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关于改革开放后粮食产量增长的几个要素 -- flyingcatgm

共:💬52 🌺3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关于改革开放后粮食产量增长的几个要素

    关于改革开放后粮食产量增长的几个要素:

    我在网上看到的有以下几点:

    1 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开放的成果;

    2 化肥的大量使用——据说是文革时开始大规模生产;

    3 良种的推广——据说是文革时开始大规模推广;

    4 水利的建设——据说前三十年的建设占了80%;

    没有把握的地方我全用“据说”,那么,这几个因素中到底哪个占主要地位呢?请大家谈一谈。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还是从科学的唯物角度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

        前面中的一些“据说”并不确切。化肥(还有农药)良种文革时既没达到大规模生产也没有达到大规模推广的层次,而是大规模建设和研制改良(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就是那时的成果)。正如同现在搞实业,一开始不可能脱离建厂房购买设备的大规模基础建设阶段,投入巨大但是基本上看不到回报是这时的典型特征。而且是要建工厂的规模越大,其周期越长投入越多。对于中国则是完全从一片空白中建立起整个现代工业体系,还不似德日的在原有基础上的重建,因此把改革前中日德的差异说事,那些人明显就是一些历史白痴。化肥(还有农药)良种大规模生产和推广是改革后的事情,当然是前面建设的必然,因为人们搞这些建设毕竟不是象文人一样为了做秀,就如同厂房建成设备安装调试后自然要源源不断地生产产品一样。但是正如一个工厂基本建成后接手的新厂长必然可以享受产品的量产和利润的回报,但是如果贪为己功那么不但很荒唐而且更是只能说是品质恶劣,中国社会工农业也是如此。这才是典型的多少个馒头的故事,可是许多人说三道四的时候却在这个最贴切的事例上装聋作哑混淆是非。

        如果有人抱怨不能立竿见影不能忍受为了后来的实业必须经历一段长时期的艰苦创业而妄图过早地安逸享乐,以此为借口中途退出甚至变卖一切而过上“好日子”,那么势必断送整个事业。现在许多人羡慕德日,乃至后来的哈韩,可惜他们只看结果不看过程,放到自己身上他们却不能接受那个必不可少的过程,更别说德日曾经采用的更为严苛的“共产主义”配给制度。到现在为止,一些中国人见过的“市面”享用过的进口高级商品往往是许多到华投资成为他们老板的中国人的后来居上的韩国人所望尘莫及的,到现在我们的这些人还经常用这种“见多识广”来满足自己那点可怜的“阿Q精神胜利法”。可是现在谁是发号施令的老板,谁是被呼来唤去的打工仔,已经高下立判。

        中国的农业更是如此,无论农业自身的土壤整治水利建设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对于中国这个传统的农业国在工业化之前的条件和效率之下。没有农业的支持,在经历了民国的连续战乱以及蒋介石搜刮一空(蒋在离开大陆之前仅税就已经征到了七八十年代),那么工业化条件农业生产所需的农用机械机灌设施化肥农药又从何种而来,与之适应的国民教育水平和科技水平又是从何而来?靠重复历史上文人公子摇扇之余的“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看过《宰相刘罗锅》的人不会忘记和珅和他的大小老婆每餐之前就象基督教饭前祷告一样总来这么一个仪式)的怜悯同情(这本就是出自文人居高临下角度怜农悯农诗)是根本办不到的,这种文人风花雪月之余的怜悯同情的从开始到现在也有近千年了,但是煽情代替不了现实,信息数字当不了物质资源。的确你可以轻易盗版复制成千上万的信息数字产品,但是对于机器设备你永远做不到这一点。总而言之,离开了传统中国社会下九流产业的现代化,光靠上三流传统从事人类精神工作事业的人士改用现代词汇的煽情是不可能改变看天吃饭难保温饱的传统农业困境。

      不错,的确现在许多上三流的先生小姐们也是从农村出来,也曾干过农活,但是那已经是历史了。他们的忘本可是有着历史传承的,而且大跃进的卫星数字和改革后的盛世新衣不出意外主要是他们推波助澜推动起来。现在有些人不还是信誓旦旦地宣称科学的精神是数学么?大跃进的卫星粮食数字,改革的GDP经济数字,可以说都是这种思维的产物。纸上谈兵,精神万能,立场决定一切,于是乎改革开放的分田到户成了粮食这种物质生产的决定因素。不过试问如何解释南街村华西村现象?如何解释农民为了那长年拿不到的低得十分可怜的血汗工厂的工资背井离乡?于是乎一切一切都被他们用奇怪的说辞所解释——跳楼秀、恶意讨薪、越级上访……,五花八门,光怪陆离,真是丰富多彩的中特主义盛世小康。他们对此视若无睹,什么北韩(哈韩族对朝鲜的标准称呼)这那,完全忘了自己当年曾经面临类似的困境的事实。

