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西晋春秋 -- 陈不到底

共:💬103 🌺19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西晋春秋 司马懿时代 224

      西晋春秋

      司马懿时代

      224

      224年

      三月,曹丕东巡一圈又回到洛阳。

      四月因“初平以来,学道废坠”,设立太学,置博士,依汉制设《五经》课试之法。

      这里要讲一下此时的思想大冲突。

      汉武帝时提起的独尊儒术,倡导的是《春秋》里的微言大义,重要的是大一统和受命改制的学说。这时的孔子思想加上邹衍的五德说(这个大家都很熟悉罢~),主张改正朔、易服色,再加以阴阳五行学说,成了一套神秘的天人感应的政治哲学,使得汉代的儒家有了很重的方士色彩。孔子的地位变得更为高大,此时出现的一种新型文献“纬书”把孔子说成超人,说成神,能预知未来。

      这种天人感应的哲学,再加以谶(音chen)纬符命的怪论,又多了迷信的味道。

      (这在东汉末尤其突出,从袁术的“代汉者,当涂高也”,到曹氏的“黄龙见谯”,刘备、孙权登基时出现的各种吉兆,都是儒家的这套天人感应的理论在作怪。)

      除了这些内容,汉代的经学研究数量庞大但缺少创新,东汉的班固在汉书里批评说“便辞巧说,破坏形体”,研究的方法根本不对。“说五字之文,至二三万言”,注解简单一句话,非要扯东扯西。“幼童守一艺,白首而后能言”,浪费精力却没有什么实学。

      班固在《儒林传》里一句点破:“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为什么浪费那么多精力做这种傻事,还不是因为这是通往官场的最佳捷径。

      儒道的理论研究陷入怪圈,而东汉的这些儒道者们也在现实中碰得头破血流,宦官与外戚的互相争斗,两次党锢之祸,大批士人被杀。

      党人范滂被宦官处死前对他的儿子说:“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我要你去做恶事,但恶事实在做不得;要你去做善事,可我做善事的,(却是这种结果)。”

      残酷的现实让儒道者感受乱世的悲哀,这种情况下,“自中智以下,靡不审其崩离”(范晔《后汉书儒林传》),只要稍有点脑子的,都知道儒道早已是分崩离析了。

      经过曹操、曹丕两代人的努力,战乱的北方又趋于统一,这次曹丕设立太学,依照汉的惯例去制设《五经》课试之法,可此时的儒道们却实际多了。

      以前刘邦开国时对着陆贾大骂说,“老子在马上得天下,要诗书干什么?”魏的奠基者曹操虽然还没有刘邦这么流氓,但他的标准是只要有才就行,管你有什么品德。他的《求逸才令》里说,“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刘大杰先生在《魏晋思想论》里说,曹操的这三个求贤令把儒家培植了几百年的伦理观念与道德哲学摧毁得精光了。

      曹操自己以“势”、“法”、“术”治国,“势”,是权力,是权威;“法”,指法律,法制;“术”,指办事、用人的方法和艺术,也就是政治手腕。

      蜀的诸葛亮治国是以“法”为主,法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尊重法律的权威是绝对的,中间不能杂丝毫的人情和偏袒。诸葛亮是真正的法家精神,奉行的是“奉公法,废私术”。后来街亭败北,他处斩了自己最心爱的马谡(马谡虽是死在狱中的,但绝对没有生还的希望),一面又上书自贬。陈寿评价诸葛亮说,“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

      曹操的法相对诸葛亮来说,多了“术”,无论对于心腹或是仇敌,都是用的法术。术就是阴谋,为达到某事的目的,欺诈陷害,无所不可。

      我们今天看到的三国志里点滴注解的曹瞒传,和世说新语中的记载,处处都显出了曹操的御人的法术,那句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虽然为世间不齿,可是却成了多少人的心中宝典。(东晋时一直想篡位的恒温路过王敦的墓时,直说“可儿,可儿”,这样的意思恐怕在王敦的心目中对曹操也是同样的吧)

      曹操的重“法术”,让研究经学的儒道者们做起官来格外别扭,曹操时代的名士,边让、孔融、杨修、荀彧、崔琰、毛玠等人,他们的死又让儒道者感受到了另一种残酷。

      好罢,残酷而不讲仁孝的老爷子过世了,现在的这位曹大爷呢?

