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38. 如何帮助小孩子适应国外的幼儿园?(一) -- 非
玩到高兴了告诉他走了,他才会同意。
老师也觉得他不像个小孩,像个小大人。
非老师要是有机会,真的应该认识一下这个小家伙,乐趣无穷的说。
你也应该写,好东西拿来交流,更多的孩子和家长受益呀。
非老师真的值得敬佩。
刚刚看了你写的帖子,很好啊,这样两方面的角度彼此补充,我想会对别人有更多的帮助呢。花鼓励。
你所说的这种形式的幼儿园,在新西兰很常见,在1940s开始普及,确切的说,这里不叫它为kindy,而称呼为play centre,是幼儿园形式的一种,更偏向于家长的参与,老师不多,主要靠家长轮流在规定时间里配合工作。而且基本是和公立幼儿园一样没有费用的。但在paper work上就做的比公立幼儿园少的多。你可以看看菜花幼儿园的philosophy上,有没有说他们幼儿园是 based on the primary philosophies of child initiated play and the importance of parents as the first educators of their own children?
我再去研究研究那个幼儿园的介绍资料,我还没怎么好好看呢。
前天在交流手册上问老师,端端是不是和小朋友一起玩的,老师回答,因为现在端端还不熟悉环境,一直是和老师一起的,等适应了再和小朋友一起玩。我回复的时候,考虑到老师一定比我有经验,充分尊重了老师的意见。 可是心里还是有一点疑问。
端从幼儿园回来后从来不说这一天发生了什么事,问也不说。有可能是语言还没发展到这一步,也有可能是因为集体活动参与的少,说不出什么。因为我注意到和我们周末经常一起玩的几个朋友的名字,是经常被端端提起的,还会说到上次一起去哪里了,下次再去哪里什么的。而幼儿园里的小朋友,她一个都说不上来,所以推测可能是她不怎么和小朋友一起活动的缘故。
我是觉得总是由老师带着的话,端端与幼儿园的实际生活是有些疏离的,小朋友不熟悉她,她也不介入小朋友们的世界。另外,从语言学习的角度说,和老师在一起看故事书学到,或者与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学到,那是很不同的方式,在我看来,当然后者更自然一些。
那么老师这样的安排到底是出于什么考虑呢?再比如非老师提到的那个哭了四个星期的孩子,如果有差不多年龄或者稍大一点的小朋友带一下,会不会好一些呢?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神啊!偶要是有时间就好了……
女儿上幼儿园之前两口子巨担心到时候丫头要是哭起来可怎么办, 万一拉着她的手不放怎么办? 万一.....
结果当天女儿脚一落地就撒腿狂奔,直奔那些玩具而去, 对爸爸妈妈正眼儿都没看一眼!
我朋友太太说当时气的她"心口疼!"
从第一天上幼儿园开始,别说没哭过,我特意早下班去接,人家都不回家. 她倒不是奔那堆玩具去的,幼儿园老师说的,她就是个social butterfly. 后来幼儿园又有新来的中国小孩几天大哭不止的,老师都派我们家的帮助去作劝导工作.
老实说看完了感觉好多了。
名字的问题说的极是。
感谢非的辛勤码字。
很感谢柴禾儿妞和大家分享她的经验【原创】和小非侠:妈妈、爸爸还有孩子如何适应幼儿园(序),这个,可以与我的文字配合起来看,因为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小朋友适应幼儿园的问题,正好互相补充,而且柴妞自己作为家长所写出来的经验,是发生在家里的,身边的,应该对大多数家长来说会更亲切。我所写的,是帮助家长们了解更多发生在幼儿园里面的事情,这些,对于一些家长来说可能是空白,所以,我的目的是帮助这些家长make sense.也非常欢迎别的家长和大家分享经验,集思广益,让更多小朋友快乐面对新的世界。
(四 中)
前面说到老师们首先应该做的准备工作是掌握了解有关新小朋友的信息,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呵呵。
小朋友来幼儿园,对于他们来说,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和父母的分离,而进入自己同龄人的世界。这第一关,就是面对“分离”。可能有的家长会说,没有啊,以前也有送回国一年半载的,也有drop off给朋友帮忙看顾的。但我个人觉得,那种分离,往往没有和以成人为主的世界分离。小朋友在幼儿园里面对自己的同龄人所学习到的沟通技巧,分享技巧,解决问题的能力,协作的能力,自助的能力等等等等,要比在成人世界里学到的,印象来的强烈的多。我是强烈赞成让小朋友在自己的同龄人的世界里去学习去成长的。所以,我才会说,这次的分离,才是真正的分离,因为小朋友,将进入到自己同龄人的世界,都要靠自己了。。。
