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西晋春秋 -- 陈不到底

共:💬103 🌺19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西晋春秋 司马懿时代 228 年中

      228 年中

      魏蜀边境刚刚平静,东线又出了大战事。

      年中时,吴国连着有几个不知名的将军向曹魏投降,曹睿大概认为孙权内部不稳,之前司马懿所说的计划正可趁机展开,反正西线已经大胜,于是又抽调张郃督关中诸军前往荆州,受治理水军的司马懿调遣。

      这样,曹睿在五月分兵三路:

      西路荆州司马懿率水军往江陵;中路豫州刺史贾逵督满宠、胡质等四军进攻东关;东路扬州曹休督众军进攻皖城。

      孙权和周鲂早就选定向魏东线统帅曹休诈降,这下机会来临,周鲂把事先就准备好的降书送给曹休。曹休收到后很是怀疑,哪有这么巧的事,可是周鲂书信连写七条,诉说鄱阳郡吏民一直都反对孙吴想投靠曹魏,之前彭崎举事就盼着北方援助,现在孙权后方空虚,有我全郡吏民接应,不愁大事不成。曹休又听说周鲂割发明誓,就相信鄱阳郡整个都是盼着魏军解救的,于是上表给曹睿,希望能大军突进抢先接应周鲂。

      上表到了曹睿那里,出身扬州的尚书蒋济说,曹休如果深入敌境,恐怕会被敌人切断后路。但曹睿未作表示,这两年从吴叛变投降的将领不断,而鄱阳郡的暴民又是远近闻名,一个不知名的鄱阳太守请降,还看不出有什么问题。

      于是曹睿下令司马懿的水军停驻,中路豫州刺史贾逵率部向曹休方向会合,曹休继续挺进皖城。

      而贾逵发现自己行进的东关路线几乎没有吴军守备,认为孙权必定集中兵力汇集皖城。而洛阳的蒋济也认为吴军在西向空虚,必定是大军东进,曹休的境况十分危急,应该急速召集诸军救援曹休。与贾逵同时进军的满宠上疏说:“曹休虽然明白果断,但却很少用兵。如今曹休所经之路,背湖旁江,易进难退,此兵之洼地也。要是再深入无强口,应该早作准备。”可是这几人的上表都太晚了。

      这个时候曹休出兵三个月,将近十万步骑与数万辆军资器械(拉车的牛马骡驴~挺全乎的,这速度可就不一定快了)早已经深入吴境,如此大军如此数量的辎重,曹睿并不相信吴军能将曹休吃下。此时不见有任何曹睿指示的记载,而在荆州的水军司马懿也不见行动,有可能是五月的大旱使水位下降,使得魏的水军无法发挥作用。

      而吴这边,周鲂诱敌之计已经成功,孙权早已将驻守西陵的陆逊召回。

      八月,孙权在皖口亲自执鞭再次拜46岁的陆逊为大都督,假黄钺。陆逊指挥六师及中军禁卫在中路,督硃桓、全琮为左右翼各三万人,将曹休合围。

      面对吴国的大军,曹休才明白中计,可是这位曹魏大司马仗着自己人多,与吴军硬拼,但在三路夹击下受挫,于是稍稍撤军在石亭停宿。

      曹休这时大概40岁左右,因为年轻时生长在吴地,所以在曹丕继位后一直都负责东线对吴作战,之前几乎没有打过败仗,尤其曾经大败前将军吕范水军,使得曹休对自己相当有信心。但曹休并没有单独指挥过数量如此众多的军队,最近的一次大胜吕范很大原因是吴水军遭遇飓风的结果。而曹休将出军的时候,就不被魏、吴很多人看好,认为他并非智勇名将,不过是因为宗亲之故,才获得如此大的兵权,否则孙权、周鲂也不会选曹休作诈降的对象,而放弃另一边威胁孙吴的司马懿。

      而此时最最严重的问题是魏军太过深入吴境,十万军队再多也是在敌人的地盘内,而且事先约定的周鲂叛降居然是引诱之计,使得魏军上下人心惶惶。

      就在曹休停宿石亭的当夜,军中突然炸营,少数士兵的恐慌造成全军的溃乱,陆逊等人抓住时机全军突进,魏军大败,丢下万具尸首和全部辎重,丧家之犬般往自己边境跑。

      曹休之所以命大没有死在吴地,一个原因是之前孙权犹豫没有采纳硃桓抄围魏军后路在夹石、挂车设堵的建议(这个建议被取消,是因为硃桓还想乘胜北进,但孙权、陆逊担心硃桓的火爆脾气而没有同意)。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贾逵发现吴军动向后,部署诸将水陆并进200里,路上擒获孙吴散军,得知曹休已然在石亭惨败,孙权正遣军队开往夹石断魏军后路的消息。这下诸将不知如何是好,有人希望能等待洛阳发援军,贾逵立下决定,“现在曹休大败进退不能,恐怕就要全军覆没。我们只要急速突进出敌不意,抢先占据夹石,必定能挽救曹休部队。要是等待援军,让敌人抢先,再多的人也没用。”于是贾逵日夜兼程,并沿路设置疑兵,终于抢占夹石,稳住魏军后路,并向曹休的残部提供兵粮,这样曹休才勉强退回扬州,这时已经是九月了。西线,夏秋的大旱之后,南下的水道无水,司马懿的水军竟一直没有动窝~~

      辅个修改的地图

      红圈大致为司马懿军队所在,蓝线大致为贾逵进军路线,黑灰线大致为曹休进军路线

      下面三个小黑线由左至右分别为硃桓、陆逊、全琮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关键词(Tags): #西晋春秋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原创】西晋春秋 司马懿时代 228 上半年

