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文摘】[唐诗乱弹]遥望那个风流的渊薮(连载) -- 夏翁

共:💬108 🌺24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 家园 31、李端:好诗赢得美人归

        (代表作)听筝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李端,字正己,河北赵州人,著名诗人李嘉祐之侄。关于李端的生平行事,史传中记载颇少,元人辛文房说他年少时隐居庐山,跟随谢灵运十世孙僧皎然读书,是不是辛氏曾经读过关于李端的独家传记才这样写呢?反正很难肯定,姑且就相信他吧。李端不但是诗人,还是个围棋高手,这下围棋的手段,应当就是少时在庐山练出来的吧。卢纶有一首诗里写到李端,说他是:“校书才智雄,举世一娉婷。赌墅鬼神变,属词鸾凤惊。”“赌墅”云云,用的是谢安与谢玄围棋的典故。前秦大兵压境,谢玄张皇失措地向谢安问计,谢安只是淡淡地说“已别有计矣”而已,泰然自若地以别墅为赌注与谢玄下棋。他的棋艺本来不如谢玄,但因谢玄心里想着前线战事,最后输给乃叔一座山庄。卢纶用“赌墅”之典,说明李端的棋艺不错,搁在今天应当可以代表中国队争个三星杯。

        李端正长身子的时候跟着和尚厮混,连肉都没得吃,所以有点发育不良,成年后一直体弱多病。大历五年,李端进士及第,授官秘书省校书郎,没干多久就因病辞职,在终南山草堂寺里住着养病。在长安这一段时期是李端诗名最盛的时候,他与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常在一起唱和,因而人们把他们合称“大历十才子”(关于“十才子”有哪些成员,说法有几种,这是最通行的)。大历时期,盛唐的高才逸士均已谢世,“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既然没有什么诗坛大家,这十位便成了诗坛的招牌,谁家有宴集,若不把他们中的几个请去捧场,大家喝酒都不尽兴的,就跟春晚缺了赵本山似的。当时朝廷的红人,汾阳王郭令公的幼子郭暧,是唐代宗的女儿升平公主的驸马。升平公主喜爱文艺,常在家中召开文艺沙龙,谁写诗写得好,她就要赏绢百匹。这天,郭暧升了官,于是大宴宾客,在长安的所有有名气的诗人全收到了他家的请柬。大家伙儿在正厅喝酒写诗,升平公主坐在帷幕后面听热闹。酒过三巡,诗人开始写诗,郭暧跟大家约定,谁先写好就给谁赏赐。李端最先交卷,他的诗是这样写的:“青春都尉最风流,二十功成便拜侯。金距斗鸡过上苑,玉鞭骑马出长秋。薰香荀令偏怜少,傅粉何郎不解愁。日暮吹箫杨柳陌,路人遥指凤凰楼。”“薰香”两句,把郭暧比喻成美男子荀彧、何晏,公主当然高兴了,于是以他的诗为第一,赐绢百匹。钱起不服气,说:“李端有才不假,但这首诗显然是他预先准备的,不然哪能写得这么好?我请求让他再写一篇,这次以我的姓为韵脚,要是还能写得这么好,我们才能心悦诚服。”李端岂能示弱,略无思忖,铺开纸便写:“方塘似镜草芊芊,初月如钩未上弦。新开金埒看调马,旧赐铜山许铸钱。杨柳入楼吹玉笛,芙蓉出水妒花钿。今朝都尉如相顾,原脱长裾学少年。”“金埒”句用王济用铜钱在射箭场砌起一道围墙的典故,“铜山”句则用汉文帝赐给男宠邓通一座铜山允许他自己铸钱之事,反正都是恭维郭家有钱。李端露了这一手,大家都服气了,于是他得到了郭家巨额赏金。

        钱财倒不是李端所喜欢的,李端真正想要的是郭家最漂亮、最有才华的女明星镜儿。据说镜儿姿色绝佳,而且弹得一手好筝,所以李端每次到郭家做客都忍不住要多看几眼,只差没流哈喇子了。郭暧知道后许诺说:“小李,如果你能以《弹筝》为题写一首诗,让我的客人听了高兴,我就把镜儿送给你。”李端等了好久总算等到了这句话,马上口占一绝云:“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据说周瑜精通乐律,乐队演奏时谁跑调了他就要回头瞪一眼。李端这首诗里说得够明白了:很明显镜儿喜欢我,所以常常故意弹错调子,想借此吸引我的注意呢。郭暧听了诗很高兴,酒宴散了之后就打发镜儿跟李端回家,还把酒席上所用的金玉酒器都一股脑儿送给他们,作为镜儿的嫁妆。呵呵,看来诗歌的质量确实很重要,所以古人写出好诗了可以赢得美人归,今人大都只会写几首文理不通的歪诗,所以不但得不到美人的青睐,要出版的话还得自己掏腰包。

        在咱们今天看来,也许李端还算不上很有成就的诗人,不过在他那个时代,他的名气却获得了大家的公认。自长安入蜀的路上有个飞泉亭,这里有百馀块石碑,上面刻着各个时代诗人在此写下的诗。唐末薛能入蜀路过此地,很瞧不起这些烂诗,写诗嘲讽道:“贾掾曾空去,题诗岂易哉?”意思是“贾掾”过此都不敢随便题诗(“贾掾”何指,蛀书不明,还乞达人明示),你们这些人写来写去居然写了一百多首,真是不知天高地厚。于是命人把这些石碑都砸了,只留了一首李端的《巫山高》。作为一个诗人,在后世能受到这种礼遇,九泉之下也当含笑了。

    • 家园 30、萧颖士:差点被韩国人抢走的宝贝人才

        (代表作)仰答韦司业垂访五首(之三)

        晋代有儒臣,当年富词藻。立言寄青史,将以赞王道。辽落缅岁时,辛勤历江岛。且言风波倦,探涉岂为宝。不遇庾征西,云谁展怀抱。士贫乏知己,安得成所好。

        萧颖士,字茂挺,祖籍兰陵(兰陵有北兰陵,即今山东峄县;南兰陵,即今江苏武进。萧是武进人),梁鄱阳王萧恢七世孙,也算是龙子凤孙了。萧颖士自小聪明异常,据说四岁就能写文章,十岁的时候被破格录取为太学生,读起书来一遍即能背诵。后来他跟朋友李华、陆据一起游览洛阳龙门,在路旁石碑上读到一篇好文章,哥仨想背诵下来,结果萧颖士读一遍就能背诵如流,李华要读两遍、陆据则要读三遍。蛀书小时候一首“锄禾日当午”都要背一天,差点被老师打成烂猪头,跟萧颖士同学比起来,惭愧得想买块豆腐一头撞死算了。

        开元二十三年,十九岁的萧颖士以廷诗对策第一的名次考上进士,一下子就成了天下名人。他老爸萧旻当时做莒县政府秘书长,犯了罪被抓到局子里,小萧跑去向父亲的上司张惟一求情,两人聊了聊,张惟一答应了。他跟别人说:“老萧有个极有出息的儿子,这次就算卖他儿子一个面子吧,即使因为包庇老萧而丢官,老夫也认了。”您看,一个毛头青年居然能牛叉到这种地步,容易么?