      曹丕跟老爸不同的是,他注重的是一种慕达,曹丕自认风流文雅,诗文写得漂亮,情感也很敏锐。年纪轻轻先把别人的媳妇抢过来(甄氏,当初袁熙还没死),这件事就遭到孔融的极大讽刺。另一方面,曹丕身周围围绕着浓厚的文学气息,汉末文学的向往自由,向往放达,影响着曹丕,曹丕也影响着别人。217年,建安七子中的王粲病死,还是魏太子的曹丕去参加他的葬礼,他跟同去的人说:“王仲宣喜欢听驴叫,咱们应该学一声驴叫来送他。”于是这帮人就在王粲的墓前群驴打鸣。曹丕做了皇帝,跟身边的人表示非常羡慕汉文帝宽仁玄默,可是崇尚黄老的汉文帝被曹丕身边的群臣评说比写过秦论的贾谊差远了。曹丕不服气,专门写了一篇太宗论,说轻法息兵的文帝的大人之量,岂是贾谊之流能比得上的。曹丕这种思想,不难理解他为什么对吴出兵的同时,却又把自己的著作送给孙权的浪漫举动了。

      要曹丕这样的人去讲究繁琐无用的儒道,几乎是不可能的,但身在皇位,对传统的正统名教还是要再强调的。对孔庙的重修和这次重新设立五经课试,就是曹丕的表态,可谁都知道这位曹大爷的行事态度,谁又会逆着皇帝的态度呢。

      后来傅玄就评说道,“近者魏武好法术,而天下贵刑名;魏文慕通达,而天下贱守节。”

      这种情况下,魏晋的玄学的出现,只要慢慢等着两年后出生的王弼来集大成就行了。

      *注十

      儒家在没落的同时,道教和佛教在这时的中国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直接照搬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

      “汉朝末年,道教也开始产生了。现在有人把这种民间的道教叫作新的道家。古文学派清除了儒家中的阴阳家成分,这些成分后来与道家混合,形成一种新型的杂家,叫做道教。在这个过程中,孔子的地位由神的地位还原为师的地位,老子则变成教主,这种宗教模仿佛教,终于也有了庙宇、神职人员、宗教仪式。它变成一种有组织的宗教,几乎完全看不出先秦道家哲学,所以只能叫做道教。”

      魏的道教,分支除了不曾消失的太平道(就是张角黄巾军的那套理论),还有张鲁的五斗米道。曹操215年攻取汉中后,将张鲁等人迁徙邺城,曹操除了封张鲁为侯,还给儿子曹宇(就是曹魏最后一个皇帝曹奂之父)娶了张鲁的女儿。这样,张鲁的五斗米道在北方的贵族间也得到了流传。

      佛教同样照搬《中国哲学简史》:

      “佛教已经从印度经过中亚传入中国。这里也必须强调“佛教”与“佛学”的区别,前者是宗教,后者是哲学。刚才说过,佛教在制度组织方面极大地启发了道教。在宗教信仰方面,道教的发展则是受到民族情绪的极大刺激,人们愤怒地注视着外来的佛教竟然顺利地侵入中国。有些人的确以为佛教是夷狄之教,所以道教是中国本地的信仰,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是作为取代佛教的本地宗教而发展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它又从它的外来对手借用了大量的东西,包括制度,仪式,以至大部分经典的形式。

        但是,佛教除了是一个有组织的宗教,还有它的哲学,即佛学。道教虽然一贯反对佛教,但是道家却以佛学为盟友。当然,在出世方面,道家不及佛学。可是在神秘的形式上,二者很有相似之处。道家的“道”,道家说是不可名的;佛学的“真如”,佛学也说是不可言说的。它既不是“一”,也不是“多”;既不是“非一”,也不是“非多”。这样的名词术语,正是中国话所说的“想入非非”。”

