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其实我们对邓丽君本人了解的很少 -- 碎片与记录

共:💬71 🌺296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其实我们对邓丽君本人了解的很少

决定跳这个坑。

萨苏的一篇邓丽君系列,在河里激起了波澜。说句实话,萨大的文章我们都爱看,但对邓丽君本人的看法,多多少少都各有不同。老实说,锦猴兄和乡间小径兄的说法,我多少都更为赞同。

萨苏的文章,如果说的只是那种海峡两岸华人盼统一的情愫(不论是哪一方的统一),以及其中所夹杂的些许个人的无奈与哀伤,这都无可厚非。但也正如有乡间小径兄所提出,国家之哀伤,万民同感同受,“是一个民族,是数以亿计的人在承担着,而不是因为一个人的星光亮一点,就承担得多一点?”内战结束,国民党败逃台湾,迁移人口上百万计。所涉及的家庭又有多少呢?或许就会有几十万个台湾家庭,而海峡这边,同样也有几十万或者更多的人怀有同样迫切的情绪。就好比我的家乡,解放时统计人口25万,但估计大陆之外人口(包括港台、南洋及其他各地)另有15-20万之众。这种离愁别绪,且不提对国家的统一的期盼,单说对故人或故土的思念,这无数的家庭,又何曾比邓丽君少一分?

我想,如果说的是这样一种情愫,没有什么人会反对。

但我想之所以有河友不赞同的是对邓丽君个人的评价以及“孤独的中国女儿”这顶显然不是人人可以拥有的帽子。

我们可以接受这一点,即在当时的政治状态下,各为其主,各为其盼。对于我们来说,忠诚以及渴望祖国统一都是可以认同的。你可以说邓丽君劳军,邓丽君出国时与国民党政府签订协议,邓丽君与大陆叛逃“奔赴自由”“领取赏金”的飞行员合影,都是尽其职。这些,我们就个人的感情而言,都能够接受,或者起码默认——尽管我们必须得努力抛弃政治与立场的因素。

但我们到底又对邓丽君除了她的政治角色(劳军歌手,台湾金牌授定的“爱国艺人”【1981年授牌】)以及职业角色(歌手)之外,了解多少?我们对邓丽君的个人了解多少?

萨苏的这一系列,就我来说,最大的不满就在于,所有的情愫,与邓丽君个人特定相关的,都无据可查——我是说除却她政治与职业角色之外的。我们根本就没有任何证据,甚至她私人、个人的任何行为、意味、言语能说明邓丽君对国、家(乡)的爱超过了一般人。

“亲爱的大陆同胞们,你们好,我是邓丽君,我现在来到金门广播站向大陆沿海的同胞广播。。。”

大陆。邓丽君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在北京召开一次演唱会 – “在露天,买不到票的观众也可以听到”。

《我的家在山的那一边》也是邓丽君带有浓厚政治色彩的一首歌。然而,歌中让人感觉最痛切的,还是她那种对于归宿的渴望和无法归去的忧伤。

我们努力地从萨苏的文章去寻找能够说服自己的信息,但可惜也只有以上几句。而且非常可能的、或者说无法否认的,以上话语都与邓丽君的政治角色密切相关。不单单邓丽君一个人,所有的唱汉语歌曲的台湾劳军歌手,都会这么类似的几句,那几乎是一定的。

我自然不是要去否认谁。我想说的是——

我们对邓丽君个人的了解很少。其实,我们对她个人的理解——在我们把一切浮在表面的政治的、或者潜入其中的政治的因素都抛开去之后——都知之甚少。我们不了解她的个人,做为不是歌手、不是政治招牌的那个个人。

其实萨苏所写的,只是他自己心目中的那个邓丽君而已。

说一句或许不敬的话,做为受众,我们都在尽力地抛开政治因素去说邓丽君,但邓丽君又有多少时候是在抛开政治因素来唱歌呢?起码我们不知道。

我们其实不知道,心中的那个邓丽君到底是纯粹的,还是政治的、或者职业的。

又或者多少多少。

关键词(Tags): #邓丽君#音乐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原创】其实我们对邓丽君本人了解的很少2

