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三国随章侃 四十六——七十五章 -- 沉睡的天空

共:💬213 🌺52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第七十一章 汉中战役

        第七十一章 汉中战役

        

        (演义第七十一回 占对山黄忠逸待劳 据汉水赵云寡胜众)

        

        在赤壁大战后,刘备集团组织了四次大规模战役,前后是入蜀战役,汉中战役,荆襄战役和猇亭战役。这四次战役除了第一次入蜀战役是为了获取刘璋之益州,最后一次猇亭战役是对东吴背盟偷袭荆州的报复性战役外,汉中战役和荆襄战役都是对曹操所发动的。而这两次战役,先后在东西两端进行,汉中战役获大胜,斩曹操手下大将夏侯渊,获得汉中,而荆襄一战初期关羽俘曹军数万并曹军名将于禁,关羽威镇华夏,如不是被吕蒙偷袭,也可说是战果赫赫。这两次战役,并非是毫无关系,而是相当的密切,甚至可以认为,这是刘备集团有意策划东西策应的两次大规模战役。

        

        在汉中战役之前,刘备军的精力主要集中在对荆州的经营和对益州的讨伐之上,对曹军并没有太大的攻势,这一方面是实力所限,另一方面也是刘备集团所处的位置关系,刘备军与曹军的接壤主要在荆北地区,曹军与刘备军来回的拉锯作战,尽管都有所斩获,但是规模有限,因为无论是刘备曹操孙权这三大集团的首脑人物都没有在此用兵,参与的兵力,战役的规模自然都受到了限制,(三国的大规模战役往往发生在首脑人物至少有一方出征的情况下,如官渡曹操与袁绍,赤壁有曹操,关中征伐马超和汉中征伐张鲁都是曹操领军,后期三国时代因为早期乱世杀出来的诸侯大都逝去,新皇帝不善用兵而不得不依赖手下大将,但是在大规模战役中也常常是由实际掌权者如蜀汉一方诸葛亮亲自带兵。在乱世下,各路诸侯都是杀戮场中存活下来的,在乱世中存活下来的诸侯自己带兵都有一套,如曹操刘备都是如此,用兵之上远过于手下诸将,这也是历代开国皇帝的写照,刘秀,刘裕,朱元璋,都是一代名将,只是因为做了皇帝而被人自动遗忘了,还没有哪个开国皇帝不善用兵只善于用人就能取得天下的,不善带兵者却能获得天下那只能出于演义评书中了。而且,在乱世之中,将大军交付他人之手也不可能放心,,在攻打蜀汉的一战中,司马昭虽然以钟会统大军,还要率军跟随其后,所以首脑人物亲自出征所带必然是大军,而一般性的将领所带大军都有限制,当然,前期三国中有一次是一个例外,便是荆襄大战,这也和关羽独镇荆州的身份有关。)在这种情况下,也没有一方获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而期间刘备入蜀,曹操攻伐关中汉中,双方在除荆北外没有大的交锋。

        

        但是到了建安二十年曹操获取汉中后局势发生了变化,刘备在前一年已经获得了益州。于是在荆州之外的第二战场便开辟了,上一回演义中的张飞与张郃在巴西一战便是其中的小插曲。

        

        刘备在攻取益州之后,实力大涨,已经有实力与曹操正面交锋,而汉中对益州的重要性又使其必须获得汉中,建安二十三年,刘备率众将进兵汉中,汉中战役开始。

        

        在说汉中战役之前,我们先由汉中向东,关注一下荆州,在上文我们提到在刘备入蜀曹操得汉中前,刘曹两军的交战主要集中在荆北,而其指挥作战的主将便是被刘备封为襄阳太守的关羽,在三国志文聘传乐进传中便可以看到关羽与两人在这时期作战的描述,而在刘备入蜀之后,将荆州交由关羽董督,而关羽在这段时期做的十分出色,金祎耿纪韦晃等人在建安二十二年在许都起事,便是因为此时关羽强盛,准备获天子百官后南投关羽。(所以说刘备任免关羽镇守荆州确实有他的道理,在被吕蒙偷袭荆州前,关羽经营荆州可说得上有声有色。)

        

