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只顾攘外却忘安内的曹操 -- 凌云雕龙

共:💬69 🌺39 🌵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只顾攘外却忘安内的曹操

     

      或云曹操侵略乌丸为“安内必先攘外”后的伟大措施,其实在征伐乌丸后,北方仍未平定,外患仍在,曹操仍需努力。

     

      三国皆有外患:曹魏北有匈奴、鲜卑及乌丸等;蜀汉邻近南蛮,毕其功于一役;东吴则有山越,从开国激战到亡国前一年。民族问题不能光用战争不取政治,审势攻心为上,蛮打攻城为下。

     

      短见局部只有地方小战役,惟有全面始观全盘大战略。

     

      建安十二年用兵,名为曹操北征乌丸,实则追杀袁氏兄弟。袁熙及袁尚若不投奔乌丸,曹操也没空找乌丸麻烦。乌丸当时并不强盛,人马虽多,战力却很弱小,往往经不起汉军地方郡守(含叛臣)派兵纵横,或者匈奴及鲜卑的夹杀,当然更挡不住汉廷中央军的威力。凭恃多甲众兵,居然还打不赢少甲寡兵的曹操,乌丸战力也太弱了。

     

      当时形势如下:

     

                         辽东公孙氏

     

                     高句丽  

     

            匈奴   鲜卑  乌丸  

     

                   幽州  

     

               长安

     

      斩草除根将袁绍满门追杀后,曹操虽一度曾破乌丸,而且强迫移民万余,并有乌丸为“天下名骑”的号称,只是此时乌丸仍有实力,还没灭亡。

     

      建安二十三年,乌丸因人多马壮,大规模举兵起事。此时北中郎将行骁骑将军曹彰率兵镇压,此时乌丸虽勾结鲜卑,但是仍被曹彰歼破,斩首数以千计,结果不小心吓到鲜卑的数万骑兵,所以乌丸与鲜卑双双称臣投降。打一仗而令二族来降,史书也夸说曹彰以少击众,但实际未必,汉军对少数民族那有老是汉军人少,汉军又不是少数民族。相同的状况可以推回建安十二年的曹操北征乌丸,据说也是以少击众,还有建安五年的官渡之战,传说曹操兵不满万,所以拥有中原曹操永远以少击众,真正在赤壁时以多击寡反而输了,所以曹兵不可过万,过万就会输,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回头交代一下,建安十二年后,中原并不稳固,除了南方有刘表,东南有孙权,西南有刘璋,中间还有一个刘备,西边则是张鲁、马超及韩遂,北方则是少数民族的天下,计有三部鲜卑、乌丸、匈奴及高句丽,最东北还有公孙氏,淮南三叛之一的毋丘俭打过高句丽,不过没灭,高句丽一直延活到唐朝中朝(注);辽东公孙氏被司马懿用一年的时间屠城,鲜卑的领导人被魏国刺客暗杀,至于匈奴则是单于建国消灭后来的西晋,曹魏就是被西晋所夺走天下,而乌丸被曹操所破只有辽东郡、辽西郡及右北平郡三郡,其它还有很多乌丸,大抵分为塞内乌丸及塞外乌丸,后来加入鲜卑,先助慕容垂为乌丸骑兵,又投拓跋珪为将军建制,最后干脆自称“乌丸王”,这已是五胡十六国的时代以后的事了。

     

      若是曹操攘外就能安内,乌丸应该斩草除根彻底消灭才对,那有十年后乌丸又能起兵叛变,后来中原发生五胡乱华,可见中原原定的民族政策失败,导致北方强大的少数民族反客为主,要是能有先见,采用徒戎政策就好了。江统在《徒戎论》就提到戎狄入境太多,相对汉人却太少,互相影响产生矛盾,主张把五胡强迫迁走,以免后患无穷,后来晋室没有采用,果然亡国亡于五胡乱华。

     

      可惜曹操正是主张迁戎的人(不是往外,而是往内),也就是引狼入室,使匈奴南附、乌丸内住,全因曹操的伟大卓见,所以少数民族才有机会搬进中原。西晋被灭不要怪陟戎不成功,要不是曹魏引进门,少数民族还真难凭实力越过长城。

     

      与其说曹操北击乌丸因攘外而“安内”,倒不如说曹操因引狼入室而导致中原被外族所“乱内”。

     

