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闲聊】也说李陵 -- 任爱杰
“匈奴大入北地,上令丞相婴将骑八万五千击匈奴。匈奴去,济北王反,诏罢婴兵。”樊哙固然是在吹牛,可另一个侧面至少反映出汉军非不能战。
至于苏武与李陵之会,你引了“……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这里也没有看出苏武对李陵有什么痛骂的言语,只不过叫他别再说了。而且后面还有“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如果对李陵本人真的有多少看法的话,那么为何会有“今日之欢”这样的言语,而且武说的是“王必欲降武”并没有怎么怪罪李陵。对比一下夏完淳,孙兆奎面对洪承畴劝降时候的话,何如?
苏武是因为跟李陵的信念不同而言辞坚决不肯投降,如果他真的对李陵本人很看不惯,不会与他一会再会。但以他那时的情境,也不好对李陵说什么同情的话,就算有,班固也是决无必要写进去的。
而且为何上官桀霍光会“素与陵善”,为何李陵能那么快获得平反而没有多少人上表抗议?光从李陵对他们有什么特别的魅力或者好处或者他们有压倒性的权势恐怕也是不能完全解释的。
总之一句话,李陵决不至于与洪承畴并列。你并没能证明你的观点。你所说的一切都最多只能说明李不是什么英雄,但说明不了他是“小人”或者洪承畴那样的大贼。
皇上就是社稷和国家的象征,忠于国家的具体化就是忠君,这个没什么问题,亡国和亡天下的概念区别是后来才发展来的。况苏武说得也不错,与战功显赫的李家不同,苏武家的确受圣恩深重,理当报答,其父苏建“失军当斩”,结果也只是贬为庶人,后来还官至代郡太守。
且苏武的身份是使节,意义更具象征性,是决不能降的。
想起南宋的不少投降将领后来都是击败宋军的主力。吕文焕不用说,张弘范投降蒙
古人后就成为元军南下灭宋的急先锋。崖山一战,南宋最后的一支军队全军覆没。
南宋水军十几万人浮尸海面,陆秀夫背著小皇帝投海,就是这位张弘范的大手笔。
说他在崖山灭了南宋之后,在石崖上刻上“张弘范灭宋于此”七个字。
清灭明也是靠吴三桂(对大顺)和洪承畴(对南明)的头前开路。
It's possible, but not probable, or very unlikely.
做的就一定对汉朝是有害的事?窃以为未必,因为你说的基本是推测,李陵到底做了些什么事,对汉朝有什么有害的后果,至少从历史记载中我是没看出来。
此外纠正一下,张弘范并非南宋降将,顶多只能说是汉之仕于蒙古者。
从各种记载上看尽管李陵有这样那样的性格缺陷但跟洪承畴吴三桂决不是一类人。
归根到底,面对外敌,有些人选择投降,有些人选择不屈。如果您认为苏武在被汉朝迫害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时候仍然坚持气节,不肯投降外敌是“家天下后奴才哲学就是主旋律 ”,那么本人宁愿做这个奴才。
1。可以不喜欢现政府,但是不能不爱国。
2。不喜欢现政府不是投降异族的充分理由。抗日的时候的中国人可以不喜欢当时的蒋介石政府,但是这并不成为投降日本当伪军的充分理由。
3。李陵投降后还是做奴才,不过是做了匈奴单于的奴才。
武帝的行法,完全是任自己的意,想怎么来就怎么来,
何况后人评史,也包括对其法的合理性的评价,不是每一个帝王都如此苛待大将的,所以还是看情理和利益说来的好。
何况汉武帝并没有在李陵投降当时就族灭其家,而是在听到误报说李陵的行为直接导致汉军的大败才作最后决绝之行的,说明他是上当了,并不是说他在道义或者利益上就认为孤军死战后而不得已投降的大将灭门是必要和合理的,他的继承者的作为也说明了这点。
这就不同于像孙皓"原创"的剥脸皮,挖眼睛那些东西,那是不合理。
如果指责它残忍,那么要批判的是整个的万恶的社会制度,而不是这种刑法的执行者。
李斯自己参与指定秦法,其中有腰斩一款,最后他自己被腰斩,很合理;
汉朝比死刑减一等是腐刑,所以司马迁挨刀,并不是汉武故意整他。
至于何时应该实行灭族,这个在当时肯定是汉武的自由心证:他听到假情报后,把李陵定罪为"情节特别严重,后果特别恶劣",要从重从严,似乎也是可以理解的。
张弘范从来就没有给宋朝打过工。
只对臣子有意义,汉武是帝王,本就在法之上,可以“自由心证”,说合不合法本来就没有什么意义,帝王的行为只能看是否合理,有利于其统治,是否合情,可以收拢天下人心。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返回]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