        天宝初年,萧颖士进入秘书省做秘书正字,当时秘书省几个牛皮哄哄的名士像裴耀卿、韦述等人,虽然都是老资格的研究员,却没有一个人敢看轻小萧,而是主动跟他平起平座,这下子更是把他的名声抬起来了。不久以后,小萧奉旨去河北一带搜集古书,因为贪玩,好长时间都没有回京述职,结果被御史弹劾丢官。其实萧颖士对做个有职无权的图书馆员也没啥兴趣,于是干脆就留在濮阳,开馆授徒,收了很多学生,名望仍然极高,大家都尊敬地叫他一声“萧夫子”。再后来,朝廷想起了他,于是让他回长安做集贤校理,仍然是与文字打交道。时任宰相的李林甫想见他,又喜欢摆臭架子,萧颖士才懒得理呢。正好这个时候他父亲去世了,所以萧颖士以守父丧为借口,不肯去李林甫家,其实他是丢不起那个人。名士嘛,当然清高了,他可不把跟总理一起喝茶当成荣耀。可是李林甫这傻蛋不晓事,有一天正好到了萧颖士一个朋友家里,顺便让人去邀请萧颖士来拜见他。萧颖士来了,站在门外哭得天昏地暗,却不进门。李林甫一看再也没法躲了,只好先老老实实地去萧旻灵前磕头,萧颖士这才愿意跟他叙礼。李林甫气量小,一怒之下就把萧颖士发配到扬州管治安。虽然扬州是个好地方,好多人做梦想“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可是毕竟还是在伟大首都过得舒适,儿子考学还可以加分呢,谁愿意让儿子去高考大省跟别人争得头破血流呢?所以萧颖士很憋气,写了一篇《伐樱桃赋》来骂李林甫。不久以后,他的母亲去世,于是萧颖士便辞了官,专心在江浙一带教书,赚了点束修便到处旅游,跟现在某些在中国教外语的老外一样。

        萧颖士在国家图书馆工作时候的老上司韦述后来在史馆供职,升官之后,便推荐让萧颖士来接他的位置。不过有李林甫从中作梗,他日子并不好过。萧颖士跟李林甫关系极僵,多次对李总理指桑骂槐,落得了一个做人不忠厚的臭名。因为这个坏名声,李林甫翘辫子之后,他仍然得不到提拔。不过,老萧做学问实在是没的说,名声都传到海外去了。新罗国使者入朝进贡,唐玄宗照例要给藩国厚赐,不过新罗人很过分,他们不要金银财宝,而要萧颖士去给他们当老师。那个半岛上的某些人确实很讨厌,看到咱天朝上国有啥好东西都眼红,前些年拿走了咱们的端午节,后来又要拿走老子、孔子这些文化名人还有中医、印刷术和汉字的发明权,再后来甚至信口雌黄说是韩国人建立了汉文化,理由是商朝灭亡之后箕子入朝,所以商朝算是他们的。无语,韩式逻辑就是强。估计过几天还会再有一个牛人跳出来论证说:米国派军队保护韩国,所以米国算是韩国的殖民地。

        扯远了,回来。咱天朝还是有人物的,中书舍人张渐就很清醒,极力反对,所以最终萧颖士还是没有加入韩国国籍,这使得今天的韩国人少了一点吹牛的资本,不然某些喜欢意淫的韩国人又会说唐宋古文运动是他们发起的了。说到古文运动,或能大家都只记得韩、柳,其实最早却是苏绰、李谔肇其源,陈子昂理其绪,萧颖士等扬其波,韩、柳扬鞭奋蹄,才蔚为大国的。萧颖士他们提倡古文,重视文章的教化作用,在古文运动中处于承前启后的关键地位。他的老师、朋友和学生全是当时名士,像颜真卿、柳芳、贾至等人,随便拿出一个,不是大学者就是高官。他的学生阎士和说:“即使是一个小孩,如果他曾经听过萧老师的课,你再跟他谈起曹植、陆机,他都会懒得理你。曹、陆算啥子嘛?”这话虽然有一定吹牛皮的成分,但还是有几分干货的。有一个故事很能说明问题。萧家有一个下人,伺候了萧颖士十多年,好多次被老萧打得皮开肉绽。有人可怜他,劝他离开萧家另觅出路,这位老兄说:“不是我找不到新工作,只是因为敬重萧先生的才华,舍不得啊。”您看,居然有人为了耳朵享福就不顾屁股受罪,不服不行呀。还有一个故事,跟萧颖士齐名的李华曾经写作了一篇《含元殿赋》,别人都说水平不如萧颖士,他不服气。于是攒足了劲儿,苦心孤诣地写了一篇《吊古战场文》,再故意把书弄得脏兮兮的做成假古董,塞在一堆满是灰尘的书里,然后装着无意间发现了它,拿出来跟萧颖士一起读。萧颖士读了赞赏不已,李华同志满以为他上当了,故意拿出一副探讨学术问题的严肃派头来问:“你觉得今人之中,谁能写出这样的文章来?”萧颖士坏坏地笑道:“要是李教授你稍稍用点功,就能写出这样的文章来了。”李华听了大吃一惊,才知道这样的小伎俩根本就瞒不过老萧的法眼。

        萧颖士不但文章写得好,搞政治军事还很有一套。当年他看到唐明皇和杨太真宠爱干儿子安禄山,心中十分忧虑,对柳并说:“看来以后会有大问题。如果安禄山造反,恐怕洛阳会首先落入此人之手啊!”于是他借口身子骨不舒服辞了官,跑到洛阳附近隐居。不久果然,渔阳颦鼓骤起,萧颖士马上从隐居的地方出山,拜见镇守开封的河南采访使郭纳,向他灌输了一大通对付安禄山的理论。可惜郭纳是个不识货的人,没把他的建议当回事。听说名将封常清此时正坐镇洛阳,萧颖士又打算去给封将军出主意。可是还没见到封常清本人,光看见老封带的兵军容不整,他马上就没了信心,赶紧南赴山南东道治所襄阳,投奔节度使源洧。源大帅还比较有眼光,委任老萧做自己的参谋长。安禄山派兵攻南阳,源洧害怕了,打算放弃南阳、襄阳,退守荆州。萧颖士说:“近来大战费用甚巨,朝廷必须仰赖江、淮地区提供的粮饷和钱财,而从江、淮地区往长安转输粮饷,襄阳是要冲。所以,如果放弃襄阳,恐怕整个战事就将处于不利局面了。叛军现在主攻潼关,攻击南阳的肯定只是一股小部队。山南东道下辖数州,组织起数万军队,抵抗小股叛军的进攻当然不在话下。您怎么能够轻易放弃自己的领地,这不明摆着惹人笑话么?”源洧听从了他的建议,死守南阳不出。不久,安禄山被他的儿子安庆绪所杀,围城的叛军土崩瓦解,一切都如萧颖士的预计。可惜不久以后源洧去世,萧颖士流落到南京。永王李璘起兵,派人请他从军,萧颖士比李白清醒多了,宁可坐在家里抠脚丫子也没跟李璘混。当时朝廷以盛王李琦为淮南节度大使,又怕小王子势力坐大,让他留在成都,只是派副大使李成式代理其职。李成式能力一般,难以驾驭这一带的骄兵悍卒。萧颖士赶紧给宰相崔圆写信说:“淮南地区地理位置重要而又民风剽悍,自古以来,中原大乱,此地必然盗贼蜂起。目前这里的形式不是李成式所能控制的,您得赶紧把盛王派出来。”不久以后果然就发生了刘展造反的事件。崔圆很佩服萧颖士的先见之明,再次让他到扬州做官。可是萧颖士心高气傲,到任才一天又挂冠而去,最后悄无声息地死于汝南客舍之中。

