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现代金融发现中国财富(一) -- 陈经

共:💬156 🌺27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现代金融发现中国财富(一)

    现代金融发现中国财富

    (一)前言

    2006年9月,我半夜乘车到北京昌平,见到路边两个民工光着膀子蹲着聊天。当时便想,中国政府已是十分富有,有什幺法子让他们这样的底层民众脱贫致富?

    更进一步地说,中国无论是人民的勤劳智慧还是政府能力,或者科技水平、工业能力,都已经远超许多发展中国家。综合国力的长足进步,足以令中国从第三世界上提一层,自成一极。但与这种宏观经济发展不相符的却是,一般民众的财富水平在发展中国家中也不算高。能不能让这种“国富民穷”的反常现象得到纠正?

    中央大力推行的“和谐社会”理念,以及自主创新发展科技教育的国家级战略,无疑得到各方认同并赞许。但我认为,从实现民众富裕的角度来说,现代金融也许更为关键。我个人觉得一般读者对现代金融特别是中国的金融,正如对中国经济的全面了解一样,虽然有一些日常的自然感知,却有相当多的误解。正如中国经济一样,中国的金融有很多特殊之处,也是很有趣的。

    在本文中,我将对人类社会的财富结构加以本原式的剖析,希望能让读者明白现代金融的基本要义,并把这些原理联系中国的实际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来。

    (待续)

    • 家园
    • 家园 能给分析一下“美国政府对中国生产的纸征收高额惩罚性”的影响

      详细的在这里。http://www.cchere.com/thread/1020920

      谢谢

    • 家园 (六)计划经济的财富分配

      (六)计划经济的财富分配

      一个城市工人,在改革开放时代前的典型生活是简单的,而以历史的标准来看,又是特别的。他进工厂当学徒工,一个月拿18元。转正后变为二级工,然后一直拿38.61元的工资十多年不变,和全国其它地区的二级工一样。这也不算少,一般人技朮级别再高,工资也不会过百,如果一年能存下100元,那是非常好的收入了。但钱对他的生活并不关键。每个月,作为重劳力,他能得到40斤的粮票(小学生24斤,中学生27斤,高中生28斤),在外面吃饭也得交粮票,不然有钱也没用。肉票一个月约一斤半,五六毛钱一斤。买肉是件大事,只能由卖肉的看着给,想要油水足的肥肉不容易。其它紧缺商品一般也要票,如布票、豆腐票。高档次烟酒也要票,但“大生产”之类的几分钱一包的烟不要票,是主要的消费品。一群人坐下,开抽的话要散一圈烟。几毛钱一斤的散装酒、低价酒也不要票,喝的人要少些。他的主要生活梦想是“三转一响”: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这类奢侈品要花不少钱,如“上海”牌手表,得一百多,但主要不是钱的问题,得好几张票,一般要几家人凑,还要托关系才买得到。

      总的来说,在正常运行状态下,他这个城市工人的生活是安逸的。必须的生活用品有国家按人头发的票据,住在单位宿舍,结婚了单位发个杯子分个小房,小孩们一起上学,外出用工作证,病了由单位派人安排,生活没有什幺好担心的。文革以前还有些上进心,按照苏联传过来的激励法子,工人拼命解决了生产问题或者技朮问题,可以涨级别加工资,但文革后变成统一混年头划杠杠。这也有好处,无论能力高低,大家都差不多,生活稳定,用不着奔忙。虽然说吃穿用都不怎幺样,可大家都如此,也比旧社会好多了。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才能享受高级领导干部的特供体制,一般人不知道,知道了也没啥话好说,打江山立了那么大功劳。这种状态下,他确实不用考虑挣钱多少的问题,现代金融对他没有意义。他可能要考虑的是怎幺搞些票来改善生活,或者怎幺和卖肉的搞好关系。

      相对于城市工人,人民公社生产大队里的农民,他的生活就比较糟糕。首先他没有粮票,国家只给城市户口发粮票,农民进城办事要开介绍信,不然没法混,吃饭都只能挑谷子进城自做。集体生产收获粮食以后,要“交足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才是自己的”。吃饭问题对他来说,有时会是一个相当现实的问题,搞不好要去讨饭。至于挣钱,那也是一个没指望的事。集体生产,记工分,干一整天,壮劳力才能搞到十个工分。如果一个月能分到十元,那就是非常高的收入了。住的是和以前差不多的茅草屋,点的是煤油灯,也和以前差不多。公社慢慢有了小学、中学,虽不是全部小孩都能上学,这个比从前还是强多了。毛主席派来了赤脚医生,靠红药水或者草药针灸对付一下,比过去好,但也就这样,和城市工人的待遇没法比。他非常羡慕城市工人的生活。他很不满意的是,自己想种点什幺养些什幺,没啥自由。他也和其它人一样,干集体的活偷懒,不太认真。