      注:高句丽前都丸都,后都平壤,此为平壤朝鲜;新罗前都庆州,后都汉城,此为汉城三韩。高句丽与新罗本是南北朝关系,后来唐军派志愿军参加抗朝援新的韩战,与新罗组织联合国军队,两国合力消灭高句丽,唐军于平壤设安东都护府,但不久被当地土人反抗,因无力抵抗,都护府不久内迁,唐朝正式放弃鸭绿江以南,其实暗地有新罗提供兵器及兵卒假扮高句丽遗民,反正唐军也分辨不出来。新罗对唐朝表里不一,表面唐新友好联盟,实则暗夺高句丽领土。新罗的国土势力后来延伸至高句丽旧有领土。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几个问题,提一下

      如曹兄赵兄所说一般,还是老问题,论证薄弱,结论过于随意。

      先说黄须儿破乌丸,你说

      史书也夸说曹彰以少击众,但实际未必,汉军对少数民族那有老是汉军人少,汉军又不是少数民族。相同的状况可以推回建安十二年的曹操北征乌丸,据说也是以少击众

      此不免曲解史书。

      一,三国志所载,均言此两次“战斗”以少胜多。黄须儿那次是步卒数千大军未及,乃被围,后以车阵自守打了个防反,乘胜逐北,鲜卑轲比能率数万骑观望强弱,见其所向皆破,乃请服,事可见武帝纪、任城、田豫及鲜卑等列传,叙述并无二致。

      孟德一战,则是因其在距离敌军大营约二百里时为敌军发觉,遂倾巢而来,于是行军途中卒遇二袁及两单于所率领之数万骑。此战孟德措手不及,形势应该说相当危险,兵未及被甲而大军辎重在后,全靠张辽突击侥幸斩杀蹋顿而胜,若张辽不胜事未可知。

      然而,诸书均未尝言两次战役的全局兵势之众寡,并没说曹魏全军兵力不如对方。若单说这两次战斗,则均为曹魏大军未至,对方大军云集而突然爆发的遭遇战,以少击多乃当然耳。

      若说双方总兵力是曹军少,你缺乏可靠的史料和数据来支持你的观点,武帝纪也只说斩蹋顿后,胡、汉降者二十馀万口,但这是包括了老弱妇女的全部部落人口,且曹军兵力多少诸书都无明确数据,是以你这个说法,等于先硬给孟德按上一个以少胜多的名份,然后你再摁着他痛打之,不免令人哭笑不得。

      其次一个问题,孟德迁戎,如仲德、赵括所言,既非其所创,也不是最后一个,我们不追汉初,就是三国之前的顺、桓、灵几朝,内附的乌丸动辙十余万口:“顺帝时,……於是鲜卑三万馀落,诣辽东降。匈奴及北单于遁逃后,馀种十馀万落,诣辽东杂处,皆自号鲜卑兵”,要说为祸,其时已经滥觞:“至灵帝时,大钞略幽、并二州。缘边诸郡,无岁不被其毒。”孟德故后,自魏文帝到司马氏当政、晋武帝等数朝,均不断有同样的举措,何以独责孟德?

      又,五胡乱华,孟德故去有年,司马氏之西晋建立,几于孟德身后50年,到胡人乱起又还复有时日,刘季高老尝云,西晋之立国,源于篡夺,非是马背取天下,故皇帝、大臣不知民间之疾苦,不明对胡之政策,不知兵甲为危事,胡作非为,而富于政治战争的经验的能臣大将均已老病而死,始有此祸。若使孟德、文若、文和等人处之,多不至此乱。

      孟德不过继承自汉以来一贯的少数民族政策,战抚两用,应该说是相当成功的。你将多年后他人胡作非为产生的结果,硬给他扣上并要他负责任,得无太过乎?

      这就如同现在还有没处理好的领土争端,若处理不当引发事端,不说自己处理不当,却找康熙乾隆甚至大明朝的罪过,说都是他们的错一样。

      • 家园 综合敬答「曹兵不可过万,过万就会输」

         

          由于进出西西河不稳定,趁着能发帖的机会,索性一起俱答。

         

          还以为会拿「曹兵不可过万,过万就会输」来大作文章,结果避重就轻,真是手下留情。

         

          曹操既有心留下以少击多的史料,再怎考据也不可能变成以多击少,所以:

         

          (一)曹彰以寡击众,数千步卒还没到位,却能使数万胡骑降服,「少数的步兵逼迫多数的骑兵」,史书是这么描述。

         