      上面所列各条,只要是一个正常人不难看出只有后三者是物质的因素,是物质条件的改善提高而不是前者需要抬出来的提高积极性的改革版“大胆”。这些也是现在的农业和之前中国传统农业的根本性差别,是传统的小农经济所无法企及的,大多也是靠农业农民自身根本无法实现的。他们就不去当然更不愿意面对历史事实: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自耕农也是占了很大的比重,而历史上土地上完全产权私有还不是改革后的土地承包仅仅拥有使用权。如果分田到户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制度有如此之功效,试问如何去面对历史而圆自己这个谎言呢?

      另外,改革之初开始降低积累率并减少对农业的征收(相应结果就是降低了战备),同时又大幅度提高了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农民自己余粮增多收入提高是很自然的事情。不过这种撒手先生好像并不需要特别的智慧。同时别忘了,把文革时期的经济贬得一塌糊涂其实也是作茧自缚。为什么?因为79年中国还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对越战争,而且整个八十年代还一直冲突不断。打仗靠的是物资,当然用我们现代文人的语言就是需要钱,打的是后勤。如果文革真如决议所言,那么邓先生当年靠什么打仗同时又给工人涨工资并提高粮食收购价格?放到现在的改革盛世这么办,如打台湾试试看,能不能做到这一点?要知道当时中国还面临着苏美两大阵营的制裁和封锁,打仗不可能象蒋介石那样靠外援。

      希望一些伤痕文学的牺牲品,尤其是读了一些书就自命不凡的八十年代以后年轻人,以及那些因为文革时期家庭因素而心理变态的后生,凡是多问个为什么,不要偏听偏信,不要将来历史轮回了,又反戈一击以控诉文革的方式控诉改革,这种打死老虎的本事还是省省吧。更要说明的一点就是别因为感情因素把文革(政治)运动和文革时期混为一谈,因为痛恨文革运动就否定当时的一切,最好一是一二是二。你这样做难道感觉不到实际在变相为改革抹黑。为什么?当前的舆论一般承认文革运动严重冲击并负面影响了文革时期的经济建设,相反改革运动则是改革时期的经济建设动力,这样除了说明改革的经济路线的彻底失败好像不能说明其他。你想文革时期在那么大的负面因素下居然取得了那种经济成绩,改革时期在这么大的正面因素下居然把整个产业变卖一空,还不说改革近三十年的人口增长也不过比文革时期多一点,比改革前的增长要少了近一半这个事实。

      • 家园 打风车

        不知道对谁发脾气呢。

        德日曾经采用的更为严苛的“共产主义”配给制度

        说说德日搞了几年配给?中国搞了几年凭票?

        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自耕农也是占了很大的比重,而历史上土地上完全产权私有还不是改革后的土地承包仅仅拥有使用权。

        世界光靠农业的时候,中国(只要是统一的

        朝代)可是雄踞世界老大啊。

        因为79年中国还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对越战争,而且整个八十年代还一直冲突不断。

        开什么玩笑,短短的自外反击战

        加练兵似的边境冲突就成大规模

        战事了?孤立的伊朗还承担了8年

        两伊战争呢。

        还不说改革近三十年的人口增长也不过比文革时期多一点,比改革前的增长要少了近一半这个事实。

        老兄坐时间机器来的吗。改革30年,人口

        涨了5亿,且在国家实行计划生育的情况

        下进行的。从解放到文革结束,涨了3亿5。

        改革毫无疑问有负面的东西,但毫无疑问

        比当年强多了,老兄大概不知道中国电子

        产品已经占出口产品一半以上了。也开始

        出口汽车零备件到美国了。

          • 家园 除了骂人还会什么

            说说我给的数据哪些是瞎话吧?

            提数据可能有误,但一个数字不提肯定是空口无凭的,

            老兄除了没目标的骂这个,骂那个,倒是给个统计数

            据来证明你的观点哪?别人让你认个农作物照片也

            骂骂咧咧躲躲闪闪的....

              • 家园 指一下吧

                别光蹦蹦跳跳啦,是出口数据错了,

                还是人口数据错了?

