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文革后到底是不是“经济濒于崩溃”? -- flyingcatgm
有说是的,有说不是的。还有说文革中也取得了经济成果的,不管哪一种观点,在下想看一看论据。
要问本人的观点么,在下有点疑问,听说文革后期就从西方引进不少大项目,华国锋还搞过两年的“洋跃进”,要说真的“经济濒于崩溃”,这些钱哪里来的?
PS:在下不懂经济,露怯莫怪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从很多工业产品,例如钢铁,石油,煤炭,水泥,化纤等等的产量来看,比WG前都有了长足进步...
不过人民生活水平确实不怎么样,啥都要票证,商店也没啥卖的,过年能有只鸡吃就不错了.
当然商品是紧张了,但这个紧张是消费增多引起的。
最简单的例子,大串联时还能见到很多补丁衣物,到大约七二、七三年后就基本见不到了,这要托部建的化纤厂的福。当时棉布要布票,一尺买一尺。文革前有人造棉也叫维尼龙,三寸布票买一尺,不过人造棉只能做被面做不了衣物。七十年代开始有的确凉(涤纶),不过一开始只能做衬衣。大约七三年左右开始有的卡(涤纶面料)可以做外衣,而且还耐穿。涤纶布料都是二寸布票买一尺。
食品方面,拿南京来说,文革早期和文革前买秈米在定量中还要限量,因为这种米便宜又出饭。到后期变成粳米限量,秈米随便买了。记得当时秈米是一毛二分几一市斤,粳米要一毛四分九。
前期到菜场可以经常见到买两毛钱肉的(二市两多一点),后期你要想买半斤肉小刀手都不愿切。
文革后期生活水平的上升主要原因是大约七一年开始开始招工,家里工作的人多了钱就多了,商品也就随着紧张。各单位建住宅也基本上是七0年开始,不过那时建的住宅大多很简陋,我们单位那时建的外号叫干打垒(学大庆精神),这些房子现在基本上拆完了。
如果我没有记错,70年代早期曾经有一次重新兴建五小工业的风潮,这次基层的独立于计划经济之外的经济活动应该是在70年代中期左右才被重新压下去的。
此外,副业也在同期得到了一定恢复和增长。
就这一点而言,我没有数据。我想也不会有全国层面上的数据。但是如果我们去研究县镇一级的经济发展,很多地方后来的兴起都跟这一阶段的活跃有或多或少的关系。我想这段时期对基层民众的可支配收入的提高有不小的帮助。
另外,就整个文革10年而言,甚至可以从大跃进开始,如果单论经济政策或者工业管理体制,那么这个演变本来就不是一个“均一”的过程。在这超过15年的时间里,经济思路和工业管理体制都发生过多次变化。远非“搞乱经济”和“尽力稳住经济发展”两种力量搏斗这么简单。研究这段时间的工业政策和经济史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可惜当事人往往不是很愿意谈及其中的细节,而当今不少的著作也是“大而化之”。
另回flyingcatgm,大规模从西方引进设备,搞大项目,从1972年就开始,那时候有做为全国工业重点的“43项目”,可以说是中美还没有建交的时候生意就已经开始大搞特搞了。毛公可一点不闭关锁国。
俺上大学时老师讲,当年他们要设计一个阀门,组织了两个课题组,一个模仿国外产品,一个自己设计。结果没几天第一个组被炮轰崇洋媚外,成员连忙表态度,作自我批评。
思想观念这种东西有时候比技术更重要。世界上二战以来发达起来的国家地区只有亚洲几个既受中国文化影响又接受西方思潮的,就很说明问题。俺觉得和文革比改革开放成果显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解放了思想
不知道你的老师当初参与的是什么项目。事实上,就工业经济领域中,当初并不是那么“民族主义”的。或者说,这种“民族主义”在工业经济领域并不是一种占主导地位的普遍存在。
说个最典型的例子,在内燃机喷射系统中,一号泵二号泵就基本上是仿制,整个行业也就是靠这些玩意熬了n多年。在汽车设计中,几个重要的轿车设计,例如最初的大红旗,也是在别的车的原型上敲敲打打仿造过来的。当时部件实在不够,工程师们还跑到垃圾处理场满山地挖找洋垃圾。如果扣一个崇洋媚外的帽子,那段的几个车型都会造不出来。
