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读书笔记:China Shakes the World -- 同人于野

共:💬172 🌺40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 家园 也就那么一说

            del

            • 家园 你用“内幕说”来解释,

              我也不能说不对,但没有公开发表的说法是算不得硬证的。

              我就存疑吧。

              不过,有一个事情我注意到的就是纪委书记干以胜去年的讲法,

              第一,干以胜的态度当然和中央一致。

              第二,干以胜说CLY案办得很顺利,“办案很顺利”当然是指

              要知道的都知道了。

              那么在C案从纪委移交法院时的结论,没有你说的那条。

    • 家园 恭喜: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恭喜: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 家园 9. Can We Be Friends?

      [SIZE=3]   9. Can We Be Friends?[/SIZE]

        

        这一章讲中国的对外关系。

        

        作者在中国生活了好多年,最不爽的就是他发现中国人倾向于把外国人看作猴子,没进化好。这使得作者经常怀疑到底能不能跟中国人交朋友。

        

        接待外国人在中国被称为"外事",根本目标是要给世界一个好印象,几乎所有的政府和国有企业都有外事部门,这一点在世界上很独特,前苏联也有过。以前中国内部发行的外事指南手册明确指出要"内外有别",对外国人要交朋友,但是只是工作上的,不能是亲密朋友。然而"交朋友"是很重要的,手册上提出了跟外国人交朋友的关键所在是创造感情。创造感情有两个好办法:

        - 寻找共同点。比如说孩子啊,体育运动啊等等;

        - 让外国人觉得他很特殊,比如无微不至的关怀他。

        

        要给重要外宾特别待遇,最好的办法就是利用中国人多,列队迎接,大街小巷贴满欢迎标语,群众高喊口号。(我们中国人可能觉得这个太假,其实相当有效。) Craig Barrett访问成都的时候欢迎群众高喊"英特尔!英特尔!英特尔!英特尔!"结果他就批准了芯片封装厂项目。有的外商因为太受感动,自己公司卖了还要特别关照中国的那个厂不能动啊。

        再有就是让重要外宾直接进入中南海跟最高领导人见面。斯诺当年就是太受毛泽东感动,60年代还专门写书在美国澄清中国的饥荒传言。

        现在的情况当然好多了,中国人跟外国人也可以成为真正的朋友了,但是政府仍然要特别要求民众在2008奥运会期间好好对外表现。

        

        然后作者认为为什么中国要由政府来左右跟外国人交往的事情呢?可能跟中国人从小的爱国主义教育有关。中国教育一直强调的是外国人早年在中国的烧杀抢掠,对于现实则讲得很少。民间反日情绪与此有关。(这一点有问题,民间怎么不反对八国联军的其他国家比如说法国呢?80年代初怎么不这么反日呢?日本政府表现才是关键)

        

        大国崛起过程中必然会跟其他国家发生摩擦。一战起源于德国崛起,二战太平洋战场则是日本的原因。也可能中国能和平崛起不必打仗,但是中国与西方必然是个竞争关系。怎么办呢?

        

        应该认识到中国崛起对世界是个好事。比如中国买了美国债券美国贷款利率才能低,还有中国的廉价商品。但是好处不是平均分配的。那些能够向中国提供能源和资源的国家受益最大,而欧美国家则很难说。中国现在经济的2/3与外贸有关,经济发展中外资起到作用很大,对中国来说对外关系非常重要。现在的问题并不是中国怎么影响世界,而是世界是否会继续允许中国发展?

        

        从经济学角度来说自由贸易的确是最好的。但问题是选举可以左右政策。作者在Rockford(就是那个被中国挤垮了的制造业小镇)的War-Mart 门口问顾客你们是否感谢中国给你们提供的这么便宜的商品?结果是绝大多数人根本不感谢。估计如果问债券与房贷利率更没人感谢中国了。这个问题是,中国给西方带来的好处,西方老百姓不太容易看明白;但中国抢走西方工作,西方老百姓显而易见。

        为了经济发展和就业,中国采取了很多特殊措施,比如说禁止独立工会什么的,在这些问题上面对西方指责中国很难回答。

        

        这些问题其实以前中国也有,西方并没有怎么样,但现在的情况不同了,中国发展已经过界了。中国对资源的需求量太大,现在世界的地缘政治是资源短缺。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现在中国在国际上越来越注重主导国际事务了。很多供应中国原料的国家本来也是给美国供应的,或者是跟美国关系不好的,这种局面下中国必然跟美国发生冲突。有些国家政府在国际上因为人权问题饱受职责,而中国政府为了资源照交往不误,美国很不爽。