      魏晋玄学就产生于这样的背景下,此时玄学的另一个领头人何晏因素为曹丕厌恶(*注十一),在家无所事事,正好有时间思考他的《道德论》。

      他和王弼要到少帝曹芳的时候才能真正出头,所以会在后面慢慢讲。

      转回头来接着讲该发生的事~~~

      夏天,送走了吴国使臣张温的诸葛亮,准备出兵发往南中。

      七月,曹丕再次东巡,准备讨伐与蜀结盟的孙权。这次,曹丕将尚书令陈群带在身边,并加中领军统领禁军。这样,尚书仆射司马懿留在后方许昌。

      九月,曹丕亲率大军到了广陵,东吴方面却将舰船全部收起,江面空无一物。当夜徐盛用芦苇赶制无数的假兵城墙隐伏于江边,从石头至于江乘,联绵相接数百里,又将战船放于江面。第二天,曹丕都看傻了眼,不禁叹道,"我们虽然有百战骑兵,现在却一点也用不上啊!"当时又加上暴风漂荡,曹丕看到徐盛的虚张声势,呆在江北也不敢贸然渡江,这么耗了几天,也不见孙权有什么动静,曹丕只好退兵。

      十月,曹丕回到许昌,深深感到水军的重要,又加陈群假节,都督水军。

      年底的时候,北部的鲜卑部落出了大事。

      此时鲜卑的部落主要有:

      步度根,拥众数万落,据有云中、雁门;

      轲比能,拥众十余万骑,据有高柳以东的代郡、上谷边塞内外各地;

      弥加、素利等所领的若干小集团,分布在辽西、右北平、渔阳塞外。

      此外,在其西方和北方,还有鲜卑其它部分(拓跋等部)

      这些部落在曹丕继位时都受到加封,而鲜卑几个部落之间则共同约定不能向中原卖马。

      驻守在昌平的护乌丸校尉田豫利用鲜卑之间的矛盾离间三部,由同驻昌平的护鲜卑校尉牵招接收散乱的鲜卑小部落,

      比较弱小的素利首先违盟,向魏出售了上千匹马,被轲比能攻击。

      田豫出兵解救,赢得鲜卑弱小两部的信任,素利作为报答帮助田豫灭掉北部的山贼高艾。

      轲比能看到素利部依靠魏国,就转头对付步度根部落,步根部的兄长扶罗韩早前就被诱杀,此时部落频频被轲比能攻击,只好南下依附田豫。

      没多久弥加、素利的部落也支撑不下去,也都南下依附。

      这样,轲比能没有了竞争对手,大张旗鼓的兼并其他小部,还时不时的南下骚扰;但依附田豫、牵招的鲜卑部落频频反击,孤单的轲比能离失败也没多远了。

      *注十

      这一大段文字,立论部分是参考了刘大杰先生的《魏晋思想论》、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等内容,糅合在一起写的。

      *注十一

      何晏是东汉最后一个掌权外戚何进的孙子,何母尹夫人是曹操搜刮的美人之一。起初何晏生长在曹操家内很是无所顾忌,服饰跟太子都差不多,曹丕非常讨厌他,从来不称呼他名字,只说“假子”。据说何晏七岁随母到曹家,曹操刚开始还挺喜欢他,没想到他在地上画个大四方形,自己坐在正中,别人问他缘故,他回答说,“此(四方形)是何氏居舍。”意思是我到了曹家,可还姓何,曹操听说后就将把何晏送回去了。

      何晏好色,自恋,爱擦粉,当时的嗑药五石散据说也是从他开始吃的。

      关键词(Tags): #西晋春秋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原创】西晋春秋 司马懿时代 223

      西晋春秋

      司马懿时代

      223年

      魏的三路大军自头年十月就和吴军陷入胶着,到了二月底,长江涨水,魏军军营开始流行疫病,曹丕无奈之下将众军召回。这一趟便宜没捞到,却折损了两员大将,威震逍遥津的张辽和大司马曹仁在此战后先后病逝。

      郁闷的曹丕返回洛阳,尚书令陈群和尚书仆射司马懿举荐鲍勋为御史中丞,曹丕一听,气得脸一哆嗦(呵呵,我帮他哆嗦的)。

      鲍勋是早年曹操战友鲍信的儿子,是当初鲍信邀请曹操出任兗州牧,曹操才有了立足之地。鲍信后来在与青州黄巾军战斗中战死,连尸首都没找到。鲍勋可谓功臣之子,本人也十分正直。曹丕做皇帝后经常外出打猎(*注九),有次鲍勋就拦在御驾前上表劝阻,曹丕很不爽很不爽,夺过鲍勋的上表撕个了粉碎,径直打猎去了,回来以后就把鲍勋调到外地。这一次尚书令和尚书仆射又一起举荐鲍勋做御史中丞,曹丕怎能不哆嗦。没有办法,这也是为了他好,曹丕按耐住心中的怒火,接受了陈群和司马懿的建议。