而70年代初的技术引进项目,主要是成套设备引进和引进生产许可,这些个花费最大。如果有打击崇洋媚外的做法的话,这些投资得全做水漂。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因为并不存在替代性的仿制)。而在78年的引进中,像Ricardo这样提供咨询服务的公司都进来了,如果说崇洋媚外,怎么可能走得通呢?当然,在80年代的末曾经对设备引进的方法有过一场大辩论,主要是基于投入和成效方面的;后来就偏转于合资和联合引进的方式了(那岂不是更崇洋媚外了)。
当然,我相信在某些部门某些单位某些事件上,可能会存在打击“崇洋媚外”的情况。但我不认为这是工业领域中的普遍情况,或者说最高法则。
正如我前面的帖子所说到的,从大跃进到改革开放之间这一段,是中国的工业政策在各个层面上相当多样化的时期,有很多事情跟后来的传言并不一样。比如如果我说在大跃进时期其实对于国内的工业届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一次思想解放的过程。而文革中某些阶段又在挑战中央集权的工业管理体制,在机制上有很强的分权诉求,会不会挨大家的板砖呢?
当然,我说了,只是说工业这个领域。而且我还得再次强调,这个过程是很丰富多彩,不能一概而论的。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文革时间到底怎么算?我们一般说是十年文革,1966-1976;又有种看法是文革主要就三年,1966-1969。两种不同看法,得出结论就大不一样。
好心有好报...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返回] [关闭]
是的,我们大院里老的房子多是解放前或五十年代的苏式建筑,70年代中建了两排小两居室的房子,建筑标准和材料都很差,大规模的盖房子都是80年代后了.
说到米,记得有一段时间还有配额的面粉,南方人多不吃面粉,基本上配额都只能用一点点.
口头上说的与实际做的并不一致。
就拿我们那个小小的工程队来说,能评上先进工班的都在搞“物资”刺激,当然头头没法给钱,只能给调休。这种做法是被明确禁止的,但只要没人公开说出来就不耽误他们当先进。
象当时农民办工业如果公开化是要被当资本主义尾巴割掉的,但那是苏南不公开办的就很多,华西也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关键是不要被捉住当典型,头头胆子大一点,基层的人还是愿意这样干的。
可以停工的工厂基本上全停了。
后来就开始“抓革命,促生产”和“复课闹革命”了。
从思想上看是十年。
实际上闹得最凶的时期是前三年,后期总体是比较平稳的,有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等生产运动为例。
假如有一个厂,新厂长上任后宣称由于前任的错误,本厂已经濒于崩溃就快破产了,然后新官上任三把火施行改革:1、全面提高员工工资,补发以前部分人员的拖欠工资;2、大幅度提高原材料收购价格;3、召集人马把旁边一敌对小厂砸了一通。而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跟别人借钱。那么,你认为在新厂长刚上任时,工厂濒于崩溃这个说法是否靠谱?
跟1对应的是全国范围内的加工资(10几年没加过了,“濒于崩溃”后开始加了),补发以前被错误批判人员的工资;跟2对应的是大幅度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跟3对应的是对越南自卫反击战。
虽说是国家包分配,可之前国家也有包不了分配的时候,上千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未尝不是凋敝的国民经济当时容纳不下更多劳动力的原因。
这有什么稀奇的。虽然厂子没什么钱了,但是制造一场高速通货膨胀还是可以的。而且在票证管制模式下,多发一点工资也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这就是那几年的实际状况而已。
在真正可以体现家底的对外贸易方面,华国锋要再找10个大庆出来,靠卖油换汇实现所谓的“X大工程”,结果被批判为洋跃进。因为当时中国根本没有那么多外汇储备,当时油也便宜,卖不出价钱来。