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崇祯十七年:(一)渔阳鼙鼓动地来 -- MP4

共:💬13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 家园 请教:姚雪垠书里田见秀留守西安,不知是不是笔误?
        • 家园 据《明通鉴》

          田见秀于当年六月战死于山西,如此的话,他是随李自成出征了的。留西安的文官居多,武将大概应该有袁宗第、刘体纯等。

          (没记错的话,《明史纪事本末》也有提及,不过把刘宗敏也列进去了,与《明史》记载有出入。)

          另:姚的《李自成》在下还未曾拜读三卷以后的部分,或许姚先生有过考证也未知。

          • 家园 与我所知有点不同

            刘体纯应该跟着李自成去了北京(他是搞情报工作的,留在后方没什么用处),

            袁宗第留守河南,

            田见秀在西安,后来跟着李自成一路逃跑。我记得好象他在李死后两次降清,第二次被阿济格所杀,以此推算,应该死在了湖广一带。田与其他坚持抵抗的将领相比,大节上是有亏的。姚雪垠书上说他出家做了和尚,因为他号为“玉峰”,所以后世附会的“奉天玉和尚”就是他。我猜想并不是姚不知道这段历史,而是前面把他写得太好,后面怎么也转不过这个弯了。

            不过,这一段乱世的历史众说纷纭,很难有定论。

            • 家园 是的,这一段历史需要旁证

              正史的很多说法来自奏章、邸报,越是乱世越不确切。

              即便山海关之战,时间、情节、位置各家记载也不尽相同。

    • 家园 (六)边庭飘摇那可度

      1

      更确切的资料显示,李自成的大军于四月十七日便抵达永平府,轻易击破了吴三桂虚设的一道防线,稍事修整后于次日向山海关开进,并未如一些记载所言,在路途上就耽搁了八天。攻击部署之前,李自成最后一次使出了招降的手段,让吴襄作书相劝。但吴三桂的回答极为干脆:“父降贼军。即不能为忠臣,儿又安能为孝子?儿与父诀,请自今日。父不早图贼,虽置父鼎俎之旁以诱,三桂不顾也。”

      这时候,吴三桂的态度已经非常坚决了,那就是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打败李自成,消灭敢于与他为敌者。所以固守之际再度遣使向满清求援,请清军入山海关援助。这回是管不得那么多顾忌了,围魏救赵乃至坐山观虎斗都成远水,他目前要的是最直接的帮助。

      山海关的地理位置十分险要,且明视之为战略咽喉,在此地经营防务多年,已具相当规模。在关城外围,还设有四座护城,分别名为东罗、西罗、南翼、北翼。其中南翼护城面海,西罗护城则因为面向关内,前有石河,是争夺的要地,吴三桂亦陈重兵于此防备。

      十九日,大顺军正式发动攻势,从三面展开了包围之势。又以奇兵二万骑,从山海西一片石出口,东突外城,进抵关门,截断吴三桂军与关外的通道。

      大战打响了。

      2

      四月十三日,多尔衮的部队即已渡过辽河,接到吴三桂第一份求援信的时候,多尔衮正行至翁后(阜新)。按最初的计划,多尔衮原是准备取道内蒙,从蓟州密云直驱京都的,吴三桂的求援无疑给他提供了一条更便捷的方法,那就是南下山海,迫降吴三桂,控制关镇战略要地,成就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万全战局。

      在回书中,多尔衮答的很巧妙,“伯虽守辽东,与我为敌,今亦勿因前故,尚复怀疑……今伯若率众来归,必封以故土,晋为藩王,一则国仇得报,一则身家可保,世世子孙,长享富贵,如山河之永也。”这意思很明显,别忘了你是我的敌人,要我帮忙你得先归顺了再说,而且还会厚待你的。

      这时候着急的是吴三桂,军情刻不容缓,“接王来书,知大军已至宁远,救民伐暴,扶弱除强,义声震天地……三桂承王谕,即发精锐于山海关以西要处,诱贼速来。今贼率党羽蚁聚永平一带,此乃自投陷井,而天意从可知矣。今三桂已悉简精税,以图相机剿灭,幸王速整虎旅,直入山海,首尾夹攻,逆贼可擒,”

