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文摘】英雄血迹的背后――两次隆化战斗始末 -- 老政委
英雄血迹的背后――两次隆化战斗始末
DAZUI
隆化,位于今天河北省北部。在解放战争时期,这里属于热河省,是热河首府承德北部的重要屏障。承德以清帝避暑山庄闻名于世,清代皇家围猎场在承德北的围场,从承德出发至围场,必经隆化。这条道路也是从平北地区通向东北乃至察哈尔的重要通道,有辽西第二走廊之称。因为地理位置重要,在解放战争时期,就成为国共两军争夺的一个重要城镇。
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后,原来活跃在冀热辽地区的八路军解放了承德及其附近地区,此地成为陕甘宁通向东北的重要中转站,许多八路军部队经张家口进入热河,然后进入东北。不久国军北上,国军第13军一路挺进,先后占领了承德、隆化和围场,并与活动于这一地区的八路军部队交战。战争进行了一年多,双方各有得失。国军占领了热河大部分地区。
1947年上半年,中共中央下达命令,组建了冀察热辽中央分局,统一负责指挥此地区的党政工作,同时原隶属晋察冀中央局的热辽军区归属林彪的东北民主联军总部统辖。4月,冀察热辽中央分局在林西召开第一次党代表大会,会议上决定在热辽地区发动夏季攻势。东北民主联军总部也建议冀察热辽军区将下属部队集中起来,开展大部队作战,以牵制国军第13军和93军,不让其东调,配合东北民主联军的夏季攻势。因此,冀察热辽军区成立了以程子华为首的前方作战指挥部,集中了冀察热辽军区第5、13、16、17、18旅和骑兵旅,开始发动夏季攻势。5月上旬,散布在冀察热辽各地正在开展土地改革和剿匪反霸的各部队开始向热河西部集中。前线指挥部决定首先围歼在围场被孤立起来的国军第13军第4师第10团第3营和当地保安队。到5月15日,冀察热辽军区第13旅激战一天后成功歼灭了围场国军守军。在胜利鼓舞下,前方指挥部决定扩大战果去夺取隆化,这个任务交给了冀察热辽第17旅。
第17旅编制:
旅长:周仁杰
政委:谢镗忠
副师长:吴瑞山
参谋长:宋映真
政治部主任:李直
49团
团长:王星
政委:李济宗
50团
团长:王建国
政委:刘雪初
17旅的前身是八路军的老部队。第49团的前身是陕甘宁教导二旅的第一团第一营,此前这个团是八路军第115师独立团第一营,如果再向前追溯,其光荣历史可以一直追寻到井冈山斗争时期;第50团的历史虽然比第49团短,但同样是一个战功赫赫的英雄部队,它的前身是抗战时期冀中第18团。本来17旅还有一个第51团,这个团是刚从地方民兵改编成的部队,此时只存在在17旅的编制上,并未参加第一次隆化战斗。
17旅接到冀察热辽军区攻打隆化的命令后,从军区前方指挥部转来的情报中得知,在隆化只有国军一个加强营和当地保安队。既然几天前第13旅能在围场围歼一个营,那么17旅作为冀察热辽的头等作战主力部队,自然也能完成这个任务。但是17旅得到的情报并不准确。在隆化,国军并非只有一个营,而是有2个营和一个团指挥部。
1946年初国军以三个军进入热河,同年8月26日占领承德,31日占领隆化。在第一次隆化战斗前夕,国军第13军第4师第10团团部带领下属两个营驻守隆化(另一个营在10团副团长带领下驻守围场,此时已经被冀察热辽13旅围歼),以屏障承德北部。隆化依山傍水,城西苔山为全城制高点,伊逊河自城西和苔山之间流过;城北、东为山地和丘陵;城南为开阔地;城内无高大建筑物,多为砖瓦土坯平房。隆化中学位于隆化城西北,西临苔山,东靠伊逊河,三面为开阔地。国军4师10团以一个营驻守隆化中学,其余大部分部队驻守苔山,城内则为当地保安队驻守。
1947年5月19日黄昏时分,冀察热辽17旅占领了隆化东南、东北的进攻出发阵地。20日零点,部队开始进攻,49团迅速占领了东山和城东南守军前沿阵地,战至黎明,部队打垮了国军保安队,突入隆化城内,在随后半天的白昼战斗中又夺取了一半城区。
