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中国巴西经济小议兼及印度 -- 葡萄

共:💬214 🌺53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很让人深思

        我不懂经济,但葡萄兄的文字让我很受启发。

        我一直在想,美国自己的工业在不断的衰退,它到底给世界贡献了什么,何德何能处在产业金字塔的顶端?凭什么它的劳动力价格就那么高?就算科技水平,也很难说它在各个方面都是最高的。

        我现在有一个想法,我觉得美国就是靠它的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以种种金融手段来维持不平等的交易从而获得最大的利润。概括得说,大头的利益让金融公司拿走了,剩下的美国工业,除了因为种种限制不能外包的,或者给金融公司端茶送水的服务业,其他的都不得不萎缩。

        不过这是个很不成熟的想法,我也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很期待专家的观点。

        关键词(Tags): #美国#产业#金字塔
      • 家园 已经要写完了?

        感觉好像还有很多嘛,呵呵。

        • 家园 要写的远不止这些,但是写的目的与核心观点都是从这句话为起点的

          中国巴西和印度的比较还算是练手,这是因为开始的时候怕自己远远不能驾御,现在写历史是为了后面的分析做基础.和印度巴西比较不是比较谁对谁错这样的YY我觉得意义不大,而是尝试做一种发展模式的比较这样会对我们曾经有过的做出尽可能可靠的判断.本文我会在写论文的空闲加速写完,腹稿早有了就是怕说服不了自己和人在反复讨论和推敲,很感谢热心和我讨论的朋友们,我感觉收益很大.呵呵,交流永远比闭门造车强.

    • 家园 写在60年代中国经济前的话

      写这个文字写到60年代的中国不得不停一下,不仅仅是因为很多话题的敏感与在网络争论的激烈必须慎之有慎.但是我写这些的目的终究是要在立足过去的问题上找到我们未来发展的立足点.如果立足过去,60年代是中国的巴西的还有印度的转折点,就象今时今日之中国又到了这样的转折点一样.过去的无论是辉煌也好灾难也罢,终究是我们发展的考量.当时代已经开始转变的时候我们只有更快我们才有可能迎头赶上世界发达国家,不然就象比尔评论微软:如果漫不经心那么微软将在18个月里灭亡,微软如此中国何尝不是.

      首先是立足在中国巴西和印度的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中国经济拉美化论近来甚嚣尘上,印度民主制胜论也屡屡跃然于纸面.在我和一些朋友的细致讨论他们的一些话,给我有很大的触动.而且早早进入美元经济体系的巴西与陷入党派利益斗争一直没有形成长期经济抱负的印度,正好是当今有关中国争论的一面镜子.

      无论讨论市场保护还是产业保护与否,我和我的朋友们都深深意识到这个时代在发生一些很本质的转变,我们都深深为能处在这样一个时代而庆幸.其中一个朋友在前不久这样和我说:美国已经到了剥削工业国家的地步.这是他在伦敦学习和工作多年后的感慨,而前天和在圣保罗与里约旅行的朋友和我谈起这个话题说:巴西有了西方的一切,除了实力.我想一个国家独立自主重要与否,拉美国家的命运可以给我们深刻的反思.但是面对全球化我们中国是不能逃避的,就象大清国无法把自己关在工业革命门外.对于过度的政策保护,印度和日本的遭遇都为我们做了最好的警示.面对未来,面对前无古人的变革我们将何去何从是我和我朋友面对的问题.他们有的在实践中不断观察,有的就和我一样以旁观的角度去发现,而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尽早掌握新时代的规律.

      我之所以认为全球化不能抗拒,是因为当今已经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依靠自己的资源独立发展,就是美国也做不到,而苏联也最终输在了起跑线上.为什么以印度和巴西来和中国对比不断相互调整的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是因为他们都是可以在地缘政治与资源禀赋上可以与中国比肩的发展中国家.而且在新世纪来临的革命时代,各自因政治历史经济等各个方面而积累的 国家实力其实都因为新时代的到来而处于一个起跑线上了.我们各自的未来,就将在今天抉择.

      美国自60年代越站陷入困境后开始了彻底的政治经济技术转型,与之同步的欧洲还有日本都把产业从劳动密集向技术密集向知识密集转移.巴西较早的融入这一发展趋势,加之巴西一直以来都利用外资来发展自己的民族工业,虽然巴西军政府上台后继续执行瓦加查所倡导的进口替代政策,但是实质是把工业化主导进程交给了外国资本,到70年代就早早了放弃了独立自主的国家工业化(<制造奇迹>一书说70年代巴西放弃尽头替代政策,而<列国志 巴西>称在80年代),之后巴西人均GDP增长大大减缓(<世界经济一千年>有图表)经济监管失控导致的不断的经济危机社会震荡终究让拉美奇迹变成了拉美话.但是由于长期的相对中国与印度的政治稳定,而且巴西国家没有遭遇遭遇大规模毁灭性战争与战争威胁所以巴西人民至今还有比中国与印度高的多的人均水平.但是今天的中国人均收入已经相当于巴西在1980年的人均水平相当于今天巴西的一半.中国的未来发展,以巴西人均为目标并不是一个梦.

      印度为什么在有比中国好的多的环境与基础条件会终究失去了工业化,巴西为什么有那么多出色的制造与杰出的技术却早早退出了世界经济的视窗,2000年的时候在北美韩国三星的一台数字电视利润超过1.5万美圆而那时一辆汽车平均收益也仅仅相当数字电视的1/10.谁能决定这些呢?这个是我想要寻找的答案.

    • 家园 二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中的中国印度与巴西:世纪(未完)

      二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中的中国印度与巴西:世纪

      在前面我们从资本的原始积累说起,一直说到三个国家各自起步阶段的大致状态。虽然三个国家各自有各自的优势,但是对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与后起之秀的美国日本德国,无论是国家还是民族的实力都没有达到资本技术与实力可以与发达到国家抗衡的水平。由于各自国家的历史经历不同,在国际上的政治地位与地缘位置所带来的不同影响,三个国家的民族觉醒与国家振兴道路从一开始就大有差异。

      巴西在国际政治的地位比殖民地与半殖民地独立前的印度与中国更能支配自己的命运外,国家的各个方面对比中国与印度都有很大优势。巴西的宗主国葡萄牙比较弱小。所以巴西独立的早。国家内部很早就形成了以北部大庄园主为代表和以南部制造业主为代表的精英政治群体,并乘大萧条与一次大战后老牌帝国势力被大大削弱的时候,巴西政府开始没收英国与美国垄断资本的资产,执行经济扩张政策逐步推进进口替代为向导的经济政策。自30年代起到50年代初,巴西经济持续以6%左右的速度高速增长。当时的巴西已经在国际分工序列中获得了比中国与印度更有利的位置,2次世界大战为巴西带来了巨大定单,战后美国把战争中积压财富与消费欲望释放出来后,巴西经济蒸蒸日上.而且巴西政府在当时已经推行日后成为日本与四小龙成功东亚经济模式的核心政策内容--进口替代经济政策。承载地理资源以及环境等各方有利因素的巴西,在1949如日中升。