      这个时候,在白帝城的刘备已经到了弥留之际,在将国事托与诸葛亮后与世长辞,年六十三岁。陈寿评价刘备“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都十分中肯。想这三国之中,以刘备建业最为辛苦,他虽号称是东汉皇室,实则与一介寒族毫无区别,既没有类似曹操的背景也没有类似孙权父兄的基业,完全是靠着自己的努力打出一片江山。他于诸葛亮的托孤之事,更是千古称颂,无论现在有人怎么去揣测,但事实摆在那里,“其举国讬孤於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刘备打造的蜀汉,基业并不稳固,关羽丢失荆州和夷陵之战的失败,使得本来就弱小的蜀汉丢掉了重要的基地和大量人才,而南中的大族又据远地对抗成都。这种情况下,十七岁的刘禅继位蜀汉,诸葛亮任丞相总领政事,首先考虑的就是如何能将孙刘再次联盟。

      六月,曹丕的弟弟们奉命由封国到洛阳朝见,曹丕的亲弟弟任成王曹彰在洛阳暴毙。

      曹彰是曹丕竞争太子时的另一对手,而且军事经验丰富,北征代郡乌丸立下功劳,本来他与曹丕的关系不错。但据说曹操死后,曹彰对曹植说,“咱爹招我去,是要我扶持你啊。”曹植急忙说,“千万不要学袁氏兄弟自相残杀。”等到曹丕继位以后,将各弟分封离京,曹彰对这样的安排很是不满,他还想继续执掌军队建立功业,所以曹丕对他的戒心很大,甚至高于曹植。

      而这次曹彰在洛阳暴毙的说法,有说曹彰有异志,这次洛阳朝见被阻隔见不到曹丕,给活活气死了。

      另个说法在世说新语里,曹丕安排与曹彰在卞太后的宫殿下棋,一边下棋一边吃枣,曹丕先把毒药放在枣蒂里,自己挑那些没放毒的吃;曹彰不知道,就把有毒、没毒的混着吃了。曹彰中毒,闻讯的卞太后到处找水来解救他;可是曹丕事先命令手下的人把装水的瓶罐都已打碎,卞太后匆忙间光着脚赶到井边,却没有东西打水,曹彰就这样死了。卞太后哭叫道,“你已经害了我的任成王,不能再害我的东阿王。”

      虽然这里曹植的东阿王是曹丕死以后的才封的,但起码也说明后来两晋士人中流传曹丕谋害亲弟的说法相当普遍。

      另一则世语的典故就是有名的曹植七步成诗了,世语的原文是:“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此诗的真假长短来历等等有很多说法,但是这内容的确是曹丕兄弟境地的真实写照。

      同月,太尉贾诩病逝。八月,以廷尉锺繇为太尉。曹丕又出洛阳东巡(其实是打猎去了~)。

      冬天十一月,诸葛亮派遣的邓芝到达吴。孙权起初还是举棋不定,在邓芝陈明利害下,决定恢复孙刘联盟。

      而在成都,诸葛亮收到魏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尚书令陈群、太史令许芝、谒者仆射诸葛璋连着五封书信,说了一番天命人事的大道理,要诸葛亮向魏国称籓投降。诸葛亮发了一封公开信,说无论是你们有数十万大军,还是有苏秦、张仪的诡辩之才,就凭着谲胜的曹操,淫逸的曹丕,我蜀汉都不会屈服。