        而在曹操方面,在为魏公后曹操建安二十一年又称魏王,其篡汉之心已经昭然,不满曹操心怀汉室的属下纷纷谋划作乱,而因为曹操连年用兵,徭役过重,民间作乱者纷起,其中多与关羽沟通之,曹操内部并不稳定,拿不出太大的力量以应对益州的刘备,在如此状况之下,对汉中进行攻伐便更加顺理成章。

        

        汉中之战分三阶段,其一:建安二十三年前,刘军与曹军进行一系列的前哨战,其中张飞在巴西击退张郃,而后派遣张飞马超吴兰等人屯兵下辨,与曹洪相持,吴兰被曹洪所杀,张飞马超退兵,这是一系列的前哨战,双方各有胜负,张飞在巴西一战中占得上风,而曹洪据守也斩杀吴兰,汉中局势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这只是大战之前的开胃菜而已。

        

        其二:建安二十三年,刘备统领众将入汉中,与夏侯渊徐晃张郃等人相持,夏侯渊等人据守不能下,刘备令在成都的诸葛亮增兵,和演义中汉中之战一直在刘备身边谋划军事的诸葛亮不同,史实中诸葛亮一直在后方负责后勤,并无参与汉中之战,在刘备身边参谋的是法正。当然在汉中之战中诸葛亮的角色也是很重要的,保证前方足兵足食,这为汉中之战的获胜奠定了基础,其作用不下于演义中的诸葛亮。在曹军方面,曹操得知消息,率兵西征。

        

        其三:建安二十四年初,刘备攻打夏侯渊,在定军山黄忠奋勇向前,一战而斩夏侯渊,刘备在汉中一战获得了主动,曹军残部退兵与曹操率领的大军会合,然此时汉中各要地已被刘备占据,曹操大军前来,刘备据守,不与交锋,曹军中多有死者。几十日后,曹操退兵,刘备乘势遣刘封等人攻取上庸,至此,汉中战役结束,刘备获得汉中。

        

        在汉中战役中,后勤和距离成为了关键性要素,在夏侯渊据守的情况下,前方的刘备军便需要打一场长期的消耗战,诸葛亮在后方的足兵足食为刘备的最终获胜提供了保障。而曹操方面,汉中距离中原太远,在夏侯渊战死,刘备获得地利之后,曹操也无法以汉中为资,在这种情况下,曹军进退维谷,尤其曹操屡次远征,使得民众怨恨,纷纷起事,荆州关羽又虎视眈眈,这使得曹操大本营中原受到了威胁,在这样的情况下,汉中便如曹操所说成为了一个鸡肋,在没有胜利的希望下,回军保障自己在中原的利益成为了曹操的选择。

        

        汉中一战与之前的入蜀战役是演义中刘备手下五虎将事迹的集中点,五虎将除了关羽一人在荆州没有参与外,其他四人都参与了战役中,除了马超只是在入蜀战役的最后和汉中战役的初始有所表现外,其他三人,张飞入蜀收服严颜,巴中一战击败张郃,赵云救援黄忠,开营大战曹军,被刘备称为“子龙一身都是胆”。而其中表现最佳者当为黄忠,黄忠入蜀一战多为前锋,而在汉中更是斩杀夏侯渊,立下首功,刘备任其为后将军,与关张马同列,当可为识人也,可惜早死。(黄忠在受封为后将军的第二年便死了,所以他和关羽一样,都没有活到刘备称帝的时候,更不用说是被东吴所杀了。)

        

        五虎上将其他四人已经建功,而身居其首的关羽自然不会寂寞,他马上便要开始一次对三国影响甚大的战役,便是建安二十四年的荆襄战役了。

    • 家园 【原创】三国随章侃 第七十章 酒

        三国随章侃 第七十章 酒

        

        (演义第七十回 猛张飞智取瓦口隘 老黄忠计夺天荡山)

        

        张飞在巴西胜张郃一战乃是汉中大战的前哨战,刘备亲自率领的汉中一战与关羽在荆襄发动的荆襄一战是刘备集团在养精蓄锐多年后发动的大规模进攻,这两次战役虽在相距千里的两地发动,但是究其战略态势,相辅相成,我们在后几章便会提到。

        

        这两次战役是刘备集团的辉煌时期,诸多名将便是在这两次战役中奠定了自己的位置,尤其是汉中一战,张飞黄忠赵云都是光芒万丈,战功赫赫。不过在本章到是没有准备说这些名将的事迹,而是想说说酒。