      在印度和中国建国之初,印度快200年没有经过大规模战争的洗礼,有比中国好的多的工业体系.有人赞叹尼赫鲁接受的是个装满银质餐具的银质餐盘,因为被后来的西方学者推崇的民主政府 娴熟的官僚体制,与世界发达国家通行法律制度 会计制度和统计制度,当然还有英语.在第一次石油危机到来之前,世界原油价格在6-12美圆/桶水平.也就是因为石油作为能源比煤炭高效洁净所以为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采用.而在亚洲日本与四小龙就是借着廉价燃油的风帆开始经济远航的.印度不仅距离世界两大原油产地近(中东和东南亚),而且起步之时候内因外因都具备了比中国好的多的良好的客观因素.早在1928年前,国联就把印度列为世界8大工业国的行列.1947年,在日本和四小龙等待朝鲜战争作为经济腾飞发令枪响前,印度象带着雄心壮志迈开了步伐.

      而中国在三个国家之中尽管不是被殖民地花最早,也不是殖民地化最深的,但是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遭遇的国内危机最深,遭受的侵略打击最大。因此在对抗外部势力干涉与追求民主独立与国家领土与主权完整最坚决。中国国民党迅速从抗战的胜利者在3年里被中国共产党以摧枯拉朽之势赶进台湾,退出中国大陆历史舞台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原因还是以四大家族为首的中国国民党统治集团背弃了国家民族独立自主发展的诉求.终于在1949年中国人站起来了,走自己的路了.

      历史在1949为中国印度和巴西留下了一个拐点,各自的经历与时代背景终究使彼此在未来的民族与国家的发展道路上作出大不一样的选择。

      (待续)

      • 家园 二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中的中国印度与巴西:世纪(完)

          

          以三个领导人为坐标的世纪结束了,写之前没有发现原来我一直和朋友关心与讨论的许多问题原来因由都藏在历史里,比如今天热门的全球化话题,比如争论不休的人民币汇率比如美圆的霸权。写完后感慨,一个国家和民族要想在当今强手如林的世界舞台,寻求民族独立自主与发展的道路不容易。历史经过数千年的纷争与淘汰,能在今天活跃的民族与国家都不是弱者,都有各自的智慧,各自的国家如此各自的领导人更如此,不承认这些不行。

          

          

          在讨论巴西前必须认识到巴西是一个资源禀赋极佳的国家,加上一百多年没有经过战火的洗礼,无论巴西怎么折腾巴西的人均收入到2005年是3500多美圆的数字摆在那里.毕竟上天还是恩赐巴西人的.在讨论印度前必须认识到印度一直有着好的多国际战略环境,冷战时期能一直两头拿援助而两边都不翻脸的国家只有印度,而且一直为西方称道的法律与民主制度还有英语为印度出入世界带来了极大便利。而在讨论中国前,我们明白中国人始终没有退路就可以了。中国有历史使命感,走了出去,印度有对自己文明神圣的荣誉感,但是把自己的心关闭了起来,而巴西尽管没有关闭自己,但是没有使命感的巴西与南美早早的就离开舞台了。

          

          在讨论一个时代的三个国家的经济之前,我先列举点数字:

          

          50年代-70年代人均GDP增长比较:

             50-60年   60-70年  70-80年

          中国 53.3%     16.34%   36.2%

          印度 21.6%     15.2%    8.06%

          巴西 39.5%     30.9%    70.06%

          

          50年代-70年代GDP增长比较:

             50-60年   60-70年  70-80年

          中国 87.70%    42.83%  63.31%

          印度 47.10%    51.88%  35.69%

          巴西 87.37%    74.72%  118.80%

          

          (在看数字前请注意几点:

          一,以上表数字来源于<世界经济一千年>庆应大学出版 北京大学翻译,

          二,上表数字计算的单位是书中计算所用的国际元EKS是一种综合GDP与PPP各自特点的一种计算方式,为了方便大家比较我以美圆为计算来表示作为参考[1949人均GDP中国75美圆,印度150美圆,巴西450美圆,1980中国290美圆印度160美圆巴西1568美圆])

          

          在经济分析的时候我们需要多说一点美国,美国在尼克松时代开始的国际政治经济大转型无论对历史还是对经济增长方式本身都是深远的.用想用一句话说明的话就是:经济增长发生了本质变化.以1990年不变价格来计算,1960年美国人均收入为11100美圆,而以当年价格计算2788美圆.而到1990年美国人均收入22099美圆.在这里我不想评价任何一种计算方式方法,我想表达的是,对于经济增长的一些本质变化以及掩藏在美圆记价方式下的各种政治经济种种因素的分析与思考,使我们对于过去今天和未来应该有一种不同传统教科书的解释.而我对经济的一些观点与看法就是建立在这样认识之上的,我下面要说的话不从这个角度去想的话就会产生很多的歧义,简单的说就是:不是我自己的本意.无论你对我的文字持什么观点,我都希望大家看的时候都尝试下从我的这个角度看问题,呵呵会很有意思.

          

          尽管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很多,一般我们可以理解为资源(人力资源与物力资源)政治及社会  增长方式.下面我就从这些话题来综合分析.

          

          首先我们都看见,三个国家在物质资源总量上从世界范围看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综合来看巴西远胜于中国与印度,而中国略胜于印度.在人力资源上,三个国家的人口都对其经济增长总量起到了很大作用.在30年中三个国家的人口各自增长了一倍,但是在人力资源的结构上三个国家的变化不一样.这里我们首先看识字率,1949年中国的识字率为26.3%,到1980年提高到了80%,印度是从12%提高到了46%,巴西是从33%提高到了68%(之后三个国家基本略有提高).而在高等人力资源上,1980年的中国面前在大学生总数与工程师总数上与印度持平但在比例上大大低于印度与巴西.

          

          第二是政治及社会,巴西的自由经济与中国的计划经济以及走中间道路的印度混合经济都是各自国家历史延续的现实选择.巴西在19实际之后就远离战火,原本就是殖民者为主体的巴西人早早就进入了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体的国际分工中,但是为什么巴西与南美国家都没有走上美国那样的工业化道路呢?我想从头到现在,巴西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没有印度和中国那样深刻的来自主体民族对殖民统治那种深刻的记忆(巴西原住民已经沦为彻底的少数民族),因此对于从开始就已处在殖民体系中成长的巴西,独立自主发展只是一种可能的选择而不是必须.而印度问题要复杂的多,种姓的民族的宗教的甚至语言文化的冲突,让对殖民历史有着深刻记忆的印度人必须在独立自主与在复杂问题前维持国家国家统一的问题上做艰难的平衡,在国家长期发展和获取来自各方利益团体短期选票之间不断的徘徊,在大国梦与自身现实之间持续的游荡.而中国在经历三个国家中最惨烈的战争与历史屈辱之后,那种压倒一切的要求寻求国家与民族独立自主的决心,让历史的天平在1949年倒向了中国共产党.而中国独特的历史与文化造就了中国社会的特有稳定性,加上中国共产党在形式上的高度组织性与纪律性使中国在30年不断的危机中始终能够把持国家政治经济的基本稳定发展,并初步完成了中国向工业化现代化的初步转型与社会组织结构的基本准备.