    • 家园 29、李白:原来吹牛也能做成大事业 (四)

        四

        (代表作)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天宝三载,在翰林院工作了三年的李白黯然离职下岗。唯一让他高兴的是,明皇给了他不少银子,算是买断工龄。这使得他在未来几年的时间里,至少喝酒的钱是不愁的。李白离开长安,第一站便来到华阴,这座雄桀西州的神山是他一直以来所向往的地方,这次路过,可不能再错过登临的机会。在华阴县,李白闹了一个笑话,他喝得大醉,骑驴经过县衙,被县长大人以扰乱公共秩序的名义抓了起来审问。县长大人威严地坐在堂上,喝问:“堂下何人,胆敢如此无礼?”然后给了他纸笔,让他写供状。李白写道:“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县令读罢,惊出一身冷汗,赶紧下堂拜谢。李白长笑三声,骑驴飘然而去。

        在东都洛阳,李白遇到了杜甫,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两颗巨星的碰撞。这位比他小十一岁的诗人,是李白忠实而狂热的追星族。在以后的日子里,杜甫写下了很多思念李白的诗歌,“白也思无敌,飘然思不群”、“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鸿雁几时至?江湖秋水多”。李白就是个大孩子,得人哄着才好。所以只有像杜甫这样真心佩服他、鞍前马后跟着他转,他才能感受到人生存在的价值。即使如此,李白其实并不以杜甫为意,毕竟他们年龄相差那么多,杜甫在他的眼里不过就是一个小朋友罢了。所以杜甫写了那么多诗送给李白,却很少见到李白送给这位小兄弟只言片语。人们总是津津乐道于唐代这两位最伟大的诗人之间的“伟大友谊”,实际上这算不上真正的友谊,而是崇拜与被崇拜的关系。

        李、杜二人结伴而行,离开洛阳漫游梁宋,在这里又遇到了著名诗人高适,三人到处访古寻友,颇得其乐。之后李白来到齐州,请北海高天师授道箓,正式成为一名道士。这位诗仙道士有家有室的,估计就是传说中的火居道士吧。当然,道家不禁酒,所以嗜酒的李白仍然到处喝,终日徘徊在醉乡之中(即使道家禁酒,估计也要对诗仙网开一面,就像当年白莲社一百多号人物中,就只有陶渊明同志可以怀揣酒壶列席会议一样)。游历到诗人谢脁做过太守的宣城时,他曾认识了一位姓纪的老头儿──一位酿酒高手。在这里,李白颇过了一把酒瘾。可惜不久纪老头就死了,李白伤心之下写诗说:“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听口气,似乎纪老头生前所酿的酒基本上都卖给了李白一个人,看来这位诗仙不是一般的能喝啊:)

        泾川豪士汪伦听说了李白好酒的名声后,主动写信给他,信中说:“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读了信,肚中的馋虫一下子就被勾起来了,赶紧赶到泾川。到了之后汪伦才告诉他:“十里桃花,是说有一个很大的湖叫桃花潭,并没有一株桃树;万家酒店,不过是说酒店老板姓万而已,一个小地方,哪里用得着开一万家酒店嘛。”李白听了大笑,并不以上当受骗为意,而是很高兴地留在这里游玩了好些天。在这点上,李白比那些说好给十万报酬只拿到八万就不肯上台献艺的星星们还是强了许多的,看来人确实是首先要有了文化然后才能有素质啊。

        李白一直想干点大事却总是得不到机会,实际上,可能唐玄宗不让他做官其实含有爱护人才的意思。因为李白是个长不大的孩子,政治嗅觉一点都不灵敏,要真进入了官场,肯定会碰得头破血流。这不,李白这次就差点把吃饭的家伙玩掉了。安大胖子扯起大旗造反,唐玄宗仓惶西幸,路上下旨命令自己在各地做官的王子们分别组织军队准备勤王。永王李璘以荆州大都督的身份,统领山南东路、黔中、江南西路三道,大募义军,干得轰轰烈烈。经过庐山的时候,李璘请正在庐山上炼丹的李白出山。李白一冲动就加入了李璘一伙,还豪气万丈地写下《永王东巡歌》来赞颂李璘,说永王将来要“为君谈笑静胡沙”。殊不知,此时太子李亨已经在灵武即位,他才不会看着自己兄弟的势力坐大呢──即使这位亲爱的老弟是他亲自抚养成人的──马上命令李璘停止募兵,可是李璘不听;不但不听,反而东下扬州,要占据财政收入占到全国一多半的江南地区。任何一个只要不是政治白痴的人都知道,李璘不听朝廷号令,现在跟着他混,一个绊子栽倒便是死罪。可是李白却浑然不知。结果扬州一战,永王大败,逃奔岭南而死。李白逃到彭泽县被官府抓到,送到九江监狱里关了起来。参与永王的“谋反”本来是死罪,但李白命不该绝。二十多年前,他在太原曾经救过一个小卒,现在,那位名叫郭子仪的小卒已经成为天下兵马大元帅,他愿意用自己的军功来冲抵李白的罪过;当年在商丘、开封一带总跟着李白蹭酒喝的穷哥们高适现在已是肃宗跟前的红人,他也在替李白说好话。于是,李白由死刑立即执行被改判长流夜郎。流放途中,才行至巫山,又遇上肃宗新立太子,天下大赦,于是李白被开释了。从死刑到流放再到无罪释放,李白着实玩了一把心跳。在白帝城乘舟东下,遇赦的李白心情畅快地写下了《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还有什么比无罪释放更让人觉得轻松的呢?李白吃了这次哑巴亏,却总算安然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

        有激情的人总是不甘寂寞的,李白都这样了,仍然念叨着要上阵杀敌、为国效力。上元二年,名将李光弼出师东南。李白听说后,打算前往投效。可惜这个时候他已经六十一岁了,而且长期酗酒已经严重损害了他的身体健康,因此才到半路便因病折返。他的本族叔叔、著名书法家李阳冰此时正在安徽当涂做县令,贫病交加、一无所有的李白只好投奔当涂,不久便在此病死。李白一生最崇拜的诗人就是谢脁,小谢做宣城太守时非常喜欢“青山”,在这里筑室而居,人们因此把这座风景秀美的山命名为“谢家青山”(在今马鞍山市)。李白生前也非常喜欢此地的风景,曾留下遗言说将来要埋骨于此。可是李阳冰同志不是大财主,只能草草将落魄的诗仙安葬在当涂。直到五十多年后,在宣歙观察使范传正的主持下,才将他迁葬“谢家青山”,算是了结了诗仙的一桩心愿。

