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侃侃轰炸东京中的燃烧弹 一 前言 -- 龙骑兵

共:💬199 🌺852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 家园 嘿嘿,让我给撞上了!

      恭喜!!撞大运了!!此贴在您这里成为【西西河名贴】!

      推荐成功!

    • 家园 【原创】侃侃轰炸东京中的燃烧弹 五 有的放矢

      前面啰里啰唆算是把燃烧弹的研发测试过程介绍了一下,基本定型以后就是安排生产等着往下投了,不过要干的活其实还很多。借用有的放矢这个成语,‘矢’-M69燃烧弹以及其它通用高爆炸弹,现在算是基本解决; 下面还要解决‘放’和‘的’这个问题。‘放’呢包括两部分,B29是硬件因素(定型、生产、基地等等),而软件因素包括飞行人员的训练以及具体的轰炸战术等等了(就在M69进行测试的时候, B29也基本定型,6月份陆军航空队接受第一架,不过此时问题仍然多多,远未达到实战标准)。另外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这个‘的’,总不能瞎投吧?而且进一步来说,目标的选择往往还是和战术相联系的。如果说前面的测试算是力气活,目标分析和选择就得费脑子了,这个归参谋和情报人员干的活说实话真是不容易, 就和俺写这个部分的过程一样:资料比较碎,写得也累,。内容枯燥一点,大家慢慢看。

      根据一般常识,需要对付的一般包括军事和重要工业目标等等,反正得摧毁敌人的作战机器么,问题的关键是-他们在哪里?用什么方式来摧毁? 那时候没互联网,更没有卫星侦察,查点东西很不容易;再说这些目标往往都是保密的,肯定不会满世界嚷嚷我们在哪哪刚建了一个飞机制造厂,每年产量多少架什么的。其实身边的例子就有好多,比如建国以来各地都建了不少兵工厂,不过名字一般就很平凡无奇了。俺知道家附近一个太行机械厂是生产迫击炮的,不过外地人光看名字可就不会知道。千万不要认为这样做无所谓,原苏联严格的保密制度就让德国人的对苏情报工作错误百出,比如对原苏联在乌拉尔已经开始兴建的工业基地等等一无所知等等,严重干扰了希特勒的决策,结果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巴巴罗莎的失败。保密还是很重要的。

      扯远了,赶快回来。虽然说41底年日美才开战,不过双方的情报收集工作可是很有年头了。一战以后,日美双方都开始把对方看作假想敌(太平洋上也没别人了,很正常),渊田美金雄的“中途岛”一书中写道:

      于是,1918年通过的帝国国防方针,相应地把美国定为头号潜在敌人,苏联为二号潜在敌人。从这时起,日本海军便按照这个方针来搞计划了。但没有多久, 日本陆军使把苏联的倔起看做是它的大陆扩张政策的障碍,因此又把俄国当作头号潜在敌人了。这样一来,两国标准的备战方针一直实行到太平洋战争的前夕。到1921年我进海军学校时,海军已经对它的未来的军官灌输“潜在故人是美国”这样的思想了。这时,我们所受到的教育是,海军主张南进,也就是说要同美国发生冲突,这和陆军要同俄国发生摩擦的北进扩张政策正好相反。

      美国人当然也不含糊,相应的对日作战的橙色计划也是早在20年代初就已完成,以后双方的作战计划都在根据具体形势逐年不断修正完善,图上演习也是不断,相应的各种情报收集工作自然只会更早就开始进行了。要是真得打了起来才抱佛脚,那两边参谋总部的人就都得该枪毙了。

      几十年下来,积累的各种情报可就不少了,其中仅仅关于日本工业布局的东东就有几乎2000个卷宗。不过原始情报虽然有了,常识告诉我们里面自然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接下来的分析鉴别、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更是费脑子。正是在上述工业布局情报的基础上,1943年3月,阿诺德的情报部门(A2)向其提交了第一份关于轰炸日本的战略目标的前瞻性报告,将199个最重要目标分为9大类:飞机制造、军火武器、钢铁、机械、铁路交通、电力、石油、海军基地和船坞以及船舶制造等。(当时罗斯福迫切要求阿诺德能够从中国基地(在成都一带)出发轰炸日本,不过限于B29的作战半径,主要目标当中仅仅能够得着日本南部九州的钢铁厂,比如前面提到的对八藩钢铁厂的轰炸)。