        苏丹就是个例子。苏丹政府为了确保中国石油供应甚至射杀本国居民,中国政府事先可能不知情就是了。中国在联合国上也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为这些有资源的"问题小国"开脱。

        

        国际社会开始对中国逆反应了。第一个事件就是这本书不知道说了多少次的中海油收购 Unocal 失败。当时朱成虎将军关于牺牲西安以东城市跟美国拼核战得言论显然对收购不利。整个事件显示美国国会,或者说美国公众,已经把中国看作一个敌手。

        中美在战略和军事方面的竞争正在加剧。两个事情:1,台湾;2,中国必须确保石油输送路线的安全,马六甲海峡 。这两个方向是最容易引起中美冲突的(作者没提朝鲜和伊朗)。

        

        在全球化时代,尽管贸易能增加两个国家之间的经济依赖,但两国人民之间的好感未必增加。中日关系就是例子。(其实我还是赞同Friedman的观点,同一产业链上的两个国家不太容易打仗。毕竟经济最重要。感情最多吵吵架而已。)

        

        作者最后也说不太可能真打。北约轰炸中国使馆期间中国各地都是抗议游行。作者本人也差点被打,后来干脆说自己是冰岛人(其实是英国人)。但就是这样,当时中国的 WTO 谈判也不曾中断过一天。

        

        所以最后的结论是有冲突的趋势,但是贸易是优先的。

        

        (全书完)

    • 家园 8. Communism vs. Democracy

        [SIZE=3]8. Communism vs. Democracy[/SIZE]

        

        这一章讲中国政治制度对经济的影响。作者认为前面两章中国的问题都是归结于一个矛盾:搞资本主义经济,却在极权政治下。而且作者认为学者们对此已形成共识。(我的看法,中国的成就是否也是因为这个极权政治呢?作者应该跟印度比较一下。这一章的很多观点无法令人信服。)

        现在的情况是中国的体制问题影响到全世界。美国做重大决定的时候都会征求有关国家和人的意见,现在世界也要求中国政府改革他的相关体制。比如说中海油收购 Unocal 事件中,失败主要归结于美国对中国政治性经济的疑虑。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声浪,也是指责中国政府对本国企业有很多政策,把西方企业置于一个无法公平竞争的境地。有关的措施在以前已经说过了。(其实我看这正是中国政府的长处,但是显然面临一个怎么跟外国解释的问题)

        

        既然外界对中国政治体制有这么多不满,而且很多人还以为中国的问题都是起源于中国这个极权体制,那中国政府为什么不搞政治体制改革,实行民主化,多党制呢?作者采访了曹思源,此人曾经是赵紫阳智囊,在中南海工作过,参与制定了破产法,号称"曹破产"。(从这本书的描述,我认为曹思源轻浮狂妄而且无知。难怪赵紫阳失败,身边都是什么人啊。)曹思源给出了答案:改革太快,就乱。改革太慢,就死。

        

        作者认为中国共产党是在增长和控制之间找平衡。为了解决就业中国经济必须增长,但是如果单纯增长很快,让看不见的手左右市场,一党制就受到威胁。(这一段更胡扯。其实中国玩的是宏观调控,经济增长如果太快就会过热,这一点作者根本没提。我赞同陈经《中国的官办经济》的观点。)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增长放缓,这时候中国政府开始寻求增长的方法,曹思源给开出的药方是私有化,果然到2003年经济恢复快速增长了。(这一段也不对,私有化直接导致大量国企职工下岗。郎咸平对私有化与经济好坏有更高明的看法。曹说是他的功劳这就太扯了。)但是共产党对私有化的态度是模棱两可的。本来江时代已经允许资本家入党,甚至十六大已经允诺让私营企业有国企的同等待遇,但胡锦涛上台之后对私营企业有很多限制,比如说不允许进入能源,电信等战略产业。私企的待遇甚至不如外企。胡锦涛真正感兴趣的是国有大企业的发展,被作者成为国家资本主义。

        

        作者认为中国政治体制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活动缺乏独立机构的有效监督,党领导一切高高在上。计划经济条件下这个体制可能可行,但是市场经济本质需要对抗性的竞争,而中国一直在试图尝试一个不可能的体制:所有势力都可以平等竞争,只有党永远在上。这一体制的弊端最明显的体现在股票市场上。

        西方股市的一个主要功能是让公众投资者 监督公司决策人,如果不喜欢这个公司决策可以卖掉它的股票。然而中国上市公司老板不必听取股民意见。中国公司上市,其目的简直是获取最大的公众资金,同时尽可能的承担最小的责任。

