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平型关之战的战略意义(6) -- 老拙

共:💬70 🌺153 🌵2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家园 平型关一战中,八路军武器装备应该不算太差

一、39年十月,八路军与日军作战两年,按照以往的战报,应该有不少日式步枪的缴获,如果八路军国造武器缺乏,为什么不编制若干日式装备的连队?

二、如果八路军手里很少有缴获的日式步枪,如何解释2年作战中,累次消灭鬼子的数量,就算鬼子喜欢拆枪支零件,但是步枪零件不多,几个残的凑一块儿,怎么着也能整出一把能用的。

三、黄土岭战役,八路军7000人,也应该有5、6百三八大盖了,但是杨成武断言缴获的日本子弹没法用,说明日式武器在杨的部队中份额可以忽略不计。

那么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杨成武作为八路军团长,而后是军分区级别的司令,指挥数千八路军精锐,两年与日寇作战,假设一天打死一个鬼子,两年也应该有700以上的鬼子毙命,按照386旅陈赓日记,386旅在37年到39年间,不停地行军,与日军作战。那么杨成武部也应该差不多如此,那么两年内,杨部干掉的鬼子怎么也应该在1500以上,譬如黄土岭战役之前,杨部曾几乎全歼日军什村大队400人。

如何解释杨部中对日军子弹这么不感兴趣呢?

第一种解释:不愿意用日本子弹—>八路军没有多少日式步枪—>对日作战缴获少—>大量歼灭鬼子后,但是鬼子装备比八路还差,缴获少,要么是很少和鬼子作战,缴获也很少。

第二种解释:不愿意用日本子弹—>八路军没有多少日式步枪—>不屑于用65口径日本步枪—>缴获的鬼子步枪配给二线部队—>主力部队中79口径的国造步枪供应不算太差,还比较好用。

如果用第二种解释来说明八路主力的装备问题,应该算是比较合理的。

拙总引用的八路老兵的文章中,平型关战役中,有八路军班级干部使用冲锋枪的记录,也有说晋绥军供应的子弹比较低劣。这说明,八路军一开始在山西作战,就得到了阎锡山第二战区枪支弹药的补给。如果老阎供应的国造装备真的是歪瓜劣枣,八路完全可以用缴获的日军步枪,自己翻造65口径的子弹,从红军起,就能自造武器,十年后,八路军造枪可能差些,自己整些好用的子弹,应该问题不大吧?到39年10月,杨成武部还愿意用国造装备作战,那么二战区供给的武器应该比缴获的三八大盖不算差,老阎开兵工厂10来年,枪支质量或许差些,造子弹还是能用的。

一个师55把刺刀,3600枝步枪,那么685、686两个团1200到1500支步枪,就打日军伏击,林彪舍得?

八路军115师,从37年初开始整编,到9月,还拿着破枪、猎枪、土枪。

国共花了大半年谈判整编事宜,如果国民党只给空头番号,不管补给,红军愿意只编三个师吗?给了三个空头番号后,红军3万多精锐,扛着长征以来的1万多破枪(土枪、猎枪)进军山西,找日本人干仗,我考,红军真是神哪!

家园 武器不好还是战术有瑕疵?

平型关战役中,八路军不善于使用火力,还是喜欢沿用内战中,肉搏冲锋的战法。至于诸位再三强调的子弹不好,枪械差是站不住脚的,此役中,八路有使用冲锋枪的记录,这个玩意儿不更费子弹?120师廖汉生部就装备了不少晋造冲锋枪,八路军要是子弹不够,装备那么多冲锋枪当烧火棍用?

作战英勇与战术风格不够规范根本就是两码事情,在夹沟这么好的地形中,用占优势兵力的主力部队打日军的后勤部队还有伤兵部队,当然应该打赢了。

战争是残酷冷静的事业,战术不合理,你越是英勇,伤亡越大。

家园 拙总,砸花!!!

您总算说了公道话!

有些人把八路的武器描绘成烧火棍,土枪、猎枪,中国那个时候再差,也不是石器时代啊!连土匪都有办法搞到原装德国驳壳枪,八路军好歹是国家军队,难道弄点子弹都不会?