      光列这么一个基本清单还不算难,不过下一步的识别、筛选特别是确定优先顺序以便能更有效的打击削弱日本的战争机器可就不简单了。为此,阿诺德成立了一个单独的委员会Committee of Operations Analysts (COA)分析有关的目标(这个委员会其实一年前就已成立,不过那时一直在进行德国目标的分析),除了军人以外,COA委员会还包括众多平民专家、学者以及工商业的巨头,因为要涉及大量的工业、商业情报资料的分析处理。尽管现在已经有了一些相关的研究报告,比如前面所提到的阿诺德情报人员前瞻性报告,由Foreign Economic Administration 的Seymour Janow 提交的报告(第一份研究大规模空袭对日本打击效果的报告,基本结论-燃烧弹可以直接导致大量日本工人无家可归而沉重打击其工业生产)以及民间关于日本工业商业的情报资料等等,COA仍然发现相比于德国而言,找到日本的准确工业情报仍然非常困难。一个重要原因是日本当局严格的保密和审查体制,公开的资料很少,弄不好还是故意弄错的,而且外国人也很难接触到关于军事工业布局的关键情报。

      10月,就在M69测试完成以后,阿诺德的情报部门(A2)与NDRC合作,提交了另一份重要报告‘Japan, Incendiary Attack Data’, 实际上,除了列出重要目标清单以外,这份报告还直接给出了用燃烧弹对日本城市目标轰炸效果的评估情况。这份报告可以说是非常的大胆而且详细:用M69轰炸日本城市,而且估算了所需的吨位(这和陆军航空队一贯的高空精确轰炸的方针是直接抵触的)。

      说到这里,就得提提日本的建筑和工业布局特点,要不一帮人天天用燃烧弹在算计呢。晨老大正好有帖子介绍日本建筑,省得贴图了。尽管1923年关东大地震以后开始进行现代城市规划(绿地公园,街道加宽,隔离带等等),不过按照咱们的话来讲就是历史欠债太多,旧城区改造难度实在大,绝大多数日本城市现代的建筑很少,还是老样子。

      此时的德国正是现成的对照(比如8月,英国皇家空军采用高爆和燃烧弹大规模轰炸汉堡,13平方英里的城区被烧平,死亡4万人以上)。而相比之下,日本城市更为脆弱,其主体仍然是大量拥挤的一两层木质房屋,对火灾是非常的脆弱, 而且M69可以很容易穿透木质的房顶(不奇怪,专门为了日本房屋设计的,这是起码的设计指标之一)。实际上美国战略轰 炸的鼻祖比利•米切尔将军早在一九二四年就提出了“无限制轰炸”的见解。

      他在亚洲之行中向陆军部写的报告中提到:“日本的都市住宅太过于密集,而且大都是 用竹、木,纸张等易燃建树筑成的。”作为一个时时刻刻被地震困扰的民族,日本人选择的建筑材料真是又实惠又节约,只是他们盖房子的时候根本就没想到未来世界上会有B—29和燃烧弹。

      进一步来说,和欧洲不同,日本的工厂高度集中在几个主要城市里,东京、大阪、名古屋等等,而且更要命的是,相当一大部分日本的工厂甚至军事目标还是和居民区混杂在一块,一旦居民区起火,大火很容易就会蔓延到周围的工厂。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上,烧毁一片城市总比炸掉这片城市中的一个工厂要容易得多,前者只要不分青红皂白扔炸弹就行。 另外,在民居当中还有大量的小工厂和手工作坊,战时条件下,这些小工厂、作坊等等都担负着给其他大工厂提供零部件的重要任务,从哪一个角度上讲都算是日本战争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所当然的军事目标。正好2002在老美得军事历史杂志The Journal of Military History有一篇 文章名字很有杀气:"It Made a Lot of Sense to Kill Skilled Workers": The Firebombing of Tokyo in March 1945。大伙有兴趣可以看一下。

      在这个报告中,根据对燃烧弹轰炸脆弱性的不同,将日本的城市市区分为3种:

      I类区是最脆弱的地区。包括主要商业区,拥挤的混合小工厂、作坊的住宅/工业区。人口密度每平方英里在9万以上,大约城市人口的25%, 彻底破坏每平方英里约需要6吨燃烧弹;

