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李陵碑:也来说一说李家祖孙 -- 土生
行军打仗“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莫府省约文书籍事”,
这叫“会带兵”?这种兵只能带出一群乌合之众!首战匈奴大败,李广被俘,教训是怎么总结的?“代郡将军敖、雁门将军广所任不肖,校尉又背义妄行,弃军而北,少吏犯禁。用兵之法:不勤不教,将率之过也;。。。”
后人评价:“李广非大将才也。行无部伍,人人自便,此以逐利乘便可耳,遇大敌则覆矣。”说的很中肯!
那首《敕勒歌》的第一句明白点出:敕勒川,阴山下。
敕勒川,过了1200多年后,被命名为土默川。阴山下是指阴山之南,那里正是河套平原之土默川平原部分,呼和浩特和包头两市都位于这里,这里土层厚度达到3米至7,8米,下面才是沙或石砂层,钻井完全可以钻出水,别说比人高的牧草,就是大树也能长得好几人那么粗。这里的居民,城里人大部分是支援边疆来的各个企事业单位或军人及其家属,或者蒙满回早期或当代官员及其家属,乡下则是晋陕两地走西口的农民的后代,生活习惯与内地没什么两样。
北魏时代,这里被用作牧业区,草比人高很平常,现在我老爹家前面的花园的草不剪的话,也会长得比人高。
山北是牧区,就是通常说的草原。那里土层厚度只有50厘米到一米,很多地方在风雨侵蚀下都露出黑色的石头。你所说的过度放牧,就是指在草原上,此外还有扒发菜,猎狐,打黄鼠狼等经济活动,对草原损失极大!
农牧区问题不同,不能懵懵懂懂用一个环保的口号代替真正研究和处理。
应该是较为复杂的。主要的原因是相关的文献较少,在汉代,人们还不会有所谓“生态”的科学概念,不会统计降雨量等数据,所以,关于当时生态的描述,多是感官方面的描述。
关于李陵碑所在的二狼山,可以算是阴山山脉的起始部分,有其独特的特点。
先说阴山,根据《汉书·匈奴传》阴山是“草木茂盛,多禽兽”,这里的“木”,应该就是树木的意思。不过,这部分阴山,应该多指阴山中乌拉山,大青山等部分。其实,就是现在,在大青山,也可以看到一定的树木。
但二狼山和其他部分不同。首先,二狼山的西南面紧接着乌兰布和沙漠,自古降雨量就比其它(东面)少(请注意,降雨量量是沙漠之所以为沙漠的最主要因素);其次,在阴山最西端的狼山,又处于贺兰山与阴山之间的风口,由于风大,灌木无妨而大树易折。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狼山上多石而少土,也不易大型植物生长,这也不同于阴山的其它部分。
狼山除了主要呈铁青色外,有的的山峰还是红色的,主要是富含硫化铁的缘故,所以,那里有一个开采“硫铁矿”的企业。
这上面主要是说“山”。
那么,那个“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地方在哪?这应该主要是指阴山南麓的广大土地了。从这个描述来看,是“草甸草原”的特性。而阴山北边,受阴山所阻挡,北部的降雨量和积温比南边差不少,主要是“荒漠或荒漠化草原”。以今天的情况来看,虽然阴山南麓的生态被人为破坏更严重,但自然环境还是比北麓好很多,就是因为有更多降雨和相对高的积温支撑。
当然,有许多证据表明在汉代的气候比现在更温润,但北麓也不会太好。
《汉书·匈奴传下》说:“幕北地平,少草木,多大沙。”“胡地沙鹵,多乏水草。”《汉书·霍去病传》写道,汉军与匈奴作战,曾经遇到“大风起,沙砾击面,两军不相见”的情形。所以,从这些描述来看,阴山北边,在汉代也应该属于““荒漠或荒漠化草原”。
需要说明的是,二狼山不但是阴山的最西端(干燥),也是北部。所以,山上少树木是正常的。其实,现在生态受到最多破坏的是南麓,而北部(包括而狼山),由于自然生态本身恶劣,所以一直没有人去主动开垦。所以,从战国,到秦汉,和二狼山一山之隔的河套平原多有开垦的记录,这在我以后的贴子中,会适当涉及,这里先不多说了。
另外一个可信的证据是汉代的长城。人们普遍认为长城是农耕区和畜牧区的界线(约年降水量400毫米等值线为界)。这并不是说那时的人们知道什么年降水量,而是通过自然条件所自然形成的界线,长城不过是无意中表达了这种界线罢了。值得注意的是长城在河套平原部分又向北推进了好多,主要是因为河套地区并不靠”天雨“而靠河水的灌溉。所以,河套地区的年降水量也必定是少于400毫米,即使比现在多,也就在300毫米上下,而北部的二狼山,其降水量就更少了。所以,土生基本维持原文中的说法。
多谢指正。土生上面是匆匆写就,不严密的地方很多,也没有很好的组织。以后有时间,或许可以多做些研究,再与基兄讨教。
草原的问题,很多是遗留下来的。
比如作为经济指标的“牲畜存栏头数”,其实早已过时,因为这是早先技术不发达时代的方法,现在看来,过多的牲畜存在栏中,个个长不肥而且牧草消耗极大,林业大学和农牧学院很多研究人员建议:早出栏,多出栏,流动性。
这样,钱的周转也快,即牧民收入提高,同时草料比降低,草场质量和草原退化都会在10到15年内有所好转。
可是当官的听不进去呀。
就是在南边繁殖,易于幼畜成活,然后转移到北边让它们成长。不知道是否可行,也不知道是否实行了。
燕兄家乡是在呼和浩特吗?现在是在西海岸吧。土生这厢有礼了。
不过北美俺去过几次。
但是俺曾居之国是新西兰。
现在俺在深圳。
请看俺写的《血汗工厂记》。
巴彦的花兰市可真甜。
喊环保口号不是我的本意。应该说环境恶化,尤其是在内蒙古,是个历史事实。内蒙古自治区自成立到现在,人口增长10倍恐怕都不止,人口对脆弱生态的压力是事实。农业人口多了,要砍树盖房,烧柴,更要用水灌溉。包头,呼和浩特的地名(蒙古语)本身说明过去那里都是草木茂盛,野兽出没的地方。
土生前面的回贴主要是想说明狼山以及阴山北麓即使在汉代也是环境相对恶劣的“荒漠或半荒漠草原”生态系统。从历史到现在,人为开垦几乎都在南麓,呼和浩特以及包头等,都是阴山的南边。而北部基本保留了原始状态。
当然,由于气候的变迁,即使北部也多有恶化也是可能的。
李陵的战场,主要是北部到阴山北麓的狼山止。
土生在那里长到12岁,然后到杭后奋斗中学读高中3年,然后是每年大学假期的1,2个月,现在是好几年才回去2,3天。故乡是越来越远了,思念却越来越深。
我在的工班有不少磴口人,我在那八年只去过一次。
希望不让五兄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