      此时吴三桂仍在回避归顺,但显然底气已经不足了。这样多尔衮遂加快了行军步伐,大军星夜兼程,一昼夜之间赶路二百里。到二十一日晚,清军主力已陆续抵达了山海关外十五里开外。

      眼见吴三桂军还在苦战,多尔衮不觉松了口气,他日夜兼程而来不是为救吴三桂,而是为取山海关,假如此时山海关被李自成攻取,那就不好办了,会使他进退两难,无从抉择。现在无论吴三桂还是李自成得胜,大局都已落入他的掌控,因为任何一方的疲惫之师都难敌他的蕴势一击。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迫使吴三桂就范了。因为局势岌岌可危,吴三桂太需要援兵了,其使者已是“相望于道,凡八往返”。而现在,他已经没有了丝毫可以与多尔衮讨价还价的资本了,不得不允诺,““已迫旦夕,且急愿如约,促兵以救。”(有记载称这话是多尔衮说的,但从语气意味上看,不确。)

      3

      二十一日晨,李自成发动了最为猛烈的攻势。

      硝烟密布,尘土飞扬,一时间遮天蔽日。山海关外刀光剑影,喊杀连天。四下里烈焰腾空,方圆数十里内均覆盖着浓厚的乌烟。在黑烟遮蔽下,大地昏暗无光。

      大顺军同时向东罗、西罗、北翼三座护城发动了猛攻。西罗城外的石河对岸,吴三桂将其精锐关宁铁骑屯集于此,一方面构成了外围防线,且与其他二城相呼应,这里是主战场。

      刘宗敏亲自指挥铁甲骑兵对吴三桂的石河防线发动了一波接一波的持续冲击。刘宗敏的骑兵突击屡屡突入对方大炮的射程外,令其防线背后的强大炮火威力骤减,只能靠骑兵对骑兵的短兵相接厮杀,这里面毫无机巧花招可言,唯强者勇者方能取胜。关宁铁骑亦是久经战阵,面对强大的攻击压力丝毫不乱,以血肉长城顶住大顺军的轮番冲击。

      刘宗敏尘土满面,驰马来回驰骋,大声呵斥着,组织一对对骑兵方阵,以雷霆之势进发,誓要冲垮对方防线。

      李自成策马高岗,遥遥注视着战局。按以往,他早就身临一线,亲自指挥冲锋了。但如今他身份不同了,是帝王之身,万金之躯,大家自然不会让他再去干这档子冒险事。他也难的这样远距离观看战场进展。“辽东兵当真名不虚传,”李自成不由感叹。“不过照此下来,他们撑不过午时的。”

      正午过后,石河防线终于松动了,刘宗敏一见对方阵脚动摇,亲率两千骑发起了冲刺。铁骑冲透了对方的阵营,来往驰骋厮杀,后面号角四起,喊声整天,万余步兵手持长枪,列阵而上,吴三桂的关宁精锐骑兵终于大败,节节向关城撤去。刘宗敏一路攻击,直到山海关主城下,方欲攻城,被密集炮火逐退,只好转攻西罗。

      刘宗敏乘胜向已孤立无援的西罗城堡发动了猛烈攻击。吴军遗弃下的大炮,也掉转炮口,向城上轰击。李自成征战十几年,攻城颇有心得,史载:“自成每攻城,不用古梯冲法,专取瓴?S,得一砖即归营卧,后者必斩。取砖已,即穿穴穴城。初仅容一人,渐至百十,次第傅土以出。过三五步,留一土柱,系以巨索。穿毕,万人曳索一呼,而柱折城崩矣。”还有一招,“火燃药发,当者辄糜碎,名曰放迸”。

      西罗城难敌刘宗敏的强攻,不久,城墙被炸破多处,吴家兵拚死抵抗,阻挡从缺口潮水般涌入的大顺士兵,双方互不相让,尸集满墙。吴三桂见西罗危急,急再遣骑兵出击,从侧翼向大顺军攻击,西罗守军乘机反击,方重新立稳阵脚。

