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关于仵德厚经历的几个问题 -- 鼎盛_杨
1. 仵德厚是黄埔几期的?
方军的文章中有这样一段:
别的介绍文章中都说他是1926年参加的冯玉祥的学兵团,更有的明确说是在学兵团呆了三年。然后就是1930年中原大战,那么他是什么时候读的黄埔军校?第几期?
2. 方军的文章中还有:
这场毙敌700多的阻击战,在战史上的正式名字是什么?
3. 还是方军的文章:
整个武汉战役毙敌多少?一个团就毙敌三千,那其它国军部队是不是太FC了,否则武汉怎么会失守?
大家一起考据一下。
马甲先不考据了,这两天在考据科举的事情。
反正见证人全死了,就往死里吹吧,一个团以2500人的代价毙敌3000,抗战还需要打八年吗?八个月就可以把日军打得精光了
一、1941年考取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成都本校高等教育班第七(?)期
二、1937年8月,孙连仲26路军所部参加华北抗战。在房山、琉璃河一线阻击日军20师团。当时黄樵松任42军27师(师长冯安邦)79旅旅长;仵德厚任30军30师(孙连仲兼军、师长)88旅(任泮兰)176团第三营营长。
反正所有知道的人“都去世了,没有一位活到今天”,由着这两位或者说这一位吹呗。
这是冯安邦27师的路线,但没有全部借用。这个记者引用的这个老头的话如下(03年发表的文章):
“ 八月上旬,我军奉命开往北平一带参加抗日战争。官兵听到这个消息欣喜若狂。当我营8月13日抵达徐州时,正值上海凇沪会战中。‘我军击落日寇三十余架飞机’的号外大喊盈满街头,极大激发了全营官兵的战斗情绪。战士们人人斗志昂扬、精神振奋,期望早日开往北平前线杀敌卫国。在徐州集结完毕,于8月17日乘火车开赴北平琉璃河站下车后,开往房山一带待命。我团奉命在房山东北杨家峪以北高地占领阵地,构筑工事,阻敌南下。我营当日下午占领405,7高地左右阵地。进入阵地后加强工事,天明后,战斗就打响了。”
我营阵地左翼为175团,我们的共同任务就是全力阻止侵华日军南下。日军的战术是先群炮轰击,然后是集团冲锋。每天轮番冲锋三、四次。而且,日军不断从后方调来大口径重炮参加战斗。这一仗,我们一直坚持到九月中旬。后来,我接到命令:‘部队向北平南口方向撤退,掩护汤恩伯部队向南转移。’这样,我们才开始撤出战斗。
我营四个连,官兵621人。撤出战斗时还剩112人。
这样问题就出来了,当时驻淮阴、后布防于北平以南琉璃河、房山阻击的是27师,他一个30师的营长凭什么跑到了人家27师的地盘上?我想,一个
且不说他当时究竟是27师的还是30师的,从这段战斗经历看,给人的感觉是从进入阵地就打直到9月中旬。实际上,“第20师团于15日11时40分开始攻击房山以北第26路军的阵地。战至16日,日军攻占了房山南面的阵地”,前面那些日子不过是日军调整部署,准备进攻,因而双方在那儿对峙罢了。而且从这两篇文章看,前面那那篇中没敢怎么吹,现在居然吹出了他一个营就击毙700多日寇,要知道,整个孙连仲第26路军不过才毙伤日军5400多人(此数据未得到日方认可),保守估计,他一个营就占了全军团四分之一的战果!!
这场战斗,因为败得太快,战史上基本上没有提及,有的称为“永清房山战斗”,有的称为房山阻击战,有的称为“琉璃河、房山阻击战”。
另外,据这个老头说,他撤出战斗是“接到命令:‘部队向北平南口方向撤退,掩护汤恩伯部队向南转移”,这就更是滑天下之大稽了。盖因汤部已于8月26日下午1时30分下令全军突围,南口一线已全面失陷,至27日,汤部已退往蔚县、广灵、涞源。何至于直至9月18日尚需30师去南口掩护其撤退?
说到武汉会战,双方公布的伤亡数字相关太大,日军承认伤亡共3万余人,中国方面宣称日军伤亡在20万人以上,现在多称日军在武汉会战中伤亡4万余人,加上其余原因减员近10万,相对于武汉会战国军调集的军队(130个师100余万人),这个老头所率团也定是战果最大的了--仅击毙就达3000余,而全部武汉会战平均比例不过每万人毙伤日军1000人而已。
总体来说,这就是一个吹出来的英雄罢了。
法币这么有意义的事情还要我这个“共军”去帮忙宣传,sigh。反过来总是纠缠于这些零星战斗,一两个人物。国军好几百万,要靠几个忠良来维护形象,那可不是除了“版本升级”没有别的办法了。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芝麻一榨还全是水,这能怪谁呢。
孙元良也罢,仵德厚也罢,张学良也罢,拖到后来当年所有参与者全部死翘翘,后来人还不得以他的“口述历史”为最大么?想怎么往自己脸上贴金就怎么贴...
假使当年解放太原之后就把他作为战犯给毙了,试问到今天还有谁能记得起这位“抗日英雄”?就算还有人翻起旧材料来,死人与活人相比,终归赚不到眼球。在国民党军队中像他抗战时那个职位,打过鬼子的人多了去了,可一没离开大陆,二没弃暗投明,而且活到今年还能吹牛的人可不太多。
打仗的士兵都是一样的穷人家子弟。
该死并且死掉的比这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