        

        本回中张飞使用醉酒一计骗得张郃一战,而其中说到诸葛亮识得张飞之计,更派魏延送去了“军前公用美酒”,那酒是否真的为军用公用之物呢?我们先回顾一下酒的历史。

        

        酒在中国之起源有以下几种:1.上天造酒说:这种说法多是说上天降下酒星造就人间之酒,不过这多是在文学作品中的夸张附会之说,自然并非事实。2.猿猴造酒说:古代颇多典籍中记载了猿猴采集水果百花酿酒的故事。这两种说法都可以归于自然造酒,自然中许多水果蜂蜜等物受到发酵微生物的影响而产生酒,这种酒早期人类在饮用后不知其来源,往往会归咎于上天或者猿猴。而另外还有两种造酒说法:3. 仪狄造酒说:仪狄是夏禹时代的人物,《吕氏春秋》和《战国策》都记载了仪狄造酒一说,也有说仪狄是黄酒的创始者,或者是夏禹时代的酒匠和政府负责酿酒的官员;4.杜康造酒说:杜康造酒可说是造酒说中名气最大的了,杜康又说少康,传说杜康将一些剩饭,放在树洞中,不久发酵有芳香的酒味传出,因而得酒,但是杜康造酒流传甚广的其主要原因只怕还是曹操那句“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流传吧。这两种说法包括上皇造酒说等等大抵是可以说是人类造酒的起源。

        

        人类所造之酒第一代多为果酒和兽乳酒,但是在粮食酒诞生之后,便很快奠定了主要酒的地位,尽管在张骞通西域后葡萄酒的制造方式也传入中国,而啤酒的制作方式更是早就被发现,但是在中国一谈到酒,还是主要指粮食酒,尤其是蒸馏酒的出现,(一般认为在北宋年间蒸馏酒已经出现,但是也有认为早在唐朝便有了蒸馏酒。)更是使得粮食酒的地位稳固无比。

        

        酒,一方面可以活血,促进血液循环,御寒,还可以刺激神经,起到部分兴奋剂的作用,一些人往往在饮酒后有惊人之作,便是因为这种缘故,所以在文人的词句中常有赞美酒的字眼;另一方面,酒多饮会导致多种疾病,神智不清,发狂,所谓的“酒能乱性”,“多饮伤身”,在仪狄造酒的故事中,便有仪狄献酒于夏禹后,夏禹在饮用后一方面称赞其酿的酒甘美,另一方面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 疏仪狄,绝旨酒。而后各代亡国之君也多有和嗜酒连上关系的。

        

        正因为如此,所以历朝历代古今中外都不乏禁酒令之类的东西,即便到了20世纪的美国,还以宪法修正案的方式颁布了禁酒令,但是其结局却是走私盛行,黑帮泛滥。而前苏联也同样禁过酒,但是不久后就不了了之。

        

        三国时期,曹操与刘备也都前后颁布过禁酒令,为此,曹操受到了号称“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的孔融的非难,身为建安七子的他甚至写了一篇《难曹公表制酒禁书》,来表达自己对禁酒令的不满,在列举了诸多酒的好处之后,又称“徐偃王行仁义而亡,今令不绝仁义;燕哙以让失社稷,今令不禁谦退;鲁因儒而损,今令不弃文学;夏、商亦以妇人失天下,今令不断婚姻。”用这样的方式来反对禁酒。而在刘备那边也发生了同样的故事,刘备颁布禁酒令,之中一条是规定凡家中有酿酒器具者,皆按私酿论罪,有一日他与自己的老下属简雍在路上看到一男一女,简雍指着两人称:“彼人欲行淫,何以不缚?”,刘备纳闷,莫非这老下属相面之术进步到如此程度?便问“何以知之?”简雍对曰:“彼有其具,与欲酿者同”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对此令的不满,而刘备在听得此话后也大笑,废除了此条款。

        