      228年

      228年正月,孟达举事,在三面环水的上庸城外水道设立木栅,可是在司马懿的军队面前毫无用处。司马懿水陆并进,攻破木栅,将上庸团团围困,八道强攻。孟达傻了眼,1200里路,让司马懿混合军(水陆军加攻城器械)8天就赶完,而且上庸通往蜀吴的道路全被封死,就算蜀吴有援军也无法到达,更何况这两家是否出兵支援都值得怀疑。

      司马懿连续攻城16天,上庸人心惶惶,孟达外甥邓贤、部将李辅等人开门出降,上庸城破,孟达当即被斩,传首京师。上庸被平定,附近的郡守都来祝贺,密报孟达谋反的魏兴太守申仪与其兄长申耽(已没)在当地盘踞数年,先后归降刘备、曹丕,就是个投机的地方土豪,在魏兴私自刻发印绶冒充国家乱发官职。司马懿趁着郡守们都来庆贺的机会,半挟持半邀请的把申仪送回洛阳,又把申仪和孟达的部曲全都迁徙到北部幽州,这样司马懿将荆州通往蜀地的门户清理干净,彻底断掉了诸葛亮北伐的另一条路。

      魏蜀边境肃清后,司马懿北上洛阳向曹睿汇报。

      曹睿问起如果讨伐蜀、吴,哪一个在先好。

      司马懿回答说,“吴认为我们不善水战,所以在东关一带松散设防。而夏口、东关可谓敌之咽喉,如果能以陆军趋向皖城,吸引孙权吴军东下;而我水军趁吴西部空虚,奇袭夏口,如神兵天降,扼其咽喉而捣其心脏,必能大破吴军。”

      曹睿听后大为心动,又把50岁的司马懿派回宛城准备水军,找时机实施这个计划。

      就在曹魏君臣将西线遗忘的时候,228年春,诸葛亮派赵云邓芝率一支人马据箕谷,摆出攻取郿县的姿态。自己则亲率大军攻祁山(靠近天水郡南部的西县)。诸葛亮统帅的军队大概有七万左右,雍州西部各郡骤闻蜀汉大军压境,乱作一团,天水、安定、南安三郡一齐叛魏,派人向诸葛亮联系。

      这个时候的雍州西部只剩下陇西郡和广魏郡,陇西郡太守游楚坚守治所襄武,他在城头对蜀军说,“你们若能断陇道一月,阻隔东来援军,陇西自然挺不到那时候。如果不能,那时就是你们吃亏了。”

      诸葛亮也明白这个道理,蜀军在各郡散开,除了陇西没有攻下,还有在天水广魏之间驻扎的雍州刺史郭淮。广魏的街亭就是游楚所说的陇道关卡,只要坚守住这里,第一次北伐就能成功。这样一个关键时刻,诸葛亮提拔了39岁的参军马谡驻守街亭。

      洛阳骤闻蜀军压境,曹睿说,“诸葛亮放弃守险而攻陇西(平原),这本来就是兵法受制的招数。而现在又贪图三郡,知进而不知退,诸葛亮必被我破。”曹睿果断将荆州司马懿身边的张郃急调陇西,率步骑五万扑往街亭。(张郃速度够快的,很有可能与司马懿一同进京,上庸城破和诸葛亮出祁山时间应该相差不多)

      另遣大将军曹真督众军前往郿县,一方面防备蜀偏军赵云,一方面指挥众军平定投蜀的三郡。

      曹睿分派完毕后,也准备启程亲往长安助阵。

      魏军到了街亭,却发现马谡让出陇道,驻守在附近的山顶,张郃毫不犹豫指挥军队断水道围山。失去水源的蜀军大乱,在张郃的攻击下溃败,马谡连散军都没有聚集就逃回汉中。诸葛亮得知街亭失守,无奈之下带着祁山附近的千户居民和招降的姜维退军。

      不久,回到汉中的诸葛亮不顾众人反对将马谡斩首,并自降三级。

      而魏这边,曹真、张郃很快平定陇西,曹睿二月十七到达长安,下诏嘉奖张郃、郭淮等人。曹真认为诸葛亮在祁山兵败,下一次有可能取道散关,沿渭水攻打雍县、郿县。于是曹真指定郝昭等人在渭水边筑陈仓城,以备万一。

      四月初,曹睿从长安返京,这个时候的洛阳居然流传着曹睿已崩,群臣要拥戴曹植继位的小道消息。皇帝一回来,祖母卞太后害怕曹植遭祸就要追究最先造谣之人,曹睿淡淡地说,大家都这么传,追究谁呢?

      而谣言的另个主角曹植在雍丘听说侄子连这样的大事都不追究,长期沉寂的内心又激动起来,于是向曹睿上疏请求自试,洋洋千言希望皇帝能够起用自己,就算给西边的曹真做个小校、东边的曹休掌个小船也可以,只求能效犬马之劳,为国家立功。

      这封言辞恳切的上疏发出后如石沉大海,毫无结果。

      关键词(Tags): #西晋春秋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原创】西晋春秋 司马懿时代 227年

      西晋春秋

      司马懿时代

      227年

      年初,在吴内地鄱阳郡反吴一年的地方豪强彭绮,被鄱阳太守周鲂等人击败。

      早先,彭绮反吴的事传到洛阳,很多人建议可以派兵支援,曹睿向身边的中书令孙资询问意见,孙资说这种事在孙吴发生好多次了,最后都是消声匿迹,这次彭绮也不会长久,这下果被孙资说中。

      而孙权那面也听说曹魏几次想趁火打劫,就想出个反计,他给周鲂写密信要他安排几个地方豪强诈降。周鲂回信说,一不做二不休,地方上的小人物收不到大效果,干脆我亲自诈降。周鲂就开始与孙权商议谁做这个冤大头。

