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毛泽东为何不去留学 Z -- 茶博士

共:💬7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毛泽东为何不去留学 Z

1919年3月12日,毛泽东和一群准备赴法国留学的学生一道离开北京,14日到达上海。送走留法学生后,他于4月6日回到湖南长沙。

他在1920年给好友周世钊的信中说:我觉得求学实在没有“必要在什么地方”的理,“出洋”两字,在好些人只是一种“迷”。中国出洋的总不下几万乃至几十万,好的实在少。多数呢?仍旧是“糊涂”;仍旧是“莫名其妙”,这便是一个具体的证据。我曾以此问过胡适之和黎劭西两位,他们都以为我的意见为然,胡适之并且作过一篇《非留学篇》。

在长沙,毛泽东于1919年7月14日创办《湘江评论》。与此同时,胡适在北京的《每周评论》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于是,胡适和毛泽东都对对方的活动产生了反应。毛泽东是如期把《湘江评论》寄给了胡适。胡适在8月24日的《每周评论》第36号上撰写有《介绍新出版物》(署名“适”),高度评价了《湘江评论》,并表示支持湖南的学生斗争。他说:“《湘江评论》的长处是在议论的一方面。《湘江评论》第二、三、四期的《民众的大联合》一篇大文章,眼光很远大,议论也很痛快,确是现今的重要文字。还有‘湘江大事述评’一栏,记载湖南的新运动,使我们发生无限乐观。武人统治之下,能产生出我们这样的一个好兄弟,真是我们意外的欢喜。”而这篇文章正是毛泽东写的。“民众大联合”的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思想的确立是在《湘江评论》时期。

9月1日,毛泽东响应胡适“多研究些问题”的号召,在湖南起草了《问题研究会章程》,寄给北京大学的邓中夏,刊发于10月23日的《北京大学日刊》。《问题研究会章程》中所列的大小144项问题(有互为兼容),是对胡适文章中所提出的问题的具体展示,思路和主旨与胡适基本一致。

1919年12月18日,毛泽东第二次到北京。这是他为反对湖南督军张敬尧所领导的学生运动的具体工作。他前往北京,代表“新民学会”上书胡适,是想争取胡适对湖南学生的支持。胡适晚年对助手胡颂平回忆说:“毛泽东在湖南师范毕业后到了北平,他和五个青年上书于我,――这封信,我是交给竹淼生的弟弟竹??生保管的。在抗战期间,放在上海,竹??生怕出事,把它烧掉了。”

毛泽东亲自登门拜访胡适之事,胡适的日记中有记录。1920年1月15日的胡适日记中有:“毛泽东来谈湖南事。”1920年4月11日毛泽东离开北京去上海。回湖南后,毛泽东寄给胡适一张名信片,内容如下: 适之先生: 在沪上一信达到了么? 我前天返湘。湘自张去,(新)气象一新,教育界颇有蓬勃之象。

将来湖南有多点须借重先生(之处),俟时机到,当详细奉商,暂不多赘。

此颂 教安 毛泽东寄 寓长沙储英源楚怡小学校 胡适晚年追忆了当年他对青年毛泽东的吸引和影响。在1951年5月16-17日的日记上,胡适回忆说:“毛泽东依据了我在1920年的《一个自修大学》的讲演,拟成《湖南第一自修大学章程》,拿到我家来,要我审定改正。他说,他要回长沙去,用‘船山学社’作为‘自修大学’的地址,过了几天,他来我家取去章程改稿。不久他就回湖南了。”

胡适所说的在毛泽东给朋友的信中可得到印证。1920年2月和3月14日毛泽东在离开北京之前分别给陶毅、周世钊的信中说: “湘事平了,回长沙,想和同志成一‘自由研究社’(或径名自修大学),预计一年或两年,必将古今中外学术的大纲,弄个清楚。好作出洋考察的工具(不然,不能考察)。”“我想我们在长沙要创造一种新的生活,可以邀合同志,租一所房子,办一所自修大学(这个名字是胡适先生造的),我们在这个大学里实行共产的生活。”“如果自修大学成了,自修有了成绩,可以看情形出一本杂志。”

1921年8月16日毛泽东在湖南《大公报》上发表了《湖南自修大学组织大纲》,同时他又起草了《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9月,毛泽东利用船山学社的校舍开办的自修大学开学。原船山学社的社长贺民范为校长,毛泽东任教务长。1922年4月,自修大学的校刊《新时代》创刊。11月自修大学和刊物被湖南政府勒令停办。湖南自修大学的学生大部分后来成了共产党的干部。

