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也聊林彪(1) -- 老拙

共:💬357 🌺1998 🌵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4
下页 末页
        • 家园 急调部队抢占东北,表现最出众的是359旅

          上级指示其放下重武器,轻装前进,加上当时普遍“东北遍地是物资”的乐观情绪。结果仅有的几门炮和轻重机枪都留在太行军区,剩下的一路走一路送,到了河北玉田,每班只剩一支枪,而且是为了站岗放哨需要才留的。

      • 家园 文革以后黄克诚也是通过讲话强调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性

        这个时候,看出黄老本色不变啊

      • 家园 这就是不唯上,只唯实。

        可是,“黄老”的脾气又来了,他对毛泽东说:“是你决定的也是错误的!”

        • 家园 这叫唯错

          不在四平本溪给远征军放血,真想进兴安岭学抗联么?

          二战四平,立意是错的,化四平街为马德里没有任何意义。马德里是孤城,四平之后还有纵深。

          但是寻找一个战场拼掉国军的锐气,是绝对必要的。

      • 家园 【原创】也聊林彪(10)抗战初期的毛林之争

        其实,从井冈山一直到辽沈战役,不,到抗美援朝,林彪与毛泽东之间一直有争论,而且还都是对重大军事战略和行动的大争论。可以这么说,在大的军事问题上,林彪从来没有一上来就听毛的。这在共党共军的历史上是几乎是绝无仅有。

        有人说,那时候的林彪对毛泽东是:背后喊万岁,当面就争论。

        可是,他们二人之间的争论,还就从来没有影响过林彪的越来越被重用。这也几乎是绝无仅有的。为什么会是这样?兄弟也说不很好,请河友们分析一二。

        但是,从抗战初期的这次争论,我们似乎还是可以看出,共军之所以最终战胜了强大的对手,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共党、共军对于这些肯定会发生,也确实每天在发生的内部争论,错了的一方敢于立即承认,并且大家诚心地按被事实证明正确的一方的办法去做。

        抗战初期,毛林的争论,是关于我军在抗日战争中的作战方针问题。

        1937年8月22-25日,中共中央召开洛川会议。毛泽东在会议上提出,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的作战方针,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这个方针,包括林彪、彭德怀等八路军高级将领都不同意。特别是林彪,他在会上说,要以打运动战为主,搞大兵团作战。

        会上说说还不算,带着部队上了前线,还真要组织115师在平型关打就运动战。9月14日,已率部到达山西平型关前线的林彪,电告八路军总部朱德、彭德怀、任弼时,提出以一个多旅之兵力在平型关伏击运动中之日军。朱彭不敢做主,将此电转报了毛泽东。毛于16日直接致电林彪:“我军应坚持既定方针,用游击战斗配合友军作战,此方针在京与蒋、何决定,基本不应动此方针。”17日,毛泽东再电嘱彭、任、林、聂等人,指示:“八路军此时是支队性质,不起决战的决定作用,但如果部署得当,能在华北地区,主要是在陕西,起支持游击战争的决定作用。”

        18日,林彪接着与毛争论:“在敌目前进攻的情况下,我先头旅应以作战灭敌为主要任务。”随后又致电毛泽东,主张以一一五师两个多旅的兵力在现地协同友军作战,“暂不应以做群众工作为中心”。他强调:“目前军民正在看我军直接参战,如我参战兵力太少,则有失众望。”“目前须以打仗、捉俘虏,来提高军民抗战信心,提高党与红军威信。”

           显然,毛泽东与林彪之间有分歧:林彪是从一一五师所处的前方实际出发,时间、地点均对我有利,且具有重大政治意义,力主在平型关打一仗;毛泽东则是从八路军本身实际情况和战略全局出发,主张把主要精力放在创建敌后根据地上,尽量避免以主力和日军正面作战,因为那样既不能从根本上阻止日军进攻,也不利八路军的发展和壮大。

           9月21日,在林彪等前线将领的一再坚持下,毛作了让步,致电彭德怀,表示可同意林彪将一个旅(不是整个一一五师)暂时集中打仗,但同时指出:“如许久还无机可寻时,仍以适时把中心转向群众工作为宜。”