      从以上所述工人农民的典型生活状态(如有差错或者补充,欢迎指出)可以看出,他们都没有什幺个人财富可言。和发达国家相比,或者与中国现在一般民众的财富水平相比,都接近于零。之所以工人比较安逸,农民很羡慕,是因为国家安排的户口制度以及票据制度。我们说得粗一些,他们的劳动剩余被国家拿去,重新分配了。毫无疑问,这与我们第三节描述的现代金融机制完全不一样。从民众生活来说,在正常运行状态下,到是与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类似之处甚多。只是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差太多,工人农民的生活水平与苏联东欧没法比。

      既然民众财富水平接近于零,又没有战乱,工人农民都在干活不断创造着剩余价值,那么控制整个国家的政府想必就能积累不少财富。政府再把这些财富合理分配,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时候集中力量,该平均分配的时候平均。要集中力量发展军工保证国防,要集中力量搞工业化,都是顶天的大道理,不可能不正确。民众消费上也确实是比较平均分配的,都快绝对平均了。理论上来看,应该比前面所述的现代金融机制下,民众出于图利的目的乱哄哄发展要好得多。可以预先断定,国家整体实力一定会发展得快得多。至于民众生活水平,可以先忍耐,等国家实力上来了,就好办了。唯一不太好解释的,是党政军高级干部的特供制度,似乎与宣传中的人人平等有些矛盾。但这应该不是关键,“有一定级别”的干部没多少人,宣传上用点手法,强调领导干部的同甘共苦,应该不难控制住。等国家工业化了,让机器干活,那要什幺有什幺,差不多就共产主义了。

      如果以空对空地辩论,我们似乎没有理由相信,为什幺现实世界中现代金融机制会取得完全的胜利。南街村书记王宏斌说,一口大锅做饭好,还是分锅做饭浪费资源好,这不是明摆着的么?老王的这种朴素逻辑基本上是无敌的。不过我们还是应该探究现实世界发生的事情,而不是满足于看上去很好的理论。

      可以从两方面去解释,一个是用社会主义国家本身的标准来看,为什幺这一套最终搞不下去了,这个角度的解读以前写过。中国政府把民众分成工人农民组织起来(知识分子算工人),这个到是办成了。但政府把民众创造的财富收上来办的事,实在是太乱,自己人也受不了。秦晖把它叫作“大哄大嗡”的计划经济,就是不讲科学,胡上乱干,拍脑袋决策,到了极端混乱的程度,在社会主义国家中都算是最混乱的。这与毛泽东时代的政治气氛脱不了干系。再怎幺粉饰,那个时代也是历史罕见的极端政治化的时代。政治斗争频发,政治直接干扰经济,政治代替科学,扭曲逻辑代替正常的简单逻辑。这种极端扭曲的政治气氛下,不要说毛泽东晚年的决策经常离谱的很,就算是正确的指示,下面头脑发热歪曲理解搞成“大哄大嗡”,并不奇怪。这些历史事实铁证如山,已经写在共产党的历史决议文里,相关文献浩如烟海,完全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想要挑战是不自量力。总的来说,就是政治失败导致严重的经济后果。现在否认这些事实的左派少了,他们一般是用种种奇怪逻辑绕过去。例如说,是美苏封锁老毛想要快速发展,所以着急了一些弄成这样。又或者说,老毛老了,最终没有斗过短视的邓派,不然再坚持坚持就好了。种种奇怪理论,总之是说昨是而今非,可惜老邓中断了老毛的宏图大计。

      一个物理学家说,有时旧的物理理论最终被新的理论代替,不是因为新的理论在争论中胜利了,而是因为相信旧理论的人都死了。连硬硬的物理都会这样,政治经济学更是如此。争不出个所以然,干脆就“不争论”。但历史证明,该胜利的还是会胜利。中国现在的现实就是如此,计划经济作为一种全面的理论,信的人少多了,不太行了,我们也可以心平气和的谈它的问题。非要它的信徒改变观念,没有意义。现在也没几个国家搞计划经济了,再过些日子,它就完全成了以空对空,彻底玩完。

      另一方面,也可以从现代金融的角度去理解,为什么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没有弄成“超现代”,而是变成了历史。

      (待续)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毛主席的问题是,无从建立完善的分配机制

        结果他追求的完美平均分配制度,硬着头皮推行下去后,就把国家变成了猪圈。

      • 家园 好啊!行为艺术搞完了,也该种种自留地啊!
      • 家园 finally...........
      • 家园 顶!关于计划经济时代的贫富差别,觉得值得仔细研究

        陈经的这段文字开了一个头,实实在在,但相对简单,最关键的地方则模糊过去了。

        实际情况没那么美好!一句话: 现在的中国不同人群收入差距很大,当年的差距也不小!