      曹丕呢,压根没把蜀汉看在眼里,使得诸葛亮能够缓下因刘备去世激发的蜀汉内部矛盾,东连孙吴,北面不必担心曹魏,这就腾出空准备出兵南中了。

      *注九

      只要翻开三国志中的注解,跟曹丕有关的都是娱乐项目,打猎占了一大头,做皇帝第一年,就有人因为数柬弋猎(弋的意思就是弓箭带着绳子)太多惹的曹丕火冒三丈。

      早先护羌校尉苏则有功调到洛阳在皇帝身边做侍中,有一次因为猎场的围栏损坏,让到手的鹿给跑了,没有痛快的曹丕躺在胡床上手里拿着刀,对着面前负责围猎的官吏们舞来舞去,要把他们砍头。旁边人看着曹丕像个疯子似的耍大刀,苏则看不过去就进谏说,“没听说过有圣贤王因为禽兽而杀官吏的,(您这样做不对),臣敢以死请(谏)。”

      曹丕早就对把苏则调到身边有些后悔,这位边地人刚来的时候,曹丕兴冲冲的问,“你说西域各国献上来的大珍珠,能不能再跟他们要些啊?”苏则回答说,“如果陛下能够德传沙漠,不用求人家就会送上来,求来的珍珠,不会珍贵的。”一席话噎得曹丕不言语了。这次曹丕打猎的兴致被扫,又是苏则,只好冷冰冰的说,“卿,直臣也。”承认归承认,回去后曹丕就把苏则疏远了,这一年(223),又把他迁到外地,耿直的苏则在赴任的路上就病死了。

      关键词(Tags): #西晋春秋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原创】西晋春秋 司马懿时代 222

      西晋春秋

      司马懿时代

      222年

      222年,曹丕东游到了许昌,二月里,鄯善、龟兹、于阗王等西域各国遣使奉献,曹丕任命在麹演叛乱中立功的敦煌代理太守,本是功曹的张恭为戊己校尉,仿照汉朝的惯例领护西域。这个时候的魏虽然还没有强大到西汉的那种天朝威严,但张恭领职的戊己校尉尽职恪守,自东汉后期就断绝的西域,此时“虽不能尽至,其大国龟兹、于寘、康居、乌孙、疏勒、月氏、鄯善、车师之属,无岁不奉朝贡,略如汉氏故事”。

      三月,曹丕将曹睿升为平原王、另个儿子曹霖为河东王。曹丕的弟弟们还是沾着子侄的光才纷纷进爵为王,但还是一点实权也没有。四月里,老是被漏掉的曹植也总算被封为鄄城王。

      在许昌的曹丕严密关注着蜀吴的战事,到了夏天闰六月,许昌的曹丕接到情报,说一直与陆逊相持不下的刘备在夷陵树栅连营七百馀里。曹丕跟群臣说,刘备还是不懂兵法啊,哪有大军七百里拒敌的道理?等着吧,孙权得胜的消息马上就到了。果然七天之后,陆逊击败刘备的上表就到了。

      曹丕就捉摸着,孙权既然胜了,那之前的称臣表总该兑现了吧,赶紧把你那长子孙登送到洛阳来(作人质),可那边孙权磨磨蹭蹭迟迟没有消息。

      七月的时候,北部冀州出了蝗灾,曹丕派遣尚书杜畿开仓振粮,杜畿之前是河东太守,为官清正,素得民心,河东一直是魏重要的后勤供给地。这位杜老爷子,就是破吴名将杜预的祖父,可惜马上就有水妄之灾。

      八月,在夷陵之战中被吴军截断归路的黄权向曹魏投降,曹丕对待蜀人的归降向来大方,这次又加封黄权为侍中镇南将军,镇南将军啊,这可是之前曹休的职位,还好曹丕将黄权留在了身边。而头两年投降的蜀臣孟达,曹丕觉得孟达很有文采,颇对自己口味,大笔一挥,任命孟达为新城太守加散骑常侍,非常信任的把孟达还留在了魏、吴、蜀都能接连到的敏感之地,留下不小的隐患(孟达的隐患在于给了司马懿的第一个军事功劳,呵呵~)。

      九月,曹丕下诏书说:“这个妇人参政啊,就是瞎捣乱啊。从今天起,群臣有事的,都不要给太后(注意,是太后~~)说。跟(太、皇)后有亲戚的,既不能做辅政大臣,也不能受封为王。今后这个规矩就一直这么着,要是有违背的,天下共诛。”(*注八)