        但他还是担心林彪没有放弃坚持运动战的观点,嘱咐彭德怀要做好林彪等人的工作。在上述给彭德怀的电报中,毛以很大篇幅再次分析了敌、友、我三方的形势,指出:“今日红军在决战问题上不起决定作用,而有一种自己的拿手好戏,在这种拿手好戏中一定起决定作用。这就是真正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不是运动战)。”毛泽东对彭德怀说:“我完全同意你18日电中使敌深入山西,还处在我们游击战争的四面包围中这个观点,请你坚持这个观点,从远处大处着想,对于个别同志不妥当的观点给予深刻的解释,使战略方针归于一致。”

        在得到毛泽东的批准之后,八路军总部于9月23日向林彪下达了侧击平型关之敌的作战命令。24日,林彪、聂荣臻调兵遣将,做好了战斗部署。25日上午,平型关战斗打响,一举歼敌1000余人,毁敌汽车百余辆、大车200余辆。

        战后,林彪对平型关之战写了一个总结,如下:

        平型关战斗经验------- 林彪 1937年10月17日

        第八路军终于在9月中旬开到了晋北的前线,它开始执行它在抗日战争中的神圣任务了。在全国同胞热烈的期许下,我们于9月25日在平型关与日军接触了。不负全国民众与友军的期望,不负的八路军10年来的荣誉,我们的这次第一次接战获得了伟大的胜利。这一仗的确给了日寇以重创,提高了全国军民的抗战的信心,特别是更加提高了第八路军的威信。在这次初步与日寇交锋的战斗中,我们更获得了不少抗战的经验,这不但值得的八路军全体指挥员与战斗员学习,我们也愿意把它贡献与全国的抗战的友军与一切抗日民众,作为今后抗战的认识。据我个人在这次战斗中所感觉到的是:

        1、 一到山地,敌人的战斗力与特长均要大大降低,甚至于没有。步兵穿着皮鞋爬山简直不行。虽然他们已爬到半山,我们还在山脚,但结果我们还是要先抢上去,给他们一顿猛烈的手榴弹。他们只好像滚萝卜一样滚下去了。至于炮兵则难于运动与找阵地。坦克呢?有些地方真使它有英雄无用武之地之感,飞机的作用也不大。

        2.敌人轻视中国军队,成了习惯,便由骄矜而疏忽,不注意侦察警戒,不爱做工事。打起仗来,先让飞机和大炮显神通。来到猛攻时,他们步兵连阵地也不爱占领,只隐蔽在沟里休息。这样的敌人,当然便利我们袭击。所以我们这次,一切都布置得妥妥当当了,向他们开枪了,冲锋了。他们才知道。

        3.敌人不仅是弹药要靠后方输送,连粮食都要靠日本送来。他们的后方线已扯长有几千里。在这样情形下,把他们后方线一切断,他们的困难就可想而知了,可以弄得他们进退维谷。所以发展游击战在敌后方线上活动是非常重要的。此次平型关战斗,我们正是派了一部分人在敌后路上阻滞其增援部队及粮食供给……

        4、利用敌人攻击友军阵地时,袭击敌人侧后方,这是最好的战法,比其在行动中和刚到阵地而未站住脚时去袭击还要好些。这次就是利用敌以全副兵力注意对付友军时,突然在他们的后方大打起来。

        5、 为了避免他们的炮兵和飞机,战斗开始后要迅速接近敌人,投入肉搏,连续冲锋,使敌人的炮不好放,要放就连他们自己的队伍也遭了殃。

        6、友军在战斗中的配合,实在太差。他们自订的出击计划,他们自己却未能遵守。你打,他旁观。他们时常吹牛说要决战,但却决而不战,或向敌人打,而又不坚决打。他们的部队本来既不充实,在一个出击中,却以区区的八个团兵力分成叁大路,还留了总预备队,而每路又相隔十多里或二十多里,这样不仅缺乏出击力,而且连我们打败了而退下的敌人,他们碰着了,竟不但不能消灭之,反而被这些突围的敌人冲坍了。他们的指挥真笨极了,特别不能真正了解与运用在战役上于决战的地点与时机集中绝对优于敌人的步兵、炮兵、飞机以猛攻敌人。

