          这样说可能和一般认知有些差异,但是我们回顾一下东南亚经济的增长,回顾一下我们沿海的经济增长,就会认知到这个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传统知识”扮演的角色显然不是决定性的。一个做长毛绒玩具的打工妹需要有怎么样的知识水平呢?尽管对于劳力密集型经济的增长带来的后果我们喜忧参半,但是还是必须承认:增长就是增长。打工妹虽然很苦,但是她们出来打工本身说明:在家乡种地可能更苦。那么这个增长中起到作用的是什么知识呢?

          我小时候回山东老家。大姑家的村子附近有两个镇子,安镇和东阿,两个镇子周末都有集,但东阿比安镇要远十多里。姑夫卖玉米去东阿,买肉却去安镇,无他,盖因东阿的玉米价格高两分钱,而安镇的肉要便宜一点。知道哪里的利润高,哪里的成本低,这就是经济生活中起所用的知识。而这种知识的获得并不需要深入的科学教育,我们甚至都不需要明白为什么东阿的玉米贵而安镇的肉便宜,只需要对这个价格差异进行反馈就可以了。

          哈耶克指出过,知识不仅是散布在整个经济体系里面的,也是动态的。没有任何一种快照的方式可以反应出知识的切实形态,这种知识的获得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只能从参与经济活动中得到。这里的经济活动也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真实的市场经济活动。换句话说:要学会游泳只能去江河里学,看书不行,在游泳池里学的也不保靠。

          穷国要变富,即使在可以获得外来资本的情况下,也需要掌握这种知识。但是反过来想,如果穷国已经掌握了这种知识,他们还会需要外来资本吗?如果能够在建造电解铝厂之前就认识到不出产铝矿所带来的成本暴涨使得制铝完全无利可图,那么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已经有人对这样的方案进行过了市场条件下的评估,进行这样的评估只能有一个原因---有资本考虑过投入。也就是说,如果穷国掌握这种知识,他们就不应该是穷国了。

          穷国之所以是穷国,正是没有正常的渠道来学习这样的知识,而决定一国经济体制的只能是本国政府。现在我得到的初步论断是:坏的经济政策是国家贫穷的原因。从外来援助的角度,我还要重复论证穷国走上富裕道路的办法只能从内部产生,而不可能从外部获得。

          当然,现在就看到这个结论,难免觉得唐突。不过没关系,后面会一再讨论怎么样的经济政策才是决定贫富的“手”。

          • 家园
          • 家园 五 好的经济政策

            六 好的经济政策

            如和判别经济政策的好坏,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看看这个政策是否鼓励经济发展,书面一点的语言就是“促进生产力发展”。如果还是以前面提过的那些例子为论据,很容易发现,所谓的穷国往往是社会主义国家,或者采用了社会主义经济模式搞公有经济主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和前殖民地国家往往都是从赤裸裸的资本主义经济掠夺中挣脱出来的,对此深恶痛绝,理所当然地采取了当时世界上普遍认为更先进的社会主义模式。不过这也往往成为一个争论点,就是这些国家本身的经济基础就决定他们的贫穷:贫穷是资本主义掠夺的结果,而不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失败的结果。讨论这一类问题很容易涉及到政治上层建筑,从来引来更大的争论。我在这里用一个取巧的方式,不谈社资冲突,看看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贫富问题。我用的例子,也是爱尔兰。

            MRandson的帖子里讨论过爱尔兰。爱尔兰是欧共体成员,不用面对欧洲内部的贸易壁垒、政治稳定、金融体系完善,本来就具备了发达国家的基础。但是基础毕竟是基础,怎么样迈过基础阶段呢?MRandson的解释是FDI的涌入拉动经济繁荣。(说到这里,跑题一下,FDI和外援都是外来资本进入,中间的差别在于一个是资本主动进入,一个是不计回报强行投入资本,而最终反映出来的结果是很有趣的。)FDI拉动经济的效果当然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有三个问题可以问:

            一, 为什么美国FDI要进入爱尔兰而不是其他地区,比如渊源更深的英国?

            二, 为什么FDI早不来,晚不来,偏偏要这个时候进来?

            三, 进入爱尔兰的为什么多是产业链高端的FDI?

