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我说关于中西医之争 -- 水风

共:💬94 🌺10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打比方吧,是不是一类话题看怎么理解

            就好比中医的千人千方,千医千方,西医认为不可思议,违反科学。

            但是我觉得中医的千人千方,千医千方也不是全无道理,比方你在WINDOWS下COPY文件,就有许多方法可以完成,这些方法都同样正确,看病也不应该只有一个唯一正确的途径。这才是真实的世界。

            上面的中医、西医、科学等词语都是通常意义。

            • 家园 这两个还是不同的

              你在WINDOWS下COPY文件,有许多方法可以完成不假,但是任何一种有效的copy方法,一定是任何人按那个步骤来都能成功,那么这种copy方法就可以推广,就比较可靠。

              但中医的千人千方好像不是这样的,否则就不是千人千方了。

              对一种病治疗手段不一定是单一的,但任何比较可靠的治疗手段一定是成功地重复度比较高才行,如果时好时不好,或者这个人行那个人不行,那你治病不跟赌博似的了么,所以现在有很多病人都是在西医无能为力的情况下才选择中医治疗希望碰碰运气,这正说明了中医的可靠度差。

              彻底地取消中医大可不必,但中医为了提高治疗的可靠度只有通过科学的手段不断进行完善才行,死报着一本黄帝内经练赌术千万要不得。

          • 家园 献花 ,人家就差说中国人和西方人体质不同了。
      • 家园 怎么承担不起,西医西药不经过这道工序根本不敢见人
    • 家园 转个文摘

      中药药动学研究现状及展望

    • 家园 还是比较同意虎子的观点

      与其谈中医,西医之争不如谈新医,旧医之争。

      现代医学是在西方发展起来的,这与当时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的科学革命也是分不开的。西医传到中国后基本上是科学化后的西医。我们谈西医与中医,过多纠缠于地域最后就是变成文化之争。

      新医对药品效果注重临床验证,新医理论与现代物理化学成果结合紧密,新医在治疗手段仪器使用上充分利用现代的科学成果,这些都是可以让医学更有效的为人类健康服务。中药,针灸等传统中医治疗手段,不可否认有一定疗效,但如果我们更理解他背后的作用机制,那对于新药的发明,对于更有效的治疗手段的研制都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中医药发展下去,免不了走西方科学化医学的道路,这之间没有捷径。科学说起来很简单,就是对理论没完没了的实验验证加上严密的逻辑推理,重复多次的试验验证是对科学分析结果可靠性的保证,严密的逻辑推理是对科学预测精确性的保证,两个结合起来使得科学具有强大的预测功能同时结果可靠性高。说科学是强权说了算的,简直与科学本质南辕北辙。

      回到医学,不管中医西医,如果希望自己的治疗效果更加有效,治疗手段更加可靠,只有科学化一条路。因为科学的功能归根结底在于使得判断结果更加有效与可靠,这是一切可以被称为科学学科的共性。

      • 家园 但问题是人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

        再加上层出不穷的疾病与人体的相互作用就更加复杂。而在人类摸索过程中,中医发展出来的理论及其在理论指导下的千年的实践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中医实际上提供了一个“原始”的巨系统模型,以及该系统在各种刺激下的反应。这个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的,也是中医能治病的原因。在取得突破前,一方面需要有高水平的中医队伍继续实践,一方面是花大力气搞基础研究。一个是分子/基因等等自下向上的研究,一个是自上向下的研究,因为中医的各种论述必然是要落脚在具体的生化过程上。不这样搞,虽然说科学无国界,但是中国的医药事业一辈子也只能跟在别人的屁股后面了。

        中医发展到现在,是有不少问题,比如管理等。但是那更多的是政策法规上的问题。如果以现在的管窥之见,来否定抹杀中医是极不恰当的。

        • 家园 看了大家好多辩论,很有些玩文字游戏的味道

          我的观点就是

          中医指的是中国传统医学,其理论基础为《黄帝内经》,建立在阴阳五行的哲学思辨思想。

          传统中医实践(包括中药,针灸)在中国盛行了有千年,其某些情况下对某些疾病有一定疗效,但其机理目前并不清楚,为了揭示其机理,必须通过科学方法,抱圆守缺的思想尤其要不得,这就是中医科学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很长,但不是不可能。要知道,现代医学从古希腊原始医学发展起来也不过二三百年的历史,到如今的成就,有了大量现代科学手段,中医科学化进程不会太慢。然而,中医科学化以后中国传统医学也就自然而然更多的成为一种传统文化现象存在,而不再作为可以依赖的治疗手段了。

          • 家园 我认为,中医、西医是通往真理的两条路。在两者最终交汇以前

            舍弃任一条路都是不明智的,因为两者可以相互借鉴,使得真理更容易到达(或曰接近)。

            中医的科学化固然是需要的(只是指其方法论的部份),但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科学也还需要一个革命,只有在这之后,中医、西医才能真正地走到一起,那时人们才能理解现在的中医的优越性是什么?