        关于李白之死,民间版本说他喝醉了酒,看到水中月亮可爱,便跳到水里捞月。同船之人正欲下水救他,却见他破水而出,骑一头长鲸升天而去。李白敢于睥睨众生、平揖王侯,一辈子浪漫惯了,也许这种结局更符合他的性格吧。这个一辈子好说大话的诗仙,确实将吹牛做成了一番大事业。

    • 家园 29、李白:原来吹牛也能做成大事业 (三)

        三

        (代表作)清平调词(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在长安的这三年时间,是李白同志最风光的一段日子。吹了四十年的牛,是骡子是马,得拉出来遛遛了。

        吴筠推荐李白,也就是个引荐作用,最初唐明皇并没有把李白当回事,不过是出于照顾吴筠的面子,才给李白下了道聘书,让他在翰林院吃白食。李白在翰林院蹲着,日子过得很不顺──他的好兄弟吴筠天天跟着皇帝老儿锦衣玉食,却把他这个心气高傲的家伙晾在一边吃残羹冷炙,您想想,搁谁心里都不能痛快吧?闷在翰林院的李白仍然是一副纵横家的派头,有一次去谒见宰相,先投上一张名片,写道:“海上钓鳌客李白。”咱们都说,一等人名片只写名字、二等人名片上才写职务,要是谁把名片写得密密麻麻,基本上可以确定这家伙是个骗子。这个道理古今都是一样的。李白的名片虽然写得简单,却很有气魄,很有点姜太公“负命者上钩来”的意思,宰相就是一天要处理一万只鸡,也得抽空会会这位“钓鳌客”呀。宾主坐定,两人开始海阔天空地吹了起来。宰相问道:“李先生海上钓鳌,不知道用什么做线、什么做钩?”李白朗声道:“当然是以虹霓为线、以明月为钩了。”宰相一听,敢情遇上了吹牛的行家了,又问:“那用什么当鱼饵呢?”李白笑道:“天下偌多唯唯诺诺的小男人,反正也成不了事业,用来做鱼饵再好不过了。”一句话吓得宰相出了一身冷汗:老夫今天要是不接见这位钓鳌客,或者脾气再“面”一点的话,敢情就成了李先生的鱼饵了。

      不过,吹牛归吹牛,宰相才不会真正把李白的话当回事呢。所以李白还是受不到重视,只好时不时地去酒馆买醉。李白是个穷开心的主儿,虽然去小门小脸的店儿喝酒他也不嫌弃,但要是有进豪华酒店潇洒的机会,一般是不会放过的。也正因为这样,他才有机会遇到同样喜欢逛豪华酒店的学术权威贺知章同志。贺知章同志是朝廷高级干部,却不像李邕一样喜欢端着老前辈的臭架子,而是愿意跟落魄的李白一起喝酒。酒至三巡,李白高兴了,拿出一首《乌栖曲》给贺老看。贺老苦吟叹赏良久,说:“此诗可以泣鬼神矣。”李白一高兴,马上将压箱底的《蜀道难》拿出来。贺老读了后赞不绝口,说:“你果然是太白金星下凡,凡夫俗子哪里能写得出这样的好诗来呢?”唐人跟现代人不一样的是比较相信权威,一般情况下,韩寒这样的小辈万万不敢梗着脖子跟白烨叫板。而当年贺老在江湖上的名声远远地超出白烨同志,所以当贺老称李白为“谪仙人”的故事传出去之后,李白一下子就声名远播了。贺老郑重地向唐明皇推荐李白,说他是个不世出的天才。作为唐明皇儿子的老师和公认的学术权威,贺老面子可比吴筠大多了。有贺老做保山,唐明皇决定用前所未有的礼遇接待李白。李白进宫的时候,唐明皇从自己的专车上下来,徒步迎接李白上殿,跟李白纵论天下事。您想想,李白同志本来就是天字第一号的牛皮大王,在侃大山这方面绝对是专业人士,还能不把明皇侃得晕头转向?于是龙颜大悦,明皇留李白在宫中跟自己一起用餐,让他坐自己御用的七宝床,甚至亲手给他盛饭。自有皇帝以来,哪个诗人曾经受到过如此隆重的接待?李白从此以后更是有了吹牛的资本。出名以后的李白,成了长安城里最有名有酒鬼之一,被杜甫写进了《酒中八仙歌》,“李白斗酒诗百篇”,便是从这里传开去的,而“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就更是刻画出了李白傲世独 立的独特气质。

      话说一天,唐玄宗跟杨贵妃在月下听乐观舞,突然想起了李白,于是回头吩咐高力士说:“如此良辰美景岂能辜负,你去把李白学士请来,让他把今天的事儿写成诗,好使后人嫉妒朕的快活日子。”高力士找啊找啊,快把腿跑断了才在宁王李宪家找着李学士。可是这时李白在宁王府邸喝高了,连路都走不动,高力士只好着人将醉醺醺的李白抬进宫里。李白喝得烂醉,见了皇帝连行礼都成了问题,明皇忙命他免礼平身。叙完礼,明皇命李白以《宫中行乐》为题写十首五言律诗。李白请示道:“宁王请微臣喝酒,现在已经醉得不成样子了。希望陛下允许我不拘礼节,微臣才能把诗写好。”于是明皇命两个太监扶着李白,再让人把饱蘸浓墨的笔递到他手里。李白操笔疾书,文不加点,须臾便写好十首诗。

        也正是因为李白能写诗,所以在翰林院那么多学士中,只有李白最受重视。杨贵妃最爱牡丹花,明皇便在大明宫中遍植此花。这天,兴庆池沉香亭前牡丹开得鲜艳,唐明皇听说,骑着宝马照夜狮子白前往赏花,杨贵妃坐着步辇跟随着。明皇又从梨园弟子中选出一些最优秀的乐工组成乐队,让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李龟年领衔献艺,眼看一场盛大的文艺晚会就要开场了。明皇突然想:“今天这样的好日子,朕与贵妃一起欣赏姚黄魏紫,怎么能唱些老掉牙的歌曲呢?”于是赶紧让李龟年把李白找来作几首新歌助兴。李白被召入宫中的时候,又在酒店喝得烂醉如泥、不省人事。明皇让人在他头上浇了一瓢冷水,待他稍稍清醒一点了,便命他写诗。酒劲儿上涌,李白这次可是拿足了架子,非得让杨贵妃给他磨墨、高力士替他脱靴才肯写。没办法,皇帝陛下还等着听新歌呢,杨贵妃与高力士只能含羞忍耻满足了李白的无理要求。玩完了恶作剧的李白思如泉涌,一气写了三首《清平乐》:“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真正是文采斐然。这天晚上,李龟年主唱,玄宗亲自吹玉笛伴奏,贵妃娘娘手捧颇梨七宝杯,品着西凉进贡的葡萄酒,听得入了迷。君臣尽欢而散。