我说萨苏所写的,其实只是他自己心目中的那个邓丽君。

和大多数中国大陆人一样,我同样热爱做为歌手的邓丽君。实质上80年前后,中国人就陆续地开始听到邓丽君的歌曲,甚至有人说连邓小平都喜欢邓丽君唱歌的方式。

我们对邓丽君的喜爱,并且给予的各种评价,更像是一种历史事件,而不仅仅是音乐。

但邓丽君其实并不是台湾劳军歌手中最出色的。比她稍晚出道的江蕙(80年出道),一生已有40多张唱片,连续4届金曲奖得主。

虽说江蕙稍晚出道,但他们两人依然有不短的重叠时间。邓丽君87年进入半退休,但在80-87年之间,依然发行了多张唱片,而且在我们对邓丽君的回忆中,这些唱片都是“白金唱片”(指销量很大的唱片);同时邓丽君本人,一直到1994年(也就是去世之前一年)都还在参加劳军表演以及发行唱片。

但两人在台湾受欢迎的程度对比,到底是怎样的呢?在台湾历史上最畅销的24张唱片中,邓丽君无一入选!

某或许可以争论说,这个唱片榜上的歌手,大多年轻,因此占了CD更流行的光。但偏偏要注意的是,就是那个江蕙,却有2张唱片在这个榜上,而且其中1992年的《酒后的心声》高达第四位。

这是怎么回事?我们印象中的邓丽君,是白璧无瑕天籁之音,但怎么她在台湾本土受欢迎的程度却不如所想呢?再找找同样被大陆人奉为带来流行风暴的费翔,他在哪里呢?

其实应该这样想,为什么江蕙,并不如邓丽君在大陆这样出名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江蕙主要的作品是闽南语歌曲,此外还有一些日语专辑(这点跟邓丽君一样)。

我猜想,江蕙同样也会对大陆的防线喊邓丽君那样的口号,也会挽着从大陆叛逃的飞行员的胳膊合影,也会说“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到大陆去开演唱会”,也会行走日本。但是因为我们不听闽南语歌曲,所以我们不了解她,所以我们也不会对她有多少其他的想像。

正如有一些朋友所说,邓丽君歌曲在大陆的流行,实质上很占了中国国门初开时先入为主的优势;在心理上冲击了人们渴望接受新鲜的事物、新鲜声音的需要。

若能排开这种优势,至于与后来粤语逐步风行後,影响力才慢慢北上的徐小凤、许冠杰、谭咏麟等人相比,到底谁的音乐怎样,和邓丽君相比怎样,那就得由方家评论了。我想其实大多数人都是很难完全理性地做这个分析的。又比如后来台湾校园民谣对大陆的影响而带来的罗大佑等人(你看,胡德夫这种音乐才子,就不会为我们所知),在音乐上对华语音乐更大。