平型关之战,八路军战术就是不好,而且战后的战术总结不细致,以后又吃了几次亏,这是事实。

家园 我老爹说林彪的部队解放我家乡时就是密集冲锋

冲锋枪密集冲锋猛啊,可是街道窄,被国军的机枪封住。只是那时国民党都被追打逃亡,等土共的部队撤出战场休整时,国军就赶紧逃了。整个地区的解放过程就是国军每逃到一个镇休息,土共就要冲锋攻打,土共累了国军就开始逃。

家园 在平型关伏击的时候

外面还有八路的部队在进行对鬼子增援部队的阻击战

印象里好象是三个中队的鬼子增援?

在这种情况下

尽快消灭包围圈里的鬼子是相当重要的

而消灭鬼子最快的方法

自然是肉搏

否则

几十名上百名鬼子(具体数目好象有争议)以马车汽车为依托

单靠阵地战

打个一天两天应该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吧

至于说到步枪

哪里提到过八路不用缴获日军的三八大盖呢?

还望老兄给个连接或者是提示

倒是鬼子在玉碎的时候要摔碎自己的枪(枪身上有象征天皇的菊花),所以很少能缴获完整的步枪,这事情听说过一点

子弹的数目,在抗战结束前,八路军人均子弹数不到二十发(G来的数字),不知道在抗战初期能不能达到这个标准,毕竟那时候还没有太多的机会从伪军手里搞到子弹

有没有哪位达人能说说八路的武器弹药的主要来源?

家园 打仗要靠耐心,拼刺刀是笨办法。

"王近山立即指挥部队用火力分割日军辅重部队,切断其与前后掩护部队之间的联系。战斗打得相当激烈,我军采取各个击破的方法打击敌人,取得了这次战斗的胜利。这次设伏,我军共歼灭日军100多人"

火力分割敌人部队,各个击破,一口一口吃掉日军。你一窝蜂地冲上去,看上去痛快,怎么发挥火力?

仔细看看386旅陈赓日记,八路军的装备、战术就知道怎么回事了?

那些SB的冲锋,都是白痴的军旅作家在YY!

家园 同意您的标题,不同意您的内容

1。八路那时候也就是一人几发子弹的事,比很多土匪都不上。炮弹更是稀缺。

2。平型关的时候八路战术就是不好,您能搞一个比这更漂亮的伏击战?战后总结不细致,您看看雁门关打的是后勤,阳明堡打的是机场,哪一招不是捅在小鬼子的软肋上!!!

3,把八路的武器描述成烧火棍,土枪、猎枪,找出具体出处可以吗?

家园 当时八路军名义上是隶属国军的

装备物资都是靠国民党提供,国民党当然不会主动给八路军提供大量好装备,很多八路军的装备还是十年内战时期缴获的,八路军的从日军手中缴获装备要到后来有了一定敌后根据地以后才成规模的。

家园 仗不是有耐心就能打好的

有的时候太有耐心反而打不好仗。平型关的战况里,地形复杂,日军又可以依托汽车做临时掩体,如果单纯依靠火力杀伤,在115师缺乏火炮的情况下只能是浪费时间和弹药。且不谈浪费弹药的问题,单一个浪费时间,万一外围来增援的日军在这段时间里突破了阻击部队的防线怎么办?作为一个指挥官,你是考虑为防战局复杂化而快速解决战斗,还是爬在山上和日军对射,结果外围增援的日军赶来,被日军内外夹击?

批评别人战术如何是很容易的,但是仗不是靠批评家打的

家园 我说几句

1 你谈到杨成武的回忆,可是因为读过杨成武回忆录的人没几个,注意这样一个细节的更没几个。我希望你把原文拿来。

杨成武回忆黄土岭战役中,缴获了不少空投的弹药,打开箱一看,都是黄头绿底日本子弹,遗憾地说:“可惜用不上!”可见那时八路军轻武器装备还保持一致性,没有掺合缴获的日本三八大枪。

我们要看原文是怎么样,因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细节,不是你转述就可以的。一般来说就要确认这个细节的真实可信。