        7、敌人实在有许多弱点可为我乘。但敌人确是有战斗力的,也可以说,我们过去从北伐到苏维埃战争中还不曾碰过这样强的敌人。我所说的强,是说他们步兵也有战斗力,能各自为战,虽打败负伤了亦有不肯缴枪的。战后只见战场上敌人尸骸遍野,却捉不着活的。敌人射击的准确,运动的隐蔽,部队的掌握,都颇见长。对此种敌人作战,如稍存轻敌观念,作浮躁行动,必易受损失。我们的部队仍不善作疏散队形之作战,特别是把敌人打坍(原件如此)后,大家拢在一团,喧嚷‘老乡,缴枪呀!’──其实对日本人喊‘老乡缴枪’,不但他们不懂,而且他们也不是老乡──这种时候,伤兵往往很多。在‘抗大’的军事教育中,特别要教育干部了解正规战斗中的战斗队形之运用。

        8、日本兵之死不肯缴枪,一来因日本武士道的教育、法西斯教育,同时也因他们对中国军民太残暴,恐怕中国人报复。但最主要的,是过去华北军队对日军俘虏政策不正确,采用野蛮的活埋、火烧、剖肚等办法。故我们今后须加紧日本士兵的日文日语的政治宣传与优待俘虏。

        9. 夜袭是战胜日寇的重要作战手段,敌怕夜袭,他们的技术威力一到夜间竟至全无作用。我们要努力,非常努力地去学习夜战,以此为特长以战胜日寇。

        10、我军(八路军)在目前兵力与技术条件下,基本上应以在敌后方击其后路为主。击敌后路是我们阻敌前进争取持久的最好方法,如经常集中大的兵力与敌作运动战,是不适宜的。

        11、 中央军队如果还是守着挨打战术,便是糟糕透了。他们对主要点应坚持固守,而不应到处守,应行决战防御与运动战,应集中优势兵力、飞机、大炮于决战点。至于他们军官的调动,政治工作的建立和对群众关系的改善,都是他们很重要的问题。

        12、 我军的军事技术,特别是战斗员与班排长的技术与战术教育,实在还需大大的努力。过去大半年,部队虽然得到了休息整顿的机会,在风纪、礼节与正规化上进步很多,但对战术训练还很差,今后当努力此方教育。

        经过这次战争,部队中的一般情情形活跃了,战斗的情绪及生活高涨到万分。战地群众对我与友军完全是两个态度,见友军就逃,见我军到了则又转回,八路军所到之处,受群众热烈的欢迎与夸扬,不是无因的。

        这一切经验与教训多值得我们虚心地学习,运用在今后的抗战中,这些都是我们争取抗战胜利的必要条件。

        请各位注意黑体字的第10条。

        毛泽东也不含糊。9月29日,即平型关大捷的第二天,毛泽东在致周恩来、朱德、彭德怀、任弼时的电报中,对八路军作战方针作了新的表述:“根本方针是争取群众,组织群众的游击战。在这个总方针下,实行有条件的集中作战。” 10月25日,毛泽东同英国记者贝特兰谈话时,又说:“现在八路军采用的战法,我们名之为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和运动战。”后来在《论持久战》中,他把八路军作战原则定为:“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

      • 家园 【原创】也聊林彪(9) 毛林之争

        看了几位的回复,不得要领也。

        《雪白血红》出书后,被杨“主席”禁过,问题多多是可能的。

        不过,这不能说明毛林之间在东北战略问题上没有严重的争论。同样,在山东战场、中原战场也有过争论,只是没有东北的争论这么大。其实,有争论是很正常的,没争论就很奇怪了。比如山东,是不是先打74师(当然这不是战略问题),毛与陈粟就有争论。文革结束后有个话剧叫《巍巍昆仑》,讲到孟良崮战役,陈毅考虑到中央可能不同意先打74师(与先打弱敌的原则相违背),于是中断与中央的电报联系。