        简略的分,经济收入上大概有这么几个阶层,

        1,干部(党政军)

        2,知识分子(含各种专业人士)

        3,工人

        4,农民

        5,其它被镇压管制的,就先不提了。

        只算现金收入/月,大约是平均一百多,百八十,50左右,农民没法算。这是一个人的工资,一家的收入不好说,如果假设门当户对的话可以加倍,但50,60年代妇女不工作比例也很高。人均收入要除个5左右,有些家庭还有老人,负担更重。人均每月5元,10元,20元,30元的生活是非常不一样的,很多低收入的工人家庭的工资绝大部分花在最基本的食品上。

        单纯算经济地位,知识分子要高于工人阶级,但经济收入不是唯一的生活指标,政治上的地位是反过来的。工人和农民的政治地位也是明显不同的,干部就不用说了。

        陈经也涉及了,单纯现金或物质收入只是那个年代生活的一部分,你有没有资格买是个极大的问题。同样,其它的如城市设施,医疗,等等等等,都有个资格的问题,从手续上,最后通常化为级别或介绍信之类。

        特供又是一个问题,实际上这个可以包括在非现金收入类里,房子(!),医疗,各种票证,交通,文化娱乐,等等等等,差别很大。

        这个问题真是值得深入研究,无论从现实或历史的角度,还是政治或经济的角度,都大有研究的必要。现在文科教授研究员博士生硕士生那么多,找几个人作为课题深入研究太有意义了,有利条件是大部分当事人还在,还不算老。

        俺再重复一遍,计划经济未必一定导致较平均分配,尤其在中国所在的发展阶段。不同意的人,可以先想想以下两个事实:

        1,毛主席文革的目的之一就是消除三大差别,他显然对66年以前(同样是计划经济)的状况极不满意,其实他本人从50年代起就饱受攻击,如梁漱瞑(当时算右派,现在类似的则号称左派)的‘工人在九天之上,农民在九地之下’,等等。

        2,如果觉得文革能解决问题,也错。一来文革解决的问题有限,只是削高就低,收入高的可以基本全打倒,但收入低的并没提上来,城乡界限依然森严,医疗队文工团可以下乡,但农民依然不能进城。二来这种办法到文革后期已基本失败,所有以前的等级,待遇,都一项一项的恢复的差不多了。

        简单说,开始,毛认同差别的现实的必要性和(历史的)不可避免性。后来,又尽了最大努力不惜付出巨大代价消除这种差别,但没有找到可持久的解决方案。

        写的长了点,没想到,准备单开一贴罢,呵呵。因为陈经兄的要点是经济发展模式的问题,俺的贴有点岔开了。

        • 家园 赞成把具体问题研究清楚
        • 家园 上百元该是八十年代的数据

          五六七年代可达不到,上百的月工资是相当高了,即便八十年代初,我父亲的工资上百,那还是小官员的收入,一般人就几十块,他六十年代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一个月十八块,交十块回去给我奶奶,自己一个月花销八块钱。

          • 家园 是分类的问题

            你说得对,按当时的分类,刚进入干部序列的基层干部收入并不高。俺一说干部,心

            里想的都是中级以上的干部,^_^。个人接触较多的人群包括(当年)人均月收入5-10元

            的工人家庭,20-30元的知识分子家庭,30-50元的干部家庭(军队较多)。

            总之,中国是比较典型的金字塔结构,越往下面人越多。

            发现以下这本书也已经做了很多具体研究,可以作为参考,

            中国社会分层的结构与演变

            以下LINK是其中一章,图表也全。

            http://www.usc.cuhk.edu.hk/wk_wzdetails.asp?id=5031

            也许还有更多的研究已经有人做了。

      • 家园 终于更新了

        千呼万唤始出来啊

      • 家园 更新了更新了。
      • 家园 板凳

        挖坑这么久,就说了这么点东西。一点干货都没有

      • 家园 抢沙发啊!

        陈经的沙发,沙发中的好沙发,哦也!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