      二月,曹睿在邺城给母亲甄氏(已追谥为文昭皇后)建寝园,王郎在邺城持节祭祀后,给曹睿上书,大意说,臣自北方归来,沿路看到许多徭役,其中很多都可以省却。现在这个时刻,应该“勤耕农为务,习戎备为事”,这样才能“国无怨旷,户口滋息,民充兵强”。

      三月,南征后准备一年多的诸葛亮离开成都前往汉中驻扎,临行前向刘禅上表,希望年轻的皇帝亲贤臣远小人,并表明自己北定中原光复汉室的决心,不负先帝刘备的托孤之重。

      之后诸葛亮在汉中沔阳停驻,沔阳的位置大致在汉中北入关中三条谷道的最西端,也是地势最平坦的一条谷道,从此谷道出秦岭,就是魏陇右地区。此时魏延提议自领精兵五千出三谷道最东端,最长程也最险峻的子武道奇袭长安,驻守长安的魏安西将军夏侯懋必定恐慌逃走,只要魏延能坚守到另取别道的诸葛亮会师长安,自长安以西地区可归蜀矣。

      汉中出发的这三条谷道,打个比方,好像一个车轮,汉中在车轮中心,这三条谷道如同车条向车轮边辐射发出,但每条谷道出口之间的距离拉远,再加上东西跨越南北走向的险峻秦岭,更是难上加难。

      一向谨慎的诸葛亮放弃奇袭,选择在沔阳驻扎,已是做好第一次北伐的计划了。

      而洛阳方面得知诸葛亮进驻汉中,许多人建议应该先下手为强,年轻的曹睿刚刚得胜孙权,这时也想给蜀个颜色看看,对主动进攻汉中的建议非常感兴趣。曹睿向智囊团咨询,又是中书令孙资出头,说起当年曹操攻打汉中和救援夏侯渊时的困难,“南郑(汉中郡治所)就像一座天牢,中斜谷道简直就是五百里的石洞!要是想讨伐诸葛亮起码要十五六万人,再加上东边防线,不知道要征召多少人力,耗费多少物资。我听说进攻与防守,所需人力物力要相差三倍。所以现在最好的战略就是分派大将镇守险要,将士安睡,百姓无事。几年以后,中原力量自然增强而吴蜀两国必然衰败。”洛阳其他几位重要官员也都反对此时征伐蜀汉,曹睿很听劝,便消除了主动进攻汉中的想法。

      曹睿没有把蜀汉放在眼里,督雍凉军事的还是那位贪财好色的驸马爷夏侯懋。

      四月,曹睿听取司马芝等人意见重新发行五铢钱,停止谷帛代钱的以物换物交易。

      六月,曹睿以驻扎荆州襄阳郡的司马懿加督荆、豫二州诸军事,进驻宛城,司马懿正式成为魏南线统帅。魏此时的荆州,魏兴、新城(部分)两郡比邻蜀地;新城(部分)、襄阳、江夏接连吴地。豫州也与吴地毗邻。

      这样魏的东线曹休,南线司马懿,两大重臣对吴成夹击之势,曹睿此时心中的假想敌,还是那位碧眼红胡子孙权。

      十二月,曹睿立宠妃毛氏为皇后。(*注二十一)

      这个时候,毗邻蜀吴两地的新城太守孟达被人密报与蜀汉勾结,密报之人是与孟达关系恶劣的魏兴太守申仪。起初曹睿并不相信,也是,孟达以降将身份备受曹丕推崇,被任命在如此敏感的三国交界地带做太守,起初就受到许多魏臣质疑,曹丕却力排众议对孟达信任备至。而孟达与之前南线统帅夏侯尚、朝中的尚书令恒阶私人关系都很好,可是恒阶、夏侯尚、曹丕先后死去,孟达没有皇帝信任,朝中、地方都没有亲近之人,内心惶恐不安。

      恰恰在这个时候,诸葛亮南征归来后,有个从魏国投降的李鸿拜见诸葛亮,谈起孟达来。说有人跟孟达说,诸葛亮气愤他投降魏国,要把他留在蜀地的家人杀死,只不过刘备没同意才作罢。孟达说,诸葛亮决不是这种人。

      诸葛亮心中一动,跟旁边的蒋琬、费诗说,我要为这事给子度(孟达字)写封信。

      费诗好像明白诸葛亮想利用孟达的意思,就说,这样反复无常的人,不值得写信啊!

      孔明沉默不语,想到北伐之际,孟达所处新城的兵家必争之地,还是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说当年你北投魏国实在是刘封逼迫的结果,却毁坏了先主重贤才的名声。听说你相信我的事情,不禁想起以前的交往,所以给你写这封信。

      在魏国政坛失恋的孟达看到这封信,不禁春心萌动,也给诸葛丞相回信,两人不断鸿雁传书,谈及蜀、魏政事,不亦乐乎。

      司马懿知道孟达与孔明的书信交往,就派参军梁几去探查,并带话说,朝中有意要征召孟达进京。心虚的孟达以为厄运临头,决定反叛。

      晋书上还说,孔明为了促成孟达反魏,还派人诈降在申仪那里泄漏孟达与诸葛亮书信勾结谋反。孟达惶恐不已,就打算马上起兵,司马懿赶紧写信安慰么孟达说,“将军当初弃暗投明,国家对你是信任之极。蜀人是恨透你了,蜀降之人透漏的消息可不是小事情,诸葛亮哪能轻易把这么重要的事情泄露?所以这很容易就知道(是有人陷害你)。”孟达看到书信,也搞不清楚司马懿是否怀疑自己,反叛的事就一直犹豫不决。