        其实曹操与刘备的禁酒令都是缘于经济问题,因为酿酒要消耗大量的粮食,在平时尚可,但是在变乱年代,粮食尚不够人吃的时刻,消耗大量粮食的酿酒就成了大问题,这也是中国历代颁布禁酒令的最关键因素。而其实上三国时期的诸多人物并不讨厌酒相反沉迷其中者甚多。其中以曹魏中人最多,上文提到为禁酒令上书的建安七子之一孔融,其实曹操也是好酒之人,而其子曹植更是以善饮著称,我们在前几章便说到他因酒误事而失去了曹操的信任。至于那出名的“竹林七贤”也多的是好酒之徒,有“八斗方醉”的山涛,(当时蒸馏酒还没出现,酒的度数偏低。)有边喝边哭的阮籍,都把喝酒当吃饭一样。

        

        酒毕竟是一种奢侈品,要耗费大量粮食,而因为好酒者众多,这也成了一桩庞大的生意,所以除了时不时出现禁酒令之外,收征高额的贩酒税甚至将酒列为专卖品也是常有的情况,朝廷设立酒库作为酿造和批发酒的市场,是重要的收入来源。宋代甚至军队都拥有自己专门的酒库以酬资用。

        

        而另一方面,酒有时也成为重要的战略物资,尽管酒会耗费大量粮食,军队中也往往禁止饮酒,但是实际上在饮酒已经成风的时代,这往往不成事实,尤其是将领更是不受禁令的限制,关东诸侯在面对董卓时便日日置酒高会,即便是士卒,在非作战的状况下,比如驻防地方,更是不受禁酒限制,相反,在一些北方地区为了抵御寒冷,甚至会将酒作为战略物资提供给士兵,二战中苏联便向自己的士兵提供定量的伏特加。作为犒劳士兵的物资中,酒必然也成了一种,在作战胜利的宴会之上,更是少不了酒。军用酒的状况其实也与军队所处的状况有关,军人时常处于生死边缘,精神处于极大的紧张状态,做的不好便会崩溃,在这种情况下,酒这种相对轻微的麻醉品便可以起到调剂的作用,有限度的饮酒甚至可以发挥军队的战斗力。

        

        自然了,演义中的张飞那种饮酒则不是让自己的战斗力发挥出来而是麻醉别人,这又是酒的另一种妙用了。

      元宝推荐:铁手,
    • 家园 【原创】三国随章侃 第六十九章 汉室之亡

        三国随章侃 第六十九章 汉室之亡

        

        (演义第六十九回 卜周易管辂知机 讨汉贼五臣死节)

        

        这一回演义中忠于汉室的臣子死了,汉室呢?

        

        后人说到三国,总免不了说一句:汉室将亡。总让人感觉汉朝的灭亡在当时是不可避免的,真是如此吗?汉室真的不可复兴?

        

        其实从当时的状况看,汉朝远没有到了要必然灭亡的地步,虽然接连发生黄巾起义,董卓篡权的情况,但是汉室作为中央政权还是被人所公认,除了二楞子袁术称了一次帝,而且还很快被灭之外,其他诸侯都还打着汉室子臣的名号,即便强如袁绍刘表,远如张鲁公孙,也就是在自家地盘上偷偷摸摸做事,也不敢公然打其他的旗号,都至少名义上服从汉天子的指挥。而且也不乏如刘虞皇甫嵩这些忠心汉室的人,且不说那些一直跟随着献帝颠倒流离忠心不改的文武百官,就说各路诸侯中也不乏如张杨这些不谋私利之人。便连孙权一开始也就指望做一个齐桓公,至于一般士人之中,也多有如诸葛亮一般光复汉室想法之人,而象鲁肃这样明言汉室不能复兴的终究是少数。(鲁肃的榻中对称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他认为曹操必篡位,而北方不可敌,只有在割据南方后称帝以抗北方。)便连孙权在听了鲁肃那番话时也惊讶其言(孙权称:“今尽力一方,冀以辅汉耳,此言非所及也。”)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曹操才能挟天子以令诸侯,才能数次不战而胜,因为他是以中央天子的名义而不是地方诸侯的名义讨伐的,而各路诸侯都只是汉天子之下的臣子而已,所谓名不正言不顺,各路诸侯在抵抗曹军时总要面对这样的政治压力,即便强如袁绍之流,也只能将矛头指向曹操,周瑜也只能说曹操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但是汉朝还是灭亡了,尽管有那许多忠臣和忠心汉室之人,汉作为国号还是被后世反复使用过,但是再也没有真正统一过天下了。

        