白昼的战斗十分艰难,驻守隆化的国军4师10团两个营在夜晚战斗打响时,团部即按照预定战斗方案分兵驻守隆化中学和苔山主阵地,其中隆化中学驻守一个营的兵力,团部和另一个营配属团属迫击炮连防守苔山主阵地。这两处防御要点可以相互配合,苔山国军炮火可支援隆化中学之坚守;而隆化中学坚固预设防御工事中的火力则可以阻止地方攻击苔山主阵地。但是17旅进攻隆化之前,并不知晓这一情况,仍然将隆化城区作为了首要的攻击目标。在白天战斗中,城区内的部队遭到苔山国军炮火的覆盖杀伤,战斗颇为艰难,以致于部队不敢从城区道路对守军发起攻击,只能进入当地居民房舍中钻墙打洞,甚至在居民院内挖战壕。进攻陷入僵局。
17旅通过俘虏口供很快摸清了事实。此时进攻部队才明白,欲占领隆化必先占领苔山。但是要夺取山势陡峭的苔山,困难很大,17旅配属的炮兵营只有几门日式山炮和平射炮,炮弹仅有36发,且在进攻城区的时候已经消耗了10多发,这时候进攻苔山,显然困难很大。况且进攻苔山阵地,还要徒涉伊逊河,敌前徒涉的后果是什么,想必每个指挥员心中都很清楚。
17旅把情况上报给前指,但是前指一时也没有更多的办法。21日夜,17旅几乎占领了全部隆化城区。22日上午,16旅的一个团――47团奉命前来援助17旅。当天夜晚,17旅再次发动总攻,三个团同时出击,不过收效不大,部队在突击中遭到守军炮火杀伤,减员很多,致使17旅在23日一天都无法再组织起像样的进攻,还不得不再次向前指求助,要求把整个预备队16旅都调来参战。
23日,冀察热辽军区前指的参谋长黄志勇赶来察看,最后决定把16屡的剩下两个团调来从苔山西侧进攻,与17旅南北夹击,最后解决苔山守敌。
24日凌晨,17旅第三次总攻,这次进攻17旅进攻部队遭到隆化中学和苔山守军两面火力夹击,伤亡很大,而苔山西面的16旅又未准时发起进攻,因而战斗再次失利。战后17旅旅长周仁杰总结道:“对坚固的设防阵地,没有攻堡之充分准备和统一指挥,没有足够的火炮和炸药,是难于压制敌炮火和摧毁碉堡工事的。”
24日双方对峙,前指副指挥黄永胜也赶来观察,不过黄永胜没有表示任何意见就离开了。当晚,程子华召集各旅指挥员开会,征求大家的意见,最后决定再调第5旅的13团参战,由黄永胜亲自指挥攻击。
25日到28日,解放军连续发动了第四、第五次进攻,16旅对苔山南半部攻击;17旅从城区进攻,5旅13团从城北进攻隆化中学,战斗十分激烈。苔山守军以各种火炮连续炮击,造成进攻的解放军伤亡惨重。5旅13团第一连在26日夜晚曾借夜色一度攻进隆化中学内,因为后续部队不能及时跟进,突破口被守军封锁,突入校内的部队除一部分撤出来外,其余人员在27日白天弹尽粮绝,全部阵亡。
连续数天的战斗,解放军部队伤亡极大,仅17旅战斗减员就达1200多人,周仁杰回忆说:“以轮战方式逐次增加兵力,部队伤亡人数与日俱增......部队伤了元气,损失很大。”
29日夜,解放军发动了最后一次攻击,这次进攻再次没有结果。此时赤峰国军21师准备南撤,冀察热辽军区前指令各旅撤除隆化之围,赶往赤峰截击赤峰南下国军,隆化第一次战斗遂告结束。
这次战斗,据周仁杰回忆,“毙伤敌人500余人,俘敌200余人”。但由于战前“侦察了解不够,没有攻坚的具体准备,又缺少统一的组织指挥,缺乏火炮弹药等,抑制造成攻城未克,打援未成,未能实现攻城打援的预定作战企图,而且伤亡人数达2500余人,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此战解放军失误有三:战前侦察不力,在没有侦察清楚隆化守军兵力和部署之前仓促发起进攻,此为失误一,其二、各部队添油式投入战斗,没能集中兵力,而是分批分次投入;其三,部队间协同能力太差,16旅全部调来后,本来与17旅约定同时在苔山东西两侧同时发起进攻,最后16旅没能及时赶到,造成只有17旅独自进攻,此损失实在不应该。