            先前行路人兄说定单之类的也应该列入经援,那么同样,为什么要问这些国家订货?由于我们这里讨论的是经济政策的好坏,这几个问题的答案对我们至关重要。而要获得答案,我们可以看看爱尔兰的经济发展过程。下面我转贴一下网上找来的资料。

            “爱尔兰为欧洲的一个小国,面积为7.028万平方公里,人口约391万。爱尔兰共和国于1922年从英国殖民统治下独立出来,是个和平宁静的国家。爱尔兰北部被称为北爱尔兰,至今仍属于英国,因此爱尔兰与电视新闻中经常出现的暴力冲突频频的北爱尔兰是有所不同的。”

            “从1965-1973 年, 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率达5%。 但由于爱资源贫乏, 对外资和外贸依赖较大, 因此 在70年代中和80年代初的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冲击下, 1973-1983年经济年平均 增长率下降到3.4%, 1982、1983、1986年都是负增长, 其他年份也停留在2%左右的低 增长水平。 80年代头4年, 通货膨胀率一直维持在两位数, 其中1981年达20.4%。1987 年3月政府实行紧缩的经济政策, 给爱尔兰经济带来了活力, 1986-1990年的年平均增 长率又上升到6.1%, 通货膨胀受到控制, 1987年通货膨胀率下降到3.1%。 但是1991年 以来, 由于受海湾战争及受主要经济贸易伙伴美英经济衰退的影响, 爱尔兰经济开始 下降。主要表现为: 持续4年的经济增长势头大为减缓。 1991年国内生产总值为 2698.4万爱尔兰镑;增长率为2%(而1990年为8.3%), 财政支出大大超过预算, 1991年 财政预算借款为4.6亿爱尔兰镑; 失业人数创历史最高纪录, 1992年初失业率高达 18%, 居欧洲首位。”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爱尔兰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从1994年起,爱尔兰经济每年以接近两位数的惊人速度发展。2000年爱尔兰的GDP增长达11.5%,创造了历史最好水平,居欧盟个成员国之首。受全球经济衰退影响,爱尔兰经济今年来增幅减缓。2002年爱尔兰前三个季度GDP增长6.1%,仍是欧盟成员国中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

            “在不少国人的心目中,爱尔兰是发达国家中的“第三世界”。但实际上,近年来爱尔兰的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它的电子通讯、计算机软硬件产业都位居世界各国的 前列,经济增长率在欧盟国家中处于第二位。爱尔兰正逐渐成为欧 洲高科技的中心。”

            从这些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到,爱尔兰的经济起飞实际上是从90年代初期开始的。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带来了这样的经济起飞?爱尔兰的政治局势没有变,外交关系没有变,资源占有也没有变,变的是经济政策。还是看一段网上找来的资料。

            “爱尔兰经济的成功得益于1980年代末期查理霍易( Charlie Haughey)为期三年的国家复兴计划:降低劳工的工资,实行中央集中贸易谈判,削减税收。”

            “在政府实行的国家复兴计划之后,爱尔兰启动繁荣和公平计划, 把国家经济带入更高的层次,使得就业率提高60%,在近几年失业率为4%,这在欧盟是最低的。”

            “有意思的是,爱尔兰在国家复兴计划之前,政府曾经学欧洲大陆 的社会模式(Social model)执行高福利、高税收的政策,结果是经济衰败。贫穷是经济贫穷,富裕是福利慷慨。结果是在破败的经济下爱尔兰民众怎么可能享受到福利。”

            因为是临时搜来的资料,并不完整。这里没有提起政府削减预算,两年时间由高赤字转化为零赤字,同时大幅度收缩政府干预职能,在多个领域通过私有化出售公有制企业。那么总结一下,爱尔兰主要做了这样几件事情:降低人力成本;降税;缩减政府转移和政府服务;从高福利立场全面后退……简单地说,政府大踏步退出经济生活,让市场去运作。

            需要提一下的是欧洲的高福利资本主义。欧洲国家中,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是相当深入和全面的,老牌资本主义帝国英国在撒切尔上台前,国有资产占总资产33%,差不多算是半个社会主义国家了。私有化浪潮就是由撒切尔发起,而不是社会主义板块,现在英国国有资产大概是9%。

            通过这个总结,得到的结论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好的经济政策是自由经济,低税,低政府干预。这样的结论可以在香港台湾等亚洲小龙的崛起中得到验证。人们可能会指出日本是个不同的例子,也是一个社会主义化的资本主义国家。但是要注意到日本是外向型经济,尽管内部保守,在对外的这一块政府是放手的。

            下一个问题:资本主义社会中好的经济政策是不是具有普遍意义?