        有争论很正常,那时候的党内争论,是谈不上谁对谁不满的。

        在东北问题上,毛的电报可以看出,确实是想全部占领东北的。当然,在山海关、锦州打很可能是因为蒋军只有两个军。但是,到了四平,新一军、新六军等国民党精锐主力部队都上来了,毛还是要把四平打成“马德里”,打成东北的“最后一仗”。中央、东北局的意图是明显的,战略也是明显的。

        林彪跟毛顶,就是不同意以上这样的打法。(请注意,40年以后,敢于在战略区的战略大问题上与毛顶的,一个是项英,一个就是东北的林彪。)

        好吧,既然有争论,而且是战略问题上的争论,是大问题的争论,怎么可以没有对错之分?

        前面讲到国共争夺苏北,老蒋输在哪儿?输在用人不当。在那样重要的地方,摆下韩德勤那么一个臭子。而中共,却派去了刘少奇、陈毅、粟裕、叶飞等等。

        到了东北,老蒋又长了一智。这回派出好些“一、二期”的,跟“四期”的斗。杜律明等战将、远征军的部队、美械化装备。为什么又输了呢?

        如果还是不谈政治,只说军事的话,兄弟以为,就是因为共党、共军对于这些肯定会发生,也确实每天在发生的内部争论,错了的一方敢于立即承认,并且大家诚心地按被事实证明正确的一方的办法去做。至于例子,大家可以去《雪白血红》里看看,比如钟伟顶林彪,韩先楚顶他的政委等等,兄弟就不CTRL+C、CTRL+V了。

        最典型的是毛泽东,5月18日林彪发电报告已下令撤出四平(事先并未请示),5月19日主席回电同意并说:究竟采取何种方针,由林根据情况决定之。

        是不是等于说,前面中央说的不对,以后听你的?

        怕大伙儿不明白,再加上一个6月16日中共中央给东北局的电报,干脆让林彪总管一切说了算。

        为什么?因为事实说明林彪是正确的。连党中央、毛主席都认帐的事儿,咱们怎么反倒不认了呢?

        林彪为什么不同意拉开架势跟国民党大打争夺东北?兄弟以为是因为以下几点:

        第一,进入东北的部队太杂,虽然人数众多,但是统不起来。连密码都没有。缺乏重武器。而且这些部队抗战期间打游击战为主,阵地战不行,运动战也很生,谈不上战术,需要进行训练和组织。

        第二,没有后方根据地,没有发动群众。所以林彪希望把大部分部队用于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在没有这两条的情况下,必然是我军越打越少、国军越打越多。

        第三,要打,也是先打几个小仗,摸摸蒋军的底子。所以,东北初期,按林彪意图打的仗,都是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打敌1、2个团的仗。然后总结出经验教训和“六大战术原则”,推而广之,逐步打大,越打越大。

        • 家园 和老毛顶的还有粟裕

          粟裕坚持在江北打大仗,还被叫去御前问话

        • 家园 从黄克诚说起.

          在大革命前期的1925年,黄已经是共产党员了,北伐战争中,黄是唐生智军队中的团党代表。湘南起义后,是井冈山上的团党代表。到彭德怀部队后,长期担任主力师的政委,在长征时期,是先锋部队的政委,惜乎,为人耿直,一直不被中央所重用,多年在师级岗位打转转,长征后期,因为发表不同意见,差点儿被整肃。不过其为人公正,看问题比较现实,工作能力突出,尽管多次被打压,最后还是得起用他,贺昌、彭德怀、林彪、刘少奇、彭雪枫等人对其工作能力都比较认同。

          从军事水平看,从红军到八路军,政治委员在战场有最终的决定权,可见黄的战术水平不低,与其搭档的多为比较优秀的大将(彭遨、张锡林、洪超、徐海东)。

          红军时期,杨勇、王平在他的第四师担任团级干部。在八路军三四四旅政委期间,把红25军那帮骄兵悍将管理得很是服帖。25军部队从鄂豫皖到陕北,历经险恶,每次都是军长、政委挥着大刀冲锋在前。吴焕先战死疆场,徐海东、程子华伤痕累累,落下残疾,这样的主官带出来的部队必然是骁勇异常,譬如田守尧、韩先楚、刘震这些人都是一等一的猛将。黄克诚作为这支部队的最高领导,打仗没有点水平,哪能震得住这些桀骜不逊的战将?黄的第三师和粟裕的第一师为新四军头等主力,黄部长期据守盐阜地区,是新四军的大本营所在。其第三师属下出了张爱萍、洪学智两位十大上将。