但邓丽君的歌曲,为什么能在第一时间就进入大陆呢?这真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

我多多少少想起了厦门水域的毛巾香皂。。。。。

这真是一个历史事件。

第一名 《吻別》 張學友 136萬

    第二名 《badboy》 張惠妹 125萬

    第三名 《真愛精選》 張學友 122萬

    第四名 《酒後的心聲》 江蕙 116萬

    第五名 《鐵達尼號》 電影原聲帶 110萬

    第六名 《姊妹》 張惠妹 108萬

    第七名 《忘記你我做不到》 張學友 105萬

    第八名 《傷心太平洋》 任賢齊 102萬

    第九名 《夢醒時分》 陳淑樺 97萬

    第十名 《新鴛鴦蝴蝶夢》 黃安 94萬

    第十一名 《祝福》 張學友 91萬

    第十二名 《半醉半清醒》 江蕙 88萬

    第十三名 《我可以抱你嗎》 張惠妹 86萬

    第十四名 《忘情水》 劉德華 85萬

    第十五名 《太傻》 巫啟賢 84萬

    第十六名 《想和你去吹吹風》 張學友 82萬

    第十七名 《Love,Sandy》 林憶蓮 81萬

    第十八名 《天空》 王菲 80萬

    第十九名 《愛如潮水》 張信哲 79萬

    第二十名 《如果雲知道》許茹芸 78萬

    第二十一名 《光芒》張清芳 78萬

    第二十二名 《天意》劉德華 76萬

    第二十三名 《暗示》李玟 75萬

    第二十四名 《別怕我傷心》張信哲 75萬

家园 因为大家都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邓丽君

政治政治多少罪恶假汝之名。如果我们只愿意看到邓丽君身上的所谓“政治色彩”,把她认作国民政府的“政战尤物”,那不正是台海两侧都真正摆脱不了的悲哀?

邓丽君的被纪念,除了她恬美悠扬的歌喉,温婉宁静的气质,红颜薄命的身世之外,还有最吸引人的一点,就是她人生观中体现出的那种大气。如萨大所说,邓丽君爱中国,因为她身上的传统中华女性气质让她不作别种选择。离她时代不久,两岸的年轻空军飞行员还在台海上空以命相博。他们都爱自己的祖国,并且坚定的认为那就是中国。而如果抛弃所谓的政治色彩,无论是歌手邓丽君还是那些捐躯的军人,都值得我们尊重和纪念,因为他们忠诚于我们的传统和我们的民族。

家园 问题的根本在于

邓丽君到底爱不爱,爱多少,比我们平头百姓多多少,比我们大陆乡下一个台胞在这边的家庭主妇大气多少,我们根本无从得知。

说她爱国,说她大气,除了她喊的这些话,唱的这些“政治意味”的歌曲之外,又从何得知呢?

其实把她说得有多好,只不过是我们想象得来的罢了。

当然,我也毫无证据去否认些什么。我们的确对邓丽君个人几乎没有什么了解。

但是,我们能够凭想像就这样去赞美一个人吗?

家园 邓丽君不是作为个人出现的。。。

邓不代表她个人,她个人肯定也有这样那样的庸俗与平凡。人们纪念的,或者说值得人们纪念的邓丽君,是那个恬美的温婉的传统的大气的邓丽君。

其实这也是我说“人们都愿意看到自己愿意看到的”邓丽君的原因。

家园 支持碎片。呵呵

家园 花之
家园 深以为然.花

其实萨苏所写的,只是他自己心目中的那个邓丽君而已。

家园 以常理度之,邓丽君应该是一个真诚的人,

甚至也可以说她比较天真。

我对邓丽君为人的印象,不外这么三条渠道:

1. 港台老记。

邓丽君去世前的几年,她不复娱乐界中心的明星,可谓繁华过尽。这一阶段仍有人写她,评价就是真诚善良、温婉有礼,很体谅他人。

另外也可以看看邓丽君全盛时期港台娱记写她的文字,我没有半分印象说她如何耍大牌、狂傲等等,反倒是70年代末有一次在电视台上因生性濡弱而被牙尖齿利且有备而来的主持人当场挤兑哭了。对比一下我们大陆的那些明星们 --- 赵薇、范BB...

我就不说什么了。

2. 成龙。

这个大家可以去搜,我不想多言。成龙对她的评价中带有深深的歉疚。但从成龙自己的描述以及港台娱记们的文字上来看,邓丽君对待感情是非常认真和执着的,因为太认真执着以致毫不设防,一旦感情遇挫,就会受到很重的伤害。同时也可以看到邓丽君是个非常敏感且自尊心很强的女子。

3. 我们大陆人写的回应文章。

这是在邓丽君去世以后,一个大陆半政府身份的人写的,大致描述了他和几位同事在80末-90初与邓丽君的一段交往。他们是中国改革开放早期那几家著名红色资本家性质的公司之一(中信、华润、南光...),当时常驻香港

