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追我魂魄》之后 -- 萨苏

共:💬32 🌺15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追我魂魄》之后

    时值正午。李营长听到鸟的叫声,他抬头望望天空,空中不时有鸟群飞过。

    鸟的叫声凄厉。

    这是一场恶战。李营长感觉到,敌人的规模和数量已经远远超出他的估计,这次战斗的惨烈也会超过以往任何一次。

    。。。

    左权指挥着大队人马向后山撤退,他走过李营长的时候,停了下来。

    左权沉默了一会儿,说:明白你的任务吗?

    李营长说:明白。

    左权问:哪一年入伍?

    李营长说:三零年。

    左权说:谢谢。

    当日,左权在十字岭殉难。

    --- 节选自《追我魂魄:一个新闻记者对一场战争的追索》,《追我魂魄》记述的是一场将近六十年前的惨烈战斗。

    一九四二年华北的八路军总部突围之战。

    八路军七六九团一个营死守南艾铺,除一名被炮弹掀到山下的通信员以外,打到最后一人,两万日军整整一个下午寸步难行。

    八千来不及撤退的后勤人员,包括剧团,银行,印刷厂,翻译,记者,在最后的时刻宁死不降,跳崖殉国。

    “有枪的留下,没枪的跳崖”

    峭壁下面是一条深深的峡谷,大约有两公里长,据当地的老乡说,当年这条峡谷里到处是殉难的八路军人员的尸体,还有拉下来的骡和马。“

    对于这样一场充满了阳刚和壮烈的战斗,作者却是用一个奇特的角度切入其中的。

    她在开篇的时候谈到了一张照片。

    这是一个叫做培蕊的八路军鲁艺文工团的女孩子的照片,摄于八路军总部突围前夕。总部突围那天,培蕊和其他不及突围的战友宁死不当俘虏,跳崖。

    作者说,“我首先惊讶的是她的年轻和美丽,而这两样东西是极具穿透力的,它们穿透了六十年的岁月,带着莫名的活力,浓雾般的包围过来,这使我为她的死亡而伤感,并且认为,她的青春和美丽因此具有了永恒的意义。”

    她,为了一张照片寻觅一场战争。

    文中,只和培蕊有一面之缘的李营长,战死在南艾铺,对于他硝烟中的内心世界,作者有着一段细腻的描写。

    “日本兵已经漫山遍野的出现了,钢盔在阳光闪闪发亮,像一片嗜血的硬壳甲虫,他们密集而沉默,人数之庞大,超出了李营长的预计。

    李营长向后撤的队伍看了一眼。山道狭窄,人流分成了几条巨龙,正艰难的向高山爬去。在这一刹那,李营长看见了一个背着红色小鼓的身影。

    李营长一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在这样的时刻一眼认出她,也就是这一刻他突然明白,无论他死了还是活着,那个女孩会一直深藏在他心里。

    女孩抓住了旁边一个姑娘的腰带,她们回过头来,向八路军的阵地望了一眼。

    阵地和我们的生命同在,小姑娘。

    两分钟后,战斗开始。“

    我知道这截然不同于西方大兵那种战争中的浪漫,而是有着另一个意义。对于李营长代表的中国军人来说,美丽的培蕊不是作为一个孤立的人而存在,培蕊,就是一切美好的象征和化身。

    “阵地和我们的生命同在,小姑娘”

    为了保卫我们的姐妹而战。

    三百精兵的最后血战,用男儿的躯体铸成了太行山上的雄关。

    我为这篇文章所感动,为那种久违的刚烈与赤诚所感动,但我并不知道这一切是不是真的,比如,培蕊,世界上真的曾经有过这个纯真的女文工团员么?她的照片,是否真的存在?