摘自《胡适周围》

家园 关于毛泽东不留法的问题 结论是--没钱

历史是一面模糊的铜镜。

关于毛泽东不留法的问题,我以前找到点资料,结论是--没钱。

下边是毛的同时代密友萧瑜的部分回忆 网上很易查到:

1918年李石曾、蔡元培组织留法勤工俭学。新民学会指定蔡和森萧瑜组织。 不久毛泽东协助组织,带领新民学会会员及其他湖南青年二十多人来京参加留法预备班学习。但经过多次跟和森兴萧瑜讨论後,毛泽东决定不去法国,他说他喜欢留在北平。

有四个理由,使他作此决定。

首先是路费问题,毛泽东一文不名,船费虽然减到一百大洋,但对他来说,仍是非常庞大数目,他自己知道无人会借这大笔钱给他,

其次是在语言方面,他说不上纯熟。他在学校时,连最简单的英文发音也弄不清。毛的语言天分较差。

第三,留在北平,他可以继续读书,同时又能为我们的新民学会徵求新会员。而我们留法学生当然需要有一个可靠的联络员留在北平。

第四,他一直记得老师谈悟本先生那次在“摩天楼”天心阁所说的话,谈悟本像预言家一样说,要在政治上有成就,不一定要读书或求学问,要紧的是一个人有能力去组织政党,并纠集一大群忠心的徒众。

基本上,毛泽东是行动派人物,他不适宜做学者。

总之,他没有为了读书而跑到外国去的兴趣。读书仅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谈悟本所说在政治上成功的方式,无疑比其他因素更影响毛泽东作这个决定。种籽终于落到肥沃的土地里。

萧的回忆是客观的 结合当时的情态来讲是可信的

比毛稍晚准备去的邓小平的船费是200 大洋,周恩来因有严修的资助500大洋及稿费预支得以成行。

而毛在北京举目无亲,家里根本不支持他继续读书。故家里小富也没用。

客观是硬件不具备。 后来--1920年毛解释受胡适的影响云云 但那时1919年的事了---也是一种理由, 但1918年或1919年如能够有钱去毛是准备去的。

家园 搞学问当然没有搞革命来的爽
家园 请教你和老巴巴个问题。

如果老毛有钱,去了法国,他后来的为人处世及思维方式会不会有所改变?历史不好假设,可我总感觉毛泽东和邓小平,周恩来之不同,多少跟他只去过苏联有关,他对西方及资本主义毕竟没有直接的接触。二位评评?

家园 我想不会改变:毛是聪明人 可这些聪明人对于留学来说是障碍

毛是聪明人 毛的聪明主要体现在对中国文化的深刻领悟上 可这些聪明人对于留学来说是障碍 对于当时勤工俭学的学生来讲最重要的是外语和忍受劳累的工作

这两点均非毛的长处

但在性格上 留学不会改变软化毛毛泽东而只会激化他的反抗性格

估计毛要是来法好点的结果是像蔡和森-- 学几年 入党 回到国内成为中央的人物

差一点 像邓小平及大多数留学生---成为地方上的人物

最有可能像陈毅--留学 闹事 遣送回国 彷徨...

留学不是目的 只是个过程

周邓幸运的成为旅欧支部的人物 这是日后的关键 没有这条 再留十年也不会进入核心

一孔之见 欢迎斧正

家园 茶博士您请了:

我窃以为:不会,毛泽东永远都是毛泽东。其人性格天然造化,喝不喝洋墨水,和他的世界观没有什么关系。没有什么能让毛泽东低头。什么西方民主,他从来都不相信。他只相信一条,那就是你死我活。他一生都将斗争视为人生的最高目标和乐趣。在这一点上和成吉思汗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在草原上追杀敌人,骑敌人的马,掠夺他们的牲口,听到敌人的妻儿的哭泣没有什么区别。大汗离开了马背草原就要生病,不舒服。所以我们的领袖诗人看不起这位认为“革命已经成功”的同行,一点都不给“一代天骄”面子,说他“只识弯弓射大雕”,没有认识到斗争的残酷性和必要性。他自己有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和勇气。毛泽东自己也曾说过只有在战争年代他的胃口最好,吃麻麻香。所以真正的敌人没有了,为了他的胃口,他就要搞出许多假想的敌人,再次掀起血雨腥风。在长期的对“敌”斗争中,更加完善了其手段,甚至将其手段上升为一种艺术,此可谓千古一绝。我不相信毛泽东晚年偏听奸佞,相反他老人家头脑更加灵活,耳聪目明,一切都是他本人的意图,都他的控制之中。这一系列斗争将会对国家,民生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他也是非常清楚的。三十六计中有一计叫“假痴不癫”。毛泽东是假痴而让全国人民都癫。

家园 章士钊那笔钱是道路传闻还是真有其事?

干什么用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