      这个诏书过后没几天,素被曹丕宠爱的小郭就被立为皇后了。郭皇后基本上很本分,虽然有她谗言甄后的说法,但那也是出自女人的天分。因为自己没有儿子,对那位沉默寡言的曹睿相当亲昵,犹如亲生之子,而曹睿也对这位郭后没有怨恨之心,母子之间其乐融融,曹丕慢慢对曹睿也有了好感。

      月底等得不耐烦的曹丕认为自己受了孙权的愚弄,尽起魏国名将,曹休、张辽、臧霸一路;曹仁一路;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一路,三路大军攻吴。这个时候,陆逊的吴军主力还在夷陵(改名西陵了)没撤回来,孙权一面派兵阻挡魏军,一方面又给曹丕上表说,您别急啊,您这次讨伐我也没什么理由啊。曹丕气得不轻,我~我没理由?我blablablablabla……你要是保证效忠,亲身来朝,我马上退兵,决不反悔,此滔滔大江作证。曹丕还抄送了两份自己写的典论和诗赋分别寄给孙权和张昭(妄想用才情打动人家?)。

      估计孙权根本就没看,做梦啊,想让我亲自做人质?你不是赐我吴王么,好,我自己立年号。这么着,孙权立年号黄武,准备着与曹丕决裂。另一方面,孙权派人与停留在白帝城的刘备联系,探听口风是否两家再度联盟。夷陵大败之后的刘备审时度势,也流露出合作的意愿。

      曹丕一点坐山观虎斗的乐趣都没有捞到,还逼得孙刘再次联手,魏吴的军队在边境上互有胜负,胶着不下。

      这个时候,留守洛阳负责后援的尚书仆射杜畿受曹丕的命令做御楼船,在陶河(在孟津附近,怀疑是洛水支流)试船,没想到居然遭遇大风,船沉人亡。当时还有一个落水的尚书郎被救了出来,这个人就是年轻的诸葛诞。

      听说消息的曹丕难过的流泪不已,倘若他要知道这件事的另一个后果恐怕就要号啕大哭了。因为经验丰富的后勤主管员杜畿的不幸溺水,另一个后勤主管员司马懿(同为尚书仆射)得以浮出水面,成为全面管理洛阳后勤的不二人选,会继续加深曹丕对其的信任。

      其实这个溺水事件揣测起来相当的港台电视剧情节:

      某大公司后勤主管二人,老者经验丰富,素名在外;壮者年富力强,为了往上爬不择手段。大老板下出命令,结果老者在公事中离奇死亡,壮者得此机会晋升,深得大老板赏识。而老者之子随后屡受打击,老者之孙不知实情,反而为壮者纳为女婿服务。不料,此离奇死亡事件中还有一年轻的证人活了下来,若干年后,此年轻人奋起反抗壮者,哪想到大老板的公司早已是壮者囊中之物,做什么都太晚了……

      这个演员表列出就是:

      大老板:饰演者 曹丕

      老主管:饰演者 杜畿

      新主管:饰演者 司马懿

      老主管之子: 饰演者 杜恕

      老主管之孙: 饰演者 杜预

      年轻证人: 饰演者 诸葛诞

      最后再打个字幕

      本剧情为虚构 如有雷同 纯属巧合

      *注八

      卞太后,是曹丕、曹彰、曹植、曹熊的母亲。早年跟随曹操时,就是相夫教子的典范。曹操评价这位与之共患难的夫人说,“怒不变容,喜不失节,故是最为难。”太后的亲属,当时在卞太后的严厉教导下,根本没有人做到高官。

      看到这里,总觉得曹丕并不完全是因为担心外戚弄权,倒好像是为了除掉几个弟弟方便些,揣测,揣测而已。但是这么着,曹丕好像成了后世禁止外戚弄权的典范,也成了司马氏认为自己亲戚帮不上忙的一个反面教材。

      不过,曹丕在刚继位魏王时就颁布的“宦人为官者不得过问政事”,无论是在魏,还是晋,都执行得相当得力。

      关键词(Tags): #西晋春秋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原创】西晋春秋 司马懿时代 221