        汉室与曹操,汉室之亡,首在失权,失权落与何处,便是曹操手中,后世为何称曹操为奸臣,为汉贼,便是他从根本上篡夺了汉天子的权力,之前也有如曹操一般的权臣,但是少有称之为汉贼者。这是因为他们与曹操有着根本的区别,他们虽然掌握着绝大的权力,但是并没有将权力制度化,天子至少还拥有着一定的权柄,可以与之对抗,而曹操不但掌握了权力,还将权力制度化,由丞相到公到王,一步步的建立了自己的权力王国,而汉天子的权力已经全部架空,忠于汉天子的臣子一次次被清洗,在本回演义中便是一次,曹操通过一次次清洗或直接屠杀之,或冷遇之,将忠于汉室的人逐步祛除出去,篡夺了天子的权力,如此一来,称帝只是一个早晚时间。

        

        后世将曹操与王莽相比,其实倒也并非有错,两者都是有步骤的篡权,一步步将天子的权力架空,广植党羽。唯一的不同便是王莽专心挖墙角,曹操一边修墙一边挖墙角,或者说把墙移到他那边去。其实何止曹操王莽,各代篡位的权臣莫不如此。

        

        其实曹操待汉如此,几十年后司马一家待曹魏也是如此,曹操的清洗手腕在几十年后的司马父子用的也是顺顺当当。

        

        汉室与世族,其实在东汉末年有两种古怪的现象,一方面世家大族中出了如袁术这样大逆不道称帝之人,另一方面,一些世族还是站在了维护汉室一边,不乏忠心汉室之人。那汉室与世族的关系到底如何呢?东汉一代,对豪强地主极其优待,而其察举制度使得一些大族往往能够世代任官,所谓四世三公,这也是魏晋士族的前身,这些世族们对朝廷的态度嘛……在之前我曾写过一章《陈登们》,那些地方势力的态度便和那些世家大族的态度很象,稳定第一。除了一些权力甚大的世族子弟外,绝大多数的世族都站在中央朝廷一边,但是也别指望他们就忠心朝廷,只要风向一变,他们就会立马倒戈,拥护新的朝廷,只要不违反他们的利益就行,他们并没有特别的政治主张,他们也不追求什么民心所向之类虚无缥缈的东西,只有利益是一切,朝廷风云变幻无所谓,魏代汉,晋代魏为何如此平稳,便是这些世族们什么都没做,坐看风云变幻而已。

        

        汉室与士人们,士大夫无耻,是为国耻,这是明亡后顾炎武激愤当时状况而说的话。确实,在乱世之时,平时喊着忠君口号的士人们转身一变投到另一边去实在是太平常了。反倒是平时与国家君王毫无干系的平民百姓还惦记着忠义二字,东汉末年,那些士人们并非不知忠君,但是时事易之,要忠君是因为自己的才干要卖于帝王家,现在掌权的是曹丞相,给予自己权力财富的也是曹丞相魏公魏王,他买下了自己的才干,也卖下了忠心,至于那些还死认忠于汉室的人要不死了要不便被冷遇,“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士人们这样安慰着自己,漠视了汉室灭亡的一刻,更为着自己能做开国元勋而忙碌着,甚至比自己的主子还要积极,当然,在几十年后的曹魏灭亡时也是一样的情景。

        

        汉室与舆论,当年东汉得以建立,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当时流行“非刘姓不得封王”的舆论,当时赤眉绿林两军的主要领袖都非刘姓,却立了刘姓之人为皇帝,刘秀能夺天下,也或多或少得益于此,之后东汉一代便大搞我们之前几章说到过的谶纬迷信,希望能维持其天下的统治,本回演义中说的管辂卜卦,都是明载于史,当作真实事迹,可见当时之风气。然而到了东汉末年,也就是这些谶纬造出了汉室将亡的舆论,比如黄巾的“苍天当死,黄天当立”袁术信奉的“代汉者,当涂高也。”便是如此的舆论,东汉所推崇的谶纬反倒为汉室灭亡建了奇功,可见,无论什么,总须人来做,才能有利于自己。

        

        汉室的亡,也是如此吧,那些原本忠于汉室的人或背叛做了汉贼,或倒下成了忠烈,剩下的或屈从推波助澜,或沉默看风云变幻,那汉室也就要灭亡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