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妇产科的灭绝师太们(刚才拉了现补上) -- 平沙落雁

共:💬25 🌺3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妇产科的灭绝师太们(刚才拉了现补上)

    倒不是说妇产科的师奶对我们特别凶,而是她们对病人特别是产妇凶得厉害,比如,一位产妇在产房疼了好几个钟头了,而且越来越厉害,忍不住哀求:“大夫,给我打针空气吧,让我死了得了。”这边师奶坐在门口凳子上,翘着二郎腿,不冷不热地来一句:“别介呀,您可不能死啊,我死,您也别死啊。”

    还有的产妇快生了,挺个大肚子,产床又高,一时爬不上去,我刚想扶她一把,一师奶马上拦住我:“别管, 就让她自己爬。”真真没人心!

    印象里妇产科里全是娘子军,连个党代表都没有,大多是30—40岁的师奶,连师姐都少。有几个身材又瘦又小的,那嘴快得象刀子,又狠又刻薄,我亲眼见一师奶把一位刚毕业的外地师姐给训哭了,当时我就坐在该师姐对面写病历,吓的连头都不敢抬。

    也有膀大腰圆的,高危产房一位师奶,听说是36-37岁,看着咋也象五十多了,粗黑的面皮,满脸大摺子不说,腰粗似水桶,天天内着刷手衣,外穿外大衣,再披一件医院的棉大衣,头带手术帽,脚穿拖鞋,知道的说是妇产科的大夫,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医院扫地的,或是门口卖茶鸡蛋的。

    还有一位也膀大腰圆,皮肤倒又白又细,也化妆,只是口无遮拦,上得台来,手底下紧忙活,嘴里将着巨恶心粗俗的笑话,我现在想起来还想吐。我明白手术时,医生为了让自己放松一点儿都说笑话,外科也是一样,但外科的师傅师兄们说的与之相比只能算是幽默。难道屋里没有异性就可以撕破脸皮,胡说八道了?

    妇产科的夜班没象外科那么多,可上一次就能要你半条命的。值班那天要管全部妇科产科的病人,还有全院各科的妇产科急会诊,急诊手术,产房过了时候生不下来的紧急剖腹手术。

    接完班,先在妇科病房转一圈儿,重病人量血压,听心率,白天刚手术的问有无异常,下得楼来,高危产房全部病人量血压,听心率,听胎心,再跑到产房,全部待产的量血压,听心率,听胎心,看仪器,然后在跑到产休病房,生完的量血压,听心率,白天剖完的看伤口,没生的又是量血压,听心率,听胎心,忙完一圈儿,两小时过去了,一身大汗,我的手都麻了,两腿发软。接下来干自己的活儿,开医嘱,开方子,化验单,写病历,写病程。姐姐命好,一夜无事,早晨六点起床,头没梳,脸没洗,又是全部重来一遍。八点早交班,一个个病人交,主诉,血压,心率,胎心,伤口,半小时过去了,这才算完。

    可再忙再累也不能为又凶又狠作注解,不知她们的老公看见,听见她们在医院的所作所为有何感想。也不是洪洞县没好人了,这个例外还是有的, 就是她们的大主任---翁老师太。

    翁老师太当年六十来岁,武功如何了得,在中国妇产科界也是头几把交椅的角色,英文也了得。老师太貌不惊人,精瘦精瘦的,只一双眼睛贼亮贼厉害,举止优雅从容,说话轻声慢语,但坚定不移,平时也不苟言笑,一回她跟我说话,一笑,突然温雅,亲切,慈爱的目光从老太太眼里射出来,一下子把我给罩住了。

    还有一回,她在等电梯,外科大主任也过来等电梯,大主任忙叫一声师姐,老太太笑的咯咯的“都老太婆了,还什么师姐呀。”接下去两人聊了几句家乡话,好象都是上海人,一时电梯来了,大主任要扶师姐上电梯,一个偏不要“我没事,你忙,你先来。”一个偏要扶,最后还是师弟挽了师姐的手上了电梯。

    从年龄上推算,他们应该都是在解放前受的英美教育,虽然风风雨雨多年,尤其是经过文革的洗礼,但一个还是绅士派头十足,另一个呢,也是淑女风范尤存。

    • 家园 咦 --,奇怪

      你是上海长大的,应该可以很肯定地听出,这两人是,或不是,上海人,为什么还要说“好像都是上海人”呢?赞扬这样的上海人还需要不好意思吗?

      虽然你不一定喜欢自己被看作是“上海人”,但是,这里是否有一点“上海特有的敏感”?

