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半原创】石油没有了用什么 -- 橡树村
其他的都不方便。要么携带量不够,要么能量密度不够。
所以才有煤液化项目,虽然不环保也不是长期发展方向,但是毕竟可以比较快的对液体燃料进行补充。
如果不用于运输,电是最方便的。
日本已经在研究了,面临的问题是电池的容量,电池的问题解决了,电车普及就不远了
没有原料补充的电池是不行的,携带量相差太远,电池充电时间太长,距离应用路途遥远。
燃料电池是发展方向,实际上携带的是化学能,通过燃料电池转变成电能。
目前氢燃料电池已经比较成熟,特别是在日本。
但是氢的携带问题并不好解决,所以发展方向是甲醇/乙醇的燃料电池。甲醇有毒,乙醇前景更好。
乙醇燃料电池距离真正民用,大约至少有二十年路要走。
从能源载体的角度来讲,还是液体燃料,只不过能量应用的途径变化了。
液体的能量密度大,携带、输送方便,补充方便,除非能够直接使用太阳能或者其他直接可以在路途中补充的能源,液体燃料都是公路运输的最优选择。
当海边布满风车时,海鸥大概就要快灭绝了。
陆地上的风口往往又是候鸟迁飞的途径。
那个反应器好象已经定在法国了?
完全不对环境有影响的方法应该不存在。人的存在本身就对环境有影响。
关键在于如何控制,如何尽可能的减少影响。
为了人类眼前利益不顾环境是不对的,单纯考虑环境而缩手缩脚也同样不行。
人类毕竟是为了人类自身的利益的,即使是环境保护,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煤炭和天然气可以替代石油不论在发电,燃料油和化工原料。只是使用煤炭作为这些用途的成本高于石油。当石油的价格高与30美元/桶,使用煤炭作为这些用途是有利可图的。技术上没有太大的难度。并且煤炭和天然气的储藏量比石油要大的多。只要大规模投资,替代石油的燃料油和化工原料的问题可以解决。现在的问题是石油价格的不确定性,一旦投资下去,工厂建成,石油价格下跌,运营亏损怎么办。石油现在没有面临枯竭,这些大石油公司会操纵石油价格以避免世界摆脱对石油的依赖(世界摆脱对石油的依赖又牵扯到政治,世界格局)。一旦石油真的面临枯竭,这些大石油公司第一个就会在这上面投资。
至于百年后煤炭和天然气也消耗完了怎么办,以现在科技的发展速度,到时肯定会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天然气合成油,煤间接合成油,都要经过费托合成,就是一氧化碳和氢气合成烃的反应。
从短期来讲,能都作为石油来提供液体能源和化工产品的,天然气最好,然后是煤。
不过费托合成本身的问题太多,就我在这个行业将近十年的经验,给世界唯一的煤液化企业做咨询几年的所见所闻,所接触的几个国际企业和国内的大企业以及世界主要研究机构的经验,说技术上没有太大的困难,我实在说不出口。
至于说石油资源究竟有多少,大公司是不是有没有公开的数据,我感觉不能盲目乐观,毕竟所有石油大公司都藏着掖着的可能性并不大。
石油到不一定肯定枯竭了才出问题,而是石油供需关系紧张到一定程度,价格高到一定程度,就需要考虑替代能源了。
至于究竟煤液化的成本有多高,我手里有商业数据,不能透露,但是比一桶30美元可高多了。
国内炒作煤化工使用的数字,那是绝对不能信的。
至于国际石油大公司投资合成油技术,实际上除了中国的那几个大石油公司,世界上有名的大石油公司又在不同程度参与了费托合成的研究,虽然主要集中在天然气为原料方面。特别是shell,十五年前就在马来西亚建了天然气液化企业。
其他宣称有技术的包括BP,飞利浦,美孚,挪威石油公司等等。
再一次体会西河之水深不可测,惭愧惭愧。
曾经听几个老教授说煤转化汽油技术上没有太大的难度,而且当时内蒙古鄂尔多斯的煤转化汽油的项目也上马了,我就信了。
至于30美元/桶的事,是我99年看的一篇国外综合性杂志财经部分的文章,也许只是忽悠。
惭愧,花谢!