        可是,在这次赏花会上,李白发酒疯得罪了高力士,要遭报应了。高力士虽然只是宦官,但人家伺候唐玄宗几十年,唐玄宗常说只有高力士在身边伺候才能睡得安稳。唐肃宗做太子的时候称呼高力士为“二兄”,亲王、公主们叫他“阿翁”,驸马们就直接叫他“爷”。您想想,这是什么身份的人物!李白胆大包天,居然像使唤奴才一样使唤他,他能不怀恨在心么?倒是杨贵妃心眼儿实在,磨磨墨也就算了,过些天重读三首《清平乐》,见李白把她描写得花容月貌,什么气儿都撇爪哇国去了。高力士一看不行,得给贵妃心里烧一把无名火,借贵妃之力来修理修理羞辱他的李白。于是高力士对杨贵妃说:“奴才还以为贵妃恨李白恨得牙痒痒呢,想不到您居然还这么喜欢这几首歪诗。”贵妃不解,问道:“李学士又没得罪我,恨他做什么?”高力士诡秘地一笑,说:“您看第二首,‘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拿您比赵飞燕呢。赵飞燕又不是什么好人,能跟您比么?”贵妃一想,力士说的是呀,赵飞燕心肠歹毒,害得汉成帝断子绝孙,拿她比我,分明是骂我嘛!于是她也开始讨厌李白了,唐明皇想给李白封官,她就吹点枕边风,横竖让李白干不成。所以李白在长安呆了三年,除了给明皇写几首半点门面的诗之外,事业严重受阻。他的地位基本等同歌星李龟年,皇帝对他的重视,不过就像一台成功的春节联欢晚会结束后领导跟演员亲切握手一样而已。做个粉饰太平的御用文人,可不是李白的人生目标。他是一只不甘受缚的大鹏,既然在长安得不到他想要的,那么他就该考虑离开这个伤心之地了。天宝三载,李白向明皇递交了辞呈,很快得到批准──很明显,皇帝也厌倦他了,连虚与委蛇的挽留都没有。

    • 家园 29、李白:原来吹牛也能做成大事业 (二)

        (代表作)蜀道难

        诗长不录

        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成了他那个时代的职业驴友。他顺长江东下,泛舟洞庭、驻马庐山,一路游到六朝金粉之地金陵,直至剡中。“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剡中一带是王羲之等名士最爱的地方,自然也就成了李白心目中最为向往的旅游目的地。提起李白这段职业旅行家的生活,蛀书很是羡慕,羡慕他那个时候旅游景点不收门票,呵呵。

        游洞庭时,同行的驴友吴指南暴病身亡。李白是个侠义之人,为亡友哭得昏天黑地,大热天都守在朋友的尸体旁不愿走。有一头老虎饿急了想吃老吴,硬是被李白赶跑了。李白把吴指南暂时安厝在洞庭湖边,直到很多年以后才取出他的骨殖,在洞庭湖水中洗净,然后背在肩上徒步数百里,在鄂城找到一块风水宝地让朋友入土为安。有学者据李白给吴指南做二次骨葬的事实来推测他其实是个突厥人,甚至还有人考证出李白的面相更接近突厥而不是汉人。哦卖糕的,原来李白是一个有外国血统的混血帅哥呀?怪不得那么帅的。

        金陵、剡中一行后,李白又回到了楚地。在安陆,他迎娶了高宗朝宰相许圉师的孙子为妻,开始了“酒隐安陆,蹉跎十年”的生活。安陆的白兆山,便是李白此时最喜欢去的所在,蛀书几年前去安陆,没有跑一趟白兆山,到现在都还后悔不迭呢。此时的李白仍然十分傲气,一般人所走的科举入仕这条路他根本瞧不上眼──他肚子里装着赵蕤老师传授的纵横术,那是跑官要官的秘诀啊。李白自视极高,他的梦想是以布衣而为卿相,根本不愿意象普通人那样从一介小官慢慢熬上去。所以,这段时间里,他以安陆为中心,南至江夏、荆州,北到襄阳、洛阳甚至太原,四处干谒投书,希望引得某位高官的注意,籍此得到一官半职。他先后投书安州李长史、裴长史,襄阳刺史韩朝宗等人,却都被人看成是志大才疏的混混,谁也不愿意推荐他。此次干谒,唯一的收获是结识了郭子仪。李白与元参军游太原,当时郭子仪还只是一个小卒,因犯事将受重罚,李白爱才,通过元参军的父亲为郭子仪求情,赦免了他的罪过,使郭子仪对他感恩戴德。

        开元二十四、五年前后,李白曾经入京城求官,结果仍是失望而归。做什么事儿都不顺利,是不是住的地方风水不好?极度郁闷的李白决定移居山东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等人隐于徂徕山,号称“竹溪六逸”,哥几个都有点愤世嫉俗,天天在一起酣歌纵酒,实在干不出什么正经事儿。李白不但不干正事儿,还写诗嘲笑别人“白发死章句”。有一天,无事可做的李白居然想到了向时任北海(今山东益都)太守的李邕投书,这李邕也是个鼻孔朝天的狂人,谁都瞧不起的,李白跑去见他自然遭了白眼,垂头丧气的他只好写了一首《上李邕》来发牢骚,“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就连孔夫子都明白“后生可畏”,你这个老家伙怎么连这点道理都不懂呢?当然,李邕名气大得吓死牛,才不会理会后生小辈怎么嘀咕呢。

        天宝元年,李白再游剡中,认识了著名道士吴筠(大唐皇帝奉老子李耳为远祖,自然格外重视道教和道士)。吴筠受命待诏翰林,顺便就向唐玄宗推荐了李白;而李白又通过元丹邱认识了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于是,在吴筠与玉真公主的双重推荐之下,李白的出头的机会终于来了。接到朝廷的征召令,李白胸中郁积了十多年的晦气一扫而空,高唱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来到了长安。

    • 家园 29、李白:原来吹牛也能做成大事业 (一)

        李白,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天甘肃天水),他出生的那天,母亲梦见长庚星(即民间传说中的太白金星)入怀,所以取“太白”为字。根据唐人范传正的说法,李太白乃是凉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孙,如果属实,那就跟唐高宗同辈,唐明皇见了得叫叔爷爷。唐人都喜欢称“郡望”,也就是本姓中哪个地方出的大官多就把这儿当成本姓的籍贯,比如说,“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文公本来是河南孟县人,因为昌黎是韩氏的“郡望”,所以他就叫“韩昌黎”了。陇西李氏本来就是北朝的五大姓之一,唐代皇帝也出自这儿,所以天下李姓都把陇西当作自己的郡望就不奇怪了。太白虽然是诗仙,但也不能免俗,他说自己是陇西人,那就当他是陇西人吧。