      这时候北翼城也岌岌可危,此城依山而建,被大顺军占据了山头,窥视城内动向,并以大炮、投石机、强弓居高临下,控制了攻城的主动。一度竟攻入了城内,双方反复争夺,相持不下,战况尤为激烈。亏得吴三桂援兵及时赶到,扭转了战局,才得暂时转危为安。

      东罗的压力稍微小一点,唐通部主要任务是牵制,阻击吴三桂的东窜,所以不是主战场。不过这边是清军增援的路线,也是一旦不支时的撤退方向,不容有失。故而吴三桂亲率人马迎战,双方你进我退,展开拉锯战。主关和东罗城堡炮火猛烈,唐通攻击不利,损失惨重,只得后撤。

      天暗下来了。

      4

      这一夜对双方,或者说三方(因为当晚多尔衮已经赶到),都是一个难眠之夜。

      吴三桂焦躁地在大厅内走来走去,手下不安地注视着,均沉默不语。入夜了,但大顺军对西罗、北翼的攻击虽大大减缓,却并未停止,一夜下来,到明日大规模的攻击发动,这两城不保是肯定的了。这样,山海关失去羽翼,将直接面对攻击。为等候清军的增援,以便伺机反攻,他把主力都留在了山海关,一旦主城被围,除了出城决战,困在城中反作用不大。但是,清军会及时增援吗?

      使者一拨拨的派出去,可似乎已很近了的对方并不心急,只是不停地讨价还价,一直到他彻底让步,大亏特亏,也未见明确的表态。“这多尔衮究竟想怎么样?” 吴三桂不由脱口而出。

      李自成的心情则好的多,“明天胜负就可以分明了,成败在此一举。诸位万不可大意啊。”说这话的时候,李自成的表情是轻松的,白天在石河与吴三桂的精锐万人对撼,虽损失惨重,毕竟以胜告终。对吴三桂的实力他摸底了,一旦明日护城攻破,吴三桂绝无将几万精兵困于城中坐以待毙之理,他定会出城反击的,那时候就是结束战役的时候了,他已经拟好了对策,胸有成竹。

      “为什么许久不见唐通派人回来通报军情了?”宋献策焦虑地问。

      此言一出,众人方意识到,入夜之后不久与唐通的联系中断了。“莫非被打败了?不好意思说?”“不是,没准降了。这人本就反复无常,靠不住的。”大伙不禁七嘴八舌议论起来。不过李自成并不担心,唐通只不过是他放到吴三桂背后的一枚牵制棋子,他没太放在心上,假如吴三桂想逃往关外,唐通那两万旧明降兵也是挡不住。不过那更好,不就可以提早得胜收兵了?

      “多派些探子去联系打探一下吧?”李过建议。“明日再说。孤已乏了,各位请安去睡吧。”李自成轻松地伸了个懒腰。

      多尔衮安坐椅上,听着吴三桂使者的陈述,“那么说来,定西候是愿意如约了?”“是的,大帅口信确实如此。”“如此,他为何不来见本王?你关内炮向东击,焉知不是知我南来而故设此诱?” 使者连忙解释被围情形。多尔衮微笑道:“既然你家大帅确有诚意,何不前来面商破敌之策?请告知,本王对定西候仰慕已久,就请亲来一晤,共商大计。”

      使者告退。多尔衮起身走出帐外,心情好不舒畅。一个出其不意的作战方略已在他心中酝酿成熟,大清国一统江山的天赐良机就在眼前了。

      多铎急急忙忙奔来报告,不远处有一支大顺军队――这正是唐通部,现正向一片石方向移动。“截住他们!”多尔衮果断下令,“把他们阻在关外,全部消灭,一个也不能漏回西边去。我们的行踪现在决不能让李自成得知!”

      • 家园 李自成的攻城术的确厉害

        除了炸城墙,围开封时用的地道战也相当厉害,俺以至于觉得淮海大战中的切割术都是他的地道战的变形。

        这一节写的真是精彩,期待后续。

      • 家园 多尔衮厉害啊。

        要是皇太极此时还活着,不知道会不会有如此野心?

        • 家园 皇太极当然会想要入主中原,而且一直向这个目标努力着..

          积极解决内部矛盾,强化汗权,发展生产,收抚朝鲜,北疆,蒙古,统一东北地区...