这方面的成本和石油比应该还是有优势的。
C1化学是个高投入高产出的大产业,几十个亿RMB下去也就探个底。
太阳能一般指太阳光的辐射能量。可以说煤炭是积累的太阳能,因为煤炭来自植物。植物通过对太阳能的利用(光合作用)转化成自身生长的能量。
核元素来自恒星,是恒星内部核反应的产物。太阳光也是太阳内部核反应的产物。
http://news.bbc.co.uk/1/hi/england/devon/6664005.stm
如果建成能满足百万家庭的用电
应该这么理解:那时的成本是按那时的煤价来算的。
现在油价超过了30美元/桶了,但现在的煤价已不是99年的价格了。
无论是从煤炭/天然气合成石油(轻烃)都只是开源而已,煤炭,天然气和石油一样是不可再生资源.
最好的解决方式:用废弃的塑料制品降解来生产汽油.这样的循环才有益环境.日本这方面有进展.
煤的气化还是很实际的,搞一些坑口电站也有利可图.最近接触的项目中,CBM的比例在提高.
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与水分子(CH4·H2O),在海底的低温与压力下形成,埋藏在海底的四百米到三千米的深度。还有一个地方有可燃冰,就是永久的冻土带。
1立方米可燃冰可转化为164立方米的天然气和0.8立方米的水。科学家估计,海底可燃冰分布的范围约4000万平方公里,占海洋总面积的10%,海底可燃冰的储量够人类使用1000年。
历时9年,累计投入5亿元,中国在南海北部成功钻获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可燃冰”,从而成为继美国、日本、印度之后第4个通过国家级研发计划采到水合物实物样品的国家。
据初步预测,南海北部陆坡天然气水合物远景资源量可达上百亿吨油当量。中国在南海发现天然气水合物的神狐海域,成为世界上第24个采到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的地区。
但人类要开采埋藏于深海的可燃冰,尚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有学者认为,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方面,甲烷所起的作用比二氧化碳要大10-20倍。而可燃冰矿藏哪怕受到最小的破坏,都足以导致甲烷气体的大量泄漏。另外,陆缘海边的可燃冰开采起来十分困难,一旦出了井喷事故,就会造成海啸、海底滑坡、海水毒化等灾害。
由此可见,可燃冰在作为未来新能源的同时,也是一种危险的能源。可燃冰的开发利用就像一柄“双刃剑”,需要小心对待。
5月1号凌晨在中国南海北部发现可燃冰,昨天的CCTV新闻会客厅栏目的嘉宾是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总工程师张洪涛先生,他介绍了我国在可燃冰勘探、开采方面的进展。
1.永久的冻土带也有可燃冰,我们国家永久的冻土带有两处,一处在青藏高原,一处在大兴安岭,百分之七十几在青藏高原。
2.可燃冰不在平平的海底,它必须在海底的斜坡,叫大陆坡,我们中国它就在这个位置,它是一种斜坡上突然陡起来的一个地方,水深大概是千把米到两三千米,我们国家是在一千米左右发现的,估计大概到两千米之间还有大量的地方有可燃冰。
3.开采的技术、工具目前还是依赖于其它国家,在十五期间,我们取样器有国家的863支持,已经研制成功,水平跟国外一样大,因为它还有很多配套设备,所以不能用于这次勘探,但是它的概念的机器和有关的配套设备正在研制,核心设备已经研制完了,成功了,我们在湖泊里已经试验了,但那么深的水还没有试验,它取决于方方面面的条件,包括材料,包括配套的设备,特别是包括电缆相应的一种后勤的保证,所以这个工作现在正在做。
国际上的时间表基本上定在2015年到2020年左右,我们国家如果向前赶,晚他们十五年到二十年,大概2050年左右,通过努力能跟他们拉平。
万物生长靠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