        - 公司通常只有不到1/3的股本上市流通,这样就算小股东们都联合起来也不可能左右公司决策

        - 要求公司信息公开的规定很松散,而且很多公开出来的信息是假的

        - 哪个公司可以上市不是凭业绩,而是凭官员意志, 这样只有很少的私人公司可以上市

        - 中国证监会不是独立机构,听命于高层

        - 官方,和证监会一起,人为操纵股市价格是公开的,是家常便饭,比如通过人民日报发消息什么的

        

        然后作者举了郑州百文公司的例子。郑百文作为国有企业被优先考虑上市,但其业绩不符合上市公司规定,需要做点假。然而其董事长李福乾玩了个大的:他们说公司利润在1996年之前十年内涨了36倍,结果股票大涨。97年公司被地方官竖为一面红旗,李福乾成了劳动模范。然后李福乾越吹越大,最终公司完蛋进了监狱。可是就是这么一个公司,中国证监会居然没有让其破产,甚至没有在股市上摘牌。政府只是让国家来融资救助。在这种情况下股市丑闻一个接着一个,德隆集团,等等等等。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也是类似的问题。"商业"的意思是银行发放贷款的时候唯一考虑的问题应该是能不能收回来,但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往往面临长官意志,比如说资助大型项目什么的,贷款常常收不回来。作为回报,当然,坏账有中央银行帮忙融资处理。为此已经花了2500亿美元,要想彻底把金融系统搞好可能需要5000亿美元。

        

        环保和司法领域的问题是类似的。地方环保局,甚至地方法院,都听命于地方政府。这样一来这些机构很难去监督政府。腐败现象非常严重,审计署李金华说所有38个中央部门中都存在腐败现象。

        

        既然问题这么多为什么不进行政制改革呢?作者认为一个原因是现在已经有了大量财富,这些钱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第二个原因是党对自由政治没信心。但作者认为最重要的的原因可能是腐败已经严重到如此地步,以致于地方政府已经被特殊利益集团(辛迪加)所占据,这些秘密集团由腐败官员和商界领袖组成(补充:其实还应该包括媒体,也就是郎咸平所说的腐败铁三角)。

        怎么看出来特说利益集团对地方政府的控制有多严重呢?指标就是越来越多的群体性事件,也就是群众聚众抗议活动。

        

        最后作者举的例子是发生在陕西的私有油田被地方没收事件。最初政府允许私人开采油田,但后来决定把所有油田收归国有,同时给与私人补偿。陕西这个事件的问题是地方政府强行没收,没有给任何补偿。而这些油田是由很投资者,包括买了家产入股的农民,本来所有的,现在什么都没了。官司一直打到中央,最后也没解决。这件事的意思是说政府对私有财产是不当回事的。(可能作者写书的时候"物权法"还不是热点,所以没提)

        

        这一章的内容很有争议,很多方面我都反对作者意见,但是作者提出的一些问题的确存在,怎么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大智慧。

      关键词(Tags): #私有化#腐败#政治体制#股市
      • 家园 我觉得一党制是个好的选择,只是如何完善落实监督体制是一个大问题

        多党制和一党制在促进民生方面不见得有天大的区别,一党制倒是有些“无剑”的境界。

      • 家园 en,现在是板凳了

        这章作者试图跟政治做些联系,不过有些观点感觉颇偏.

        为了解决就业中国经济必须增长,但是如果单纯增长很快,让看不见的手左右市场,一党制就受到威胁

        • 家园 政治家唯一关心的两件事情

          作者认为中国共产党是在增长和控制之间找平衡。为了解决就业中国经济必须增长,但是如果单纯增长很快,让看不见的手左右市场,一党制就受到威胁

          我倒觉得作者这句基本是对的。的确是在找平衡,不过作者说的只是现象,不是原因。真正的的原因,也就是把大家骗进来的这句话的答案:政治家,共产党也好国民党也好,民主党也好共和当也好,唯一关心的只有两件事情,一是get elected,二是 get re-elected。 说到底就是要掌权,手上没有政权,一切再美好的政治抱负都是空中楼阁。

          用这个假设,就很好解释共产党的政策了。一是要解决就业,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不然老百姓要造反,二是政治改革要慎重,要不然反对派要夺权。

          这两条就是Primary Objectives,首要目标。这两条作不好,苏联和东欧就是前车之鉴。这两条作好了,在确保作好这两条的过程中发生的一切,包括腐败等等都是 Acceptable Casualties,可接受的损失。

          用这个假设,也很好解释反腐的效率低下。因为反腐不是工作重点,毕竟愿意因为吃不饱而造反的人,比愿意为社会不公造反的人多太多了。要从执政者的角度考虑。

          • 家园 看作者语气,似乎共产党为了保持一党制“故意”控制经济

            增长的速度,这种说法就有问题了。中国经济增速一直是在过热的边缘游走啊。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