          

          第三是增长方式,三个国家在工业化的选择方向上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工业重型化为突破方向来发展国家经济.巴西因为历史与资源和人口等原因,在1949年已经成为当时的中等发展中国家.我们可以从开始的表格中看见,从瓦加查开始寻求独立自主的时代里,巴西充分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与当时在国际分工中的有利位置,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尽管在巴西军政府上台后,进口替代都还是巴西的基本工业化战略.但是,在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进行经济大转型之前,发达国家出于对本土制造业的保护与产业垂直分工的考虑,利用在国际经济中金融贸易技术等全方面的优势使当时迅速提升自己巴西与当时整个拉美地区遭受前所未有的打击.尽管我们可以从上表中清晰的看到,直到1980年的三十年骄人的巴西取得了怎么样的成长.其中外资的进入,对于巴西的经济成长带来重要促进影响的同时,对巴西的经济稳定造成的负面一样令人今天的我们深思.请注意的是,整个80年代巴西经济基本陷入停顿,直到今天巴西还停留在80年代初的水平,具体原因虽然我会在之后分析,但是从拉美奇迹到拉美化的转变应该使我们认识到一些将在不久未来我们可能的遭遇.早早抓住了全球经济发展机遇的巴西,迷失了自己的同时也迷失了未来.而印度和中国的问题很相象,迫切的工业化与现代化的需求与自身起步时孱弱的实力势必使两个国家在经济发展上产生社会与经济上的激烈震荡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有所不同的是,虽然中国和印度首先都在50年代末期因为农业而陷入严重经济倒退,但是随后因为在政治制度的组织性纪律性上的不一样与对社会经济基础的改造的本质差异,其后的发展时间里,同样问题对印度与中国产生的影响差距越来越明显.具体的说,印度因为在经济上特有的混合性质,在30年经济增长始终在国有化和私人垄断资本之间通过反复发作的农业生产问题反复争夺与博弈,而势均力敌的长期斗争终于使印度在外部条件远优于中国的情况下终于错过了一次又一次世界经济分工与转型,用拉.吉夫的话说就是:印度失去了工业化时代...获得了独立与自由的印度在忧郁与怀疑中,错失抓住历史的一次又一次机遇.而中国虽然在建国前三十年中有过与印度一样的农业大倒退带来的经济大倒退,有过远比印度有过之的各种政治斗争,甚至有远比巴西与印度恶劣的国际安全环境与经济封锁,但是中国在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上没有动摇并持续不断的深化完善本国的工业体系.如果说历史给有准备的的话,那么艰难的维护国家独立自主不断发展的中国,在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中不断与之适应的现实态度终于在一个短暂历史瞬间使中国抓住了机遇的尾巴,中国就是那个有准备的.

          

          百年弹指转瞬中,面对过去尽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历史观.在以三个领导人为坐标的世纪结束的时候,我为自己泡了杯咖啡.究竟什么在影响历史,影响经济发展呢?我想安全稳定的发展是最主要了,无论什么样的优势,一个国家只要一天还陷入无休止的内乱与外争中,这个国家一天就没有希望.巴西与印度能在1949年前长期领先中国发展,就是受益在没有经历大规模战争的破坏.之后巴西的高速发展也是在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中发展才能实现.而印度在建国30年几次重大经济危机除了有农业歉收的因素外,印度政府几次试图通过对外战争转嫁危机都把印度经济拖进更深的危机之中从而严重拖累了印度经济的发展.而中国的问题更明显,长期的外来威胁迫使中国在一种处于封锁与封闭的环境中艰难发展,中国可以承受下来的因素很多,有历史的屈辱记忆和惨痛教训,有来自中国领导下的高度组织性纪律性,更有中国人坚韧与吃苦耐劳的民族精神与文化底蕴,没有这些中国早就在重重重压下解体了.但是,我们必须在认识到来自外部的安全与稳定因素的制约同时,必须看到来自内部的安全与稳定对于经济发展有着同样的重要意义.贫富悬殊的拉美与印度以及经济上的殖民地位,对于巴西印度甚至今天的中国都是最大的社会隐患.无论什么国家的什么方式,不能实现整个国家全民富裕与文明的成长都不能说是成功的,无论中国巴西还是印度都还要走很长的路.

          

          其次是关于经济的发展观的问题,农业时代对于国家来说最重要的发展是取决于农产品的多寡,取决于产生农产品的土地.在工业化早期国家实力取决蒸汽机 取决于钢铁 取决于制造蒸汽机与钢铁的煤炭,随着工业化的继续内燃机的出现石油的出现以及石油与化工产品的出现让人类成为坐在汽车轮子上的动物而这个时候钢铁 机床石油就是工业化时代的象征.但是中国发展到了今天,钢铁世界生产与消费总量第一,石油生产与消费总量进入了世界前列,我们在攫取世界制造一个又一个前列位置的时候,我们扪心自问中国是工业化国家么.对比中国巴西和印度的发展过程,都有各自的辉煌与骄傲的地方.但是一场向工业化的努力冲刺中,在世界经济正在发生本质变化的今天,我们究竟怎么样才能实现工业化?是获得资本?是获得技术?是获得各种标准的话语权?在我们努力寻找的答案的时候,领跑者不断的加速发展,而我们该怎么办.我们既不能停有不可以跑错方向,这里的关键究竟需要的是什么呢?没有人可以告诉我们答案,甚至作为领跑者的那些发达国家都不能提出明确的答案.而我们只有继续...

          

          第三人类工业化发展到今天,社会化分工无论从深度到广度都已经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在全球化的今天,哪怕美国这样获得全面优势的国家都不可能依靠自己本土的人力物力资源获得持续发展,尽管这个曾经2战前的美国的确如此做了.那么独立自主的发展对于今天的中国印度与巴西还有多少意义呢?我们可以从最近的一次次各种危机中去思考,从引起一片哗然声的关于改革关于民族工业的一次次大争论里去发现.就象什么是工业化一样,在走想后工业化的经济时代,要不要独立自主,要什么样的独立自主,不是我们可能的选择,而是必须的选择.而从全球化开始的这些变化,我准备在70年代结束后经济比较中一点点去分析与比较.去发现中国自己的比较优势在哪里,竞争优势在哪里.呵呵.