          打出同明朝议和的旗号,也是为争取时间,储备力量,后金朝臣高士俊曾说:“我国(后金)利于和,彼国(明朝)不利于和,我国和而皇上不肯一日不观兵,彼国和则易为因循,易为怠惰,臣所谓借小心以图大事,假退步以求前进”。

          • 家园 皇太极并无入主中原的目标

            不是他无此雄心抱负,而是怕满洲入关腐化,以金为鉴。他与明议和是出于真心,并非是计谋。

            • 家园 可是有本<<简明清史>>是说皇太极有入主中原的野心.
              • 家园 高鸿中明清和议条陈残本跋 陈寅恪

                转一段陈寅恪先生所写的文字,有关松山会战后明清议和的始末。

                www.SonicBBS.com

                高鸿中明清和议条陈残本跋 陈寅恪

                内阁大库档案中发见高鸿中条陈残本一纸。仅附识“二月十一日到。”及“三月十

                三日奏了。”数字。寅恪案,清崇德七年即明崇祯十五年春清人闻明兵部尚书陈新甲遣

                职方郎中马绍愉来议和,诸臣各条陈意见。此残本乃其时所上意见书之一也。兹不广征

                旧籍。但移录明史及清史稿所载此事本末之文,以资参证。

                清史稿叁太宗本纪贰略云:

                崇德七年三月乙酉,阿济格等奏,明遣职方郎中马绍愉来乞和,出明帝敕兵部

                尚书陈新甲书为验。上曰,明之笔札多不实,且词意夸大,非有欲和之诚。然彼真伪不

                可知,而和好固朕夙愿。尔等以朕意传示之。五月己巳朔,济尔哈朗等奏,明遣马绍愉

                来议和,遣使迓之。壬午,明使马绍愉等始至。六月辛丑,都察院参政祖可法张存仁言,

                明寇盗日起,兵力竭而仓廪虚,征调不前,势如瓦解,守辽将帅丧失八九。今不得已乞

                和,计必南迁。宜要其纳贡称臣,以黄河为界。上不纳。以书报明帝曰,自兹以往,尽

                释宿怨,尊卑之分,又奚较焉。使者往来,期以面见。吉凶大事,交相庆吊。岁各以地

                所产互为馈遗。两国逃亡亦互归之。以宁远双树堡为贵国界,塔山为我国界,而互市于

                连山适中之地。其自海中往来者,则以黄城岛之东西为界。越者各罪其下。贵国如用此

                言,两君或亲誓天地,或遣大臣莅盟,唯命之从。否则后勿复使矣。遂厚赉明使臣及从

                者,遣之。后明议中变,和事竟不成。

                观此可知鸿中所言,与祖可法张存仁之说相类,应是同时议论。沈阳当日明室降臣,

                其于和议条件,所论至苛。盖渐染中原士大夫夸诞之风习,匪独大言快意,且欲藉此以

                谄谀新主,是诚无耻之尤者矣。其实崇祯季年,虽内忧外患不可终日,然究为中华上国,

                名分尚存,体制仍在。朝鲜前例,岂得遽以相加?故清廷报书亦仅欲以宁远为界。与鸿

                中所陈“以山海(关)为界也罢。”之第二说不甚相远。此本当时较切情事之议,自异

                乎外廷夸大之言也。 又明史贰伍柒陈新甲传云:

                初,新甲以南北交困,遣使与大清议和。私言于傅宗龙。宗龙出都日,以语大

                学士谢升。升后见疆事大坏,述宗龙之言于帝。帝召新甲诘责。新甲叩头谢罪。升进曰,

                倘肯议和,和亦可恃。帝默然。寻谕新甲密图之,而外廷不知也。已,言官谒升。升言

                上意主和,诸君幸勿多言。言官诫愕,交章劾升。升遂斥去。帝既以和议委新甲,手诏

                往返者数十,皆戒以勿泄。外廷渐知之,故屡疏争,然不得左验。一日,所遣职方郎中

                马绍愉以密语报,新甲视之,置几上。其家童 以为塘报也,付之钞传。于是言路哗然。

                给事中方士亮首论之。帝愠甚,留疏不下。已,降严旨切责新甲,令自陈。新甲不引罪,

                反自诩其功。帝益怒。至七月,给事中马嘉植复劾之,遂下狱。新甲从狱中上书乞宥,

                不许。新甲知不免,遍行金内外。给事中廖国遴杨枝起等营救于刑部侍郎徐石麒,据不

                听。大学士周延儒陈演亦于帝前力救,且曰,国法敌兵不薄城,不杀大司马。帝曰,他

                且勿论,戮辱我亲藩七,不甚于薄城耶?遂弃新甲于市。新甲为杨嗣昌引用,其才品心

                术相似。军书旁午,裁答无滞,帝初甚倚之,晚时恶其泄机事,且彰主过,故杀之不疑。

                同书贰伍贰杨嗣昌传略云:

                当是时,流贼既大炽,朝廷又有东顾忧,嗣昌复阴主互市策。适太阴掩荧惑,

                帝减膳修省。嗣昌则历引汉永平唐元和宋太平兴国事,盖为互市地云。给事中何楷疏驳

                之。给事中钱增,御史林兰友相继论列,帝不问。嗣昌既以夺情入政府,又夺情起陈新

                甲总督,自是益不理于人口。我大清兵入墙子岭青口山,京师戒严。召卢象升帅师入卫。

                象升主战,嗣昌与监督中官高起潜主款,议不合,交恶。象升阵亡。神宗末,增赋五百

                二十万。崇祯初,再增百四十万。总名辽饷。至是,复增剿饷练饷,额溢之。先后增赋

                千六百七十万,民不聊生,益起为盗矣。

                据此,则杨嗣昌陈新甲等皆主和议,而新甲且奉其君之命而行者。徒以思陵劫于外

                廷之论,不敢毅然自任,遂至无成。夫明之季年,外见迫于辽东,内受困于张李。养百

                万之兵,糜亿兆之费,财尽而兵转增,兵多而民愈困。观其与清人先后应对之方,则既

                不能力战,又不敢言和。成一不战不和,亦战亦和之局,卒坐是以亡其国。此残篇故纸,

                盖三百年前废兴得失关键之所在,因略征旧籍,以为参证如此。

                (原载一九三二年四月清华周报第叁柒卷第捌期) (《明清史料》第一册)

                • 家园 松山之战后,明军主力已经被满洲全歼

                  如果清太宗无议和的真心,何必议和?明军难道还有反击的能力吗?清太宗的最高目标是固守东北,并非入主中原。

                  • 家园 皇太极是有心无力

                    明乱象虽呈,但毕竟中央政府还在,国家号令统一,所以几次入关都是孤军,很难立足。

                    • 家园 几次清军入关根本目的是掠夺财物人口

                      根本不是以争天下为目的。明军每战必败,还号令统一??有何用?清军甚至攻到了江苏北部宿迁,夺城几十座,杀明藩王数十人,掠夺几十万人口,明军连半点还手之力都无。

                      • 家园 1644年前的两次清军入关

                        后金天聪七、八年间(1633-1634年),明朝叛将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先后航海来降,大为增强了后金的实力,清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又命阿济格等入长城,破昌平,焚天寿山德陵(明熹宗陵),然后绕过北京,直插保定以南,凡克城十二座,俘获人口牲畜十八万。明朝督师张凤翼等皆按兵不敢战,听任清兵从容退去。

                          清崇德三年(1638年),皇太极又命多尔衮、岳托等越过长城,大举深入。明朝以卢象?N为督师,宦官高起潜为监军。负责督军迎敌。而高起潜与兵部尚书杨嗣昌皆不欲战,结果卢象?N孤军奋斗,在矩鹿贾庄血战而死。这年冬,清兵大蹂畿辅,连下四十三城。次年,清兵南下入山东,攻破济南,俘明德王朱由枢。然后清兵由山东回师出塞,明军皆尾随不敢击,这次出塞,清兵俘汉人四十六万余,获白金百余万,满载而归。

                        清军入关,如入无人之境,前后时间近达一年,居然能俘四十六万人随同出关,而明军早已望风丧胆。如果清太宗真的想灭亡明朝,可以立即包围北京,明朝又能奈之何?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