      西晋春秋

      司马懿时代

      221年

      做了皇帝的曹丕,在第二年(221)开春的时候,就颁昭说:“以前孔仲尼是大才啊,怀才不遇啊,…blablablabla…,这个前一段天下大乱啊,都不讲道德啦,…blabla…,一定要再把这个儒家的地位提高啊,…blabla…,所以现在就把孔圣人后人封为宗圣侯,特批百户人专为孔圣人奉祀。”这样,魏再次重申了对儒家的重视,并且在鲁郡给孔子修庙,还在附近加盖大屋子接纳学者(当然都是儒学的了)。

      曹丕在北方无论是事实还是道义上都成为了天下的主宰,在蜀地却不被承认,刘备嚎哭献帝被杀(又在做戏~),也是在和群臣的几次推让中,正式登记啊不登基继承汉统,被后世称为蜀汉。刘备这个时候虽然当了皇帝,但是对仿如兄弟的关羽被杀,和同时失去的荆州,一直恋恋不忘。四月做了皇帝,六月里就尽起大军准备伐吴。

      这个时候的曹丕却正在后宫怒气冲冲,原来是留在邺城的甄后(*注五)的不满传到了曹丕的耳朵里。曹丕做了皇帝,前皇帝刘协献了两个女儿,还有新来的郭后啊、李贵人啊、阴贵人啊的什么的,曹丕就对远在邺城的甄大姐疏远了许多。陈寿写到这的时候,就说“后愈失意,有怨言。帝大怒,遣使赐死”,具体怎么回事也不清楚。因为这个时候曹丕还没有正式册立皇后,所以甄氏的赐死无人谏言,看来曹丕是早就看着甄大姐不顺眼,皇后的位子是预留给小郭呢。甄氏留下16岁的儿子曹睿,母亲的横死使得这位曹丕的长子在很长时间里都沉默寡言(甚至还有些结巴),和父亲也不亲近,搞得曹丕对太子的位置也一直预留着准备给哪个宠爱的儿子。

      曹丕为家里的事闷闷不乐,那边孙权为了家外的事惶惶不安。老兵刘备发动的大军七月出兵,孙权连连求和被拒绝,于是任陆逊为大都督迎击。这样蜀吴的军队就开始慢慢从长江的两端向中间集中,准备一决胜负。

      曹丕看着热闹,把所有的弟弟们全都升爵,改侯为公,就是除了曹植,还只是个鄄城侯。

      八月的时候,孙权的称臣表送到,连带的还有以前被关羽俘虏的于禁等人,希望让魏高兴些,不要趁机落井下石,帮刘备的忙给东吴背后来上一刀。

      曹丕被孙权夸的高兴,只想怎么去羞辱于禁,却没有想趁这个机会联手刘备去灭掉孙权(*注六)。然后不顾刘晔的反对,加封孙权为吴王,等着看下一步的好戏。

      没多久,十月,魏的凉州爆发了西平人麹演煽动的反叛,周围郡县胡人汉人响应的很多。

      头年曹丕刚继位的时候,针对北部及凉州地区的突出的胡族问题,重新设立了护羌校尉、护乌丸校尉、护鲜卑校尉,并把217年取消的凉州建制恢复。

      扶风武功(今陕西武功西)人苏则任护羌校尉,苏则在凉州历任酒泉、安定、武都、金城太守,对陇西一带的羌胡控制很有一手。

      渔阳雍奴(今天津市武清县北)人田豫任护乌丸校尉,田豫在以前曹彰北击代郡的时候就是向导,出谋划策,也很有经验。

      安平观津(今河北武邑)人牵招任护鲜卑校尉,牵招以前就曾做过护乌丸校尉,曹操征讨乌丸的时候立过功。

      有了这么几个久居边地的能人治理西北少数民族,曹丕可以说真是有福,而且他本人对边地也不陌生。

      曹操在世的时候,对北方的乌丸(与乌桓、乌延都是同一名称)相当熟悉,那是与袁绍的对抗中,袁绍支持的乌丸给曹操制造了很多麻烦。袁绍被灭后曹操毅然决定东征乌丸,千里跋涉,在白狼山(今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东境白鹿山~~噎死我了)大败乌丸主力,俘获胡汉降者二十余万口,由当时的护乌丸校尉阎柔统领,迁徙内地邺城附近诸郡,蓟县(今北京市西南)、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一带。从这些部落里挑选的骑兵,当时号称“三郡乌丸为天下名骑”。生长在胡地的汉人阎柔深受曹操喜爱,曾说过对其如亲生子,所以阎柔与曹丕的关系也相当近。