                • 家园 立此存照,省得想过后味自己偷偷改了。

                  以至于死无对证。

                  老兄坐时间机器来的吗。改革30年,人口

                  涨了5亿,且在国家实行计划生育的情况

                  下进行的。从解放到文革结束,涨了3亿5。

                  改革毫无疑问有负面的东西,但毫无疑问

                  比当年强多了,老兄大概不知道中国电子

                  产品已经占出口产品一半以上了。也开始

                  出口汽车零备件到美国了。

                  乖乖,就这统计,就这数字,要别人如何说是好呢,真是让人哑口无言呀。

                  温情提醒一下,如果真是你上面的数字,那么请问邓小平搞一胎化强制生育政策(注:这绝非计划生育政策的本意,这种挥刀自宫的所谓计划生育政策绝也不可能成为一项长期国策。)?这还不如不搞呢。

                  另外机电产品吹了那么半天,请问能给大家举出一个拿得出手的中国品牌么?作为世界各国投资的加工基地,大出大进很正常,否则人家投了半天资,没有廉价的产品回馈和利润回流人家跑你中国学雷锋来了。汽车电子就别丢人现眼了,你这和清末面对当时的一个时局图局面还恬不知耻地兀自狂吹天朝大国的白痴有什么分别?

                  • 家园 ‘新左‘和‘民运‘殊途同归

                    温情提醒一下,如果真是你上面的数字,那么请问邓小平搞一胎化强制生育政策(注:这绝非计划生育政策的本意,这种挥刀自宫的所谓计划生育政策绝也不可能成为一项长期国策。)?这还不如不搞呢。

                    会不会点算术啊?如果本来已经形成上小

                    下大的人口结构,即使一胎化也不会在短

                    时间内造成人口下降,(生得比死的多

                    了。)况且一胎化也不是彻底实施。

                    没人说改革的什么措施都是对的。

                    另外机电产品吹了那么半天,请问能给大家举出一个拿得出手的中国品牌么?作为世界各国投资的加工基地,大出大进很正常,否则人家投了半天资,没有廉价的产品回馈和利润回流人家跑你中国学雷锋来了。汽车电子就别丢人现眼了,你这和清末面对当时的一个时局图局面还恬不知耻地兀自狂吹天朝大国的白痴有什么分别?

                    即使只算机电产品顺差,也要超过

                    纺织品,玩具,礼品....等的出口

                    总额。

                    总得循序渐进哪,哪个国家崛起时是

                    一下就起来的。(thinkpad 现在是中国

                    品牌了吧?中低档电器国货遍布世界难道

                    不是事实?)来给说说你所向往的改革前

                    中国有什么‘品牌’吧?

                    早就认为,全力唱衰中国的就是‘新左’

                    和‘民运’,真是殊途同归啊。

                    还好意思自称‘科学’‘唯物’

    • 家园 尿素

      除了利用西方贷款,建的大化肥项目投产外,1980年进口尿素2800万吨,以后随着国内化肥产能逐年增加,进口化肥数量随之减少.原则是,保证市场有充足化肥供应。

      化肥的充足供应,除了抵消了“分田到户”对农村生产力的破坏而造成的减产倾向外,还能使得产量增加。

      一个有意思的情节是,当时进口的尿素化肥袋是“的确良”的。那时人们的观念跟现在不一样,那时化纤织物如“的确良”是上等布料,比棉布贵。所以化肥进销单位就将尿素倒腾到棉布袋中,而将换下的“的确良”化肥袋做服装。但小日本的印刷技术好,化肥袋上的“尿素”二字是无论如何都去不掉,所以当时不少人的衣服的前胸后背上都有“尿素”两个大字,算是一景。

      • 尿素
        家园 前日本、后尿素是当时生产队干部的特权。

          生产队用了化肥这袋子就是干部所得,的确良后染色性能不好,在家里条件不好无法染成全黑,所以黑色的字迹盖不掉。

          我初中时家里把姐姐的呢料花衣染黑了给我穿,原来的花一样能隐现出来。

        化肥进销单位就将尿素倒腾到棉布袋中

          化肥进销单位是不会这样干的,当时的确良是要贵些,但买一尺只要布票二到三寸,这样倒一下不光是把整匹棉布换成零头布,还要染色,成本划不来的。

      • 尿素
        家园 “分田到户”的意义

        “分田到户”的意义不在于提高粮食产量,在于为工业化铺路。

        “分田到户”使得农民由公社的半“农奴”身份变成了可以出卖劳动力的自由人。农民们可以自由流动了,先是被称为“氓流”,后来改称为“民工”的人群的存在,才能打破城市工人的铁饭碗。“低劳动力成本”,中国优势之一。