    这个疑问,直到因为家事日前回了一次北京,才终于解开。

    每次回北京,总有很多肝胆相照的老友要去拜访,我很想念他们,也有很多思念已久的小吃要去品味,我也很想念它们。但这一次,因为心情沉重,一切都不在日程之中。唯一一次聚会,是和北京几个文化圈的朋友吃了一次饭,大家说说日本人被困西直门立交桥,谈谈二环十三郎大战京城片儿警,席间欢声笑语,心情的阴郁得以一扫。我知道大伙儿是想帮我排解,挺感谢这些朋友的。

    而席间最大的收获,就是关于-- 《追我魂魄》

    因为在场的一位朋友是《半生为人》的责任编辑,我忍不住对她一吐对此书的深刻印象和它给我的震撼。看出我不是客气以后,就有同席的一位记者说道,那的确是一部令人震动的书,还有一部,那就是《追我魂魄》

    大是知音。

    《追我魂魄》,非常熟悉的名字。我曾经在西西河转载此文,转贴中,我不得不三次离座,到卫生间擦拭模糊不清的双目。

    聊起来,才知道这位记者曾经采访过《追我魂魄》的作者云杉,我便忍不住提出了我的问题。

    他回答我说,这是真的,云杉老师提供了这张照片,以及培蕊的真实情况。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培蕊,正是这张照片,引发了记者云杉写《追我魂魄》,为了写这篇文章,我向那天吃饭的朋友询问网上是否有这张照片,他就给了我这个地址。

    那位记者朋友并送我一本书,同心出版社的《读库》。里面有一篇文章,就是写的《追我魂魄》背后的故事。里面的压题,就是这张培蕊的照片。

    他说,关于《追我魂魄》,云杉老师提供了很多背景材料,其实,文中的人物,都有真实的原型,是无需虚构的。

    培蕊,出身于一个山西基督教家庭,参加过唱诗班,也许因为这个原因,我在她的照片上,可以看到一丝脱离凡尘的美丽。在她跳崖之前,她的两个哥哥都已经在抗战中殉国沙场。

    新华社记者穆易,原型是优秀的老新闻工作者杨木(云杉老师在文中玩了个非常古典的文字游戏。杨四郎,就曾经用过“木易”的名字呢。)杨木一直活跃到采访柬埔寨的维和行动。据说他是见过波尔布特的最后一个记者。为了追踪波尔布特,美国方面以重金希望他提供波的藏身之地。对于人神共弃的波尔布特,杨木却拒绝了这个要求 – 他,坚守着一名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

    马堡的鬼子指挥官,真实的身份是阳泉某日军据点的中队长,那次作战中,八路军军官李文和他做了那场文中描写的单刀决斗。那一仗,八名日军作了俘虏。

    王俊,是南艾铺之战中七六九团阻击部队中唯一活下来的通信员。炮弹的气浪把他掀下了山谷。对于那一仗,作品中的王俊说道:“八路军把人的勇气发挥到了极致。” 作者说,这是王俊的原话,我一字不易。

    左权与李营长的对话,也是真实的,朴素得如同白描。作者说,生离死别,却平静得尽在不言之中。

    还有文字中不及写到的。在南艾铺的阻击战中,有一支为数不多的“国际纵队”参加了最后的战斗,他们都是八路军总部的外籍人员,却不顾中国同志的苦苦劝说,留下来和七六九团的部队并肩作战,王俊形容他们“都打疯了,站起来打,机枪就架在肩上”。。。历史没有留下太多对他们的记载,只有一句话“他们牺牲得很英勇”。

    至于本文的作者,他给了我一个线索,曾经有哪位国家领导人姓这个姓?

    无论他是谁,他的后代都只是一个新华社的新闻记者,如同走在街头的千千万万中国人一样。

    一个新闻记者而已。

    因为她曾经说过一个细节。

    当《追我魂魄》写完之后,它被寄给一位女性同行征求最后的修改意见。那位同行只为她改了一个字,改在标题上 – 原文的题目是《追我魂魄:一位新闻记者对一场战争的追索》,修改后是《追我魂魄:一个新闻记者对一场战争的追索》。

    作者深为赞许。

    这位女性同行,是在中东的导弹呼啸声中完成了这个修改。

    她,据说也是一个普通的记者而已,如同走在街头的千千万万中国人一样。

    [完]

    唯一可以告慰大家的是,云杉老师讲,真实的培蕊在跳崖后,被山腰的树枝挂住,终于获救,是这一战为数极少的幸存者之一,但是,留下了终身的残疾。

    关键词(Tags): #追我魂魄#云杉#培蕊#南艾铺元宝推荐:老叶,

    本帖一共被 4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