            ---

            不爱兄若想回复,请跟于贵贴后,多有不便,深以为歉。

          • 家园 阴阳五行的引入

            是从实践中来的。这点以前山寺桃花兄已经说了,我对此深为赞同。阴阳五行不是单纯为了思辨而引入,哲学思想救不了命,五行的相生相克反侮正是对实践的解释,并为后世的医家所反复验证了千年。所以我前面才说是一种模型。你把五行换成abcde,只要仍然满足相生相克反侮的关系。没有必要看见阴阳五行就反。有庸医巫医拿这个来搞神秘主义,骗人,但真正的医家不是这样。草率反掉了中医中的阴阳五行论,也是对中医千百年来实践的颠覆。

            • 家园 有一个误区

              即便如你所说,“五行的相生相克反侮正是对实践的解释,并为后世的医家所反复验证了千年。”

              你甚至可以将阴阳五行学说简单看作类似于科学中的某些“唯相理论”,他们确实有相同点,他们都是对现有数据进行不完全归纳的产物,而不完全归纳法为科学发现提供了重要线索,以此为基础,他们具有一定预测功能;但你忽视了一点,科学上的唯相理论与阴阳五行学说对待反例的态度上是截然相反的,“唯相理论”碰到反例是要添加对理论的限定,而阴阳五行学说是认为是医师的悟性不高。这也是为什么传统中医理论可以千年不变的原因,他缺少去伪存真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科学介入,保证结果的可靠性与有效性。

              另一方面,我们不可以仅仅满足于唯相理论,开发研究内在作用机制才是正路,而这个过程需要科学的介入。

              • 家园 这就涉及物理学和医学的不同之处

                我们不可以仅仅满足于唯相理论,开发研究内在作用机制才是正路

                同意!

                但是医学的问题是这样的:‘一个萝卜一个坑’式的问题很容易在西医的框架里获得解决,比如某种疾病是由某个specific的病原体所导致的,那么只要找出一种药,能杀死这种病原体就成了。(这也能在中医的框架里得到治疗,不过appraoch不同,此处不赘。)

                当‘一个萝卜一个坑’式的问题解决完了之后(西医由此也奠定了明星般的地位),剩下的问题就是牵涉到许多萝卜集体运动的问题了--拔一根萝卜,其它萝卜一起乱动。即使我们能把这种运动的内在分子生物学的机制揭示出来,但这对医学治疗这样一个实质上的控制问题(通过输入某种激励,要使系统状态回复正常)来说,可能其计算是无解的。

                最终能在实践上有效的,可能还是一系列的拇指定律。

              • 家园 需要科学的介入,这个是当然要的。

                也就是我前面说的,这些论述必然要落脚到具体的生化作用上去,是一个自上向下的过程。

                五行的相互作用中,反侮是后加上去的。光有五行还不够,还要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阴阳为总纲,阴证包括里、虚、寒证,阳证包括表、实、热证。这里的里表是物的形式,寒热虚实是可以通过按脉等四诊合参诊断出来,哪里仅仅是哲学?按教科书上的说法,八纲是从各种具体证候的个性中抽象出来的带有普遍规律的共性。疾病的表现尽管十分复杂,但都可以用八纲证候加以分析归纳。加上中医体系中其他的一些证方法,至此辨证的系统已经完备,因为从证上的实践中还没有出现例外。现在做的是证的病理生理基础研究,这个是中医诊断学的事情了。

                纵观中医史可以知道,中医发展千年,如果出现例外,是肯定要对理论体系完善的,绝不缺少去伪存真的过程。当然那个时候不是通过科学的实验方法,而是来源于实际案例。

            • 家园 还有经络穴位的研究,不是拍脑袋的结果,而是有着精确的

              实验验证,包括对病人、对囚犯、还有对自己(例如,通过打坐修定,开发出‘潜能’,可以体会自己的气脉运行的规律。古时的名医,至少应该具备这种‘自身实验’的功夫。)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