        “分田到户”在将农民变成“自由人”的同时,也使得农民彻底的非组织化。没有了旧有的集体组织,又没有“农会”之类的组织代表农民利益,使得农民在面对国家、面对其它利益集团时,毫无讨价还价的能力。自身处境的改善,完全取决于他方的怜悯与施舍。农民的非组织化使得政府征地可以随意压低成本。“低征地成本”,中国优势之二。

      • 尿素
        家园 “分田到户”后的农村互助与“以工补农”

        “分田到户”后大型农机具不能用了,又没有牲畜可用,所以许多地方出现了人拉梨,农村的生产力一下子倒退回了“春秋战国”。

        人拉梨,靠一家两家的劳动力是拉不动梨的,自发形成了几家十几家的“互助组”,十几家的劳动力一起拉梨耕地,一起收割庄稼。

        后来,农民靠外出打工挣的钱,逐渐购买了牲畜,或者小型拖拉机等农业机械,才逐渐恢复了生产力。

      • 尿素
        家园 “分田到户”的当年,安徽粮食减产

        “分田到户”之前,安徽粮食产量一直增加。

        “分田到户”的当年,其它省份粮食产量小有增加。安徽的气候不太顺,是减产的。

      • 尿素
        家园 1980年进口尿素2800万吨

        国内化肥产能有一个逐渐提高的过程,1980年开始陆续投产。1980年进口尿素2800万吨,才是关键因素。

        农村生产方式的变动,历史上可与“分田到户”类比的,是“土地改革”。“分田到户”前与“土地改革”前的生产方式有某些相似之处。

        “土地改革”前的土地集中在地主手中,地主或者雇“长工”经营,或者将土地租给佃户经营。无论是雇“长工”经营土地的地主,还是租土地的佃户,相对于整个人群来说,都是种庄稼的好手,技术是比较高的(个中道理,想一下就明白了)。“土地改革”后,一个原因是对生产力的破坏,有的人家分到了农具却没有牲畜,有的人家分到了牲畜但缺少农具;二个原因是有些家庭缺少劳力,经营不好分到手的田地;三个原因是种田技术不行,整个人群比起种庄稼好手经营,总的产量要少,那时又没有进口化肥起补偿作用,所以“土地改革”后总的粮食产量是减少的,比如东北地区,“土地改革”后竟然发生了饥荒。但总的来说,“土地改革”后,政府的征收能力是增加了,因为消灭了地主阶级,没有了地主的中间截留。

        后来的“集体化”,开始时就是农民们自发的,就是为了减少“土地改革”后一家一户单干的不利因素。

        “分田到户”前,如何种庄稼,是由集体中技术好的人指导的。这个不需要论证吧。“分田到户”后,与“土地改革”后一样,同样有这么几个不利因素:对生产力的破坏,农机具的破坏;有些家庭劳动力不行,无力种好庄稼;技术能力。但这一次,与“土地改革”不同的是,有了进口化肥。

        • 家园 如果我记得没错

          我们那里对粮食产量影响的顺序依次是化肥、良种和机(井)灌。而农药不是增产原因,但是防治病虫害稳产的主要因素,除草剂好像一直没有广泛推广开。同时为了长期保存对付鼠虫的破坏,杀虫剂等则是必不可少的。生物产品这个东西太“娇气”,成长发育收割保藏等环节,旱涝冷热鼠虫杂草等因素,面临的问题多多,也难怪世界各国即便是自称最自由经济的国家没有工业部也都有专门的农业部。毕竟民以食为天。不过也不要怪它们,毕竟它们本来不是为人的需要而存在,自然也不是为人类天造地设的,从人类的先民到现在不都是一个不断和自然抗争的过程么。人类的进步就体现在对自然条件环境的控制能力提高,现在的大棚温室不就是对节气时令的一种人工局部改变,可是无论地膜覆盖还是大棚温室,没有化工产品的支持,那只是一种梦想。靠积极性,胆识,魄力,不亚于大刀会红枪会的赤臂当刀枪。许多人改革盛世的文人还真以为自己刀枪不入、无所不能、心想事成、万事如意。

      • 尿素
        家园 这不是个相声的内容吗?

        “前面两字‘日本’,

        后面两字‘尿素’。”

        记得一个姓杨的相声演员说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