          进军东北,黄师齐装满员,所部3万5千人,占民主联军兵员的33%。初战东北,林彪手下可用之兵也只有黄部以及山东部队;先入东北的晋察冀部队作战水平低下,官长已经开始沉迷于抗战胜利的温柔乡中,部队扩充愈多,倒戈国民党的就愈盛,基本上没有什么战斗力。黄的部队历经解放战争、朝鲜战争,演化为刘震、吴信泉的三十九军,黄在红军时期任职的老部队就是梁兴初的三十八军。

          黄长期担任部队的高级主官,只要其长期任职的军队都能成长为我军的主力部队,从三四四旅、到八路军第二纵队,一直到新四军三师,黄对所部长期经营,给我军在后来的战争中带来了重大回报。在十大将中,黄排名在陈赓之前,不是没有道理的,论及对干部的培养,陈赓不及黄,陈部手下也就是个军长,在黄的手下打工,可以成长为兵团司令。谈到战略眼光,黄在抗战后发出进军东北的电文,堪称超一流,其建国后的历程,后人知之甚多,此处不谈也罢。

          很多人把黄列为彭的亲信,其实不然,彭德怀其人不惯拉帮结派,很少把三军团作为其政治资本,对中央下达的人事安排绝对服从。红三军团被撤销番号并入一军团,事实上,很多三军团的老人不以为然,譬如彭雪枫与一军团的人始终合不来,抗战后,做了个有名无实的参谋处长,后来干脆带了张震和几十个干部,跑到豫皖苏拉杆子去了,2年不到,人马扩充到1万七千之众,可就是从八路军那里得不到番号,还是叶挺给了一个纵队名号,以后彭部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彭德怀手下的那帮团长抗战中七零八落,王平跑到阜平,建立了华北第一个党的抗日根据地,姚喆到了大青山,杨勇一直在晋察冀打转转。建国后,有些反围剿时期担任团职的三军团干部也就授个少将军衔。按照现代人的观点,老彭解散了三军团,自己上去了,团队却没了,三军团的人散落于各处,混得好的,都是靠自己打拼上去的,比一军团的待遇相差太远。彭在政治上不搞小团体,在党内,不可能有太大的野心。

          黄在抗日战争中,渐渐成为三军团的代表人物,他率部路过豫皖苏,彭雪枫拉住不放,黄也心有戚戚,希望帮助彭部在津浦路西站住脚,直到刘少奇发电,令其快速进入路东,黄才把刘震部拨给彭雪枫,然后率9000人开赴苏北。李先念部的钟伟听说黄打开局面了,带着老婆、警卫员一口气从湖北跑到苏北,这家伙到了苏北就老实了,打仗工作表现很好。看来黄克诚对付刺儿头还是有些办法的。

          黄的政治工作水平比较高,经营苏北多年,很少发生极左事件。山东八路军“湖西肃托”事件中死了那么多人,与罗荣桓用人不当,有直接关系,肃托事件中的核心人物曾经做过罗荣桓多年的警卫员,没人敢动他,到最后也只有罗出面,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在山东,领导人走马灯一样换个不停,从陈光、徐向前、朱瑞、罗荣桓到地方干部黎玉、郭洪涛,矛盾重重,八路军在山东的作战能力一直不高,抗日后期,上万人都打不下沂蒙山区中日军占据的县城。

          反观苏北,黄不仅内部纷争极少,与友邻部队,二师、四师关系都非常好,稳定的苏北,有力支撑了江淮地区的抗日,黄部主力从9000人扩大到50000人,而且调出不少部队援助地方。黄部一个普通连队82人和鬼子1000多人打了一天,全连阵亡,其作战意志甚为顽强。抗战结束后,黄部短短27天,将淮阴、淮安上万伪军全部消灭,而后横扫苏北各个伪顽据点,其部队不愧为精锐之师。