      司马懿一发完信,马上率军队秘密行进讨伐孟达,身周围的人都说,孟达与蜀、吴都有勾结,(这么大的事)观望一下再动手比较好。司马懿说,“孟达是毫无信义的人,现在尚在犹豫,要趁他作决定之前就解决他!”于是司马懿命令军队加速行军。

      新城这边孟达还写信给诸葛丞相算数呢,“司马懿离洛阳800里,离我这1200里。他就算听说我举事,上报洛阳再出兵起码得一个月,那时候我早就准备妥当,早就城固兵足了。再说我这里远处边境,司马懿必定不能亲来,别的人我谁都不怕。”

      可谁想到,起床迎接228年第一个朝阳的孟达,却发现司马懿的军队已经把新城团团包围了。

      *注二十一

      失宠而死的母亲甄妃似乎没有影响曹睿喜新厌旧的品性,曹睿元配虞氏没有被立为皇后,曹睿祖母卞太后过意不去安慰她,虞氏气急了,说,“你曹家就会立卑贱之人,可是皇后主内事,就像皇帝主外政。现在(卑贱之人为皇后)不能善始,也别善终了,亡国之祸就由此罢!”

      虞氏所说的立卑贱之人,早先曹丕的皇后郭氏之父为郡太守,就有人上书说不够高贵。这次虞氏气急了的原因,毛氏的老爸毛嘉只是个祭奠仪式时的车工(应该是个修车的),一夜暴贵封侯之后,毛嘉还是土包子的命,在皇帝和群臣面前称呼自己“侯身”,被大家传为笑柄,夏侯尚之子夏侯玄甚至都不愿意和皇后弟弟毛曾并排同坐。

      (其实曹家和夏侯家也不过是新贵而已,加上曹操的不重仁德,很多传统世家实际上也很看不过,比如曹、夏侯两亲族之间通婚不忌。)

      虞氏说出这样的气话,马上就被贬绌到邺城,也算万幸没重蹈甄妃的最后结局。

      关键词(Tags): #西晋春秋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提一个要求

      陈兄写得辛苦,我这里有个无理要求。如果有这方面的史料,能不能把司马懿出仕、升迁的过程和其他背景相似的人比较一下。比如说,司马懿第一个官儿和他的出身、背景是否相符,他每次升迁的时候,原来和他一起混饭吃的兄弟们都干啥去了。

      但愿这个问题不要太过荒唐。如有其他朋友愿意赐教,也一并感谢。

      • 家园 呵呵~~马上就到

        南寒兄别着急,这时候写的司马懿好像并非主角,只是时候还不到罢了,

        明天要贴的227年和228年是司马懿比较重要的展露头角的两年,整个时代串下来比较清晰,单独说某一个人一两句介绍不清楚,司马懿早期的官职我在最初一章里提及过一点,跟他一起混饭吃的兄弟好像还都不到年龄呢,呵呵

        马上就到了~~

    • 家园 【原创】西晋春秋 司马懿时代 226 下半年

      226年 下半年

      曹丕选定的四位辅政大臣,亲族曹真、曹休两人,世家陈群、司马懿两人,正是曹魏此时政权结构的反应。

      亲族的曹真、曹休在军中威望堪比当年夏侯敦、夏侯渊、曹仁,而且与曹丕关系是从小就确立的,于情于理都应出任辅政。

      只是曹家与本家夏侯,都是短命的主,如果征南将军夏侯尚不死,很有可能是他代替司马懿。

      曹丕时期的军事活动主要在南线、东线对吴。

      西线方面自刘备逝后蜀汉偃旗息鼓,魏的军事压力仅仅是雍、凉二州的胡族及本地土豪的骚动,在凉州刺史张既的治理下已经不再是主要问题,所以督雍凉军事的曹真调入洛阳,为上军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假节钺,成为魏最高的军事将领。(接替曹真的是与曹丕关系同样紧密的夏侯敦子夏侯懋)

      东线方面自曹丕几次伐吴,由之前负责南线的曹休任征东大将军,假黄钺,督张辽等及诸州郡二十馀军,进扬州牧,成为东线最高负责人。

      南线自夏侯敦、曹仁之后,以夏侯尚为征南将军,领荆州刺史,假节都督南方诸军事,不久升任征南大将军,假钺,进为荆州牧。

      这三位是当时曹魏军队举足轻重的人物,位高权重,且都假节钺,就是代表皇帝暂掌军权的身份,这是其他假节带兵将领所没有的。

      只是曹丕这个人对弟弟们刻薄,对姐妹却是相当的照顾。夏侯尚偏爱小妾,可偏偏正妻是曹氏女。曹丕听说妹妹失宠,就派人把夏侯尚小妾勒死,这一下,夏侯尚伤心致病,竟死在曹丕之前。(*注十八)

      夏侯尚一死,曹丕难过之极,这是他从小的好朋友,却没想到这样。这样南线统帅的位子就空了出来,曹氏亲族中已经找不出胜任之人。曹丕自然把眼光扫向与自己亲近的世家大族,司马懿正符合这条件,而这几年与陈群在政事上也合作无间。夏侯尚在225年病死,司马懿即留在许昌。

      外姓另一人陈群是颍川人,这一带是曹操父子获得人才的重要地区,之前颍川的领袖人物是荀彧,可荀彧明显反对曹氏代汉,最后不明不白的死去。曹丕为了安抚颍川人士,于是重用关系亲近的陈群,使之成为颍川士人的新一代领袖。