        一

        (代表作)峨嵋山月歌

        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李白的家世是个谜。《旧唐书》说他是山东人,还说他父亲曾要在任城县做过公安局长。这种说法颇为可疑。一般认为,李白的祖先在隋末时因罪徙西域,他本人就出生于安西都护府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一带)。碎叶城位于丝绸之路的要冲,可能李白的父亲因做生意而成为巨贾。在李白幼年时期,其父携家带口从西域逃回内地,迁居四川江油县青莲乡,所以李白给自己取的号便叫做“青莲居士”。李白之父在绵州一带做生意,因为是外地人,对外就干脆以“李客”自称。李家是巨富,所以李白从小就接受了很好的教育,而且他老爸李客很开明,什么都让他学(应该说整个唐代都是这样)。按李白自己的说法,他 “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也就是诸子百家、道藏、纵横术乃至奇门遁甲什么东西都学,不像现在的小孩除了读几本教科书之外啥都没时间学,读来读去,最后读成了傻蛋。

        李白小时候念书很不上心,跟蛀书一样,宁可上树掏鸟蛋也不愿意跟着老师学a、o、e。据说有一天,他又翘课了,到处晃荡,遇到一位鸡皮鹤发的老太太,她正拿着一根大铁棒在磨刀石上磨啊磨的,忙得满头大汗。李白很好奇,问老太太干什么,老太太说:“没针用了,老身想把它磨成一根针,用来绣花。”李白一听,捂着嘴偷乐道:“这么粗一根铁棒,哪里就能磨得成针呢?”老太太教训道:“小子,听好了:只要功夫深,铁杵必能磨成绣花针。”李白听后若有所思:老太太有耐心把铁棒磨成绣花针,自己怎么会没有耐心学习呢?于是从此发愤读书,终成一代诗仙。这个故事蛀书小时候常听老师讲,听得耳朵起茧,那时候还真信了。后来俺才整明白,原来这个故事是杜撰的,专门用来哄小孩。

        传说李白少年时曾在彰明县政府做过小吏,有一次“嗨唷嗨唷”地赶着头牛从屋前经过,扰了县令夫人的清梦。夫人很生气,打算请李白吃竹笋炒肉,李白赶紧写了一首诗表示歉意:“素面倚栏钩,娇声出外头。若非是织女,何必问牵牛?”老实说,这虚构故事中的诗写得烂极了,可是县长大人见了诗,很是惊讶,不但不问李白的罪,还让他来做自己的书僮。县长大人在作诗方面相当草包,有一天他想写首《山火》诗,写了“野火烧山去,人归火不归”两句,卡壳了。李白替他续曰:“焰随红日去,烟逐暮云飞。”果然比县长大人的前两句高明得多,弄得县长很羞愧。过了几天江水大涨,县令带着众人观水,水中有一位溺死的女子随波漂来,县长诗兴大发,吟道:“二八谁家女,漂来倚岸芦。鸟窥眉上翠,鱼弄口傍珠。”这鸟官见子民溺死,不但没有丝毫恻隐之心还有心情写歪诗,李白心里不爽,马上接了几句:“绿鬓随波散,红颜逐浪无。因何逢伍相,应是想秋胡。”后两句用典很有意思,“逢伍相”是说伍子胥被楚兵追赶,幸得一位浣纱女救助,却又怕浣纱女向楚兵告密,害得她只好投水自杀以表清白;“想秋胡”是说秋胡同志刚刚结婚就被抓去当兵,很多年后做了大官返回家乡,在路边见到一漂亮女子,色心顿起,死缠着调戏了一通,结果回家才发现非礼了自己的老婆。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暗指水中淹死的可怜女子是被县令非礼逼死的,县令能不恼火?再联想到前次“若非是织女,何必问牵牛”还有点调侃他老婆的意思(俺是牵牛郎,你又不是织女,管俺作甚?),越想越生气。李白害怕了,赶紧逃离彰明县,跑到大匡山,拜一位叫赵蕤的隐士学习纵横术。所谓纵横术,就是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来游说人主接受自己合纵或者连横的主张,说白了就是吹牛的本事。日后李白不愿意踏踏实实地做事业而到处游说大官,最后成长为天字第一号的牛皮大王,都是被赵老师和他传授的纵横术给害的。

        在后人看来,李白既是酒鬼,又是道士、说客,似乎还是个身手不错的剑客。他家附近有座紫云山,这是个道教胜地。年轻的时候,李白曾漫游过蜀中著名的道教洞天青城山、峨嵋山,成年后又到处跟着道士们混,还正儿八经地当过道士,所以说他是道士一点都没有问题。至如剑客嘛,魏颢说他“少任侠,手刃数人”,他自己也吹牛说“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有学者考证说,唐代蜀中法纪松弛,“手刃数人”而没有被官府逮起来法办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儿。20岁那年李白又客串起说客来,当时著名文人苏颋到成都做益州长史,李白就曾经拜望过这位老前辈。一番晤谈之后,苏颋夸奖李白说:“这位小兄弟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虽说目前还没有完全成才,但假以时日,肯定可以跟他的四川老乡司马相如相颉颃。”

        25岁这一年,李白已经把巴蜀一带所有可玩的景点都玩遍了。四川盆地太小,容不下他这条真龙,于是,开元十三年春天,他在腰间挂上一柄宝剑,潇洒地东出夔门了。

    • 家园 28、贺知章:愈老愈真的老顽童

        (代表作)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字季真,浙江绍兴人。知章从小即以能文而知名,二十五岁登进士第,又高中超拔群类科。贺知章在科第上虽然不如王维那样少年得意,却也算一帆风顺。及第后的贺知章运气实在不错,蛀书查了一遍史书,居然没有发现他有在外地任官的经历,从25岁及第到86岁告老还乡,其间六十余年,居然一直在京城做官,在大唐诗人中实在罕见。

        贺知章做的第一个官是国子博士,相当于国立长安大学的教授。知章晚年辞官回家的时候写诗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八十多岁的时候都还“乡音无改”,年轻的时候就更不用说了。当老师的人,口音实在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所以咱们伟大、正确的教育部门才会让老师们考普通话,通不过者不让上岗。蛀书多年以前听著名学者杨义先生讲《李杜诗学》,听得云遮雾罩的(杨先生是广东电白人);多年以后的一天,俺刚从电梯里钻出来,一头撞上杨先生,被杨先生拉着询问毕业论文的进展,可怜俺的脑子总跟不上耳朵,只有不住点头的份儿。武后执政的头几年,年轻的贺教授操着一口浙江味儿的塑料普通话给太学生们上课,国子学那些高干子弟们居然跟蛀书一样老老实实地听讲而不造反,这可能与《旧唐书》记载的贺教授“性旷夷,善谈论笑谑”有关吧,毕竟遇到一个能吹牛的老师也不容易啊。上世纪的沈从文教授就没有这样的运气,他太不会吹牛,所以他的第一堂课差点被慕名而来的学生把教室挤爆,第二堂课开始就只有寥寥几人,到学期末就只剩一个学生了。