其实从你转诉中,我们其实能够有很多种的理解。1 黄头绿底的子弹,是什么子弹,比如说重机枪子弹而同时我军又不具备日式重机枪;2 不是作战用的子弹,特种弹,信号弹。3一时用不上,因为身边没有使用日式步枪的人。

其实,如果这个细节确认为真的话,我倒是几乎能够肯定子弹有问题,而不是没有步枪。很简单,黄土岭战役前四天,有过一场比黄土岭干净得多的战斗,雁宿崖战斗,全歼日军500余人。而参战部队几乎是全班人马。手头上有几支日式步枪应该没问题,就是没带在身边,也用不着说用不上,带回去还是能用的。

对于阎锡山的武器之说,我觉得你说得很烂。以前河里面有人转贴过廖汉生的回忆,我引用一下。

另一件事情还是和警卫连有关,38年阎锡山反攻太原之前,给八路军补充了一批军火,其中716团分到了一批晋造仿美式汤姆森冲锋枪,团里一研究,就配发给了警卫连。那个时候的警卫连可不光是站岗放哨,往往是主官们的总预备队,甚至是当作执行重要任务的拳头部队来使用的。反围剿的时候,卫立煌长官就是自己的警卫连救的性命,蒋委员长华清池被擒,也是张少帅麾下警卫营的手笔,一直到解放后湘西剿匪,达维县城也是贺龙警卫团打下来的。716团的警卫连,按照老爷子的说法“都是老红军啊”。

38年下半年,120师打响了收复晋北7城的战役,716团收复了五寨县城,友邻的715团打响了神池附近的凤凰山战斗,鬼子伪军被消灭了300多后,向神池退却,716团派出了预备队——装备最好的警卫连配合追击神池的敌人。警卫连都是老战士,战术素养很高,敌人立足未稳,一次突袭就突入了敌人的阵地,正是消灭敌人的好时机 这个时候,出事了,阎锡山的晋造汤姆森出事了。这太原兵工厂的产品,质量实在差劲,连发射击后,枪管急速变热。这种枪的恶名大家可能都知道,大都是认为连发后枪管变热,烧蚀严重,膛线变粗,无法射击。老爷子讲,还不止这些,更可恶的是太原兵工厂的子弹都是无被甲的铅弹,铅弹也就罢了,为了降低成本和工艺难度,甚至是还含有锡。老爷子的话讲:“弹头几乎立刻掉在了地上”。咱们老八路都是老红军,枪林弹雨都过来了,没有子弹也能打冲锋,战士们种上去用打不出子弹的冲锋枪和鬼子肉搏。结果,更不幸的事情发生了,这倒霉的枪身结构强度实在太差,和鬼子手里的步枪一接触就断裂了。

神池战斗,警卫连伤亡惨重,很多战术素质最好,最勇敢的老红军,倒在了自己手里的武器前面。

在那个时代,不是挑武器的时代,是有什么武器打什么仗的时代。能有武器就不错了。所以的,你说的使用阎锡山的军火是因为这些军火还不错,简直和妈妈吃鱼头是因为爱吃一样天真。

不过上面河友的120师的实力肯定是错的。

其实,我看你已经进入有点走进牛角尖了,为了辩论而辩论了/你通篇的论调基本上都是在讲何不食肉糜。

另外,一支部队无论是在它进行进攻还是防御,极端重要的一点是就是战术队形。处于进攻地位一方,想想尽办法来破坏对方的防御的战术队形,对于火力不如对手,而通过集中兵力达到兵力强于对手我方,只有近战才能够发挥我们的优势。强调近战,讲究近战的勇气,快速冲锋并无不妥,当然也是存在队形疏散的不够的问题。但疏散队形并不是否定冲锋的,一点两面三三制或许你很熟悉,但同时还存在着三猛战术,猛打猛冲猛追,这也是胜利所必须的。

而在当代,火力强度已经成几何的增长,人力冲锋极为少见,毕竟,时代不同了,这也不是否定过去的理由。

家园 希望结束这个话题,或者更加严谨地关注

关于杨成武的回忆来自于85年版《星火燎原》,《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上-访政协副主席杨成武》