          

          巴西的情况可以让我们看见过早进入国际分工体系的会有的后果,印度恰好说明了过度保护迟迟不进入国际市场分工的后果.中国可以说在三个国家于2战前后几乎同时起步的时候硬件软件条件都欠缺,内部外部环境都处于劣势的国家.但是为什么现在中国无论从整体还是个体上都已经全面超过印度,并在人均水平上有赶超巴西的趋势.我想制度的因素是有但是不完全是100%,这里还有民族的因素.民族的因素不仅仅有民族性还有民族文化与民族传统的比较,呵呵这些有机会将一一写出来.我并不认为三个国家的领导人谁更懂经济,毕竟现在不是朕既国家的家天下时代了.民主斗士愿意这样相信这个就是中国,这个是他们个人意愿我不想争论.但是我想说,三个国家的路都是自己国家综合因素造就的.三个国家的领导人也都被这些因素不断的向前推.无论是谁,想以自己的意志凌驾在这些因素之上,他们的境地都会相当艰难.在我写的比较里,我很快将会分析一些这里的问题.如何驾御这些因素,克服这些问题才是领导人现实的考虑.呵呵,就拿毛来说,中国的历史教训告诉中国人,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是第一位的,中国还有一个问题也必须面对,这个就是如何进行现代化的问题,中国没有西方那种彻底的颠覆传统,我们也没有西方那样用一场屠戮来解决纠纷并让岁月淡去血腥的时间 .历史告诉我们,无论怎么样的妥协,与现代化不合拍的各种因素的反弹最终都将是各种问题与新生的生产力及其组织摊牌.怎么处理与解决由此带来的震荡和冲击是当时新生的共产党不能逃避的问题.不怕说句被人骂的话,我们完成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在没有向外转嫁危机与矛盾的情况下做的与各个国家崛起前后比算温和的了.印度与巴西至今仍然没有摆脱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冲击与动荡,我想这才是他们领导人不能执行长期经济发展政策与发展战略的根本原因.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

           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调寄《临江仙》

          

          毛泽东尼赫鲁和瓦加查,他们为各自国家建立的发展道路与指导方针不仅仅跨越了30年,并依旧对他们身后的国家民族产生深远影响.但是无论未来如何,随着他们的离去,英雄与伟人的时代结束了.

          

          

          (二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中的中国印度与巴西:世纪篇完)

      • 家园 二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中的中国印度与巴西:世纪(续七)

        二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中的中国印度与巴西:世纪(续七)

        多少事,从来急;

        天地转,光阴迫。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毛泽东

        早在60年代末,陷入越战泥潭的美国就开始了摆脱这场战争的努力,无论太平洋这边还是那边,为自己国家与民族摆脱困境寻找未来的目光交织在了一起。没有谁会预料到尼克松会那么快陷入“水门”并于1974年8月下台,而谁都可以在尼克松下台后猜到老实人福特和老实的倒霉蛋卡特不会主动寻求对中国关系的突破。1972年,当大洋彼端的手伸过来的时候我想那不仅仅是为了冲淡来自《反导条约》沮丧。我不怀疑中美不论经过什么波折,总有一天会恢复正常往来,但是如果1972年中美彼此擦肩而过我们再次握手也许就是1982年了。而1982年的美国在调整之后还能不能给予我们近乎浪漫的热情拥抱我不知道,但是我可以肯定,如果我们错过了1972年那次机遇那几句开头邓公的话在1982年就说的未必如是了。而联合国呢?不管是我们无私援助造就的亚非拉朋友,还是来自美国阵营的选票,在美国恢复行动力于影响力之后的80年代,我们还能再一次被抬进联合国再一次坐在五常的位置上么。想想今天日本为联合国常任之位所满天散布的金元吧!不管是中国的运气还是伟人的远见我无从肯定?但是就在1972年那么短暂的历史瞬间我们就抓住了,机遇总是给有准备的人给有准备的民族,给有准备的国家。

        在国际紧张形势和国内“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下,“四五”计划盲目追求高速度和高指标,导致上世纪70年代初期国民经济出现了“三个突破”的严重失控现象:职工人数突破5000万人,工资支出突破300亿元,粮食销量突破800亿斤。70年代的中国如是开局了。1971年林彪事件发生以后,周总理主持两年经济调整,1972年2月,全国计划会议在周恩来指示下制定出一系列重要措施。包括:加强国家计划,整顿企业管理,落实各项政策,反对无政府主义等。1973年,中共中央两次修改“四五”计划的高指标,逐步调整了以战备为中心的战略,开始强调经济效益,注意沿海和三线地区并重,大规模的“三线建设”进入收尾阶段。,“四五纲要(草案)”的部分高指标被降低:工业总产值由4000亿元下降到3300亿元,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从12.8%下调到7.7%经过1975年邓公主持的整顿工作,“四五”计划得到了基本完成。也正在此时,不断思索中国前途与未来的邓公也许已经规划出改革的蓝图了.不过重新走进历史视野的邓公如同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一样,还要经历一次涅盘.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了。(文章关于"四五"计划的内容基本摘自新浪关于"四五"计划的亿十时介绍,连接参考   http://news.sina.com.cn/c/2006-03-20/03349389580.shtml  )

        恢复和调整是“五五”计划实施的主线。“计划赶不上变化”。“五五”计划实施期间,跨越了由“文革”至粉碎“四人帮”及拨乱反正的重大历史转折,致使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亦随之变化。其制定开始于1974年,没有独立的文本,包含在《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之中。此纲要直至1977年12月才被下发,“五五”计划缩水仅剩3年。 “五五”计划大体上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76年粉碎“四人帮”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经济建设处于恢复发展时期。1978年前后的“新跃进”,致使国民经济结构失调、效益低下。第二阶段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民经济处于全面调整时期,“五五”计划指标相应作了较大幅度的调整。1980年年底,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开始改善,生产和建设也取得较大发展。而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迅速变化,尤其是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与中美建交带来的大战略环境的改变,邓公在做出国际大势趋缓世界战争中期内不会爆发的精准的判断后,中国领导集体果断作出了后来被成为改革的重大决定.1979年3月,国家农委召开了七省农委领导干部座谈会,主要话题是探讨农业生产责任制问题,并且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是实行“包工包产到组”应当坚持什么原则,二是对“包产到户”应当采取什么态度。这个时候,“包产到组”已经算半合法了,而“包产到户”还属于绝对“不许”之列.1979改革元年. (文章关于"五五"计划的内容基本摘自新浪关于"五五"计划的亿十时介绍,连接参考   http://news.sina.com.cn/c/2006-03-20/03349389581.shtml  )

        毛泽东的去世,对执政者当时最首要的问题就是是否结束文化大革命.不过当时中美建交后,中国对外压力的骤然减轻和长期军事化国家管制所积压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都已经到影响国家未来发展的地步.毛泽东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不如此中美恢复关系,让周总理主持国家政务让请邓公复出就不是符合情理的事情了.毛泽东很清醒的意识到从文革内乱中爬上来的"四人帮"绝不是浴血百战屡历风雪的共和国缔造者的对手,那么为什么毛泽东既清楚中国内政外交转型不可避免而继续让"四人帮"在其身前身后继续主政同时逐步恢复老干部老战士在政治的影响力?我不是毛泽东更不愿意对此多加猜测,此时我脑海里想起了一句话一个几乎凭自己的智慧\意志和幸运的帝王临终前说的话:唯最强者得之.不过很高兴,中国没有象那辽阔帝国一样因为争夺最强者而分裂."四人帮"集团的覆灭与随后的邓公出山,一锤定音.