            • 家园 是不是有点以点代面了?

              好的政策是政府少干预?那29年的股灾是怎么回事?罗斯福的政策是怎么回事?凯恩斯主义是怎么回事?前面的证据不明显,这下看出来了.您还是古典自由主义那一套?

              另外,象老兄这样把3,4,5,6一直跟在自己贴的后面,浏览的观众就少了,应该象仙人那样.......

            • 家园 六,坏的经济政策和好的经济政策

              七,坏的经济政策和好的经济政策

              抽取另外一个例子来看看坏的经济政策如何破坏生产力的发展。和上一个例子同样的理由,这里也避开我们更熟悉的正统社会主义国家,选择南美的智利。

              智利,我们的中学地理课本上就说,是世界头号产铜大国。铜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战略资源,所以智利在资源上是具有相对优势的。南美诸国中,1970年以前智利的国民经济水平相对较高,算得上“穷国中的富国”。社会主义者阿连德于1970在民主选举中赢得总统席位,开始大刀阔斧地改革智利的社会经济面貌。阿连德改革的中心主要是土地政策,但是土地改革其实是对其前任的继续,引发经济崩溃的真正导火索是外资铜矿的国有化。

              尽管智利是19世纪初期就获得了独立的主权国家,但在经济上却一直是西方大国,尤其是美国的殖民地。长期一来,智利出口铜矿来换取所需要的生活和生产资料。毫无疑问,这是典型的“低附加值出口”“高附加值进口”。在20世纪中叶,这被视作国家贫穷的根源,而“替代进口”的经济政策则在全球范围内赢得了前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欢心。阿连德一方面把外资铜矿国有化,延期偿付外债甚至取消外债,另一方面通过提供国有工作、提高工资、冻结物价和国有化大型农场等方式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那种集中精力优先实现工业化不同,阿连德的改革一开始就是把注意力放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

              结果呢?再搜一段网上的资料。

              “70年代初,阿连德政府推行外资铜矿国有化、没收庄园、土地 改革等民族民主改革措施。1973年通货膨胀率高达508.1%,大批工人失业,市场供应紧张。同年9月,阿连德政府被推翻,陆军司令皮诺切特执政。”

              一定会有人指出,皮诺切特的政变是美国人插手的结果。这是事实,但是短短三年间,智利成为了南美经济状况最糟糕的国家之一,不管美国人是否插手,阿连德改革的目标显然没有实现。也许有人会指出,阿连德执政的第一年,经济的发展是很强劲的。但是要注意到,这是货币扩张政策带来的短期效应,很快,这种印钞票来刺激经济的做法就显示出了它的致命后果。(中国前两年也搞大规模货币扩张,这种实践已经被证明在中长期内是无效的并具有相当的危险性。“宏观调控”到底怎么样有效,在什么环境下有效,到底有没有效,都还是一个问题)

              阿连德的经济政策,我们分两部分讨论:

              第一,“替代进口”和“自给经济”这样的概念正好和行路人兄先前提出的问题相关。由于原材料是低价出口而消费品是高价进口的,那么自己生产消费品,掌握经济主动权显然是摆脱经济殖民地地位最有效的手段。但是这里忽略了一个比较优势的因素,就是自己建立一个小而完整的经济体系,是不是会足够美?我想,这个问题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和智利这样的小国,答案可能不同。在智利建立一个自给系统的代价是十分高昂的。举个很容易理解的例子,假如北京是一个国家,就算我们可以接受北京有自己的彩电厂,冰箱厂,甚至汽车厂,要让北京拥有飞机厂也还是太离谱了。这个例子并不精确,只是一个类比,但是起码说明社会分工的基本原理:有些时候,从外面买东西,不管多贵,可能还是比自己造要合算。

              第二,国有化政策。国有化政策其实有两个内容,一个是充分吸收私有财产,这个和我们建国初做得有点象;一个是利用国有企业为人民提供更高的福利。要为更多的人提供更高的福利,一个来源是原来被资本家掠取的财富,另一个则是假设国有企业的生产效率比私有企业更高,社会资源配置充分合理。第一个来源的收入很明显跟不上福利面的扩大和加深,第二个……则刚好倒过来,国有企业,包括原来的利润大户铜矿,都比原来的情形坏得多。

