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我见过中国所有顶级的风洞 -- 梦回青城
是和气动关系不大,但是换一个角度讲,再入大气层时的返回舱烧蚀问题,和生命保障也有一点关系,因为那是个保命的壳吗!我想每次飞船返回时,地面控制人员(还有直播室的观众)最紧张的时候就是再入大气层时的那几分钟热障,这时返回舱被一个大火球所包围,周围的空气是电离的,所以无线电也中断,里面的人和全世界被这一团大火所隔离,生死未卜。。。所以呢,人命关天的事,当然要在风洞里搞个明明白白才好。。。
有时候就是一个小技巧,但往往能憋死一个国家。。。我记得以前讲法国拼命想得到制造高质量玻璃的技术,因为当时法国和其他国家造的玻璃里面瑕疵很多,比不上威尼斯造的晶莹剔透的玻璃,结果造成贸易不平衡,法国就和当时的技术先进国家威尼斯打了几仗,仗打赢了,威尼斯人告诉法国人说,这个造高质量玻璃的关键秘诀呢,就是在熔化玻璃时要不停地搅拌。。。啊?
也有说这个故事的主角是俄国人和奥地利人;也可能这个故事本身就是一个笑话。。。但是这样的例子在工程史上还是有类似例子的。。。
那日本单晶硅和中国穿甲弹的逸事是怎么回事?请纳兄务必赐教!
这有点像印度的软件业,虽然很发达,但是和本国的经济脱钩,都是解决别人的问题,最终还是受制于人。
我觉得不光是材料这一块,而是整个国家的产业策略,是给人打工呢,还是自主发展,整天为了争别人吐剩下的那点低技术订单,当然不会有钱有需要去发展自己的研发实力。
所以我们国家现在应该到了完成原始积累,发展自己的以消费内需为主的国内市场的时候了,这种经济转型完成后,我们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培养起来。否则培养再多的人才,也是为别人做嫁衣!
穿甲弹的故事应该很多人听过,我就简单的说一说。
事情好象是起源于中苏边境的对峙,当时中国的武器没有办法打穿苏军的坦克。前线急需,后方就开始想办法。先是直接使用高硬度高密度的材料做弹头。中国的钨储量丰富,就用钨做的弹头。但是实际测试的时候,这个材料太过坚硬,一打到坦克上就飞走了。研究人员换了很多别的材料,结果都是一样。实在没办法的时候,有人就提出来,硬的不行,来软的,用软的材料包在弹头上再打坦克。这下弹头老实了,直接粘到表面上,然后硬弹芯再穿透装甲。
单晶硅的故事是一个美国老教授给我讲的。在大约60年代的时候,日本还没有索尼这样的电子企业,主要依靠制造业。日本要发展,就必须在新的领域有所创新。当时的政府就看上了电子产业。但是工业生产电子元件的基础材料,大块的单晶体硅,却是谁都做不出来。一个研究所花了几年的时间,就是做不出合格的样品。有时偶尔成功,但是总是不能长成大块。眼看着国外同行进展顺利,从政府到研究人员都急的冒火。
这个研究所有一个习惯,那就是不管有没有进展,第周都要开一个集体会议做报告。现在国内挺多单位也有这样的活动,不知道都是做什么的,呵呵。有一次会议开完,大家都在垂头丧气的时候,一个MM居然拿出来几页报告。这个MM干秘书的,平常也就跑跑腿的角色,对科研是一无所知。大家实在无聊,也就听她说说想法。原来研究所离铁路近,MM每天都是做火车来上班。她发现当单晶硅生长实验在有火车通过前后进行的时候,大家总是很沮丧。而一旦没有火车,就有一些好消息。她手上拿的就是火车时刻表。一堆科研人员大受启发,马上在一个远离城市的郊区建立地下实验室。不久,日本的单晶硅专利诞生,从而有了索尼这样的电子巨人。夸张一点说,这个MM开创了日本在电子领域的多年辉煌。
闲话一句,中国要发展,也必须是在新的产业有所作为。比如这个互联网,做自己的标准;做新的信息产业。光想做代工,再做几十年还是打工的穷光蛋。
里面包着铜线,现在配电房里也是这样,总导线管道看起来象个空调通风管。
不过这铜线可能说铜柱更合适。
主帖中已经说了,超音速是扩散段风速提高。俺以前也看过有关火箭喷口的书,高压燃气先经过一个收敛段,使气流达到音速,再经过一小段平直段到扩散段,超音速气流经扩某段速度再提高,所以火箭发动机喷口都象个喇叭。
而亚音速气流是越收敛速度越高,与超音速相反。
跨音速风洞可能就存在这个问题。
象军品电子元件可以工作在185度。
人么就差远了。
还有可靠性要求不一样。
也很巨大,但和航空的风洞不是一个体系
我想楼主多半没有见过
恭喜: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返回] [关闭]
为在小尺寸上获得真正的模拟 有的时候是用水银 水等流体来"吹"
楼主这个帖子真是猛。让人长见识了。。。
如果俺们的风洞水平这么高的话.
英文叫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