        贺知章在国子学、四门学做了几年教授,然后又到太常寺做礼官,这都是他的姑表兄弟陆象先给开了后门的。陆象先特喜欢跟贺知章侃大山,曾经对别人说:“老夫这表弟倜傥多才,是真正的风流才士。老夫跟子弟们离别很久,从来不曾想念他们。倒是对小贺喜欢得很,要是一天没跟他聊天,便觉得胸中鄙吝之气顿生。”可见,贺知章是个口才极好而且极风雅的人,若是生在魏晋,谈遍天下无敌手的王夷甫肯定就不寂寞了。说贺知章风雅,可以举个例子。贺知章与顾况哥俩,一个绍兴人一个苏州人,都以机敏善辩著称,朝臣嘲笑他们是“南金复生中土”,意思是两人虽然生长于南方,却是到了北方才焕发出光彩。贺知章老老实实地写诗跟他们讲道理:“钑镂银盘盛蛤蜊,镜湖莼菜乱如丝。乡曲近来佳此味,遮渠不道是胡儿。”意思是你们这些烂舌头的家伙,吃南方出产的蛤蜊和莼菜等美味时就不管它是不是南方产的了,干嘛要对南方的人这么挑剔呢?顾况就不如贺知章厚道,他也写了一首诗,拐弯抹角地把朝臣们骂了一通:“钑镂银盘盛炒虾,镜湖莼菜乱如麻。汉儿女嫁吴儿妇,吴儿尽是汉儿爷。”意思是咱们南方人到了北方,娶了北方老婆、生个北方儿子,最后南方人就都成了北方人的爹了。您看,有比较才有鉴别,贺知章是苦口婆心地讲道理,顾况就成了尖酸刻薄地骂人了,所以,还是贺知章同志有风度一些。

        贺知章做官升迁比较慢,在中央部委工作了四十年左右,直到开元十三年升到了礼部侍郎兼任集贤院学士,业余时间还要陪太子读书。这时期的皇帝唐明皇,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兄弟关系非常融洽的皇帝之一,好得天天在一起吃饭喝酒不说,还特意整了个大床大被子,晚上兄弟几个就亲亲热热地挤在一块儿睡。开元十四年四月,他最疼爱的老弟之一的岐王李范(就是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的那个岐王)死了,明皇悲伤之下,命令追认李范为“惠文太子”,把他的葬礼从亲王的级别提升到了太子级别,让礼部挑选一些高干子弟做“挽郎”。所谓挽郎,就是出丧时拉灵车的人,虽然要闻点死人的臭味,却代表着某种荣耀。贺知章此时担任礼部侍郎,便由他来负责挽郎的遴选。贺知章同志在这个关键时刻犯了一点小错误,把跟自己关系好的官员的子弟们选了进来,至于公平什么的就不管了。这下可捅了马蜂窝,那些不怕事的高干子弟们气势汹汹地把贺知章办公的礼部大院围了个水泄不通,放出狠话要把贺副部长揪出来海扁一通。礼部办事人员赶紧把大门关上了,但外面群情激愤,总得平息事态吧?于是贺知章在围墙上搭了一个梯子,循梯登上围墙,伸出头来向各位高干子弟解释。好在贺副部长口才好,摆平这几个太子党还不算太难。可是积年建立起来的英名就这样给毁了,就因为这件事儿,朝廷将他调任工部侍郎。虽然同是侍郎,可是礼部在六部中排行第三、工部却叨陪末座,两者之间相差半个品级。所以,这也算贬官吧。不久以后,贺知章更是调任名头吓人却无所事事的太子宾客,兼任秘书监。

        大唐的宰相们还是比较知人善任的,像贺知章这样有文才有口才而实际办事能力一般的人,让他当教授或者做个顾问一类的官职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贺知章的太子宾客一做就是十多年,他自己也乐得拿着朝廷的高薪而不用朝九晚五地上下班。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开始了自己老顽童的生涯。史书说他“晚年尤加纵诞,无复礼度”,也就是故意做些有违礼教的事儿来惊世骇俗。子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老顽童贺知章是有学问的人,而且在官场历练久了,当然能做到“从心所欲”,也就是知道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该做,再说直白点就是“吕端大事不糊涂”,只要在大的方面拿捏准了,细枝末节上的问题可以适当玩点小花样,标新而不立异。

        贺知章玩的花样,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狂”。他的号便叫“四明狂客”,公然以“狂”自诩。当然,他的“狂”是佯狂,是恃才而狂。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涓乎!狂者进取,涓者有所不为也。”包何老师对这句话的解释是,“狂者进取于善道,涓者守节无为”。看官们请注意,按包老师的说法,“狂”是要“进取于善道”的,不然就白“狂”了,就要被列入到打击对象里去,就像把李敖送到绿岛上监视居住一样。贺知章之“狂”,就是要用一种特别的方式来成就自己的“善道”。“金龟换酒”便是贺知章之“狂”的一个最好注脚。相传天宝初年李白来到长安,在一间酒楼里与贺老前辈相遇了。李白先是拿出自己写的《乌栖曲》给贺老看,贺老看罢,赞曰:“此诗可以泣鬼神矣。”李白心里想,这篇都能“泣鬼神”,俺其它的作品还不让玉皇大帝哭成泪人儿啊?于是从诗袋里拿出了自己最得意的《蜀道难》。贺知章读罢,激动得无以言述,长叹道:“小李啊,你肯定是天上的文曲星遇谪下凡,不然,凡人哪里就能写出这样的诗来呢?”于是把李白唤作“谪仙人”,并声明这顿饭他请了。可是贺老一掏腰包,发现没带银子,于是解下腰间皇帝御赐的金龟换酒,与李白大醉而归。您看,贺老是朝廷三品命官,在个小酒馆里吃饭,就是吃霸王餐都算是给老板天大的面子啊。可是贺老要“进取于善道”──隆重推介诗坛新人,而且又不想以官欺民,所以才把御赐的金龟拿来换酒。御赐的金龟当然重要,一般人舍得命也舍不得它,可是贺老却将它拿出来换酒,这才真正能见出诗坛老前辈对后学的无比关怀。赊帐当然也可以,可是这样就俗了,完全没有“狂”的劲道。

        老顽童贺知章是个著名书法家,还喜欢跟另一位著名书法家张旭张疯子一起走街串巷,遇到白墙壁就拿出笔来涂鸦,写的字还被人当宝供着。这也是“狂”的一种,一般人不敢做、不能做的,他敢、他能,这样就使他跟一般人区别开来了。喝酒,使贺老“狂”得更可爱。杜甫作《饮中八仙歌》,第一个出场的酒仙便是贺老。“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喝高了坐在马上东倒西歪,像坐在浪尖的船上摇啊摇;老眼昏花,醉不识路,掉到井里了,便在水中呼呼大睡。这个老酒仙的形象,可真是可爱极了,蛀书每回读诗读到这里,就忍不住想揪一把这老头的白胡子。