      曹丕病重马上恶化,选的四位辅政大臣,曹真、陈群就在身边,曹休远在扬州不及赶回,司马懿较近从许昌赶到洛阳。曹丕选定继承人曹睿,给儿子指着这三人说,“如果有人间构此三公,万万不要相信。”这句载于晋书的话大有深意,曹真以亲族之重恐怕无人敢离间君臣关系;陈群主管政事在皇帝身边;只有带兵在外的司马懿处境比较微妙。而曹睿终其一生对司马懿都深信不疑,看来这句话作用很大(或者晋书的这句有事后诸葛亮的意思~~呵呵)。

      226年五月十七,曹丕过世,当天曹睿即继位,年22岁。

      只做了一天太子的曹睿,对群臣是陌生的;而群臣对这位深处东宫的年轻皇帝所知道的也不过是爱好读书而已(*注十九)。侍中刘晔被新皇帝单独召见,出来后好奇的群臣纷纷打听,刘晔说,“秦皇汉武的才能也不过如此矣。”

      新皇帝曹睿按照惯例大赦,封太皇太后(卞氏)、皇太后(郭氏),埋葬曹丕,有一堆事且得忙乎。

      七月,孙权听说曹丕崩了,这新皇帝曹睿连自己的臣子都不熟悉,更别提蜀吴了(*注二十)。于是孙权亲自起兵攻江夏,派诸葛瑾等人攻襄阳,还有一路攻寻阳(扬州境内)。

      八月,江夏太守文聘坚守城池,孙权久攻不下。洛阳朝中商议是否增援,曹睿第一次对战事指示说,“擅习水战的孙权之所以弃船登陆,无非是想打我们个措手不及罢了。现在他与文聘相持不下,肯定也在陆上不敢呆得久了。”果然孙权五万军队攻城二十天都没有破城。有个慰劳边方的文官荀禹到江夏,发动地方兵及所从步骑千人乘山举火冒充援军,孙权心虚之下惶惶退军。

      诸葛瑾的那路吴军,被初次领军打仗的司马懿击败。

      攻寻阳的那路,被征东大将军曹休击败。

      十月,曹睿长子曹冏夭折。

      十二月,曹睿恩施并进,大封群臣。

      以太尉锺繇为太傅、进封定陵侯,增邑五百;

      征东大将军曹休为大司马、增邑四百,都督扬州如故;

      中军大将军曹真为大将军,进封邵陵侯;

      司徒华歆为太尉、进封博平侯,增邑五百户;

      司空王朗为司徒、进封兰陵侯,增邑五百;

      镇军大将军陈群为司空录尚书事,进封颍阴侯,增邑五百;

      抚军大将军司马懿为骠骑大将军。

      其中四位辅政大臣并开府(就是可以招纳自己属官)

      这样,魏的新皇帝曹睿顺利接掌大权,也令孙权不敢再小瞧这“幼弱”之主了。

      *注十八

      感慨一下,曹家与夏侯家出的人物全都感性之极,曹操三父子就不用提了,文学的三位领头人,都算传奇人物。夏侯家,夏侯敦尚算敦厚,子夏侯懋贪财好色;夏侯渊急脾气吃亏战死,素被曹操称赞的小儿子荣听说之后也冲入乱军中战死,次子霸发誓报仇投身军中,后来却投奔仇国;夏侯尚只爱小妾,长子玄爱学问。曹真、曹休是真想干事业的人,可命都不长。这两家都不是做政治的料。

      *注十九

      曹睿最后一天才做太子,但因嫡长子的身份一直住在东宫,据说“不交朝臣,不问政事,惟潜思书籍”。还是因为太子的身份未定,辅导太子的官员就无法任命,包括太子师、傅及东宫属官。东宫的这些官员目的在于加强对太子进行文化知识和“治道”理论的培养,还能给太子一定的从政实践的机会,让他熟悉政情,并使东宫属官成为太子的助手,一旦太子继位,这套班子可以很快转为新皇帝的重要亲信。而曹睿却没有这些待遇,他所能接触的,除了几个名声不显的,包括高堂隆、李丰、毕轨、毌丘俭,就是宗族曹爽、曹宇几个。曹睿所能做的,只有继续重用父亲留下的人才,却不能为自己培养亲信,其实也算有,上面列的几个都是,可才干却差远了。

      *注二十

      当时孙权给诸葛瑾(字子瑜)写信说,

      “陆逊(字伯言)告知我曹丕已死,按理魏应先乱一阵子,可是却风平浪静。陆逊说魏皆选用忠良,宽刑罚,布恩惠,薄赋省役,以悦民心,这种情况下曹魏的威胁更甚于曹操时。

      我却认为陆逊的这个看法不对,曹操这个人行为残酷,以法术御下,曹丕远远不及。现在曹睿不如曹丕,就好像曹丕不如曹操一样。他施展小恩小惠,是怕曹丕死后出乱子,怎么会是强盛的征兆呢!我听说辅臣陈群、曹真等辈,要么是文人诸生,要么宗室戚臣,这样的人怎能做统帅征战天下?现在曹睿幼弱只能被人左右,而这些曹氏辅臣必定互相结党弄巧,永不了多久,就会奸谗并起,这样一个说话不管用的小皇帝,一帮只顾自己私利的群臣,曹魏离失败也不远了。

      子瑜啊,你记住我这些话,伯言虽然长於智计,可这一次他却是看错了。”

      呵呵~~孙权分析的这一套还挺厉害的,只可惜他算错了曹睿,裴松之就评说要是这些话晚说十几年,用在曹睿接任者曹芳的魏国,可谓一针见血。哈哈,真的很讽刺,孙权算错别人,也算错自己。

      关键词(Tags): #西晋春秋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原创】西晋春秋 司马懿时代 226 上半年

      226年 上半年

      正月,曹丕到达许昌,还没进城,许昌南门无缘无故崩塌,搞得曹丕心情很坏,城也没进径直回洛阳去了。

      临走给司马懿留话说,“吾东,抚军当总西事;吾西,抚军当总东事。”