          (二)白狼山曹操降服二十余万,除非曹操兵力比此还多,否则也是另一个奇迹。侵略方随便带几个兵就出发,不管防守方是否兵力占优,足见出兵很有自信。

         

          但是有一个大国以人多好办事闻名,有一群大众自视为正统,也就是人最多的一个势力,居然都落在他人,反正英雄都是以寡击众,所以汉人是少数民族的猜测并无不妥。

         

          另外,主旨最大的批评在曹操迁戎,也许有点太过,但是考试不能主张别人「也」作弊而免责,那怕既非最重,也非最先,仍却非无罪。事实上久历北患为各朝通痛,曹操就算作不好,也属稀松平常,中原饱受北方少数民族的侵凌为宿命,即使无法扭转命运也怨不得曹操。而曹操一死也未造成少数民族的反叛,似乎曹操的民族政策与少数民族问题无关。但是后世一但笼罩于胡汉杂处而纷起,这就不能不追究何人引狼入室。尼布楚的领土争端,为何不能追究康熙;恰如宋廷虚北,辄怪未拥燕云十六州。

         

          若是后世平安无事,当然没人会怪昔日错举,但若误受错果,前因难脱责任。

         

          本来各自生活,但农业民族战胜游牧民族,很好,但是把马背上的人请进农庄,但是这些人又不从事耕田,以致践踏禾苗等,却不怪当初谁请鬼入门,不好。

         

          从史例立法本来就吃力不讨好,当然个个单薄,也许逻辑非常不顺,要学习的地方还很多,诚然受教,只是需要从历史去整理出潜规则或明法则吗?

         

          张辽在逍遥津以八百壮士破击孙权十万大军,所以魏兵比吴兵强;然后淮南三叛与中央军内斗很激烈,所以魏兵战斗力强;又魏兵可有曹操、曹丕或曹叡,不一定各期皆弱,所以魏兵又存强劲的理由。如此讲法,与前面的吴兵最强又有何区别?

         

          还以为会举晋兵由魏兵蜕变,而晋军吞吴,所以魏兵优于吴兵等,只是会错意总是难免。

         

          江东兵早就定义于内,引申于三国吴兵而来,是以补充吴兵,并非将吴兵附属于江东兵,只是表达不佳,无法让人知悉,失策。布老的所引史料并不感兴趣,谁谁谁曾记录如何如何,其实也很陌生,反而是附注来得有趣,印象中最深的就是这种横向比较,勾勒出整个昔日世界。因此用此方法,在官渡之战怀疑曹操的以寡击众,在刘彧诏书上怀疑时间先后的可靠性,若是执着于现有史料,当然曹公兵不满万,而刘彧罪己赦免,根本没有屠杀诛族的动机。

         

          至于后来的司马家比先前的曹操所负责任更大等,欣然同意,但是左贼右匪不代表自己偷抢就无罪。当时战乱,游牧民族又善骑,没有理由战胜而不用,说得好听叫善加利用,反之则是引狼入室,曹操目的在袁氏遗孽,但是却引申为为安内先排外,舍本而逐末,引进外族却不肯承担后果,反倒推御给后人处治不当,只是没有曹操的引入,何来司马家的管理呢?

         

          《嵩里行》写得多感人,光看字面还以为白骨是袁绍兄弟或关东义军所造成,其实曹操三屠徐州,一样能完成:「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任务,所以《蒿里行》最后其实可以注记,曹操杀得比较狠。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没鸡小意思,曹操所到,「鸡犬亦尽」,连狗都不放过。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还有活口太不小心,曹军过境,墟邑无复行人,一个也不能少。

         

          最重要的是,曹操先屠徐州,再写《嵩里行》。

         

          向来引注甚多,此篇只是稍略,并非反对史料会说话,只是有的注文多于本文,已有喧宾夺主之实,故以省略,结果反而大批没有根据,倒是始料未及。

         

          其实曹操擅于以少击多,败于以多以击少,官渡、白狼山等不如赤壁、巢湖的表现,看来曹操应属少数民族,只能以少击多,无法以多击少。中华民族向来人多,只有外族或少数民族的人才不多,可见当时的中国另有其人。

    • 家园 讲一讲

      可惜曹操正是主张迁戎的人(不是往外,而是往内),也就是引狼入室,使匈奴南附、乌丸内住,全因曹操的伟大卓见,所以少数民族才有机会搬进中原。西晋被灭不要怪陟戎不成功,要不是曹魏引进门,少数民族还真难凭实力越过长城。