        贺老是愈老愈真,越老越活宝。唐明皇也非常喜欢这老活宝,才让他来做自己儿子的老师。可是,贺老太老了,天宝三年,他得了一场大病,病好了一点的时候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游览了天帝的宫阙。醒后,贺老向皇帝上表,要求回到故乡,出家做道士。唐明皇真是个大好人,不但答应了贺老的要求,还特意安排贺老的儿子贺曾做会稽郡司马,好在老爷子身边侍奉着。贺老临回乡时,又请求将自己的住宅施舍为道观,皇帝答应了,还亲自给这个新道观取名叫“千秋观”。临走的时候,唐明皇还举行了一个盛大的酒会来庆祝贺老荣归乡里,在长乐坡设宴,自皇太子、宰相以下,全来给贺老送行。皇帝亲自写了《送贺知章归四明》一诗赠贺老,臣僚和作者达36人。另外,贺老本来在绍兴镜湖专门有处放生池,告老还乡之后,唐明皇怕贺老退休金不够买酒,又特意命令把这处地方赐给他,湖里、湖边的一切出产都作为他的额外收入,想买多少酒就买多少酒。

        可惜贺老没有享受几天,回乡后不久便驾鹤西去了,享年86。

    • 家园 27、张旭:一个文静的疯子

        山中留客

        山光物态弄春晖, 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 入云深处亦沾衣。

        唐代是一个盛产酒疯子的时代,在这些林林总总、性情各异的酒疯子中,张旭显得比较另类。因为,这个疯子其实很文静。

        张旭,字伯高,江苏苏州人,年青时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合称“吴中四士”,在唐中宗时就名满京华。这四个活宝都好这口,特别是前二者,因喝酒得来的名声甚至比写诗的名气都大。贺、张二人最大的爱好是让小僮扛着酒瓮跟在后头走街串户,看到哪家种了好花草就停下来小酌两盅,然后提起笔来在人家雪白的墙壁上写疲道:贺知章、张旭到此一游。这两大活宝都是著名书法家,平时人家想请他们写俩字都不容易,现在倒主动来自己家里写字了,主人当然高兴,好好的墙壁画得乱七八糟的,主人还会喜孜孜地奉上好酒,不容易啊。那些喜欢四处涂鸦的,要是能把字练得像这哥俩一样好,臂间匝个红袖章的老太太肯定不会拽着他要罚款。

        诗人们写诗是要灵感的,有些人要写出好诗,先得到八大胡同走一遭。但这样容易招人白眼,说不定还惹上一身花柳病,风险比较高。所以更多的诗人选择用喝酒来唤起灵感。说起来酒真是个好东西,潇洒的盛唐人就没有不喝酒的,张旭在这众多酒鬼中极有名气,好多诗人都喜欢写他的醉态。高适说他“兴来书自圣,醉后语尤颠”,意思是他要喝了酒,字才写得更好;不过你得小心点,这哥们有点疯疯颠颠,喝高了就更加不知道东南西北了。李颀同志写他“左手持蟹螯,右手执丹经。瞪目视霄汉,不知醉与腥”,您看,喝点小酒、吃着大闸蟹,醉态兀兀之时,再整一本《南华经》跟大家吹牛谈玄,多潇洒!杜甫也嗜酒,不过那时他名气还小,又是小字辈,大佬们喝酒的时候他只配捧着酒壶侍立其侧。当时长安城里最有名的酒鬼有八个,他们是贺知章、李璡、李适之、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和焦遂。有一天,这八大酒鬼聚在一起,喝得天昏地暗、日月变色,跑堂的小弟杜甫很羡慕,写了一首《酒中八仙歌》来纪念这次酒鬼大会。杜甫诗中说张旭是“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在王公巨宦面前都敢脱帽露顶、不顾形象,张旭胆儿也忒肥了点儿吧?其实这其中是有玄机的。据说张旭最牛的写字方法是用头发沾墨狂书一气,而且写得极好,好得酒醒了以后再看自己独创的“发书”,根本不相信是自己的大作。诸位看过周星星版的《唐伯虎点秋香》吧?电影里面那个傻兮兮的长着六根指头的祝大官人从张旭这里得到启示,浑身沾着墨汁在纸上打了个滚,小JJ在纸上印了一道痕,唐伯虎同学便把它画成了鹰嘴里衔着的一条虫子。嘿嘿,搞身体创作还是张旭在行,祝枝山那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作为书法大家,张旭创作的灵感几乎都来自美酒,要是老祖宗杜康不发明酒这玩意儿,张旭就是一介凡夫。后人说张旭的草书“妙于肥”,盛唐人鉴别美女的标准之一也是“肥”,或许是因为“肥”代表着一种雍容富贵的风度吧。盛唐楷书大家颜真卿的字也肥,后来的人们没有盛唐人这样的雍容心态,字就写得越来越瘦了,比如柳公权的字,瘦得简直就只剩一把骨头了(“颜筋柳骨”嘛);黄庭坚的字也瘦,瘦得显出穷酸气;就连当皇帝的宋徽宗写的字都直接以“瘦金体”命名,一点富贵气都没有,怪不得后来要做俘虏的。据说张旭的草书之所以写得好,是因为“见公主担夫争道而得其意,又观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公主坐着大轿在街上走,路上有挑夫挑着担,两下搅在一块。轿夫们很吃力地抬着公主(唐代“以肥为美”嘛,美丽的公主的吨位肯定不亚于沈殿霞,呵呵),虽然身歪肩斜,但怎么都得保证公主的轿稳稳当当,不然还能不被公主打PP?挑夫也一样,躲躲闪闪的时候,担子不能掉,不然洒了吃饭的货品,回家还不跪蹉衣板?张旭就从轿夫与挑夫肩歪身斜却又能保证肩上的东西平稳这上面得到了启示,所以他的字一笔一笔地看是东倒西歪的,整篇来欣赏,就“未尝不正”了。

        张旭所擅长的草书好看却难写。蛀书写的字东倒西歪,跟他的草书有得一比,小时候被老师责骂为“草字不够格,神鬼都不认得”。不过,张旭的草书就是够格,可能神鬼还是不认得,最少蛀书是认不得几个的。

        张旭的草书极负盛名,后来的唐文宗也非常喜欢,特意下诏,将李白的诗歌、张旭的草书以及裴旻的剑舞合称唐之“三绝”。据说毛主席进京之后,将北京图书馆所藏张旭的作品借回家天天琢磨,所以主席的草书也潇洒得不行。唐代另一个擅长草书的是诗人钱起的外甥怀素和尚,他跟张旭一起合称“颠张狂素”,从外号来看,两人都有点疯疯颠颠。这是可以理解的,人家是艺术家嘛。不过,从张旭的诗来看,他其实是一个挺文静的家伙。他只在创作的时候发一会儿疯,平时绝不会拿瓶汽油去烧别人的车。

        PS:从张旭见公主与担夫争道而悟道来看,似乎长安的街道是很窄的。蛀书终于想明白了:之所以咱们这个年代出不了张旭这样的书法家,敢情是因为北京的街道太宽呀:)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