        回观整个70年代,对内对外都可以说风起云涌不断变换.这个时代有文革的结束,毛泽东的逝世,"四人帮"集团的粉碎,经济上的新跃进,邓公出山.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第二十六届大会就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的2758号决议进行表决。1972年2月21日,美利坚合众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访华,周恩来到机场迎接他时,两人愉快地握手。尼克松自己说,他访华一周"改变了世界"。1978年12月15日民主党卡特总统宣布正式与中国建交,就在1979年1月29日当邓公踏上白宫南草坪草坪的时候心中一定感慨万千.就这样在时代斗转星移中,在眼花缭乱的变化里,中国人即将走进改革,1979改革纪元.

        无论是1972年还是1979年,中国的两位伟人都为中国抓住了历史瞬间.机遇总是给有准备的人给有准备的民族,给有准备的国家,世界中国人来了.

        我们历来不大相信裁军谈判会有什么效果,但是我们是赞成谈判的。有人说中国好战,其实中国最希望和平。中国希望至少二十年不打仗。我们面临发展和摆脱落后的任务。

        -------邓选卷二

        (待续)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二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中的中国印度与巴西:世纪(续六)

          

          建筑在盐碱地上的华丽宫殿,潮水来临,瞬间倒塌

           -------- 曼苏尔(阿拉伯)

          

          有一次巴西外长焦急的在办公室外等了几小时后终于见到了基星格,这位外长不无抱怨的说巴西是一个大国而基星格不应该为一个亚洲小“国”而拖巴西人的时间。基星格听完勃然大怒,他以教训的学生的口吻对巴西大使说:巴西有历史么?

          

          从1965年1973年持续的高速增长,让世界都为之瞩目。此时巴西出口的产品结构也正在发生了逆转,从50年代的55%的初级产品出口结构逐渐提高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例。信奉西蒙森理论的巴西军政府,在不断推进的进口替代政策中在广泛的领域普遍使用了外资.并且通过政府干预等手段让巴西企业更主动的向国际金融市场寻求资金来源.并通过强制手段为巴西民族资本与庄园主开路,为其资本更快速的积累铺平道路.为达到压抑通货膨胀的目的,硬性削减工人工资.通过削减税收,鼓励消费刺激内部市场的成长.加上当时外资源源不断的涌入,连续8年高达10%的增长在当时的世界只有日本可以媲美.巴西乃至当时整个拉美都是以巴西为楷模快速的奔向富强之路.

          

          但是从尼克松冲击开始,拉美的增长就笼罩在阴影之中.竞相贬值的各国货币严重和不断波动的汇率的影响了严重依赖出口与外部资金的巴西经济,但是压垮骆驼的不是最后一根稻草.是紧随尼克松冲击到来的石油危机,70年代的2次石油危机!

          

          2次石油危机的直接结果是石油价格在70年代上升了3倍,当时的巴西石油进口依赖程度是80%.在石油危机爆发的第一年的1973年,巴西奇迹就噶然而止.连续4年的巨大逆差,加上美国在70年代末的加息让巴西的国际收支雪上加霜.巴西从1965年对外债务从70亿美圆到迅速攀升到1982年的707.91亿美圆,至此彻底失去还贷能力.之后被迫接受IMF(完成美国改造后)的货币与金融政策直到以换取IMF紧急援助的巴西正式放弃了进口替代政府.此后债务危机,经济危机,通货膨胀危机与就业危机围绕着巴西乃至整个拉美,拉美化从奇迹的象征成为失落的代言人.

          

          有经济学家断言,石油危机有尼克松在背后怂恿阿拉伯酋长,其目的是为了打击当时快速增长欣欣向荣的西欧与日本经济.由此创造了石油美圆的循环,并迫使多数参与GATT的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更趋向于美圆结算.利用以伦敦为中心的国际离岸交易中心从石油美圆开始,使大笔资金流动逃避多国与中央银行的监管.大规模的资金流动不断的在世界各地创造了繁荣,但也带来了危机.随之跟进的就是IMF对那些被危机击倒的国家进行经济与金融自由化的改造,从而是以美圆为核心的经济体系迅速扩张.而世界银行则在全世界扮演的天使角色,不仅仅为受款国带来了公路港口和机场,还为受款国迅速进入GATT国际贸易体系加快了进程.不管从尼可松时代起,美国历届政府实施为金融资本松绑并为之保驾护航的论调是否成立.从80年代起,从贸易金融与风险投资为主要传播手段的一个被称为全球化的时代就要开始了.不管受到冲击的还会有谁,巴西与拉美是第一批受众,是最早被美圆这个霸权体系收如囊中的宝石.

          

          在讨论巴西前必须认识到巴西是一个资源禀赋极佳的国家,加上一百多年没有经过战火的洗礼,无论巴西怎么折腾巴西的人均收入到2005年是3500多美圆的数字摆在那里.毕竟上天还是恩赐巴西人的.在我看巴西人的选择无所谓对外来殖民化经济的屈服,因为今天巴西多数的巴西人无论当初他们的祖先以什么身份到达巴西,他们的身份不管是自由民还是努力都是首先是这块大陆的殖民者.当他们的到来之初就接受了殖民地经济体系下的经济分工.可以说,屈从于葡萄牙宗主国屈从于英国还是屈从于美国都不过是这样经济体系下的所有权主体的更换.

          

          

          尽管自20世纪30年代的起,巴西的民族精神开始苏醒.但是草根的民族精神势必让巴西对自己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做选择的时候,没有中国和印度那么强烈历史耻辱感与使命敢.这样一旦以独立为目的的进口替代遭遇瓶颈那么放弃就显得那么自然.改变不过是,踏着庄园里野花的一次郊游,一次不经意的狩猎,那么悠闲自得.终于巴西还是放弃了一种叫进口替代的独立自主的游戏,是的一种游戏。没有由心而生的那种对土地对国家对民族的强烈情感与使命感,作为过客的巴西人,作为没有历史的巴西或在开始之初就已经决定好自己的命运了。

          

          写完巴西70年代的时候多说一个插曲,让我们回味什么是造成拉美化的神奇魔法石.很早的时候,巴西就委托标准石油公司的姐妹们在巴西进行石油勘探.那些旨高气昂的专家报告巴西政府:巴西只有很薄的油层,完全不值得开采.在石油危机后巴西政府不仅利用巴西丰富的甘蔗资源制造酒精替代燃油(目前巴西是世界上最大的酒精燃料生产国),而且巴西政府自己开始不遗余力的勘探本国石油资源,令人讽刺的是就在那些薄的完全不值得开采的油井里喷出了源源不断的石油,到2000年据巴西经济年鉴称巴西是世界上第15石油储备国占有石油130亿桶,占世界8.2%.但是姗姗来迟的滚滚原油已经不能拯救深陷入债务危机的巴西了.到巴西新总统卢拉上台后,巴西政府每年将55%的政府支出用于偿还债务,其中仅债券利息就高达22%-28%.