          不过黄本人也承认在军事指挥上有不足,一旦部队伤亡过大,对战役的决心有可能动摇。所以,在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后,黄一到东北,就把军队的指挥权交给林彪,自己去西满,开辟根据地,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外篇:从一、三军团干部的演进看待用人问题

          红一军团、红三军团是一方面军的两大主力部队,一军团是老毛的嫡系部队,林彪虽为军团长,真正的核心还是老毛。三军团则不然,是彭德怀一手带出来的,在老彭的言传身教下,三军团的官兵很能吃苦,打的多为恶仗,伤亡远远大于一军团。不过打仗嘛,总有人吃肉,有人喝汤,三军团喝汤的时候多一些。然而一军团的干部感觉良好,娇骄二气与日剧增,很多军事主官在解放战争中能力低下,不能称其为合格的军事干部,特别是华北聂荣臻部、贺龙部以及从承德、热河一带开赴东北的八路军部,大多战斗力下降,远不是开战初期国军的对手。

          可是三军团、四方面军、新四军出身的旁系将领却在后来的国共战场、朝鲜战场上大显身手。

          毛刘二人在解放战争初期派出的方面军大员很多,例如聂荣臻、贺龙、陈云,彭真、陈毅等人,但是这些在延安整风之后,成为党内核心领导力量的人物,却不适合军事指挥作战,到了地方后,尽管军政大权在握,但是很难打开局面。

          那个时候,林彪在东北,手上无兵可调,上面还有陈云、彭真等若干政治局大员。在华东,粟裕还不过是一个师长,山东老八路与华东新四军的矛盾很大。东北、华东形势不容乐观,只有刘邓所部在中原战场屡屡得胜,成为在当时我军比较强的战略部队。然而,按照中央指令,进军大别山后,这支最强的主力部队沦为一支二流军队,2年不到,12万人大军已经不足10万人,到底实际效果如何,有待商榷。

          华东、东北战场上,陈毅、黄克诚两个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两淮保卫战中,陈毅指挥失利,退往山东,但是他支持粟裕主军,整合了八路军、新四军,组编为华东野战军,粟裕才能得以充分施展。

          黄克诚一到东北,立马把数万精锐部队交给林彪,而且发电给中央“林彪来了就好,有他在,东北就是我们的了”。正在此时,先入东北的华北部队正为地盘、装备闹腾得不可开交,两下鲜明的对比,由不得林彪不喜欢那些华北八路了。一旦手上有了部队,林彪一马当先,顶住了国军的进攻,让中央意识到唯有此人才能指挥东北的千军万马。

          老毛在解放战争初期的布局正确,用人却有问题,他信用刘少奇,刘本人并不擅长军事,尽管有一定的战略眼光,但是其军事才能上的天生不足,注定内战初期,几个战略方向用人有误,导致开局不利。

          当年黄克诚、何笃才红军时期曾经对老毛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有过讨论,何笃才评老毛:“本事很大,政治路线正确,党内没有人能超过他”,“但是组织路线有问题,过于信用听话的人”!这个评价一语中的。从江西开创根据地开始,但凡领导者不能容人,搞极左政策,军事、政治上总要受到大的失败,一旦用人范围缩小到自己的小团体内,也会造成不小的挫折,再往后,绝对的服从、盲目地崇拜,必然会招致严重的后果。

          通宝推:煮酒正熟,
          • 家园 整个是自以为是的认识

            黄任三师1号,被张副师长逼得无法。张副是要打仗的,黄1是不爱打仗的,三师就这样光扩军,不打仗,成为新四军少有的闲人。多看看书好么!

          • 家园 最后一段总结得尤其深刻。
          • 家园 这句话我一直不知所云

            “但是组织路线有问题,过于信用听话的人”。

            林彪、彭德怀、陈毅,哪个不是跟毛泽东唱过对台戏的?难道重用得还不够?毛泽东如果不会用人、任人唯亲的话,共产党如何得天下(当然也会有用人不当的时候,这里就总体而言)?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