基本上,有经验的老师,会主动当着新小朋友的面,和新小朋友的家长微笑交谈,减除小朋友的戒备心。然后,会建议家长正常离开。不管小朋友多么不舍,怎样哭闹,我们都会建议家长给小朋友最后一个拥抱后坚决离开。这样对我们老师有利。如果家长一直不离开,那么小孩子会一直粘住家长,老师们也就没有机会去接近小朋友,帮助小朋友,以及吸引小朋友。有一些家长离开后,会在门外,栅栏外偷偷回看小朋友,一般来说,不被小朋友发现的几率极低,结果往往引起小朋友更大的不安,甚至有的小朋友本来很快就安定下来,不再因为父母的离开而哭泣,已经开始接触新的环境了,一个不小心瞧见父母在外面了,就会重新不安定,开始哭闹了。这一点,确实会给小朋友带来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一直建议,父母要走的坚决,相信老师能处理好。通常情况下,如果碰到小朋友特别不能适应的,有些家长会和幼儿园说好,提前一些来接小朋友。这样也是不错的循序渐进,让小朋友逐渐适应的方法。
说到这个父母离开后又藏起来偷看的事情,也很有意思。以前我对心有灵犀的事情总是抱有“碰巧”“运气”的想法,但现在在幼儿园工作久了,看到很多起,小朋友神奇的感应能力,实在是只有啧啧的份,却解释不了原因。。比如有的小朋友明明在教室里玩的好好的,根本不可能看到外面的情况,突然大叫“mummy,mummy”,扭头就往外跑,不一会,他的妈妈就走进教室来了。这样的事情,看到过很多次啊。那些刚进幼儿园的小朋友,不适应的那些,会比往日更敏感,现在有的时候,如果新小朋友的哭声突然大起来,我就会习惯性的四处张望一下,看看是否发现小朋友的家长藏在哪里了。。。
家长的担心,做老师的应该完全可以理解,所以一般不用担心老师会在这方面生气。一些华人家长偶尔会令老师们有点烦恼的,多半是语言交流的问题,比如已经建议该家长不要在栅栏外偷看了,但家长明明答应了,又忍不住偷看,结果被新小朋友发现,好不容易安定适应下来的新小朋友马上又大哭起来,有些家长就忍不住又进来和孩子安慰一番,告别一番,但家长没有意识到这样,其实更增加了小朋友的难适应,也增加了老师们的工作量-----可不是么?刚才的功夫都白做了呀。。。
对于一些语言不通的小朋友,年纪小的小朋友,适应得时间有长有短,比较常见的是在一天的某个时间段,突然想起父母了,(基本上这时候是觉得有点困了,累了,闷了),本来都没哭了,然后又哼唧哇呜起来。这个,也满正常的,新小朋友一般相对老小朋友来说,情绪会紧张些,紧张一段就会觉得累了,换了大人也会如此。有经验的老师,会建议家长给小朋友带个自己在家喜欢的绒玩具(soft toys)或者小毯子(blanket),术语里叫做“comforter”(安慰物),因为家里的这个小朋友喜欢的玩具或者小毯子,可以让小朋友觉得安全熟悉,有个依靠。有的小朋友喜欢的小毯子小被单都已经破旧的不成形了,但他们就是喜欢自己的那一块。这也是很正常的。Mary Ainsworth有个理论是关于小朋友,尤其是小baby和家人以及照顾他们的人之间的attachment 关系的,很好的解释了小朋友的secure base的问题。简单来说,小朋友开始进行探索父母之外的世界的时候,他是没有安全感的,而safety needs,对刚进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说,尤为重要。所以,之前希宝所提到的自己儿子特别喜欢的那个小熊,我个人觉得老师的建议是对的。试想一下,是让小朋友有一个自己觉得还有个“陪伴”,令他哭泣的时间减短,伤心的时间减短好呢?还是更看重这个玩具会不会丢呢?丢的可能性只有百分之五十,但安慰小朋友的作用却有百分之百。你会选哪个呢?而且,从希宝的描述里,比如说, “平常就只能他自己碰,偶尔不见了那个不安哪”这个或可说明小朋友他平时就满敏感可能还有些胆小的。我相信他在刚去幼儿园的时候,恐怕内心是受了很大折磨的。不过,老师应该同时尊重家长的选择,所以,和希宝采取类似行动的家长也不必过于担心老师会担心家长不配合,因为毕竟,孩子是你的,你有这个权利。老师只能建议,不能要求。我们或许有专业经验和理论,但为孩子做的最终选择,还是主要在家长。
但如果我是希宝,我会毫不犹豫的把小熊给他带去。尤其在最初几天,相信我,他一定会把小熊看得紧紧的,片刻不见都会满处寻找,绝不会把它弄丢了的。在这方面,小朋友的保护意识实在比大人强多了。那些搞丢了的例子,多数都是发生在基本适应了之后。而且多数也不是真的丢了,只是放在哪个角落给忘了。等他有忘了的时候,那也是这个玩具的security 的作用对他来说已经大大减弱了,那是好事情。幼儿园的小朋友很有意思,我看到的绝大部分小朋友都非常善良,若看到别的小朋友哭,总是会过去询问一下,或者赶紧去叫老师,不会说话的,还会主动过去拍拍哭泣的小朋友,并且基本都知道是哪个小朋友的玩具的,如果小朋友不小心找不到了,总会有小朋友捡到后跟送宝似的送过去。。。(有关小朋友们的记忆的,这里也要说句很有意思,哪怕是只有两岁的小孩子,大部分都能搞清楚谁是谁的鞋子袜子之类的,有的时候真要叹声神奇。)