        巴西,你独立的口号叫:不自由毋宁死.

        巴西,你的独立与自由在哪里?

          

          

          (待续)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二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中的中国印度与巴西:世纪(续五)

        从美国1965年开始全面卷进越南泥潭后,世界各国经济突飞猛进的快速发展,美国独霸的地位越来越被削弱,终于在持续8年畸形的繁荣后,美国终于开始吃不消了。 1971年,由于越南战争,美国面临巨额贸易赤字,美元面临巨大的贬值压力。相反,日本与联邦德国经济快速发展,竞争力增强,经常账户大量盈余。1971年8月5日,由于美元的持续贬值压力,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被迫宣布中止美元与黄金的固定兑换比率,并加征10%进口税率。这被称为“尼克松冲击”,从此世界各个国家开始进入“牙买加”货币体系,汇率象脱缰野马一样竞相贬值。终于1972年,美国终于低下了骄傲的头,不再谋求绝对战略优势和苏联签署的《反导条约》。尽管在80年代美国人面对狂欢的日饵曼洲和叫嚣买要下美国的日本武士是那么的无可奈何。美国就要衰落了么?我无从而知,但是奠定美国今天新霸权的一系列大举措悄悄拉开了帷幕。一直以来作为战后国际贸易 金融 与投资监管三大支柱关贸总协定(GATT)、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BRD)与国际货币基金(IMF),在这个时候都开始发生了大转变。1973年关贸总协定第七轮谈判:东京回合在正式来开了锣,也正式在这一回合终究成就了1995年的WTO。IMF在尼克松召开的20国会议上开始了世界货币改革计划,其目的就是要国际金融关系脱离国家与中央银行的控制,它有一个漂亮的名字:自由化。而从尼克松的时代开始,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BRD)的职能悄悄的向更自由的市场倾斜,也许就是这个时候全球化的帷幕正式拉开了。但是,这些在今天看来雄心勃勃的远征都不能掩饰此时美国跌跌撞撞的脚步。随尼克松冲击起舞的是石油危机,是苏联遍布全球的出击,70年代来了。

        1970年12月27日,英迪拉.甘地抓住自己国内声望不断上升的机会,宣布解散人民院,提前于1971年2月举行印度第五届大选。1971年3月大选结果揭晓,英迪拉.甘地获得了压倒胜利,终于英迪拉.甘地建立了自己所能完全控制的政府。就在此时,印度的邻国巴基斯坦在1970年底的大选中主张充分自治与全面独立的人民联盟在东巴大获全胜,随即人民联盟领导人在1971年的3月宣布东巴独立。当时的巴基斯坦总统下令军事镇压,军事镇压的结果导致大批东巴难民逃往印度。1971年11月21,英迪拉.甘地在一系列穿梭外交努力下获得了苏联的军事援助并在当时西方大国保证不军事干预的前提下,宣布印度军队越过边界“自卫”。12.17日第三次印巴战争停火,孟加拉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至此英迪拉.甘地在印度的声誉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舆论盛赞英迪拉.甘地的胆识与魄力已经超过了尼赫鲁,而民意调查中93%的公众站在了英迪拉的一边。当1972年1月26日印度国庆日那天英迪在印度公众的形象就是杜尔加,就是美丽的10臂女战神。

        但是历史老人总在不经意中,给得意的忘乎所以的人开上一点点玩笑:饥荒又不期而至。

        1972年印度遭遇了严重的灾荒,1.8亿人口面对饥荒的威胁,而令人讽刺的是由印度一手导演的战争让滞留在印度的难民每个月就消耗掉印度2亿美圆,这更使印度政府的财政雪上加霜.由于需要进口大宗粮食与原油,加上石油危机的爆发与国际金融因尼克松危机冲击而剧烈动荡.由此导致的外汇短缺终于使才平稳不久物价飞速上升.而由此引起的投资不足又使工业增长下降了近50%,经济实质遭遇了衰退.同年孟买就爆发了1.2万罢工,民众的不满情绪终于在反对党的鼓动下爆发了.仅仅在反对党领袖所在的古吉拉特帮的骚乱中遭遇警察射杀的人数就达到233人,与之同步的印度铁路大罢工让当时的印度经济实际陷入了瘫痪.最后在当警察也开始暴动并与前来镇压的军队交火的时候,骚乱与不安到达了顶点.而甘地夫人此时借助一位律师从宪法中发现的漏洞,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来挽救即将倒台的政府.

        虽然随后地年不仅风调雨顺而且经济维持在比较高的增长水平,过高估计自己的甘地政府解除了紧急状态,但是随后的大选国大党一败涂地,代表印度教原教旨主义的人民党上台了.高喊自由与面包口号上台的人民党政府代表的其实是垄断资本与地主阶层的利益,人民党政府一上台就提早一年结束了当时执行顺利的"五五"计划,匆匆提交了"六五"计划.人民党政府不仅缺乏执政能力,更缺少对自己所指定计划的控制里,在把甘地夫人好不容易积累下来的1500万吨粮食消耗怠尽.在把仅有的30亿美圆储备挥霍一空,在执政不到3年的时间,人民党政府倒塌了.

        而此时虽然两次石油危机给发达国家带来的巨大冲击,但是新技术革命的翩然而来,而且以美国为首的资本注意国家迅速转变自己的经济结构与能源结构,不断的向第三世界国家转移生产工序实现国际再分工.使各自的经济逐年提升,并最终形成了以四小龙与东南新兴工业化地带的崛起.而印度,则在迷茫中痛苦的失去了工业化的机遇.

        历史还能再给印度一次机遇么?