      而在凉州方面,早先的马超和韩遂与当地的氐羌联合对魏制造了许多麻烦,这个在以前的马超传姜维传中都有提及,不再累述。但相对的,魏也对凉州相当有经验。217年取消的凉州重新恢复,曹丕刚开始选择安定太守邹岐做凉州刺史。

      西平人麹演在曹操死时就曾起兵反叛,被苏则打败后,又勾结张掖人张进,酒泉人黄华继续反叛。新任的凉州刺史邹岐连州治都无法到达,还是护羌校尉苏则在雍州刺史张既的支持下把麹演击杀,张进黄华等人皆降。

      经过这次事件,曹丕将经验丰富的雍州刺史张既转为凉州刺史,张既果然不负重望,一向多事的凉州安静了许多。

      *注七

      西北方的战事一消,曹丕就等着看蜀吴的大决战,年底东巡。而这个时候的司马懿改迁侍中、尚书右仆射,留在后方洛阳,开始成为了曹丕的“萧何”。

      *注五

      甄后啊~~大名鼎鼎,都是因为曹植那篇洛神赋的原因,被后世好多文人骚客八卦的相当传奇。

      我早先没写完的洛神赋,本来是想写曹植的,可是我文学水平实在不高,半截就写不下去了。

      甄后是以前袁绍二儿子袁熙之妻,又美貌又贤惠,曹操破邺城的时候,被曹丕给先抢走了。那时的曹丕18岁,甄氏(没留下名字,甄宓是后世人瞎联系的)23岁,曹植不满13。曹植这个时候和之后一直都和甄后没有任何关系。

      甄氏嫁给曹丕,马上就生了一个儿子曹睿——其实这个八卦一下还是很有挖头的——三国志里记载曹睿年36死,做注的裴松之掰着指头算了半天,说,

      “魏武以建安九年(204)八月定邺,文帝始纳甄后,明帝应以十年(205)生,计至此年(240)正月,整三十四年耳。时改正朔,以故年十二月为今年正月,可强名三十五年,不得三十六也。”之乎者也了半天,裴松之也没敢多说,不过,因为史料不多,甄氏原来的老公袁熙也早就离开,这个事也就没多少人八卦。

      *注六

      关于这次曹丕到底是应该坐山观虎斗,还是应该落井下石,历来有很多争论。

      赞成插手的一方认为这是统一天下的好机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就算搞不定东吴,也能让他翻不过身;赞成袖手的一方认为,魏一旦插手,可能会引起蜀吴的再次联手,而连年征战的北方也经不起这个折腾,此时应该休养生息才对。

      我偏向袖手的一方,但很怀疑曹丕并不是这么想的,他可能是在犹豫到底什么时候去捡便宜才对。

      *注七

      西晋之后的五胡乱华,分别是匈奴、羯、氐、羌、鲜卑五个少数民族。

      石勒所属的羯族属于匈奴的一支,也有说属于羌族的,甚至还有说先世是小月氏的。

      匈奴自东汉初分为南、北部,北部已经消亡,而南部在向中原迁徙依附后,实力不断减弱。216年,南匈奴最后一位单于呼厨泉投靠曹操,被安置在邺城。曹操将南匈奴分为五个部落,分别散居在汾水涧水附近。其中左部的首领左贤王刘豹据太原兹氏(今山西汾阳东南),这位就是后来汉国开创者刘渊之父。

      氐、羌是流落在凉州陇西一带的少数民族,自东汉以来一直散居各地,屡次被当地的军阀利用做互相征战的炮灰。

      鲜卑族和乌丸同属东胡系统,西晋后的慕容氏和拓跋氏这个时候还没有发展起来,此时的主要部落是轲比能的鲜卑族,同时还有另两个相对较小部落,轲比能对魏的态度看形势而定,这个时候轲比能正想统一这三个鲜卑部落,所以与魏的关系尚且不错,曹丕登基时还遣使献马,受封为附义王。后面还会提到。

      关键词(Tags): #西晋春秋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