小熊唯一面临的问题是可能会弄脏。因为小朋友偶尔跌地上了,或者去洗手间顺手就放地板上了是很有可能的。所以,要么从小就解决这对一样玩具非常热爱的习惯,要么,做家长的可能就需要辛苦些,注意这些带去的玩具的清洁卫生。我们幼儿园曾经有个本地小朋友,有一块破得不成样子的粉红色的小毯子,刚来的时候她就是要天天带着,不带就哭的那个伤心啊,带着呢,就片刻不离的,拖在地上走,带去沙坑,披去洗手间,总之,我时常看得目瞪口呆的。不过,小朋友自己很高兴,她的家长也没办法,只能天天晚上等她睡着后给她洗然后烘干。确实很辛苦。过了一段时间,我们就采取渐进的方式,先是劝她洗手的时候,吃东西的时候把她放回书包里,然后慢慢建议她玩游戏的时候放回书包里,再然后劝她出去玩的时候放回书包里,就是这样一点一点的,也花了不少时间,才慢慢帮她戒掉这个唯blanket是从的习惯。她的妈妈自然对我们感激不尽。因为,老师的话有的时候比家长有权威性,有些在家里不肯做的事情,在幼儿园老师的鼓励和建议下,小朋友反而会去做了。
友情提醒:每个孩子都是特别的,我的建议只作为参考,您还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蚂蚁扛几维鸟。。。。。。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而且那些满心以为要来场生离死别的家长们,尤其沮丧。。。。
仿佛突然一下觉得,这孩子大了,不要爸爸妈妈了。。。。
端端回来不讲幼儿园的事情,也有可能是她还没有觉得幼儿园有什么特别吸引她的可以让她讲个所以然出来的。看你写的情况,我个人觉得应该不是老师的特意安排,最主要的还是语言障碍。老师或许不懂中文,但老师是成人,而且是自端端进幼儿园后最主动和她接触的人,在老师那里,端端有安全感,所以她会和老师之间有connection。但与其他日本小朋友,因为语言不能沟通,首先就有一个建立关系的障碍,寻找朋友,我所观察到的,一种是比较活泼的华人小孩,不管对方懂不懂,就算两个人如同俗话说的鸡同鸭讲,也会因为有共同的兴趣而发展出友谊,但这样的情况,多数发生在好动的男孩子身上多些。一种是,班上有另外一个华人小女孩,相似性的影响,两个人自然会很亲密。还有一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就是,有些性格主动,非常喜欢照顾人的本地小孩子,会主动过来和端端交朋友。但这种可能,往往需要老师的引导。做老师的,我个人认为,应该在这时候主动帮助端端建立新的友谊。我班上曾经有个很腼腆的华人小女孩Ashley,刚来的时候除了我,谁也不理。但老师是不可能只让一个小朋友跟着的,,这时候,我所做的是,我了解班上的Tara这个小姑娘是非常loving, caring的,我就鼓励她:“Can you look after Ashley?She is our new friend.”云云,基本就是告诉她Ashley是新来的,建议和鼓励她带着Ashley去玩啊,Tara还真的很当回事,也不管Ashley懂不懂,就叽里呱啦的带她去外面滑梯啊,不多久,两个人就笑成一团了。小朋友还是应该跟小朋友玩的,总跟着老师,其实失去了和其他小朋友互动学习的机会。
我比较建议端娘在跟老师询问的时候,巧妙的把话题引到端端和小朋友的interaction的方面,用问句的方式问问老师,是否有可能鼓励其他在幼儿园呆得久些的小朋友,有可能与端端有共同兴趣的小朋友,来主动和端端交朋友?老师对班上的小朋友的兴趣爱好以及个性应该有所了解,也应该能有合适的人选。
另外,端端现在的年纪,还是出于比较自我的年纪,玩的话,也会很多时候enjoy自己玩,不见得非要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才高兴。小朋友的成长都有这样一个过程。所以,端娘或许不用太担心,没准过段时间,她就会想要找个小朋友一起玩了。
It takes time!
好文顶上去。
象你家小朋友这样的,对老师来说是非常大的帮助,而且也说明小朋友本身也是非常loving, caring的。
真好。
Ashley和Tara的例子就是我希望的。
不过非老师说的对,每个孩子性格不同,也许端端并不是那种跟小朋友自来熟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