      这句话显出曹丕对司马懿的极大信任,晋书的这个记载为留守许昌的司马懿几个月之后进洛阳埋下伏笔。

      正月初十,曹丕回到洛阳,先前被降职的鲍勋奏劾军营令史刘曜有罪。刘曜惶恐之下赶紧给曹丕上密表,说在回军的路上鲍勋私自放掉不按规矩的孙邕,也告了一状。

      原来曹军撤退路过陈留时,陈留太守孙邕进见,出来时看望鲍勋,在营地却不按正道走,军营令史(管理军营的属官)刘曜要把孙邕追究审问。鲍勋认为当时军营并没建成,只是地上有界标而已,所以就把孙邕给放了。

      曹丕看到刘曜的密表,马上就下诏说,“勋指鹿作马,收付廷尉”,这个鲍勋瞎起哄,给我送到廷尉那里审讯。结果一下来,廷尉说鲍勋的罪行够判五年,而廷尉三官则驳反此判决,说依律罚金二斤。曹丕火冒三丈,“鲍勋这次死定了!你们还想包庇他!把三官以下都交给刺奸都督治罪,当令十鼠同穴!”(廷尉的属官有大理正、大理平、大理监,称为三官;十鼠同穴好像还是曹丕第一个用的,意思是坏人一窝端,全给我杀!)

      当时太尉锺繇、司徒华歆、镇军大将军陈群、侍中辛毗、尚书卫臻、守廷尉高柔等人联名上表“鲍勋之父鲍信有功於太祖”,请求不要致鲍勋以死罪。曹丕在气头上,说什么也不答应,坚持己意,不久鲍勋即被处死。

      曹丕满意了,可是也病倒了。曹丕这时才四十岁,却一病不起,原因自然是他享乐过度占了一大头(*注十三);

      另一个原因是曹丕虽然追求慕达,心眼却很小,刚一继位时就差点整死曹洪;

      有个杨俊以前应对曹操时曾说过曹植的好话,曹丕一直怀恨在心,杨俊做宛城令,曹丕说宛城市场不够繁荣将杨俊下狱。据说司马懿等人求情叩头流血还是不能打动曹丕,杨俊就在狱中自杀了。

      对鲍勋的厌恶也是缘自年轻时向鲍勋求情被拒绝(曹丕做太子时,为郭妃犯罪的弟弟求情被拒绝,郭弟被杀,曹丕后来密报中尉奏免鲍勋的官职)。鲍勋后来做了曹丕的妹夫,曹丕还是念念不忘过去的怨恨。伐吴失败使曹丕想起走之前鲍勋说过的话,又执意要为了一小过失杀掉鲍勋,遭到群臣反对的曹丕于是积怨成疾一病不起。

      五月十六,曹丕病重,召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抚军大将军司马懿,指定曹睿为继承人,四位大臣辅政。第二天,曹丕即过世,年仅四十岁。

      陈寿评价曹丕“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说得并不夸张,曹丕在文学上的地位前面已经说过,他写的典论里说自己六岁会骑马,八岁会骑射,成年以后剑术十分高超,善诗善文善评论,好玩乐且都玩得极好(*注十四)

      能诗会话、好玩乐骑这些特点放在一个富家公子哥身上可能会闪闪发光,可是一个尚面临天下三分的开国皇帝就不能把这些作为炫耀的资本了。而曹丕最后几年的大修宫殿也给儿子造成极坏的影响。

      作为开国皇帝,曹丕在军事上几乎一无建树,不纳臣谏,不掌握时机,使得孙权能够抵住刘备的进攻,诸葛亮能够安心平定南中,几次对吴的战争也都是无功而返。

      而其他方面,曹丕时代的几件事对后世影响颇大。

      首先就是曹丕开了禅让的先河,以前的尧、舜、禹禅让,那都是传说,没有详细的过程流传于世;王莽的新朝则是篡汉,已经是遗臭万年的失败案例了。如今曹丕的代汉自立,不光他自己明白了舜、禹禅让的真相,后世之人也明白了,只是这个成功案例的翻版来了太快了些。

      其次九品中正制的确立,前面已经提过,曹丕将此制确立,除了否定了老爸的有才便是德的那套做法赢取地方世族的支持,主要的也是为了有利于由中央选取人才。汉末三国的征战,使得士人颠沛流离,可以看到魏、蜀、吴三国之中,初期的人才原籍遍布全国,为了防止自己领地的士人再去投奔敌国,除了稳定经济,再者就是保障一个有力的做官途径来维护曹家的统治。所以说,九品中正制是时势的产物。

      等到日后经济恢复,选官者和被选官者都被世家大族所掌握,九品中正的变质也是发展必然趋势。值得注意的是曹魏时期,上至曹氏宗族,下至一般官吏,都还没有免税的特权,租调征收的对象,是面向全社会地~~这是乱世恢复经济的必须。曹魏的士族也没有免役的特权,马上到来的曹睿时期,就是“公卿大夫并与厮徒共供事役”光禄勋高堂隆语,当时的情况是“上下劳役”。(*注十五)

      经济发展之后,左手有权必定要求右手有钱,世家大族的特权就慢慢的从皇帝手中颁发了。

      东汉最后一个皇帝刘协从长安逃跑的时候,皇帝群臣只有一辆牛车;等到了西晋之时,公卿大臣互相之间宠爱的牛价值千金,穿金裹银。这个发展是有个过程的。

      其次是曹丕延续曹操对中央各官制的改变,三公九卿的权利逐渐减弱。太尉、司徒、司空三职变成了嘉奖职位,并无实权。(*注十六)