      要知道少数民族的“搬进中原”,是从汉景帝时开始的。最著名的内徙事件,则是东汉光武帝时南匈奴的入塞。外族的内徙实际是贯穿了整个汉代,比如赵充国,比如马援,都做过这样的事情。不管这是促进民族融合还是引狼入室,“引进门”的功劳,都记不到曹魏的头上

      褒贬起来自然痛快,不过还是把更多工夫花在实处吧

      • 家园 前后提一提

        要扯远、拉关系的话,战国的民族融合也可提一提,杨宽教授甚至追溯到西周。华夏居中,荆楚本是蛮夷,而西秦还是犬戎的附庸,典型的少数民族与中原国家之间的战争与和平。因此算旧帐并非指责怪罪,就曹操引匈奴而言,并不能因东汉曾容许匈奴入塞,所以引匈奴就不必记到曹操头上。

        的确,始作俑者轮不到曹操,但是于有荣焉不能排除豁免,共犯不以非出头鸟而无罪。

        蜀汉孔明知南蛮不可能用兵解决,所以不留兵统治,但也不强迫内附;东吴大力剿匪,把山越从山里赶到平地,虽然强迫强者为兵,弱者补户,但是却没有曹操时的民族后果,因为有一种制度叫世兵制,利用严格的控制,所以山越不得反动。蜀知无力,故不妄动;吴以剥削,强力控制;魏不知量力,引贼入门。最初,袁绍统治四州时,审配就担忧,人民的服从只因袁家武力一时强大,其实可想而知,一但枪杆变弱,那又是推翻统治之时。曹代袁而治,怎知对袁氏的下场亦步亦趋。

        前秦苻坚统治北方,融合诸胡各汉势在必行,因此以宗族分守各地,后来淝水一败,竟因中央无助而猪羊变色,于是有人开始怪罪此一引狼入室,不用宗族却用姚苌、慕容垂等外族。其实若苻坚成功,姚苌、慕容垂等人就是功臣,也就是秦之客卿李斯、商鞅再世;但是苻坚失败,姚苌、慕容垂等人就是刘璋引刘备。曹魏引匈奴及乌丸内附,效果正如前秦苻坚。

        现今也一样,关键在其中:美利坚能引黑人,而且能控制;澳大利亚方向保守,曾有白澳政策;南非则是互有岐视,黑白一团乱。为何蜀不引南蛮,为何吴压榨山越,不难知曹魏引匈奴的下场。

        后来正是五胡乱华的结局,早在爆发先前就有人提出徏戎论,还是有人感到危机的存在。不过那也不是好法子,兵法之中,肉博相战之攻城为下,强迫迁移,总会引来民怨,石勒就是被晋军所捕捉的胡人,强迫迁移至冀州,最后石勒建国,史家称之后赵。

        • 家园 七擒孟获是有其历史背景的

          《三国志》等古籍均有记载,就是南蛮反叛了蜀汉归附了东吴,换句话说他们并没有背叛中华文明,这一点非常重要。因此诸葛亮才能在短时间内收服,因为对南蛮而言不过是换个老板。如果是西汉初年匈奴和文景的关系,不象汉武帝那样打个几十年,打个倾家荡产休想能把南蛮平定。究其根源,不过是西汉东汉两朝对外恩威并施,少数民族已经有了相当的归附倾向。三国时期已经“内附”几百年了。

          顺便说一句,东汉开始皇帝的玺印两套共六枚,一套刻有“皇帝玉玺”等字样,三枚,另一套刻有“天子玉玺”等字样,三枚。对国内使用“皇帝”一套玺印,对少数民族则使用“天子”一套,意思是中国皇帝为天下之主,管理的范围不是“国”,而是“天下”。匈奴鲜卑南蛮,远至于朝鲜日本等对此早就习以为常,形式上和一定程度的实际上都接受了中华文明的领导。“汉委倭王金印”现在还珍藏在日本的博物馆里面。三国时期硬说蜀汉对南蛮没有控制力等等,难以苟同。没有控制力,如何让他们出兵出力,又为什么要大力镇压那里的反叛?

          历史王朝,两三百年可以从方兴未艾,鼎盛,衰落,一败涂地走一个来回。老兄总是喜爱旁征博引,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难道就没考虑过这些东西是不是可以简单类比的?