        (待续)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此人民党非彼印度人民党

          击败甘地夫人的人民党,是当时几乎所有反国大党(英迪拉派)力量的大同盟,现在印度全国性政党中除了国大党(英)和印共以外,几乎都可以说是人民党的"后裔"。当然也包括有严重印度教原教旨主义倾向的印度人民党,不过因为人民党的大杂烩性质,一般说印人党的前身是人民同盟和国民志愿团(这个组织现在仍在)。

      • 家园 二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中的中国印度与巴西:世纪(续四)

        大跃进的结束作为60年代中国的开局,预示着中国经济在60年代势必是多事的年代.大跃进里即有中国工业增长最快的一年,也有中国工业增长跌幅最大的一年.被"一五"的辉煌激起的狂飙突进,随即被现实的打回了原形,在接踵而至的三年自然灾害中"二五"终于结束了.但是尽管在成绩上"二五"计划完成的乏善可陈,但是主导中国工业化的几十年的结构在这个时期基本完成.中国是在1958年重工业结构超过轻工业的,这个趋势经60年代不断加强,到70年代达到最高峰.经过一个特殊时期的强化工业化,中国的工业在GDP中的总值不断提高,从1949年的12%开始的持续成长,中间尽管有各种各样的内部与外部环境的影响,都没有改变中国工业化的这个趋势.在农业上,以与中国情况类似的印度比较,中国和印度在同时期都遇到了农业大面积减产,但是1950-196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增加了72%是同时期印度的1.89.尽管印度从1966年开始了绿色革命 白色革命和 兰色革命,但是由于国内与周边的动荡局势,印度直到80年代初都只能维持较低水平的自给.农业问题,始终都成了制约印度的瓶颈.而中国尽管面临着共和国建国以来最深重的国内国外危机,但是农业上的自给的同时保障农业的基本发展,终究为中国强化工业化的发展模式提供了起码的保障.没有农业现代化有效发展这个前提,任何中国现代化的努力都如玻璃般硬而脆弱.

        “三五”计划本应在1963年到1967年实行。1962年,中共中央曾设想“三五”计划主要是调整和恢复国民经济,但毛泽东提出,1963年至1965年作为过渡阶段,继续调整打下底子,从1966年起再搞“三五”计划。由于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突如其来,正式的“三五”计划没有来得及形成。 “三五”计划指导思想经历了由“解决吃穿用”到以战备为中心的变化,总的来说呈 现了“起(1966)———落(1967、1968)———起(1969、1970)”的跌宕起伏状态。1966年,曾出现了预计提前两年完成计划的良好发展势头,但1967年、1968年的“文化大革命”,给国民经济造成严重破坏,计划完成情况连续出现倒退,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1968年还成为我国建立计划经济以来惟一没有年度计划的一年.(从本小节"三五"开始至此内容全文摘抄新浪网有关"三五"计划的内容,具体连接:http://news.sina.com.cn/c/2006-03-20/03349389579.shtml)

        60年代初期,台湾的蒋介石利用共和国三年自然灾害之际,以第三次世界大战即将来临为口号为残留在台湾一隅的国民党军官兵打兴奋剂与强心针,台湾海峡那边的反攻大陆进入了袭扰大陆沿海的高潮期.日见恶化中苏关系在当时已经无可挽回,曾经踏破柏林的百万铁甲开始在中苏漫长的边境虎视眈眈.美国在1961年9月,也进行了以中国为假想敌的大型核战争演习,并密谋策划对中国的核计划进行武装攻击.而1962年10月,为了摆脱国内危机的印度尼赫鲁政府也悍然命令印度军队向中国领土发动大规模侵入中国边境,在日后成为印度总理的英迪拉.甘地夫人作为当时的国大党议会领袖,在国会也公然宣称:西藏是印度领土的一部分. 艰险的形势加触目惊心的调查报告,让毛泽东的主导思想迅速发生了变化,他的态度也很快扭转了大家的认识.1964年5月28日,刘少奇主持召开中央工作会议小组会议,周恩来、邓小平、朱德等高层领导都陆续讲话,对毛泽东的看法表态支持,964年6月6日,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搞“三线建设”的主张,并且表示:“我们不是帝国主义的参谋长,不晓得它什么时候要打仗。要搞三线工业基地的建设,一二线也要搞点军事工业。各省都要有军事工业,要自己造步枪、冲锋枪、轻重机枪、迫击炮、子弹、炸药。有了这些东西,就放心了。” 毛泽东的讲话激起了与会者的强烈共鸣。大家一致认为,应在加强农业生产、解决人民吃穿用的同时,迅速展开三线建设,加强战备。从此,全国战备的气氛日趋浓厚,“三线建设”全面启动.也就是在这个时期,我们在1966年爆破了第一枚原子弹,2年后爆破了第一枚的氢弹,并在70年代的开局发射成功中国第一枚人造卫星.(以上史实多数转摘浪网有关"三五"计划的内容,具体连接如上)

        在要经济还是要国防的问题面前,当时的中国能选择么?从血与火的历史中走出来的共和国领袖别无选择,从百多年屈辱历史与惨痛教训中走来的中国人别无选择.不管我们是否情愿,正是来自东西方的封锁让中国在特殊的环境发展出了一套完整的工业体系.如同美国曼哈顿工程等一系列大型军事项目为美国的科学技术带来一系列突飞猛进的进展一样.中国客观上在以加强国防为目的的强化工业化进程中不断提高了自己的工业技术能力与技术储备.为此中国付出的代价是无法用今天市场经济角度衡量,同样中国在同时期追踪世界先进科学与技术成就的果实也不能仅仅从今天市场经济角度来衡量。无论你对这个时代持什么样的观点,都不可能抹杀这些成就与其至今仍然存在的重大价值及深远影响。请愿意认真思索的中国人思考下中国人是如何在艰难跋涉的一步步走来,是的共和国不相信眼泪!

        历史终究会青睐那些不断在挫折中努力的人.这个时候70年代正徐徐拉开帷幕,而世界的风云变换为环绕在层层铁幕中的中国,送来了一丝清凉的风.

        (待续)

        • 家园 花.背景资料--苏联的核威胁与三线的关系

          背景资料,苏联的核威胁与三线的关系.

          苏联对中国核打击箭在弦上 尼克松拯救了中国

            1969年3月2日、15日、17日中苏先后在珍宝岛发生了三次较大规模的武装冲突,这是中苏两国矛盾长期摩擦并由苏方挑起的一个冲撞点。由于中方预先有准备,苏方被毁坦克、装甲车17辆,据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公布的数字,苏军死58人,伤94人。显然,苏方“吃了亏”。

            珍宝岛冲突爆发后,苏联领导层反应十分强烈。以苏联国防部长格列奇元帅、部长助理崔可夫元帅等人为首的军方强硬派主张“一劳永逸地消除中国威胁”。准备动用在远东地区的中程弹道导弹,携带当量几百万吨级的核弹头,对中国的军事政治等重要目标实施"外科手术式核打击"。

            8月20日,苏联驻美大使多勃雷宁奉命在华盛顿紧急约见了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向他通报了苏联准备对中国实施核打击的意图,并征求美方的意见。苏联的意图非常明显:在中美关系当时也很尖锐的情况下,如果苏联动手,让美国至少保持中立。第二天一早,基辛格到白宫时,发现尼克松早已急不可耐:“说吧,亨利,碰上了什么麻烦事?”基辛格拿出十几张写满字的纸放到桌上说:“看看吧,苏联想对中国使用核武器。昨晚,多勃雷宁先生同我深谈了一夜。克里姆林宫的几个家伙决定用核导弹一劳永逸地消除中国的威胁,现在他们来征求我们的意见。”