      皇帝禁军由最亲信的人担任中领军、中护军,这是朝廷中军的真正掌握者,观察此二职就任者,就可明白真正的实权掌握在何人手中。

      政事上,曹丕时代的尚书台权力增大,曹丕又将曹操时代的秘书省改为中书省,同时加大侍中的参与时政的权利(*注十七)。

      这样,掌管机要,起草和发布诏令的中书省;执行命令的尚书台;审议并执掌顾问的侍中寺,成了魏的最高政务机构。

      三省的长官:

      中书省的中书令、中书监

      尚书台的尚书令,尚书左右仆射、五曹尚书(吏曹、左民、客曹、五兵、度支)

      侍中寺(晋时改为门下省)的侍中

      这些官员则是魏的中央掌权官员,尚书令、尚书仆射、侍中都已经在前文中出现,而此处要提醒的是曹丕时期的中书令、中书监。

      曹丕做皇帝之后,改秘书省为中书省,以之前的秘书令刘放、孙资二人分为中书监、中书令,各加给事中。秘书、中书这两个意思都可以从字面上理解,书就是诏令、机要的意思;而秘自然是秘密之事,指只有皇帝才有权直接领导的;中在两汉时多指宦官,由太监任职的官位,多加“中”(因太监被称为中人),而魏的宦官被禁止参与国事,这里的中书就是直接对皇帝负责的部门。

      刘放、孙资在三国志当中并无单独列传,但此二人的地位之重,后来几次事件的作用之大,都是要十分注意的。

      上面的这几段繁琐名词,将不断在后文中出现,这里解释清楚,后面就不用多做注了~~

      并非明君的曹丕能将魏继续带入正确的方向,还是凭借了武帝曹操的功劳,而曹操选择的大部分臣子都极尽所能的为曹丕尽职尽责。

      曹丕的爱游猎,前后数人为此上谏,即使有人因此贬职、被杀,而进谏之人却能不断,魏此时的官僚是相当的称职。

      而地方基层,上至刺史、下至郡守无不兢兢业业,陈寿称“此皆其流称誉有名实者也。咸精达事机,威恩兼著,故能肃齐万里”,而边境地区,护乌丸校尉田豫、护鲜卑校尉牵招,陈寿说“豫位止小州,招终於郡守,未尽其用也”,虽然田豫、牵招没有得到继续升迁,可另一方面也说明魏此时人才的众多。

      曹丕短暂的七年统治,其缺点还无法彰显,魏在三国之中走向强大,成为最有力的统一缔造者,这将由曹睿来完成,不幸的,也将由曹睿来终结。

      *注十三

      曹丕这个人,是相当享乐的,世语上说,曹操死后,曹丕把老子后宫的美女都找来侍奉自己,后来曹丕害病,卞太后去探望,一进门发现服侍的都是过去曹操宠爱的女子,就问,你们什么时候过来的?回答说老爷子入土就来了。气的卞太后止步不前,说,禽兽不如的东西,早该去死了。

      *注十四

      打猎就不用提了,当时魏宫里还有一种弹棋的游戏,具体怎么玩不清楚,但据说曹丕比别人高明得多,别人都是用手弹的,曹丕只用手巾角尖就比别人玩得好。

      *注十五

      当时三国之中,士族、大臣、将领免税免役的特权,是孙权开的先例。最初的例子是孙权令曰:“故将军周瑜、程普,其有人客,皆不得问。”这个是因为孙吴依靠地方大族的原因比较突出,另外也有孙权个人很有点山寨土匪作风——就是赏罚不依靠法制,而依靠赏赐和个人魅力,等到孙权老糊涂的时候,就有他苦头吃了。

      *注十六

      三公的虚职,可以从魏初的高柔上表中看出,三公只在每月初一、十五特诏入殿廷,议论得失,这时三公只是对臣下的嘉奖,如果有实权,则另外加职,比如陈群随后所任的司空录尚书事,司空是嘉职,录尚书事才是实权。

      而九卿的职责也已经转手给中书、尚书、侍中三省。曹睿时期的少府杨阜有次查询后宫人数,御府吏不给,说这是“旧令”,“禁密,不得宣露。”气得杨阜大骂:“国家不与九卿为密,反与小吏为密乎?”

      *注十七

      侍中,在皇帝身边做顾问,最初的时候甚至还要负责皇帝的起居,前面那位耿直的苏则去洛阳做侍中的时候,他的朋友开玩笑说,升官升官都要给皇帝端夜壶了。

      关键词(Tags): #西晋春秋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九品中正制还真是个大问题

        以前想过蒸个包子,鉴于话题太大自己觉得难以掌握就偷懒了。当时的感觉,选拔人才靠推荐的制度走到这一步也算走到头了,从石勒开始的包括后来科举在内的依靠考试选拔人才的体系确实无法避免。

      • 家园 终于知道点儿为什么曹丕早早就死掉,比他爸短命多了。
        • 家园 这方面老曹并不比他差吧,而且更有名

          为了这事才轮上曹丕自己能当皇帝的。而且还有什么夜x72女的小道消息。

          魏晋时有点文学细胞的,都不太在意这些事,颇有后现代风格。

          大概为了自己能继位这件事,曹丕就继承父风了吧。

          相比之下,刘备、诸葛亮倒是够保守,结果继承人这么晚才出来,根本帮不上什么忙,还添乱。要是他们能有几个早就能打酱油的儿子,何至于后来廖化作将军。像能够厚着脸皮找曹操要美女的关羽,就有个不错的儿子,可惜跟他一起完了。