你有疑问:我为什么注意这个细节?我们大家很小的时候,从各种军事历史杂志上都知道八路军、新四军在抗战期间缺少军火,我想这种印象在大家的记忆里都是比较深刻的吧!1985年,抗战胜利40周年,那年的《星火燎原》杂志上登载了N多的老战士、老将军回忆录,尤其精彩的是杨成武率部击毙日军山地战专家阿部规秀中将旅团长,那篇文章清楚地说到八路军缴获的黄头绿底的日本子弹不通用,当时我就想太可惜了,要是用缴获的鬼子军火打鬼子,那可就太好了。只要是步枪、轻重机枪子弹肯定都能派上用场,当时情况下,日军还空投了一批食品,说明日军遭遇八路军包围后,在补给上出现了问题,那么除了食品外,肯定也有步机枪弹,所以,我认为这些子弹是特种子弹的结论很难站得住脚。

还有一点,我写东西很多时候凭借对以前文献的记忆,很少用google的资料,无论如何《星火燎原》都是一本严肃可靠的军事历史期刊。刚好我看过的有期杂志是纪念抗战40周年的合集,许许多多八路军老战士、老将军都谈到了日军的抵抗非常顽固,有时候,宁可自焚,也不愿意被俘虏。85年某期《星火燎原》杂志背后,就是一副《血战平型关》的油画,尸山血海令人震惊,可见采访过程中,日军士兵的顽强是给这些期刊编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采用了这副图作为封底。

现在网络上很多抗战文章,为了衬托我军的英勇,往往言过其辞,这不是正确对待历史的方法。22年前,许多接受采访的八路军指战员年龄都在65到75之间,他们的记忆力并没有很大的衰退,《星火燎原》的编辑们比现在N多的狗屁网络记者要负责任的多,八路军有宁死不降的范例,但是顽抗到底的鬼子也不少。

至于1940年前,八路军的武器装备如何,我们需要有完备的资料,不是靠google一下就可以了。《星火燎原》中谈到了刚刚组建的新四军,特别是刚刚挺进江南的部队,曾经用木头染上漆,扎上红绸带扛在肩上当机枪,鼓舞人民的士气,至于八路军正规部队的装备,《星火燎原》中很少有低劣得像新四军这样的记录。

战术与军火是有关系的,那么抗战前三年,八路军军火装备应该是不错的,115,129经常有一次歼敌千人的记录,那么很难相像林总,刘总偏好于用肉搏冲锋来解决战斗。实际战斗中,拼刺刀往往是在局部小范围发生,往往在某一点或者数点分割敌人,而后用武器一口一口吃掉敌人,几百,上千人拼刺刀肉搏那可是大场面!

本人与flygenral也有一些争执,但是飞将军老兄举出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例子,引用了很多原证,说心里话,争论归争论,flygenral的严谨的态度是让人信服的。

jsj97,还有不少人对我的有很大意见,其实无所谓啦!我只是想抛砖引玉,大家用实在的例子把问题弄清楚。

平型关一役最大的意义在于战略上而不是战术上,杀敌500也好,歼敌3000也罢,只要能挫败日军士气,振奋国人抗战热忱,扩大化的宣传是可以的,但是回到战术层面上,大家再去多看看,能够客观些比较好。

至于日军被歼灭人数,有人说500,也有人认为是1000,个人意见倾向于萨苏900左右,但是日军中到底有战斗兵,伤兵比例多少可能是个谜?网上转载的戴润生回忆录中,说过一个炊事员用扁担砸死了三个日本兵,戴本人对此也感到有些奇怪。那么网上论述的这个事件究竟是真还是假,估计还是能引出不少有意思的话题。

因为平型关战役在中共正史中,特别是最近20年,有比较大的变化,譬如歼敌人数从3000到1000人,当然很多人对此有了一个问号?

想想近代打仗也很简单,少了古代近身搏斗,更多的是中距离的对射。解放战争中,曾经看过拍摄的记录片中,解放军冲锋,有些人被子弹击中,猛的向后一倒,栽入身后的沟中,看看生死也就是瞬间的事情!