第一次隆化战斗后,守军13军4师10团因伤亡惨重调离隆化,接替其防务的是13军89师265团的团部和两个营。13军,其前身可以追溯到1929年的军阀混战期间,当时国民革命军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学员为主,组建了几个团,这些部队在张治中的带领下投入到中原大战中,为南京政府的巩固立下汗马功劳。后来这些部队历经演变,成为抗战时期驻守河南的第13军。此时13军的军长为石觉,驻守隆化的13军89师265团也并非13军的基干部队,在半年前,13军89师增援辽西,曾被东北民主联军击溃,这时的89师是经受上次打击后重新增补的新部队,战斗力远不如13军主力部队第四师。
1948年3月,东北野战军在朝阳编成了第11纵队,东野11纵纵队直属队是原冀察热辽军区直属机关和热辽军区部分部队抽调组成的。该纵队下辖3个师:
第11纵队
司令员:贺晋年
政委:陈仁麒
第31师
师长:欧致富
政委:谢镗忠
第32师
师长:李光辉
第33师:
师长:周仁杰(11纵副司令员兼任)
11纵司令员贺晋年是原东野7纵司令员,贺晋年指挥作战声名显赫并非在野战中,而是于三江地区剿灭谢文忠、李华堂等中央胡子出名。11纵的主力部队是第31师,31师的前身为冀察热辽独立一师,也就是1947年5月第一次隆化战斗中的第17旅,32师为原冀察热辽独立2师,前身是活动于平北地区的地方基干部队,33师是冀察热辽独立三师,前身是热辽军区独立第5旅及地方基干部队合编而成。
1948年5月16日,11纵进逼承德,取得象鼻子山战斗胜利后,在冀察热辽炮兵旅配合下于18日包围隆化。冀察热辽炮兵旅有山炮21门,榴弹炮7门。为了配合11纵围攻隆化,冀察热辽独立第六师奉命阻击承德来援的国军。
隆化守敌是89师265团(缺第三营)及师工兵一个连,有部分炮兵,配备战防炮3门,约2000多人。分布在苔山和隆化城内。城西的苔山为防御重点,265团团长汤池带领团部、第三营、战防炮连(战防炮4门)和迫击炮连驻守苔山主阵地;第二营驻守隆化中学,是隆化城内核心据点;工兵连和保安团在隆化城区东南碉堡群,为一线防守兵力。隆化城北构筑有40多个半永久碉堡,周围密布鹿砦、铁丝网、地雷、陷阱、梅花桩、外壕。
11纵的战斗企图是:以31师配属军区炮兵旅,夺取苔山;以33师一部配属32师炮兵营(山炮4门),从城东突破,然后协同32师围歼隆化中学的守敌。32师留2个团为纵队预备队,余部佯攻第外围工事,迅速围歼隆化中学守敌。
24日准备工作完成,25日1点部队进入阵地,4点20分,炮火准备30分钟,5点部队开始进攻。在苔山的31师吸取了第一次隆化战斗的教训,前锋尖刀两个连在进攻前乘夜色悄悄攀上苔山北坡的峭壁潜伏下来,炮火准备完毕后突然发起进攻,迅速肃清敌碉堡,总攻发起后35分钟控制了苔山制高点,守敌在团长汤池带领下被压缩在苔山南端的几个碉堡内。
但攻击城区的部队出现了纰漏。在炮火准备时期,炮火摧毁了守军的前沿部分工事,在炮火还在进行中,33师98团第一营竟然擅自发起冲击,结果遭到自己炮火的误伤。紧急情况下,33师指挥所被迫改变原定计划,急忙命令炮兵延伸射击。这时98团一营第一连已经连续进行了两次爆破,破坏了铁丝网。在继续爆破外壕的时候,守军开始火力封锁,爆破手牺牲,连队遭到重大伤亡,历尽千辛万苦才炸开一个缺口,尖刀连此时只剩下不到40人,依然迅猛发起进攻,迅速突入城区,在该营第二梯队配合下开始了巷战。
最麻烦的是32师方向。32师从隆化东北开始进攻,这里是守军防御工事最稠密的地区,而恰恰是这个地区,竟然没有任何炮火支援,突击部队只能靠人工爆破摧毁守军工事。在其他地区炮火准备期间,32师96团经过20分钟爆破,炸毁碉堡三座。总攻开始后,残存的守军碉堡密集的火力封锁了部队进攻道路。尽管该师94团从33师突破口迂回到敌人侧翼支援,也没能完全清除所有的守军工事。这些残余碉堡又处于炮火射程之外。到中午,11纵纵指被迫下令暂停攻击。