      II类区拥挤程度好一点,人口密度在5万以上,46%的城市人口, 彻底破坏每平方英里约需要10吨燃烧弹;

      III类区算是非燃烧区,城郊、纯粹的工业区、一级消防设施良好的商业区等等,总城市人口的29%。

      相比之下,尽管I类区所含有的工厂要少于II类区,重要性要差一点,不过这么高的人口密度,如果被破坏以后间接效应非常明显(工人无家可归甚至直接杀伤),所以I类区和II类区一样都是轰炸的重要目标。这份报告的最后部分进一步估算了对20个主要日本城市用燃烧弹的轰炸效果(所需吨位量根据以上三类不同城区估算,1690吨,和后来实际所投炸弹量相比,远远太乐观)

      摧毁186 平方英里城区;

      摧毁26000家小工厂和作坊,主要工厂的产量降低58%,

      1200万人无家可归

      而随着B29逐渐形成战斗力,对日战略轰炸已经迫在眉睫,目标的选择更为迫切。(此时在经过所谓堪萨斯战役Battle of Kansas后,B29总算达到作战要求,4月中旬第一批160架B29经北非向印度转场。这也是一个经典的“上边一张嘴,下边跑断腿”。阿诺德下了死命令,一帮人马拼死拼活干了一个多月来改装。当然阿诺德的上面就是罗斯福,给马歇尔的一个批示中写道:The worst thing is that we are falling down on our promises (to China) every single time, 这话可是够重的,谁也不敢当,阿诺德也是真急了 )到了1944年的6月,COA成立了一个单独的下属委员会,专门研究如何用燃烧弹攻击日本城市工业区。关键要解决的问题是1)需要用多大的力量;2)估计攻击以后的对日本工业的打击效果。

      这个下属委员会对上述A2和NDRC的研究报告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发现了其对投弹量过于乐观的问题,新的计算结果显示即使对一类区也要求达到14-20吨。(这不是简单的翻了一倍多的问题。一架B29也就带6吨左右,这就是说一次轰炸所需要的B29的数目也至少得翻倍,一连串的问题可就出来了)。根据对日本工业的重要性,进一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6个日本主要城市:东京、大阪、神户、名古屋、横滨、川崎。(陆军航空队自己也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如果按照标准的高空编队轰炸的模式, 12架一个编队,8000-1000米,每架携带4吨半,根据Dugway 测试数据,可以覆盖长2.5英里,半英里宽的地方。假设20%的飞机没有到达目标,20%到达目标的又由于种种原因投得不准,这样估算起来起码要一次要一个大队160架左右B29才能对类似神户一类区这样的地区达到较好的轰炸的效果。这里分上几次是不行的,一次飞机和所投得燃烧弹太少很容易扑灭,即使烧了几个房子也等于帮着日本人建防火隔离带了)。

      10月10号,COA委员会向阿诺德提交了一份最终报告,关键要点在于:

      1)优先目标顺序:飞机制造、城市工业区、布雷封锁

      2)基本战术:燃烧弹面积轰炸。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日本航空工业的基本布局

      这最终的建议和前面那份情报部门(A2)与NDRC合作的那份报告是一致, 这里面的关键还是日本先天不足的脆弱建筑和工业布局。就轰炸效果来看,德国是现成的对照。英国皇家空军对31个德国城市投弹15万8000吨,5百万人以上无家可归,估计降低了德国年产量的8.4%,而对上述6个日本关键城市投上6000吨燃烧弹估计就能降低15%的生产。根据 1944年头9个月陆军航空队对德国飞机制造厂高空精确的统计资料,估计至少4万吨以上的通用高爆炸弹才能对日本飞机制造厂造成严重破坏,而估计6000吨左右的燃烧弹就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显然,用燃烧弹的效率要高得多,更不用说天气等客观条件会大大降低高空轰炸的效果。所以,如果陆军航空队仍然坚持传统的高空精确轰炸的话,不定得干到什么时候,而且自身的损失还会大大增加。阿诺德接到这个报告是“龙颜大悦”,立即将其转给手下。到现在为止,军方、民间情报分析人员的任务算是基本完成,剩下的就是作战参谋制定作战计划加上头头的拍板了。当时代需要英雄的时候,英雄也就在合适的时候出现了。李梅已经来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战略轰炸对日本飞机制造的影响-还是很致命的

      关键词(Tags): #战略轰炸#日本#燃烧弹#情报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