整体评价仍然是:待人真诚善良,特别善于为他人着想。

另外,老萨文中提及的日本演艺界人士对邓丽君的评价,也与我这种感觉非常吻合。

再就是看老夏贴的那个邓丽君演唱“我的家,在山的那一边” clip,虽然这种政治色彩浓厚、需要强大政治激情的歌曲完全不适合邓丽君演唱,但她依然尽力地唱,歌尾部分甚至激动得哭了。这段演唱不仅无法打动我,甚至让我感到无比别扭 --- 我不太喜欢这个邓丽君。但无论如何,我不得不承认,邓丽君唱这首歌时是无比真诚的。

总体来说,邓丽君应该是一位真诚善良的女性,她气质上的温婉柔顺与她这一内心特质有着必然的关联。邓丽君不是一个居心叵测、城府机深的女子。

基于这一基本判断,我认为她劳军和参与一些政治活动,是出自她的理想主义,出自一种真诚。我们不认同她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立场,甚至可以拿出证据来证明她所忠诚的政府、坚守的那些理想,是多么的错误,但不应认为她是个城府机深的女子。

说实话,碎片兄这样一句“我们对邓丽君了解很少”,让我感到困惑。不知要了解到怎样一个程度才算不少,也不知我们能了解到那个程度的演艺界明星又能有几个。看了碎片兄这个标题,我期待你能够找到几个参照物,来说明我们对那几个人有足够的了解所以可以大胆定论,而对邓丽君则了解明显太少。可惜,没有看到这样的比较。

家园 起码这个比较是存在的

起码这个比较是存在的,即与我们行文所写的题目相比较——我们到底是对她的了解比我们宣称得少,还是恰如其分。

其实,我赞同,她待人接物就是那样的一个女子,她的歌曲是那样的。她的personality,其实并不是大家争论的中心。

我也并不想指摘她从事了些什么实质性的间谍活动,因为我没有证据,其实也没有这个动机;但我们同样也无法这样轻易地为她辩解:因为除了和台湾当局签署过协议之外,我们的确也毫不了解她到底有没有从事过什么活动。

这一切,包括对于她对国家的观念,都无从谈起。都是因为我们不知道,我们不了解。

也正如我们在镜头上看到的,她同样在日本的舞台上深情款款,但我们都不愿意去说“她像爱中国一样爱日本”,或者反之。其实我们亦是不知。

我们都不知道。那就尽最大的善意,让她只是普通的一个歌手吧。在不知道的条件下,往好了想其实跟往坏了想都一样——都是多多少少有些自以为是的念头,说的都是自身对录音带里那个歌声所延伸出来的感受。

我们当然可以说自己了解一些人,一些演员更多一些。比如小时候看蒋大为的形象总感觉很高大,后来听说的多了就破灭了。而海峡对岸也有艺人在日本问题上肆无忌惮,也会让我们对他们的认识更多一些。

再注:其实邓丽君起码表现出来的政治主张并不是那么明显。我是说,她是一个有自己立场的人,例如为中华民国尽责;但她的政治主张却并不明显。起码像罗大佑、胡德夫这样的人,要明显很多,我们对他们的了解也似乎能多很多。

家园
家园 再花
家园 为什么政治的邓丽君就不可以是中国的邓丽君呢?

蒋介石尚且可以接受为爱国者,于右任也可以作为爱国者,为什么邓丽君就不可以呢?她爱的那个国在政治上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但在文化和土地上是我们共同的中国。我以为,称她为“中国的孤独女儿”并不为过。

家园 深以为然
家园 好主意

帽子一人一顶,飞机空投,拉动GDP还能提高全民文学修养。

我是中国落寞的儿子,隔壁老大娘是中国孤独的妇人,出门向右卖瓜子的傻二是中国发奋图强的劳动者,再往前30米有一条中国流浪的小狗。

这样连小学生作文素材都有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