下午3点,11纵经过3个小时的准备,再次对隆化守军发动猛烈攻势。实际上这时候守军只剩下两个据点,一个是团指挥所,在苔山南端;另一个在隆化中学。苔山南端的守军再次顶住了11纵31师2个团的进攻。
32师的攻击目标隆化中学最棘手。中学东侧紧靠护城河,北侧还有一条旱沟。旱沟上有一座桥,就是那个著名的桥型暗堡了。这个暗堡严密封锁着学校东侧的护城河和北侧的旱沟。11纵32师96团6连6班在逼近这个暗堡时,遭到守军一个班的兵力数次反冲锋,双方激战不已。
在6班与暗堡守军激战的同时,32师94团从学校的东南角突入校内,但也被校内守军的核心工事火力挡住。战斗打成了消耗战。情急之中,32师师部紧急命令96团2营6连,必须在下午3点30分摧毁这个桥型暗堡,并从隆化中学东北角攻入学校解决守军。命令下达后,6班班长董存瑞非常焦急,他对全班进行简短布置后,亲自拿起炸药包冲向暗堡,用自己的生命扫除了这个障碍。暗堡炸毁后,96团部队突入学校,与94团会师,将守军全部歼灭。
苔山方面的守军一直坚持到入夜,在白天的战斗中,31师主力团91团(原17旅49团)在31师副师长兼91团团长李荣顺的指挥下夺取了苔山主峰,按原先的计划,后续部队92团应沿苔山西坡进攻苔山南山。但是猬集在南山的守军以密集火力封锁西坡,92团突击部队被压制在山脊上动弹不得。就在隆化中学战斗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也就是董存瑞舍身炸碉堡前后,李荣顺为支援92团进攻,指挥91团两个连从苔山主峰向南山发起进攻,经过激战夺取了守军碉堡群中的一个。李荣顺与91团副团长王星随即带领指挥人员抵达,正当李荣顺通过电话向31师师长欧致富报告敌情和战场情况的时候,对面守军机枪射来子弹,穿过碉堡观察口击中李荣顺头部,遂当场阵亡。愤怒的31师集中炮火猛轰南山,但激战数小时仍未太大建树。入夜时分,隆化守军被32师全部歼灭,南山守军见大势已去遂试图向南突围,遭33师99团部队阻击后,只有20多人(包括团长汤池,但根据13军89师副师长的回忆,汤池在此战中阵亡)逃出。至此,隆化战斗全部结束。
这次战斗解放军伤亡很严重,不但出现了一个董存瑞,还牺牲了一个31师副师长李荣顺。此外苔山守军之顽强也颇令人吃惊,在32师进攻隆化中学的时候,其他部队忙着收缴国军的空投物资,正在这时,突然苔山南侧的守军突然开炮,94团4连连长高兴贵以下30多名战士当场牺牲,苔山守军之顽固可见一斑。
隆化战斗之所以打的辛苦,窃以为主要有几个因素造成的。首先是11纵的战术协作欠火候。尽管部队士气高昂,但对步炮协同作战明显缺乏必要的默契,甚至有火力准备未结束尖刀连就冲锋的教训。其次,炮兵战斗技能有待提高。二次隆化战斗,冀察热辽军区炮兵旅参战,应该说炮兵火力较强,炮弹也应该比第一次隆化战斗要多(第一次隆化战斗只有36发炮弹),首发射击精度也尚可(首发命中苔山顶峰塔状碉堡),但是炮火指挥的侦察和调度欠佳。苔山守军的4门战防炮隐蔽在苔山山腰,竟然能躲过11纵的火力准备,这是最大的遗漏,这个遗漏直接造成了攻击城区的33师一个连的伤亡,教训十分深刻;另外在隆化中学战斗准备阶段,为什么不支援32师几门火炮以配合其突击?因而让董存瑞去舍身炸碉堡!是炮弹短缺?还是火炮不能及时移位?这里存疑。再次是解放军战斗总结不完善。第一次隆化战斗与第二次隆化战斗如同双胞胎,一模一样!第一次战斗时,也是在隆化中学和苔山被守军顽强阻击,战斗打成胶着状态――苔山坚守,同时能火力侧击掩护隆化中学。第二次战斗的战局同样。那么为什么11纵在进行第二次战斗时,不吸取第一次伤亡2500人且不能占领隆化的教训呢?看看11纵当时的战斗布置吧。守军的坚固阵地明显在隆化中学和苔山。对于苔山,11纵指派了战斗力最强的31师配属炮兵旅进攻,这是正确的。