          • 家园 赵兄的一句话我早有感触

            历史王朝,两三百年可以从方兴未艾,鼎盛,衰落,一败涂地走一个来回。老兄总是喜爱旁征博引,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难道就没考虑过这些东西是不是可以简单类比的?

            而且以我愚见,似乎凌云对三国以外其他时期历史还缺乏真正的了解,旁征博引的结果,实际和信口开河差不多

          • 家园 也许不讨喜,但仍说几句

             

              接受文化不代表接受统治,这是很简单的逻辑。

             

              三国皆自诩汉廷,但是仍然三分,已经道出其中道理。也许南蛮内附几百年几千年,但是不代表永远必政治服从,否则汉兵何必再征战内附?倭国虽使用汉字,但是汉朝不得干涉倭国内政,如果有人不同意的话,使用英文的国家,是否应接受其英国的政权统治?

             

              不好意思,又犯了不可模拟的毛病,不过此为年鉴派的史观,不在意可不可比,而在取其意,有别于马克思史观的矛盾辬证。布老在其地中海的名作中,正是广征博引,不限于史料,连吟游诗人的创作都采用,马派等人对此颇有微词,以为不登大雅之堂。

             

              但回头想一想,使用相同文字或崇尚相同文化就必须被政治统治吗?南蛮附汉并没有必然性,正如美国使用英文也不必被英国统治。汉文也许与英文不可比,但是要说南蛮只因受到汉朝文化熏陶就得欣然接受汉朝统治,那就太言重,国家本是以武力维持,这才是主因,否则受到他国文化就要被他国统治,实有欠允当。

             

              这些话很多人不爱听,但不勉强,论坛之交流意见,能有发言机会及被受批评指教,已是凌云雕龙最大的荣幸,业已感激不尽。

            • 家园 你难道不也是在引证?

              你用现代英美国际关系套古代中国国际关系,以此证明南蛮不为中国统治,这又合适吗?你的例子经不起推敲,所有用英语的国家都曾是一个国家,都被伦敦统治,这个国家叫日不落帝国,后来这个帝国逐渐分裂了.这和你论证南蛮之于中国有本质的不同.

            • 家园 老曹和赵括的话,很中肯的

              你的文章,有些立意不错,但结论常常过于牵强和绝对,甚至有时以论代据,显得论证过程相当薄弱。

              譬如你楼下那帖说

              从伐蜀到吞吴时的各将不和,到司马氏的高平陵事变及淮南三叛,皆可得出魏将内斗的必然性,故得出魏兵颇弱的结论。

              这个观点的论证过程就相当单薄。

              为论者,首当不破不立。

              你只举对自己有利的案例,全不去破张辽逍遥津、曹大司马襄阳之战一类对你不利的案例,而魏将喜内斗是否必然还不得而知,马上又由内斗推出魏兵颇弱,然则内斗和颇弱在逻辑上是什么关系?三段论能成立么?历史上将领内斗剧烈但兵势强悍者比比皆是,我就不举例了。

              且你论的是魏兵,长长5、70年,你是全论还是单论曹操、曹丕、曹睿时期,或者是司马氏时期?立论不明。

              又如:

              其中最好的解释就是军队的腐化,因为东吴采世兵制,……这支军队就从此腐化。

              这段论证一样毫无基础,不以无一字无出处要求,基本的出处总应该有几个吧?你说了一堆如何如何腐化,史料呢?从何而来?是否有普遍性?是否可以代表整个东吴军队?

              再如,江东兵的概念,你必须要事先框定一个概念,不然的话,后面的讨论根本无从展开。

              老赵说:

              老兄总是喜爱旁征博引,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难道就没考虑过这些东西是不是可以简单类比的?

              此言余亦颇以为是。你说年鉴派云云,道“布老在其地中海的名作中,正是广征博引,不限于史料,连吟游诗人的创作都采用”,但是你别忘了,人家“广征博引,不限于史料,连吟游诗人的创作都采用”,只这于具体事例上的引用史料之多,你有做到么?具体事例尚未说清楚,就旁引他事,于本论何益?