              国有企业为什么效率不高,这方面的讨论太多了。主要是一个激励问题。公有经济为什么反而妨碍生产力发展,除了激励问题以外,则还有一个更致命的信息问题。这些在“公有制带鱼的生产效率”里面已经讨论过了。

              在阿连德的经济改革下,短短三年时间,智利就急速贫困化了,并且不止是富有阶层的贫困,而是全民贫困。那么这就是一个坏的经济政策导致国家贫困的例子。类似的例子其实在社会主义板块中很普遍,但是一来时间和规模上的反差没有智利那么明显,二来也没有后来的故事可供对比。

              皮诺切特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形象很坏,可能比韩国的朴正熙还要坏,都是打击异己迫害人权的军头。有意思的是这两个人手里都国家都富强了起来,这在我中小学时代的新闻中是不曾听见的。皮诺切特只是个军人,并不懂经济,但是他手下有帮做学问的人,不少是先前在芝加哥大学念书的。芝加哥大学,大家都知道,即使在凯恩斯横扫资本主义世界的日子例,也是经济自由主义最坚固的堡垒,哈耶克就是在此度过了凯恩斯光环最盛的几年。皮诺切特的芝加哥弟子商量怎么解决阿连德留下的烂摊子,讨论来讨论去,无非是大学里学过的那点东西,一合计,索性把老师请来了。这就是MILTON FREIDMAN。这位老先生的经济学教材,我大学刚毕业那年在市面上红得不得了。

              基本上而言,皮诺切特做的就是回复自由经济的路线。自由竞争、自由经营、自由定价、自由贸易和对外开放。“他先后废除了最低工资,取消了工会权利,将养老金体系,国有工业和银行进行私有化改革,降低了部分税收。”这条路走得,老实说,不顺。失业率严重反弹,又赶上铜价下跌和石油危机,到80年代初期,智利的人均收入比阿连德时期降低了40%。但是智利的经济自由政策不但没有改弦更张,而且走得更加彻底。

              再看看网文列举的原因:

              “拉美宏观经济和经济机构问题看来几乎无可救药。那么智利经济成就的秘诀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表现在智利彻底地相信经济自由主义,表现在他们比拉美其他国家开始得早,且其经济改革最为彻底。也体现在智利人在这方面有着更为坚韧不拔的精神。尽管在经济改革的道路上不是事事都办得漂亮,但他们富有智慧和可塑性,包括能够改正自己的错误。”

              改进的金融体系,更开放的经济结构,良好的投资环境,低关税,出口为导向的经济结构,小而精悍的官僚机构……这些听起来,是不是有些似曾相识呢?

              结果呢?

              “1985年,军政府提出振兴经济的新经济 政策,调整国内经济结构,把扩大出口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 中心环节,发展外向型经 济,使智利经济开始走上稳定增长的道路。1984—1989年经济6年连续增长,1989年国 内生产总值高达10%。”

              “现而今,智利已是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区最具竞争力的国家,根据“世界经济论坛”10月13日公布的2004年度世界各国经济竞争指数(包括经济技术水平、国 家机构能力和宏观经济条件),其排名位列世界第22位,把巴西(第57位)和墨西哥(48位)远远抛在后面。“世界经济论坛”首席经济学家、此次报告作者 之一的玻利维亚人LOPEZ CLAROS说,“智利似乎完全脱离了拉美。其竞争指数比在该地区排名第二的墨西哥高出26点。这是在世界任何一个地区所没有的现象”。”

              我不想忽略智利改革中遭遇的长期痛苦,这个过程将在后面继续讨论,但是从智利的例子看起来,起码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自由化对国家富裕程度的影响是至关重大的。总结出好的经济政策是鼓励自由经济的政策,这实在是件很难为情的事情,因为说来说去看不见的手,都是亚当斯密1776年国富论里说过的东西。可是,马克思在早期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中就预言了自由经济的自我毁灭,他的着力点在于:分配不公最终将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那么,我们下面来讨论一下公平问题。

      • 家园 请继续,献花
      • 家园 继续,花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