      好奇而已。我觉得这可以是一个有趣的话题。

      关键词(Tags): #上海人
      • 家园 这都十几年前的事了,记不太清了,只是模糊的一点印象而已。

        跟上海不上海毫不相干,只是不敢百分之百肯定。

    • 家园 【原创】给我接生的妇产科大夫

      从有记忆开始,我妈的话就经常灌进我的耳朵里:什么为了生你都要死了,你还这么不听话之类……后来听说,我妈说的确实有影,不是编的:生我的时候非常危险,我妈当时好象是什么“紫颠”(我不懂呀,好象是这个音),这种情况下母子死任何一个都有可能,临产时我妈眼睛什么也看不到(好象是因为什么眼压过大?),干脆戴着眼罩。由于忙着抢救,谁也没有记住我出生的具体钟点,只记得是天黑的时候(是凌晨还是晚上都没搞明白),害得我想找算命先生搞封建迷信活动都办不到了(因为人家要问具体出生的时辰)。

      于是乎,我有了理:为什么我身体这么弱(其实只不过是不十分强壮而已),就是因为生我这么费劲,根源在我妈那里!

      大约80年代的某一天,某电视节目中出现了一个女官员(是接受采访还是发表讲话我就忘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妇幼保健司司长。我没什么感受,父母两人可是眼睛一亮:“这不是XXX吗?听说调到北京了,没想到当领导了。”我父亲一转身,对我严肃地说:“她就是当年给你接生的医生,以后不准再说什么你出生的事,妇幼保健司司长给你接生,还有什么问题……”从此以后,俺再也不敢多嘴了……

    • 家园 读平沙落雁的医院系列如见故人

      家父母从医均愈三十五年,所以您说的医院生活的很多细节对某来说都是似曾相识。

      想当年,某从学校放羊解散,无家可归,只好追随家母在医院门诊病房找个空桌子赶写作业或干脆在医院大院里楼层间游手好闲,也曾经耳闻目睹了许多医院里的趣闻。

      关于各科大夫,老辈有诗曰:

      金眼科,银外科;

      吃吃喝喝妇产科;

      稀里糊涂大内科。

      盖言眼科精细高超,独立专业,可是压力不大,相对而言病人不多。

      外科是医生的象征和理想境界,特别是对于男医生来说,可以一把手术刀,名扬四海。

      而妇产科里每天都有新生命诞生,新生儿的父母兴高采烈,给大夫护士分发红鸡蛋或其他礼品,所以一天到晚,吃吃喝喝。相比其他科室要面对痛苦的病人,不时要生离死别,送人入太平,妇产科里可完全相反,经常是欢声笑语,喜迎新生。

      早期的内科没有像现在那样细分专业,所以盖是其他医疗科室不专管的疑难杂症,一律挂内科号,故有言稀里糊涂。

      巧的是,某家当年也是由一位翁姓师太开刀接生的。不过不是翁霞云。那位翁老太太也是出身名门,早年由西式教育从医。她家族还有一位名医翁心植,长期是家母的上司。记得动刀把某拿出人间的翁老太太也是很威严。她后来见某说过,如果某不乖,她有手段怎么拿出来怎么把某送回去,着实吓得某不敢吱声。

      • 家园 发现个秘密

        感情Songhua是不爱吱声的弟弟:

        某不敢吱声

      • 家园 老太太叫翁梨驹,翁心植教过我心脏物诊

        还有个容凯讲课跟说相声的似的。

        • 家园 这可就越说越近啦

          平沙落雁是谁呢?某有点怀疑我们是不是从前在医院里见过。

          您还是翁老先生的高足。虽说同在稀里糊涂大内科,不过家母和翁先生的心血管及肺心专业不同(翁心植也是反吸烟名人啊)。家母后来专攻消化专业,培训时另遇一位名师陈敏章,不过如今已成古人。

          至于说容凯,得罪了,他其实算是家母的晚生后辈。某小时候听家母和容大夫的对话,是以“小容”相称的。容凯也算一有特色的人,早年就注重衣饰,每天上下班服装笔挺,经常被人取笑为座飞机来去----早年间座飞机还是稀罕事,要有级别的高人,自然要正装。容凯其人身材虽单薄点,一身精装,增色不少。

          不过他的嘴确实厉害,比说相声不差,但也得罪很多人。内科每周开会,主治,副主任到主任等大批实权人物里中年以上的女士占压倒多数。病历讨论,学术之争女高音此起彼伏,二里地以外都能听见。几个男大夫经常被吵得头晕目眩。有一回容凯实在受不了了,一句损话“全TMD是更年期综合症”,还是公开说的,得,打击一大片,彻底得罪了大半边天。

          后来某再次见到容凯,此人已然高就中华医学会某职。不过鬓发斑白,全然不复当年小容风采。

          • 家园 嗯,我只在朝阳实习过,莫非您家老太太还教过我呢。

            那些烂事儿全是朝阳的,外科大主任那个西服笔挺的是石民生。

            • 家园 果然故人,家母为朝阳医院

              贡献了三十多年的黄金年华。想当年家母毕业时心气很高,是奔京华第一名院协和去的。被组织分配到新建的朝阳医院还颇觉委屈。

              后来见到某家一位远,远,远亲王老先生,留学英伦,贵为英国皇家医学会会员的也不过在朝阳医院勤勤恳恳地工作,遂安下心来。

              那位王老先生全家都是虔诚的基督徒,某见面是要称他姥爷的。某的一点宗教启蒙还是他们一家人和某聊天时教的。老先生很和蔼,记得和某聊天时提到他的朋友曾宪九等如何如何,某看书才知道那都是中国医学界的泰山北斗。平沙听说过王老吗?