对于隆化城区,配属了部分炮兵和33师,外加32师一个团。按道理来说,拣软柿子捏,这样配属也属合理。不过大嘴以为一个33师就足以完成任务,为什么还要调32师的95团去支援呢?不解!那么在隆化中学方向,明知道是一个难啃的硬骨头,却只放了32师两个团在此监视,注意是监视!因为32师的这两个团在战斗开始的时候是当作11纵预备队使用的。到了隆化城区被占领,苔山守军被压缩到南端的时候,11纵认为时机成熟了,就让这个师开始啃骨头。可是啃骨头你也要给它尖利的牙齿呀!就那么让士兵去手工爆破,进攻不受阻才怪!问题还没有完,中午11纵见打的艰难,下令停止进攻,又准备了3个小时,到下午3点又发起进攻。从资料上看,我看不出来11纵在这3个小时准备了什么。打苔山还是31师,33师占领了隆化城后还是在休息。打隆化中学的还是32师的那两个团。你准备了什么?难道就只是让士兵们停下来喝喝水,吃吃饭,然后再去厮杀吗?你为什么不把33师打隆化城的那个炮兵营调给32师去攻隆化中学?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堆。11纵二次打隆化,兵力不可谓不强,3个师外加一个炮兵旅。还有一个独6师负责打援。火力不可谓不猛,除了有一个炮兵旅,还有各师的独立炮兵营参战。士气不可谓不高,全纵队都要报一年前第一次隆化战斗失利的仇。但是这样悬殊的差别竟然打了一整天,3个师一个旅对一个团,而且这个团还缺一个营,最后还让人家团长带了20多人跑了。这仗打的,真窝火。
冀察热辽的部队成分复杂,在艰苦的环境中能生存下来本已不易。解放军的将领都是在“战争”大学毕业,其学费就是千万解放军战士的鲜血和生命。如果说第一次隆化战斗是因为热辽军区部队协调和战前侦察失误,那么到第二次隆化战斗暴露出来的问题就是步炮协同和攻坚技能的缺陷。遗憾的是这个问题到战争结束前夕,11纵也未能完全解决。第二次隆化战斗后不久,11纵奉命攻击昌黎,炮火准备正在进行,纵队指挥所就电话命令31师立即发起进攻。此时昌黎城墙虽然已经被炸出了豁口,但是豁口处的碎石坡仍然太陡,31师师长欧致富请求按原计划再炮击10分钟,然后再发起进攻,但是纵队指挥所严厉地说:“现在是打仗,不是打嘴巴仗”。这样盲目冲锋的结果就是前锋连被守军压制在豁口斜坡下无法入城,接连发起几次突击均告失利,部队伤亡相当惨重,无奈只的撤下来休整。这时候,纵队政委陈仁麒打来电话检讨说:“我们指挥所位置太高,从我们这里看似乎可以进攻了,现在看我们错了,还按你们原来计划的打吧。”这是瞎指挥的一个绝好例子,殊不知这轻松的一句话是31师前锋连几十或者上百人的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按道理说,董存瑞壮烈牺牲的壮烈场面犹在眼前,这种错误在第二次隆化战斗后应该不会再出现了,令人遗憾的是教训并未吸取,以后还将继续犯类似的错误。辽沈战役结束后,11纵先期入关,此时的11纵兵强马壮,天时地利人和全都占了。他们奉命攻打的第一个城市是密云。炮火准备还在进行,纵队指挥所就吹响了冲锋号,31师师长欧致富急忙电话联系纵队指挥所,指挥所说:“友军已经冲进密云城内,但是后续部队进不去,进城的部队被敌人包了饺子,你们赶快冲吧。”欧致富气的要发疯,抓起驳壳枪就要上一线,幸亏政委谢镗忠拦住了他。31师的部队就在敌我双方密集的炮火中向密云城发起了进攻,一路上鲜血淋漓,前锋连被炮弹炸起的碎石掩埋,战士们从废墟中爬出来继续冲锋。解放军之战斗精神委实令人赞叹。密云守军虽然被解放军歼灭,但是代价也不小。同时暴露出战斗指挥员对战场各部队协调和统辖不力的弱点。这些不应该犯的错误造成了多少不应当出现的伤亡,在几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对英雄的光辉形象致以深深敬意的同时,不应当忘记造成英雄奋不顾身的背景。