            尼克松在同他的高级官员紧急磋商后认为西方国家的最大威胁来自苏联,一个强大中国的存在符合西方的战略利益。苏联对中国的核打击,必然会招致中国的全面报复。到时,核污染会直接威胁驻亚洲25万美军的安危。最可怕的是,一旦让他们打开潘多拉盒子,整个世界就会跪倒在北极熊的面前。到那时,美国也会举起白旗的。“我们能够毁灭世界,可是他们却敢于毁灭世界。”经过磋商,美国认为:一是只要美国反对,苏联就不敢轻易动用核武器;二是应设法将苏联意图尽早通知中国,但做到这一点很难,美中30年来积怨甚深,直接告诉中国,他们非但不会相信,反而会以为我们在玩弄什么花招。最后决定“让一家不太显眼的报纸把这个消息捅出去,美国无秘密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勃列日涅夫看到了也无法怪罪我们。”

            8月28日,《华盛顿明星报》在醒目位置刊登了一则消息,题目是“苏联欲对中国做外科手术式核打击”,文中说:“据可靠消息,苏联欲动用中程弹道导弹,携带几百万吨当量的核弹头,对中国的重要军事基地?D?D酒泉、西昌导弹发射基地、罗布泊核试验基地,以及北京、长春、鞍山等重要工业城市进行外科手术式的核打击。”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则消息立即在全世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勃列日涅夫气得发疯。中国当然更不会像基辛格所说的“但愿中共领导看到了这则消息,千万不要随后扔掉”。毛泽东听取了周恩来的汇报后说:“不就是要打核大战嘛!原子弹很厉害,但鄙人不怕。”同时果断提出了“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方针,全国很快进入了“要准备打仗”的临战态势,许多企业转向军工生产,国民经济开始转向临战状态,大批工厂转向交通闭塞的山区、三线,实行“山、散、洞”配置,北京等大城市开挖地下工事。

            当中苏两国已进入战争边缘的时刻,苏联领导人出于全球主要战略对手是美国、战略重点在欧洲、难免在袭击中国后遭报复等多方面考虑,突然采取了缓和措施,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利用9月上旬赴越南吊唁胡志明之机,向同时去吊唁的中国党政代表团提出要在回国途中途经北京同中国总理会谈。经反复考虑,毛主席同意了这一要求。9月11日,双方在机场进行了三个半小时的会谈。这次会谈表明中苏关系略有缓和,但危机依旧。柯西金回国后,苏联又改变了态度,趋于强硬,反映苏领导层内对华政策不一致,勃列日涅夫等人反对柯西金缓和对华政策的意见,继续对中国保持高压政策。

            9月16日,伦敦《星期六邮报》登载了苏联自由撰稿记者、实为克格勃新闻代言人的维克多·路易斯的文章,称“苏联可能会对中国新疆罗布泊基地进行空中袭击”。对中国实施外科手术式核打击的阴云又一次笼罩中华大地。美国明白,维克多的文章是对美国的一个试探!更是对中国的示警。

            出于美国全球战略利益和发生大规模核战争的严重后果,在尼克松召集紧急国防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副总统阿格纽、国防部长莱尔德、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惠勒、国务卿罗杰斯和基辛格)后认为:“对于眼前这场中苏一触即发的战争,我们当然应当阻止。如果他们执意要打,那是他们的事情。”为此,美国实施了三步曲:一是由于中美政府之间没有交流渠道,安排高级官员会晤,要费很多周折,时间也来不及,我们可以把中美大使级华沙会谈拣起来,华沙会谈延续了15年,现在已经中断了两年,此时恢复意义自然非比寻常。可以安排驻波兰大使沃尔特·斯托塞尔马上去办。这就出现了斯托塞尔尾追中国驻波大使的戏剧性事件。二是要利用齐奥塞斯库和叶海亚与中国的亲密关系,频频传递我们期望和解的诚意。三是为了远水解近渴立竿见影,美国亮出了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中尚保留未及动用的一张牌?D?D“用苏联已被破译的密码,发出向苏联本土134个城市、军事要点、交通枢纽、重工业基地进行准备核打击的总统指令。”

            1969年10月15日晚7时许,心慌意乱的柯西金向勃列日涅夫报告:“刚才国家安全委员会报来两个消息,一个是中国的导弹基地已经进入临战状态,所有的地面导引站都已开通,这一点我们卫星收到的信号和拍摄的照片都已经证实。另一个是美国已经明确表示中国的利益与他们有关,而且已经拟定了同我们进行核战的具体计划。因为情况十万火急,他们只是通报了消息,正式报告还要稍晚些送来。” 勃列日涅夫不信:“美国会站到中国一边?这简直是天方夜谭。请马上拨通驻美使馆电话。”几分钟后,大洋彼岸的多勃雷宁大使向勃列日涅夫报告:“情况属实,两小时前我同基辛格会晤过,他明确表达了尼克松总统认为中国利益同美国利益密切相关,美国不会坐视不管。如果中国遭到核打击,他们将认为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开始,他们将首先参战。基辛格还透露,总统已签署了一份准备对我国130多个城市和军事基地进行核报复的密令。一旦我们有一枚中程导弹离开发射架,他们的报复计划便告开始。”听完后,勃列日涅夫愤怒地喊道“美国出卖了我们”。

            至于中国,正如10月15日晚柯西金待盛怒的勃列日涅夫稍为平静后说的:“也许美国的所谓核报复计划是恐吓,但中国的反击决心是坚决的。虽然他们的核弹头不多,但我们不可能在战争一开始就剥夺他们反击的能力。更何况他们在四年前就进行过导弹负载核弹头的爆炸试验,其命中目标的精度是相当惊人的。而且他们有了防备,现在几乎动员了全国所有的人都在挖洞。我们应该和中国谈判。”柯西金谈话中的爆炸试验是指1966年10月27日,中国用中程弹道导弹携带当量为2万~2.5万吨的原子弹,从数百千米外的双城子发射到罗布泊的一次实弹实战性原子弹爆炸。

            1969年9月23日和29日,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0周年前夕,中国先后进行了当量为2万~2.5万吨当量的地下原子弹裂变爆炸和轰炸机空投的当量约300万吨的氢弹热核爆炸。美国地震监测站、苏联地震监测中心,以及两国的卫星几乎同时收到了能量巨大的爆炸信号,尤其是苏联,十分清楚中国核爆炸的含意。***播发的一篇评论颇具代表性,“中国最近进行的两次核试验,不是为了获取某项成果,而是临战前的一种检测手段”。10月20日,中苏边界谈判在北京举行,由珍宝岛事件引发的紧张对峙局势开始缓和。20世纪中国的最后一次核危机随之灰飞烟灭。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