              话说家母在朝阳医院安心工作,后来没少给医学院学生讲课。她回家教育某说,讲课时台下学生的小动作一切看得清清楚楚。某很早就懂,老师不理学生的小鬼把戏,绝不是看不见,而是懒得管。平沙在家母的课堂上淘过气吗?

              外科的大主任石民生当然知道啦。和家母熟识的还有另一位外科名手王佩寻。其人医术精湛,气质风度更好。用现在的话描述,肯定是个(老)帅哥。所以某说,外科是男大夫应该追求的理想事业。

    • 家园 【原创】不用放狗,只用百度就找到了这些:

      八、学科人才梯队

      历经41年的发展,妇产科已形成了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医教研队伍。我科拥有德高望重的老专家翁霞云、刘建立、 李亚里,她们渊博的专业知识,丰富的临床经验,严谨的治学态度为年轻同志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以宋磊为主任的领导班子具有较高的学历和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他们言传身教,为科室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在科室技术骨干和青年苗子的积极配合下,勇于挑战疑难杂症,多次完成了高难度的手术,挽救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为总医院赢得了良好的声誉,扩大了我院的知名度。目前,科室对各级医生培养从低年资轮转到高年资定向都有合理安排,科室20名医生中16人拥有硕士或博士学历。

      FROM:http://www.plagh.com.cn/xml/yiliaots/wklcb/data/2005/04/19/1113896989812.htm

      专家:翁霞云

      科室:妇产科

      职称:主任医师 教授

      专长:

      各种妇产科疾病。尤其产科疑难病症,优生优育,遗传咨询,婚、孕前指导等。

      简介:

      翁霞云,女, 1932年出生,1957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八年制)。40余年来一直从事妇产科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

      擅长各种妇科与产科疑难病的诊治,近30年重点在产科,擅长对高危难产疑难危重合并症的处理,以及优生优育,遗传咨询。

      历任解放军总医院妇产科住院医师,主治医师,主任医师教授,曾为硕士研究生导师。曾任中华围产医学会常委,中华妇产科学会产科组委员,北京围产医学会委员(现为名誉顾问)。海淀区产科质量专家组组长(现为顾问)。解放军医学科委妇产优生学组副组长顾问。现任《中华围产医学杂志》副主编,《中华妇产科杂志》,《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现代妇产科进展》等编委。《北京妇幼卫生》编委会副主任。其他还承担《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中国激光医学杂志》,《武警医学》等杂志的审稿专家。受聘为中华医学会及北京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北京市产科质量组专家。主编《妇产科手术学》第一及第二版《妇产科医师进修必读》、《计划生育200问》,参与编写《妇产科症状鉴别诊断学》,《现代妇产科治疗学》,《产科理论与手术》,《中华妇产科学》第1,2版,《生儿育女300问》等著作。在国家级杂志发表论文50篇左右。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FROM:http://www.ahmmy.com/yingyonglingyu.asp

      (叶惠方)看到一些香港同行手术做得出色,她便把国外亲戚送给她的外币凑足2000美金,送医生翁霞云去学习深造。怕翁霞云知道了有心理负担,细心的她便把钱交到机关,让院里以公费的名义交给霞云,供她在香港学习使用。

        后来,当翁霞云辗转得知学费是叶教授个人的钱时,心里十分过意不去。她开始在生活上千方百计地节省,学习结束时人瘦了一大圈。回来后,她把剩余的1000多美金还给叶惠方。叶惠方心疼地握着她的手,难过地说:“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呢!?钱花了可以再挣,身体损坏了,你就是学成了又有什么用呢?”翁霞云眼里噙着泪说:“主任,你自己生活过得那么清苦,你让我怎么忍心将你的钱用在吃穿上呢?”

      FROM:http://www.gmw.cn/content/2005-11/28/content_337780.htm

    • 家园 这句话传神

      老师太貌不惊人,精瘦精瘦的,只一双眼睛贼亮贼厉害,举止优雅从容,说话轻声慢语,但坚定不移,平时也不苟言笑,一回她跟我说话,一笑,突然温雅,亲切,慈爱的目光从老太太眼里射出来,一下子把我给罩住了。

      • 家园 兄弟闯荡江湖积年, 只怕过两个人

        名字就不提了,都是说话和蔼可亲,可是眸子里有一股冷森森的逼人寒气.

        到现在,还是--

        怕--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