中国著名军旅作家王彦同志非常欣赏,(王彦同志是周仁杰回忆录的作者)特写读后感一篇,以下全文照登;
“两次隆化战斗始末”读后感
王彦
隆化攻坚战是解放战争中冀察热辽军区的两次攻坚战斗,因指挥失误和协同不力,打了消耗战(一般说来消耗战即败仗),但是由于第二次隆化战役出现董存瑞英烈舍身炸敌堡而闻名。又因电影的渲染,使这次战斗吸引了不少观众,作者大嘴所写的战斗背景与全过程,是一篇真实的战史,值得一读。
在解放战争的第二年――1947年5月,西北战场正在发起蟠龙战役,华东战场发起孟良崮战役,东北战场正在实施夏季攻势,为了牵制国民党第13军东调,冀察热辽军区发起了围场、隆化战斗,前者仅歼灭一个营,后者打了个消耗仗,付出很大的代价。
第二次攻打隆化城,是1948年5月,这时华东战场攻克荥阳、登峰和许昌等城,歼敌一万二千余人;晋察冀野战军于正太路以北地区,歼灭阎锡山部第34军之暂编第49师两个团一部,俘中将副军长兼师长等人;华北军区第二兵团出击北宁路。但东野第11纵队3个师和1个旅攻击隆化城,再次打了消耗仗,仅歼敌1个营。对整个战局无什影响。
作者阐述了两次攻打隆化的惨重教训,其主要原因是指挥不力、协同不好。尖锐地提出了对隆化中学和苔山作战的失误,是非常确切的。我曾随周仁杰将军登上苔山,瞰视了隆化战场,深有体会。当时,参战部队指挥员还停留在解放战争初期的指挥水平,不善于打攻坚战,不善于组织步炮协同,不善于将火力、爆破、突击三者密切结合起来,其战术素质不能适应实战的需要。纵队司令员贺晋年,擅长打游击以骑兵剿匪,但不善于打攻坚战,各师师长、团长也是如此,这与当时华野东线兵团打“鲁东堡垒”――潍县城攻坚战相比,实是差距太大,所以第11纵队只能堪称第三流的野战军。
同时,也要充分地看到国民党第13军,是经过抗战与日军打过硬仗的部队,它的训练有素、武器精良、协同密切,二个营竟坚守了隆化城那么久,其战斗力是不容低估的。作者客观地分析、研究了敌我双方的优势与劣势,明确了两次攻打隆化城的惨重教训,是难能可贵的。
一位未亲身参战的作者,以广度和深度的洞察力,站在战役的视角上,写了这样全面的文稿,是应当为之赞扬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是当代研究战史者必须遵守的信条。
“三军易得,良将难求”。我们在研究每一个战史时,不应忽略对战役指挥员的研讨,对他的作战部署、指挥特点,关键时刻的决策,以及指挥风格、战斗作风,均应予以客观的评价。
两次攻打隆化城的失利,归根结底是战役指挥员的失误,是他缺乏智谋、疏于韬略,既不知彼,又不知己,一再打消耗仗。古人说:“一将功成万骨枯”,正是那些不明智的将军,愚蠢的瞎指挥,造成成千上万人的伤亡,烈士的鲜血被白流!
大家注意到没有《董存瑞》电影里面的呼号:“我是苔山,我是苔山”,当时很多人以为是“泰山”,那是不正确的。
萨娘曾经在隆化下放八年,对那里非常熟悉,按照她给我的讲述,那里应该是京北的重要军事要塞。一般说法,承德是北京的北大门,而隆化则是承德的钥匙。承德一失,北方军队就到达长城古北口一线了。
隆化-承德一线的山势雄伟,但没有南方山水的清秀,所谓雄性山峰是也,大家熟悉的如棒槌山,双塔山以外,还有龙头山,米梁山等,国民党军都没有利用地形进行防御,颇为可惜。龙头山形如龙头,因为对日光在不同时刻表现为不同表情,被老百姓作为天然钟表,称为“龙头砬子变脸”。这一代流传很多辽国时代的传说,传辽国箫太后箫银宗以此地为离宫,那时还有“宫前大队”,“宫后大队”的地名可谓佐证。
敬一朵花
最后说的最多的是:请求苔山炮火支援
很多演员本身就是打过仗的, 经验丰富, 细节都很真实。
我军一个连,与几十个鬼子对峙,连长一时兴起,下令与鬼子拼刺刀,结果全连阵亡,连长被几个鬼子捅死。代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