              连史料都不引,直接说这个事就这样了,年鉴派我还想不出有何人是这个风格。

              得罪,见谅。

            • 家园 我也说句您也许不大爱听得

              兄台近期海量发贴,仅次于某牛。

              量大未必质高,相反,对于精力有限的人类,量达到会降低质量。

              小弟也曾短期大量发言,事后观之,可商榷出奇多,不如娓娓道来,不急于一时喷涌。即使文思至此,也可先留底稿,慢慢发表。

              尤其对于论史,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史书中,任何史实都有多种描述和解读,何不多多咀嚼,去腐求新。兄台观点倒是新颖别致,大作类似于散文,思潮所致便下笔侃谈,以至很多风马牛于一处为一论题作论证,让人不大信服。发至演义书场未尝不可,心情随笔,博客日志也可为次,但要治学,未免不妥。望兄台考虑。

        • 家园 匈奴入塞的问题

          匈奴入塞的问题,老实说我都不好意思再提醒了,要知道南匈奴在汉光武帝时就已经入塞,之后北匈奴被窦宪击破西迁,匈奴残余部落则被鲜卑吞并同化。早在曹操之前近百年的时间,东汉的塞外就已经没有匈奴了,不知道你是从哪把它发掘出来,让曹操“引狼入室”把他们迁徙到塞内的。事实上曹操对于匈奴做了什么呢?一是把南匈奴单于软禁了当人质,让右贤王监国。二是把南匈奴一分为五,分化他们的力量。这样的强硬措施,不是很对你的胃口么:)

          从你的论述看来,好像你连“内附”这个词的意思都不明白,你说蜀汉少数民族政策的优点是不强迫少数民族内附(言下之意自然是与曹魏形成比较)。实际上“内附”是指将少数民族由境外迁到境内(你说了很多次的“引狼入室”这个词不是很形象么?),蜀汉的“南蛮”本来就是境内的少数民族,是汉武帝向西南扩张的时候纳入版图的,有什么“内附”不“内附”的问题呢。借你的理论来说就是,蜀汉的南蛮是已经在房间里面的狼,蜀汉又怎么能再“引狼入室”呢。

          最后,你把话题说到春秋时甚至西周时就有“民族融合”是什么意思呢?你这个贴儿讲的是内徙,春秋时民族融合当然有,但有什么著名的内徙事件?

          • 家园 我也给凌云兄指出一个问题

            一般的历史观点并不是认为曹操的少数民族政策是导致后来五胡乱华的根源,而是由于司马家自己的一系列错误,如果没有司马家自己的自相残杀,匈奴等的人数根本没有汉族的人多,不可能造成那么大的祸乱的,曹操是不可能也不应该为他几十年后的情况负责的,更何况引起五胡乱华的民族政策的主要实施者是司马家而不是曹家。五胡乱华的前奏的秃发树机能和后来的氐族的齐万年的叛乱中晋政府暴露出来的无能,才是使得刘渊等枭雄产生野心的动力。

          • 家园 重点在安内

             

              主帖讲乌丸,提到曹操北伐乌丸三郡,屠城,然后让乌丸内附,使其民纳税服役,使其民充军,「悉徙其族居中国,帅从其侯王大人种众与征伐。由是三郡乌丸为天下名骑。」后来发生乌丸起兵叛变,武装军事攻击魏廷,故称之少数民族攻击中原政权。

             

              至于曹操也对匈奴发动战争,「(太祖)击匈奴于夫罗于内黄,皆大破之。」可见杀南单于的于夫罗并非只是和平「将其众留中国」,而是纷乱不已。

             

              蜀汉平南蛮虽以军事镇压无误,但是重点在政治管理,也就是著名的「攻心为上」。曹操攘外也没错,攻乌丸、伐匈奴自汉武帝大张旗鼓就开始,与孔明出兵南蛮,本质上并无不同,因此首帖并非吝于攘外不对。即使蜀汉的南蛮就是境内少数民族,相比之匈奴乌丸为曹魏境内少数民族,并无异议(即使是境外,打下来就变境内^-^)。但是重点仍在政治管理,也就是用兵有理,境内也无妨,但是民族政策不能单用军事。

             

              高欢与宇文泰虽然互战,但一个是汉化的胡人,一个是胡化的汉人,两人惺惺相惜,皆要求尊重汉番相处,枉费曹操一世英明,怎就在民族政策摔倒呢?昔日曹操曾对黄巾宽容,因为起义是政治问题不是军事问题,但是民族也一样,不能只用军事解决,马谡谏孔明的攻心为上,可惜不出现在曹操左右。

             

              附:秦以犬戎入华夏、楚灭诸姬化却蛮为周,应不叫内附,而是加入,即以前有别于华夏,后来秦人与楚人都算中国人。

        • 家园 此中正平和之论也!引而不能控,祸乱中夏,罪大莫矣……

          虽雄略如操,不能免此谴责!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