家园 如果认真讨论的话,最好拿数据出来

不要用“应该”这种词,最好能找到当时115师装备的数据。

这里是我搜到的http://www.crt.com.cn/news/Html/ymsj/07093017.html

据谷怀良回忆,当时,八路军和日军的武器装备差距很大,八路军的武器很杂,都是缴获来的武器。“之前,林彪从苏联回来的时候,苏联赠送了100挺马克琴重机枪,但被蒋介石扣了95挺,林彪的115师只有5挺重机枪,其他各团有一个机枪连,但都是轻机枪。其他各连有4挺轻机枪,12挺冲锋枪,其他都是步枪。步枪很杂,有捷克步枪、汉阳步枪等等而日本已经有装甲车、小钢炮、震弹筒、歪把机枪以及当时先进的三八式步枪等等”

从红字看确实是武器装备很差,但是这位谷怀良的回忆似乎有些地方有待确认,比如蓝字部分,明显是在说日军整体装备水平而不是平型关这一战。

所以要下结论,还需要更多材料。

另外,想说两点:

1)杨成武说日军子弹不能用,一个可能是拿到的子弹不是八路军装备能用的,比如拿到的是机枪弹,而八路要三八大盖的子弹;另一个可能是,为了减轻后勤压力,八路尽量集中相同武器到同一个部队,杨的部队可能主要在使中国造武器或者是其他国家的武器。

2)战后林彪的总结也提到了肉搏的问题,因为跟国军打仗都是一个冲锋就可以冲垮对方,但这次就不灵了,小日本对着干。说明不是八路要蛮干,而是因为第一次和日军作战,以前的做法不适应新情况了。

家园 不能一概而论

二战初期的日军训练有素,枪法很准,而且,日式步枪的射程要远与汉阳造。即使是装备较好的国军,在火力对抗上也处于劣势。还有要考虑到的是,日军有地形和汽车可以利用,完全可以坚守待援。当年东北抗联常常几百人围攻几十个、十几个日军数日,最后无功而返,就是应为日军利用火力优势屏险坚守。伏击战,优势在于突然性,时间一长,对方建立了防御阵地就打夹生了。另外,平型关,日军有汽车做屏障,很大程度上抵销了八路地形上的优势。

八路也确实是很穷的,一共就那么几发子弹。如果不趁敌人混乱之际冲锋,等到子弹打光了还怎么打?

打仗要扬长避短。谁不希望趴在工事里,用火力解决战斗?但火力处于劣势时,必须抑制对方的火力发挥,才能取得优势。

家园 写的啥,自己删了吧~

看了半天都没找到你所谓的平型关一战中,八路军武器装备应该不算太差的证据.都只是些你自己的jijiyy,什么如果,为什么?几年级了?

家园 平型关之战时115师的炮兵营还在陕甘宁

第二次国共合作谈判谈了八个月,艰苦拉锯的焦点之一就是西北主力红军编几个师,西北红军有6万人左右,最后国民政府给了三师六旅十二团的番号,陕甘宁特区保安队番号也没给,红军不够编,中革军委决定自定编制表,三个方面军主力用十二个团的番号,留守的陕北地方红军用三个师的直属部队番号。115师炮兵营由红74师一部改编,120师炮兵营由赤水警卫营改编,129师炮兵营由红30军改编。三个师上抗日前线的时候都没有带师属炮兵营,红军改编之初的装备虽不至于是土枪猎枪,但也绝谈不上“很好”。

下面有河友某风已经列举了129师的装备,我再详细地列一下:

1937年10月7日129师东渡黄河后在候马电告中革军委9月底129师实力统计(不含385旅旅直、770团以及师属炮、辎、特、工各营)

人员:9307,马匹:445,骡:90

步枪:3412,马枪:724,步马枪弹43012发,

自来德式枪:539,自来德枪弹2872发,

手枪:93,手枪弹6051发,

花机枪3, 冲锋枪弹310发,

重机枪29,重机枪弹23222发,

轻机枪93,轻机枪弹27361发,

手机枪72,

迫击炮6,迫击炮弹67发,

刺刀55,

手榴弹203

6门迫击炮刚好编一个连,115师比129师可能好一点,有两个连,但总体也好不到哪里去。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