    • 家园 【原创】西晋春秋 司马懿时代 225

      225年

      二月,曹丕在许昌任命陈群为镇军大将军,随车驾督众军,录行尚书事;司马懿转为抚军将军,假节,领兵五千,留守许昌,加给事中、录尚书事。一下子获得了兵权和政事上这么大的权利,司马懿有些失措,要求曹丕收回成命。曹丕对司马懿说,“吾于庶事,以夜继昼,无须臾宁息。此非以为荣,乃分忧耳”,“我没日没夜的忙于各种各样的事(庶在这里的意思是众多——曹丕忙的是挺多的,回头帮他总结一下),不得片刻的休息。给你这么多任命,是想让你帮我分忧啊。”

      三月,曹丕出行,开通讨虏渠。

      这个时候,蜀的诸葛亮发兵南中,临行前参军马谡建议“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与诸葛亮之意不谋而合。

      闰四月底,准备一番的曹丕再次出兵讨伐孙权。任御史中丞的鲍勋劝谏说“劳兵袭远,日费千金,中国虚耗,令黠虏玩威”,意思是您几次劳师动众,花费巨多,可是孙权却没有任何损失,“臣窃以为不可”,我认为不可(再做这样无意义的事了)。曹丕大怒,又是你管闲事,御史台的头儿你别干了,你就只管你奏劾(监察百官)的事就足够了!

      临行前,曹丕又对留守许昌的司马懿说,“吾深以后事为念,故以委卿。曹参虽有战功,而萧何为重。使吾无西顾之忧,不亦可乎!”这内镇百姓,外供军资的重任就留给你了,要使我后顾无忧,你就要做我的萧何啊。

      五月初,曹丕到达谯,不知何故,在这里停留很长时间。(谯是曹丕的出生地,并有曹氏谯陵)

      六月,东边的利城郡(注下)发生兵变,太守被杀。曹丕派遣屯骑校尉、步兵校尉(这两个都属于皇帝身边禁卫军五营)与徐州刺史(*注十二)讨伐。

      (注上:利城在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北,靠海很近,离谯城今天的安徽亳[bo2声]县起码将近一千里)

      兵变很快被镇压,曹丕又把兵变中被胁迫的和逃亡的,全都赦免。可已经逃往海上的兵变头子唐咨却不知道曹丕这么大方,顺着海岸线漂啊漂(大概从连云港飘到南通,那会儿南通还是海~~)就到了吴国,吴对这位海上飘过来的魏人还挺看重,唐咨在吴一直作大将,后边还会提到他。

      八月,曹丕总算出军,让主力坐船自谯城沿涡水入淮水,自己从陆路走,往徐州广陵(今江苏淮安附近)方向走。当时蒋济说水道难通,曹丕不听,结果数千战船在狭窄的水道中停滞不前。

      九月,曹丕先到,可是没兵~~就先筑了个东巡台。十月大军才到,曹丕兴冲冲的在马上赋诗说:“观兵临江水,水流何汤汤!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周围人听了,心说,您睁眼看看,哪还有水啊,这么冷的天还日光呢~~曹丕看了看,咳咳“猛将怀暴怒,胆气正从横。谁云江水广,一苇可以航”,周围人都急了,天寒,这江水都结冰了,怎么一苇渡江啊。

      这么着,想“不战屈敌虏,戢兵称贤良”的曹丕面对结冰的江面一筹莫展,在这儿完成这首诗就回去了……

      十一月十二月,曹丕都在回许昌的路上。

      而十二月在成都,蜀汉的人都在欢迎平叛凯旋而归的诸葛亮。蜀没有在平定的南中留兵,反而陆续获取从南中运出的金、银、丹漆、耕牛、战马以及其他物资。此后顾之忧一除,诸葛亮就开始集中力量,练兵习武,准备大举北伐了。

      *注十二

      此时的徐州刺史吕虔是曹操时代的旧臣,活跃时间已经不多,这里要说的是吕虔刚请出来的刺史别驾王祥。

      王祥是琅邪临沂人,此地王姓是大族,两晋时期重要的王姓都出自这里。王祥父母早逝,后母对他极其恶劣,说大冬天要吃鲜鱼,王祥就趴在冰河上用身体解冻冰面;说要吃黄雀,然后就有黄雀正好落到王祥的网中;还有家里有棵果树,后母嘱咐王祥一定要看好,结果下雨的时候王祥就抱着果树哭,反正就是一又孝顺又倒霉的孩子,但福气也很大。后母还想毒死他(也有说想拿刀砍死他),王祥却被后母的儿子王览保护。后来后母病逝,王祥还一直守丧,这么着就出名了。(这个不屈不挠的孝顺后来使王祥得以名列二十四孝)

      吕虔做徐州刺史时,请出王祥作别驾,这个时候的王祥都已经五十多岁了(别看年龄大,王祥可是个寿星老),做别驾后帮了吕虔很多忙。

      吕虔曾有把佩刀,善相的人说佩此刀者必为三公。吕虔认为自己不能有此大福,就把刀转赠给王祥,说,你肯定能做到公卿之位,这刀给你吧。

      说远一点~~

      魏的别驾王祥一直做到晋朝的太保,果然做到三公(晋不止三(个)公,已经是八个了)。王祥临死,又把此刀转赠给不是亲弟弟的王览,说,“你后代之人,绝对有配得上此刀之人。”

      王览已是当时的大贤,位至光禄大夫,子孙众多且颇有贤才,后来辅佐东晋建国的王导就是王览的孙子,的确是配得上此刀了。(一代书圣王羲之也是这位王览的曾孙)

      这把刀的故事载于晋书,类似这样的记载,颇多属于三国志标注的级别,就是可信可不信,时人新语看看作罢,可往深了看,这刀又何尝不是代言当时的官爵已经世代在士族中流传呢。

      此已是后话了,王祥后面还会提到。

      关键词(Tags): #西晋春秋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