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读书偶记关于儒家 -- 萨苏
我不是儒家,而是各种学派都品尝,胃口杂驳。不过,早期儒家的精髓,我认为还是比较欣赏的。
从孔子的教导来看,早期儒家的中心思想无非是两点。
第一,“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的很多教育内容都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的,而且能够以理服人,于是,儒家的修炼过程也如是: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这是一个由内向外的思想。这很容易学习效仿和理解,但是也有缺点,假如自己没有经历过的,就不容易接受,比如让清朝士大夫接受西洋喝咖啡习惯就很难 -- 我自己觉得不好吗,怎能介绍给老百姓?更不用提别的了。
第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是欣赏它表面的封建伦理意味,它的真谛是“各尽职守”,也因此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知其不可为,是个人的判断,而为之,是因为自己处在这个位置,那么就应该去做。这样,儒家就带有了一种殉道者的意味。
后期儒家的东西,不看也罢。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个观念是孔子提出的,不是说谁高谁低,封建等级,而是说每个人要恪尽职守。比如君,就要铸城练兵,安邦定国,碰到外敌入侵,纵然不是对手也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比如臣,就要率土之滨,理政爱民。做个商人就做个出色的商人,做个工程师就做个好工程师。
那么,做了教师天天琢磨下海,当了官员上班炒股,做了军人临阵脱逃,就都不符合儒家的标准了。
当年齐臣崔杼杀了齐国的国君齐庄公,齐国的太史(负责写历史的官)据实写道:“崔杼弑其君。”崔杼看了之后很生气,命令太史改掉;太史不改,崔杼把他杀了。太史的两个弟弟接替他做了史官 -- 当时这个职务是世袭,还是这样写,崔杼又把他们杀了。太史的最后一个弟弟又接任史官,还没有来得及开始工作,附近有另外一个史家叫南史氏,已经带上笔墨来到齐国的史馆,准备在崔杼杀了太史的最后一个弟弟之后,接替着他们继续写下去。崔杼见到这种情况,不敢再杀了。
这大概就是儒家早期思想的写照。早期儒家,是一种入世的理想主义者。
[完]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朱子害人不浅哪!
在表面的不平等下恰恰隐含着深刻的平等观。
我觉得早期儒学的一个本质特征是其实践性。因此也就强调通情达理。程朱理学,受佛教影响太深了。也难怪胡适会开玩笑说“凡是中国不好的,便说是印度来的”。
他老人家研究了半天禅宗史,但是好像对佛教那一套不怎末感冒。
可惜记不清出处了。大概是汤说平生最恨凡是中国好的东西便有人说是从外国来的,于是胡笑云凡是中国不好的东西便说是从印度来的。
佛教的引入对中国文化有深远的影响,但所谓去芜存精其实是很难的,因为文化是一整体,今日对西方文明的吸收更是如此。罗素就曾挖苦日本是学了西方的短处又保存了自己的短处。更糟的是学习外来文化,常常最终成决定因素的并不是外来文化的优缺点而是其与本国文化的契合处,譬如禅宗,便是舍弃了佛教认识论的严谨而反而与中国文化传统中重直觉重感情结合了起来。
理学引入了佛教的文化,使得儒学从理论上更完善了,但儒学本身是重实践的而不是重理论的,而且尤其强调政治上的实践,结果内圣外王变成了内圣,外王却没有了。至多只是忠顺地做奴才而已,这就完全违背了孔孟的本意了。
那里面说正义的含义在国家,就是管理者,护卫者,商人各尽其职,在个人就是理智,激情,欲望各尽其职。
就是在游戏中作沉思状象那个罗马皇帝奥什么的。不过这个这个游戏的结果就很可疑了。
我最近正在严肃地考虑从AOK换到CONQUROUS,不过后者步兵和SIEGE用得太多,就不如AOK中以骑兵决胜负来得快了,时间有限啊!所以还在考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